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四(二十六段)
關燈
小
中
大
一
修煉之事,以陰功德行為本,以操持涵養為要。
至若龍虎鉛汞配合之說,殆末務而已。
有等愚人不明此個工夫,動謂我修我性,我煉我命,又何俟外修功德以濟人利物為哉?若皆不知“盡性以至于命”之道也。
昔孔子告顔子,為仁之端必從視聽言動下手,吾道不離這個,又豈外是乎?蓋以制于外者,即所以養乎中也,故目常視善則肝魂安,耳常聽善則腎精固,口常言善則心神甯,鼻常嗅善則肺魂泰,手作善事,足行善地,則脾土常安,而身體亦健。
惟内之六門不入非禮之事,則内之五髒自有天然元氣。
由是再用内養之工蘊蓄五髒元氣,則肝氣化而魂朝元,肺氣化而魄朝元,脾土凝而意朝元,心火旺而神朝元,腎水壯而精朝元。
所謂三花聚鼎、五氣朝元而凝成一個法身者,此也。
若以多私多詐之人,與之真訣,莫說他修不成,即使得成,亦必傾丹倒鼎,為害不小。
所以下手之初,必先外積功,内積德,内外交養,始能潔白精瑩,可以煉而為丹,故初步工夫名為築基也。
是猶作千仞之台,先從平地起基,必基址堅固,而後重樓畫閣不患其傾圮焉。
論吾門弟子不少,從今看來,還是素行好善之人才有進步。
設當年未曾積德,與積德而不真者,皆不能深入吾道也。
諸子作工已久,受磨不退,心性何等潔白,精氣何等壯旺,所以得聞吾訣,行之無礙也。
吾今特傳真陽一訣。
夫煉丹之學,固須養後天之神氣以固色身,尤必養先天之心性以成法身。
然色身法身雖有精細表裡不同,而要不可相離也。
無色身,則法身何依?無法身,則色身徒具。
凡修行人必先保固後天神氣,然後先天心性可得而修。
吾教雖曰煉精化氣,其實氣即心之靈也;雖曰煉氣化神,其實神即性之虛也。
惟能長我精氣,則心靈始見,保我元神,則性真自存。
學者到神定氣壯之候,則元氣浩浩,元神躍躍,而吾之本來心性自然洞徹其真谛,由此返還金液之丹不難矣。
故築基為了性之事,還丹為了命之工。
蓋謂将性以立命,即以虛無之性煉成實有之命,生出百千萬億化身,皆此性之凝結而成,無他道也。
諸子明得此理,庶知修煉之道無非成就一個性字而已,且還吾先天一氣而已。
知得此氣未有之先,渾然空中,無可分别,既落人身之内,變為陰陽二氣,以生五行幻化之身。
我于是将陰陽五行仍凝成一氣,即丹矣。
養之久而煉之深,十年之後,必成一個至靈至聖仙子,要無非此元氣結成也,元氣即性也。
惟能以一元之神,運一元之氣,道庶幾矣。
二 吾示玄關一竅,是修道人之根本,學者之先務也。
不比中下二乘說竅,有形可指,有名可立。
爾等須從混沌又混沌,方有丹藥底本,神仙根基。
起初打坐,必浩浩蕩蕩,了了靈靈,遊心于廣漠之鄉,運息于虛空之所。
然亦不可專在外也,須似内非内,似外非外,庶吾心之氣與天地靈陽之氣通矣。
到得神凝息調,忽然恍恍惚惚入于混沌之際,若無著落者然。
此即虛極靜笃時也,亦即是安身立命處也。
于此忽然一覺,現出我未生以前一點真面目來,完完全全一個太極本體,天地人物與我同根共蒂者。
我于此一覺而醒,即以先天一點元陽主宰其間,運起呼吸之神息,招攝歸來,不許一絲半點滲漏。
頃刻間氣機蓬蓬勃勃,直覺天地内外一氣流通貫注,到此性地初圓,謂之性陽生。
然在後天而論,則為性光見,以先天大道而言,此為精陽生。
古雲“大道冥冥,太極流精,心包元化,氣運洪均”,此之謂也。
有此精生,我惟順其呼吸之常,息其神志之思,收回即放下,放下又收回,即采取先天之精也。
于是以此精降入水府之中,以元神勾起乾宮落下一點元氣回來,即是以精煉而為氣也。
若竅初開,即下水府去煉,則為藥嫩不可采。
若到蓬勃之氣充周已久,氣機又散,則為藥老不可采。
學者多于此少體認,往往空燒空運也。
從此精入氣中,火降水裡,再運天然神息,自陰跷而攝入中宮,與離中之精配合,自然水火既濟,神氣紐結一團。
此須知“常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切不可再向陰跷問津可也。
此為要緊之囑。
當其神氣初交,但覺氤氲之氣自湧泉穴一路直上,久久溫養,便覺渾身上下氣欲沖天,此正當運河車時也。
