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者也。

    漸洳。

     濡滋之地也。

    葦蒲生于水中。

    其質柔弱。

    中抽堅莖。

    名曰蒲槌。

    内剛外柔。

    為堅心之坎水。

    以比人之元陽。

    生于精水之中。

    故曰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

    謂充于形中之氣。

    生于天一水中。

    知所秉之濃薄。

     則知氣有多少矣。

    人之陰陽出入。

    應天地之寒暑往來。

    熱則滋雨在上。

    而萬物之根少汁。

    蓋言精水亦随氣而上出者也。

    熱則人氣在外。

    腠理開而汗大洩。

    津氣外洩。

    故在内之血氣減少。

    此言人之血氣。

     本于下焦之精氣也。

    地凍水冰。

    則天氣收藏。

    而人氣在中。

    皮膚緻密。

    而汗不出。

    精氣内藏。

    故血氣自強也。

    善行水者。

    不能鑿冰。

    善用針者。

    不能取四厥。

    謂氣随天地之寒暑出入。

    非人力之所能強也。

     治厥者必先熨。

    通其氣也。

    調和其經。

    通其經也。

    謂所受于天之精氣。

    行于經脈之外内者也。

    調之掌與腋。

    肘與腳。

    項與脊。

    謂血氣之行于上下四旁。

    無處不到也。

    淖澤者。

    行之太過。

    當刺而平之。

    緊澀者。

    澀滞不通。

    當破而散之。

    此所謂以針而解結者也。

     用針之類。

    在于調氣。

    氣積于胃。

    以通營衛。

    各行其道。

    宗氣流于海。

    其下者注于氣街。

    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厥在于足。

    宗氣不下。

    脈中之血。

    凝而留止。

    弗之火調。

    弗能取之。

     此言後天飲食之谷氣。

    乃營衛宗氣。

    各走其道。

    充于形身之上下者也。

    厥在足者。

    少陰之氣厥也。

     寒氣厥逆于下。

    是以宗氣不能不行。

    脈中之血。

    凝而留止。

    弗之火調。

    弗能通之。

    謂下焦之精氣。

    乃陰陽水火。

    得火熱而後能溫其水寒。

    夫所受于天者。

    少陰腎髒之精氣也。

    沖脈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

     出于氣街。

    循陰股内廉。

    邪入中。

    厥在于足。

    而宗氣不下者。

    謂宗氣下行。

    而與少陰之氣相合也。

     夫所謂合并而充身者。

    下焦先天之氣。

    上與陽明之谷氣相合。

    而出入于關節肌腠之間。

    然而後天所生之宗氣。

    亦下行而與少陰之精氣相合。

    注于氣街。

    入于中。

    并行于經脈皮膚之外内者也。

     用針者。

    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

    切而循之。

    按而彈之。

    視其應動者。

    乃後取之而下之。

     此申明血氣之行于脈中也。

    内經雲。

    絡滿經虛。

    瀉陽補陰。

    經滿絡虛。

    瀉陰補陽。

    蓋以裡之經脈為陰。

    外之絡脈為陽。

    血氣之行于脈中。

    從經而脈。

    脈而絡。

    絡而孫。

    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而後取之。

     六經調者。

    謂之不病。

    雖病謂之自已也。

    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

    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

    令之不通。

    視而瀉之。

    此所謂解結也。

     此申明血氣之行于脈外也。

    六經者。

    手足之十二經别也。

    大經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胃腑所出之氣血。

    充于皮膚分肉之間者。

    從髒腑之大經。

    而外出于皮膚。

    橫絡者。

    經脈之支别也。

    如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

    此必有經脈之橫絡。

    盛加于大經。

    而令之不通也。

    故視而瀉之。

     此所謂解結也。

    此二節。

    論水谷所生之血氣。

    營于脈中。

    充于膚腠。

    各有道路也。

    闵士先曰。

    以此二節列于節中者。

    分别合并。

    而充身之真氣各别也。

    當以自費之義參之。

     上寒下熱。

    先刺其項太陽。

    久留之。

    已刺則熨。

    項與肩胛。

    令熱下合乃止。

    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此言下焦所生之氣。

    從下而上也。

    太陽為諸陽主氣。

    而太陽之氣。

    生于膀胱水中。

    上寒下熱。

    此太陽之氣。

    留于下而不上。

    故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

    以候氣至。

    已刺則熨項與肩胛。

    令火熱與下之陽氣交合乃止。

    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闵士先曰。

