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關燈
者必有誠信嚴威,則終吉也。

     《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謂非作威也,反身自治,則人畏服之矣。

     兌下,離上。

     睽:小事吉。

    睽,苦圭反。

    睽,乖異也。

    為卦上火下澤,性相違異;中女、少女,志不同歸,故為睽。

    然以卦德言之,内說而外明。

    以卦變言之,則自《離》來者,柔進居三,自《中孚》來者,柔進居五,自《家人》來者兼之。

    以卦體言之,則六五得中,而下應九二之剛。

    是以其占不可大事,而小事尚有吉之道也。

     《彖》曰:「睽」,火動而上,澤動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上、下俱上聲。

    下同。

    以卦象釋卦名義。

    說而麗乎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小事吉。

    說,音悅。

    以卦德、卦變、卦體釋卦辭。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

    睽之時用大矣哉。

    極言其理而贊之。

     《象》曰: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

    二卦合體而性不同。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複,見惡人,無咎。

    喪,去聲。

    上無正應,有悔也。

    而居睽之時,同德相應,其悔亡矣。

    故有喪馬勿逐而自複之象。

    然亦必見惡人,然後可以辟咎,如孔子之于陽貨也。

     《象》曰:「見惡人」,以辟咎也。

    辟,音避。

     九二,遇主于巷,無咎。

    二、五陰陽正應,居睽之時,乖戾不合,必委曲相求而得會遇,乃為無咎,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遇主于巷」,未失道也。

    本其正應,非有邪也。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

    無初有終。

    曳,以制反。

    掣,昌逝反。

    劓,魚器反。

    六三、上九正應,而三居二陽之間,後為二所曳,前為四所掣,而當睽之時,上九猜很方深,故又有髡劓之傷。

    然邪不勝正,終必得合,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見輿曳」,位不當也。

    「無初有終」,遇剛也。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夫,如字。

    睽孤,謂無應。

    遇元夫,謂得初九。

    交孚,謂同德相信。

    然當睽時,故必危厲,乃得無咎。

    占者亦如是也。

     《象》曰:交孚無咎,志行也。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噬,市制反。

    以陰居陽,悔也。

    居中得應,故能亡之。

    厥宗,指九二。

    噬膚,言易合。

    六五,有柔中之德,故其象占如是。

     《象》曰:「厥宗噬膚」,往有慶也。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

    往遇雨則吉。

    弧,音胡。

    說,吐活反。

    媾,古豆反。

    睽孤,謂六三為二陽所制,而己以剛處明極睽極之地,又自猜很而乖離也。

    見豕負 塗,見其污也。

    載鬼一車,以無為有也。

    張弧,欲射之也。

    說弧,疑稍釋也。

    匪寇婚媾,知其非寇而實親也。

    往遇雨則吉,疑盡釋而睽合也。

    上九之與六三,先睽後合,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遇雨之吉,群疑亡也。

     艮下,坎上。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蹇,紀免反。

    蹇,難也;足不能進,行之難也。

    為卦艮下坎上,見險而止,故為蹇。

    西南平易,東北險阻。

    又,艮,方也,方在蹇中,不宜走險。

    又卦自《小過》而來,陽進則往居五而得中,退則入于艮而不進。

    故其占曰利西南,不利東北。

    當蹇之時,必見大人,然後可以濟難。

    又,必守正,然後得吉。

    而卦之九五,剛健中正,有大人之象。

    自二以上,五爻皆得正位,則又貞之義也。

    故其占又曰利見大人,貞吉。

    蓋見險者貴于能止,而又不可終于止。

    處險者利于進,而不可失其正也。

     《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

    見險而能止,知矣哉!難,乃旦反。

    知,音智。

    以卦德釋卦名義,而贊其美。

    「蹇,利西南」,往得中也。

    「不利東北」,其道窮也。

    「利見大人」,往有功也。

    當位 貞吉,以正邦也。

    蹇之時用大矣哉。

    以卦變、卦體釋卦辭,而贊其時用之大也。

     《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初六,往蹇,來譽。

    往遇險,來得譽。

     《象》曰:「往蹇,來譽」,宜待也。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柔順中正,正應在上,而在險中,故蹇而又蹇,以求濟之,非以其身之故也。

