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論
關燈
小
中
大
者,有因肥甘石藥而渴者,有因醉飽入房而渴者,有因遠行勞倦遇大熱而渴者,有因傷寒胃幹而渴者,有因病熱而渴者,有因病風而渴者。
雖五髒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歸燥一也。
(以上發明病根,是本段之前半截。
下乃備引經義,以證其實而足其理。
) 所謂心肺氣厥而渴,厥論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
注曰:心熱入肺,久而傳化,内為膈熱,消渴多飲也。
所謂肝痹而渴者,痹論曰:肝痹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
所謂脾熱而渴者,痿論曰: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所謂腎熱而渴者,刺熱論曰:腎熱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論曰: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叔世惟言腎虛不能制心火,為上實熱而下虛冷,以熱藥溫補腎水,欲令勝退心火者,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
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明矣。
故氣厥論曰:腎氣衰,陽氣獨勝。
宣明五氣論曰:腎惡燥,由燥,腎枯水涸。
髒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火,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缪哉!又如,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陰陽别論曰:一陽結,謂之消。
注曰:二陽結,胃及大腸俱熱結也。
腸胃菀熱,善消水谷。
又,氣厥論曰: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
脈要精微論曰:瘅成為中消,善食而瘦。
如腸痹而渴者,數飲而不得中,氣喘而争,(痹論作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争。
今以不得中為句,是謂不得留于中,而即出也,恐非經旨。
) 時發飧洩。
夫數飲而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則消渴數飲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熱怫郁而氣衰也,明矣,豈可以燥熱毒藥助其強陽,以伐弱陰乎!此真實實虛虛之罪也。
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之類,皆腸胃燥熱怫郁,水液不能浸潤于周身故也。
或熱甚而膀胱怫郁,不能滲洩,水液妄行,而面上腫也。
如小腸痹熱而渴者,舉痛論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瘅熱焦渴,則便堅不得出矣。
注曰:熱滲津液,而大便堅矣。
如因病瘧而渴者,瘧論曰:陽實則外熱,陰虛則内熱,内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飲冷也。
然陽實陰虛而為病熱,法當用寒藥養陰瀉熱,是為瀉實補衰之道也。
如因肥甘石藥而渴者,奇病論曰:有口甘者,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所溢也,病名脾瘅。
瘅為熱也,脾熱則四髒不禀,故五氣上溢也。
(脾屬土,土數五,故曰五氣,非謂五髒之氣也。
)先因脾熱,故曰脾瘅。
又,經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而為消渴。
通評虛實論曰:消瘅、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之人,膏粱之疾也。
或言:人惟胃氣為本,脾胃合為表裡,脾胃中州,當受溫補,以調飲食。
今消渴者,脾胃極虛,益宜溫補,若服寒藥,耗損脾胃,本氣虛乏,而難治也。
此言乃不明陰陽、寒熱虛責、補瀉之道,故妄言而無畏也。
豈知腹中論雲: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藥,石藥發癫,芳草發狂。
注言:多飲數溲,謂之熱中。
多食數溲,謂之消中。
多喜曰癫。
多怒曰狂。
芳,美味也。
石謂英、乳,乃發熱之藥也。
經又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藥之氣悍,二者之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悍,藥氣亦然。
所謂飲一溲二者,當肺氣從水而出也,其水谷之海竭矣。
凡見消渴,便用熱藥,誤人多矣,故《内經》應言渴者,皆如是,豈不昭晰欤!(以上論理升降出入,是病機也。
推病根,為第二段。
) 然而猶有惑者,諸氣過極,反勝也,是以人多誤也,如陽極反似陰者是也。
(推進一層,發明化氣,則前半義理,更覺圓道矣。
)若不明标本,認似為是,始終乖矣。
