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四(二十六段)
關燈
小
中
大
也,後天之氣,特蘭桂之香而已,蘭桂凋而香息矣。
人恐斷此呼吸之氣,不可不培養本源以固此太極之元氣。
此神氣性命之辨也。
大抵道之言性命神氣,與儒有異同。
儒之言命,有主理言者,有主數言者,而道則專指為先天之氣。
至言性之善,或與儒同,而道之修性,與儒之盡性又有異。
儒之盡性有實工,道之修性為靜境;儒之言神,則聖而不可知之境也,而道則以養神為始基;儒之言氣,集義而生,道之言氣,養氣而生;儒者養成之氣,塞乎天地,功在一世;道者養成之氣,亦塞乎天地,功在一身。
其論不同,其用各異,而要皆各有至當不易之理。
蓋儒之道大,道之徑捷;儒之理醇,道之理空;儒之道及于人,道之功成于己。
此不可以強同者也。
是以養先天之神,謂之修性,養先天之氣,謂之修命,所謂性命雙修者,惟在神氣二者而已矣。
而修煉之家又嘗以精與神氣配說,至叩其何者為精,則茫無以應。
即諸書亦有言精者,然而情詞恍惚,并無确據。
間有執交媾之精對者,至叩此精藏于何所,則又茫無以應。
不知此特後天有形之精,非元精也。
元精無形,即寓于神氣之中,貫乎耳目百體而無可指。
夫精者,粗之對也。
如日者陽之精,月者陰之精,先天之神為離中之空陰,則元神即陰之精也。
先天之氣為坎中之空陽,則元氣即陽之精也。
又如髓者骨之精也,脂者肉之精也,而尤有貫乎髓與脂之内者,髓與脂乃流而不息、潤而不枯,則所謂元精者,即元神元氣醞釀流行之精華也。
髒腑配五行之氣,陰陽寓焉,濁氣為粗,清氣為精,所謂二五之精也,而坎離之神氣即寓于其内。
五官百骸,皆元神元氣之所統,亦即元精之所貫,則但言神氣而不必言精也。
即如交媾之精,則神與氣感化通體無形之精,徐而成形以出者也。
故養神于寂,養氣于靜,精無由洩矣。
倘神與氣交感而動,而獨責精以不走,能乎不能?則所謂精者,無可著力,惟加意于神氣而已矣。
神氣何以養?神有知,氣無知,無知之氣必賴有知之神以養之。
何也?心不靜則神不定,心不清則神不明,心不正則神不足。
惟其不定,則甫為凝神于氣,神忽散而他往矣;惟其不明,則強為注神于氣,而神已昏然入夢矣;惟其不足,則勉為納神于氣,神終漠不相關矣,而究何益于氣?此後天之神,斷不可用也。
故養氣先養神,養神必養心。
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必将一切私欲掃除淨盡,如《大學》所謂“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務使心如明鏡,絕無塵埃,此“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此即所謂先天之神。
斯時之神,始可用之于氣矣。
且用神于氣之時,凡視聽言動,不但非禮者勿雲,以其有損于神氣也,所以其工在于靜坐。
靜坐之工,必俟内念不萌,外感不接,此心如停雲止水,然後凝神而注于下田,合耳目與心皆交并于其間,如貓捕鼠,視于斯、聽于斯、結念于斯,此道家“顧諟天之明命”也。
其所以然者何哉?蓋坎中之一陽為人身之太極,即邵子所謂天根也。
人受此氣以生,自孩提以至成立,皆賴一陽以滋長。
自男女交,而此氣遂損矣,旦旦伐之,而此氣愈損矣。
伐之不已,久之而其氣漸微,久之而此水漸涸,坎宮日虛,水冷金寒,地道不能上行,天道不能下濟,上乾下坤,此否之象也。
天地不交,火日炎于上而不能下,水日潤于下而不能上,水火不融,心腎不交,上離下坎,此未濟之象也。
人身有此二卦之象,生機日危,火病皆作矣。
道者知其然也,以先天之神凝而注于先天之氣,是天道下濟也。
孟子曰:“志,氣之帥也。
”将帥從天而下,卒徒必随而俱下,是以乾照坤矣,是以火溫水矣,是即所謂“金竈初開火”也。
竈因火而名金者,指坎中之一陽也,得于乾金者也。
火初開者,初得乾陽離火之下照也,是以離之上下二陽暖坎中之上下二陰,以離中之空陰養坎中之空陽,以中女而畜中男也。
其所以然者,又何哉?蓋陽性主動,動則易洩,惟陰可以畜之。
故男之性,見女則悅,得女則留,此小畜皆取以陰畜陽之義也。
況前以乾坤一交,乾之中爻入于坤而為坎,坤之中爻入于乾而為離,是夫婦之情投意洽,陰陽互易也。
