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注釋(《東嚴正義》)
關燈
小
中
大
。
然後歎上世渾穆之政,與上德無為之修,其風之邈也,久矣。
第十九章 (河上公注本作還淳章,彭本作三絕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大也,又至也。
至聖不用智,風盡敦龐,民多利益矣。
至仁不用義,俗盡親睦,民歸孝慈矣。
至巧不謀利,謀利者,皆機巧之徒。
上無機巧,下無盜賊矣。
聖不足于智,仁不足于義,巧不足于利。
聖、仁、巧三者,若有質而無文也。
渾渾噩噩,一道同風,故使民各有攸屬,亦從其質實而已。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民之文亦不足也,然而美矣。
第二十章 (河上公注本作異俗章,彭本作絕學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弼本作“不可不畏”,故其注亦大舛謬)。
絕學者,道全德備也。
道德全備,何憂之有以聖人視衆人,猶之唯甚直、而阿甚谀。
善可愛而惡可惡,不知相去幾許也。
聖人無憂,即無畏也。
人之所畏者,畏其絕學之難也。
豈可畏人之畏,而不求其絕學乎故曰:“不可畏畏”。
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忽兮其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先天大道,如洪荒之未開,無為而成,不言而治。
故衆人皆臻淳厚之化,熙熙然相安相樂也。
共食其德,如享太牢。
同遊其宇,如登春台。
此雖華胥風俗,無以加焉。
聖人曰:我獨淡泊恬靜,杳無朕兆,若嬰兒之未成孩也。
乘乘者,與道相乘,故曰乘乘。
上下升降,個中運行不息,若無所依歸者然。
故衆人皆有餘地可求,而我獨于此中,獨如遺世特立者然。
則衆人皆智,我獨若愚也哉,夫亦大巧若拙也。
忽兮如天地之冥晦,飂兮覺往來之無定。
由此觀之,是衆人皆有所用,而我獨昏悶,飄然若愚頑而鄙樸者。
人不與我同,我亦與異也。
一粒陽丹,号為母氣,我獨求而食之,以緻長生。
是衆人之不如聖人,即如唯阿善惡之相去也。
此聖人之所以獨鳴其絕學也欤 第二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作虛心章,彭本作孔德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孔:空也、大也。
至空至大之德器,其中能容妙物,故大道從此入焉。
道之為物也,恍惚無定。
以言離性,本無象也。
乍恍而乍惚,無象者若有象焉。
乍惚而乍恍,無物者已有物焉。
或謂惚兮恍,是合象韻。
恍兮惚,是合物韻。
而不知聖人立言,字法颠倒,即寓道法颠倒也。
惚兮恍,是性之本象。
恍兮惚,是性所種之物、以男下女,交媾成精,一物也,實連二物也。
故有象在上句,有物在中句,有精在下句。
句法又寓道法也。
夫精為性火下照相感而生,乃能露出坎情,然實微妙難測,故曰窈兮冥兮。
窈冥之精,乃是真精。
欲得真精,須知真信。
故其中先有信焉,浩浩如潮生,溶溶如冰泮。
修士于此,候其信之初至,的當是精,即行伏之、擒之。
時刻無差,金仙有分矣。
一名真金,一名首經,一名真水,一名神水,一名真鉛,一名鉛氣,一名白虎,一名虎氣,而不出乎真精也。
所以自古至今,此真精之名,諸經不能抛去。
于是以一物之真,觀萬物之理,無非重此初氣者。
以閱衆甫,即察衆物之初也。
故又曰:“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補注:章内四舉其中,可知一孔玄關,大道之門。
造鉛得丹,不外乎此也。
第二十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益謙章,彭本作全歸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以減為增也。
枉則直,以柔制剛也。
窪則盈,謙則受益也。
弊則新,剝則有複也。
少則得,知足不辱也。
多則惑,貪欲自迷也。
此太上以前之古語,所說治身之要道也。
是以聖人治世,必抱一以為天下式則焉。
抱一者,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王注以此四句頂“曲則全”,四句說殊屬妄解,而不知故明、故彰、故長、故有功,本句以解本句也。
或問:“古之句複引"曲則全’者,何故”餘曰:此太上引古人治身之語,以起天下之理,故曰“豈虛語哉”人能敬守一誠,則天下亦必全歸其式也已。
第二十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虛無章,彭本作自然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無聲也,又無為也。