我于是以意引導,凝而不散,猶如筒車之中有個定心木,于此安穩,不偏不倚,而車自旋轉不息矣。
然人身一氣原是周流不息,又何俟人引導為哉?不知有生後,此竅已蔽塞不通,若不了照而管束之,猶恐遊思雜念參入其中,陽氣當升者不升,陰氣宜降者不降,升降不定,陰陽失常,則天地不交,而萬物不生,适成晦蒙否塞之天也。
迨至運之上頂,為歸之極處,即為陰之初生。
降至黃庭,歸爐封固,杳無蹤迹,恍如我前此未動未煉之時一般。
是為一周。
于此又再養之,若有動時又煉,靜而養,動而煉,如此循環不已,基址可築矣。
三 夫玄關一竅,是先天混元一氣之玄關,了無聲臭可扪,色相可見,此為最上上乘煉虛一著天機。
從古仙子鮮有下手之時即得悟入此際者。
若論玄關,不止一端,如煉精化氣之時,則有精生之玄關,煉氣化神之時,則有氣動之玄關。
此等處亦不可不明。
何謂精生之玄關?如下手打坐,即便凝神調息,到得恍惚之間,神已凝之,息已調了,斯時一點真精即藏于陰跷一穴之處。
我從混沌一覺,急忙攝取陰跷之氣歸于中黃正位,與離中久積陰精煅煉為一。
斯亦有藥嫩藥老之說。
何謂嫩?如未混沌,斯為無藥。
若已混沌,未能使神氣融和,混化為一,即便去陰跷采取,斯為藥嫩,不堪入煉。
若混沌一覺,我不能辨認清白、即時提攝,待至一覺之後又複覺及他事,一動之後又複動而外馳,斯為藥老,更不可用。
若氣陽生,藥物之老嫩又在何時?蓋從此精生,攝之而歸,與我離宮靈液兩相配合,斯時神入氣中,氣周神外,其始神與氣猶有時合時分之狀,不能合為一區——神即離宮之神火,氣即坎中之神水——迨至神與氣融成一片,宛轉于丹田中,悠揚活潑,吾身靈氣與天地外來之陽氣不覺合而為一,此即氣陽生,玄牝現象,所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露即外來靈陽之氣是。
此時須從混沌中一覺,方是水源至清,不染纖塵,于此采取,斯為二分火煉二分新嫩之水,正是藥苗新生,又謂“離噴玉蕊,坎吐金英”,是二家交媾而成丹。
否則,未能大靜,無以為大定也。
若未到玄牝大交而采,是為藥嫩。
既已大交,猶不急采,則新生之靈氣已散,是為藥老不堪用。
吾再示一捷法:能混沌固佳,如不能混沌,隻要自家綿綿密密,寂照同歸,恍惚之而有象,杳冥之而有知,不起一明覺心,兩兩會萃,和暢不分,又複見吾身之氣與外來之氣,氤氤氲氲,蓬蓬勃勃,周身踴躍,蘇軟快樂。
此正當其時也,急運河車,大丹在指顧間矣。
四 古雲:“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
中藏神氣穴,内有坎離精。
”夫人未生以前,此個元真之氣原自懸于太虛,鋪天蓋地,究竟莫可端倪。
迨父精母血兩神相抟,此個鼎爐一立,其中一個竅隧容受天地元真一氣,此即竅中竅,又謂竅中妙是。
是正佛謂“涅槃妙心”,道謂“玄牝之門”,“天地之根”,儒謂“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要之,隻此一竅之妙而已。
及有生後,為塵緣所染,為習俗所移,此竅已窒,此妙又不知歸于何處。
縱有時竅開,出于不容己,發于不自知,明明現出一輪新月,恰是如來真面,而無如塵根俗氣逐日增長,一霎時又不知消歸何有。
所謂小人不能無仁心,隻旋生旋滅,無有一眼窺定、一手捏定而不失其機者。
吾今道破,總要知神氣混合丹田中,有融融洩洩、清淨無為之妙,即是竅中發現真實色相,可以超生死、脫輪回、成仙登聖之種子。
然而一陽初動,其機甚微,甚氣尚嫩,杳無端倪可以捉摸得,爾等又将何以用工哉?必先煉去己私,使此心遊太虛,氣貫于穆,空洞無邊,才算妙手。
蓋以此竅本虛,以虛合虛,是為同類易相親。
若于此身竅隧死死執著,不惟此中神妙不現,而竅隧早為之锢蔽而不通。
生等欲竅中生機活潑,元神靈動,又離不得先将神氣二者會萃一家,所謂“先立匡廓”,又謂“立橐籥”是。
夫匡廓者何?即神氣交,又即爐鼎立是也。
爐鼎一立,然後再以陰陽神火慢慢烹煎,忽焉神融氣暢,入于恍惚杳冥。
此即竅中生氣入之時也,又即世人所謂健忘是也。