    本經凡曰項太陽。

    皆在氣分上看。

    取表氣。

    故不言經穴。

    趙庭霞曰。

    少陰太陽。

    本水火之标本。

    故俱用火以溫氣。

     上熱下寒。

    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

    氣下乃止。

    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此言上焦所生之氣。

    從上而下也。

    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是謂氣。

    此上焦之氣。

     從上而下。

    如上熱下寒。

    當視其虛脈而陷之于經絡者取之。

    此因脈虛而氣陷于脈内。

    不能熏膚熱肉。

     故下寒也。

    故當取之于經。

    俟氣下乃止。

    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大熱遍身。

    狂而妄見妄聞妄言。

    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

    虛者補之。

    血而實者瀉之。

    因其偃卧。

    居其頭前。

    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

    久持之。

    卷而切之。

    下至缺盆中而複止。

    如前熱去乃止。

    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此言中焦所生之氣。

    從中而出。

    散行于上下者也。

    中焦之氣。

    陽明水谷之悍氣也。

    大熱遍身。

    狂而妄見妄聞。

     此陽明之氣。

    逆而為熱狂也。

    故當視足陽明之皮部。

    及大絡取之。

    虛者補之。

    如逆于血脈之中而血實者瀉之。

    蓋中焦之氣。

    從大絡而出于皮膚者也。

    其悍氣之上沖頭者。

    循咽上走空竅。

    出。

    下客主人。

     循牙車。

    複與陽明之脈相合。

    并下人迎。

    從膺胸而下至足跗。

    故當因其偃卧。

    居其頭前。

    以兩手四指。

    挾按頸中人迎之動脈。

    久持之。

    蓋使悍熱之散于脈外。

    勿使合于脈中。

    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以上三節。

    申明膚表之氣。

    又有從上中下之三道而出者。

    是所受于天與谷氣并而充身者。

    又有二氣也。

     學人能明乎陰陽血氣離合出入之道。

    全經大義。

    思過半矣。

     黃帝曰。

    有一脈生數十病者。

    或痛或癰。

    或熱或寒。

    或癢或痹。

    或不仁。

    變化無窮。

    其故何也。

     岐伯曰。

    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此下論邪氣之傷人營衛宗氣。

    則真氣去。

    邪獨留。

    邪氣淫。

    變化無窮。

    是以一脈而生數十病也。

     黃帝曰。

    餘聞氣者。

    有真氣。

    有正氣。

    有邪氣。

    何謂真氣。

    岐伯曰。

    真氣者。

    所受于天。

    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正氣者。

    正風也。

    從一方來。

    非實風。

    又非虛風也。

    邪氣者。

    虛風之賊傷人也。

    其中人也深。

    不能自去。

    正風者。

    其中人也淺。

    合而自去。

    其氣來柔弱。

    不能勝真氣。

    故自去。

     所受于天者。

    先天之精氣。

    谷氣者。

    後天水谷之精氣。

    合并而充身者也。

    正氣者。

    大塊噫氣。

    其名為風。

    從一方來。

    非實風。

    又非虛風。

    此天地之正氣也。

    虛風者。

    從虛鄉來之賊風。

    傷人正氣。

    其中人也深。

    不能自去。

    正風者。

    其中人也淺。

    與真氣合而自去。

    蓋其氣來柔弱。

    不能勝真氣。

    故自去。

     闵士先曰。

    人秉天地之正氣所生。

    故天之正氣。

    與人之真氣相合。

    不能勝真氣者。

    合并之氣盛也。

     朱衛公曰。

    風出于地隧之中。

    故其氣來柔弱。

     實風者。

    天之怒氣也。

     虛邪之中人也。

    灑淅動形。

    起毫毛而發腠理。

    其入深。

    内搏于骨。

    則為骨痹。

    搏于筋。

    則為筋攣。

     搏于脈中。

    則為血閉。

    不通則為癰。

    搏于肉。

    與衛氣相搏。

    陽勝者則為熱。

    陰勝者則為寒。

    寒則真氣去。

     去則虛。

    虛則寒搏于皮膚之間。

    其氣外發腠理。

    開毫毛。

    淫氣往來。

    行則為癢。

    留而不去為痹。

    衛氣不行。

    則為不仁。

     此言虛邪之傷形也。

    灑淅動形。

    故搏于皮脈肉筋骨。

    而為痹為攣。

    為癰為痹。

    陰勝則為寒。

    寒則真氣去。

    有傷衛氣。

    則為不仁。

    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虛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營衛。

