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一(二十九段)

關燈
沉散亂者,即真陽不上升,真陰不下降之故。

    今欲升降得宜,不可過急,亦不可太緩。

    比如半夜忽然陽生,此是一派寒冬,忽有陽氣生于地下深深之處,若不知提攝神氣,轉眼之間又昏睡不知矣。

    爾等此時起,即依吾前法修持,尤要知稍用意思将神氣攝之至上,庶幾天清地朗,霎時間即三陽開泰,樂不可及矣。

    不但此也,平日守中,若神氣沉于海底,頭目昏暈,亦不妨提攝而上。

    夫玄工别無妙法,隻在升降上下、往來運度而已。

    亦非教諸子專将神氣升散于外,而不收斂也。

    夫以神氣不運于周身,則周身陰氣不化,無非死肉一團,終是無用,且日積一日,不免疾病糾纏。

    故吾教修命,是教人以水火周身運動,使血肉之軀化為活活潑潑,随人所用,無有阻礙,到得一身毛竅晶瑩、肌膚細膩得矣。

    又不可貪神氣之周于一身、蘇軟快樂,流蕩忘返,還要收之回宮,不準外洩,卻不要死死執著一個穴道,認為黃庭。

    須知收之至極處,無非與太虛同體,渾不知其所在;時而動也,亦與電光同用,一動即覺,一覺即滅,前無所來,後無所去,仍是一杳冥光景,還于無極焉耳。

    工夫至此,身外有身。

    若未到此,不過有相之靈神,不可以雲仙也。

    我喜生自幼至老皆知從日用事積功累行修起,但以前省察存養似稍疏虞,未能十分著緊,今茲工用已深,吾師特來指點,自下等初迹尋出上上妙谛出來,庶幾近道矣。

     十四 諸子聞吾道之真,須切切提撕,時時喚醒,俾此心常在,此性常存,于以造之深深,習之熟熟,以幾乎天然自然之境,然後無歉于為人,亦随在可對乎天,才算大丈夫功成道立之候。

    不然,一念不持,遂成堕落,不知不覺堕入六道三途,欲出苦海頹波,斯亦難矣。

    吾示諸子,欲求色身久固,離不得保精裕氣,築固基址,然後可得人世天年;欲求法身悠遠,又離不得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然後可證神仙之果,二者不容或缺也。

    若未能了道,須固色身以明道。

    既已明道,須煉法身以承道。

    近時吾不責以煉虛合道之工,但責以保精裕氣之學,果能久久積累,而法身自可成焉。

    諸子起初,吾每教之積功累行者,非謂功自功而道自道也,蓋以功行廣積,陰骘多修,無非保其固有天良,仁慈本面,不使有絲毫塵垢夾雜于中,庶雜念邪私消溶盡淨,而一元清淨之氣常在我矣。

    不然,雜妄未除,即使成仙,亦是頑仙,參不得大羅天阙,上不得逍遙宮中。

    孔子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子思子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

    ”是知人有一分德,即有一分道,有十分德,即有十分道。

    若無其德,至道不凝也。

    是煉道者,煉此仁慈而已矣。

    至于貨财,實屬身外之物,毫無補于性天。

    然而當今之世,因有其身,不可無财,因為其财,遂壞其心,于此而能割得愛,則凡事之能割得愛可知矣。

    人果能割得一切愛,此心已寂然無聲,渾然無物,于此煉之,則基可以築,道可以成,而不至另起爐竈也。

    又況人生曠劫,誰無怨尤?能積功行,則斷障消魔,怨尤自化,而大丹可成矣。

    且财也者,不但庸衆借以肥身家,即鬼神亦借以定賞罰。

    我能廣布金錢,大施拯濟,或為超度,或為拯提,又或扶持大道,救正人心,則天地鬼神亦必愛之慕之,竊羨其心之至仁,而于是助之成仙,以為鬼神之羽翼、天地之參贊焉。

    由是觀之,天地鬼神亦賴有我矣,甯不百般保護者乎?若塵根未除,私恩難割,在世隻知名利,不能拔俗超群,及其為仙,享不盡清閑之福,受不盡明禋之享,一旦大劫瀕臨,還肯舍身以救世,下界以為民哉?無是理也。

