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百合散 百合(二錢)桑皮(七分)前胡(八分)桔梗(七分)芍藥(一錢)赤苓(八分)貝母(一錢)橘紅(一錢)甘草(五分)生姜引,水煎服。

    或加紫苑、款冬。

     子瘧 凡妊娠病瘧,多由營衛虛弱,脾胃不足,或感風寒,或傷生冷,傳為瘧疾,名曰子瘧。

    宜服驅邪散。

    熱多寒少者,清脾飲去半夏。

    寒多熱少者,人參養胃湯去半夏。

    久而虛者,四獸飲主之。

     驅邪散 藿香白術茯苓(各等錢)甘草肉果(少許)知母(一錢)橘紅(八分)砂仁(八分)姜棗引。

    如有表邪者,加蘇葉八分,蔥白五寸,或加柴胡八分。

     清脾飲 白術茯苓知母(各一錢)青皮(四分)濃樸(八分)黃芩(二錢)甘草(五分)生姜為引,水煎服。

    原方有柴胡。

     人參養胃湯 人參蒼術藿香濃樸(各一錢)陳皮(一錢五分)肉果(六分)茯苓(一錢二分)炙甘草(五分)姜引,或加烏梅一個。

     四獸飲 人參(二錢)白術(土炒,二錢)茯苓(一錢二分)炙甘草(五分)陳皮(一錢二分)肉果(八分)元棗(三枚)姜(二片)烏梅(三個)或加當歸二錢,虎骨膠二錢,如無膠用虎骨六錢。

    以上各方,虎骨、當歸均可加入。

     子痫 (音閑即胎風,一名兒暈,又名痙)凡妊娠口噤項強,手足攣搐,言語蹇澀,痰涎壅盛,不省人事,名曰子痫。

    切不可作中風治。

    宜服加味羚羊角散,或加味地黃湯。

    如無痰涎,言語如常,但見中風形狀,此緣血少類風,如以風藥投之,贻害不淺。

     加味羚羊角散 羚羊角當歸防風獨活茯苓棗仁五加皮(各一錢)米仁(五分)杏仁(八分)甘草木香(各三分)蔥白(五寸)姜(五片)煎服。

    虛,加人參。

    痰,加竹瀝、姜汁。

    脾虛,加炒白術。

    風痰湧甚,加天竺黃一錢,川貝一錢。

     加味地黃湯 大熟地(姜汁、砂仁拌炒八錢)淨萸肉(四錢)懷山藥(四錢)茯苓(三錢)丹皮(三錢)澤瀉(二錢)陳膽星(二錢)吳茱萸(五分)川連(五分,煮汁泡七次,炒一錢)荊瀝沖服。

     子喑 (音因)凡妊娠三五個月,忽失音不語者,胞絡脈絕也,名曰子喑。

    蓋胞系于腎,腎脈貫舌,故失音。

    此非藥可治,分娩即自出聲。

     湯建中雲:前症俱由妊娠脾土不運而生濕,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

    如:子腫,濕也;惡阻,痰也;子煩、子淋,熱也;子痫,風也;子懸,氣也;轉脬,虛也。

    治法雖有清熱、消痰、滲濕、順氣、疏風、補之不同,要不外去邪保胎四字為總訣也。

     外感風寒 凡妊娠外感風寒,渾身壯熱,眼花頭眩,此因風寒客于肌表,侵人脾胃,傷損營衛,是以憎寒發熱,頭疼眼痛,甚至心腹煩悶。

    不可妄投峻劑,隻宜芎蘇散表其寒邪。

     按:婦人天癸未行屬少陰,天癸已行屬厥陰,天癸已絕屬太陰。

    胎産之病,治厥陰者,溯化之源也。

    故《機要》曰:胎産病當從厥陰經論,毋犯胃氣及上二焦。

    謂之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是也。

    汗則痞滿,下則傷脾,利小便則内亡津液,中州枯燥。

    故受孕三五個月時,不可用一毫辛散滑利之品。

    惟七八個月後,倘有閉結,乃敢稍施以滑利之劑。

    故上雲:不可妄投峻劑。

     加味芎蘇散 紫蘇羌活陳皮麥冬(各一錢)川芎白芍(各八分)幹姜生甘草(各五分)加生姜二片,水煎服。

    胎前宜清涼,幹姜還須忌用。

     霍亂吐瀉 凡妊娠霍亂吐瀉,心躁腹痛,宜服六和湯。

     六和湯 藿香砂仁(各五分)陳皮茯苓生甘草(各四分)人參木瓜(各一錢)扁豆(二錢)杏仁(十粒)夏曲(六分)姜(三片)棗(二枚)竹茹(一丸) 下痢 凡妊娠下痢赤白,此由生冷傷脾,郁積傷胃,以緻濕熱相幹,氣血凝滞。

    其濕熱傷于氣分,則下白積;傷于血分,則下紅積。

    腹鳴後重,下痢頻頻,急服姜連丸治之。

    如腹中疼痛,心上急滿,宜當歸芍藥湯,或歸芍湯更佳。

     姜連丸 川連白術砂仁阿膠炮姜川芎(各一兩)枳殼(五錢,炒)乳香(三錢,另研)共為末,加鹽,楊梅三枚,醋少許,打糯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白痢,淡姜湯下。

    赤痢,甘草湯下。

    赤白痢,甘草生姜湯下。

     按:赤痢,可加銀花。

    白痢腹痛,可加青皮,姜炒川連亦必不可少。

    不必分赤屬熱,白屬寒,拘泥于姜湯、甘草送下也。

     當歸芍藥湯 當歸白芍枳殼(面炒)山楂(各一錢)濃樸(八分)棟皮(六分)木香(三分)甘草(四分)黃芩(二錢)水煎服。

    忌生冷。

     歸芍湯 當歸(三錢)白芍(半生半炒,二錢)萊菔子(炒研,二錢)廣木香(八分)槟榔(七分)枳殼(八分)甘草(五分)淨車前(一錢五分)山楂(砂糖炒,一錢五分)白痢,加生姜。

    紅痢,加白糖,煎服。

    積已清而腸薄不止,始用川連丸,并阿膠、參、可也。

    熱痢,初起用馬齒苋一味,不拘多少,煎,當茶服亦效。

    其馬齒苋,葉青、梗紅、根白、花黃、子黑,名曰五方草,又名五行草,有奇功,凡下痢俱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