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注釋(《東嚴正義》)
關燈
小
中
大
圓峤山紫霞洞主人涵虛生熏沐敬注
奉道弟子朱道生、李道育校刊于嶽陽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也者,内以治身,外以治世,日用常行之道也。
道之費隐不可道,道之發見則可道。
統發見于費隐之中,至廣至微,故道為非常之道也。
名在無極不可名,名在太極則可名。
生太極于無極之内,能靜能動,故名為非常之名也。
集補:人所共由則曰道。
可道者,可述也。
非常之道,斯為大道也。
欲着其狀則曰名。
可名者,可拟也。
非常之名,斯無定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即無極也。
有名:即太極也。
無變為有,真無定名也。
無極渾然之初,無兆,無形,本無聲臭之可拟,道所以在天地之始也。
太極判然之後,有生、有育,即有造化之可征,道所以為萬物之母也。
萬物者:統天地而言之。
先天地而有此道,則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不啻一大父母也。
言母而父在其中矣。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同竅。
《永樂大典》無故字,一本無常字) 妙即無名之物,故凝,常靜以觀之。
徼,即有名之物,故運,常應以觀之。
無欲、有欲,常靜、常應也。
以無欲觀無名,以有欲觀有名。
丹家以玄關為有無妙竅者,蓋本于此。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兩:即妙竅也。
有生于無,故同出,無轉為有,故異名,然雖異而仍同也。
有無妙竅,皆一玄也。
于無欲以觀其妙,已得一玄。
于有欲以觀其竅,又得一玄。
二玄總歸一玄。
玄兼赅衆妙,衆妙之門,統乎此矣。
第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養身章,一作美善章。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高喻上,傾喻反複也),聲音相和,前後相随(節内形字,各本皆作形,王弼注本作較)。
已,止也,《廣韻》去也。
夫美與惡,最屬相懸。
知美之為美,斯其惡之必止矣。
善、不善,極為相遠。
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之必去矣。
吾人先天之真,皆美善耳。
至染于後天之人欲,乃有此惡與不善者焉。
然不可不去其人欲,而求其天真也。
惟先以虛靈為體,變動為用,以故有生無,無生有;先難後易;長形短,短形長;上下反複;同類相求,如同聲之相應;子馳于後。
旋複午降于前也。
此治身之道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一作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是承上文治身之事言之。
聖人治身之事,無為之事也。
治身之教,不言之教也。
處以求其志,行有得于心。
萬物群起而望之,以待聖人平治,而聖人不辭也。
豈惟不辭且有生民之功,聖人不以為有。
有為政之功,聖人不以自恃。
大功克成,即行休息,如黃帝之訪道崆峒,虞帝之倦勤陟位。
後世英雄俊傑功成勇退,皆弗居也。
弗居者,弗戀也。
夫惟弗戀其功,是以複求其治身之道。
守身不去,而成至人也。
治身可以治世,成己可以成物者如此。
誰謂老子之道,悉尚寂滅也哉 第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安民章,彭本作無為章)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上章末節既言聖人治世,功成弗居,反求治身之道。
然即以聖人之治世言之,其為治道也,不以賢能之心與民相尚,則名心已淡而民不争矣。
不以貨财之心與民相貴,則利心已絕而民不盜矣。
不見可欲而欲之,則欲心已除。
民心以如是而不亂,聖人之心亦以如是而不亂也。
治世之善,皆緣治身之善也。
是以聖人之治身,雖無為而無不治焉。
名利欲皆無,惟守中以虛其心。
名利欲皆淨,惟養氣以實其腹。
而且志氣和柔,以弱為用;骨理堅剛,以強為體。
使其身恬然淡然,與世人相安于無事。
故其民亦無知無欲,而抱其渾渾噩噩之真,使天下之智者不能為,亦不敢為也。
聖人無為之治如此。
第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無源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其若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聖人無為之道總在虛而用之耳。
沖:虛也。
道以虛為用,其量包天下、國家,而不見其盈,淵淵乎若萬物之統宗。
挫世銳而不損,解世紛而不勞,以其虛消銳紛也。
和世光而不掩,同世塵而不污,以其虛忘光塵也。
隻覺其沖然之體,常凝湛然之性,若有存而實無所存,問誰子而知誰子也,其名象在天帝之先乎蓋所謂無始之始,太初之初,先天之天也。
