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四(二十六段)

關燈
必搖其精,精不足則氣不足,神亦因之不靈也。

    古人所以喻人身之精如油,氣如火,神之靈者,即其燈光之四射不可捉摸也。

    吾故教爾等煉心之學,先以寶精裕氣為始。

    況此心一虛,此神即靈,此精一足,此氣自旺,不待他日功圓丹熟,而有過照之慧光即在目前;亦覺私欲之萦擾、恩愛之牽纏,亦能照破一切。

    所患人心營營逐逐,才見一念光明,不片刻間,卻又滾入人欲甲裡。

    今為生計,總要平日猛撐須眉,高立志氣,将身中寶鏡高懸,慧劍時挂,自然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斯時也,天理人欲自然分辨清楚。

    且天理自天理,振作得起,不許人欲之相幹;人欲自人欲,洗刷得淨,不令天理之偶違。

    要之,其效見于一時半刻,其功必待三年九載,而其得力,全在養我慧光,鑄我慧劍。

    雖然,慧光無可見,古人說“在天為日月,在人即兩目”,可以昭然共揭矣。

    諸子須于平時收攝眼中神光,返照于丹田氣海之中,久之虛無窟子内自然慧光發現,不啻明鏡高懸,物來畢照矣。

    慧劍亦無由知,古人說“在天為風雷,在人為神氣”,隻因神不凝、氣不聚,是以鋒芒不利,明知此非善行,有傷精氣,然不能一刀兩斷,立地劈除,明知故犯。

    環顧吾門,大抵如斯,可歎也夫!可悲也夫!今再疾聲大呼曰:戒色欲以固精,寡言語以養氣,節飲食,薄滋味;閑思雜慮,不關吾人身心性命之微者,皆當卻之勿前,防之惟恐不力。

    如此後天精氣易生,而先天精氣自有依傍焉。

    到得先天精氣圓足,自然身形日固,而慧劍成矣。

    近觀諸子日間打坐,不見精明強固者,皆由平日凝神斂息用工之時少,間斷之時多也。

    如能行住坐卧,神無昏倦,息無出入,将從前氣質之性、物欲之私,一掃而空,久之自見一靈炯炯,洞照當空,一任他聲聲貨利與夫窮通得失、禍福死生,皆不能盤踞心地,亂吾天君,而令我心之明者不明,健者不健。

