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且謂羲皇上人。
閱以道樞,盡會玄極。
今則将命鶴書之禮,爰旌蟬蛻之流。
可銀青光祿大夫,仍賜号通玄先生。
果陳老病,乞歸常州。
賜絹三百疋,并随侍弟子二人,兼給驿升。
到常州,弟子一人相随入山。
天寶初,明皇又遣特诏,果聞之,忽卒。
弟子葬之。
後發棺,空棺而已。
許宣平 許宣平,新安歙人也。
睿宗景雲中,隐於城陽山南塢,結庵以居。
不知其服餌,但見不食。
顔若四十許人,行疾奔馬。
時或負薪以賣。
常挂一花瓢及曲竹杖,每醉,騰騰以歸,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路人莫問歸何處,穿白雲,行入翠微。
爾來三十餘年,或濟人艱危,或救人疾苦。
城市之人多訪之,不見,但睹庵壁題詩雲:隐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巅。
靜夜飯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人歌隴上,谷烏戲岩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好事多詠其詩。
抵長安者,於驿路洛陽同華問傳舍是處題之。
天寶中,李白自翰林出束遊,經傳舍,覽詩,昤之嗟歎:此仙人詩也。
乃請之於人,得宣平之實。
白於是遊及新安,涉溪登山,累訪之不得,乃題其庵壁曰:我昤傳舍詩,來訪真人居。
煙嶺迷高迹,雲崖隔太虛。
窺庭但蕭索,倚杖空躊躇。
應化遼天鶴,歸當千載餘。
是冬野火燎其庵,莫知宣平蹤迹。
百餘年後,鹹通七年,郡人許明奴家妪常逐伴入山采樵,獨於南山中見一人獨坐石上,方食桃,甚大,問妪曰:汝、許明奴家人也?我明奴之祖宣平也。
妪言:常聞已得仙多年。
曰#2:汝歸為我語明奴,言我在此山中。
與汝一桃食之,不可将出,山中虎狼甚多,山神惜此桃。
妪乃食桃,甚美,頃之而盡。
宣平遣妪随樵人歸家,言之明奴之族,甚異,傳聞於郡人。
其後妪僧食,日慚童顔,輕健愈常。
中和年以來,兵荒相繼,居人不安,明奴徙家避難,妪入山不歸。
今人采樵,或有見其妪,身衣藤,行疾如飛。
逐之,升林木而去。
劉商 劉商,彭城人也。
家於長安。
少好學強記,精思攻文。
有《胡茄十八拍》盛行於世。
兒童婦女鹹悉誦之。
進士擢第,曆台省為郎。
性耽道術,逢道士即師資之。
煉丹服氣,靡不勤功。
每歎光景甚促,筋骸漸衰,朝馳暮止,但自勞苦,浮榮世宦,何益於己。
古賢皆随官以求道,多得度世。
幸畢婚嫁,不為欲累,豈劣於許遠遊哉。
於是以病免官,入道束遊。
及廣陵,於城街逢一道士賣藥,聚衆極多,所買藥,人言頗有靈效。
衆中見商,目之甚相異,乃罷賣藥,攜手登樓,以酒為勸。
道士所談,自秦漢曆代事,皆如目睹。
商驚異,師敬之。
複言,神仙道衛不可得也。
及暮,商歸僑止,道士下樓,閃然不見#3。
商益訝之。
商翌日又於街中訪之,道士仍賣藥,見商愈喜,複挈上酒樓,劇談歡醉。
出一小藥囊贈商,并戲昤曰:無事到揚州,相擁上酒樓。
藥囊為贈别,千載更何求。
商記其吟,暮乃别去。
後商累尋之,不複見也。
商乃開囊視之,重重紙裹一葫蘆,得九粒藥,如麻粟大。
依道士口訣吞之,頓覺神爽不饑,身輕醒然。
過江遊茅山,久之複往義興張公洞。
當春之時,愛庵畫溪之景,遂於胡父渚茸居,隐於山中。
近樵者猶有見之,我劉郎中也。
而莫知其所止。
已為地仙矣。