第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虛用章,彭本作守中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天地無心于為仁,以适萬物之需用。
而萬物各為其所需,自為其所用。
不仁實仁之至也,若待仁以生育之,将物物要天地施惠而生育乃通,此必難周之勢也。
惟不與獸生其刍,而獸自食刍。
不與人飼其狗,而人自飼狗。
則仁量愈廣大焉。
言刍狗,而果、菜、雞、豚之類可推矣。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聖人與天地合德,亦使百姓之各為其生育、自為其生育而已,所謂無為而成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聖人,不與萬物百姓造食用,而萬物百姓自得其食用者,以虛中之體,普涵育之量也。
天與地分為兩間,兩間之中,則空空洞洞,猶橐之無底、龠之相通。
一氣往來,無為自然,是故虛而能涵,不窮屈于萬物。
其中能容,動而默運,益推出其全量,其中無盡。
天地不言也,聖人亦不言也。
若使多言,将言有數,而數即可以窮之,故不如守中而已。
第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成象章,彭本作谷神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聖人守中以治身,以中之能養谷神也。
谷神者,元性也。
谷以喻虛,神以喻靈。
性體虛靈則不昧。
不昧者,即不死也。
夫谷神也,而複謂為玄牝,何也蓋以玄,天也。
牝,地也。
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間空空洞洞。
儒家号隐微,此中有不睹不聞之境。
釋家名那個,此中有無善無惡之真。
聖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虛靈之谷神,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取名之義也。
一玄一牝,一幹一坤。
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參同》雲:“乾坤者,《易》之門戶。
”所謂兩孔穴法,金氣相胥,即此玄牝之門也。
陰陽來往于其内,坎離交媾于其中。
男女媾精之房,日月交光之所,聖人颠倒之,則為生門。
凡人順用之,則為死戶。
地天交泰,不外乎此。
故又稱為天地根,言天地互藏之根也。
天地之根,乃返本還元之地,煉氣化神之區。
綿綿若存,即是調養谷神,自然胎息也。
用之不勤,即是外爐增減,自然符火也。
不勤者,不勞也。
第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韬光章,彭本作無私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長生之道也。
然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靜專動辟,靜翕動阖,大生廣生,覆載無私,而後得此長生耳。
使天地私有其生,将物命不暢,天地即傷其和。
物性不貞,天地即殘其中。
萬物之傷殘,即天地之傷殘也。
惟不自私其生,而以衆生為生。
衆生之生生不已,即天地之長生也,故能長生也。
聖人者,法天地者也。
是以聖人養身,以柔以弱,似後其身以求生。
漸充漸滿,實先其身以得生也。
守中制外,似外其生以無生。
先忘後存,即存其身以有生也。
然此皆不私有其道者,乃聖人恬淡,而民性亦複淳良。
聖人期頤,而民命亦複壽考。
大道無私,至是而聖人亦若私有其生者。
無私反成其私也,至矣。
第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易性章,彭本作上善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惟不争,故無尤。
道貴謙卑,下而能上,故曰上善。
其上善也,比德于水焉。
水之善,能利萬物之生,而使萬物皆足,無有所争。
但水性下流,多處衆人之所惡。
人雖惡之,究于水無損也。
利人而不有其功,以弱為志,水蓋幾于道矣。
人性之善也,當如水性之善焉。
秉性謙下,斯舉動皆善。
無所争心,擇居善地,藏心善淵,交與善仁,喜信善信,政稱善治,事稱善能,動合善時。
在在處處,柔善不争。
夫惟不争,故無怨尤加之。
以視水下猶有人惡,人則有下有上,是更神于道,靈于水矣。
第九章 (河上公注本作運夷章,彭本作持盈章)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持:得也。
揣:探也。
人既得其氣,而複有求盈之念,此招虧之端也,故不如其已也。
人使探其寶,而遽有英銳之情,此必退敗之兆也,故不可長保也。
然則可已而不已,即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乎當保而不保,即如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乎人之道如此。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且更以天道言之。
天不言功名,而以生成鬯遂為功名。
物育功成,時行名遂,天地于焉退移。
藏身冬令,以蓄陽生之物。
