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于孫絡皮膚。

    其着于内之孫絡而成積者。

    其積往來上下。

    其臂手孫絡之居于外也。

    浮而緩。

    不能拘束其積而止之。

    故往來移行于腸胃之間。

    胃腑之水津。

    滲注于外。

    則濯濯有聲。

    蓋留滞于孫絡。

    而不能注于大絡也。

    陽明之經。

    乃胃之大絡。

    故挾臍而居。

    飽則水谷之津注于外。

    故大。

    饑則津血少。

    故小也。

    緩筋者。

    經于腹内之筋。

    故有似乎陽明之積。

    飽則脹。

    故痛。

    饑則止而安也。

    募原者。

    腸胃之膏膜。

    飽則津液滲潤于外。

    故安。

     饑則幹燥。

    故痛也。

    伏沖之脈。

    挾于臍間。

    故揣之應手而動。

    發手則熱者。

    沖脈之血氣充于外也。

    沖脈下循陰股。

    出于胫氣之街。

    其氣下于兩股。

    如湯沃之狀者。

    因積而成熱也。

    膂筋者。

    附于脅膂之内。

    在腸之後。

    故饑則積見。

    飽則不見。

    而按之不得也。

    輸之脈者。

    轉輸津液之脈。

    髒腑之大絡也。

    胃腑水谷之精。

    從胃之大絡。

    而注于髒腑之大絡。

    從髒腑之大絡。

    而出于皮膚。

    故積着于輸之脈。

    則脈道閉塞不通。

    津液不下。

    而皮毛之孔竅幹塞也。

    此邪氣之從外而内。

    從上而下。

    以成其積也。

    徐振公曰。

    手孫絡之居也。

    浮而緩者。

    謂無力也。

    胗孫絡之浮緩者。

    胗尺膚也。

    蓋脈之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胃腑所出之氣血。

    從陽明之五裡而出于尺膚。

    是以胗孫絡之浮緩。

    則知其無力而不能拘積也。

    倪仲宣曰。

    寸關尺三部。

    以候髒腑經脈之氣。

    人迎氣口。

    以候在外之氣。

    尺膚以候内在之氣。

     黃帝曰。

    積之始生。

    至其已成。

    奈何。

    岐伯曰。

    積之始生。

    得寒乃生。

    厥乃成積也。

     此承上啟下之文。

    風雨者。

    在天之邪而傷上。

    清濕者。

    在地之邪而傷下。

    在天曰生。

    在地曰成。

     故積之始生。

    得寒而生。

    清濕之邪。

    厥逆于下而成積也。

     黃帝曰。

    其成積奈何。

    岐伯曰。

    厥氣生足。

    生胫寒。

    胫寒則血脈凝澀。

    血脈凝澀。

    則寒氣上入于腸胃。

    入于腸胃則脹。

    脹則腸外之汁沫。

    迫聚不得散。

    日以成積。

    卒然多食飲。

    則腸滿。

     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陽絡傷則血外溢。

    血外溢則衄血。

    陰絡傷則血内溢。

    血内溢則後血。

    腸胃之絡傷。

    則血溢于腸外。

    腸外有寒汁沫。

    與血相搏。

    則并合凝聚不得散。

    而積成矣。

    卒然外中于寒。

    若内傷于憂怒。

    則氣上逆。

    氣上逆。

    則六輸不通。

    濕氣不行。

    凝血蘊裹而不散。

    津液澀滲。

    着而不去。

    而積皆成矣。

    (莫本切也門上聲) 此言清濕之邪。

    傷下之形而成積也。

    、悶也。

    厥逆生足者。

    邪氣厥逆于下。

    則足胫。

    而不得疏利矣。

    則生寒。

    寒則血脈凝澀。

    而寒氣上入于腸胃。

    入于腸胃則脹。

    脹則腸外之汁沫。

     迫聚不得散。

    日久而成積矣。