    不言吉兇者,占者但當鞠躬盡力而已,至于成敗利鈍,則非所論也。

     《象》曰:「王臣蹇蹇」,終無尤也。

    事雖不濟,亦無可尤。

     九三,往蹇,來反。

    反就二陰,得其所安。

     《象》曰:「往蹇,來反」,内喜之也。

     六四,往蹇,來連。

    連于九三,合力以濟。

     《象》曰:「往蹇,來連」,當位實也。

    當,去聲。

     九五,大蹇,朋來。

    大蹇者,非常之蹇也。

    九五居尊,而有剛健中正之德,必有朋來而助之者。

    占者有是德,則有是助矣。

     《象》曰:「大蹇,朋來」,以中節也。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已在卦極,往無所之,益以蹇耳。

    來就九五,與之濟蹇,則有碩大之功。

    大人,指九五。

    曉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往蹇,來碩」,志在内也。

    「利見大人」,以從貴也。

     坎下,震上。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複吉,有攸往,夙吉。

    解,音蟹。

    《彖傳》、《大象》同。

    解,難之散也。

    居險能動,則出于險之外矣,解之象也。

    難之既解,利于平易安靜,不欲久為煩擾。

    且其卦自《升》來,三往居四,入于坤體,二居其所,而又得中,故利于西南平易之地。

    若無所往,則宜來複其所而安靜。

    若尚有所往,則宜早往早複,不可久煩擾也。

     《彖》曰:「解」,險以動,動而免乎險,解。

    以卦德釋卦名義。

    「解,利西南」,往得衆也。

    「其來複吉」,乃得中也。

    「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

    以卦變釋卦辭。

    《坤》為衆,得衆,謂九四入坤體得中有 功,皆指九二。

    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

    解之時大矣哉。

    極言而贊其大也。

     《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初六,無咎。

    難既解矣,以柔在下,上有正應,何咎之有?故其占如此。

     《象》曰:剛柔之際,義無咎也。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此爻取象之意未詳。

    或曰:卦凡四陰,除六五君位,餘三陰,即三狐之象也。

    大抵此爻為蔔田之吉占,亦為去邪媚而得中直之象。

    能守其正,則無不吉矣。

     《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六三,負且乘,緻寇至,貞吝。

    乘,如字;又石證反。

    《系辭》備矣。

    貞吝,言雖以正得之,亦可羞也,唯避而去之為可免耳。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

    自我緻戎,又誰咎也?戎,古本作「寇」。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解,佳買反。

    《象》同。

    拇,茂後反。

    拇,指初。

    初與四,皆不得其位而相應,應之不以正者也。

    然四陽初陰,其類不同,若能解而去之,則君子之朋至而相信也。

     《象》曰:「解而拇」,未當位也。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解,音蟹。

    《象》同。

    卦凡四陰,而六五當君位,與三陰同類者,必解而去之則吉也。

    孚,驗也。

    君子有解,以小人之退為驗也。

     《象》曰:君子有解,小人退也。

     上六,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射,食亦反。

    隼,荀尹反。

    《系辭》備矣。

     《象》曰: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解,佳買反。

     兌下,艮上。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損,減省也。

    為卦損下卦上畫之陽,益上卦上畫之陰,損兌澤之深,益艮山之高,損下益上,損内益外,剝民奉君之象,所以為損也。

    損所當損,而有孚信,則其占當有此下四者之應矣。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簋,音軌。

    言當損時,則至薄無害。

     《彖》曰:「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上行之上,時掌反。

    以卦體釋卦名義。

    損而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

    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二簋應有時,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此釋卦辭。