人亦何觀天道哉 第十章 (何上公注本作能為章,彭本作玄德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阖,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載:即車載之載。
營:即營衛之營。
衛屬陽,而營屬陰。
營魄:即陰魂也。
或曰:營,魄也。
以營為魄,未免錯解。
不知言陰魄而陽魂即在其内。
八月十五日,魂盡注于月魄,月乃滿而為純幹。
聖人當此,即運河車以載之,幹金遂為我有,經所謂“得一而萬事畢”者矣。
既得其一,則必不失其一。
聖人載魄而返,抱一而居,則地魄擒朱汞矣。
故能無離也乎。
十月溫養,内火天然。
暖氣常存,嬰胎自長。
聖人專氣緻柔,即内火也。
故能如涵育嬰兒乎。
玄覽者,内觀也。
滌除玄覽,清靜内觀也。
清靜内觀,心無疵累,所謂“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亦無,湛然常寂”也。
愛民者安民,治國者富國。
民安國富,乃能行無為之政乎。
治身以精定為民安,鉛足為國富。
煉己則精定,還丹則鉛足。
煉己、還丹,始可行抱一無為之道,亦如是也。
治身以守雌為功夫,調神養胎,不能不守雌也。
至于天門沖破,陽神出入,開阖自如,乃能無守雌之苦也乎。
治身以知識為擾,聖體成而知識之神化,為正等正覺。
明明白白,四達不悖,乃能無知識也乎。
且更有生子、生孫之功,換鼎分胎也。
有蓄福蓄德之量,立功濟世也。
然雖生而不有其生,虛空粉碎也。
有為而不恃其為,慈悲廣大也。
護國佑民之心,千劫萬劫,長長如是,而不誇天上主宰。
是真謂之玄德也已。
第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作無用章,彭本作利用章)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輪輻三十六,以象日月之運行。
然毂在車之正中,衆軸所貫。
毂空其内,輻湊其外,故毂本無也,而有車之用焉。
埏:水和土也。
埴:黏土也,陶瓦之工,謂之磚埴。
為埏為埴之時,本無器也。
一經抟煉,而即有器之用焉。
室有戶牖,室乃光明。
未鑿戶牖,若無室也。
一經雕飾,而即有室之用焉。
故以有之為利,無之為用也。
有生于無,大率類此 第十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檢欲章,彭本作為腹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爽:失也。
狂:放也。
奇珍、玩好,人所共奪。
故珍好随身,行亦妨也,色、聲、味、獵、貨五者之損人如此,是以聖人賤之。
獨守内寶,輕視外物,故能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厭恥章,彭本作寵貴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若驚,則必深藏美玉。
辱若驚,則必重立根基。
此潛心奮志之象也。
貴若身,則必樂道安榮;患若身,則必和光彌謗。
此抱元守真之法也。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王弼與各本俱作“寵為下”,彭好古作“寵辱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者,猶言榮寵無定,每為下移之物,以故得失難憑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或得或失,随時謹凜,随時奮勉,此之謂寵辱若驚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此節诠貴患。
而先講明有患者,以有患須歸無患也。
然有大患之故,亦因色身現在,故可以患加之。
及其脫殼存神,則不可以患加之也。
抑或留形住世,真氣内含,韬光晦迹,又何大患之能撓哉故當貴重其身,以身為天下所寄命,而不敢自輕其千金之軀者,則可以寄身于天下。
黃石公之所以教子房也。
保愛其身,以身為天下所托賴,而不可自露其曠世之器者,則可以托身于天下。
張九齡之所以誡邺侯也。
善保身者,乃善治身。
善治身者,乃善治世。
孔子曰,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第十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贊玄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渾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紀。
不見不聞之地,希夷門也。
希夷之門,性情所寄。
夷藏性,希藏情,故視不見,聽不聞也。
而又有真意來往其間,搏之而不可得,更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分門窮诘,故當混而為一,使彼三家相見焉。
其上、其下,契雲“上閉下閉”也。
不皦不昧,所謂若有若無也。
繩繩:戒懼也,猶言上閉下閉,若有若無。
戒懼乎其所不睹,而不可名其端倪。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複歸于無物。
是所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也。