劉譜 劉噜,立曰港小字宜哥,瞻兄也。
嘈家貧好道,常有道士經其家,見瞎異之。
問:知道否?曰:知之。
性饒俗氣,業應未诤,遽可疆學?道士曰:能相師乎?瞎曰:何敢?於是師事之。
道士命嗜山栖求道,無必巾裹。
嘈遂丫角布衣,随道士入羅浮山。
瞎與瞻俱讀書為文,而瞎性唯高尚,瞻情慕榮達。
噜嘗謂瞻曰:鄙必不第,則逸於山野,爾得第,則勞於塵俗,意不及於鄙也。
然慎於富貴,四十年後當驗矣。
瞻曰:神仙遐遠難求,秦皇、漢武非不區區也,廊廟咫尺易緻,馬周、張嘉貞可以繼踵矣。
自後嘈愈精思於道,乃隐於羅浮。
瞻以進士登科,會昌七年及第,屢曆清顯。
及升輔相,頗着燮調之稱。
俄被谪#4南行,次廣州朝台,泊舟江濱。
忽有丫角布衣少年沖暴雨而來,衣履不濕,欲見瞻。
左右皆訝,乃語之,但言宜哥來也。
以白瞻,問形狀,具以對。
瞻驚歎,乃迎入見之。
噜顔貌可二十來,瞻已翻然衰朽。
方為逐臣,悲喜不勝。
謄後勉之:與爾為兄弟,手足所痛。
曩日之言,今四十年矣。
瞻益感歎,謂嘈曰:可複修之否?嘗曰;身邀榮寵,職和陰陽,用心動靜,能無損乎?自非弟家阿兄已升天仙,詛能救爾?今惟來相别,非來相救也。
遂同舟行,話平生隔闊之事。
一夕,失噜所在。
今羅浮山中時有見者。
瞻遂南适,段於貶所矣。
羅萬象 羅萬象,不知何許人。
有文學,明天文,洞精於《易》。
節操奇特,布衣遊行天下。
居王屋山久之,後南遊羅浮山,歎曰:此朱明洞天,葛稚川曾栖此以煉丹。
今雖無鄧嶽相留,聊自駐泊矣。
於是愛石樓之景,乃於山下結庵以居。
常餌黃精,服氣數十年。
或出遊曾城泉山,布水下采藥,及入福廣城市賣藥飲酒,來往無定。
忽一食,則十數人之食不足。
或不食,則莫知歲月。
光悅輕健,日行三四百裡。
緩行,奔馬莫及。
後卻歸石樓庵中,竟不複出,隐於山中。
後不知
閱以道樞,盡會玄極。
今則将命鶴書之禮,爰旌蟬蛻之流。
可銀青光祿大夫,仍賜号通玄先生。
果陳老病,乞歸常州。
賜絹三百疋,并随侍弟子二人,兼給驿升。
到常州,弟子一人相随入山。
天寶初,明皇又遣特诏,果聞之,忽卒。
弟子葬之。
後發棺,空棺而已。
許宣平 許宣平,新安歙人也。
睿宗景雲中,隐於城陽山南塢,結庵以居。
不知其服餌,但見不食。
顔若四十許人,行疾奔馬。
時或負薪以賣。
常挂一花瓢及曲竹杖,每醉,騰騰以歸,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路人莫問歸何處,穿白雲,行入翠微。
爾來三十餘年,或濟人艱危,或救人疾苦。
城市之人多訪之,不見,但睹庵壁題詩雲:隐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巅。
靜夜飯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人歌隴上,谷烏戲岩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好事多詠其詩。
抵長安者,於驿路洛陽同華問傳舍是處題之。
天寶中,李白自翰林出束遊,經傳舍,覽詩,昤之嗟歎:此仙人詩也。
乃請之於人,得宣平之實。
白於是遊及新安,涉溪登山,累訪之不得,乃題其庵壁曰:我昤傳舍詩,來訪真人居。
煙嶺迷高迹,雲崖隔太虛。
窺庭但蕭索,倚杖空躊躇。
應化遼天鶴,歸當千載餘。
是冬野火燎其庵,莫知宣平蹤迹。
百餘年後,鹹通七年,郡人許明奴家妪常逐伴入山采樵,獨於南山中見一人獨坐石上,方食桃,甚大,問妪曰:汝、許明奴家人也?我明奴之祖宣平也。
妪言:常聞已得仙多年。