入道者,無為、自然為宗。
無為則泰定,自然則恒漸。
否則如飄風驟雨,雖天地之所為,亦不能久矣。
況于人乎故凡從事道途者,修德行道,均皆自然,乃能與道德為一。
失即無為也,無為而為,自得無為之事。
道也、德也、失也,俱樂此自然無為也。
信行不足,必有不信自然者在其先也。
第二十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苦恩章,彭本作跂跨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跂:望也。
跨:趨也。
跂則首仰,不能久立。
跨則足病,不能久行。
自見自是,自矜自伐,皆是不信自然之輩,終無所成者也。
以此論行道之法,有如吃飯太飽,走路太多,必不能做功夫。
比之于犬,過飽則病。
比之于牛,過勞則困。
故曰:物或惡之也。
而況于人乎故有道者不處此也。
第二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象元章,彭本作混成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混成,未破也,又無名也。
鴻蒙始氣,混混無名。
無名者,先天地而生者也。
寂:清也。
寥:虛也。
獨立乎清虛之境,而不改變其真常,無非此混成而已。
一物周流,全乎萬物而不危殆,是可為天下母也。
道祖自開辟以來,已知混沌之前,有此母氣。
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于母氣胎之。
有問其名者,不知其名,先以道字字之。
道從首、辶,先天地而行生者也。
因字強名,又得一大。
大從一、人,先庶物而首出者也。
由此以及萬世,皆稱為大道焉。
大則無所不行,上幹下坤,逝将去汝。
逝則無所不到,北坎西兌,遠亦緻之。
是道也,窮極必返。
或可出乎震,齊乎巽,見乎離,成乎艮乎。
大哉!道與天、地、王同為域中四大哉。
無道不知天,天大也。
無天不覆地,地大也。
無地不載王,王亦大也。
王居其一,一人首衆人也。
王為人主,不離乎人。
人在地上,故法地。
地在天下,故法天。
天在道内,故法道。
道莫妙于自然,故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重德章,彭本作重靜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以萬乘之主,而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重者,水也。
輕者,火也。
水中生火,故以重為輕之根。
靜者,定也。
躁者,慧也。
定中使慧,故以靜為躁之君。
嘗觀才德并重之君子,終日遊行,不離輕重,欲使施用輕快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不以紛華擾靜也。
奈何绛宮主人,尊若萬乘者,遽以身輕天下而忘之,全不持重養輕,全不守靜制躁。
吾恐一派輕,則失賢中之真水,而火無根矣。
火生于水,水為火之用,故曰臣。
一派躁,則失心中之真定,而慧無君矣。
慧發乎定,定為慧之主,故曰君。
第二十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巧用章,彭本作要妙章)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谪,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無轍迹者,自然之河車,有則存想搬運矣。
無瑕谪者,自然之祖述,有則違悖宗旨矣。
不用籌者,自然之火候,用籌則拘泥爻策矣。
不可開者,自然之内禁,可開則假閉耳目矣。
不可解者,自然之凝聚,可解則勉強撮合矣。
是以聖人守自然之常善,立己立人,人皆可重。
成己成物,物皆可觀。
襲明者,以先覺覺後覺,心相承而警悟,此之謂襲明也。
故善人克明明德,不善人親之,亦以明德。
不善人不知自省,善人見不善,能内自省。
轉相師,轉相資也。
若不以相資、相師,為可貴可愛之事,則自作聰明,雖有智慧,亦若大迷也。
修身要妙,不外乎此。
第二十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反樸章,彭本作常德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此節有二義,皆為治身之士所當知而當守者。
一曰雄施雌化。
《參同》雲:“雄陽播玄施,雌陰統黃化。
”是也。
知此則能施、能行,守此則能化、能育。
雌雄交感,則金藏于水,旋複水生其金。
金氣足而潮信至,其勢如漕溪然。
倒流逆上,是為天下漕溪之水也。
然雖為漕溪之水,而陽火既進,陰符又臨,歸根複命之常德不可離也。
故複歸于土釜,以養其胎嬰。
一曰雄歸雌伏。
《悟真》雲“雄裡懷雌結聖胎”是也。
若論産物之理,陰極陽生,則是雌裡懷雄。
若論養物之事,陽極陰生,則是雄裡懷雌。