無狀無象,是所謂恍惚時也。
恍惚之真,不見首尾,其即元始之炁耶古道者,元始之體。
今有者,現前之用。
古今不同,要可執古以禦今,無生有也。
能知元始以前,推及元始以後,是為道之紀曆也。
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并紀一符、一刻,皆道紀也。
第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顯德章,彭本作保盈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俨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将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從古修士,知此治身之道微妙玄通,至淵深而不可測識,遂不敢妄行測識。
即有形容,不過強為形容耳。
章中若字七句,即皆形容之詞。
其所形容者,物景也,物象也。
孰能于重濁之内,靜待其輕清孰能以安敦之神,久候其徐生待之、候之,不敢求有餘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即不求有餘也。
夫惟不求有餘,是以能守故常。
不為新創,則不與真道相違也。
魏伯陽雲:“臨爐定铢兩,五分水有餘。
二者以為真,金重于本初。
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
”此即不求有餘,能守故常之道者也。
雲牙子之《參同契》,其亦體太上之《道德經》而不為新創者欤 第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歸根章,彭本作虛靜章) 緻虛極,守靜笃。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緻:委置也。
虛:空器也。
極:畢其道也。
守:居也。
靜:無為也。
笃:謹慎不失也。
萬物并作者,凡物皆有始生也。
吾:種物之主人也。
觀:待也。
複:返也。
修身人委置元神于空器之中,則得其道。
既得其道,當居閑靜無事之所,謹慎而不失其道。
俟空器之生物,而吾又待其返本也。
故一往一來,而生變化神明焉。
知此,則七返之道備矣。
彼萬物之芸芸而并盛者,由無作而有作,由有作而複還無作,尚能随化機以出入也。
是故春生夏榮,秋斂冬藏,複枯落而還歸其根。
物還其根,動而複靜矣,故曰靜。
靜則複返于無物而還造化矣,故曰複命。
複命,則知真常之道矣。
常靜者,能常應。
寂然者,更湛然。
故知常曰明也。
世人不知真常之道在乎歸根複命,一概經營造作,沉着于有為名象之中,耗損精神,故妄作招兇也。
若是,夫人不可不知常乎知常則乃容。
容:涵公。
公:大也。
王:貴也。
天:尊也。
道:虛無之極也。
猶言涵其元于靜态之中,乃能大其造化,而入乎至聖神之域,以還乎至虛至無之真也。
體合虛無,長久不壞。
沒身:無也,有神無身,則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虎兕不能噬,刀兵不能斬,何危殆之有哉 第十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淳風章,彭本作太上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聖人也。
聖人居衆人之上,故曰太上。
或曰太上,上理也亦通。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矜能,使下民不争;不好利,使下民不貪;不愛欲,使下民不亂;不争、不貪、不亂,太上有之,下民亦有之也。
下知者,下民也。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其次者,道之次也。
太上之道,無為而成,不言而治。
其次者,不能無為,不能無言,則親愛而獎譽之,以興化焉。
又其次,不能以親愛獎譽興化,則必以法令畏之而服之焉。
又其次,不能以法令畏服,則必以智巧侮之而馭之焉。
言道而至于智巧,風斯下矣,其餘不足觀也已。
故複言根心之信。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上之信足,下即以真情言之。
信有不足,下即有不信者焉。
而聖人必以信為治理也。
貴言者,慎言也。
人主躬行實政,優遊感孚,不诰令而民情服,故必謹慎其令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鹹謂我之自然也。
愚按:此章經義,可以論治世,亦可以證治身。
上德以清淨為修,六根皆定,無為而無以為也。
其次,以愛敬為修,感而遂通,無為而有以為也。
又其次,以法功控馭。
又其次,以智巧察求,所謂術也,有為而有以為之道也。
其極妙者莫如信,信屬土也,金丹始終,純以意土為妙用,要皆自然而然也。
富哉言乎,可以治世,可以治身也。
第十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俗薄章,彭本作大道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此章言治世隆污之道,然亦可悟治身之理。
茲兩舉之,先無為之事,遂有慈惠之政,猶之失渾淪之體,遂有返還之功也。
