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統宗卷之十二

關燈
限升沉反于此,周而複始出身中。

    再查貴神與祿馬,刑沖破煞及三兇。

     此以值符、值使所到之宮,配合重卦以推占人年命之法。

    值符之九星為上卦,地下之宮為下卦,合之成重卦,占男子、占在家及本身之吉兇;值使之門為上卦,地下之宮為下卦,合之成重卦,此以占妻妾、占婦人、占出外經營仕途之吉兇。

    既成卦象,配納甲取其生克,加以六親,世爻為命,應爻為身,大運以軌數取之。

    視世爻之策若幹,分陰陽老少之數,再加納甲幹支先天之數,共得若幹,以卦爻六數去之,用餘數為初限,倍餘數去六數為中限,倍中限去六數為末限。

    每爻十年,周而複始,此大運也。

    大限自世爻起,陽爻自下而上,陰爻自上而降,五年一爻周而複始。

    小限亦從世爻起,陽爻自上而降,陰爻自下而升,周而複始。

    再查貴神、祿馬到何爻,刑沖破煞在何位,則窮通壽夭、貧富、貴*皆可預知,詳具别卷。

     擇日須知兼所忌,本命行年宜畏避。

    三奇要識五行全,六神随運看興替。

    莫将次第說盛衰,泊宮本位君須記。

    數重刑害數重喪,幾處兇神幾禍至。

    純陽不利純陽龍,純陰不利純陰地。

    自刑一遇便遭兇,造命荒唐豈為功。

    龍虎二符遇三奇,若得吉地偏多喜。

    陰陽對照百神藏,勝于九宮數尊帝。

    此是通玄經内文,句句真谛須細味。

     此是選擇吉日法也。

    凡本命行年,不可遇刑沖破害,待使要得吉星方吉。

    若遇兇門兇星,必遭殃禍,自刑之日尤不可用。

    至于通書中選擇,必造成一命局尤屬不通。

    甲辰、壬申、寅癸,一為天網,一為地網,俱不可用。

    然得三奇相合,反能召吉。

    一切起造營藏,總得太陽對照,百兇皆避,不可為殃。

     陰陽二遁分三元,逆順諸宮自具陳。

    第一随年求太歲,次看月建打頭輪。

    月建輪流分善惡,分明更檢九宮因。

    乾坎艮離為吉宿,坤兌震巽是四賓。

    中宮土宿非良曜,九座惟茲要殺人。

    超神接氣能久悟,擇日臨方是此真。

     年、月、日、時俱分三元,年、月俱用一四七。

    陰局則日冬至後用陽局一七四,夏至後用陰局九三六,陽順行陰逆行。

    第一要查太歲在何宮,次查月建在何宮,即将年月幹支所到宮之星,由入中宮順飛九宮,以查生克吉兇。

    假如陽一局,以一宮起甲子,二宮乙醜,三宮丙寅,四宮丁卯。

    如丁卯年月,即以四綠入中宮,五黃飛在乾,六白在兌。

    九星所到各有吉兇,惟五黃最兇,到處犯之,無有不傷人口,選擇宜慎之。

     随日既能神妙用,再從月建覓遊神。

    從建求來起太歲,隻将太歲避兇神。

    喪門歲前二宮是,官符歲後八宮分。

    此是三神遊地下,犯之立見禍相侵。

    太歲原為地下君,犯之飛禍入門庭。

    受禍無非是家長,一家淪落不由人。

    喪門命要收魂魄,犯之喪禍便臨門。

    死者就中多少壯,常聞哭泣聒比鄰。

    官符自來招官訟,犯者紛紛起鬥争。

    枷鎖獄中無計免,他時流淚不由人。

    歲破之星憂宅母,白虎喪訟小兒兇。

    病符災疾憂家長,吊客死符喪禍重。

    惟有太陽與福德,添丁生子制諸兇。

    太陰除病家生女,龍德能消瘟疫空。

    此是仙人真秘訣,凡夫莫與論其蹤。

     此論擇日以十二支方取太歲定吉兇也。

    以地盤歲支位上起,一太歲,二太陽,三喪門,四太陰,五官符,六死符,七歲破,八龍德,九白虎,十福德,十一吊客,十二病符,順行十二宮。

    犯太歲防宅長大兇。

    修太陽能制諸煞,移床此方必生子。

    犯喪門主死喪哭泣。

    修太陰主生女,散病患。

    犯官符主口舌官訟。

    犯死符主災病死亡。

    犯歲破殺宅母。

    修龍德散瘟疫訟。

    犯白虎主哭泣死亡殺小兒。

    修福德添丁生子。

    犯吊客主喪服。

    犯病符主疾病。

     極究機中玄奧,凡占俱備無空。

    觀之宮内何主,次搜消息吉兇。

    洩盡天機玄妙,當為聖主圖功。

    雖得千金勿授,妄傳小輩興戎。

    若将此法輕言,罪犯天誅不宥。

    謹藏金匮玉函,更應三緘其口。

     此賦發盡奇門玄奧,諸事皆備。

    先觀符使兩宮是何格局,有無生克,是否刑墓,然後搜尋其吉兇而詳斷之。

    得其要妙之法,可以占蔔百事,可以趨吉避兇,可以營造驅遣。

    戰必勝,攻必取,興王定霸,建功立業,宰制六合,傳名千古,真濟世之寶也。

    若妄傳匪類,使得真法,興兵造亂,屠毒生靈,為害不小,慎之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