    若卒然多食飲。

    則腸滿。

    又或起居不節。

    用力過度。

    則絡脈傷。

    絡脈者。

     即髒腑所出血氣之别絡也。

    陽絡者。

    上行之絡脈。

    傷則血外溢于上而為衄。

    陰絡者。

    下行之絡脈。

    傷則血内溢而為後血。

    腸胃之絡傷。

    則血溢于腸外。

    腸外有寒汁沫。

    與血相搏。

    則并合凝聚。

    不得散而積成矣。

    或卒然外中于寒邪。

    若兼之内傷于憂怒。

    則氣上逆。

    氣上逆則六輸不通。

    輸者。

    轉輸血氣之脈。

    六者。

    手經之輸。

    即陽絡也。

    六輸不通。

    則溫膚熱肉之氣不行。

    血凝蘊裹而不散。

    津液澀于絡中。

     滲于絡外。

    着而不去而積成矣。

    此言汁沫迫聚。

    或腸外之寒汁沫。

    與血相搏。

    皆為成積也。

    或外中于寒。

    兼之内傷憂怒凝血與津液留着。

    亦皆成積也。

    按經脈有手三陰三陽之大絡。

    并經而上循于手。

     足三陰三陽之大絡。

    并經而下循于足。

    主行血氣。

    滲出于脈外以養形。

    是以陽絡傷。

    則上出于空竅而為衄血。

    陰絡傷。

    則内出于腸胃而為便血。

    六輸不得上通于外。

    則内溢于脈外而成積。

     是外内皆主滲出于脈外者也。

    徐振公曰。

    因于風雨所生之積。

    着于有形而生。

    故曰生。

    因于清濕所成之積。

    乃凝血與津汁。

    搏聚于空郭之中。

    如懷子之狀。

    虛懸而成形。

    蓋因于天者。

    本于無形。

     故附于有形而生。

    因于地者。

    乃自成其形也。

     黃帝曰。

    其生于陰者奈何。

    岐伯曰。

    憂思傷心。

    重寒傷肺。

    忿怒傷肝。

    醉以入房。

    汗出當風傷脾。

    用力過度。

    若入房汗出則傷腎。

    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

     此言喜怒不節。

    則傷五髒之形。

    而病起于陰也。

    憂思傷心。

    形寒飲冷則傷肺。

    忿怒不節則傷肝。

     醉以入房。

    汗出當風則傷脾。

    用力過度。

    若入房汗出則傷腎。

    此外因于天之風雨。

    地之清濕。

    内因于五髒之情志。

    而成上中下三部之積也。

    按五髒隻曰生病。

    而不曰積。

    蓋五髒之病積。

    在氣而非有形也。

    難經所謂在肝曰肥氣。

    在肺曰息奔。

    在心曰伏梁。

    在脾曰痞氣。

    在腎曰奔豚。

    此乃無形之氣積。

     而非有形之血積也。

    倪仲玉曰。

    憂思忿怒傷氣。

    故積在氣。

     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

    岐伯答曰。

    察其所痛。

    以知其應。

    有餘不足。

    當補則補。

    當瀉則瀉。

    毋逆天時。

    是謂至治。

    痛者。

    為積之痛于内也。

    察其所痛。

    知其所應者。

    如着于孫絡之積。

    則外應于手臂之孫絡。

    着于陽明之經積。

    則外應于光明。

    着于腸胃募原之積。

    則外應于谷之穴會。

    着于伏沖之積。

     則外應于氣沖大赫。

    着于膂筋之積。

    則應于足少陰太陽之筋。

    結于緩筋之積。

    則應于足太陰陽明之筋。

     成于六輸之積。

    則外應于内關外關。

    通裡列缺。

    支正偏曆。

    積于空郭之中。

    則外應于陽明之五裡。

    臂腕之尺膚。

    積于五髒。

    察其左右上下。

    則外應于五髒之經俞。

    審其有餘不足。

    當補則補。

    當瀉則瀉。

