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序
神仙以老子為宗。老子處世,事事不與人争。外捐榮華,内養生壽。安和定靜,無為自然。然無為,則凡天下之異端邪術,競躁紛紛,詭怪奇行,機詐擾擾,皆非老子之教也。曰自然,則所行所作,順情合理,體造化而流行可知也。守中無邊,觀空無相。緻虛守靜,深藏若虛。不矜奇,不立異,故史書稱古隐君子。《道德》五千言,援古語以立論。治世、修身,皆可用也。吾侪平日讀《道德經》,雖不解其義蘊,而存心操品,竊願學焉。深山窮谷之間,同心二三人為侶,出入煙霞,攜杖而歌聖化,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以是為藏拙雲耳。
一日,遊道觀間,見有《圓峤外史》數函,講論延年之學,不失老子之道。其中有《十三經注解》,皆老子書也。《道德》一注,最為精詳。末附《循途九層》,更為切近淺顯,因詢黃冠曰:“樹下先生,何人也?”曰:“隐于農者也。”乃訪先生于卷山,許為巢由同調,授以真機。
退而刊《十三經》,存于書肆,以着先生婆心。外将《道德》、《九層》印送琳宮梵宇。是書也,簡編少而真訣全,我數人便于行習,成己成人,其在斯乎?并念受書為徒之語,各依道派,自立世外間名,以為大江之行潦溪澗焉。紫霞受教于回翁,吾等繼派紫霞,有淵源也。
嗟乎!天地間事,如愚數人者,皆不必争,且不能争也。道育年七十矣,道生亦近古稀矣,道和亦非少年矣。山林之内,有何可樂?惟佩此《道德》一注,《九層》一篇,長歌崖壑,響遏溪雲,各忘其姓氏甲子而已矣。
柔兆敦牂律中南呂之月,蜀山三隐者識。
純陽先生序
老君《道德》,無為為也。《正義》注箋,不作作也。道祖傳之,道裔述之,大道于此益明。則如有涵虛子者仙才也。金書入夢,生于樹下人家。世居卷山,代傳淳厚。載錫之璋,固其宜也。幼而絕悟,長而玄修。嘗讀《方壺外史》,竊欲登真入化,與陸子左右吾側。予聞而訪之,托名吾山道士,攜潛虛相随,以觀其志氣。僻居在峨峰東崦,閑靜少言,不樂榮利,常以一琴适其志而已。予與相見後,複相俱者有年,時以重玄語之,言下辄悟。乃奮其才力,作《圓峤外史》,蓋陸子之對峙也。是故陸有《玄膚論》,此即有《道竅談》,陸有《就正篇》,此即有《循途說》,是皆清真之文也。而其最妙者,《道德經》一注,尤足為萬古明燈,名之曰《東來正義》,與陸子《南華副墨》相埒。若二子者,乃可謂善談老、莊者也。夫注此經者,有五惡,有三美。五惡者:偏于言治世,一也。偏于言治身,二也。或知道包身世,而語無印合,終入旁歧,三也。不識至道功修,先要民安國富,乃克無為,若下筆即談清靜,必至流于空寂,四也。不識至道德力,總要歸根複命,乃算有為,若下筆即談聖神,必緻同于贊偈,五也。三美者何?道合内外,注分正副,越顯經義含宏,此一美也。門筍接脈,找補照應,務使經義貫通,此二美也。胸有真參,口無禅障,能令經義宣昭,此三美也。吾嘗慨《道德》之旨不明于天下,欲飛筆而注解之,至于今猶歉然也。茲見涵虛所述,有三美而無五惡,使其早出千年,則諸家可以不注,道人亦不必再饒舌也。爰樂舉而評點之,藏之名山,傳之志士。所以評點者,亦以借此注之真義,補吾之未注,而示于評點間也。
題《東來正義》詩
回翁首序定評論,自序尤開入德門。又見關中來紫氣,直看李下毓玄孫。欲教後世人同度,能使先天道益尊。多少注家無此本,寶函長護鎮昆侖。
——玉樞右相,太清洞玄校理修行功過、兼選仙事,遼東玄玄道人、侍友張全一拜題于青阜。
一注能将道奧開,重看紫氣自東來。彈琴度笛真名士,說法談經大辯才。我住方壺玩滄海,君登圓峤壓蓬萊。今朝共坐江亭上,口誦《南華》自笑呆。
——三清總校真函、兼洞天秘藏事、文明普度先生、東派祖師、同仙史館、愚弟陸西星拜題。
身在雲山道在躬,淵然神炁最沉雄。着書青島嚴馳外,止炎丹田靜守中。人竟稱為大院長,我偏戲喚長城公。藩籬《道德》憑箋注,契悟諸經語總同。
——天仙白瓊管拜書。