用明用術以察求,民情益深掩蔽,猶之用巧、用機以探取,藥物愈善互藏也。
在庭有孝慈,所以和六親之不和,猶之入室修泰定,所以靜六根之不靜也。
國家有忠臣,所以救昏亂,猶之玄門有真金,所以救衰憊也
道也者,内以治身,外以治世,日用常行之道也。
道之費隐不可道,道之發見則可道。
統發見于費隐之中,至廣至微,故道為非常之道也。
名在無極不可名,名在太極則可名。
生太極于無極之内,能靜能動,故名為非常之名也。
集補:人所共由則曰道。
可道者,可述也。
非常之道,斯為大道也。
欲着其狀則曰名。
可名者,可拟也。
非常之名,斯無定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即無極也。
有名:即太極也。
無變為有,真無定名也。
無極渾然之初,無兆,無形,本無聲臭之可拟,道所以在天地之始也。
太極判然之後,有生、有育,即有造化之可征,道所以為萬物之母也。
萬物者:統天地而言之。
先天地而有此道,則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不啻一大父母也。
言母而父在其中矣。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同竅。
《永樂大典》無故字,一本無常字) 妙即無名之物,故凝,常靜以觀之。
徼,即有名之物,故運,常應以觀之。
無欲、有欲,常靜、常應也。
以無欲觀無名,以有欲觀有名。
丹家以玄關為有無妙竅者,蓋本于此。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兩:即妙竅也。
有生于無,故同出,無轉為有,故異名,然雖異而仍同也。
有無妙竅,皆一玄也。
于無欲以觀其妙,已得一玄。
于有欲以觀其竅,又得一玄。
二玄總歸一玄。
玄兼赅衆妙,衆妙之門,統乎此矣。
第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養身章,一作美善章。
)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高喻上,傾喻反複也),聲音相和,前後相随(節内形字,各本皆作形,王弼注本作較)。
已,止也,《廣韻》去也。
夫美與惡,最屬相懸。
知美之為美,斯其惡之必止矣。
善、不善,極為相遠。
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之必去矣。
吾人先天之真,皆美善耳。
至染于後天之人欲,乃有此惡與不善者焉。
然不可不去其人欲,而求其天真也。
惟先以虛靈為體,變動為用,以故有生無,無生有;先難後易;長形短,短形長;上下反複;同類相求,如同聲之相應;子馳于後。
旋複午降于前也。
此治身之道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一作離),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是承上文治身之事言之。
聖人治身之事,無為之事也。
治身之教,不言之教也。
處以求其志,行有得于心。
萬物群起而望之,以待聖人平治,而聖人不辭也。
豈惟不辭且有生民之功,聖人不以為有。
有為政之功,聖人不以自恃。
大功克成,即行休息,如黃帝之訪道崆峒,虞帝之倦勤陟位。
後世英雄俊傑功成勇退,皆弗居也。
弗居者,弗戀也。
夫惟弗戀其功,是以複求其治身之道。
守身不去,而成至人也。
治身可以治世,成己可以成物者如此。
誰謂老子之道,悉尚寂滅也哉 第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安民章,彭本作無為章)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上章末節既言聖人治世,功成弗居,反求治身之道。
然即以聖人之治世言之,其為治道也,不以賢能之心與民相尚,則名心已淡而民不争矣。
不以貨财之心與民相貴,則利心已絕而民不盜矣。
不見可欲而欲之,則欲心已除。
民心以如是而不亂,聖人之心亦以如是而不亂也。
治世之善,皆緣治身之善也。
是以聖人之治身,雖無為而無不治焉。
名利欲皆無,惟守中以虛其心。
名利欲皆淨,惟養氣以實其腹。
而且志氣和柔,以弱為用;骨理堅剛,以強為體。
使其身恬然淡然,與世人相安于無事。
故其民亦無知無欲,而抱其渾渾噩噩之真,使天下之智者不能為,亦不敢為也。
聖人無為之治如此。
第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無源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其若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聖人無為之道總在虛而用之耳。
沖:虛也。
道以虛為用,其量包天下、國家,而不見其盈,淵淵乎若萬物之統宗。
挫世銳而不損,解世紛而不勞,以其虛消銳紛也。
和世光而不掩,同世塵而不污,以其虛忘光塵也。
隻覺其沖然之體,常凝湛然之性,若有存而實無所存,問誰子而知誰子也,其名象在天帝之先乎蓋所謂無始之始,太初之初,先天之天也。
第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虛用章,彭本作守中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天地無心于為仁,以适萬物之需用。
