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四(二十六段)
關燈
小
中
大
婦,蓋在人身中一乾一坤而已,一坎一離而已。
總之是一個水火,是一個神氣,又是一個性命。
性命合一,即還太極。
由是太極一動一靜,一陰一陽,無在不與天随。
以之修己,而己無不修;以之治世,而世無不治。
要皆神氣歸真,返還我生初一團太和之氣,常常在抱。
若但以有形有象人世之夫婦言之,縱使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亦恐不能化家理國、易俗移風、至于無處無時而不與人合、與天一焉!聖人恐洩天機,不肯一口說出,必待其人積功累行,存心養性,果然心地無虧,倫常克盡,然後抉破天機,始不至妄傳大道。
生等行工至此,諒亦實實明得造端夫婦之語,非外面夫婦,乃人身中夫婦也。
誠能下手興工,常常念及造端夫婦一語,始而以神入氣,即是以凡父配凡母。
凡父凡母一交,則真鉛生,即真陽出矣。
此中所生陽鉛,是從坎中生出,陽即為靈父。
迨氣機壯旺,沖突有力,從虛危穴起火,而上至泥丸,我于是凝神泥丸,溫養陰精,即以靈父配聖母,以陽鉛配陰汞,以陽氣制陰精,此為靈父聖母交而産藥。
藥非他,即久積泥丸之陰精,為神火一煅,則化為甘露神水,此為靈液。
自靈液下降,而心中靈性靈知即從此生矣,所謂氣化液也。
再引入丹田,乾坤複合,以神火溫烹一番,靈液又化真氣,久久運轉河車,千淘萬汰,千燒萬煉。
靈液所化之氣,即是先天乾元一氣。
從此一動,即為外藥生,由坤爐而起火,升乾首以為鼎,降坤腹以為爐。
爐起火,鼎烹藥。
自此一動一靜,不失其時,則如頑金久經煅煉,愈煉愈淨,所謂百煉金剛化為繞指柔矣。
如此采外藥以結内丹,久之外丹成,内丹亦就焉。
總之,外丹貴乎用剛,然後木載金行,火逼水上。
不如是,則金之沉者不升,水之寒者不沸。
内丹貴乎用柔,不柔則丹不結,而元神亦難以坐照自如。
此乾剛坤柔,即子思雲“造端夫婦”之道。
人果從一陰一陽下手,不著于清淨無為,亦不執乎名象有作,不過百日之久,可以築基矣。
十四 大道原無奇異,隻是完吾本性而已。
夫本性豈有物哉?要不過一自然之天而已。
顧何以知者多,而得者少耶?蓋人自有生以來,始為血氣之私所锢,繼為情欲之累所迷,而求其本性之克見者尤難。
雖然,亦無難也,在人能念念知非,事事求是,此心湛然瑩然,絕無一物介于其間,佛家謂“無善無惡中,獨見空空洞洞、了了靈靈之真主宰”,即道矣。
此又有何難哉!《書》謂“罔念作狂,克念作聖”是。
是不過一敬之間,而性即還其真,道即返其本。
生等諒能識得,吾不再贅。
第思真性之生,隻在俄頃,但于發動之際,渾渾淪淪,無渣滓,無念慮,認得為聖人仙佛之真者少。
縱或認得,而當此初萌之際,猶衣服為油污已久,苟非十分磨洗,不能一朝遽去。
顔子得一善,所以有拳拳服膺之工也。
生等業已明得一念回觀,一念即道,念念返本,念念皆真。
第一要有堅固耐久之心,方能到清清潔潔、獨見真诠地位。
雖然,一念了照,易易事也。
吾觀今世修士,于此一念發端之初,本是生地完純,圓融具足,而或疑未必是道,乃加一意,添一見,參雜其中,而性真于此反昧矣。
生等既能識此一念之動為我成仙作聖的物事,就是太上三清神妙無窮,又豈有他術哉?亦不過由此一念之偶萌,日積月累而成耳。
但其始也,天性之自動,氣機之偶萌,亦覺微微有迹,不大現相耳,吾教所以名為小藥生,又曰一陽初動。
及至采取過關,服食溫養之後,雖有丹田火熱,兩腎湯煎,目有金光,口有異味,耳有鹫鳴,腦有氣生,六種效驗,然亦無形之形附于後天有形之屍氣而昭著,實非有浩然之氣至剛至大在于目前而充塞于兩大之間者也。
此亦虛拟其狀似有如此之盛,要皆我神覺之,我神知之,非外人所得而窺也。
吾教謂之真陽大動,又曰大藥發生。
以其實有可拟,故曰真陽;以其氣機之大,不似以前之微動,故曰大藥。
生等識此,始不錯動凡火,錯走路頭,為後天屍穢之氣所害焉。
要之,采取先天以補後天,究竟有何采,有何補哉?不過一陽之動,不妄走作,不外滲漏,久之一氣薰蒸,薰蒸之氣,藥也是他,火也是他,于此外而内之,下而上之,逆而收之,即采取也。
于此收回鼎爐中,即返補也。