    此非必多年然後可成功也,隻要一心内照,不許外緣塵累一絲擾我靈府,即頃刻間亦見心靈手敏之效。

    爾等須知心之不靈,由于神之不清,淘汰性情,必具剛果之氣為之。

    氣之不壯,由于息之不斂,保固真精,必具十分火候。

    如此刻刻返觀,在在内照,日月因之而轉旋,乾坤是以能颠倒。

    至若外緣外侮,到眼便知,閑思閑慮,入耳即明,不怕他火炎薰蒸,勢不可遏,自能一滅永滅,有不可思議之效焉。

     八 學者凝神靜養,務令天地陰霾之氣抑之自我、化之自我,則位天地,育萬物,補天地之偏,培造化之缺,亦非難事也。

    獨奈何人将天地看得甚大,以為造化之權自天主之,人莫如何,卻不思古聖先賢常稱天地人為三才,人固賴天以生,天猶賴人以立。

    若無其人調和造化、燮理陰陽,則天地又何賴乎人哉?故曰“人者,天地之心也。

    ”苟無至人出以參造化之權,贊天地之化,則天地亦成混沌之天地,而不能生育于無窮也。

    此匹夫之微亦具有此參贊,非高遠離奇為聖者獨能任之也。

    何也?凡人之心一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凡人之氣一順,則天地之氣亦順。

    天地與人,其感孚處雖至微至妙,而其為用卻在一動一靜一語一默之間。

    夫以天人本一氣相通,此動彼動,此靜彼靜,此安則彼安,此危則彼危,原在一呼一吸之微,非深遠莫緻者也。

    隻患不肯寡欲清心,以自明其清明廣大之天耳。

    如能一念不苟,則一念即位天地矣;一息不妄,則一息即奠天地矣。

    造到自然境界,則我即天,天即我,不但如此,更能包羅乎天地,化育乎天地,我不受天地鼓鑄,天地反受我裁成焉。

    聖人知我其天,豈在蒼蒼之表、漠漠之外耶?殆一内省間而即通其微矣。

    他如修煉之道,還有上品丹法,以神入于虛無中,不著色,不著空,空色兩忘,久之渾然融化,連虛無二字亦用不著,此即莊子所謂“上神乘光”者是也。

    佛家牟尼文佛即用此真空妙有之法以成佛,後人鮮能知者。

    禅和合子有“如來修性不修命”之說,不知此個光中,即包羅神氣在内,太極而無極,無相為相,無聲為聲者也,且是神氣發生之根本。

    故煉此一光,無不完具,夫豈若後天之神之氣尚分陰陽者哉?此理後人難明,無怪其落于修性一偏也。

    至若山精水怪,亦能走霧飛空,而究之心性未完,多流于機械一邊,終不免于天誅。

    此等又何修乎?莊生所謂“下神乘精”者是。

    是以不淨不潔之神,凝于後天精竅之中,久久煉成,亦能入定,亦能出神,總是一個污濁鬼耳,即雲長生,亦隻守屍鬼耳,斷無靈通變化,且無仁義道德,雖有奇技異能,隻是一精伶鬼而已。

    諸子取法乎上可也。

     九 今年百谷色色生新,莫不謂今歲大有秋也。

    讵知至美之中,有不美者存焉。

    夫豈天之不以全福與人乎?蓋以天地之道,陽極則陰生,陰極則陽生,陰陽相勝之理原是如此,不然,盛極難為繼也。

    惟君子有見理之明,知幾之慧,故于隆盛之際,而有持盈保泰之妙策焉。

    若無識愚夫,不知陰陽勝負之常,往往于盛極之時,恃其豪富,不知謙抑為懷,更以驕傲存心。

    若此者,幾見有不敗者乎?處家之道如此,即治國之道亦莫不然。

    推之保身良策,亦當以此為準。

    吾見生雖然年邁,而精神尚覺強幹,若不趁此機會勤勤修養,在在保持,吾恐陽盛之下而秋陰繼其後矣。

    大禹所以惜寸陰者,隻為身命之不常也。

    生等須當慎之。

    某生粗聞妙訣,未能實嘗道味,尚須勉強用工,方能到自然境界。

    否則,半上落下,終不得見本來真面也。

    況今年華雖老,而日用事為半點不理,衣服飲食取之宮中裕如,且身安體泰,兒孫林立,室家胥慶,在在皆安樂之地,時時一豐稔之秋,正好行吾樂意,向大道中鑽研。

    況生善根夙具,并非無德之人不能消受得神仙福慧,焉有修之不前而為群魔阻擾者耶?趁今閑暇無事,外無憂慮,内無疾疚,于此不學,又待何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嗚呼老矣,是誰之咎?吾想生好道之心本于至誠,何以日日行工不見大進?此由間斷之時多也。

    猶之煮物,始而入鼎,必以猛火烹煎,烹煎一晌,然後以文火溫養。

    如此烹調,方得有真味出來。

    若起初有間斷,勢必半生半熟,了無滋味也。

    至武火之說,非教之用氣力切齒牙以為工也,要不過振頓精神,一日十二時中,常常提撕喚醒,了照于虛無窟子間耳。

    最可惜者,日間有空閑氣力,空閑精神,不用之于保精煉氣,而用之于觀閑書,談閑話,作閑事,用閑思者,就将有用之精神置之無益之事物。

    嗚呼哀哉,誠可惜也!就說生年華已老,神氣就衰,不能聞道于壯年,而得明道于暮歲,縱有十分精力,恐不能成大覺金仙,這就錯想。

    須知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負,古往今來壯年得道者能有幾人?曆觀古仙,無一個不是晚年聞道,到百餘歲始證金仙。