    此神天鑒察,所以必于貨财上驗操修、分真僞耳。

    語雲:“寶道德如金玉,視錢财若糞土”,斯難其人矣。

    要之,天無心,以人之心為心,神無念,以人之念為念。

    人能事事在公道上做,則神天亦必以公道報之。

    否則,私心必無好報也,生等切勿厭聽焉。

     十五 生學玄道已經數十餘年,然而基猶未築者,其故何也?良由修煉無序,作為不真,以行火采藥不得實實把柄耳。

    若知吾道之真,采取有時,配合有候,烹煉溫養如法,何遲至于今而不成耶?今雖年華已老,而精神還健,堪為吾門嗣道之人。

    第念生家務零落,不能以财作善。

    須知自古仙師收取人才,第一以财字試他,看他能把這迷途打得破否?于此能看得穿,則嗜好之私不難一一掃除。

    且人非聖賢,孰無冤怨?能于财上施舍,廣積勤修,則天魔地魔人魔鬼魔,亦不難回嗔作喜,釋怨成祥。

    此财上消魔斷障之一法。

    若以責之于生,勢有不能。

    夫視聽言動、日用百端之感,其為善事尤多,隻怕不細心檢點,真實奉行。

    苟能一心皈命,則在在處處善舉之大而且久者,較此人天小果高出萬萬倍也。

    學道人要知,不用财、不費力之善舉,無論行往坐卧,到處俱有。

    總要時時省察,不許一念遊移,不令一事輕過,如此善事多而良心現,大道斯有其基矣。

    否則,徒修命寶,不先從心地上打掃,是猶炊沙而欲成飯,其可得耶?所以古仙雲:“玉液煉己以了性,然後金液煉形以了命。

    ”何謂玉煉?即修性是也。

    學道人必先從事事物物細微上做工夫,由此外身既修,然後言意誠心正之學。

    到得私欲盡淨,天理流行,則煉己熟而丹基可成。

    不然,煉丹無本,其将何以為藥耶?悟真雲:“鼎内若無真種子,猶将水火煮空铛。

    ”生屬知道之士,吾言然耶否耶?既将心地養得圓明自在,然後行一時半刻之工、臨爐采藥之事,于是抽鉛則鉛有可抽,添汞則汞實可添,行周天火候,用沐浴溫養,則基可築成,永作人仙。

    再加面壁之工,而天仙神仙不難從此漸造矣。

    吾看生學道有年,其所以丹基未固,一由心地上未能掃卻塵氛,不免和沙拌土,難成一道金光;一由隻知采取外丹,不知烹煉神丹,故一日一夜間斷時多,不能常常封固爐鼎,是以有散失之患。

    吾今示生一步。

    古雲:“凝神于虛,合氣于漠。

    ”此個虛無窟子,古人謂“不在身中,卻又離不得身中”,此即太上所謂“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此個玄牝門,不先修煉則不見象,必要呼吸息斷,元息始行。

    久久溫養,則玄牝出入,外接天根,内接地軸,綿綿密密于臍腹之間,一竅開時,而周身毛竅無處不開,此即所謂胎息,如赤子未離母腹,與母同呼吸之氣一般。

    生能會得此竅,較從前煉口鼻之氣大有不同。

    生自今後,須從口鼻之氣微微收斂,斂而至于氣息若無,然後玄牝門開,元息見焉。

    此點元息,即人生身之本,能從此采取,庶得真精真氣真神。

    生年華已老,得聞妙谛,須日夜行工,如佛祖之不見如來不肯起身,直于座下立見青天,斯用工猛烈,而功可成矣。

    非生有一片誠心,吾亦不敢私授,尚其改圖焉可。

     十六 此時秋氣初到,而炎陽天氣仍無殊于三伏之期。

    其故何也?良由陽氣未能盡洩,至于夏秋交際,不得不洩其餘烈,而後秋涼可入矣。

    至人有傲天之學,于殘暑将退時,一心收斂,毫無一物介于胸懷,任他燒天灼地之烈氣,我自為我,彼焉能入而動我之心哉!蓋靜陰也,動陽也,人能靜如止水、如澄潭,又何畏暑氣之侵也?其侵之者,非暑之能侵也,亦由我心之動,因之氣動神随,而與造化為轉移焉。