今以離中坤入于乾之陰,下求坎中乾入于坤之陽,是再世重逢之真夫婦也,兩情交悅,可以蓄空陽而不使之洩。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有此空陰以養此空陽,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乃可以回既損之元氣,使潛滋暗長于極陰之地,以冀七日之來複也。
此神能煉氣之秘機也。
世傳性命諸書,從未有如此透發。
即以神煉氣,亦多隐語,如龍虎汞鉛諸說是也。
龍者,靈物也,變化莫測,喻離中空陰之神,以火生于木,木色青,故或雲青龍,火色赤,又或雲赤龍。
虎者,猛物也,喻坎中空陽之氣,以此氣純陽,陽則易動,猶如虎之難防,此氣最剛,剛則性烈,猶如虎之難制。
惟龍之下降,可以伏此虎也。
汞者,水銀也,活潑靈動,無微不入,喻空陰之神。
鉛者,黑錫也,其色黑,猶似坎中之水,其體重,猶似坎中之金,以喻空陽之氣。
且鉛非汞不能化,亦猶氣非神不能化,而鉛又可以幹汞,氣又可以化神,故以為喻。
老子所謂“知白守黑”,又所謂“抱一”者是也。
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
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
所守者氣也,守之者神也。
又雲戊己者,雲彼我者。
戊己屬土,以坎中有戊土,離中有己土,五行分配四時,分配髒腑,而惟土則旺于四時之季,統乎髒腑之全。
故人之六脈皆取有胃氣則生,以萬物發生于土也。
故河洛之數,一與六共宗,二與七同道,三與八為朋,四與九為友,皆以中隔五數,陰陽乃能相生,而又以五十居中。
蓋天地之數,皆不離乎土,惟人亦然。
所以坎有陽土之戊,離有陰土之己也。
以己合戊,亦指降神于氣也。
彼者,指坎中之陽也。
我者,謂離中之陰也。
氣無知,神有知,以有知之神求無知之氣,以神為主,以氣為賓。
主者,我也,賓者,彼也。
凡此皆以神煉氣之隐語也,本無關于精義,而諸書皆以此拒人,好異者驚為奇談,甚至謬解而入于邪語,特破之以釋其疑。
總之因天地不交而否,欲由否而轉泰,不得不恭敬以禮下;因水火相隔而未濟,欲由未濟而求濟,不得不降心以相從,此以神煉氣之由來。
煉之久而水漸生,氣漸複,積而至于一陽萌動,所謂地逢雷也,此即天根之發現也。
然陽氣尚微,動而仍伏,正宜培養而不可恃,此《易》所謂“初九潛龍勿用”也。
積而至于陽氣漸長,已有反骨之勢,顯然可睹,即《易》所謂“見龍在田”也。
積而至于陽氣愈長,送信骨中,計程已得其半,然不安于下,又不能即上,更宜日夜培養,兢兢而不可忽,即《易》所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也。
積而至于陽氣彌長,進而愈上,且其下不時震動,此佳兆也,即《易》所謂“或躍在淵,無咎”也。
積而至于陽氣已戰,不可遏抑,即《易》所謂“飛龍在天”也,莊子所謂“抟扶搖羊角而上者”是也。
積而至陽氣已極,月在天心,三五而盈,盈則聽其自虧,所謂乾遇巽也,即邵子所謂月窟也。
倘盈極而不虧,即《易》所謂“亢龍有悔”也。
盈而有虧,即《易》所謂“見群龍無首,吉”也。
至降而複升,升而複降,流行不息,天地交,萬物通,此人之泰也,天根月窟自此可以閑來往矣。
此亦可謂九轉丹成也。
九者,陽也,轉者,陽氣逆而輪轉也,指坎中之一陽上蟠下際,生息無窮,長生之大藥亦可謂之小成也。
此丹道之初工也。
下學上達,入妙通神,皆從此始。
然行之有自然之機,而不可一毫勉強。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自然。
”言此數之生,由一而二,二而三,此陰陽自然之機也。
河洛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天陽也,地陰也,六數陰極,而陽則自然而生也。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七數陽極,而陰則自然而生也。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八數陰衰,而陽之三自然而長也。