火即是藥,藥即是火,火與藥是二而一者。
人知得太和一氣,無半點閑思雜慮,隻見空洞了明,大而無外,小而無内,微有氣機之似有非有,似無非無,即道也。
有此一氣薰蒸,即藥也。
收斂此神此氣,不許參雜一知半解,即補矣。
自古神仙亦由此而修,實為修士所不可忽者。
他如呼吸之息,為煉藥修丹之要務。
若無此内呼吸,則水底真金豈能由下而上,自外而内?全憑此神息逼逐而催促之,以上至于泥丸。
及神氣交媾,下注黃庭,溫養成丹,亦無非神息為之用。
所以古人謂神息為外火也。
學道人雖得天然真火,尤必憑外火抽添文武,增減運用,而後藥生有自,丹成可期。
若無外爐火候調分文武,則雖天然真火虛靈洞徹,則亦僅能了性,不能立命。
此内外二火,一性一命之火也。
且人有内火,而無外火,則性無以戀命,命亦無以戀性,是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呂祖雲:“信死清淨裡,孤陽難上升。
”是知内火内丹,全憑外丹外火所煉而成者。
神息所以為修土之要道。
生等已知内火外火之道,然吾觀其于外火之逆用,尚未十分了明。
夫以凡呼吸與真呼吸,二者一體一用也。
無先天之神息,則凡息無主,無後天之凡息,則真息無自而生。
但逆施造化,颠倒内修,而金丹自逆還于内,此為緊要語。
十五 夫人之所以前知後曉、靈明不昧者,無非此一個覺照之心而已。
佛曰“長明燈”,道曰“玄關竅”,儒曰“虛靈府。
”要皆無思無慮、無善無惡之中,一個了照之神焉。
下手時不尋出虛無無際物事出來,則無性,無性則無丹本。
不從虛無中養出一個靈明妙覺洞徹内外之神出來,則無主宰。
無主宰,雖日夜勤行,終日昏昏罔罔,到頭而無用也。
諸子務先把萬緣放下,直将知覺之妄、物欲之私,慢慢的起風運火,煅化于無何有之鄉。
自家内照,果然一無染著,一無束縛,空空蕩蕩,了不知其起止,此為本性見矣。
本性一見,又要有個覺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此即主宰常存。
昔人謂主人翁是也。
有此主宰,煉丹可成;無之,猶一家無主,焉能興得起家來?此個主翁,實為煉丹之主帥。
至于本性,是煉丹之丹頭。
但起初即欲本性發見,渾淪無際,浩淼無垠,萬不能得。
隻要一個泰然無事,心地清涼,有點趣味就是。
若欲清清朗朗,浩浩淵淵,大無外,小無内,則必火候到時,方有此鴻鴻濛濛無可端倪之一候。
惟于塵緣不稍沾滞,推得開,放得下,即是性見,煉丹有本矣。
下手之初,此心未必即能降伏、洞照如神。
隻要此心不走作,不昏迷,能為我家主宰,不為外物所奪而去,即是此心常在,為我煉丹之主矣。
諸子此時尚在陰陽之交,還須立起志氣,扶持真陽,抑制群陰,久之陽欲進而不能遽進,陰欲退而不肯遽退,所以有如癡如醉之狀。
蓋以陽雖能主,而陰猶未卸駕也。
吾故教諸子不要除思慮、屏氣息太為著緊,緊則又動後天陰氣,必不能耐久焉。
總之,神仙之神妙無方、變化莫測,還不是此一點虛寂之性、靈應之神為之作主耳!諸子于無事之時,不要求渾淪磅礴,隻此一念虛靜,莫管二念,即是性在。
古人收回又放下,放下又收回,即性之見者多矣。
久久用工,自然本性常圓,無在而無不在焉。
隻要此心常常了照,稍有閑思雜慮,我能随時覺照,即惺惺常存矣。
自古神仙,亦無非此一點覺照之心造成,切勿輕視此覺照也。
吾念生等誠心向道,今将道原說明,下手用工,以免心性之昧,庶可言丹。
十六 吾師此山設教十有餘年,至今門前桃李枝枝競秀,真不枉吾一番辛苦。
顧其間弟子不一,有了悟大道根源、跳出紅塵、高登清靈之府者,吾師所以去而複來,往返不厭也。
從此深造有得,無在不洋洋灑灑,悠然自樂,以比抑郁窮愁為何如哉!任爾金堆北鬥,名高東國,總無有片刻之清閑,是人世又何足戀哉!況終朝終夜營營不已,刺刺不休,其能久享榮華、長保壽考,斯亦可矣,無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轉瞬間,黑頭者已白頭,青年者成暮年,倏忽韶華,不能久待,一旦無常來到,撒手成空,豈不枉費精神,空勞氣力乎哉!縱說創業垂統,上承宗祧,下裕兒孫,萬載明煙所在,不得不為之謀,然亦有個順水行舟,任其去來,我惟搖得把舵足矣,何苦經營萬狀,直将滿副精力施之于家室兒女、田産屋字、金銀貨物之間,而不肯稍歇?設一朝西去,了無一物,豈不可惜?古雲“黑漆棺中,财産難容些子。