    随四時之序。

    氣之所處。

    病之所舍。

    髒腑之所宜。

    毋逆天時。

    是謂至治。

    倪仲玉曰。

    外因之積應于形。

    内因之積應于脈。

     卷八 行針第六十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聞九針于夫子。

    而行之于百姓。

    百姓之氣血。

    各不同形。

    或神動而氣先針行。

     或氣與針相逢。

    或針已出。

    氣獨行。

    或數刺乃知。

    或發針而氣逆。

    或數刺病亦劇。

    凡此六者。

    各不同行。

    願聞其方。

     此承前章論刺陰陽之人。

    而行針之不同也。

    夫五音之人多陰。

    左右太少之人多陽。

    百姓者。

    天下之大衆。

    蓋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而人亦應之。

    百姓之氣血。

    各不同形者。

    謂形中之血氣。

    有盛有少也。

    六者。

    謂重陽之人。

    陽中有陰之人。

    陰陽和平之人。

    多陰之人。

    陰中有陽之人。

    及粗工之所敗也。

    倪仲玉曰。

    此篇論刺形。

    故提二形字。

    末結一形字。

     岐伯曰。

    重陽之人。

    其神易動。

    其氣易往也。

    黃帝曰。

    何謂重陽之人。

    岐伯曰。

    重陽之人。

     高高。

    言語善疾。

    舉足善高。

    心肺之髒氣有餘。

    陽氣滑盛而揚。

    故神動而氣先行。

     此言重陽之人。

    神氣之易行也。

    夫五髒内合五行。

    外合五音。

    三陰之所主也。

    心肺居上為陽。

    肝腎脾居下為陰。

    陰中之有陽也。

    重陽之人者。

    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陽。

    及心肺之髒氣有餘者也。

    高高。

     手三陽之在上也。

    言語善疾。

    陰中之陽在中也。

    舉足善高。

    足三陽之在下也。

    心藏神。

    肺主氣。

    心肺之髒氣有餘。

     陽氣滑盛而揚。

    故神動而氣先行也。

     黃帝曰。

    重陽之人。

    而神不先行者何也。

    岐伯曰。

    此人頗有陰者也。

    黃帝曰。

    何以知其頗有陰也。

    岐伯曰。

    多陽者多喜。

    多陰者多怒。

    數怒者易解。

    故曰頗有陰。

    其陰陽之離合難。

    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心為陽中之太陽。

    肝為陰中之少陽。

    心主喜。

    肝主怒。

    心藏神。

    肝藏魂。

    魂随神以往來者也。

     神動而氣先行者。

    神魂之相離也。

    重陽而頗有陰者。

    陰陽之相合也。

    陰陽之離合難。

    故神與魂合。

    則其神不能先行矣。

    上文曰氣先行。

    此則曰神。

    不能先行。

    蓋氣行則神行。

    神行則氣行。

    神氣之相随也。

     夫行針者。

    貴在得神取氣。

    然而神有易動。

    氣有易往。

    是以數刺而病益甚者。

    反傷其神氣也。

    仇汝霖曰。

    喜為心志。

    怒為肝志。

    數怒者易解。

    言其人易怒而易解者。

    重陽之人頗有陰也。

    蓋多陰者多怒。

     此陽中之陰。

    故易怒而易解也。

     黃帝曰。

    其氣與針相逢奈何。

    岐伯曰。

    陰陽和調。

    而血氣淖澤滑利。

    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

     徐振公曰。

    此言陰陽和平之人。

    血氣淖澤滑利。