    生怕無志上進耳,果然有志,天神豈肯舍爾哉?以生之功德有加,心性不迷,久為神天見愛。

    就說此生不成,今日已曾下種,到來世因緣自然不絕。

    吾願生從今以後,立定課程,務以不理閑事、不讀閑書為志,惟以凝神于虛、合氣于漠為常,一日行住坐卧,常常照管,不許一息放縱,一念遊移。

    如此半月之久,自然見效。

    若到氣機微動,即速備河車。

    何也?始而采取微陽,久則精盈氣壯而真陽發生,大有形象可驗。

    到此地位,何樂如之?論人之未生也,在太虛中原是與天同體。

    及至生時,幼沖之年,猶是天真爛漫,浩浩乎與天之氣機流行不息,渾然潛通。

    因知識一開,渾渾淪淪之體因之鑿破而不完全,于是乎浩蕩靡涯之量,轉而為抑郁無聊之心,昏昏罔罔,即一身之内尚不能把持,又何況以外之事其來也無端,其應也靡常,有不為其所餒者耶?故朱子雲:“内則無二無适。

    ”此心寂然不動,以為酬酢萬變之本,外則整齊嚴肅,嚴威俨恪,終日如對神明,以保護其天君,迨至用力久,自然惺惺了了,精明不昧,坐照無遺,又何憂事物之紛擾哉?夫心如鐘然,空則叩之而即應,實則叩之而不靈。