黃泉路上,妻兒又屬誰人?”可不畏欤?甚有生前作孽,造下罪惡彌天,才興家而立業,那知死後魂銷森羅殿上,刑受地獄牢中,兒孫在世,固享不盡之榮華,那先人幽囚于泥犁苦惱之地,而誰為之設法超度耶?苦由我受,福自彼享,和盤打算,值不值得?更有兒孫不才,不思前人掙家費下千辛萬苦,為後裔作萬年之計,彼反謂昔之人無聞知,今時格不同上古,于是好賭玩煙,群誇脫白,貪花濫酒,尚想焚黃,堂上稍為告戒,反厭瑣絮難堪,不相睹面者。
甚有平日恩寵過隆,一旦而加以辱罵,膽敢于父母為仇,挺身對敵者。
俗雲“膝下兒孫盡成仇”,洵非虛語。
由此思之,你為兒孫計,兒孫業已如此,又值不值得?他如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俗雲“老子錢串子,兒子化錢爐。
”一任堆金如山,置産萬頃,及到兒孫之手,一概消磨,豈不枉為家計,空費神思耶?更有現眼現報,前人買地,賬猶未清,而後人即為賣出;前人修居,工猶未備,而轉眼已屬他家。
《詩》曰:“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又曰“維鵲有巢,維鸠居之。
”死後不聞,斯亦已矣;當前若見,豈不傷而又傷?知此則知世上衣食百端,各人原有天命所在,不可苦苦持籌,自讨煩惱。
莫說謀之不得,就令所求如意,亦是命該如此,即不求而亦可得者。
如此看來,何若作事循天理,百為順人情,安分守己之為得乎?況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與其為不義而獲罪于天,何若多行好事而上格于天耶?人能惟善為寶,人心與天心合,天其有不保佑命之耶?作善降祥,信不差矣。
今日閑暇無事,再為生等謀之。
大凡天下事為,到頭總是成空。
惟有性命交修,才是我千萬年不朽之業。
莫說紅塵富貴,難比清虛逍遙,就是目前所享、日用所需,盡都是重濁之物,何如天上玄霜绛雪,蟠桃美酒,種種皆是馨香。
一清一濁,相去何遠?又況所需無幾,所享不多,又何苦死死不放,将我一片靈明直染得污穢難堪,豈不辜負心力乎哉!無奈今之世昏而不明,迷而不悟,以至于牢不可破,如此其甚也。
更有明知之而明犯之,又如此其多也。
噫!良可慨矣!吾前示生等以養正氣去客氣之道,的是醫俗良方,回天妙劑。
何也?人之不肯回頭者,一則昧于道德,一則柔其精力也。
如生業已知道之為妙,非他物所能換得一絲半毫,尚且拖泥帶水,不能斬孽緣,直上淩霄,而況以外人哉?為今之計,總要一乃心志,養乃精神,任他荊榛滿道,不難一刀兩斷,理欲頻分。
孟子養氣之說,所以層見疊出,而不憚其煩也。
果能矢志彌堅,不怕他千磨萬難,自不難直造清虛之地焉。
近來工夫正在天人交戰,理欲相争,苟不努力一戰,終是鹬蚌相持,難以取勝。
趁此機會,隻須一七兩七之久,将天理養純,直把那客氣消除,凡情殒滅,如此則天德流通,無往而不自得焉。
生平素有才有識,有膽有量,與其施之于無益之場,孰若用之于大道之地也!生其勉哉,吾深望焉。
十七 大凡修真程途,必要先明次序。
初入門時,一片浪子野心,猶之劣馬狂猿,一時實難拴鎖,必欲強之就範,勢必收取邪火,不惟生機不暢,而且真氣為邪火燒灼,即不至病,而生氣為之打散者必多。
古雲“煉鉛于塵世。
”必于人世上,有事則應事,無事則養心,久之看破紅塵,打開孽網,此心乃得恬淡,此神乃得圓明。
若但趨塵逐浪,勢必愈染愈深,不至性命消亡不已。
惟有處處提撕,在在喚醒,不辭苦,不厭煩,此神此氣方能打并為一。
而今有等愚人,全不講内德外功,或因事情不遂,或為身家難言,即要抛卻人倫,入山修道。
如此之人,滿腔污濁,一片邪火,其為害于身心也,讵小故哉!某生先年不棄吾師,一片虛心,訪問為師,已曾教爾多積陰功,少趨塵境,日間得閑,即打坐參玄。
無如爾塵情太重,名利牽纏,兒女恩愛難割,每日營營逐逐,奔走塵途,不覺陷于名缰利鎖矣。
豈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而今其信然耶?論爾講經說法,吾亦在所不及。