    故氣出疾而與針相逢也。

    倪仲玉曰。

    謂陰陽之氣。

    皆應于針。

     黃帝曰。

    針已出而氣獨行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其陰氣多而陽氣少。

    陰氣沉而陽氣浮。

    沉者内藏。

    故針已出。

    氣乃随其後。

    故獨行也。

     徐振公曰。

    此言多陰之人。

    針已出。

    而陰氣獨行也。

    其陰氣多而陽氣少者。

    陰氣沉而陽氣浮。

    陰陽之相離也。

     故針已出。

    則微陽之氣。

    随針外洩。

    陰氣獨行于内。

    此陰陽不和。

    不能交相守。

    而微陽之易脫也。

     黃帝曰。

    數刺乃知。

    何氣使然。

    岐伯曰。

    此人之多陰而少陽。

    其氣沉而氣往難。

    故數刺乃知也。

     徐振公曰。

    此言陰中有陽之人。

    數刺而始知也。

    陰中有陽者。

    多陰而少陽。

    其氣沉而難于往來。

     故數刺乃知。

    此陰陽守于内也。

    二節言多陰少陽之人。

    有陰陽之相離者。

    有相守者。

    陰陽離合之道。

     行針者不可不知。

    仇汝霖曰。

    多陰少陽。

    故陰陽不合。

    陰中有陽。

    故陰陽相和。

    蓋陽生于陰也。

     黃帝曰。

    針入而氣逆者。

    何氣使然。

    岐伯曰。

    其氣逆。

    與其數刺病益甚者。

    非陰陽之氣。

    浮沉之勢也。

    此皆粗之所敗。

    工之所失。

    其形氣無過焉。

     徐振公曰。

    重陽之人。

    其神易動。

    其氣易往。

    神氣之易散也。

    多陰之人。

    氣随針出。

    微陽之易脫也。

    陰陽有離有合。

    氣之有浮有沉。

    粗工不知浮沉離合之道而失之。

    以緻數刺而病益甚也。

    夫五音之形。

     陰氣多而陽氣少。

    左右太少之形。

    陽氣多而陰氣少。

    故善用針者。

    調其陰陽。

    而使形氣之無過焉。

     仇汝霖曰。

    神氣者。

    五髒之神氣也。

    重陽之人。

    使神氣外弛。

    則愈亡其陰矣。

    多陰少陽之人。

    使陽氣随針而出。

    則愈亡其陽矣。

    此皆粗之所敗。

    工之所失也。

     卷八 上膈第六十八 黃帝曰。

    氣為上膈者。

    飲食入而還出。

    餘已知之矣。

    蟲為下膈。

    下膈者。

    食時乃出。

    餘未得其意。

    願卒聞之。

    岐伯曰。

    喜怒不适。

    食飲不節。

    寒溫不時。

    則寒汁流于腸中。

    流于腸中。

    則蟲寒。

    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

    則腸胃充郭。

    衛氣不營。

    邪氣居之。

    人食則蟲上食。

    蟲上食則下管虛。

    下管虛則邪氣勝之。

     積聚已留。

    留則癰成。

    癰成則下管約。

    其癰在管内者。

    即而痛深。

    其癰在外者。

    則癰外而痛浮。

     癰上皮熱。

    (管脘同) 此言汁沫積于腸胃而成癰。

    膈者。

    内之膈肉。

    前連于胸之鸠尾。

    後連于脊之十一椎。

    旁連于脅。

    膈上為膻中。

    名曰氣海。

    上焦宗氣之所居。

    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所以熏膚充身澤毛。

    膈下胃腑之所居。

    名水谷之海。

    受中焦之氣。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随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充皮膚。