而萬物各為其所需,自為其所用。
不仁實仁之至也,若待仁以生育之,将物物要天地施惠而生育乃通,此必難周之勢也。
惟不與獸生其刍,而獸自食刍。
不與人飼其狗,而人自飼狗。
則仁量愈廣大焉。
言刍狗,而果、菜、雞、豚之類可推矣。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聖人與天地合德,亦使百姓之各為其生育、自為其生育而已,所謂無為而成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聖人,不與萬物百姓造食用,而萬物百姓自得其食用者,以虛中之體,普涵育之量也。
天與地分為兩間,兩間之中,則空空洞洞,猶橐之無底、龠之相通。
一氣往來,無為自然,是故虛而能涵,不窮屈于萬物。
其中能容,動而默運,益推出其全量,其中無盡。
天地不言也,聖人亦不言也。
若使多言,将言有數,而數即可以窮之,故不如守中而已。
第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成象章,彭本作谷神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聖人守中以治身,以中之能養谷神也。
谷神者,元性也。
谷以喻虛,神以喻靈。
性體虛靈則不昧。
不昧者,即不死也。
夫谷神也,而複謂為玄牝,何也蓋以玄,天也。
牝,地也。
天地合而玄牝成,其間空空洞洞。
儒家号隐微,此中有不睹不聞之境。
釋家名那個,此中有無善無惡之真。
聖人治身,即借空洞之玄牝以養虛靈之谷神,故以谷神之名名玄牝,此因用取名之義也。
一玄一牝,一幹一坤。
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參同》雲:“乾坤者,《易》之門戶。
”所謂兩孔穴法,金氣相胥,即此玄牝之門也。
陰陽來往于其内,坎離交媾于其中。
男女媾精之房,日月交光之所,聖人颠倒之,則為生門。
凡人順用之,則為死戶。
地天交泰,不外乎此。
故又稱為天地根,言天地互藏之根也。
天地之根,乃返本還元之地,煉氣化神之區。
綿綿若存,即是調養谷神,自然胎息也。
用之不勤,即是外爐增減,自然符火也。
不勤者,不勞也。
第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韬光章,彭本作無私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長地久,長生之道也。
然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靜專動辟,靜翕動阖,大生廣生,覆載無私,而後得此長生耳。
使天地私有其生,将物命不暢,天地即傷其和。
物性不貞,天地即殘其中。
萬物之傷殘,即天地之傷殘也。
惟不自私其生,而以衆生為生。
衆生之生生不已,即天地之長生也,故能長生也。
聖人者,法天地者也。
是以聖人養身,以柔以弱,似後其身以求生。
漸充漸滿,實先其身以得生也。
守中制外,似外其生以無生。
先忘後存,即存其身以有生也。
然此皆不私有其道者,乃聖人恬淡,而民性亦複淳良。
聖人期頤,而民命亦複壽考。
大道無私,至是而聖人亦若私有其生者。
無私反成其私也,至矣。
第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易性章,彭本作上善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惟不争,故無尤。
道貴謙卑,下而能上,故曰上善。
其上善也,比德于水焉。
水之善,能利萬物之生,而使萬物皆足,無有所争。
但水性下流,多處衆人之所惡。
人雖惡之,究于水無損也。
利人而不有其功,以弱為志,水蓋幾于道矣。
人性之善也,當如水性之善焉。
秉性謙下,斯舉動皆善。
無所争心,擇居善地,藏心善淵,交與善仁,喜信善信,政稱善治,事稱善能,動合善時。
在在處處,柔善不争。
夫惟不争,故無怨尤加之。
以視水下猶有人惡,人則有下有上,是更神于道,靈于水矣。
第九章 (河上公注本作運夷章,彭本作持盈章) 持而盈之,不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持:得也。
揣:探也。
人既得其氣,而複有求盈之念,此招虧之端也,故不如其已也。
人使探其寶,而遽有英銳之情,此必退敗之兆也,故不可長保也。
然則可已而不已,即如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乎當保而不保,即如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乎人之道如此。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且更以天道言之。
天不言功名,而以生成鬯遂為功名。
物育功成,時行名遂,天地于焉退移。
藏身冬令,以蓄陽生之物。
人亦何觀天道哉 第十章 (何上公注本作能為章,彭本作玄德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緻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阖,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載:即車載之載。