    以是思之,則知人之生死,非天之能生死乎人,由人之自生自死于其間也。

    諸子知得此理,惟一心内守,獨觀虛無之竅,靜聽于穆之天,則心常存,氣常定,猶如太虛之虛,自不與萬物同腐朽焉。

    總之,此個工夫無非一個玄牝而已。

    古雲:“玄牝之門世罕知,休将口鼻妄施為。

    饒君吐納經千載,争得金烏搦兔兒?”是知玄牝之門,非如今之時師傳人以出氣為玄、入氣為牝之謂也,又非在離宮、在坎宮、水火二氣之謂也,蓋在有無之間,不内不外之地,父母媾精時一點靈光堕入胞胎内,是為玄牝之的旨。

    爾學人細心自辨。

    若說是出玄入牝,是渾渾淪淪,毫無蹤迹,又堕于頑空。

    在他初學之徒,吾亦不過于形色間指出一個實迹。

    若諸子工夫已有進步,可以抉破其微。

    吾聞昔人雲:“念有一毫之不止,息不能定。

    息有一毫之未定,命不我有。

    ”是知玄牝者,從有息以煉至無息,至于大定大靜之候,然後見其真也。

    近日用工,雖氣息能調,究未歸于虛極靜笃,則玄牝之門猶不能現象。

    惟于日夜之際,不論有事無事,處變處常,時時以神光直注下田,将神氣二者收斂于玄玄一竅之中,始則一呼一吸猶覺粗壯,久則覺其微細,則少靜矣。

    又久則覺其若有若無,則更定矣。

    迨至氣息純返于神,全無氣息之可窺,斯時方為大定大靜,煉丹則有藥可采,此可悟玄牝之門,此可見生身受氣之初,是即真正玄牝之消息,以之修煉,可以得藥成丹也。

    不然,有一息之未止,則神随氣動,氣與神遷,有何玄牝之可言哉!不知定息靜神,徒于有息有慮之神氣上用工,莫說丹不能成,即藥亦不可得;莫說命不我立,即病亦有難除。

    此玄牝所以為煉丹之本也。

    知此,道不遠矣。

     十七 道家以虛無之神,養虛無之丹。

    不是無形而有象,亦不是有象而無形。

    此中真竅,非可以語言文字解得。

    學道人須從蒲團上,自家一步一步的依法行持,細細向自家身上勘驗,方識得其中消息。

    吾前言玄牝之門,其實玄即離門,牝即坎戶。

    惟将離中真陰下降,坎宮真陽上升,兩兩相會于中黃正位,久久凝成一氣,則離之中自噴玉蕊,坎之中自吐金英。

    玉蕊金英亦非實有其物,不過言坎離交媾,身心兩泰,眼中有智珠之光,心内有無窮之趣,如金玉之清潤缜密,無可測其罅漏者。

    然非以外之呼吸時時調停,周遍溫養,則内之神氣難以交合。

    古雲:“玄黃若也無交媾,怎得陽從坎下飛?”是知天地無功,以日月為功;人身無用,以水火為用。

    天地無日月,天地一死物而已。

    人身無水火,人身一屍殼而已。

    日月者,天地之精神。

    水火者,人身之元氣。

    惟能交會于中,則内之元氣假外之呼吸以為收斂,始而覺其各别,久則會萃一團,而真陽自此生矣。

    倘陰陽不交,則氤氲元氣不合,而欲陽之生也,其可得乎?可笑世之凡夫,以全未煅煉之神氣,突然打坐,忽見外陽勃舉,便以為陽生藥産。

    豈知此是後天之知覺為之、凡火激之而動者,何可入藥?生須知真陽之動,不止一個精生,氣與神皆有焉。

    必先澄神汰慮,寡欲清心,将口鼻之呼吸一齊屏息,然後真息見焉,胎息生焉,元神出焉,元氣融焉。

    由此再加進火退符、沐浴溫養之工法,自有先天一點真陽發生,靈光現象,以之為藥,可以驅除一身之邪私,以之為丹,可以成就如來之法相。

    古雲:“勿忘勿助妙呼吸,須從此處用工夫。

    調停二氣生胎息,始向中間設鼎爐。

    ”是知安爐立鼎以煅煉真藥。

    未到凡息停而胎息見之時,則空安爐鼎,枉用火符,終不能成丹。

    即說有丹,亦幻丹耳,不但無以通靈,以之卻病延年亦有不能者。

    總之,玄牝相交,玄黃相會,無非掃盡陰氣,獨露陽光,猶如青天白日,方是坎離交,真陽現。

    有一毫昏怠之心,則陰氣未消,有一點散亂之心,則陽神未老,猶不可謂為純陽。

    吾聞古雲:“人有一分陰未化,則不可以成仙。

    ”故呂祖道号純陽也。

    足見陰陽相半者,凡夫也。

    陰氣充盛者,惡鬼也。

    陽氣壯滿者,天仙也。

    《易》所以抑陰扶陽,去陰存陽也。

    然此步工夫,豈易得哉?必由平日積精累氣,去欲存誠,煉而至于無思無慮之候,惺惺不昧,了了常明,天然一念現前,為我一身主宰,内不見有物,外不随物轉,即是金液大還之景象。

