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數鈎隐圖卷上

關燈
太極第一 太極無數與象。

    今以二儀之氣,混而為一以畫之,蓋欲明二儀所從而生也。

     太極生兩儀第二 《經》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太極者,一氣也。

    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一氣所判,是日兩儀。

    《易》不雲乎天地,而雲兩儀者,何也?蓋以兩儀則二氣始分,天地則形象斯着;以其始分兩體之儀,故謂之兩儀也。

    何以明其然?略試論之:夫氣之上者輕清,氣之下者重濁。

    輕清而圓者,天之象也。

    重濁而方者,地之象也。

    茲乃上下未交之時,但分其儀象耳。

    若二氣交,則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則形之始也。

    五行既備,而生動植焉,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

    則知兩儀乃天地之象,天地乃兩儀之體爾。

    今畫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

    畫地右動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

    分而各其處者,蓋明上下未交之象也。

     天五第三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數也。

    至于天五,則居中而主乎變化,不知何物也,強名日中和之氣,不知所以然而然也。

    交接乎天地之氣,成就乎五行之質,彌綸錯綜,無所不周。

    三才之道既備,退藏於密,寂然無事,茲所謂陰陽不測之謂神者也。

    《經》雖雲四象生八卦,然須三、五之變易,備七、八、九、六之成數,而後能生八卦,而定位矣。

     天地數十有五第四 或問日:天地之數,何以由天五而生變化?答日:天地之生數足,所以生變化也。

    天地之數十有五,自天一至天五,凡十五數也。

    天一、天三、天五成九,此陽之數也,故《乾》元用九。

    地一不地四成六,此陰之數也,故《坤》元用六。

    兼五行之成數四十,合而為五十有五,備天地之極數也,所以能成變化而行鬼神。

     天一下生地六第五 地二上生天七第六 天三左生地八第七 地四右生天九第八 《經》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義日:參,合也;伍,為偶配也,為天五合配天一,下生地六之類是也。

    以通其變化,交錯而成四象、八卦之數也。

    成天地之文者,為陰陽交而着其文理也。

    極其數者,為極天地之數也。

    天地之極數,五十有五之謂也。

    遂定天地之象者,天地之數既設,則象從而定也。

     兩儀生四象第九 《經》曰:兩儀生四象。

    孔氏《疏》謂: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雲兩儀生四象。

    土則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惟雲四象也。

    且金、木、水、火有形之物,安得為象哉?孔氏失之遠矣。

    又雲:《易》有四象,所以示者。

    莊氏雲:四象謂六十四卦之中有實象,有假象,有義象,有用象也。

    今於釋卦之處已破之矣。

    何氏謂: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一也;天地變化,聖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見吉兇,三也;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四也。

    今謂此四事,聖人《易》外别有其功,非專《易》内之物。

    稱《易》有四象,且又雲:《易》有四象,所以示也;擊辭焉,所以告也。

    然則象與辭,相對之物。

    辭既爻卦之下辭,象謂爻卦之象也。

    上兩儀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謂也。

    諸儒有謂七、八、九、六,今則從以為義也。

    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為所以示之四象,則駁雜之甚也。

    何哉?夫七、八、九、六,乃少陰、少陽、老陰、老陽之位,生八卦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也。

    略試論之:且夫四象者,其義有二..一者謂兩儀所生之四象,二者謂《易》有四象,所以示之四象,若天一、地一不天三、地四所以兼天五之變化,上下交易,四象備其成數,而後能生八卦矣。

    於是乎,坎、離、震、兌居四象之正位。

    不雲五象者,以五無定位,舉其四則五可知矣。

    夫五上駕天一,而下生地六;下駕地二,而上生天七;右駕天三,而左生地八;左駕地四,而右生天九,此河圖四十有五之數耳。

    斯則二儀所生之四象,所謂《易》有四象,所以示者。

    若《系辭》雲吉兇者,失得之象,一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二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三也;剛柔者,晝夜之象,四也。

    且孔氏《疏》雲:象之與辭,相對之物。

    辭既爻卦之下辭,象謂爻卦之象也。

    又上句雲:《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下句雲:擊辭焉,所以告也。

    詳其吉兇、悔吝、變化、剛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