雄裡懷雌者,既得雄歸以合丹,更要雌伏以溫丹也。
其勢如溪壑然,自上注下,落于溪中,故守雌之道,即如天下之溪壑,有流有歸。
此真常之元德,不可離其地者也。
歸于溪,猶之歸于黃庭。
複歸于嬰兒,人靜以養聖胎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此聖盡雌雄之理,而發其細微,複假色相以論之。
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金精者,雄陽播于雌而生者也。
此精未有之先,坤母之體本虛,因與幹父交光,坤遂實而成坎。
坎形已具,月吐兌方,是名水中之金。
水中之金,實賴坤母之養育而成,故稱母氣。
《悟真》雲:“黑中取白為丹母”是也。
母氣有白光,号曰陽光。
陽光發現,即運己汞以迎之,所謂二候求藥也。
彼此相當,二八同類,擒在一時,煉成陽丹,即丹母也。
然其造化在外,故丹母隻算外藥,學人以外藥修内藥,以母氣伏子氣。
丹母之中,又産陽鉛,即駕河車以運之,逆回本宮,潛伏土釜,四候和合,三姓交歡,這回快活便得長生。
但法功雖是如此,而知白必先守黑,守黑乃能知白,知白還要守黑。
此中有三層妙用,足為天下式程。
人能依此行之,則自然之常德不差忒也。
既不差忒,乃能歸證于無極,而煉神還虛矣。
知白必守黑者,陽往陰中也。
守黑乃能知白者,陰中陽産也。
知白還要守黑者,神歸炁伏也。
天地萬物之理,皆是如此。
故為天下式程焉。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順成人,榮事也。
逆成仙,辱事也。
然人當知成人之榮,而守成仙之辱。
常辱之學,絕學也。
虛心養氣,有如天下之空谷。
能争天下之空谷,則緻虛守靜之常德,乃能足也。
常德既足,乃複歸證于渾樸,而返本還元矣。
渾樸之真,散見而生萬物,芸芸之盛,皆可取其材而制為器。
聖人欲用其器,則為官陰陽,長庶彙,而保合之,以歸于一焉。
故大制天下者,不尚分割也。
第二十九章 (河下公注本作無為章,彭本作神器章)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凡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下:比身中也。
神器:言至重也。
先天大道,以自然無為而成。
俗人多疑其空寂,故老祖說此以示人曰:人以無為為空寂哉。
吾将欲取天下而行有為之政,又見有為者之轉多紛擾,轉多設施,無成就而無休息也。
夫天下之神器至重,以有為而多事,不如無為之少事也,故不可為也。
為以求成而反敗,為,敗之也。
執以求得而反失,執,失之也。
天下如是,凡物皆然。
物之在身者,或陽往獨行,或陰來相随,或翕然而呴,或悠然而吹,或氣足而強壯,或氣嫩而清羸,或載之上升,或隳之下降,無非自然而然者。
是以聖人行道,去過甚,去驕奢,去泰侈。
三者皆喜于有為之病也,故去之。
第三十章 (河上公注本作儉武章,彭本作兵強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人主強德不強兵,以道佐人主者,豈可以甲兵強示天下乎然有出其兵而誇大武功者,即有入其兵而敬修文德者。
天下之事,亦多好還也。
惟是師到之處,荊棘皆生,覺刺傷之可悲也。
軍過之餘,兇年又起,痛刀氛之餘毒也。
兵豈可輕言乎哉古人善兵者,鋤奸禁暴,去賊安民。
旌旗載道,望若甘霖。
果于救難而已矣,非敢強也。
然果也,須絕其矜、伐、驕焉。
矜則有好兵之念,伐則有窮兵之心,驕則有誇兵之想。
雖果也,亦無善意也。
若有善意而果,果而至于民難不已,則大兵亦不已。
亦在乎力救其難而已,非示強也。
又或敵氣不衰,壁壘相持,壯兵也,必為老兵,此亦殘賊吾師也。
殘賊吾師,将欲誅不道,而反自行其不道也。
誅不道而至于自行其不道,則不如其屯田防禦、休息我兵之為得也。
世之好強者,亦嘗觀之于物乎物壯則老,可想強必衰也。
用物而使物備,是為不合于道也。
不合于道,不如其早已也。
章内備言行兵之利害,而醒道妙處在一物字打轉。
言其有作有為,皆因精衰氣敗,不得已而行補導之功,亦已果矣。
至于百日築基,三年煉己,又至果也。
抑或丹基未立,己性未明,不妨再築、再煉,又至果也。
然勿以果誇強也,持盈不已,必遭困弱。
大藥将至,逾時無用。
故曰物壯則老,不如早已。
第三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作偃武章,彭本作佳兵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是以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以喪禮處之。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佳之為言祥也,佳兵而曰不祥,兵尚可好乎哉兵之為害也,無物不惡,以其籌策繁而滋擾多耳,有道者豈居此好兵之名乎是以君子處世,燕居則貴左,左為吉也。