    營衛稍衰。

    則真氣去。

    邪氣獨留。

    發為偏枯。

    其邪氣淺者。

     脈偏痛。

     此邪氣偏客于形。

    傷其營衛。

    則真氣去。

    而為偏枯也。

    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蓋偏枯者。

    邪直傷于筋骨也。

    闵士先曰。

    營衛衰則真氣去。

    當知營衛真氣。

    同本所生。

    而各走其道。

    可離而可合者也。

     虛邪之入于身也深。

    寒與熱相搏。

    久留而内着。

    寒勝其熱。

    則骨疼肉枯。

    熱勝其寒。

    則爛肉腐肌為膿。

     内傷骨。

    内傷骨為骨蝕。

    有所疾前筋。

    筋屈不能伸。

    邪氣居其間而不反。

    發為筋溜。

    有所結。

    氣歸之。

     衛氣留之。

    不得反。

    津液久留。

    合而為腸溜。

    久者數歲乃成。

    以手按之柔。

    已有所結。

    氣歸之。

    津液留之。

    邪氣中之。

    凝結日以易甚。

    連以聚居。

    為昔瘤。

    以手按之堅。

    有所結。

    深中骨。

    氣因于骨。

    骨與氣并。

    日以益大。

    則為骨疽。

    有所結。

    中于肉。

    宗氣歸之。

    邪留而不去。

    有熱則化而為膿。

    無熱則為肉疽。

     凡此數氣者。

    其發無常處。

    而有常名也。

     此虛邪傷氣而病形也。

    寒與熱搏者。

    形中之陰陽二氣也。

    蓋形舍氣。

    氣歸形。

    形氣之相合也。

    是以傷形則病氣。

    傷氣則病形。

    結氣歸之者。

    寒熱相搏之氣。

    歸于邪留之形所也。

    凡此數氣者。

    其發無定處。

    而有肉枯骨蝕筋溜昔瘤之定名也。

    末章論邪氣病形。

    則真氣去而營衛傷。

    蓋真氣者。

    出入于節之交。

    遊行于皮膚肌腠之間者也。

     卷九 衛氣行第七十六 黃帝問于岐伯曰。

    願聞衛氣之行。

    出入之合何如。

    伯高曰。

    歲有十二月。

    日有十二辰。

    子午為經。

     卯酉為緯。

    天周二十八宿。

    而一面七星。

    四七二十八星。

    房昴為緯。

    虛張為經。

    是故房至畢為陽。

    昴至心為陰。

    陽主晝。

    陰主夜。

    故衛氣之行。

    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

    晝日行于陽二十五周。

    夜行于陰二十五周。

    周于五髒。

    是故平旦陰盡。

    陽氣出于目。

    目張則氣上行于頭。

    循項下足太陽。

    循背下至小趾之端。

     其散者。

    别于目銳。

    下手太陽。

    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

    其散者。

    别于目銳。

    下足少陽。

    注小趾次趾之間。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

    下至小指之間别者。

    以上至耳前。

    合于颔脈。

    注足陽明。

    以下行至跗上。

     入五趾之間。

    其散者。

    從耳下下手陽明。

    入大指之間。

    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

    入足心。

    出内踝。

    下行陰分。

    複合于目。

    故為一周。

    (髒字舊本誤作歲今改正) 歲有十二月者。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一晝一夜。

    日随天道環轉。

    繞地一周。

    而過一度。

     歲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一周天。

    日有十二辰者。

    夜半為子。

    日中為午。

    日出為卯。

    日入為酉。

    子位于北。

     午位于南。

    卯位于東。

    酉位于西。

    子午為經。

    卯酉為緯。

    天周二十八宿。

    而一面七星。

    四七二十八星。

     是二十八宿。

    分位于周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

    房位于卯。

    昴位于酉。

    虛位于子。

    張位于午。

    房昴為緯。