陽生陰成,陰陽生長之機,何一而非自然者?其陽之動也,靜之久而自動也;陽之轉也,氣之戰而自轉也;陽之靜也,動之極而自靜也。
行乎其所不得不行,而不可或止,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而不可或行,即孟子所謂“勿忘勿助長”也。
忘則失養之道,助則挫長之機矣。
世言運氣則謬甚。
氣可養也,而不可運。
養當俟其自動,如氣自坎生,所謂“源頭活水來。
”運而迫之使行,則氣從離出,無殊火牛入燕壘矣,是與揠苗之宋人何以異?知長不可助,而動靜亦聽其自然,則不至養人者害人矣。
老子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妙難悉數,姑以益人之妙言之。
其始也以神煉氣,至氣之逆而輪轉,則坎中之一陽時過而化離中之一陰,化之久,空陰得空陽之照,如月之得日光而明,則離變為乾,内外通明,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也。
離中之二變為一,則誠矣。
誠則心愈清,神愈明,所謂“誠精故明”者,此也,此所謂以神化氣也。
但神煉氣,出于無心,氣化神,安于無意;煉必凝乎其神,如火之煉夫頑金也;化惟聽之于氣,如物之化于時雨也。
至全體一氣相通,翻天倒地,反骨洗髓,陰陽團為一氣,五行并為一途也,鸢飛魚躍之機,常靜觀而自得,雷動風行之象,非外人所及知,行雲流水,别有天地,時見道之上下察也。
此玄之妙也。
過此以往,日久功深,更有妙之又妙,此無關于人事,言之徒駭聽聞,功至自知,不可預言。
二十五 先生述已,群弟子又起而請曰:“先生述此詳明剀切,足解疑團。
而邵子又說‘天根月窟’,究竟何所指乎?祈先生一并解釋。
” 先生曰:“邵子之詩,亦有人注之者,吾一并錄出。
” 邵子月窟天根詩解邵雍《擊壤集》卷十六作《觀物吟》 耳目聰明男子身,鴻鈞賦予不為貧。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豈識人。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天根者,天一生水之根也。
得之一數,生于水,蓋坎中之一陽也。
此一陽乃先天之氣,于人為命,于天為太極,在天為發生萬物之根本,在人為百體資生之根本。
其氣在人,其原出于天,是以謂之根,而推本于天也。
月者,金水之精,人身之用,指坎水也。
坎有水而無金,何以名月?不知坎中之一陽,得乾金之中爻,是以為中男。
乾為金,此爻即金精也。
金與水俱,是以謂之月。
言窟者何?月虧而有窟也。
人身之月窟安在?在乎泥丸。
蓋坎中空陽發動,上貫頭頂如滿月然,頭為乾為金。
夫水之精團聚于斯,所謂“月到天心”也。
精氣之成,活活潑潑,如風之來于水面,此月之盈也。
盈極則虧,而有窟矣。
不言月滿而言月窟者,言虧以征其盈之極也。
況盈則必虧,虧則又有所往,天機原無一息之停,此所以狀月之盈而言窟也。
天根何以蹑之也?以意蹑之也。
一意注于天根,如足踏實地,卓然自立,是以謂之蹑。
蹑乎此,乃識人之為人,其根在是。
月窟何以探?以心探之也。
一心照乎月窟,如手摩囊物,顯然可指,是以謂之探。
探乎此,方知物之有是妙,其窟最明。
乾遇巽者,天風姤也。
蓋坎中之陽精,升而滿乎泥丸,陽極陰生,一陰伏五陽之下,是乾之遇巽也,是即月窟之驗于上田也。
地逢雷者,地雷複也。
蓋坎中之陽精,積而動乎丹田,陰極陽生,一陽配五陰之下,是地之逢雷也,是即天根之萌于下田也。
往來者,陽動于下,升而上乎泥丸,是天根往乎月窟也。
精滿于上,降而下乎丹田,是月窟來于天根也。
來而複往,往而複來,輪轉不息,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也,所謂“直養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也。
謂之閑者,有自然發動之機,有從容不迫之意,所謂“此日中流自在行”,即孟子所謂“心勿忘勿助長”也。
三十六宮者,腹之髒腑及包經絡,其數十有二,背之骨節,其數二十四,合之共三十六宮。
都是春者,皆為陽和之氣布濩充周,生意盎然也。
邵子之詩,意蓋如此。