    若因于喜怒不适。

    食飲不節。

    寒溫不時。

    病在膈上者。

    食飲入而還出。

    因于膈下者。

    食入時乃還。

    時。

    周時也。

    夫胃者。

    水谷血氣之海也。

    汁沫者。

    胃腑所生之津液。

    滲出于腸胃之外。

     募原間之孫脈絡脈。

    化赤為血。

    注于胃之大絡。

    從髒腑之經隧。

    外出于皮膚。

    如因于外邪。

    以緻汁沫滲留于腸外。

    不得散。

    則日以成積矣。

    如因于内傷。

    汁沫留于腸内。

    漸積而成癰。

    此皆因于中上二焦之氣有傷。

    不能宣化輸布。

    故帝曰氣為上膈。

    蟲為下膈。

    上膈者。

    上焦之氣也。

    下膈者。

    中焦之氣也。

    蓋蟲為陰類。

    遇陽熱則消。

    中焦之氣虛寒。

    則陰類生聚而上食矣。

    寒汁流于腸中。

    則腸胃充郭。

    而衛氣不能營于外。

    則留積而成癰矣。

    其癰在脘内者。

    即痛而深。

    其癰在外者。

    則隐見于外而痛浮。

    在癰上之腹皮則熱。

    徐振公曰。

    此節亦承前數章而言。

    謂形中之肌肉血氣。

    藉胃腑水谷之所生養。

    若食飲入而還出。

    或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則形氣消索矣。

    此皆因于喜怒不節。

    若傷于五髒之形。

    則成五髒之積。

    傷于腸胃。

    則成腸胃之癰。

    本經曰。

    五髒不和。

    則七竅不通。

    六腑不和。

    則留而為癰。

     黃帝曰。

    刺之奈何。

    岐伯曰。

    微按其癰。

    視其所行。

    先淺刺其旁。

    稍内益深。

    還而刺之。

    毋過三行。

    察其沉浮。

    以為深淺。

    已刺必熨。

    令熱入中。

    日使熱内。

    邪氣益衰。

    大癰乃潰。

    伍以參禁。

     以除其内。

    恬無為。

    乃能行氣。

    後以鹹苦化谷乃下矣。

     視氣所行者。

    視衛氣之行于手足陽明而取之也。

    毋過三行者。

    先淺刺之。

    以逐陽邪而來血氣。

    複深刺之。

    以緻陰氣之邪。

    最後還而複深刺之。

    以下谷氣。

    谷氣者。

    水谷所生之正氣也。

    若過取之。

    則谷氣出。

    故曰毋過三行。

    察其浮沉者。

    察癰之生于脘内脘外。

    而為淺深之刺也。

    已刺必熨者。

    溫散其寒汁沫也。

    伍以參禁者。

    參伍而禁忌之。

    以除其内積也。

    上古天真論曰。

    恬虛無。

    真氣從之。

    故宜恬無為。

    乃能行氣。

    鹹苦化谷者。

    以鹹苦之物。

    同谷食之。

    蓋鹹能軟堅。

    苦能洩下。

    谷則衛其正氣者也。

    徐振公曰。

    此因喜怒不适。

    食飲不節。

    寒溫不時之所緻。

    故曰伍以參禁。

    謂禁其飲食之所當忌者。

    恬無為。

    是和其喜怒。

    适其寒溫矣。

    倪仲玉曰。

    當忌者忌。

    不當忌者不忌。

    故曰參伍。

     卷八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黃帝問于少師曰。

    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

    何道之塞。

    何氣出行。

    使音不彰。

    願聞其方。

     音聲者。

    五音之聲。

    嘹亮而有高下者也。

    語言者。

    分别清濁字面。

    發言而有語句也。

    在肺主聲。

     心主言。

    肝主語。

    然由足少陰腎氣之所發。

    又曰五者音也。

    音主長夏。

    是音聲之道。

    本于五髒之氣全備。

    而後能音聲響亮。

    語句清明。

    故善治者。

    審其有音聲而語言不清者。

    當責之心肝。

    能語言而無音聲者。

    當責之脾肺。

    不能語言而無音聲者。

    此腎氣之逆也。

    夫憂則傷肺。

    肺傷則無聲矣。

    恚怒傷肝。

    肝傷則語言不清矣。

     徐振公曰。

    土數五而主宮音。

    宮乃君主之音。

    五音之主也。

    仇汝霖曰。

    此篇亦承前數章而言。

    蓋憂恐忿怒。

    傷五髒之形。

    則病五髒而成積。

    如傷五髒之氣。

    則無音聲矣。

    倪仲玉曰。

    憂恐忿怒傷氣。

    氣傷髒。

    乃病髒。

    是因氣而病五髒之形。

    或傷五髒之氣。

     少師答曰。