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生之言又如孔子得太上語:“子之言,可謂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猶在耳。
”又古人雲:“說得萬件,不如行得半點。
”但生要成大道,此時生心所欲概屬空套,了無可用,不如就下而上,自淺而深。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爾生急宜戒也。
又況精神雖健,年華已邁,再不勤勤修煉,吾恐鉛汞日消,他日欲打坐收心,亦不能也。
至于近時生所行工,惟有靜則煉命,動則養性,切勿速求深山。
《悟真》雲:“勸君修道莫入山,山中内外皆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
”生其信焉否耶?論生慧悟,不是一劫修來,俱由前生修積,真是載道法器。
又況吾門諸子,論見大道,鮮能及爾。
無奈知得十丈,不如行得一寸,真實下手工夫有得于身心者少也。
吾今為生道破,所講解會悟者,在他人是誠中形外,在生是一個大大魔頭,若不一齊塞斷,吾恐日習日深,自喜自悅,一腔心血竟為這個記憶魔頭喪盡矣。
吾師從不道人長短,品人高下,姑念為求大道,辛苦數年,到今隻成一個口頭禅,與今之釋子棒喝機鋒何異?可惜一番精神誤用在記憶學問去了。
且生具此慧悟,以之進道無阻,以之成道不難,不比他人之懵懂、東竄西走、不知大路者比。
所以吾不舍爾,故以直言告戒。
生又雲,志在積功行仁,然亦知立功立德,亦不在尋人去立。
俗雲:“有緣遇著,無緣錯過。
”聖人之道,中庸而已。
中庸之道,順其自然而已。
若必欲立功,到處去做,又是自家好事生事,非聖人之道也。
古來許多仙子多有閉門不出以終其身,然或一言一行,即得超升天上,足見功不在多,在一心。
人能心心在道,上下與天地同流,生可知其故矣。
今日所言,句句都是金針,生其體之。
十八 吾見生等陽生之時,進火之際,尚未明得易道朝屯暮蒙真正法則。
蓋易之屯卦,坎在上為藥,以坎中一陽生也;震在下為火,以震下一陽即所進之火也。
爾等逢陽生時,不管他氣機往來何如,略以微微真意下注尾闾,那真元一氣,從前之順行者,不許他順,且意思向上,而順行之常道遂阻。
順道既阻,無路可去,自然氣機往上而升,自後而上,勢必至于泥丸,此自然之理,有不待導之而後升、引之而後上者。
暮取蒙之義何如?蒙,坎水在下,中有一陽,即藥在下也。
艮山在上,上有一陽,陽即所退之符,符即陽氣升于泥丸,溫養片時,化成甘露神水,實皆陽之所化,非真屬陰也。
以其行工至此,精化為氣,氣化為丹,宜行順道,不宜如前進火時運剛健之氣,故曰陰符。
總之,藥朝上阙,泥丸氣滿藥靈,有一片清涼恬淡之象,即陽氣上升于頭目,宜退陰符之時也。
此時不須引之降下,但以神主宰泥丸,意注于高上之天,自然循循降下重樓,入于绛宮,溫養片晌,導入丹田,與氣打成一片,和合一團。
斯時不進不退,無出無入,靜候個中消息,再行周天。
學者勿視為怪誕也。
論陽生之始,氣機微嫩,要不若孟子所雲“平旦之氣”為最切。
繼而抽鉛抽汞,漸采漸煉,愈結愈堅,又不若孟子所雲“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為至論。
古仙又雲:“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非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充塞兩間者乎?又曰:琴劍者何?蓋以至陽之氣,中含至陰,學者執著一個陽剛之氣則不能成丹。
劍之取義,剛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剛中有柔,健而和順之義。
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剛柔健順,方無差錯。
若到水火調和,金木合并,則剛者不剛、柔者不柔,且至純熟之候,更不知有剛柔,惟順其氣機之流行,自然天然而已矣。
