《清靜經》解
關燈
小
中
大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
無極生太極。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無為無不為。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無物生有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首辶為道,先天地而行生者也。雖曰強名,亦卻自然。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無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與動為本,濁與靜為末。一降、一流、一施、一受也。清濁相融,動靜交媾,則萬物于此滋生矣。
清者,濁之源。
無生有。
動者,靜之基。
有返無。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天清地靜,一齊返入于無矣。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擾神之心,妄心也。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好靜之心,必先舍事。靜心者,必先遣欲。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心者,洗心退藏也。心如止水,其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
無眼、耳、鼻、舌、身、意,自無色、聲、香、味、觸、法。
三毒消滅。
三毒者,陰神害人性,陰精害人命,陰氣伐人五髒,即三屍也。三屍皆人身陰賊,或言三彭、三姑者,皆妄。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神不能清,先由欲不能遣。
能遣之者,内觀其心,心無其心。
知三心之不可得也。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知四相之俱忘也。
三者既悟,惟見于空。
返照入空矣。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觀空到無所之地,空斯大矣。若有所,則不成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觀空到無所之後,空亦無矣。若有空,則不能無。無之又無,無亦不立。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萬法皆空矣。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寂之又寂,何慮何思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此靜之所以先宜遣欲也。
真常應物,真常得住。
真靜為常,則曰真常。吾師雲:“真常能應物,應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同此旨意也。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定觀》雲:“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人無妄心,則有真心。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沖而用之,不自滿假。
為化衆生,名為得道。
去妄歸真,可稱道人也。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性功既悟,命功乃傳。或問曰:“上言實無所得,此言可傳聖道。然則《清淨》一經,尚未言道乎”涵虛曰:非也,你把“無所得”錯講了,這就是入道返觀,講究本來妙訣。
老君曰:
心長語重,故複開示。
上士無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着之者,不名道德。
無争,則無欲。好争,則多欲。不德,乃有德。執德,便無德。人無至德,至道不凝。執德者不弘也,安能具虛靈廣大之德,以合我虛靈廣大之道乎
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着萬物。既着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此節反言以申上文清淨入真道之意也。抑有可歎者,以不靜之妄心,驚至清之真神。着物妄想,心不能靜,真神反化為妄心也,安能得道乎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悟道之人,終不外乎清淨。清淨之法,終不外乎遣欲。遣欲是一章吃緊處。又況心靜則火降,神清則氣慧。定中生慧,本命自來。更有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者。
無極生太極。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
無為無不為。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無物生有物。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首辶為道,先天地而行生者也。雖曰強名,亦卻自然。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無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與動為本,濁與靜為末。一降、一流、一施、一受也。清濁相融,動靜交媾,則萬物于此滋生矣。
清者,濁之源。
無生有。
動者,靜之基。
有返無。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天清地靜,一齊返入于無矣。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
擾神之心,妄心也。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好靜之心,必先舍事。靜心者,必先遣欲。
澄其心,而神自清。
澄心者,洗心退藏也。心如止水,其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
無眼、耳、鼻、舌、身、意,自無色、聲、香、味、觸、法。
三毒消滅。
三毒者,陰神害人性,陰精害人命,陰氣伐人五髒,即三屍也。三屍皆人身陰賊,或言三彭、三姑者,皆妄。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神不能清,先由欲不能遣。
能遣之者,内觀其心,心無其心。
知三心之不可得也。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知四相之俱忘也。
三者既悟,惟見于空。
返照入空矣。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觀空到無所之地,空斯大矣。若有所,則不成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觀空到無所之後,空亦無矣。若有空,則不能無。無之又無,無亦不立。
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萬法皆空矣。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寂之又寂,何慮何思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此靜之所以先宜遣欲也。
真常應物,真常得住。
真靜為常,則曰真常。吾師雲:“真常能應物,應物自不迷,不迷性自住。”同此旨意也。
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定觀》雲:“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
人無妄心,則有真心。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沖而用之,不自滿假。
為化衆生,名為得道。
去妄歸真,可稱道人也。
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性功既悟,命功乃傳。或問曰:“上言實無所得,此言可傳聖道。然則《清淨》一經,尚未言道乎”涵虛曰:非也,你把“無所得”錯講了,這就是入道返觀,講究本來妙訣。
老君曰:
心長語重,故複開示。
上士無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着之者,不名道德。
無争,則無欲。好争,則多欲。不德,乃有德。執德,便無德。人無至德,至道不凝。執德者不弘也,安能具虛靈廣大之德,以合我虛靈廣大之道乎
衆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着萬物。既着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此節反言以申上文清淨入真道之意也。抑有可歎者,以不靜之妄心,驚至清之真神。着物妄想,心不能靜,真神反化為妄心也,安能得道乎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悟道之人,終不外乎清淨。清淨之法,終不外乎遣欲。遣欲是一章吃緊處。又況心靜則火降,神清則氣慧。定中生慧,本命自來。更有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