    虛張為經。

    房度在卯。

     畢度在酉。

    房至畢為陽者。

    日随天道。

    自東而西。

    漏下二十五刻。

    日正中而行至張度。

    又二十五刻。

     而行至畢度。

    此晝日行于陽也。

    昴度在酉。

    心度在卯。

    昴至心為陰者。

    日随天道。

    自西而東。

    繞地環轉。

    漏下二十五刻。

    夜正中而行至虛度。

    又二十五刻。

    行至心度。

    此夜行于陰也。

    衛氣之行。

    一日一夜。

    五十周于身者。

    謂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循髒腑之手足十二經脈。

    與督脈任脈陽跷陰跷之脈度而行。

    一呼一吸。

    脈行六寸。

    水下二刻。

    計二百七十息。

    脈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

    晝行二十五周。

    夜行二十五周。

    總屬此十六丈二尺之脈度。

    無分陰與陽也。

    其晝行于陽二十五周。

    夜行于陰二十五周。

    周于五髒者。

    晝行于三陽之分。

    夜行于五髒之陰。

    與循經而行者。

    各走其道。

    蓋衛氣之循經而行者。

    是脈内之營氣。

    交相循度環轉。

    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者。

    與脈外之營氣。

    相将而行。

    晝行于皮膚肌腠之間。

    夜行于五髒募原之内。

    與晝夜循行十六丈二尺之經脈五十周者不同也。

    是以平旦氣出于陽而目張。

    暮則氣入于陰而目瞑。

    故下文曰。

    日行一舍。

    人氣行一周。

    與十分身之八。

    蓋言日行一舍。

     衛氣之循度而行者。

    環轉于十六丈二尺之一周。

    與行于三陽之分者。

    亦一周也。

    夫衛氣之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者。

    應日随天道繞地環轉。

    衛氣之循經而行者。

    應月與海水之盛虧于東西。

    故曰人與天地參也。

    與日月相應也。

     按、厥論曰。

    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陽明者。

    表也。

    為之行氣于三陽。

    而衛氣者。

    陽明水谷之悍氣。

    合于陽明之颔脈。

    下行至足跗上。

    是以衛氣之上入于五趾之間者。

    合陽明而入于颔脈之人迎。

     下至足跗。

    故入于足五趾之端。

    從指井而複出于皮膚之氣分也。

    玉師曰。

    經言衛氣先行皮膚。

    先充絡脈。

    是衛氣與絡脈之相通也。

    衛氣大會于風府。

    日下一節。

    二十一日。

    下至尾。

    内行于伏沖之脈。

    是衛氣外行于皮膚。

    而内行于經脈也。

    此言衛氣入于陽明之颔脈。

    是營衛之行于經脈外内。

    又不可執一而論。

    是故日行一舍。

    人氣行一周。

    與十分身之八。

    日行二舍。

    人氣行二周于身。

    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三舍。

    人氣行于身五周。

    與十分身之四。

    日行四舍。

    人氣行于身七周。

    與十分身之二。

     日行五舍。

    人氣行于身九周。

    日行六舍。

    人氣行于身十周。

    與十分身之八。

    日行七舍。

    人氣行于身十二周在身。

    與十分身之六。

    日行十四舍。

    人氣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

    與十分身之四。

    陽盡于陰。

    陰受氣矣。

    其始入于陰。

    常從足少陰注于腎。

    腎注于心。

    心注于肺。

    肺注于肝。

    肝注于脾。

    脾複注于腎為周。

    是故夜行一舍。

    人氣行于陰分一周。

    與十分藏之八。

    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

    而複合于目。

    陰陽一日一夜。

    合有奇分。

    十分身之四。

    與十分藏之二。

    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時。

    有早晏者。

    奇分不盡故也。

     日行一舍者。

    日行乎一宿之度也。

    人氣行一周者。