    咽喉者。

    水谷之道也。

    喉嚨者。

    氣之所以上下者也。

    會厭者。

    音聲之戶也。

    口唇者。

     音聲之扇也。

    舌者。

    音聲之機也。

    懸雍垂者。

    音聲之關也。

    颃颡者。

    分氣之所洩也。

    橫骨者。

    神氣所使。

    主發舌者也。

    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颃颡不開。

    分氣失也。

    是故厭小而疾薄。

    則發氣疾。

    其開阖利。

     其出氣易。

    其厭大而濃。

    則開阖難。

    其氣出遲。

    故重言也。

    人卒然無音者。

    寒熱客于厭。

    則厭不能發。

     發不能下。

    至其開阖不緻。

    故無音。

    (厭上聲) 胃之上脘為咽喉。

    主進水谷。

    在喉嚨之後。

    肺之上管為喉嚨。

    主氣之呼吸出入。

    在咽喉之前。

    會厭者。

    在喉嚨之上。

    乃喉咽交會之處。

    凡人飲食。

    則會厭掩其喉嚨。

    而後可入于咽。

    此喉嚨之上管。

    故為音聲之戶。

    謂聲氣之從此而外出也。

    脾開竅于口唇。

    口開阖而後語句清明。

    故為音聲之扇。

    心開竅于舌。

    足少陰之脈。

    上挾舌本。

    舌動而後能發言。

    故為音聲之機。

    懸雍者。

    喉間之上。

    有如懸雍之下垂者。

    聲從此而出。

    故為音聲之關。

    肝脈循喉嚨。

    入颃颡。

    颃颡者。

    之上竅。

    口鼻之氣。

    及涕唾從此相通。

    故為分氣之所洩。

    謂氣之從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

    橫骨者。

    在舌本内。

    心藏神而開竅于舌。

    骨節之交。

    神氣之所遊行出入。

    故為神氣之所使。

    主發舌者也。

    蓋言橫骨若弩。

    舌之發機。

    神氣之所使也。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

    因颃颡不開。

    分氣失也。

     蓋以申明颃颡乃之上竅。

    口鼻之氣。

    及涕唾之從此而相通者也。

    會厭者。

    為開為阖。

    主聲氣之出入。

     是以薄小則發聲疾。

    濃大則開阖難。

    其氣出遲。

    故重言也。

    重言者。

    口吃而期期也。

    寒氣者。

    足少陰寒水之氣也。

    蓋少陰之脈。

    上系于舌。

    絡于橫骨。

    終于會厭。

    其正氣上行。

    而後音聲乃發。

    如寒氣客于厭。

    則厭不能發。

    謂不能開也。

    發不能下。

    謂不能阖也。

    是以至其開阖不緻。

    而無音聲矣。

     黃帝曰。

    刺之奈何。

    岐伯曰。

    足之少陰。

    上系于舌。

    絡于橫骨。

    終于會厭。

    兩瀉其血脈。

    濁氣乃辟。

    會厭之脈。

    上絡任脈。

    取之天突。

    其厭乃發也。

     足少陰主先天之生氣。

    留于膻中。

    上出于肺。

    以司呼吸者。

    後天水谷所生之宗氣也。

    是以呼出心與肺。

    吸入下通于肝腎。

    呼吸定息。

    上下之相通也。

    故寒氣客之。

    則正氣不通。

    而會厭失其開阖之機矣。

    濁氣者。

    寒水之濁氣。

    辟、除也。

    兩瀉其血脈者。

    謂脈道有兩歧。

    一通氣于舌本。

    一通精液于廉泉玉英。

    蓋足少陰主藏先天之精氣。

    而上通于空竅者也。

     卷八 寒熱第七十 黃帝問于岐伯曰。

    寒熱瘰。

    在于頸腋者。

    皆何氣使生。

    岐伯曰。

    此皆鼠痿寒熱之毒瓦斯也。

    留于脈而不去者也。

     此承上章之義。

    而論足少陰之水火焉。

    寒熱者。

    先天水火之氣。

    水火者。

    精氣也。

    以上數章。

    論後天所成之身形。

    及水谷所生之血氣。

    有盛有虛。

    為癰為積。

    上章論少陰所生之氣。

    上出于會厭而發于音聲。

    所藏之精。

    上通于任脈以濡空竅。

    然有正氣。

    則有邪淫。

    如寒熱之毒瓦斯。

    下藏于髒。

    上通于頸腋之間。

    留于脈而不去。

    則為瘰者。

    此腎藏先天之水毒也。

    天開于子。

    天一生水。

    其毒在外。

    故名曰鼠。

    夫頸腋之脈。

    少陽之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