生等隻怕不久坐,不耐煩耳。
如能耐久靜坐,不過一月兩月,大有神效。
夫豈但凡息能止,真息能見者哉!必有至真之藥,不二之神,透露機關出來,令爾等上徹重霄,下臨無際,渾忘天地人我者焉。
夫藥是
總之是一個水火,是一個神氣,又是一個性命。
性命合一,即還太極。
由是太極一動一靜,一陰一陽,無在不與天随。
以之修己,而己無不修;以之治世,而世無不治。
要皆神氣歸真,返還我生初一團太和之氣,常常在抱。
若但以有形有象人世之夫婦言之,縱使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亦恐不能化家理國、易俗移風、至于無處無時而不與人合、與天一焉!聖人恐洩天機,不肯一口說出,必待其人積功累行,存心養性,果然心地無虧,倫常克盡,然後抉破天機,始不至妄傳大道。
生等行工至此,諒亦實實明得造端夫婦之語,非外面夫婦,乃人身中夫婦也。
誠能下手興工,常常念及造端夫婦一語,始而以神入氣,即是以凡父配凡母。
凡父凡母一交,則真鉛生,即真陽出矣。
此中所生陽鉛,是從坎中生出,陽即為靈父。
迨氣機壯旺,沖突有力,從虛危穴起火,而上至泥丸,我于是凝神泥丸,溫養陰精,即以靈父配聖母,以陽鉛配陰汞,以陽氣制陰精,此為靈父聖母交而産藥。
藥非他,即久積泥丸之陰精,為神火一煅,則化為甘露神水,此為靈液。
自靈液下降,而心中靈性靈知即從此生矣,所謂氣化液也。
再引入丹田,乾坤複合,以神火溫烹一番,靈液又化真氣,久久運轉河車,千淘萬汰,千燒萬煉。
靈液所化之氣,即是先天乾元一氣。
從此一動,即為外藥生,由坤爐而起火,升乾首以為鼎,降坤腹以為爐。
爐起火,鼎烹藥。
自此一動一靜,不失其時,則如頑金久經煅煉,愈煉愈淨,所謂百煉金剛化為繞指柔矣。
如此采外藥以結内丹,久之外丹成,内丹亦就焉。
總之,外丹貴乎用剛,然後木載金行,火逼水上。
不如是,則金之沉者不升,水之寒者不沸。
内丹貴乎用柔,不柔則丹不結,而元神亦難以坐照自如。
此乾剛坤柔,即子思雲“造端夫婦”之道。
人果從一陰一陽下手,不著于清淨無為,亦不執乎名象有作,不過百日之久,可以築基矣。
十四 大道原無奇異,隻是完吾本性而已。
夫本性豈有物哉?要不過一自然之天而已。
顧何以知者多,而得者少耶?蓋人自有生以來,始為血氣之私所锢,繼為情欲之累所迷,而求其本性之克見者尤難。
雖然,亦無難也,在人能念念知非,事事求是,此心湛然瑩然,絕無一物介于其間,佛家謂“無善無惡中,獨見空空洞洞、了了靈靈之真主宰”,即道矣。
此又有何難哉!《書》謂“罔念作狂,克念作聖”是。
是不過一敬之間,而性即還其真,道即返其本。
生等諒能識得,吾不再贅。
第思真性之生,隻在俄頃,但于發動之際,渾渾淪淪,無渣滓,無念慮,認得為聖人仙佛之真者少。
縱或認得,而當此初萌之際,猶衣服為油污已久,苟非十分磨洗,不能一朝遽去。
顔子得一善,所以有拳拳服膺之工也。
生等業已明得一念回觀,一念即道,念念返本,念念皆真。
第一要有堅固耐久之心,方能到清清潔潔、獨見真诠地位。
雖然,一念了照,易易事也。
吾觀今世修士,于此一念發端之初,本是生地完純,圓融具足,而或疑未必是道,乃加一意,添一見,參雜其中,而性真于此反昧矣。
生等既能識此一念之動為我成仙作聖的物事,就是太上三清神妙無窮,又豈有他術哉?亦不過由此一念之偶萌,日積月累而成耳。
但其始也,天性之自動,氣機之偶萌,亦覺微微有迹,不大現相耳,吾教所以名為小藥生,又曰一陽初動。
及至采取過關,服食溫養之後,雖有丹田火熱,兩腎湯煎,目有金光,口有異味,耳有鹫鳴,腦有氣生,六種效驗,然亦無形之形附于後天有形之屍氣而昭著,實非有浩然之氣至剛至大在于目前而充塞于兩大之間者也。
此亦虛拟其狀似有如此之盛,要皆我神覺之,我神知之,非外人所得而窺也。
吾教謂之真陽大動,又曰大藥發生。
以其實有可拟,故曰真陽;以其氣機之大,不似以前之微動,故曰大藥。
生等識此,始不錯動凡火,錯走路頭,為後天屍穢之氣所害焉。
要之,采取先天以補後天,究竟有何采,有何補哉?不過一陽之動,不妄走作,不外滲漏,久之一氣薰蒸,薰蒸之氣,藥也是他,火也是他,于此外而内之,下而上之,逆而收之,即采取也。
