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數鈎隐圖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
天何言哉,聖人則之必不然也。
或日:未可,敢質于《經》。
且堯任九子,各主其一。
九疇之數,九子之職也。
至農用八政,司空、司徒之官,唐虞世設之矣。
協用五紀,羲氏、和氏已正之矣。
斯則非俟禹受洛書之後設其官也。
且夫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天象則#8□口□口□□口。
□雖組其義,非至聖不能明之#9。
口□河圖、洛書,非羲皇不能畫之。
卦合其象,非文王不能伸之。
爻象之興,非周公不能着之。
故仲尼日: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又日:天生德於予,則知天生睿哲於聖人,默究乎幽迹,是謂錫之也。
故仲虺之诰日: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之謂也。
且孔氏以箕子稱天乃錫禹九疇,便謂之洛出龜書,則不思聖人雲河出圖,洛出書,在作《易》之前也。
又唐法九疇,唐虞之前已行之矣。
而雲禹受洛書之後,始有常道 次叔,不日誣之者乎? 論下 《春秋緯》日:《洛書》六篇。
孔氏雲:洛書,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一至九。
今代之所傳龜書,惟總五行生成之數,未知孰是。
略試論之:《春秋緯喜一tt《洛書》六篇,則與五行、九疇之數不偶,亦未明其義。
孔氏雲洛書有數一至九,謂《書》之九疇自一五行至五福、六極之數也。
且《書》之九疇,惟五行是包天地自然之數,餘八法皆是禹參酌天時、人事類之耳,射非龜所負之文也。
今詳《洪範·五行傳》,凡言災異,必推五行為之宗。
又若鲧元聖德,汨陳五行,是以彜倫攸教。
則知五行是天垂自然之數,其文負于神龜;餘八法皆大禹引而伸之,猶龍圖止負四象八純之卦;餘重卦六十四,皆伏犧仰觀俯察,象其物宜,伸之以爻象也。
況乎五行包自然之性,八卦報自然之象,聖人更為之變易,各以類分,而觀吉兇矣。
若今世之所傳者,龜書不為妄也。
尚或疑焉者,試精之于問答。
或問日:且雲圖、書皆出於犧皇之世,則九疇亦陳于犧皇之代,不當言禹第而次之也?答曰:河圖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盡陳其位;洛書五行,含其性也,必以文字分其類。
玄犧之世,世質民淳,文字未作,故九疇莫得而傳也,但申其數耳。
至大禹聖人遂演成《九類》,垂為世範。
九疇自禹而始也。
或問曰,既雲龍圖兼五行,則五行已具於龍圖矣。
不應更用龜書也。
答日:雖兼五行,有中位而無土數,唯四十有五,是有其象,而未着其形也,唯四象、八卦之義耳。
龜書乃具五行生成之數五十有五矣。
《易》者,包象與器,故聖人資圖、書而作之也。
或問日:《書》雲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必洛書,今臆說破之,元乃#10□□□。
答曰:仲尼稱河出圖,洛出書,於玄犧畫《易》之前,不當雲出夏禹之世也。
如日不然,是洛書複出于夏禹之時矣。
誠如是,禹之前元九疇也。
又何以《堯典》之#11九法坦然明白乎哉?問曰:今《書》世之傳者龍圖、龜書,《經》所不載,緯候之書蔑聞其義,誠誕說也?曰:龍圖、龜書,雖不載之于《經》,亦前賢疊相傳授也。
然而數與象合位,将卦偶不盈不縮,符于自然,非人智所能設之也。
況乎古今陰陽之書,靡不宗之。
至于通神明之德,與天地之理,應如影響,豈曰妄乎? 易數鈞隐圖卷下竟 #1『為膝』,四庫本作〔為足』。
#2一繼天』,原作『系天J,據四庫本改。
#3『以後J,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
#4『計J,據其文義,疑應作『既一字。
#5[邊相J,四庫本作『還相】。
#6一犧皇J,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
#7『六十四卦J,底本此處之後缺文數句,四庫本亦是。
#8『天象則J,底本此處之後缺文數句,四庫本亦是。
#9『明之」,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