    言衛也。

     黃帝曰。

    衛氣之在于身也。

    上下往來。

    不以期候氣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

    分有多少。

    且有長短。

     春秋冬夏。

    各有分理。

    然後常以平旦為紀。

    以夜盡為始。

    是故一日一夜。

    水下百刻。

    二十五刻者。

    半日之度也。

    常如是無已。

    日入而止。

    随日之長短。

    各以為紀而刺之。

    謹候其時。

    病可與期。

    失時反候者。

    百病不治。

    故曰刺實者。

    刺其來也。

    刺虛者。

    刺其去也。

    此言氣存亡之時。

    以候虛實而刺之。

    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

    是謂逢時。

    在于三陽。

    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

    病在于三陰。

    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此論四時晝夜有長短之分。

    然各有分理。

    以定氣之在陽在陰也。

    如春秋晝夜平分之時。

    常以平旦為紀。

    以夜盡為始。

    日出卯初一刻。

    以一刻人氣在太陽為始。

    二刻在少陽。

    三刻在陽明。

    四刻在陰分。

    一日一夜。

    水下百刻為一周。

    二十五刻者。

    半日之度也。

    至日入而止為晝。

    随日之長短。

    皆以卯初一刻。

    人氣在太陽為紀而刺之。

    謹候其人氣在于陽分之時。

    以刺陽病。

    人氣在于陰分之時。

    以刺陰病。

    此病可與期而愈。

    如失時反候。

    百病不治也。

    實者邪氣實也。

    來者。

    謂氣之始來。

    如邪在陽分。

     以水下一刻五刻九刻。

    氣始來于陽而即刺之。

    所謂迎而奪之也。

    虛者。

    正氣虛也。

    去者。

    謂氣之已去。

     如陽氣虛者。

    以水下三刻七刻十一刻。

    人氣将去陽而之陰之時以刺之。

    所謂追而濟之也。

    如病在陰之虛實者。

    亦如此法。

    是謂逢時。

    如病在于三陽。

    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

    病在于三陰。

    必候其氣在于陰而刺之。

    倪仲玉曰。

    必候其氣在于陽者。

    在三陽之分也。

    在于陰者。

    在三陰之分也。

    以三陰三陽之為病。

    亦候其氣之在三陰三陽之分治之。

     水下一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六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七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八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九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一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二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三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四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五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十六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七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十八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十九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一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十二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二十三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二十四刻。