所以然者,得天地陰陽之氣以生,欲延生機,其運行當與天地等耳。
天地之所以時行物生、萬古不敝者,亦以天根月窟妙于來往也。
天地之月窟安在?上下皆乾,四月純陽之卦,至五月則陽極陰生,一陰伏五陽之下,是乾之遇巽也,是夏至即天地之月窟也。
上下皆坤,十月純陰之卦,至冬月則陰極陽生,一陽配五陰之下,是地之逢雷也,是冬至即天地之天根也。
自冬至一陽之複,而二陽臨,三陽泰,四陽大壯,五陽夬,六陽乾,陽極而陰複生,是天地之天根,七日往乎月窟也,往何閑也。
自夏至一陰之姤,而二陰遁,三陰否,四陰觀,五陰剝,六陰坤,陰極而陽複生,是天地之月窟,七日而來于天根,來何閑也。
此所謂“七日來複見天地心”也。
寒來暑往,暑往寒來,陰陽疊為消長,流而不息,而一歲三百有六旬,生機不已,亦猶人身之三十有六宮,得月窟天根之來往而生意不息也。
且月窟天根,豈特歲有然哉,惟月亦然。
月之初三,一陽生于下,是地逢雷也,是月之天根也。
月之十六,一陰生于下,是乾遇巽也,是月之月窟也。
一來一往而成一月之生機。
豈特月有然哉,惟時亦然。
巳時陽極,時之四月也,午時則一陰生矣,是午即時之月窟也。
亥時陰極,時之十月也,子時則一陽生矣,是子即時之天根也,一來一往而成晝夜之生機焉。
是則積時而月,積月而歲,皆賴此月窟天根之來往,故運行而不息。
人欲長存乎天地,以曆歲月日時之久,不默法天地歲月日時陰陽消長之機,烏乎可?于斯二者而往來之,是之謂伐毛,是之謂反骨,是之謂洗髓,是之謂還丹。
伐毛者,真陽之氣攻伐毛下之虛邪。
反骨者,真陽逆行于骨中,自頂至踵,如水瀉地,無微不入,一氣貫注,通體之骨節皆靈,陰氣消除,通體之骨節皆健,故又謂之換骨。
洗髓者,即空陽洗滌骨中之陰髓也。
還丹者,還其既失之金丹也。
丹以藥而得名,藥以治病。
坎中之一陽,乃先天之祖氣,即人身之太極,此長生之大藥也,故謂之丹,以得于乾金,故謂之金丹。
人得此氣而成形以生,則此丹為與生俱來之物,自男女交而此金失其初矣,梏之反複,而此氣愈覺其微矣。
至此氣絕,而坎變為坤,則命氣絕矣,天根拔,而月窟空矣,後天呼吸之氣亦須臾而與之俱盡。
知人之所以死,以無此氣,即知人之所以生,不可不培此氣。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是明言知其所以生,即知其所以死,是教以求死之理于生之理,斯知之矣。
愚者不察,反疑聖人不明乎死生之理也,不大謬哉!人能以既失之丹,正心誠意以采之,養性立命以培之,使天根動而往乎月窟,月窟滿而來于天根,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則固有之元氣返之于身,如久客歸家,如故物重逢,是以謂之還。
邵子之詩,複參以愚說,天人一貫之理可以窺其底蘊,丹道之初功已得其大半也。
然不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耳。
彼秦皇漢武求丹于海外,是不能明乎聖賢之理,不能窺乎天地之機也。
世之吞日精月華以求長生者,是欲速死于外感,其愚更可笑也。
無論第吞其氣,即使納日月于腹中,試問能長生乎?有不頃刻立斃者乎?世之左道多矣,服粒餐霞辟谷諸說,俱無關于性命,不惟無益,而又害之矣。
竊願忠孝之人,有志延年,以邵子之說為确,即有志成真,亦必以邵子之說為始。
先生述已,謂群弟子曰:“此二段文,最醒豁,最透徹,與吾言互相發明,諸子當書列于後。
” 二十六 修道者,煉精為大藥。
藥以火而成丹,采大藥亦非火不為功。
但煉丹之火,兼内外呼吸而成;采大藥之火,隻有内呼吸而無外呼吸。
息有一毫之不定,則藥參真僞,反有傷于大藥。
惟大藥而猶欲采者,以躍機後,雖覺靈動,不過靈動爐内,遷至别鼎,未必圓敏了當。
何也?專氣緻柔,沖突無力耳。
如修道者,必用真氣為呼吸,複以真意數火之數,滿一周天,謂之一錠,錠至再三,即伏氣不動,虛室生白,是大藥已得矣。
倘伏氣稍遲,則火力過大,藥必突鼎而走,不獨煉神無具,即屍解亦難問矣。
此乃聖凡境界,務極防閑,方有超劫之日。
惟必以真氣内息為火候,可見前火已撤,非燒鉛煉汞之工夫可同日而語矣。
采大藥後,緊接下鼎工夫,因煉神化虛,大藥已得,若不急脫爐鼎,則藥老鼎内,終為屍解之靈。