營:即營衛之營。
衛屬陽,而營屬陰。
營魄:即陰魂也。
或曰:營,魄也。
以營為魄,未免錯解。
不知言陰魄而陽魂即在其内。
八月十五日,魂盡注于月魄,月乃滿而為純幹。
聖人當此,即運河車以載之,幹金遂為我有,經所謂“得一而萬事畢”者矣。
既得其一,則必不失其一。
聖人載魄而返,抱一而居,則地魄擒朱汞矣。
故能無離也乎。
十月溫養,内火天然。
暖氣常存,嬰胎自長。
聖人專氣緻柔,即内火也。
故能如涵育嬰兒乎。
玄覽者,内觀也。
滌除玄覽,清靜内觀也。
清靜内觀,心無疵累,所謂“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無無亦無,湛然常寂”也。
愛民者安民,治國者富國。
民安國富,乃能行無為之政乎。
治身以精定為民安,鉛足為國富。
煉己則精定,還丹則鉛足。
煉己、還丹,始可行抱一無為之道,亦如是也。
治身以守雌為功夫,調神養胎,不能不守雌也。
至于天門沖破,陽神出入,開阖自如,乃能無守雌之苦也乎。
治身以知識為擾,聖體成而知識之神化,為正等正覺。
明明白白,四達不悖,乃能無知識也乎。
且更有生子、生孫之功,換鼎分胎也。
有蓄福蓄德之量,立功濟世也。
然雖生而不有其生,虛空粉碎也。
有為而不恃其為,慈悲廣大也。
護國佑民之心,千劫萬劫,長長如是,而不誇天上主宰。
是真謂之玄德也已。
第十一章 (河上公注本作無用章,彭本作利用章) 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輪輻三十六,以象日月之運行。
然毂在車之正中,衆軸所貫。
毂空其内,輻湊其外,故毂本無也,而有車之用焉。
埏:水和土也。
埴:黏土也,陶瓦之工,謂之磚埴。
為埏為埴之時,本無器也。
一經抟煉,而即有器之用焉。
室有戶牖,室乃光明。
未鑿戶牖,若無室也。
一經雕飾,而即有室之用焉。
故以有之為利,無之為用也。
有生于無,大率類此 第十二章 (河上公注本作檢欲章,彭本作為腹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爽:失也。
狂:放也。
奇珍、玩好,人所共奪。
故珍好随身,行亦妨也,色、聲、味、獵、貨五者之損人如此,是以聖人賤之。
獨守内寶,輕視外物,故能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河上公注本作厭恥章,彭本作寵貴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寵若驚,則必深藏美玉。
辱若驚,則必重立根基。
此潛心奮志之象也。
貴若身,則必樂道安榮;患若身,則必和光彌謗。
此抱元守真之法也。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王弼與各本俱作“寵為下”,彭好古作“寵辱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為下者,猶言榮寵無定,每為下移之物,以故得失難憑也。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或得或失,随時謹凜,随時奮勉,此之謂寵辱若驚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此節诠貴患。
而先講明有患者,以有患須歸無患也。
然有大患之故,亦因色身現在,故可以患加之。
及其脫殼存神,則不可以患加之也。
抑或留形住世,真氣内含,韬光晦迹,又何大患之能撓哉故當貴重其身,以身為天下所寄命,而不敢自輕其千金之軀者,則可以寄身于天下。
黃石公之所以教子房也。
保愛其身,以身為天下所托賴,而不可自露其曠世之器者,則可以托身于天下。
張九齡之所以誡邺侯也。
善保身者,乃善治身。
善治身者,乃善治世。
孔子曰,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第十四章 (河上公注本作贊玄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緻诘,故渾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紀。
不見不聞之地,希夷門也。
希夷之門,性情所寄。
夷藏性,希藏情,故視不見,聽不聞也。
而又有真意來往其間,搏之而不可得,更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分門窮诘,故當混而為一,使彼三家相見焉。
其上、其下,契雲“上閉下閉”也。
不皦不昧,所謂若有若無也。
繩繩:戒懼也,猶言上閉下閉,若有若無。
戒懼乎其所不睹,而不可名其端倪。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複歸于無物。
是所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也。
無狀無象,是所謂恍惚時也。
恍惚之真,不見首尾,其即元始之炁耶古道者,元始之體。
今有者,現前之用。
古今不同,要可執古以禦今,無生有也。
能知元始以前,推及元始以後,是為道之紀曆也。
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并紀一符、一刻,皆道紀也。