    人能将此心懸于太空之表,不橫生意見,純是天理用事,得矣。

     十 學者欲返本還原,必從後天性命下手。

    後天氣質之累,物欲之私,務須消除淨盡,而後真性真命見焉。

    真性真命者何?夫心神之融融洩洩、絕無抑郁者,真性也。

    氣機之活活潑潑、絕無阻滞者,真命也。

    總不外神氣二者而已。

    元神元氣是他,凡神凡氣亦是他,隻易其名,不殊其體。

    古佛雲:“在凡夫地,識強智劣,故名識性。

    在聖賢地,智強識劣,故名正覺。

    ”爾等須認取正覺,莫認取識神,下手才不錯。

    又聞古人雲:“心本無知,由識故知。

    性本無生,由識故生。

    ”有生即有滅,有知即有迷,生滅知迷,乃人身輪回種子,皆後天識神所為,非元神也。

    元神則真空不空,妙有不有,所以與天地而長存。

    苟不知元神湛寂,萬古長明,卻疑空空無著,乃認取方寸中昭昭靈靈一物,以為元神在是,強制之使不動,束縛之使不靈,是猶以賊攻賊,愈見分投錯出,直等狂猿劣馬而難馴。

    若此者,皆由采煉後天之識性故也。

    景岑雲:“學道之人不悟真,隻因當初認識神。

    ”一念之差,淪于禽獸,可不慎欤?朱子雲“人欲淨盡,天理流行。

    ”神無一息之不舒暢,氣無一息之不流通,此等玄妙天機,諸子諒能辨之。

    然莫切于孔子雲:“樂在其中”,“樂以忘憂”,子思子雲:“素位而行”,“無入不得。

    ”而要不過任天而動,率性以行,即适其性,合于天。

    倘有知覺計較、作為矯揉,即非性非天,乃人為之僞,雖終日談玄說法,一息不忘坐工,究與未學者等。

    且作僞亂真,隻見心勞而日瘁,猶不如不學者之尚存一線天真也。

    吾故教諸子先須認得本來面目,是個空洞無際,浩渺無垠,樂不可拟之一物。

    無如諸子本源未能澄清,不甚大現象焉。

    苟能一空所有,片念不存,打坐時不須一炷香久,自能瞥地回光,超然物外,自家身心亦覺渾化。

    但爾等營謀家計,日夜俱為貨财田産握算持籌,是以入見道德而悅之,出見紛華而亦悅之,拖泥帶水,不肯撒手成空,故學道有年,不見大進,隻為天理人欲兩相間隔故也。

    吾生要求天上神仙,須舍人間貨财。

    蓋不吝财者,才不貪财,不貪财,才算真真道器。

    夫人之心,除此财字,别無健羨之端。

    苟能打破這個銅牆,跳過這個迷障,自然心冷于冰,氣行如泉,性空于鏡,神靜于淵,而謂大道不在茲乎?況凡人之所好,至人之所惡,為心性累,為道德障,古人喻之為病病。

    人果能去其病病,則天真見矣。

    又況修身在人,成道在天。

    若能輕财利,作功德,天神自喜而佑之。

    故曰:“錢可通神。

    ”非神果好财也,以其人有載道之資,可以超凡入聖,因輕财而愈鐘愛之,故有通之說焉。

    諸子亦曾看破否耶? 十一 學人起初打坐,心神不爽,氣機不暢,猶如天地初開,鴻濛肇判,萬物無形,百為鮮象。

    惟有一意凝注,将我神氣聚會于玄玄一竅之中,亦猶天地之主宰立焉。

    于此一呼而出,一如天地之氣輕清者上升,一吸而入,一如天地之氣重濁者下降,我惟委志虛無,主極立矣。

    至于陰陽升降,我隻順其上下自然運度,迨真積力久,自蓬蓬勃勃有不可遏之極。

    然此陽盛之際,又須知持盈保泰、歸根返本之道。

    否則,盛陽之下,必有隆陰,欲成純陽之體,難矣。

    故邵子雲:“美酒飲教微醉後,好花看到半開時。

    ”此非知道者孰能明之?吾觀生等每于氣機壯旺,心神開朗,尚多縱火揚煙,不知返還本始,是以發洩太甚,則生機斷滅。

    故太上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此言真可法矣。

    至守候之道,古雲“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

    ”如此觀照此竅,恪守規中,不霎時間,真陽自從空而出,此身如壁立,意若寒灰,斯時氣機氤氲蓬勃,即陽生活子,可行河車之時。

    前之煉精,為二候采牟尼,此之陽生,為四候運河車,此亦各有其景,不可差也。

    再示靜坐修持之事,人所共知,而動中修煉,人多或昧。

    如孟子養浩然氣,是從集義而生。

    但集義之道所赅甚廣,非特靜中有義,動中亦有義。

    如孟子乍見孺子入井發恻隐心,此非義乎?推之敬老尊賢,濟人利物,與夫排難解紛等等,非謂義耶?他如見人有善則欣羨之,見人有惡則愧恥之,無非義也。

    至雲恻隐之心為仁,羞惡之心為義,辭讓恭敬之心為禮,是非好惡之心為智也。

    此四端之發,其機甚微,世人忽略者多,即爾等亦往往錯過。

    雖有知之,亦止明得慈愛之良是爾天真,當其微動,猶少知納入丹田者。

    今為生道破,自此以往,舉凡日用雲為,一切喜怒哀樂之生,皆我真機發動,我須收之養之,回光返照足矣。

    要之,四端發動之初,出于無思無為者為真,有思有為者為僞。

    爾等一日之内,如此四端萌動,不知凡幾。

    若能乘得此機采而取之,餌而服之,正所謂遍地黃金,滿堂金玉,無在非煉丹之所,無時非藥生之候也。

    故曰:“大道在人類求之,同類中取之。

    ”所以古人修道大隐市廛,不栖岩谷,以道在人倫日用,不在深山窮谷也。

    果能随時知覺,随時采取,則紅塵中随在皆道機發見,亦随在皆修煉工夫,特患人不返而求之耳。

     十二 今日幹旱流行,禾苗欲枯,似乎天下人民盡無生路。

    不知極兇之中有極吉者在,大禍之日有大祥者存。

    生等識得此理,隻管自修其身,那一切吉兇禍福報應之來,一聽之于天,免卻多少閑思雜慮、憂愁煩惱!蓋天欲與之,其誰敢廢?天欲死之,其誰敢生?此殆天所主宰,凡人不得而參之也。