    時,謂當損之時。

     《象》曰: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

    懲,直升反。

    君子修身,所當損者,莫切于此。

     初九,已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已,音以。

    遄,市專反。

    四爻同。

    初九,當損下益上之時,上應六四之陰,辍所為之事,而速往以益之,無咎之道也。

    故其象占如此。

    然居下而益上,亦當斟酌其淺深也。

     《象》曰:「已事遄往」,尚合志也。

    尚、上通。

     九二,利貞,征兇,弗損益之。

    九二剛中,志在自守,不肯妄進,故占者利貞,而征則兇也。

    弗損益之,言不變其所守,乃所以益上也。

     《象》曰:九二「利貞」,中以為志也。

     六三,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下卦本乾,而損上爻以益坤,三人行而損一人也。

    一陽上而一陰下,一人行而得其友也。

    兩相與則專,三則雜而亂,卦有此象,故戒占者當緻一也。

     《象》曰:一人行,三則疑也。

     六四,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

    以初九之陽剛益己,而損其陰柔之疾,唯速則善。

    戒占者如是,則無咎矣。

     《象》曰:「損其疾」,亦可喜也。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柔順虛中,以居尊位,當損之時,受天下之益者也。

    兩龜為朋,十朋之龜,大寶也。

    或以此益之而不能辭,其吉可知。

    占者有是德,則獲其應也。

     《象》曰:六五「元吉」,自上佑也。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上九,當損下益上之時,居卦之上,受益之極,而欲自損以益人也。

    然居上而益下,有所謂惠而不費者,不待損己,然後可以益人也。

    能如是,則無咎,然亦必以正則吉,而利有所往。

    惠而不費,其惠廣矣,故又曰,得臣無家。

     《象》曰:「弗損益之」,大得志也。

     震下,巽上。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益,增益也。

    為卦損上卦初畫之陽,益下卦初畫之陰,自上卦而下于下卦之下,故為益。

    卦之九五、六二,皆得中正。

    下震上巽,皆木之象,故其占利有所往,而利涉大川也。

     《彖》曰:「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上下」之下,去聲。

    以卦體釋卦名義。

    「利有攸往」,中正有慶。

    「利涉大川」,木道乃行。

    以卦體、卦象釋卦辭。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天施地生,其益無方。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施,始豉反。

    動、巽二卦之德,乾下施,坤上生,亦上文卦體之義。

    又以此極言贊益之大。

     《象》曰: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風雷之勢,交相幫助。

    遷善改過,益之大者,而其相益亦猶是也。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初雖居下,然當益下之時,受上之益者也,不可徒然無所報效。

    故利用為大作,必元吉,然後得無咎。

     《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

    下本不當任厚事,故不如是,不足以塞咎也。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于帝,吉。

    六二,當益下之時,虛中處下,故其象占與《損》六五同。

    然爻位皆陰,故以永貞為戒。

    以其居下而受上之益,故又為蔔郊之吉占。

     《象》曰:或益之,自外來也。

    或者,衆無定主之辭。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

    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不當得益者也。

    然當益下之時,居下之上,故有益之以兇事者。

    蓋警戒震動,乃所以益之也。

    占者如此,然後可以無咎。

    又戒以有孚中行,而告公用圭也。

    用圭,所以通信。

     《象》曰:益用兇事,固有之也。

    益用兇事,欲其困心衡慮而固有之也。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三、四皆不得中,故皆以中行為戒。

    此言以益下為心,而合于中行,則告公而見從矣。

    《傳》曰:「周之東遷,晉、鄭焉依。

    」蓋古者遷國以益下,必有所依,然後能立。

    此爻又為遷國之吉占也。

     《象》曰:告公從,以益志也。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有信以惠于下,則下亦有信以惠于上矣。

    不問而元吉可知。

     《象》曰:「有孚惠心」,勿問之矣。

    惠我德,大得志也。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以陽居益之極,求益不已,故莫益而或擊之。