故志切天仙者,須于大藥景到之時,用無形之呼吸,再在台下進退一周天,以助其力,然後将真氣注鼎,下接胎元,緩緩躜升,氣上升時,自蟬聯而脫鼎矣。
離鼎後,即速透過三關,不可稍遲,遲恐大藥旁流而無主。
此乃直截簡當秘訣。
人恐斷此呼吸之氣,不可不培養本源以固此太極之元氣。
此神氣性命之辨也。
大抵道之言性命神氣,與儒有異同。
儒之言命,有主理言者,有主數言者,而道則專指為先天之氣。
至言性之善,或與儒同,而道之修性,與儒之盡性又有異。
儒之盡性有實工,道之修性為靜境;儒之言神,則聖而不可知之境也,而道則以養神為始基;儒之言氣,集義而生,道之言氣,養氣而生;儒者養成之氣,塞乎天地,功在一世;道者養成之氣,亦塞乎天地,功在一身。
其論不同,其用各異,而要皆各有至當不易之理。
蓋儒之道大,道之徑捷;儒之理醇,道之理空;儒之道及于人,道之功成于己。
此不可以強同者也。
是以養先天之神,謂之修性,養先天之氣,謂之修命,所謂性命雙修者,惟在神氣二者而已矣。
而修煉之家又嘗以精與神氣配說,至叩其何者為精,則茫無以應。
即諸書亦有言精者,然而情詞恍惚,并無确據。
間有執交媾之精對者,至叩此精藏于何所,則又茫無以應。
不知此特後天有形之精,非元精也。
元精無形,即寓于神氣之中,貫乎耳目百體而無可指。
夫精者,粗之對也。
如日者陽之精,月者陰之精,先天之神為離中之空陰,則元神即陰之精也。
先天之氣為坎中之空陽,則元氣即陽之精也。
又如髓者骨之精也,脂者肉之精也,而尤有貫乎髓與脂之内者,髓與脂乃流而不息、潤而不枯,則所謂元精者,即元神元氣醞釀流行之精華也。
髒腑配五行之氣,陰陽寓焉,濁氣為粗,清氣為精,所謂二五之精也,而坎離之神氣即寓于其内。
五官百骸,皆元神元氣之所統,亦即元精之所貫,則但言神氣而不必言精也。
即如交媾之精,則神與氣感化通體無形之精,徐而成形以出者也。
故養神于寂,養氣于靜,精無由洩矣。
倘神與氣交感而動,而獨責精以不走,能乎不能?則所謂精者,無可著力,惟加意于神氣而已矣。
神氣何以養?神有知,氣無知,無知之氣必賴有知之神以養之。
何也?心不靜則神不定,心不清則神不明,心不正則神不足。
惟其不定,則甫為凝神于氣,神忽散而他往矣;惟其不明,則強為注神于氣,而神已昏然入夢矣;惟其不足,則勉為納神于氣,神終漠不相關矣,而究何益于氣?此後天之神,斷不可用也。
故養氣先養神,養神必養心。
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必将一切私欲掃除淨盡,如《大學》所謂“欲正其心,先誠其意。
”務使心如明鏡,絕無塵埃,此“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此即所謂先天之神。
斯時之神,始可用之于氣矣。
且用神于氣之時,凡視聽言動,不但非禮者勿雲,以其有損于神氣也,所以其工在于靜坐。
靜坐之工,必俟内念不萌,外感不接,此心如停雲止水,然後凝神而注于下田,合耳目與心皆交并于其間,如貓捕鼠,視于斯、聽于斯、結念于斯,此道家“顧諟天之明命”也。
其所以然者何哉?蓋坎中之一陽為人身之太極,即邵子所謂天根也。
人受此氣以生,自孩提以至成立,皆賴一陽以滋長。
自男女交,而此氣遂損矣,旦旦伐之,而此氣愈損矣。
伐之不已,久之而其氣漸微,久之而此水漸涸,坎宮日虛,水冷金寒,地道不能上行,天道不能下濟,上乾下坤,此否之象也。
天地不交,火日炎于上而不能下,水日潤于下而不能上,水火不融,心腎不交,上離下坎,此未濟之象也。
人身有此二卦之象,生機日危,火病皆作矣。
道者知其然也,以先天之神凝而注于先天之氣,是天道下濟也。
孟子曰:“志,氣之帥也。
”将帥從天而下,卒徒必随而俱下,是以乾照坤矣,是以火溫水矣,是即所謂“金竈初開火”也。
竈因火而名金者,指坎中之一陽也,得于乾金者也。
火初開者,初得乾陽離火之下照也,是以離之上下二陽暖坎中之上下二陰,以離中之空陰養坎中之空陽,以中女而畜中男也。
其所以然者,又何哉?蓋陽性主動,動則易洩,惟陰可以畜之。
故男之性,見女則悅,得女則留,此小畜皆取以陰畜陽之義也。
況前以乾坤一交,乾之中爻入于坤而為坎,坤之中爻入于乾而為離,是夫婦之情投意洽,陰陽互易也。
今以離中坤入于乾之陰,下求坎中乾入于坤之陽,是再世重逢之真夫婦也,兩情交悅,可以蓄空陽而不使之洩。