于此收回鼎爐中,即返補也。
火即是藥,藥即是火,火與藥是二而一者。
人知得太和一氣,無半點閑思雜慮,隻見空洞了明,大而無外,小而無内,微有氣機之似有非有,似無非無,即道也。
有此一氣薰蒸,即藥也。
收斂此神此氣,不許參雜一知半解,即補矣。
自古神仙亦由此而修,實為修士所不可忽者。
他如呼吸之息,為煉藥修丹之要務。
若無此内呼吸,則水底真金豈能由下而上,自外而内?全憑此神息逼逐而催促之,以上至于泥丸。
及神氣交媾,下注黃庭,溫養成丹,亦無非神息為之用。
所以古人謂神息為外火也。
學道人雖得天然真火,尤必憑外火抽添文武,增減運用,而後藥生有自,丹成可期。
若無外爐火候調分文武,則雖天然真火虛靈洞徹,則亦僅能了性,不能立命。
此内外二火,一性一命之火也。
且人有内火,而無外火,則性無以戀命,命亦無以戀性,是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呂祖雲:“信死清淨裡,孤陽難上升。
”是知内火内丹,全憑外丹外火所煉而成者。
神息所以為修土之要道。
生等已知内火外火之道,然吾觀其于外火之逆用,尚未十分了明。
夫以凡呼吸與真呼吸,二者一體一用也。
無先天之神息,則凡息無主,無後天之凡息,則真息無自而生。
但逆施造化,颠倒内修,而金丹自逆還于内,此為緊要語。
十五 夫人之所以前知後曉、靈明不昧者,無非此一個覺照之心而已。
佛曰“長明燈”,道曰“玄關竅”,儒曰“虛靈府。
”要皆無思無慮、無善無惡之中,一個了照之神焉。
下手時不尋出虛無無際物事出來,則無性,無性則無丹本。
不從虛無中養出一個靈明妙覺洞徹内外之神出來,則無主宰。
無主宰,雖日夜勤行,終日昏昏罔罔,到頭而無用也。
諸子務先把萬緣放下,直将知覺之妄、物欲之私,慢慢的起風運火,煅化于無何有之鄉。
自家内照,果然一無染著,一無束縛,空空蕩蕩,了不知其起止,此為本性見矣。
本性一見,又要有個覺心,照而不照,不照而照,此即主宰常存。
昔人謂主人翁是也。
有此主宰,煉丹可成;無之,猶一家無主,焉能興得起家來?此個主翁,實為煉丹之主帥。
至于本性,是煉丹之丹頭。
但起初即欲本性發見,渾淪無際,浩淼無垠,萬不能得。
隻要一個泰然無事,心地清涼,有點趣味就是。
若欲清清朗朗,浩浩淵淵,大無外,小無内,則必火候到時,方有此鴻鴻濛濛無可端倪之一候。
惟于塵緣不稍沾滞,推得開,放得下,即是性見,煉丹有本矣。
下手之初,此心未必即能降伏、洞照如神。
隻要此心不走作,不昏迷,能為我家主宰,不為外物所奪而去,即是此心常在,為我煉丹之主矣。
諸子此時尚在陰陽之交,還須立起志氣,扶持真陽,抑制群陰,久之陽欲進而不能遽進,陰欲退而不肯遽退,所以有如癡如醉之狀。
蓋以陽雖能主,而陰猶未卸駕也。
吾故教諸子不要除思慮、屏氣息太為著緊,緊則又動後天陰氣,必不能耐久焉。
總之,神仙之神妙無方、變化莫測,還不是此一點虛寂之性、靈應之神為之作主耳!諸子于無事之時,不要求渾淪磅礴,隻此一念虛靜,莫管二念,即是性在。
古人收回又放下,放下又收回,即性之見者多矣。
久久用工,自然本性常圓,無在而無不在焉。
隻要此心常常了照,稍有閑思雜慮,我能随時覺照,即惺惺常存矣。
自古神仙,亦無非此一點覺照之心造成,切勿輕視此覺照也。
吾念生等誠心向道,今将道原說明,下手用工,以免心性之昧,庶可言丹。
十六 吾師此山設教十有餘年,至今門前桃李枝枝競秀,真不枉吾一番辛苦。
顧其間弟子不一,有了悟大道根源、跳出紅塵、高登清靈之府者,吾師所以去而複來,往返不厭也。
從此深造有得,無在不洋洋灑灑,悠然自樂,以比抑郁窮愁為何如哉!任爾金堆北鬥,名高東國,總無有片刻之清閑,是人世又何足戀哉!況終朝終夜營營不已,刺刺不休,其能久享榮華、長保壽考,斯亦可矣,無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轉瞬間,黑頭者已白頭,青年者成暮年,倏忽韶華,不能久待,一旦無常來到,撒手成空,豈不枉費精神,空勞氣力乎哉!縱說創業垂統,上承宗祧,下裕兒孫,萬載明煙所在,不得不為之謀,然亦有個順水行舟,任其去來,我惟搖得把舵足矣,何苦經營萬狀,直将滿副精力施之于家室兒女、田産屋字、金銀貨物之間,而不肯稍歇?設一朝西去,了無一物,豈不可惜?古雲“黑漆棺中,财産難容些子。