不是空空神氣之交,而有一點清淨神丹在内。
古雲“心者,萬事之樞紐,必須忘之而後覓之。
”忘者,忘其妄心也。
覓者,覓其真心也。
真心之見,必從忘後而乃見。
生等能于此辨白得清,又何患真藥之不生,而靈胎之不結也哉?此的的真傳,從古仙真少有道出這個妙谛。
吾念生學道心苦,故将此玄機指出,以後方有把握。
至于真陽一動,大有氣機可憑。
漫說天地人物不知誰何,就是我五官百骸,到此氤氲蓬勃運行于一身内外,恍如雲霧中行、清虛中坐,所謂忘忘是。
然忘忘又不能盡其狀也,不知此氣此神從何而有,于何而生,但覺天地之大、日月之明,皆不足拟其分量,我自有一重天地,兩輪日月,不與凡人同此天地日月也。
此是杳杳冥冥真景,亦即自家玄竅生氣特地現出其狀。
生等打坐,若得這個竅開,又見這個妙相,即是真陽大現,可以運行河車。
未到此景,猶恐鼎無真種,妄行水火,反将陰氣追逐陽氣,而日見陽消陰長,到得後來全是一派陰邪之私用事,或知未來事,或見虛室光。
不知者以為得丹成聖,又誰知人身不陰即陽,非陽即陰,陰氣滋長,還不是烹煉陽氣一般?到得陽逐日退,陰逐日進,還不是與陽神生發一樣,俱由積累而成?何也?夫人未經修煉,陰陽兩相和平,又自兩兩分開,猶之主賓皆弱,俱不能鬥;及日積月累,陰氣亦成其門戶,還不是大有氣機、令人不可測度者?吾今将此陰氣累積成一個陰鬼說出,使知陰陽之分隻一間耳,下手不可不慎也。
然此語千古聖真未有道及,吾今不惜洩漏之咎,特為指出。
生等務要隐口藏舌,庶乎尊師重道矣。
五 修丹别無他妙,第一要認得自家本來面目。
此個本來面目,亦豈有他?猶如皓月當空,團團栾栾,不偏不倚,九州萬國無一不在照臨之中,此即先天真面目,即心即性,即性即佛,無二緻也。
學者于靜定之時,忽然覺得我心光光明明,不沾不脫,無量無邊,而實一無所有,此即明心見性,實實得先天面目也。
但初見此景,不免自驚自喜,生一後天凡心,而先天渾淪之元神卻又因此凡心打散。
知否?示生一法:大凡打坐習靜,若有個渾然與天地同體之意在我懷抱,不妨再定再靜,縱有念起,我總總一個不理他,那知覺心、驚訝心、喜幸心一概自無。
再者爾生于靜久時,忽入大乘,雖見真性本體,要不過瞥爾回光,還要多多調習,久久溫養,使此心此性實實入我定中,還我家故物,無所喜,亦無所驚。
如此久煉,始能返本還原,歸根複命。
生等已見性原,亦不容易,已苦十餘年矣。
從此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實實此身渾如懶惰之人,坐在榻上,不愛起居,不思飲食之象,自然日新月盛,大藥自生。
更還要把我氣息養理得無出無入,自自然然,不似前此費力,即入大覺之班。
所慮者,恐生等各為身家謀衣食,不免與紅塵懼滾。
吾不早來拔度,恐生等溺而不起,把從前一片苦心竟自抛棄,良可惜也。
今照樣修持,矢志彌堅,還要不得三兩年,隻須幾月都可有得。
知否?如此即是得道,即是成真。
不是得道有個得處,成真有個成法。
萬望生等走千裡程,隻差一裡,切勿不見其家又返轉去,況已明明窺見家園近在咫尺,吾所以早來指點,免生退避。
過了此關,才算有道,否則猶是凡夫也。
六 吾觀諸子未明主靜立極之道,所以吾前雲“内伏天罡,外推鬥柄。
”伏得天罡于内,又不能推鬥柄于外;推得鬥柄于外,又不能伏天罡于内。
斯時忙了又忙,慌了又慌,一心兩用,全無主宰。
煉丹之道,豈如是耶?若此者,皆主極之未立,猶天下無帝王以坐鎮,文武紛紛大亂矣。
夫天罡即主極也,鬥柄即文武卿佐,聽令于帝主者也。
孟子曰:“一正君而國定矣。
”孔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即此可知主靜以立人極之道也。
由此推之,天地之位,萬物之育,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有他哉?無非主極立而氣機流通,自與天地萬物潛孚矣,實緻中緻和而已,并未嘗于中和之外逐物而流也。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夫天亦不過端其主極,而四時行、萬物生,一聽造化之自動焉耳。