故凡見下部覺冷,兩膝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狀類寒水,宜加寒藥下之三五次,則火降水升,寒化自退。
(此下謂清降之也,非攻下也。
此等上熱下寒,固是火不下降,然火之所以不降,非有寒以格之耶,治此者,成法甚多,未可概用寒下。
且上熱下寒與内熱外寒,皆真寒真熱也,與真熱而現寒之假象,尚隔一層。
雖五髒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異,其歸燥一也。
(以上發明病根,是本段之前半截。
下乃備引經義,以證其實而足其理。
) 所謂心肺氣厥而渴,厥論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
注曰:心熱入肺,久而傳化,内為膈熱,消渴多飲也。
所謂肝痹而渴者,痹論曰:肝痹者,夜卧則驚,多飲,數小便。
所謂脾熱而渴者,痿論曰:脾氣熱則胃幹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所謂腎熱而渴者,刺熱論曰:腎熱病者,先腰痛,酸,苦渴數飲,身熱,熱論曰: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叔世惟言腎虛不能制心火,為上實熱而下虛冷,以熱藥溫補腎水,欲令勝退心火者,未明陰陽虛實之道也。
夫腎水屬陰而本寒,虛則為熱,心火屬陽而本熱,虛則為寒,若腎水陰虛,則心火陽實,是謂陽實陰虛,而上下俱熱,明矣。
故氣厥論曰:腎氣衰,陽氣獨勝。
宣明五氣論曰:腎惡燥,由燥,腎枯水涸。
髒氣法時論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夫寒物屬陰,能養水而瀉火,熱物屬陽,能養火而耗水,今腎水既不勝心火,則上下俱熱,奈何以熱藥養腎水,欲令勝心火?豈不缪哉!又如,胃與大腸熱結而渴者,陰陽别論曰:一陽結,謂之消。
注曰:二陽結,胃及大腸俱熱結也。
腸胃菀熱,善消水谷。
又,氣厥論曰: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
脈要精微論曰:瘅成為中消,善食而瘦。
如腸痹而渴者,數飲而不得中,氣喘而争,(痹論作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争。
今以不得中為句,是謂不得留于中,而即出也,恐非經旨。
) 時發飧洩。
夫數飲而不得中,其大便必不停留,然則消渴數飲而小便多者,止是三焦燥熱怫郁而氣衰也,明矣,豈可以燥熱毒藥助其強陽,以伐弱陰乎!此真實實虛虛之罪也。
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之類,皆腸胃燥熱怫郁,水液不能浸潤于周身故也。
或熱甚而膀胱怫郁,不能滲洩,水液妄行,而面上腫也。
如小腸痹熱而渴者,舉痛論曰: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瘅熱焦渴,則便堅不得出矣。
注曰:熱滲津液,而大便堅矣。
如因病瘧而渴者,瘧論曰:陽實則外熱,陰虛則内熱,内外皆熱,則喘而渴,故欲飲冷也。
然陽實陰虛而為病熱,法當用寒藥養陰瀉熱,是為瀉實補衰之道也。
如因肥甘石藥而渴者,奇病論曰:有口甘者,病名為何?岐伯曰:此五氣之所溢也,病名脾瘅。
瘅為熱也,脾熱則四髒不禀,故五氣上溢也。
(脾屬土,土數五,故曰五氣,非謂五髒之氣也。
)先因脾熱,故曰脾瘅。
又,經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
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而為消渴。
通評虛實論曰:消瘅、仆擊、偏枯、痿厥、氣滿發逆,肥貴之人,膏粱之疾也。
或言:人惟胃氣為本,脾胃合為表裡,脾胃中州,當受溫補,以調飲食。
今消渴者,脾胃極虛,益宜溫補,若服寒藥,耗損脾胃,本氣虛乏,而難治也。
此言乃不明陰陽、寒熱虛責、補瀉之道,故妄言而無畏也。
豈知腹中論雲:帝曰,夫子數言熱中消中不可服芳草石藥,石藥發癫,芳草發狂。
注言:多飲數溲,謂之熱中。
多食數溲,謂之消中。
多喜曰癫。
多怒曰狂。
芳,美味也。
石謂英、乳,乃發熱之藥也。
經又曰:熱中消中,皆富貴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藥,是病不愈,願聞其說。
岐伯曰:芳草之味美,石藥之氣悍,二者之氣,急疾堅勁,故非緩心和人,不可服此二者。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夫熱氣悍,藥氣亦然。
所謂飲一溲二者,當肺氣從水而出也,其水谷之海竭矣。
凡見消渴,便用熱藥,誤人多矣,故《内經》應言渴者,皆如是,豈不昭晰欤!(以上論理升降出入,是病機也。
推病根,為第二段。
) 然而猶有惑者,諸氣過極,反勝也,是以人多誤也,如陽極反似陰者是也。
(推進一層,發明化氣,則前半義理,更覺圓道矣。
)若不明标本,認似為是,始終乖矣。
故凡見下部覺冷,兩膝如冰,此皆心火不降,狀類寒水,宜加寒藥下之三五次,則火降水升,寒化自退。
(此下謂清降之也,非攻下也。
此等上熱下寒,固是火不下降,然火之所以不降,非有寒以格之耶,治此者,成法甚多,未可概用寒下。
且上熱下寒與内熱外寒,皆真寒真熱也,與真熱而現寒之假象,尚隔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