用兵則貴右,右為兇也。
益以見兵之不詳也。
夫兵原非君子之器,然有不得已而用之者,救難為上。
勿意躁而情濃,亭幛蕭然,恬淡而已矣。
即或制勝凱還,終不以兵為美事。
若以兵為美事者,其胸中必好殺人者也。
殺人之人,豈可使之得志朝廷,黩武天下哉 嘗觀于人事而慨然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左為陽而右為陰,陽主生而陰主殺也。
故軍中有上将軍,有偏将軍。
偏将軍之徒,非得上将軍之令,不敢攻殺。
是知偏将軍之有生意也,故其位居左。
上将軍之有殺機也,故其位居右。
居右者,喪禮也。
天下不祥之事,莫過于喪禮。
故以喪禮處上将軍,而戒其勿輕殺焉。
嘻!一将功成萬骨枯,其事可為痛哭也。
故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事處之。
太上之心,即天地好生之心也已。
愚按:章中喻意,蓋言女鼎不祥,未可用耳。
然其論用兵之害,亦痛絕。
第三十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聖徳章,彭本作無名章) 道常無名、樸。
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大道無名象,純是一團渾樸。
有如無極,樸雖小,然居太極之上,豈可馭而下之乎侯王守其樸,則大制不割,萬物亦同來賓也。
地上乎天,則天地交泰,而甘露下垂,不煩造治而調勻,神氣于此兩平也。
氣化為液,初名金液還丹。
金液之名既立,夫亦将止于土釜而養之也。
知止不殆,惟抱一以虛其心,自然泰定焉。
此道也,推之于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而有所歸宿也。
第三十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辨德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事者,得妙智。
自知其本來者,得圓明。
蓋已了性矣。
勝人欲者,有定力。
自勝其屍賊者,有真強。
蓋已了命矣。
知足守富,止火養丹。
強行有志,面壁九年。
一得永得,與地同久。
心死神存,與天同壽。
第三十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任成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視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于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汛兮其無涯,是可左右逢源,随人取用。
萬物賴道生而道不辭,隻運其時行而已,功成不名。
有衣被不為主,生成廣被之德。
本于無為,故莫能名不為主也。
守真常而無欲,小莫破焉,故可名于小也。
統會歸而不主,大莫載焉,故可名于大也。
惟聖人亦不自形其大,此其所以為大聖人也。
第三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仁德章)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用之不可既。
大象者,無可象而象之,故曰大象,仍指大道也。
能持大道者,則天下皆往而歸之。
往遊其宇,恬然淡然,而無所患害,但相安于平泰而已。
夫美樂美餌,能使過客停車,以圖一快。
然酒闌歌散,終不久留矣。
大道則不然,出于口而生津補液,似覺淡然無味者。
豈知見聞俱絕正複取用不窮也。
第三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微明章)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
将欲奪之。
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固:先也。
歙,斂也。
欲歙固張,散将複斂也。
欲弱固強,進将複退也。
欲廢固興,榮将複落也。
欲奪固與,去将複返也。
往來相因,理可見微知着,故曰微明。
柔弱勝剛強,不戰而自服也。
知魚之不可脫淵,則知道之不離乎身。
知器之不可示人,則知道之必由乎己。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無為無不為者,無為之為,即是有為。
契所謂處中制外、凝神成軀者是也。
侯王能守,萬物自化。
恭己無為,可治天下。
太古之遺風,不可想乎惟是承平久而動作興,宴樂繁
然後歎上世渾穆之政,與上德無為之修,其風之邈也,久矣。
第十九章 (河上公注本作還淳章,彭本作三絕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絕:大也,又至也。
至聖不用智,風盡敦龐,民多利益矣。