夫人主極一立,則陰陽造化自動自靜,即天地萬物之氣機與之俱動俱靜。
況人原與天地萬物息息相流通者乎?朱子曰:“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正。
吾之氣順,則萬物之氣順。
”不待移一步,轉一念,而自有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神化者欤!自夫人氣質之拘,物欲之蔽,其與天地萬物不相通者久矣。
所以一身之中尚為胡越,何況以外之天地萬物哉!古雲“天人一理,物我同源。
”在人以為虛拟之詞,而不知實有其事也。
吾今再為抉之。
大凡打坐之初,須先養神。
神與太虛原同一體,但不可死死執著。
務先遊神于虛,方能養得純,神自來歸命。
夫既神凝于虛矣,又須慢慢收回虛無窟子中,調之養之。
到得神已歸命,然後驗其果一無所思到虛極靜笃否耶?如能虛極靜笃,一無所有,此即端本澄源之學,而主極立矣。
主極一立,以神下入水府,即是以神入氣穴,又是以性攝情,以龍嫁虎,種種喻名,不一而足,無非以我一點至靈至聖至清至虛之元神,下與水府之鉛配合,猶之以火入水鄉,少時火蒸水沸,而真陽生矣。
夫下田屬陰,又屬水,陰與水,皆寒性也。
中田绛宮屬陽,又屬火,火與陽,皆熱性也。
故人一身,上半為天為陽,下半為地為陰,非有神火烹煎,則水寒金冷,必沉溺不起,而人之昏者愈昏,昧者長昧矣。
吾言以神入氣,即交媾水火之道。
水火一交,那其中氤氲之氣蓬蓬勃勃發生起來,即水中金生,又雲鉛中銀出,又雲陰中陽産,總皆喻人之命蒂,實為長生不死之根本也。
斯時也,神已定,息已調,身心爽快,蘇綿快樂,飄飄然如淩九霄之上,遊廣漠之鄉,有不知其底止者。
此即神與太虛同體,氣與天地萬物相通,實有不知其所以然也。
此主極立矣,斷無有伏得天罡,而鬥柄不推遷,推得鬥柄,而天罡不内伏者。
諸子須知主極未立之前,不妨慢慢凝神以交氣。
氣神若已和合,于是杳冥恍惚鄉裡,變化生鉛。
果然鉛生,時至而事起,機動而神随,輕輕舉,默默運,一團太和之氣上下往來,易于順水之行舟。
斯足征神氣會萃,化三元為一元,合五氣為一氣,而主極以立,仙道可修。
諸子亦曾會悟否耶?吾師雲“後天之先天”何也?後天者,凡神凡氣凡精凡血也。
此是血肉團子,以之修煉金丹,毫無所用。
下手之時,凝神于虛,合氣于漠。
此虛此漠,方是後天之先天。
吾直直告汝,打坐時,雖不離有形之丹田與眼光心光、口鼻呼吸之息,然必要活活潑潑,始得還玉液之丹。
何以雲玉液?以人身涕唾津精氣血液七般物事,算是養幻身不可少者,然在一身之中,有形有質有聲有色,純是一股陰氣,所謂臭皮囊者,此也。
惟從色身上修煉那一點虛而無、靈而秀者,始得後天中先天。
切不可死死執著丹田,凝目而睹,用心而照。
惟虛虛的似有似無、不急不緩行将去,斯得真正之藥矣。
太上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數句,已将玄關妙竅道盡。
何謂谷神不死?谷即虛也,神即靈也,不死即不昧也,言人欲煉成大道,必認取虛靈不昧者為丹本。
然而無形無象,不可捉摸,故曰:“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夫谷神何以必依玄牝哉?以虛靈不昧之真宰,必于玄牝之有形者形之,其實是無極也。
若使玄牝不立,則胎息未形,本來生生不息之機從何而有?惟此凡息一停,胎息自見,一開一阖之中,此間玄妙機關,人之靈明知覺從此而起,人之心思知慮性情魂魄,無不由此而生,至于成真作聖,皆從此一動一靜立其基。
蓋靜則無形,動則有象,靜不是天地之根,動亦非人物之本,惟此一出一入間,實為玄牝之門。
雖然,有形卻是因後天陰陽之形,形出先天一點真氣來。
此個真氣,雖是後天之先天,以元氣較來,還是後天物事。
以此元氣非真有也,還是一無極而已。
然而開天地、生人物,莫不由此一個竅隧發端。
此殆天下之至虛生天下之至實,天下之至無生天下之至有者也。
總之,渾淪罔象倒也不難,惟一覺之後立地護持、毫無别念,斯為難也。