    稍有一念未除,尚不免有凡塵之累。

    生等要知修成大覺金仙,離不得慢慢的去欲存誠,學君子慎獨之工可矣。

     十八 修煉之術,别無他妙,但調其火候而已。

    夫煉丹有文火,有武火,有沐浴溫養之火,有歸爐封固之火。

    此其大較也。

    夫武火何以用、何時用哉?當其初下手時,神未凝,息未調,神氣二者不交,此當稍著意念略打緊些,即數息以起刻漏者,是即武火也。

    迨至神稍凝,氣稍調,神氣二者略略相交,但未至于純熟,此當有文火以固濟之,意念略略放輕,不似前此之死死執著數息,是即文火也。

    古雲:“野戰用武火,守城用文火。

    ”野戰者何?如兵戈擾攘之秋,賊氛四起,不可不用兵以戰退魔寇,即是武火之謂。

    迨至幹戈甯靜,烽煙無警,又當安置人民,各理職業,雖不用兵威,然亦不可不提防之耳,此為文火,有意無意者也。

    若民安物阜,雨順風調,野無雞犬之驚,人鮮雀鼠之訟,斯可以文武火不用,而專用溫養沐浴之火。

    至于沐浴有二。

    卯沐浴,是進火進之至極,恐其升而再升,為害不小,因之停符不用,稍為溫養足矣。

    此時雖然停工,而氣機之上行者,猶然如故。

    上至泥丸,煅煉泥丸之陰氣,此其時也。

    況陽氣上升,正生氣至盛,故卯為生之門也。

    酉沐浴,是退符退之至極,恐其著意于退,反将陰氣收于中宮,使陽丹不就。

    學人至此,又當停工不用,專氣緻柔,溫之養之,以俟天然自然。

    此即為酉沐浴也,昔人謂之死之門是,是即吾所謂收斂神光,落于绛宮,不似卯門之斂神于泥丸也。

    然此不過言其象耳,學者切勿泥象執文,徒為兀坐死守之工夫焉。

    至歸爐封固,此時用火無火,采藥無藥,全然出于無心無意,其實心意無不在也。

    此即玄牝之門現其真景。

    然而此個工夫,非造到火候純熟之境,不能見其微也。

    爾等從此勤修不怠,不過一月之久,可以息凡氣而見胎息,到得真意生時,胎息見時,自然陰陽紐成一團,氣暢神融,藥熟火化,有不期然而然者。

    生等勉之,勿謂吾師之訣易得聞也。

    若非爾等有此真心,又知行善為寶,亦不輕易道及。

    還望生等一肩大任,不稍推诿,不辭勞瘁,冥冥中自不負汝也,爾生亦不虛此志願矣。

     十九 吾示生一活法。

    論丹書所雲:“初三一痕新月,是一點陽精發生之始,是為新嫩之藥,急宜采取。

    ”然以吾思之,不必拘也。

    如生等打坐興工,略用一點神光下照丹田氣穴之中,使神氣兩兩相依,乃是一陽初動之始,切不可加以猛烹急煉,惟以微微外呼吸招攝之足矣。

    古人謂“二分新嫩之水,配以二分新嫩之火”,庶水不泛溢,火不燒灼,慢慢的溫養沐浴,漸抽漸添,水火自然調和,身心自然爽泰,而有藥生之兆焉。

    然氣機尚微,藥物未壯,不可遽用河車,以分散其神氣也。

    此即初八月上弦一點丁火之象。

    若要搬運升降,往來無窮,必待藥氣充盈,勃然滃然,上而眉目之間,朗朗然如星光點點——其氣機開朗無比,非謂果有星光點點紛飛而可見也——下而丹田之中,浩浩然如潮水漫漫——其真氣流動充盈有如此,非謂果有潮水泛流也,此是比喻之法,切不可著迹以求——有此景到,始如十五一團明月,遍滿大千,普照恒河,即是大藥初生,可以興工采取,搬運河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