    立心勿恒,戒之也。

     《象》曰:「莫益之」,偏辭也。

    「或擊之」,自外來也。

    莫益之者,猶從其求益之偏辭而言也。

    若究而言之,則又有擊之者矣。

     乾下,兌上。

     :揚于王庭,孚号有厲。

    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夬,古快反。

    号,戶羔反。

    卦内并同。

    夬,決也,陽決陰也,三月之卦也。

    以五陽去一陰,決之而已。

    然其決之也,必正名其罪,而盡誠以呼号其衆, 相與合力,然亦尚有危厲,不可安肆。

    又,當先治其私,而不可專尚威武,則利有所往也。

    皆戒之之辭。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

    健而說,決而和。

    說,音悅。

    釋卦名義,而贊其德。

    「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

    「孚号有厲」,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利有攸往」, 剛長乃終也。

    長,丁丈反。

    此釋卦辭。

    柔乘五剛,以卦體言,謂以一小人加于衆君子之上,是其罪也。

    剛長乃終,謂一變則為純乾也。

     《象》曰: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上,時掌反。

    施,始豉反。

    澤上于天,潰決之勢也。

    施祿及下,潰決之意也。

    居德則忌,未詳。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前,猶進也。

    當決之時,居下任壯,不勝宜矣。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莫,音暮。

    九二,當決之時,剛而居柔,又得中道,故能憂惕号呼,以自戒備,而莫夜有戎,亦可無患也。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九三,壯于九頁,有兇,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愠,無咎。

    九頁,求龜反。

    九頁,顴也。

    九三,當決之時,以剛而過乎中,是欲決小人,而剛壯見于面目也,如是則有兇道矣。

    然在衆陽之中,獨與上六為應,若能果決其決,不系私愛,則雖合于上六,如獨行遇雨。

    至于若濡而為君子所愠,然終必能決去小人而無所咎也。

    溫峤之于王敦,其事類此。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臀,徒敦反。

    次,七私反。

    且,七餘反。

    《姤》卦同。

    以陽居陰,不中不正,居則不安,行則不進。

    若不與衆陽競進,而安出其後,則可以亡其悔。

    然當決之時,志在上進,必不能也。

    占者聞言而信,則轉兇而吉矣。

    牽羊者,當其前則不進,縱之使前而随其後,則可以行矣。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

    「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九五,苋陸夬夬,中行無咎。

    苋,閑辨反。

    苋陸,今馬齒苋,感陰氣之多者。

    九五,當決之時,為決之主,而切近上六之陰,如苋陸然。

    若決而決之,而又不為過暴,合于中行,則無咎矣。

    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程傳》備矣。

    《傳》曰:「卦辭言‘夬夬’,則于中行為無咎矣。

     《象》複盡其義,雲中未光也。

    夫人心正意誠,乃能極中正之道,而充實光輝。

    五,心有所比,以義之不可而決之,雖行于外,不失中正之義,可以無咎,然于中道未得為光大也。

    蓋人心一有所欲,則離道矣。

    」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

     上六,無号,終有兇。

    陰柔小人,居窮極之時,黨類已盡,無所号呼,終必有兇也。

    占者有君子之德,則其敵當之,不然反是。

     《象》曰:無号之兇,終不可長也。

     巽下,乾上。

     女後:女壯,勿用取女。

    姤,古後反。

    取,七喻反。

    姤,遇也。

    決盡則為純乾,四月之卦。

    至姤然後一陰可見,而為五月之卦。

    以其本非所望,而卒然值之,如不期而遇者,故為遇。

    遇已非正,又一陰而遇五陽,則女德不貞而壯之甚也。

    取以自配,必害乎陽,故其象占如此。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釋卦名。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釋卦辭。

    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

    以卦體言。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指九五。

    姤之時義大矣哉。

    幾微之際,聖人所謹。

     《象》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诰四方。

     初六,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柅,乃李反,又女紀反。

    柅,所以止車,以金為之,其剛可知。

    一陰始生,靜正則吉,往進則兇。

    故以二義戒小人,使不害于君子,則有吉而無兇。

    然其勢不可止也,故以羸豕蹢躅曉君子,使深為之備雲。

     《象》曰:「系于金柅」,柔道牽也。

    牽,進也,以其進,故止之。

     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魚,陰物。

    二與初遇,為包有魚之象。

    然制之在己,故猶可以無咎。

    若不制而使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