知之否? 七 夫人之心,原是虛虛活活,洞照靡遺,隻因生身而後,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
至若龍虎鉛汞配合之說,殆末務而已。
有等愚人不明此個工夫,動謂我修我性,我煉我命,又何俟外修功德以濟人利物為哉?若皆不知“盡性以至于命”之道也。
昔孔子告顔子,為仁之端必從視聽言動下手,吾道不離這個,又豈外是乎?蓋以制于外者,即所以養乎中也,故目常視善則肝魂安,耳常聽善則腎精固,口常言善則心神甯,鼻常嗅善則肺魂泰,手作善事,足行善地,則脾土常安,而身體亦健。
惟内之六門不入非禮之事,則内之五髒自有天然元氣。
由是再用内養之工蘊蓄五髒元氣,則肝氣化而魂朝元,肺氣化而魄朝元,脾土凝而意朝元,心火旺而神朝元,腎水壯而精朝元。
所謂三花聚鼎、五氣朝元而凝成一個法身者,此也。
若以多私多詐之人,與之真訣,莫說他修不成,即使得成,亦必傾丹倒鼎,為害不小。
所以下手之初,必先外積功,内積德,内外交養,始能潔白精瑩,可以煉而為丹,故初步工夫名為築基也。
是猶作千仞之台,先從平地起基,必基址堅固,而後重樓畫閣不患其傾圮焉。
論吾門弟子不少,從今看來,還是素行好善之人才有進步。
設當年未曾積德,與積德而不真者,皆不能深入吾道也。
諸子作工已久,受磨不退,心性何等潔白,精氣何等壯旺,所以得聞吾訣,行之無礙也。
吾今特傳真陽一訣。
夫煉丹之學,固須養後天之神氣以固色身,尤必養先天之心性以成法身。
然色身法身雖有精細表裡不同,而要不可相離也。
無色身,則法身何依?無法身,則色身徒具。
凡修行人必先保固後天神氣,然後先天心性可得而修。
吾教雖曰煉精化氣,其實氣即心之靈也;雖曰煉氣化神,其實神即性之虛也。
惟能長我精氣,則心靈始見,保我元神,則性真自存。
學者到神定氣壯之候,則元氣浩浩,元神躍躍,而吾之本來心性自然洞徹其真谛,由此返還金液之丹不難矣。
故築基為了性之事,還丹為了命之工。
蓋謂将性以立命,即以虛無之性煉成實有之命,生出百千萬億化身,皆此性之凝結而成,無他道也。
諸子明得此理,庶知修煉之道無非成就一個性字而已,且還吾先天一氣而已。
知得此氣未有之先,渾然空中,無可分别,既落人身之内,變為陰陽二氣,以生五行幻化之身。
我于是将陰陽五行仍凝成一氣,即丹矣。
養之久而煉之深,十年之後,必成一個至靈至聖仙子,要無非此元氣結成也,元氣即性也。
惟能以一元之神,運一元之氣,道庶幾矣。
二 吾示玄關一竅,是修道人之根本,學者之先務也。
不比中下二乘說竅,有形可指,有名可立。
爾等須從混沌又混沌,方有丹藥底本,神仙根基。
起初打坐,必浩浩蕩蕩,了了靈靈,遊心于廣漠之鄉,運息于虛空之所。
然亦不可專在外也,須似内非内,似外非外,庶吾心之氣與天地靈陽之氣通矣。
到得神凝息調,忽然恍恍惚惚入于混沌之際,若無著落者然。
此即虛極靜笃時也,亦即是安身立命處也。
于此忽然一覺,現出我未生以前一點真面目來,完完全全一個太極本體,天地人物與我同根共蒂者。
我于此一覺而醒,即以先天一點元陽主宰其間,運起呼吸之神息,招攝歸來,不許一絲半點滲漏。
頃刻間氣機蓬蓬勃勃,直覺天地内外一氣流通貫注,到此性地初圓,謂之性陽生。
然在後天而論,則為性光見,以先天大道而言,此為精陽生。
古雲“大道冥冥,太極流精,心包元化,氣運洪均”,此之謂也。
有此精生,我惟順其呼吸之常,息其神志之思,收回即放下,放下又收回,即采取先天之精也。
于是以此精降入水府之中,以元神勾起乾宮落下一點元氣回來,即是以精煉而為氣也。
若竅初開,即下水府去煉,則為藥嫩不可采。
若到蓬勃之氣充周已久,氣機又散,則為藥老不可采。
學者多于此少體認,往往空燒空運也。
從此精入氣中,火降水裡,再運天然神息,自陰跷而攝入中宮,與離中之精配合,自然水火既濟,神氣紐結一團。
此須知“常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切不可再向陰跷問津可也。
此為要緊之囑。
當其神氣初交,但覺氤氲之氣自湧泉穴一路直上,久久溫養,便覺渾身上下氣欲沖天,此正當運河車時也。