至仁不用義,俗盡親睦,民歸孝慈矣。
至巧不謀利,謀利者,皆機巧之徒。
上無機巧,下無盜賊矣。
聖不足于智,仁不足于義,巧不足于利。
聖、仁、巧三者,若有質而無文也。
渾渾噩噩,一道同風,故使民各有攸屬,亦從其質實而已。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民之文亦不足也,然而美矣。
第二十章 (河上公注本作異俗章,彭本作絕學章) 絕學無憂。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畏畏(弼本作“不可不畏”,故其注亦大舛謬)。
絕學者,道全德備也。
道德全備,何憂之有以聖人視衆人,猶之唯甚直、而阿甚谀。
善可愛而惡可惡,不知相去幾許也。
聖人無憂,即無畏也。
人之所畏者,畏其絕學之難也。
豈可畏人之畏,而不求其絕學乎故曰:“不可畏畏”。
荒兮,其未央哉!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衆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忽兮其若晦,寂兮似無所止。
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先天大道,如洪荒之未開,無為而成,不言而治。
故衆人皆臻淳厚之化,熙熙然相安相樂也。
共食其德,如享太牢。
同遊其宇,如登春台。
此雖華胥風俗,無以加焉。
聖人曰:我獨淡泊恬靜,杳無朕兆,若嬰兒之未成孩也。
乘乘者,與道相乘,故曰乘乘。
上下升降,個中運行不息,若無所依歸者然。
故衆人皆有餘地可求,而我獨于此中,獨如遺世特立者然。
則衆人皆智,我獨若愚也哉,夫亦大巧若拙也。
忽兮如天地之冥晦,飂兮覺往來之無定。
由此觀之,是衆人皆有所用,而我獨昏悶,飄然若愚頑而鄙樸者。
人不與我同,我亦與異也。
一粒陽丹,号為母氣,我獨求而食之,以緻長生。
是衆人之不如聖人,即如唯阿善惡之相去也。
此聖人之所以獨鳴其絕學也欤 第二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作虛心章,彭本作孔德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孔:空也、大也。
至空至大之德器,其中能容妙物,故大道從此入焉。
道之為物也,恍惚無定。
以言離性,本無象也。
乍恍而乍惚,無象者若有象焉。
乍惚而乍恍,無物者已有物焉。
或謂惚兮恍,是合象韻。
恍兮惚,是合物韻。
而不知聖人立言,字法颠倒,即寓道法颠倒也。
惚兮恍,是性之本象。
恍兮惚,是性所種之物、以男下女,交媾成精,一物也,實連二物也。
故有象在上句,有物在中句,有精在下句。
句法又寓道法也。
夫精為性火下照相感而生,乃能露出坎情,然實微妙難測,故曰窈兮冥兮。
窈冥之精,乃是真精。
欲得真精,須知真信。
故其中先有信焉,浩浩如潮生,溶溶如冰泮。
修士于此,候其信之初至,的當是精,即行伏之、擒之。
時刻無差,金仙有分矣。
一名真金,一名首經,一名真水,一名神水,一名真鉛,一名鉛氣,一名白虎,一名虎氣,而不出乎真精也。
所以自古至今,此真精之名,諸經不能抛去。
于是以一物之真,觀萬物之理,無非重此初氣者。
以閱衆甫,即察衆物之初也。
故又曰:“吾何以知衆甫之然哉以此”。
補注:章内四舉其中,可知一孔玄關,大道之門。
造鉛得丹,不外乎此也。
第二十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益謙章,彭本作全歸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則全,以減為增也。
枉則直,以柔制剛也。
窪則盈,謙則受益也。
弊則新,剝則有複也。
少則得,知足不辱也。
多則惑,貪欲自迷也。
此太上以前之古語,所說治身之要道也。
是以聖人治世,必抱一以為天下式則焉。
抱一者,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王注以此四句頂“曲則全”,四句說殊屬妄解,而不知故明、故彰、故長、故有功,本句以解本句也。
或問:“古之句複引"曲則全’者,何故”餘曰:此太上引古人治身之語,以起天下之理,故曰“豈虛語哉”人能敬守一誠,則天下亦必全歸其式也已。
第二十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虛無章,彭本作自然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希言:無聲也,又無為也。
入道者,無為、自然為宗。
無為則泰定,自然則恒漸。
否則如飄風驟雨,雖天地之所為,亦不能久矣。
況于人乎故凡從事道途者,修德行道,均皆自然,乃能與道德為一。
失即無為也,無為而為,自得無為之事。
道也、德也、失也,俱樂此自然無為也。
信行不足,必有不信自然者在其先也。