    惟盡人事以聽天,此是人所能為者。

    否則幹造化之權,不安自家之分,勢必人心愈亂,而天心益不能安,更速其劫難之來矣。

    此天人一貫之道,生等諒能了然,吾亦不暇深論。

    但願生等從此自修其德,以與天地流通無間,自然與天心相合,雖當荒歲,另有厚澤深仁之加也。

    他如修煉之道,所貴綿綿密密,不二不息,以底于神化之域,不貴躁切為之。

    孟子雲“進之銳者,退則速矣。

    ”又況迫切之心即屬凡火,不惟無益,且有焚身之患。

    所謂不疾不徐,勿忘勿助,斯為天然真火。

    天地生萬物,聖人養萬民,皆不離此溫溫神火,何況修煉乎哉!總貴常常了照,不失其機可耳。

    吾見生等用工,每多或作或辍之行,所以将欲造其堂,而又出其戶;将欲底于室,而又退于堂,不見一直向前,毫無退縮者,職是故耳。

    古雲“藏神于心,藏氣于身”,常常不釋,即命複而歸根,長生不死之丹得矣。

    顧何以能令神氣藏于身心,時時不失如此哉?法在從玄竅開時,太極一動,陰陽分張,時可進而即進,勢當止而即止。

    何也?玄竅初開,隻見離宮元性,所以謂之“性陽生。

    ”然此是神之偶動,非氣之真動,隻可以神火慢慢溫養,聽其一上一下之氣機往來内運,蘊藏于中黃正位,此為守中一法,水火濟、坎離交之候,又謂前行短、二候采牟尼是。

    到得神火下照,那水見火自然化為一氣,氤氤氲氲,兀兀騰騰,此方是水底金生,古人雲“陽生活子時”是,又曰“命陽生。

    ”果有此氣機之動,不必蓬蓬勃勃充塞一身内外,即粗見氣機,果從神火下入水鄉,是為坎離交而産藥,亦是微陽初動,亦要勤勤采取,運動河車,栖神泥丸。

    所謂補腦還精,長生之道在是矣。

    人欲長生,除此守中河車二法行持不辍,别無積精累氣之法焉。

    雖然守中之火隻有溫溫鉛鼎,惟河車逆運則有子午卯酉、或文或武之别。

    誠能常常溫養,令我元神常栖于心,元氣常潛于身,雖欲死之,其将何以死之?以神氣交媾,常常不失也。

    爾諸子務要于行住坐卧,無論有事無事,有想無想,與夫茶裡飯時,在在收神于心,斂氣于身,久則神氣渾化,前不知有古,後不知有今,上不知有天,下不知有地,内不知有己,外不知有人。

    如此者,非神仙而何?近觀生等工夫到此,将有異狀顯露,吾今道破。

    凡有異彩奇香,或見于目,或聞于鼻,或來于耳,總不要理他。

    抑或心花偶發,能知過去未來一切吉兇禍福,總要收攝元神,坐鎮中庭。

    雖偶而發露,天然一念現前,不待思索而能預知休咎,亦是識神用事,切不可生一喜心,喜心一生,即不入于魔道,亦恐自恃聰明,反為外事紛馳,而修煉從此止步矣。

    不知景象現前,多是自家宿根習氣被識神牽引而動,我總置之不論,庶我無心而景自滅矣。

    此為近時要緊之務,切不可羨慕景象,自堕魔道,妄論休咎,此皆自家氣習所緻,非元神元氣,不可信為道焉。

     十三 子思子曰:“造端乎夫婦。

    ”究竟是何夫婦?豈若後之儒者雲:“閨門之内,肅若朝廷。

    交而知有禮焉,接而知有道焉。

    以此一節之能擴而充之,足以化家國天下而無難。

    ”如此言道,亦小視乎道,而不能充滿流行至于如此之鋪天匝地,以其有形有迹有作有為,尚可限量也,烏足以言道之大哉!此個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