我于是以意引導,凝而不散,猶如筒車之中有個定心木,于此安穩,不偏不倚,而車自旋轉不息矣。
然人身一氣原是周流不息,又何俟人引導為哉?不知有生後,此竅已蔽塞不通,若不了照而管束之,猶恐遊思雜念參入其中,陽氣當升者不升,陰氣宜降者不降,升降不定,陰陽失常,則天地不交,而萬物不生,适成晦蒙否塞之天也。
迨至運之上頂,為歸之極處,即為陰之初生。
降至黃庭,歸爐封固,杳無蹤迹,恍如我前此未動未煉之時一般。
是為一周。
于此又再養之,若有動時又煉,靜而養,動而煉,如此循環不已,基址可築矣。
三 夫玄關一竅,是先天混元一氣之玄關,了無聲臭可扪,色相可見,此為最上上乘煉虛一著天機。
從古仙子鮮有下手之時即得悟入此際者。
若論玄關,不止一端,如煉精化氣之時,則有精生之玄關,煉氣化神之時,則有氣動之玄關。
此等處亦不可不明。
何謂精生之玄關?如下手打坐,即便凝神調息,到得恍惚之間,神已凝之,息已調了,斯時一點真精即藏于陰跷一穴之處。
我從混沌一覺,急忙攝取陰跷之氣歸于中黃正位,與離中久積陰精煅煉為一。
斯亦有藥嫩藥老之說。
何謂嫩?如未混沌,斯為無藥。
若已混沌,未能使神氣融和,混化為一,即便去陰跷采取,斯為藥嫩,不堪入煉。
若混沌一覺,我不能辨認清白、即時提攝,待至一覺之後又複覺及他事,一動之後又複動而外馳,斯為藥老,更不可用。
若氣陽生,藥物之老嫩又在何時?蓋從此精生,攝之而歸,與我離宮靈液兩相配合,斯時神入氣中,氣周神外,其始神與氣猶有時合時分之狀,不能合為一區——神即離宮之神火,氣即坎中之神水——迨至神與氣融成一片,宛轉于丹田中,悠揚活潑,吾身靈氣與天地外來之陽氣不覺合而為一,此即氣陽生,玄牝現象,所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露即外來靈陽之氣是。
此時須從混沌中一覺,方是水源至清,不染纖塵,于此采取,斯為二分火煉二分新嫩之水,正是藥苗新生,又謂“離噴玉蕊,坎吐金英”,是二家交媾而成丹。
否則,未能大靜,無以為大定也。
若未到玄牝大交而采,是為藥嫩。
既已大交,猶不急采,則新生之靈氣已散,是為藥老不堪用。
吾再示一捷法:能混沌固佳,如不能混沌,隻要自家綿綿密密,寂照同歸,恍惚之而有象,杳冥之而有知,不起一明覺心,兩兩會萃,和暢不分,又複見吾身之氣與外來之氣,氤氤氲氲,蓬蓬勃勃,周身踴躍,蘇軟快樂。
此正當其時也,急運河車,大丹在指顧間矣。
四 古雲:“一孔玄關竅,乾坤共合成。
中藏神氣穴,内有坎離精。
”夫人未生以前,此個元真之氣原自懸于太虛,鋪天蓋地,究竟莫可端倪。
迨父精母血兩神相抟,此個鼎爐一立,其中一個竅隧容受天地元真一氣,此即竅中竅,又謂竅中妙是。
是正佛謂“涅槃妙心”,道謂“玄牝之門”,“天地之根”,儒謂“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要之,隻此一竅之妙而已。
及有生後,為塵緣所染,為習俗所移,此竅已窒,此妙又不知歸于何處。
縱有時竅開,出于不容己,發于不自知,明明現出一輪新月,恰是如來真面,而無如塵根俗氣逐日增長,一霎時又不知消歸何有。
所謂小人不能無仁心,隻旋生旋滅,無有一眼窺定、一手捏定而不失其機者。
吾今道破,總要知神氣混合丹田中,有融融洩洩、清淨無為之妙,即是竅中發現真實色相,可以超生死、脫輪回、成仙登聖之種子。
然而一陽初動,其機甚微,甚氣尚嫩,杳無端倪可以捉摸得,爾等又将何以用工哉?必先煉去己私,使此心遊太虛,氣貫于穆,空洞無邊,才算妙手。
蓋以此竅本虛,以虛合虛,是為同類易相親。
若于此身竅隧死死執著,不惟此中神妙不現,而竅隧早為之锢蔽而不通。
生等欲竅中生機活潑,元神靈動,又離不得先将神氣二者會萃一家,所謂“先立匡廓”,又謂“立橐籥”是。
夫匡廓者何?即神氣交,又即爐鼎立是也。
爐鼎一立,然後再以陰陽神火慢慢烹煎,忽焉神融氣暢,入于恍惚杳冥。
此即竅中生氣入之時也,又即世人所謂健忘是也。
不是空空神氣之交,而有一點清淨神丹在内。
古雲“心者,萬事之樞紐,必須忘之而後覓之。
”忘者,忘其妄心也。