第二十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苦恩章,彭本作跂跨章)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跂:望也。
跨:趨也。
跂則首仰,不能久立。
跨則足病,不能久行。
自見自是,自矜自伐,皆是不信自然之輩,終無所成者也。
以此論行道之法,有如吃飯太飽,走路太多,必不能做功夫。
比之于犬,過飽則病。
比之于牛,過勞則困。
故曰:物或惡之也。
而況于人乎故有道者不處此也。
第二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象元章,彭本作混成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混成,未破也,又無名也。
鴻蒙始氣,混混無名。
無名者,先天地而生者也。
寂:清也。
寥:虛也。
獨立乎清虛之境,而不改變其真常,無非此混成而已。
一物周流,全乎萬物而不危殆,是可為天下母也。
道祖自開辟以來,已知混沌之前,有此母氣。
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于母氣胎之。
有問其名者,不知其名,先以道字字之。
道從首、辶,先天地而行生者也。
因字強名,又得一大。
大從一、人,先庶物而首出者也。
由此以及萬世,皆稱為大道焉。
大則無所不行,上幹下坤,逝将去汝。
逝則無所不到,北坎西兌,遠亦緻之。
是道也,窮極必返。
或可出乎震,齊乎巽,見乎離,成乎艮乎。
大哉!道與天、地、王同為域中四大哉。
無道不知天,天大也。
無天不覆地,地大也。
無地不載王,王亦大也。
王居其一,一人首衆人也。
王為人主,不離乎人。
人在地上,故法地。
地在天下,故法天。
天在道内,故法道。
道莫妙于自然,故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重德章,彭本作重靜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以萬乘之主,而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重者,水也。
輕者,火也。
水中生火,故以重為輕之根。
靜者,定也。
躁者,慧也。
定中使慧,故以靜為躁之君。
嘗觀才德并重之君子,終日遊行,不離輕重,欲使施用輕快也。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不以紛華擾靜也。
奈何绛宮主人,尊若萬乘者,遽以身輕天下而忘之,全不持重養輕,全不守靜制躁。
吾恐一派輕,則失賢中之真水,而火無根矣。
火生于水,水為火之用,故曰臣。
一派躁,則失心中之真定,而慧無君矣。
慧發乎定,定為慧之主,故曰君。
第二十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巧用章,彭本作要妙章)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谪,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
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無轍迹者,自然之河車,有則存想搬運矣。
無瑕谪者,自然之祖述,有則違悖宗旨矣。
不用籌者,自然之火候,用籌則拘泥爻策矣。
不可開者,自然之内禁,可開則假閉耳目矣。
不可解者,自然之凝聚,可解則勉強撮合矣。
是以聖人守自然之常善,立己立人,人皆可重。
成己成物,物皆可觀。
襲明者,以先覺覺後覺,心相承而警悟,此之謂襲明也。
故善人克明明德,不善人親之,亦以明德。
不善人不知自省,善人見不善,能内自省。
轉相師,轉相資也。
若不以相資、相師,為可貴可愛之事,則自作聰明,雖有智慧,亦若大迷也。
修身要妙,不外乎此。
第二十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反樸章,彭本作常德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
此節有二義,皆為治身之士所當知而當守者。
一曰雄施雌化。
《參同》雲:“雄陽播玄施,雌陰統黃化。
”是也。
知此則能施、能行,守此則能化、能育。
雌雄交感,則金藏于水,旋複水生其金。
金氣足而潮信至,其勢如漕溪然。
倒流逆上,是為天下漕溪之水也。
然雖為漕溪之水,而陽火既進,陰符又臨,歸根複命之常德不可離也。
故複歸于土釜,以養其胎嬰。
一曰雄歸雌伏。
《悟真》雲“雄裡懷雌結聖胎”是也。
若論産物之理,陰極陽生,則是雌裡懷雄。
若論養物之事,陽極陰生,則是雄裡懷雌。
雄裡懷雌者,既得雄歸以合丹,更要雌伏以溫丹也。
其勢如溪壑然,自上注下,落于溪中,故守雌之道,即如天下之溪壑,有流有歸。
此真常之元德,不可離其地者也。
歸于溪,猶之歸于黃庭。