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有此空陰以養此空陽,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乃可以回既損之元氣,使潛滋暗長于極陰之地,以冀七日之來複也。
此神能煉氣之秘機也。
世傳性命諸書,從未有如此透發。
即以神煉氣,亦多隐語,如龍虎汞鉛諸說是也。
龍者,靈物也,變化莫測,喻離中空陰之神,以火生于木,木色青,故或雲青龍,火色赤,又或雲赤龍。
虎者,猛物也,喻坎中空陽之氣,以此氣純陽,陽則易動,猶如虎之難防,此氣最剛,剛則性烈,猶如虎之難制。
惟龍之下降,可以伏此虎也。
汞者,水銀也,活潑靈動,無微不入,喻空陰之神。
鉛者,黑錫也,其色黑,猶似坎中之水,其體重,猶似坎中之金,以喻空陽之氣。
且鉛非汞不能化,亦猶氣非神不能化,而鉛又可以幹汞,氣又可以化神,故以為喻。
老子所謂“知白守黑”,又所謂“抱一”者是也。
白者,金之色,黑者,水之色。
知坎有乾金之白,故守水之黑者,正以守黑中之白也。
所守者氣也,守之者神也。
又雲戊己者,雲彼我者。
戊己屬土,以坎中有戊土,離中有己土,五行分配四時,分配髒腑,而惟土則旺于四時之季,統乎髒腑之全。
故人之六脈皆取有胃氣則生,以萬物發生于土也。
故河洛之數,一與六共宗,二與七同道,三與八為朋,四與九為友,皆以中隔五數,陰陽乃能相生,而又以五十居中。
蓋天地之數,皆不離乎土,惟人亦然。
所以坎有陽土之戊,離有陰土之己也。
以己合戊,亦指降神于氣也。
彼者,指坎中之陽也。
我者,謂離中之陰也。
氣無知,神有知,以有知之神求無知之氣,以神為主,以氣為賓。
主者,我也,賓者,彼也。
凡此皆以神煉氣之隐語也,本無關于精義,而諸書皆以此拒人,好異者驚為奇談,甚至謬解而入于邪語,特破之以釋其疑。
總之因天地不交而否,欲由否而轉泰,不得不恭敬以禮下;因水火相隔而未濟,欲由未濟而求濟,不得不降心以相從,此以神煉氣之由來。
煉之久而水漸生,氣漸複,積而至于一陽萌動,所謂地逢雷也,此即天根之發現也。
然陽氣尚微,動而仍伏,正宜培養而不可恃,此《易》所謂“初九潛龍勿用”也。
積而至于陽氣漸長,已有反骨之勢,顯然可睹,即《易》所謂“見龍在田”也。
積而至于陽氣愈長,送信骨中,計程已得其半,然不安于下,又不能即上,更宜日夜培養,兢兢而不可忽,即《易》所謂“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也。
積而至于陽氣彌長,進而愈上,且其下不時震動,此佳兆也,即《易》所謂“或躍在淵,無咎”也。
積而至于陽氣已戰,不可遏抑,即《易》所謂“飛龍在天”也,莊子所謂“抟扶搖羊角而上者”是也。
積而至陽氣已極,月在天心,三五而盈,盈則聽其自虧,所謂乾遇巽也,即邵子所謂月窟也。
倘盈極而不虧,即《易》所謂“亢龍有悔”也。
盈而有虧,即《易》所謂“見群龍無首,吉”也。
至降而複升,升而複降,流行不息,天地交,萬物通,此人之泰也,天根月窟自此可以閑來往矣。
此亦可謂九轉丹成也。
九者,陽也,轉者,陽氣逆而輪轉也,指坎中之一陽上蟠下際,生息無窮,長生之大藥亦可謂之小成也。
此丹道之初工也。
下學上達,入妙通神,皆從此始。
然行之有自然之機,而不可一毫勉強。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自然。
”言此數之生,由一而二,二而三,此陰陽自然之機也。
河洛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天陽也,地陰也,六數陰極,而陽則自然而生也。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七數陽極,而陰則自然而生也。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八數陰衰,而陽之三自然而長也。
陽生陰成,陰陽生長之機,何一而非自然者?其陽之動也,靜之久而自動也;陽之轉也,氣之戰而自轉也;陽之靜也,動之極而自靜也。