覓者,覓其真心也。
真心之見,必從忘後而乃見。
生等能于此辨白得清,又何患真藥之不生,而靈胎之不結也哉?此的的真傳,從古仙真少有道出這個妙谛。
吾念生學道心苦,故将此玄機指出,以後方有把握。
至于真陽一動,大有氣機可憑。
漫說天地人物不知誰何,就是我五官百骸,到此氤氲蓬勃運行于一身内外,恍如雲霧中行、清虛中坐,所謂忘忘是。
然忘忘又不能盡其狀也,不知此氣此神從何而有,于何而生,但覺天地之大、日月之明,皆不足拟其分量,我自有一重天地,兩輪日月,不與凡人同此天地日月也。
此是杳杳冥冥真景,亦即自家玄竅生氣特地現出其狀。
生等打坐,若得這個竅開,又見這個妙相,即是真陽大現,可以運行河車。
未到此景,猶恐鼎無真種,妄行水火,反将陰氣追逐陽氣,而日見陽消陰長,到得後來全是一派陰邪之私用事,或知未來事,或見虛室光。
不知者以為得丹成聖,又誰知人身不陰即陽,非陽即陰,陰氣滋長,還不是烹煉陽氣一般?到得陽逐日退,陰逐日進,還不是與陽神生發一樣,俱由積累而成?何也?夫人未經修煉,陰陽兩相和平,又自兩兩分開,猶之主賓皆弱,俱不能鬥;及日積月累,陰氣亦成其門戶,還不是大有氣機、令人不可測度者?吾今将此陰氣累積成一個陰鬼說出,使知陰陽之分隻一間耳,下手不可不慎也。
然此語千古聖真未有道及,吾今不惜洩漏之咎,特為指出。
生等務要隐口藏舌,庶乎尊師重道矣。
五 修丹别無他妙,第一要認得自家本來面目。
此個本來面目,亦豈有他?猶如皓月當空,團團栾栾,不偏不倚,九州萬國無一不在照臨之中,此即先天真面目,即心即性,即性即佛,無二緻也。
學者于靜定之時,忽然覺得我心光光明明,不沾不脫,無量無邊,而實一無所有,此即明心見性,實實得先天面目也。
但初見此景,不免自驚自喜,生一後天凡心,而先天渾淪之元神卻又因此凡心打散。
知否?示生一法:大凡打坐習靜,若有個渾然與天地同體之意在我懷抱,不妨再定再靜,縱有念起,我總總一個不理他,那知覺心、驚訝心、喜幸心一概自無。
再者爾生于靜久時,忽入大乘,雖見真性本體,要不過瞥爾回光,還要多多調習,久久溫養,使此心此性實實入我定中,還我家故物,無所喜,亦無所驚。
如此久煉,始能返本還原,歸根複命。
生等已見性原,亦不容易,已苦十餘年矣。
從此靜之又靜,定而又定,實實此身渾如懶惰之人,坐在榻上,不愛起居,不思飲食之象,自然日新月盛,大藥自生。
更還要把我氣息養理得無出無入,自自然然,不似前此費力,即入大覺之班。
所慮者,恐生等各為身家謀衣食,不免與紅塵懼滾。
吾不早來拔度,恐生等溺而不起,把從前一片苦心竟自抛棄,良可惜也。
今照樣修持,矢志彌堅,還要不得三兩年,隻須幾月都可有得。
知否?如此即是得道,即是成真。
不是得道有個得處,成真有個成法。
萬望生等走千裡程,隻差一裡,切勿不見其家又返轉去,況已明明窺見家園近在咫尺,吾所以早來指點,免生退避。
過了此關,才算有道,否則猶是凡夫也。
六 吾觀諸子未明主靜立極之道,所以吾前雲“内伏天罡,外推鬥柄。
”伏得天罡于内,又不能推鬥柄于外;推得鬥柄于外,又不能伏天罡于内。
斯時忙了又忙,慌了又慌,一心兩用,全無主宰。
煉丹之道,豈如是耶?若此者,皆主極之未立,猶天下無帝王以坐鎮,文武紛紛大亂矣。
夫天罡即主極也,鬥柄即文武卿佐,聽令于帝主者也。
孟子曰:“一正君而國定矣。
”孔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
”即此可知主靜以立人極之道也。
由此推之,天地之位,萬物之育,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有他哉?無非主極立而氣機流通,自與天地萬物潛孚矣,實緻中緻和而已,并未嘗于中和之外逐物而流也。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夫天亦不過端其主極,而四時行、萬物生,一聽造化之自動焉耳。
夫人主極一立,則陰陽造化自動自靜,即天地萬物之氣機與之俱動俱靜。
況人原與天地萬物息息相流通者乎?朱子曰:“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正。