複歸于嬰兒,人靜以養聖胎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
此聖盡雌雄之理,而發其細微,複假色相以論之。
白者,金精,黑者,水基。
金精者,雄陽播于雌而生者也。
此精未有之先,坤母之體本虛,因與幹父交光,坤遂實而成坎。
坎形已具,月吐兌方,是名水中之金。
水中之金,實賴坤母之養育而成,故稱母氣。
《悟真》雲:“黑中取白為丹母”是也。
母氣有白光,号曰陽光。
陽光發現,即運己汞以迎之,所謂二候求藥也。
彼此相當,二八同類,擒在一時,煉成陽丹,即丹母也。
然其造化在外,故丹母隻算外藥,學人以外藥修内藥,以母氣伏子氣。
丹母之中,又産陽鉛,即駕河車以運之,逆回本宮,潛伏土釜,四候和合,三姓交歡,這回快活便得長生。
但法功雖是如此,而知白必先守黑,守黑乃能知白,知白還要守黑。
此中有三層妙用,足為天下式程。
人能依此行之,則自然之常德不差忒也。
既不差忒,乃能歸證于無極,而煉神還虛矣。
知白必守黑者,陽往陰中也。
守黑乃能知白者,陰中陽産也。
知白還要守黑者,神歸炁伏也。
天地萬物之理,皆是如此。
故為天下式程焉。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順成人,榮事也。
逆成仙,辱事也。
然人當知成人之榮,而守成仙之辱。
常辱之學,絕學也。
虛心養氣,有如天下之空谷。
能争天下之空谷,則緻虛守靜之常德,乃能足也。
常德既足,乃複歸證于渾樸,而返本還元矣。
渾樸之真,散見而生萬物,芸芸之盛,皆可取其材而制為器。
聖人欲用其器,則為官陰陽,長庶彙,而保合之,以歸于一焉。
故大制天下者,不尚分割也。
第二十九章 (河下公注本作無為章,彭本作神器章) 将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凡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天下:比身中也。
神器:言至重也。
先天大道,以自然無為而成。
俗人多疑其空寂,故老祖說此以示人曰:人以無為為空寂哉。
吾将欲取天下而行有為之政,又見有為者之轉多紛擾,轉多設施,無成就而無休息也。
夫天下之神器至重,以有為而多事,不如無為之少事也,故不可為也。
為以求成而反敗,為,敗之也。
執以求得而反失,執,失之也。
天下如是,凡物皆然。
物之在身者,或陽往獨行,或陰來相随,或翕然而呴,或悠然而吹,或氣足而強壯,或氣嫩而清羸,或載之上升,或隳之下降,無非自然而然者。
是以聖人行道,去過甚,去驕奢,去泰侈。
三者皆喜于有為之病也,故去之。
第三十章 (河上公注本作儉武章,彭本作兵強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兇年。
故善者果而已矣,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人主強德不強兵,以道佐人主者,豈可以甲兵強示天下乎然有出其兵而誇大武功者,即有入其兵而敬修文德者。
天下之事,亦多好還也。
惟是師到之處,荊棘皆生,覺刺傷之可悲也。
軍過之餘,兇年又起,痛刀氛之餘毒也。
兵豈可輕言乎哉古人善兵者,鋤奸禁暴,去賊安民。
旌旗載道,望若甘霖。
果于救難而已矣,非敢強也。
然果也,須絕其矜、伐、驕焉。
矜則有好兵之念,伐則有窮兵之心,驕則有誇兵之想。
雖果也,亦無善意也。
若有善意而果,果而至于民難不已,則大兵亦不已。
亦在乎力救其難而已,非示強也。
又或敵氣不衰,壁壘相持,壯兵也,必為老兵,此亦殘賊吾師也。
殘賊吾師,将欲誅不道,而反自行其不道也。
誅不道而至于自行其不道,則不如其屯田防禦、休息我兵之為得也。
世之好強者,亦嘗觀之于物乎物壯則老,可想強必衰也。
用物而使物備,是為不合于道也。
不合于道,不如其早已也。
章内備言行兵之利害,而醒道妙處在一物字打轉。
言其有作有為,皆因精衰氣敗,不得已而行補導之功,亦已果矣。
至于百日築基,三年煉己,又至果也。
抑或丹基未立,己性未明,不妨再築、再煉,又至果也。
然勿以果誇強也,持盈不已,必遭困弱。
大藥将至,逾時無用。
故曰物壯則老,不如早已。
第三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作偃武章,彭本作佳兵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故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是以偏将軍處左,上将軍處右,以喪禮處之。
殺人衆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佳之為言祥也,佳兵而曰不祥,兵尚可好乎哉兵之為害也,無物不惡,以其籌策繁而滋擾多耳,有道者豈居此好兵之名乎是以君子處世,燕居則貴左,左為吉也。
用兵則貴右,右為兇也。
益以見兵之不詳也。
夫兵原非君子之器,然有不得已而用之者,救難為上。