黃泉路上,妻兒又屬誰人?”可不畏欤?甚有生前作孽,造下罪惡彌天,才興家而立業,那知死後魂銷森羅殿上,刑受地獄牢中,兒孫在世,固享不盡之榮華,那先人幽囚于泥犁苦惱之地,而誰為之設法超度耶?苦由我受,福自彼享,和盤打算,值不值得?更有兒孫不才,不思前人掙家費下千辛萬苦,為後裔作萬年之計,彼反謂昔之人無聞知,今時格不同上古,于是好賭玩煙,群誇脫白,貪花濫酒,尚想焚黃,堂上稍為告戒,反厭瑣絮難堪,不相睹面者。
甚有平日恩寵過隆,一旦而加以辱罵,膽敢于父母為仇,挺身對敵者。
俗雲“膝下兒孫盡成仇”,洵非虛語。
由此思之,你為兒孫計,兒孫業已如此,又值不值得?他如刻薄成家,理無久享,俗雲“老子錢串子,兒子化錢爐。
”一任堆金如山,置産萬頃,及到兒孫之手,一概消磨,豈不枉為家計,空費神思耶?更有現眼現報,前人買地,賬猶未清,而後人即為賣出;前人修居,工猶未備,而轉眼已屬他家。
《詩》曰:“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又曰“維鵲有巢,維鸠居之。
”死後不聞,斯亦已矣;當前若見,豈不傷而又傷?知此則知世上衣食百端,各人原有天命所在,不可苦苦持籌,自讨煩惱。
莫說謀之不得,就令所求如意,亦是命該如此,即不求而亦可得者。
如此看來,何若作事循天理,百為順人情,安分守己之為得乎?況天定勝人,人定亦能勝天,與其為不義而獲罪于天,何若多行好事而上格于天耶?人能惟善為寶,人心與天心合,天其有不保佑命之耶?作善降祥,信不差矣。
今日閑暇無事,再為生等謀之。
大凡天下事為,到頭總是成空。
惟有性命交修,才是我千萬年不朽之業。
莫說紅塵富貴,難比清虛逍遙,就是目前所享、日用所需,盡都是重濁之物,何如天上玄霜绛雪,蟠桃美酒,種種皆是馨香。
一清一濁,相去何遠?又況所需無幾,所享不多,又何苦死死不放,将我一片靈明直染得污穢難堪,豈不辜負心力乎哉!無奈今之世昏而不明,迷而不悟,以至于牢不可破,如此其甚也。
更有明知之而明犯之,又如此其多也。
噫!良可慨矣!吾前示生等以養正氣去客氣之道,的是醫俗良方,回天妙劑。
何也?人之不肯回頭者,一則昧于道德,一則柔其精力也。
如生業已知道之為妙,非他物所能換得一絲半毫,尚且拖泥帶水,不能斬孽緣,直上淩霄,而況以外人哉?為今之計,總要一乃心志,養乃精神,任他荊榛滿道,不難一刀兩斷,理欲頻分。
孟子養氣之說,所以層見疊出,而不憚其煩也。
果能矢志彌堅,不怕他千磨萬難,自不難直造清虛之地焉。
近來工夫正在天人交戰,理欲相争,苟不努力一戰,終是鹬蚌相持,難以取勝。
趁此機會,隻須一七兩七之久,将天理養純,直把那客氣消除,凡情殒滅,如此則天德流通,無往而不自得焉。
生平素有才有識,有膽有量,與其施之于無益之場,孰若用之于大道之地也!生其勉哉,吾深望焉。
十七 大凡修真程途,必要先明次序。
初入門時,一片浪子野心,猶之劣馬狂猿,一時實難拴鎖,必欲強之就範,勢必收取邪火,不惟生機不暢,而且真氣為邪火燒灼,即不至病,而生氣為之打散者必多。
古雲“煉鉛于塵世。
”必于人世上,有事則應事,無事則養心,久之看破紅塵,打開孽網,此心乃得恬淡,此神乃得圓明。
若但趨塵逐浪,勢必愈染愈深,不至性命消亡不已。
惟有處處提撕,在在喚醒,不辭苦,不厭煩,此神此氣方能打并為一。
而今有等愚人,全不講内德外功,或因事情不遂,或為身家難言,即要抛卻人倫,入山修道。
如此之人,滿腔污濁,一片邪火,其為害于身心也,讵小故哉!某生先年不棄吾師,一片虛心,訪問為師,已曾教爾多積陰功,少趨塵境,日間得閑,即打坐參玄。
無如爾塵情太重,名利牽纏,兒女恩愛難割,每日營營逐逐,奔走塵途,不覺陷于名缰利鎖矣。
豈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而今其信然耶?論爾講經說法,吾亦在所不及。
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生之言又如孔子得太上語:“子之言,可謂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猶在耳。