吾之氣順,則萬物之氣順。
”不待移一步,轉一念,而自有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之神化者欤!自夫人氣質之拘,物欲之蔽,其與天地萬物不相通者久矣。
所以一身之中尚為胡越,何況以外之天地萬物哉!古雲“天人一理,物我同源。
”在人以為虛拟之詞,而不知實有其事也。
吾今再為抉之。
大凡打坐之初,須先養神。
神與太虛原同一體,但不可死死執著。
務先遊神于虛,方能養得純,神自來歸命。
夫既神凝于虛矣,又須慢慢收回虛無窟子中,調之養之。
到得神已歸命,然後驗其果一無所思到虛極靜笃否耶?如能虛極靜笃,一無所有,此即端本澄源之學,而主極立矣。
主極一立,以神下入水府,即是以神入氣穴,又是以性攝情,以龍嫁虎,種種喻名,不一而足,無非以我一點至靈至聖至清至虛之元神,下與水府之鉛配合,猶之以火入水鄉,少時火蒸水沸,而真陽生矣。
夫下田屬陰,又屬水,陰與水,皆寒性也。
中田绛宮屬陽,又屬火,火與陽,皆熱性也。
故人一身,上半為天為陽,下半為地為陰,非有神火烹煎,則水寒金冷,必沉溺不起,而人之昏者愈昏,昧者長昧矣。
吾言以神入氣,即交媾水火之道。
水火一交,那其中氤氲之氣蓬蓬勃勃發生起來,即水中金生,又雲鉛中銀出,又雲陰中陽産,總皆喻人之命蒂,實為長生不死之根本也。
斯時也,神已定,息已調,身心爽快,蘇綿快樂,飄飄然如淩九霄之上,遊廣漠之鄉,有不知其底止者。
此即神與太虛同體,氣與天地萬物相通,實有不知其所以然也。
此主極立矣,斷無有伏得天罡,而鬥柄不推遷,推得鬥柄,而天罡不内伏者。
諸子須知主極未立之前,不妨慢慢凝神以交氣。
氣神若已和合,于是杳冥恍惚鄉裡,變化生鉛。
果然鉛生,時至而事起,機動而神随,輕輕舉,默默運,一團太和之氣上下往來,易于順水之行舟。
斯足征神氣會萃,化三元為一元,合五氣為一氣,而主極以立,仙道可修。
諸子亦曾會悟否耶?吾師雲“後天之先天”何也?後天者,凡神凡氣凡精凡血也。
此是血肉團子,以之修煉金丹,毫無所用。
下手之時,凝神于虛,合氣于漠。
此虛此漠,方是後天之先天。
吾直直告汝,打坐時,雖不離有形之丹田與眼光心光、口鼻呼吸之息,然必要活活潑潑,始得還玉液之丹。
何以雲玉液?以人身涕唾津精氣血液七般物事,算是養幻身不可少者,然在一身之中,有形有質有聲有色,純是一股陰氣,所謂臭皮囊者,此也。
惟從色身上修煉那一點虛而無、靈而秀者,始得後天中先天。
切不可死死執著丹田,凝目而睹,用心而照。
惟虛虛的似有似無、不急不緩行将去,斯得真正之藥矣。
太上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數句,已将玄關妙竅道盡。
何謂谷神不死?谷即虛也,神即靈也,不死即不昧也,言人欲煉成大道,必認取虛靈不昧者為丹本。
然而無形無象,不可捉摸,故曰:“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
”夫谷神何以必依玄牝哉?以虛靈不昧之真宰,必于玄牝之有形者形之,其實是無極也。
若使玄牝不立,則胎息未形,本來生生不息之機從何而有?惟此凡息一停,胎息自見,一開一阖之中,此間玄妙機關,人之靈明知覺從此而起,人之心思知慮性情魂魄,無不由此而生,至于成真作聖,皆從此一動一靜立其基。
蓋靜則無形,動則有象,靜不是天地之根,動亦非人物之本,惟此一出一入間,實為玄牝之門。
雖然,有形卻是因後天陰陽之形,形出先天一點真氣來。
此個真氣,雖是後天之先天,以元氣較來,還是後天物事。
以此元氣非真有也,還是一無極而已。
然而開天地、生人物,莫不由此一個竅隧發端。
此殆天下之至虛生天下之至實,天下之至無生天下之至有者也。
總之,渾淪罔象倒也不難,惟一覺之後立地護持、毫無别念,斯為難也。
知之否? 七 夫人之心,原是虛虛活活,洞照靡遺,隻因生身而後,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