第十五章 (河上公注本作顯德章,彭本作保盈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惟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俨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将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從古修士,知此治身之道微妙玄通,至淵深而不可測識,遂不敢妄行測識。
即有形容,不過強為形容耳。
章中若字七句,即皆形容之詞。
其所形容者,物景也,物象也。
孰能于重濁之内,靜待其輕清孰能以安敦之神,久候其徐生待之、候之,不敢求有餘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即不求有餘也。
夫惟不求有餘,是以能守故常。
不為新創,則不與真道相違也。
魏伯陽雲:“臨爐定铢兩,五分水有餘。
二者以為真,金重于本初。
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
”此即不求有餘,能守故常之道者也。
雲牙子之《參同契》,其亦體太上之《道德經》而不為新創者欤 第十六章 (河上公注本作歸根章,彭本作虛靜章) 緻虛極,守靜笃。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複。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緻:委置也。
虛:空器也。
極:畢其道也。
守:居也。
靜:無為也。
笃:謹慎不失也。
萬物并作者,凡物皆有始生也。
吾:種物之主人也。
觀:待也。
複:返也。
修身人委置元神于空器之中,則得其道。
既得其道,當居閑靜無事之所,謹慎而不失其道。
俟空器之生物,而吾又待其返本也。
故一往一來,而生變化神明焉。
知此,則七返之道備矣。
彼萬物之芸芸而并盛者,由無作而有作,由有作而複還無作,尚能随化機以出入也。
是故春生夏榮,秋斂冬藏,複枯落而還歸其根。
物還其根,動而複靜矣,故曰靜。
靜則複返于無物而還造化矣,故曰複命。
複命,則知真常之道矣。
常靜者,能常應。
寂然者,更湛然。
故知常曰明也。
世人不知真常之道在乎歸根複命,一概經營造作,沉着于有為名象之中,耗損精神,故妄作招兇也。
若是,夫人不可不知常乎知常則乃容。
容:涵公。
公:大也。
王:貴也。
天:尊也。
道:虛無之極也。
猶言涵其元于靜态之中,乃能大其造化,而入乎至聖神之域,以還乎至虛至無之真也。
體合虛無,長久不壞。
沒身:無也,有神無身,則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虎兕不能噬,刀兵不能斬,何危殆之有哉 第十七章 (河上公注本作淳風章,彭本作太上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聖人也。
聖人居衆人之上,故曰太上。
或曰太上,上理也亦通。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矜能,使下民不争;不好利,使下民不貪;不愛欲,使下民不亂;不争、不貪、不亂,太上有之,下民亦有之也。
下知者,下民也。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猶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其次者,道之次也。
太上之道,無為而成,不言而治。
其次者,不能無為,不能無言,則親愛而獎譽之,以興化焉。
又其次,不能以親愛獎譽興化,則必以法令畏之而服之焉。
又其次,不能以法令畏服,則必以智巧侮之而馭之焉。
言道而至于智巧,風斯下矣,其餘不足觀也已。
故複言根心之信。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上之信足,下即以真情言之。
信有不足,下即有不信者焉。
而聖人必以信為治理也。
貴言者,慎言也。
人主躬行實政,優遊感孚,不诰令而民情服,故必謹慎其令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鹹謂我之自然也。
愚按:此章經義,可以論治世,亦可以證治身。
上德以清淨為修,六根皆定,無為而無以為也。
其次,以愛敬為修,感而遂通,無為而有以為也。
又其次,以法功控馭。
又其次,以智巧察求,所謂術也,有為而有以為之道也。
其極妙者莫如信,信屬土也,金丹始終,純以意土為妙用,要皆自然而然也。
富哉言乎,可以治世,可以治身也。
第十八章 (河上公注本作俗薄章,彭本作大道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僞。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此章言治世隆污之道,然亦可悟治身之理。
茲兩舉之,先無為之事,遂有慈惠之政,猶之失渾淪之體,遂有返還之功也。
用明用術以察求,民情益深掩蔽,猶之用巧、用機以探取,藥物愈善互藏也。
在庭有孝慈,所以和六親之不和,猶之入室修泰定,所以靜六根之不靜也。
國家有忠臣,所以救昏亂,猶之玄門有真金,所以救衰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