曰#2:汝歸為我語明奴,言我在此山中。
與汝一桃食之,不可将出,山中虎狼甚多,山神惜此桃。
妪乃食桃,甚美,頃之而盡。
宣平遣妪随樵人歸家,言之明奴之族,甚異,傳聞於郡人。
其後妪僧食,日慚童顔,輕健愈常。
中和年以來,兵荒相繼,居人不安,明奴徙家避難,妪入山不歸。
今人采樵,或有見其妪,身衣藤,行疾如飛。
逐之,升林木而去。
劉商 劉商,彭城人也。
家於長安。
少好學強記,精思攻文。
有《胡茄十八拍》盛行於世。
兒童婦女鹹悉誦之。
進士擢第,曆台省為郎。
性耽道術,逢道士即師資之。
煉丹服氣,靡不勤功。
每歎光景甚促,筋骸漸衰,朝馳暮止,但自勞苦,浮榮世宦,何益於己。
古賢皆随官以求道,多得度世。
幸畢婚嫁,不為欲累,豈劣於許遠遊哉。
於是以病免官,入道束遊。
及廣陵,於城街逢一道士賣藥,聚衆極多,所買藥,人言頗有靈效。
衆中見商,目之甚相異,乃罷賣藥,攜手登樓,以酒為勸。
道士所談,自秦漢曆代事,皆如目睹。
商驚異,師敬之。
複言,神仙道衛不可得也。
及暮,商歸僑止,道士下樓,閃然不見#3。
商益訝之。
商翌日又於街中訪之,道士仍賣藥,見商愈喜,複挈上酒樓,劇談歡醉。
出一小藥囊贈商,并戲昤曰:無事到揚州,相擁上酒樓。
藥囊為贈别,千載更何求。
商記其吟,暮乃别去。
後商累尋之,不複見也。
商乃開囊視之,重重紙裹一葫蘆,得九粒藥,如麻粟大。
依道士口訣吞之,頓覺神爽不饑,身輕醒然。
過江遊茅山,久之複往義興張公洞。
當春之時,愛庵畫溪之景,遂於胡父渚茸居,隐於山中。
近樵者猶有見之,我劉郎中也。
而莫知其所止。
已為地仙矣。
劉譜 劉噜,立曰港小字宜哥,瞻兄也。
嘈家貧好道,常有道士經其家,見瞎異之。
問:知道否?曰:知之。
性饒俗氣,業應未诤,遽可疆學?道士曰:能相師乎?瞎曰:何敢?於是師事之。
道士命嗜山栖求道,無必巾裹。
嘈遂丫角布衣,随道士入羅浮山。
瞎與瞻俱讀書為文,而瞎性唯高尚,瞻情慕榮達。
噜嘗謂瞻曰:鄙必不第,則逸於山野,爾得第,則勞於塵俗,意不及於鄙也。
然慎於富貴,四十年後當驗矣。
瞻曰:神仙遐遠難求,秦皇、漢武非不區區也,廊廟咫尺易緻,馬周、張嘉貞可以繼踵矣。
自後嘈愈精思於道,乃隐於羅浮。
瞻以進士登科,會昌七年及第,屢曆清顯。
及升輔相,頗着燮調之稱。
俄被谪#4南行,次廣州朝台,泊舟江濱。
忽有丫角布衣少年沖暴雨而來,衣履不濕,欲見瞻。
左右皆訝,乃語之,但言宜哥來也。
以白瞻,問形狀,具以對。
瞻驚歎,乃迎入見之。
噜顔貌可二十來,瞻已翻然衰朽。
方為逐臣,悲喜不勝。
謄後勉之:與爾為兄弟,手足所痛。
曩日之言,今四十年矣。
瞻益感歎,謂嘈曰:可複修之否?嘗曰;身邀榮寵,職和陰陽,用心動靜,能無損乎?自非弟家阿兄已升天仙,詛能救爾?今惟來相别,非來相救也。
遂同舟行,話平生隔闊之事。
一夕,失噜所在。
今羅浮山中時有見者。
瞻遂南适,段於貶所矣。
羅萬象 羅萬象,不知何許人。
有文學,明天文,洞精於《易》。
節操奇特,布衣遊行天下。
居王屋山久之,後南遊羅浮山,歎曰:此朱明洞天,葛稚川曾栖此以煉丹。
今雖無鄧嶽相留,聊自駐泊矣。
於是愛石樓之景,乃於山下結庵以居。
常餌黃精,服氣數十年。
或出遊曾城泉山,布水下采藥,及入福廣城市賣藥飲酒,來往無定。
忽一食,則十數人之食不足。
或不食,則莫知歲月。
光悅輕健,日行三四百裡。
緩行,奔馬莫及。
後卻歸石樓庵中,竟不複出,隐於山中。
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