神仙以老子為宗。老子處世,事事不與人争。外捐榮華,内養生壽。安和定靜,無為自然。然無為,則凡天下之異端邪術,競躁紛紛,詭怪奇行,機詐擾擾,皆非老子之教也。曰自然,則所行所作,順情合理,體造化而流行可知也。守中無邊,觀空無相。緻虛守靜,深藏若虛。不矜奇,不立異,故史書稱古隐君子。《道德》五千言,援古語以立論。治世、修身,皆可用也。吾侪平日讀《道德經》,雖不解其義蘊,而存心操品,竊願學焉。深山窮谷之間,同心二三人為侶,出入煙霞,攜杖而歌聖化,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以是為藏拙雲耳。
一日,遊道觀間,見有《圓峤外史》數函,講論延年之學,不失老子之道。其中有《十三經注解》,皆老子書也。《道德》一注,最為精詳。末附《循途九層》,更為切近淺顯,因詢黃冠曰:“樹下先生,何人也?”曰:“隐于農者也。”乃訪先生于卷山,許為巢由同調,授以真機。
退而刊《十三經》,存于書肆,以着先生婆心。外将《道德》、《九層》印送琳宮梵宇。是書也,簡編少而真訣全,我數人便于行習,成己成人,其在斯乎?并念受書為徒之語,各依道派,自立世外間名,以為大江之行潦溪澗焉。紫霞受教于回翁,吾等繼派紫霞,有淵源也。
嗟乎!天地間事,如愚數人者,皆不必争,且不能争也。道育年七十矣,道生亦近古稀矣,道和亦非少年矣。山林之内,有何可樂?惟佩此《道德》一注,《九層》一篇,長歌崖壑,響遏溪雲,各忘其姓氏甲子而已矣。
柔兆敦牂律中南呂之月,蜀山三隐者識。
純陽先生序
老君《道德》,無為為也。《正義》注箋,不作作也。道祖傳之,道裔述之,大道于此益明。則如有涵虛子者仙才也。金書入夢,生于樹下人家。世居卷山,代傳淳厚。載錫之璋,固其宜也。幼而絕悟,長而玄修。嘗讀《方壺外史》,竊欲登真入化,與陸子左右吾側。予聞而訪之,托名吾山道士,攜潛虛相随,以觀其志氣。僻居在峨峰東崦,閑靜少言,不樂榮利,常以一琴适其志而已。予與相見後,複相俱者有年,時以重玄語之,言下辄悟。乃奮其才力,作《圓峤外史》,蓋陸子之對峙也。是故陸有《玄膚論》,此即有《道竅談》,陸有《就正篇》,此即有《循途說》,是皆清真之文也。而其最妙者,《道德經》一注,尤足為萬古明燈,名之曰《東來正義》,與陸子《南華副墨》相埒。若二子者,乃可謂善談老、莊者也。夫注此經者,有五惡,有三美。五惡者:偏于言治世,一也。偏于言治身,二也。或知道包身世,而語無印合,終入旁歧,三也。不識至道功修,先要民安國富,乃克無為,若下筆即談清靜,必至流于空寂,四也。不識至道德力,總要歸根複命,乃算有為,若下筆即談聖神,必緻同于贊偈,五也。三美者何?道合内外,注分正副,越顯經義含宏,此一美也。門筍接脈,找補照應,務使經義貫通,此二美也。胸有真參,口無禅障,能令經義宣昭,此三美也。吾嘗慨《道德》之旨不明于天下,欲飛筆而注解之,至于今猶歉然也。茲見涵虛所述,有三美而無五惡,使其早出千年,則諸家可以不注,道人亦不必再饒舌也。爰樂舉而評點之,藏之名山,傳之志士。所以評點者,亦以借此注之真義,補吾之未注,而示于評點間也。
題《東來正義》詩
回翁首序定評論,自序尤開入德門。又見關中來紫氣,直看李下毓玄孫。欲教後世人同度,能使先天道益尊。多少注家無此本,寶函長護鎮昆侖。
——玉樞右相,太清洞玄校理修行功過、兼選仙事,遼東玄玄道人、侍友張全一拜題于青阜。
一注能将道奧開,重看紫氣自東來。彈琴度笛真名士,說法談經大辯才。我住方壺玩滄海,君登圓峤壓蓬萊。今朝共坐江亭上,口誦《南華》自笑呆。
——三清總校真函、兼洞天秘藏事、文明普度先生、東派祖師、同仙史館、愚弟陸西星拜題。
身在雲山道在躬,淵然神炁最沉雄。着書青島嚴馳外,止炎丹田靜守中。人竟稱為大院長,我偏戲喚長城公。藩籬《道德》憑箋注,契悟諸經語總同。
——天仙白瓊管拜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