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論原文

關燈
坐忘論序 天地分判,三才定位,人處天地之中,五氣合身,故能長且久。

    後人自昧其性,自役其神,自撓其氣,自耗其精,所以不能與天地合。

    逆取短折而甘心焉,每切痛之。

    《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老子》曰:虛其心,實其腹。

    又曰:常無欲以觀其妙。

    《論語》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孟子》曰性善。

    又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皆着性命之要端也。

    仆因閱藏書,得唐貞一先生《坐忘論》七篇,附以樞翼。

    識見不凡,明指大道,先導人以敬信,使心不狂惑。

    次則令斷其綠業,收心簡事,體寂内明。

    故又次之以真觀,中外無有,然後可以跻於泰定,氣泰神定,故日得道。

    前悉序坐忘之階漸,其坐忘總說,不過無物無我,一念不生。

    如《敬信篇》直言内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

    倫類經言無少差,苟造坐忘之妙,神氣自然相守,百脈滋潤,三關流暢,天陽真氣來居身中。

    此乃長生久視不傳之道,古今尊尚。

    神仙憫世,不得已而語,學者當靜慮研思,勤而行之,勿視為古人糟粕,而徒取自棄之譏者也。

    青丁未重陽,镘木以廣其書,真靜居士謹序。

     坐忘論 司馬承祯子微撰 夫人之所貴者生,生之所貴者道。

    人之有道,若魚之有水。

    涸轍之魚猶希鬥水。

    弱喪之俗無情造道,惡生死之苦,樂生死之業,重道德之名,輕道德之行。

    審惟倒置,何甚如之。

    窮而思通,迷而思複,寸陰如璧,愧歎交深,是以恭尋經旨而與心法相應者,略成七條,以為修道階次。

    樞翼附焉。

     敬信一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則道可長,蒂固則德可茂。

    然則璧耀連城之彩,卞和緻刖。

    言開保國之效,伍子從誅。

    斯乃形器着而心緒迷,理事萌而情思忽。

    況至道超於色味,真性.隔於可欲,而能聞希微以懸信,聽罔象而不惑者哉。

    如人聞坐忘之言,信是修道之要,敬仰尊重,決定無疑者,加之勤行,得道必矣。

    故《莊》雲:墳支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是謂坐忘。

    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

    内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遺。

    《莊》雲同於大通,此則言淺而意深。

    惑者聞而不信,懷寶求寶,其如之何。

    經雲:信不足焉,有不信。

    謂信道之心不足,乃有不信之禍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斷緣二 斷綠者,斷有為俗事之緣也。

    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恬簡日就,塵累日薄,邊彌遠俗,心彌近道,至聖至神,孰不由此乎。

    經雲: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

    或顯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遺問慶吊,以事往還,或假隐逸,情希升進,或酒食邀緻,以望後恩。

    斯乃巧蘊機心,以幹時利,既非順道,深妨正業。

    凡此類例,皆應絕之。

    經雲: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雖有唱,我不和之。

    舊綠漸斷,新綠莫結,體交勢合,自緻日疏,無事安閑,方可修道。

    《莊》雲:不将不迎,無為交俗之情。

    又雲: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

    若事有不可廢者,不得已而行之,勿遂生愛,擊心為業。

     收心三 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

    欣迷幻境之中,唯言實是,甘宴有為之内,誰悟虛非,心識颠癡,良由所托之地。

    且蔔鄰而居,猶從改操,擇交而友,尚能緻益,配身離生死之境,心居至道之中,能不舍彼乎,安不得此乎。

    所以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

    因住無所有,不着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

    經雲: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

    原其心體,以道為本,但為心神被染,蒙蔽漸深,流浪日久,遂與道隔。

    若争除心垢,開識神本,名曰修道。

    無複流浪,與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歸根。

    守根不離,名曰靜定。

    靜定日久,病消命複,複而又續,自得知常。

    知則無所不明,常則無所變滅,出離生死,實由於此。

    是故法道安心,貴無所着。

    經雲: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白靜,靜曰複命,複命日常,知常曰明。

    若執心住空,還是有所,非謂無所,凡住有所,則令心勞,既不合理,又反成病#1。

    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

    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矣。

    若心起皆滅,不簡是非,則永斷覺知,入於盲定。

    若任心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凡夫元來不别。

    若唯斷善惡,心無指歸,肆意浮遊.’待自定者,徒自誤爾。

    若褊行諸事,言心無所染者,於言甚善,於行極#2非,真學之流,特宜誠此。

    今則息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着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

    如有時事或法要有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濟,所疑複悟,此亦生慧正根。

    悟已則止,必莫有思,思則以智害恬,為子傷本。

    雖騁一時之俊,終虧萬代之業。

    若煩邪亂想,随覺則除,若聞毀譽之名,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将心受。

    受之則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

    所有聞見,如不聞見,即是非善惡不入於心。

    心不受外名曰虛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