勿意躁而情濃,亭幛蕭然,恬淡而已矣。
即或制勝凱還,終不以兵為美事。
若以兵為美事者,其胸中必好殺人者也。
殺人之人,豈可使之得志朝廷,黩武天下哉 嘗觀于人事而慨然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
左為陽而右為陰,陽主生而陰主殺也。
故軍中有上将軍,有偏将軍。
偏将軍之徒,非得上将軍之令,不敢攻殺。
是知偏将軍之有生意也,故其位居左。
上将軍之有殺機也,故其位居右。
居右者,喪禮也。
天下不祥之事,莫過于喪禮。
故以喪禮處上将軍,而戒其勿輕殺焉。
嘻!一将功成萬骨枯,其事可為痛哭也。
故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事處之。
太上之心,即天地好生之心也已。
愚按:章中喻意,蓋言女鼎不祥,未可用耳。
然其論用兵之害,亦痛絕。
第三十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聖徳章,彭本作無名章) 道常無名、樸。
雖小,天下不敢臣。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大道無名象,純是一團渾樸。
有如無極,樸雖小,然居太極之上,豈可馭而下之乎侯王守其樸,則大制不割,萬物亦同來賓也。
地上乎天,則天地交泰,而甘露下垂,不煩造治而調勻,神氣于此兩平也。
氣化為液,初名金液還丹。
金液之名既立,夫亦将止于土釜而養之也。
知止不殆,惟抱一以虛其心,自然泰定焉。
此道也,推之于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而有所歸宿也。
第三十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辨德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知人事者,得妙智。
自知其本來者,得圓明。
蓋已了性矣。
勝人欲者,有定力。
自勝其屍賊者,有真強。
蓋已了命矣。
知足守富,止火養丹。
強行有志,面壁九年。
一得永得,與地同久。
心死神存,與天同壽。
第三十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任成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視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衣被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于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汛兮其無涯,是可左右逢源,随人取用。
萬物賴道生而道不辭,隻運其時行而已,功成不名。
有衣被不為主,生成廣被之德。
本于無為,故莫能名不為主也。
守真常而無欲,小莫破焉,故可名于小也。
統會歸而不主,大莫載焉,故可名于大也。
惟聖人亦不自形其大,此其所以為大聖人也。
第三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仁德章)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用之不可既。
大象者,無可象而象之,故曰大象,仍指大道也。
能持大道者,則天下皆往而歸之。
往遊其宇,恬然淡然,而無所患害,但相安于平泰而已。
夫美樂美餌,能使過客停車,以圖一快。
然酒闌歌散,終不久留矣。
大道則不然,出于口而生津補液,似覺淡然無味者。
豈知見聞俱絕正複取用不窮也。
第三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微明章)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
将欲奪之。
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勝剛,弱勝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固:先也。
歙,斂也。
欲歙固張,散将複斂也。
欲弱固強,進将複退也。
欲廢固興,榮将複落也。
欲奪固與,去将複返也。
往來相因,理可見微知着,故曰微明。
柔弱勝剛強,不戰而自服也。
知魚之不可脫淵,則知道之不離乎身。
知器之不可示人,則知道之必由乎己。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無為無不為者,無為之為,即是有為。
契所謂處中制外、凝神成軀者是也。
侯王能守,萬物自化。
恭己無為,可治天下。
太古之遺風,不可想乎惟是承平久而動作興,宴樂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