行乎其所不得不行,而不可或止,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而不可或行,即孟子所謂“勿忘勿助長”也。
忘則失養之道,助則挫長之機矣。
世言運氣則謬甚。
氣可養也,而不可運。
養當俟其自動,如氣自坎生,所謂“源頭活水來。
”運而迫之使行,則氣從離出,無殊火牛入燕壘矣,是與揠苗之宋人何以異?知長不可助,而動靜亦聽其自然,則不至養人者害人矣。
老子曰:“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妙難悉數,姑以益人之妙言之。
其始也以神煉氣,至氣之逆而輪轉,則坎中之一陽時過而化離中之一陰,化之久,空陰得空陽之照,如月之得日光而明,則離變為乾,内外通明,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也。
離中之二變為一,則誠矣。
誠則心愈清,神愈明,所謂“誠精故明”者,此也,此所謂以神化氣也。
但神煉氣,出于無心,氣化神,安于無意;煉必凝乎其神,如火之煉夫頑金也;化惟聽之于氣,如物之化于時雨也。
至全體一氣相通,翻天倒地,反骨洗髓,陰陽團為一氣,五行并為一途也,鸢飛魚躍之機,常靜觀而自得,雷動風行之象,非外人所及知,行雲流水,别有天地,時見道之上下察也。
此玄之妙也。
過此以往,日久功深,更有妙之又妙,此無關于人事,言之徒駭聽聞,功至自知,不可預言。
二十五 先生述已,群弟子又起而請曰:“先生述此詳明剀切,足解疑團。
而邵子又說‘天根月窟’,究竟何所指乎?祈先生一并解釋。
” 先生曰:“邵子之詩,亦有人注之者,吾一并錄出。
” 邵子月窟天根詩解邵雍《擊壤集》卷十六作《觀物吟》 耳目聰明男子身,鴻鈞賦予不為貧。
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豈識人。
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天根者,天一生水之根也。
得之一數,生于水,蓋坎中之一陽也。
此一陽乃先天之氣,于人為命,于天為太極,在天為發生萬物之根本,在人為百體資生之根本。
其氣在人,其原出于天,是以謂之根,而推本于天也。
月者,金水之精,人身之用,指坎水也。
坎有水而無金,何以名月?不知坎中之一陽,得乾金之中爻,是以為中男。
乾為金,此爻即金精也。
金與水俱,是以謂之月。
言窟者何?月虧而有窟也。
人身之月窟安在?在乎泥丸。
蓋坎中空陽發動,上貫頭頂如滿月然,頭為乾為金。
夫水之精團聚于斯,所謂“月到天心”也。
精氣之成,活活潑潑,如風之來于水面,此月之盈也。
盈極則虧,而有窟矣。
不言月滿而言月窟者,言虧以征其盈之極也。
況盈則必虧,虧則又有所往,天機原無一息之停,此所以狀月之盈而言窟也。
天根何以蹑之也?以意蹑之也。
一意注于天根,如足踏實地,卓然自立,是以謂之蹑。
蹑乎此,乃識人之為人,其根在是。
月窟何以探?以心探之也。
一心照乎月窟,如手摩囊物,顯然可指,是以謂之探。
探乎此,方知物之有是妙,其窟最明。
乾遇巽者,天風姤也。
蓋坎中之陽精,升而滿乎泥丸,陽極陰生,一陰伏五陽之下,是乾之遇巽也,是即月窟之驗于上田也。
地逢雷者,地雷複也。
蓋坎中之陽精,積而動乎丹田,陰極陽生,一陽配五陰之下,是地之逢雷也,是即天根之萌于下田也。
往來者,陽動于下,升而上乎泥丸,是天根往乎月窟也。
精滿于上,降而下乎丹田,是月窟來于天根也。
來而複往,往而複來,輪轉不息,所謂“上下與天地同流”也,所謂“直養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也。
謂之閑者,有自然發動之機,有從容不迫之意,所謂“此日中流自在行”,即孟子所謂“心勿忘勿助長”也。
三十六宮者,腹之髒腑及包經絡,其數十有二,背之骨節,其數二十四,合之共三十六宮。
都是春者,皆為陽和之氣布濩充周,生意盎然也。
邵子之詩,意蓋如此。
所以然者,得天地陰陽之氣以生,欲延生機,其運行當與天地等耳。
天地之所以時行物生、萬古不敝者,亦以天根月窟妙于來往也。
天地之月窟安在?上下皆乾,四月純陽之卦,至五月則陽極陰生,一陰伏五陽之下,是乾之遇巽也,是夏至即天地之月窟也。