    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五刻。

    人氣在太陽。

    此半日之度也。

    從房至畢一十四舍。

    水下五十刻。

    日行半度。

    回行一舍。

    水下三刻與七分刻之四。

    大要曰。

    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

    人氣在太陽。

    是故日行一舍。

    人氣行三陽。

    行于陰分。

    常如是無已。

    與天地同紀。

    紛紛HTHT。

    終而複始。

    一日一夜。

    水下百刻而盡矣。

    (HT普巴切) 此論衛氣應天道之繞地環轉。

    在陽在陰。

    以為取刺之法。

    夫陽者。

    天氣也。

    主外。

    陰者。

    地氣也。

     主内。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君火者。

    日之太陽也。

    日随天道環轉。

    晝明夜晦。

    蓋天運以日光明也。

     是以水下一刻。

    人氣在太陽。

    水下二刻。

    人氣在少陽。

    水下三刻。

    人氣在陽明。

    水下四刻。

    人氣在陰分。

    陰分者。

    少陰之分也。

    水下二十五刻。

    此半日之度也。

    從房至畢。

    一十四舍。

    水下五十刻。

    日行天度之半。

     回行一舍者。

    繞地回轉。

    從昴至心。

    而又行一舍也。

    水下三刻者。

    謂五十三刻。

    而又加于太陽。

    與七分刻之四者。

    有一分二厘五毫之奇分也。

    此衛氣随天道繞地環轉。

    晝夜皆行于三陽之分。

    是以五十三刻。

    而複行于太陽。

    故大要曰。

    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

    人氣在太陽。

    謂晝夜日之加于舍上。

    皆以太陽為始也。

    是故日行一日。

    人氣行于三陽。

    而行于陰分。

    常如是無已。

    與天地同紀。

    謂地居天之中。

    而天道營運于地之外也。

    紛紛HTHT者。

    謂雜亂紛纭而仍有明白之分度也。

    夫衛氣晝行于陽。

    夜行于五髒之陰者。

    應天氣之入于地中。

     有寒暑之往來。

    衛氣環轉一周。

    行于三陽之分。

    二十五周者。

    天道環轉于地之下也。

    故病在于三陽。

    必俟其氣在陽而刺之。

    病在于三陰。

    必俟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陰分者。

    少陰之分。

    少陰乃三陰之主也。

     衛氣晝行于三陽。

    夜行于五髒。

    共計行五十周。

    應天運環轉于地之外。

    晝夜止行二十五周。

    此氣之有徐矣。

    若夫大會于風府。

    日下一節。

    二十二日。

    内行于伏沖。

    其行九日。

    上出于缺盆。

    其所行更遲矣。

    經言衛氣悍滑疾。

    而所行疾徐不同。

    此皆出于理數之自然。

    又非人之知力所能臆度也。

    王子律曰。

    晝夜行于三陽。

    乃在肌表氣分。

    與晝夜循經而行。

     大略相同。

    經脈應地之經水。

    抑水流速而氣行緩與。

     卷九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太一常以冬至之日。

    居葉蟄之宮。

    四十六日。

    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門四十六日。

    明日居陰洛四十五日。

    明日居天宮四十六日。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

    明日居倉果四十六日。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

    明日複居葉蟄之宮。

    曰冬至矣。

     盧良侯曰。

    此章論太一所居之宮。

    徙遊之日。

    以下應君民将相之安否也。

    太乙。

    北極也。

    鬥杓所指之辰。

    謂之月建。

    即氣令所主之方。

    月令五日謂之候。

    三候謂之氣。

    三氣謂之節。

    冬至子之半。

    一陽初動。

    乃歲時之首也。

    是以太一常以冬至之日。

    居葉蟄之宮。

    葉蟄。

    坎宮也。

    本宮居四十六日。

    明日四十七日。

    徙居于天留之宮。

    天留。

    艮宮也。

    居四十六日。

    明日徙居倉門之宮。

    倉門。

    震宮也。

    居四十六日。

    明日徙居于陰洛之宮。

    陰洛。

    巽官也。

    居四十五日。

    明日徙居于天宮。

    天宮。

    離宮也。

    居四十六日。

    明日徙居于玄委之宮。

    玄委。

    坤宮也。

    居四十六日。

    明日徙居于倉果之宮。

    倉果。

    兌宮也。

    居四十六日。

    明日徙居于新洛之宮。

    新洛。

    幹宮也。

    居四十五日。

    明日四十六日。

    複居于葉蟄之宮。

    是明歲之冬至矣。

    常如是無已。

    終而複始。

    此太乙一歲所居之宮也。

     倪仲玉曰。