”又古人雲:“說得萬件,不如行得半點。
”但生要成大道,此時生心所欲概屬空套,了無可用,不如就下而上,自淺而深。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爾生急宜戒也。
又況精神雖健,年華已邁,再不勤勤修煉,吾恐鉛汞日消,他日欲打坐收心,亦不能也。
至于近時生所行工,惟有靜則煉命,動則養性,切勿速求深山。
《悟真》雲:“勸君修道莫入山,山中内外皆非鉛”,“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
”生其信焉否耶?論生慧悟,不是一劫修來,俱由前生修積,真是載道法器。
又況吾門諸子,論見大道,鮮能及爾。
無奈知得十丈,不如行得一寸,真實下手工夫有得于身心者少也。
吾今為生道破,所講解會悟者,在他人是誠中形外,在生是一個大大魔頭,若不一齊塞斷,吾恐日習日深,自喜自悅,一腔心血竟為這個記憶魔頭喪盡矣。
吾師從不道人長短,品人高下,姑念為求大道,辛苦數年,到今隻成一個口頭禅,與今之釋子棒喝機鋒何異?可惜一番精神誤用在記憶學問去了。
且生具此慧悟,以之進道無阻,以之成道不難,不比他人之懵懂、東竄西走、不知大路者比。
所以吾不舍爾,故以直言告戒。
生又雲,志在積功行仁,然亦知立功立德,亦不在尋人去立。
俗雲:“有緣遇著,無緣錯過。
”聖人之道,中庸而已。
中庸之道,順其自然而已。
若必欲立功,到處去做,又是自家好事生事,非聖人之道也。
古來許多仙子多有閉門不出以終其身,然或一言一行,即得超升天上,足見功不在多,在一心。
人能心心在道,上下與天地同流,生可知其故矣。
今日所言,句句都是金針,生其體之。
十八 吾見生等陽生之時,進火之際,尚未明得易道朝屯暮蒙真正法則。
蓋易之屯卦,坎在上為藥,以坎中一陽生也;震在下為火,以震下一陽即所進之火也。
爾等逢陽生時,不管他氣機往來何如,略以微微真意下注尾闾,那真元一氣,從前之順行者,不許他順,且意思向上,而順行之常道遂阻。
順道既阻,無路可去,自然氣機往上而升,自後而上,勢必至于泥丸,此自然之理,有不待導之而後升、引之而後上者。
暮取蒙之義何如?蒙,坎水在下,中有一陽,即藥在下也。
艮山在上,上有一陽,陽即所退之符,符即陽氣升于泥丸,溫養片時,化成甘露神水,實皆陽之所化,非真屬陰也。
以其行工至此,精化為氣,氣化為丹,宜行順道,不宜如前進火時運剛健之氣,故曰陰符。
總之,藥朝上阙,泥丸氣滿藥靈,有一片清涼恬淡之象,即陽氣上升于頭目,宜退陰符之時也。
此時不須引之降下,但以神主宰泥丸,意注于高上之天,自然循循降下重樓,入于绛宮,溫養片晌,導入丹田,與氣打成一片,和合一團。
斯時不進不退,無出無入,靜候個中消息,再行周天。
學者勿視為怪誕也。
論陽生之始,氣機微嫩,要不若孟子所雲“平旦之氣”為最切。
繼而抽鉛抽汞,漸采漸煉,愈結愈堅,又不若孟子所雲“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為至論。
古仙又雲:“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非孟子所謂浩然之氣充塞兩間者乎?又曰:琴劍者何?蓋以至陽之氣,中含至陰,學者執著一個陽剛之氣則不能成丹。
劍之取義,剛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剛中有柔,健而和順之義。
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剛柔健順,方無差錯。
若到水火調和,金木合并,則剛者不剛、柔者不柔,且至純熟之候,更不知有剛柔,惟順其氣機之流行,自然天然而已矣。
生等隻怕不久坐,不耐煩耳。
如能耐久靜坐,不過一月兩月,大有神效。
夫豈但凡息能止,真息能見者哉!必有至真之藥,不二之神,透露機關出來,令爾等上徹重霄,下臨無際,渾忘天地人我者焉。
夫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