上下皆坤,十月純陰之卦,至冬月則陰極陽生,一陽配五陰之下,是地之逢雷也,是冬至即天地之天根也。
自冬至一陽之複,而二陽臨,三陽泰,四陽大壯,五陽夬,六陽乾,陽極而陰複生,是天地之天根,七日往乎月窟也,往何閑也。
自夏至一陰之姤,而二陰遁,三陰否,四陰觀,五陰剝,六陰坤,陰極而陽複生,是天地之月窟,七日而來于天根,來何閑也。
此所謂“七日來複見天地心”也。
寒來暑往,暑往寒來,陰陽疊為消長,流而不息,而一歲三百有六旬,生機不已,亦猶人身之三十有六宮,得月窟天根之來往而生意不息也。
且月窟天根,豈特歲有然哉,惟月亦然。
月之初三,一陽生于下,是地逢雷也,是月之天根也。
月之十六,一陰生于下,是乾遇巽也,是月之月窟也。
一來一往而成一月之生機。
豈特月有然哉,惟時亦然。
巳時陽極,時之四月也,午時則一陰生矣,是午即時之月窟也。
亥時陰極,時之十月也,子時則一陽生矣,是子即時之天根也,一來一往而成晝夜之生機焉。
是則積時而月,積月而歲,皆賴此月窟天根之來往,故運行而不息。
人欲長存乎天地,以曆歲月日時之久,不默法天地歲月日時陰陽消長之機,烏乎可?于斯二者而往來之,是之謂伐毛,是之謂反骨,是之謂洗髓,是之謂還丹。
伐毛者,真陽之氣攻伐毛下之虛邪。
反骨者,真陽逆行于骨中,自頂至踵,如水瀉地,無微不入,一氣貫注,通體之骨節皆靈,陰氣消除,通體之骨節皆健,故又謂之換骨。
洗髓者,即空陽洗滌骨中之陰髓也。
還丹者,還其既失之金丹也。
丹以藥而得名,藥以治病。
坎中之一陽,乃先天之祖氣,即人身之太極,此長生之大藥也,故謂之丹,以得于乾金,故謂之金丹。
人得此氣而成形以生,則此丹為與生俱來之物,自男女交而此金失其初矣,梏之反複,而此氣愈覺其微矣。
至此氣絕,而坎變為坤,則命氣絕矣,天根拔,而月窟空矣,後天呼吸之氣亦須臾而與之俱盡。
知人之所以死,以無此氣,即知人之所以生,不可不培此氣。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是明言知其所以生,即知其所以死,是教以求死之理于生之理,斯知之矣。
愚者不察,反疑聖人不明乎死生之理也,不大謬哉!人能以既失之丹,正心誠意以采之,養性立命以培之,使天根動而往乎月窟,月窟滿而來于天根,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則固有之元氣返之于身,如久客歸家,如故物重逢,是以謂之還。
邵子之詩,複參以愚說,天人一貫之理可以窺其底蘊,丹道之初功已得其大半也。
然不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耳。
彼秦皇漢武求丹于海外,是不能明乎聖賢之理,不能窺乎天地之機也。
世之吞日精月華以求長生者,是欲速死于外感,其愚更可笑也。
無論第吞其氣,即使納日月于腹中,試問能長生乎?有不頃刻立斃者乎?世之左道多矣,服粒餐霞辟谷諸說,俱無關于性命,不惟無益,而又害之矣。
竊願忠孝之人,有志延年,以邵子之說為确,即有志成真,亦必以邵子之說為始。
先生述已,謂群弟子曰:“此二段文,最醒豁,最透徹,與吾言互相發明,諸子當書列于後。
” 二十六 修道者,煉精為大藥。
藥以火而成丹,采大藥亦非火不為功。
但煉丹之火,兼内外呼吸而成;采大藥之火,隻有内呼吸而無外呼吸。
息有一毫之不定,則藥參真僞,反有傷于大藥。
惟大藥而猶欲采者,以躍機後,雖覺靈動,不過靈動爐内,遷至别鼎,未必圓敏了當。
何也?專氣緻柔,沖突無力耳。
如修道者,必用真氣為呼吸,複以真意數火之數,滿一周天,謂之一錠,錠至再三,即伏氣不動,虛室生白,是大藥已得矣。
倘伏氣稍遲,則火力過大,藥必突鼎而走,不獨煉神無具,即屍解亦難問矣。
此乃聖凡境界,務極防閑,方有超劫之日。
惟必以真氣内息為火候,可見前火已撤,非燒鉛煉汞之工夫可同日而語矣。
采大藥後,緊接下鼎工夫,因煉神化虛,大藥已得,若不急脫爐鼎,則藥老鼎内,終為屍解之靈。
故志切天仙者,須于大藥景到之時,用無形之呼吸,再在台下進退一周天,以助其力,然後将真氣注鼎,下接胎元,緩緩躜升,氣上升時,自蟬聯而脫鼎矣。
離鼎後,即速透過三關,不可稍遲,遲恐大藥旁流而無主。
此乃直截簡當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