#10『元乃J,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
#11『堯典之J,原作〔堯之典J,據四庫本乙正。
天何言哉,聖人則之必不然也。
或日:未可,敢質于《經》。
且堯任九子,各主其一。
九疇之數,九子之職也。
至農用八政,司空、司徒之官,唐虞世設之矣。
協用五紀,羲氏、和氏已正之矣。
斯則非俟禹受洛書之後設其官也。
且夫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天象則#8□口□口□□口。
□雖組其義,非至聖不能明之#9。
口□河圖、洛書,非羲皇不能畫之。
卦合其象,非文王不能伸之。
爻象之興,非周公不能着之。
故仲尼日: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又日:天生德於予,則知天生睿哲於聖人,默究乎幽迹,是謂錫之也。
故仲虺之诰日:天乃錫王勇智,表正萬邦之謂也。
且孔氏以箕子稱天乃錫禹九疇,便謂之洛出龜書,則不思聖人雲河出圖,洛出書,在作《易》之前也。
又唐法九疇,唐虞之前已行之矣。
而雲禹受洛書之後,始有常道 次叔,不日誣之者乎? 論下 《春秋緯》日:《洛書》六篇。
孔氏雲:洛書,神龜負文而出,列于背,有數一至九。
今代之所傳龜書,惟總五行生成之數,未知孰是。
略試論之:《春秋緯喜一tt《洛書》六篇,則與五行、九疇之數不偶,亦未明其義。
孔氏雲洛書有數一至九,謂《書》之九疇自一五行至五福、六極之數也。
且《書》之九疇,惟五行是包天地自然之數,餘八法皆是禹參酌天時、人事類之耳,射非龜所負之文也。
今詳《洪範·五行傳》,凡言災異,必推五行為之宗。
又若鲧元聖德,汨陳五行,是以彜倫攸教。
則知五行是天垂自然之數,其文負于神龜;餘八法皆大禹引而伸之,猶龍圖止負四象八純之卦;餘重卦六十四,皆伏犧仰觀俯察,象其物宜,伸之以爻象也。
況乎五行包自然之性,八卦報自然之象,聖人更為之變易,各以類分,而觀吉兇矣。
若今世之所傳者,龜書不為妄也。
尚或疑焉者,試精之于問答。
或問日:且雲圖、書皆出於犧皇之世,則九疇亦陳于犧皇之代,不當言禹第而次之也?答曰:河圖八卦,垂其象也,故可以盡陳其位;洛書五行,含其性也,必以文字分其類。
玄犧之世,世質民淳,文字未作,故九疇莫得而傳也,但申其數耳。
至大禹聖人遂演成《九類》,垂為世範。
九疇自禹而始也。
或問曰,既雲龍圖兼五行,則五行已具於龍圖矣。
不應更用龜書也。
答日:雖兼五行,有中位而無土數,唯四十有五,是有其象,而未着其形也,唯四象、八卦之義耳。
龜書乃具五行生成之數五十有五矣。
《易》者,包象與器,故聖人資圖、書而作之也。
或問日:《書》雲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必洛書,今臆說破之,元乃#10□□□。
答曰:仲尼稱河出圖,洛出書,於玄犧畫《易》之前,不當雲出夏禹之世也。
如日不然,是洛書複出于夏禹之時矣。
誠如是,禹之前元九疇也。
又何以《堯典》之#11九法坦然明白乎哉?問曰:今《書》世之傳者龍圖、龜書,《經》所不載,緯候之書蔑聞其義,誠誕說也?曰:龍圖、龜書,雖不載之于《經》,亦前賢疊相傳授也。
然而數與象合位,将卦偶不盈不縮,符于自然,非人智所能設之也。
況乎古今陰陽之書,靡不宗之。
至于通神明之德,與天地之理,應如影響,豈曰妄乎? 易數鈞隐圖卷下竟 #1『為膝』,四庫本作〔為足』。
#2一繼天』,原作『系天J,據四庫本改。
#3『以後J,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
#4『計J,據其文義,疑應作『既一字。
#5[邊相J,四庫本作『還相】。
#6一犧皇J,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
#7『六十四卦J,底本此處之後缺文數句,四庫本亦是。
#8『天象則J,底本此處之後缺文數句,四庫本亦是。
#9『明之」,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
#10『元乃J,底本此處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
#11『堯典之J,原作〔堯之典J,據四庫本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