    坎宮名葉蟄者。

    冬令主蟄封藏。

    至一陽初動之時。

    蟄蟲始振。

    故名曰葉蟄。

    艮宮名天留者。

     艮為山。

    正而不動。

    因以為名。

    震宮名倉門者。

    倉、藏也。

    天地萬物之氣收藏。

    至東方春令而始震動開辟。

    故名倉門。

    巽宮名陰洛者。

    洛書以二四為肩。

    巽宮位居東南而主四月。

    因以為名。

    離宮名天宮者。

     日月麗天。

    主離明在上之象。

    因以為名。

    坤宮名玄委者。

    坤為地。

    玄、幽遠也。

    之、随順也。

    地道幽遠柔順。

    是以名之。

    兌宮名倉果者。

    果、實也。

    萬物至秋而收藏成實。

    是以名之。

    幹宮名新洛者。

    新、始也。

    洛書戴九履一。

    一乃幹之始也。

    此九宮之位。

    應于八方。

    四時各随時而命名也。

     太一日遊。

    以冬至之日。

    居葉蟄之宮。

    數所在日從一處至九日。

    複反于一。

    常如是無已。

    終而複始。

    太乙移日。

    天必應之以風雨。

    以其日風雨則吉。

    歲美民安少病矣。

    先之則多雨。

    後之則多汗。

    太乙在冬至之日。

    有變占在君。

    太一在春分之日。

    有變占在相。

    太一在中宮之日。

    有變占在吏。

    太一在秋分之日。

    有變占在将。

    太一在夏至之日。

    有變占在百姓。

    所謂有變者。

    太一居五宮之日。

    疾風折樹木。

    揚沙石。

    各以其所主占貴賤。

    因視風所從來而占之。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

    主生長。

    養萬物。

     從其沖後來為虛風。

    傷人者也。

    主殺主害者。

    謹候虛風而避之。

    故聖人曰。

    避虛邪之道。

    如避矢石然。

     邪弗能害。

    此之謂也。

    (汗當作旱) 盧良侯曰。

    此太一日遊于九宮也。

    數所在日者。

    以所在之宮。

    數至九日。

    而複反于本宮也。

    如居葉蟄之宮。

    即從葉蟄之一處。

    一日而至天留。

    二日而至倉門。

    三日而至陰洛。

    四日而至天宮。

    五日而至中宮。

    六日而至玄委。

    七日而至倉果。

    八日而至新洛。

    九日而複反于葉蟄之宮。

    如居天留之宮。

    即從天留數至九日。

    而複反于天留也。

    常如是無已。

    終而複始。

    風雨者。

    天地陰陽之和氣。

    是以太一移宮之日。

    天必應之以風雨。

    其本日風雨則吉。

    歲美民安少病。

    如先期而風雨。

    主多雨水。

    後期而風雨。

    則多旱燥。

    此太一出遊之第一日。

    即移宮之第四十七日也。

    二至二分。

    乃陰陽離合之候。

    中宮乃占八風之時。

    是以遞居本宮之第一日有變。

    則占在君民将相也。

    疾風折木揚沙。

    暴戾之變氣也。

    實風者。

    春之東風。

    夏之南風。

    秋之西風。

    冬之北風。

    春夏交之東南風。

    秋冬交之西北風。

    此天地四時之正氣。

    故主生長。

    養萬物。

    其從沖後來者。

    如冬至從南西二方而來。

    春分從西北二方而來。

    是為虛鄉不正之風。

    主傷人而殺害萬物。

    故聖人日避虛邪之道。

    如避矢石。

    日避者。

    太一出遊之一日也。

     是故太一徙立于中宮。

    乃朝八風。

    以占吉兇也。

    風從南方來。

    名曰大弱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心。

     外在于脈。

    氣主熱。

    風從西南方來。

    名曰謀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脾。

    外在于肌。

    其氣主為弱。

    風從西方來。

    名曰剛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肺。

    外在于皮膚。

    其氣主為燥。

    風從西北方來。

    名曰折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小腸。

    外在于手太陽脈。

    脈絕則溢。

    脈閉則折不通。

    善暴死。

    風從北方來。

    名曰大剛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腎。

    外在于骨。

    與肩背之膂筋。

    其氣主為寒也。

    風從東北方來。

    名曰兇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大腸。

    外在于兩脅腋骨下及肢節。

    風從東方來。

    名曰嬰兒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肝。

    外在于筋紐。

    其氣主為身濕。

    風從東南方來。

    名曰弱風。

    其傷人也。

    内舍于胃。

    外在肌肉。

    其氣主體重。

    此八風皆從其虛之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