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行于皮膚之氣分。

    而下合于陽明之脈中。

    并下人迎。

    此胃腑所生之悍氣。

    别走于陽明者也。

    故陰陽上下。

    其動也若一。

    蓋身半以上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謂在上之人迎。

    在下之沖陽。

    其動之相應也。

    故陽病而陽脈小。

    陰脈大者為逆。

    陰病而陰脈大。

    陽脈小者為逆。

    故陰陽上下。

    靜則俱靜。

    動則俱動。

    若引繩墨。

    如相傾而不相應者。

    則為病矣。

    按上章曰胸氣有街。

    腹氣有街。

    頭氣有街。

    胫氣有街。

    氣在腹者。

    止之背俞。

    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間。

    夫足陽明之脈。

    其支者下人迎。

    入缺盆。

    從缺盆下乳内廉。

    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

    下循腹裡。

    至氣街中而合。

     以下髀關。

    循股外廉。

    至足跗上。

    夫胃之悍氣。

    合陽明之脈而下人迎。

    挾臍入氣街中。

    則與沖脈相合。

     而出于腹氣之街矣。

    其下行而出于足跗者。

    動于沖陽而上。

    與人迎之相應也。

     黃帝曰。

    足少陰何因而動。

    岐伯曰。

    沖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

    下出于氣街。

    循陰股内廉。

    邪入中。

    循胫骨内廉。

    并少陰之經。

    下入内踝之後。

    入足下。

    其别者。

    邪入踝。

    出屬跗上。

    入大趾之間。

    注諸絡。

    以溫足胫。

    此脈之常動者也。

    (邪斜同) 此言流溢于中之血氣。

    一從沖脈與足少陰之大絡。

    而下出于足胫之氣街。

    循陰股内廉者。

    血氣出于皮膚。

    仍循少陰之經而行也。

    斜入中者。

    與太陽之承山踝上以下也。

    其别者。

    乃少陰之支絡。

    别走于踝跗。

    上入大趾之間。

    而散于十趾之絡。

    是以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蓋陰陽二氣。

     本于先天之水火。

    藏于腎髒。

    出于下而升于上也。

    夫衛氣者。

    陽明所生之氣也。

    上節論衛氣之别走陽明。

    合于人迎。

    是從膺胸臍腹。

    而下至跗上。

    如左右之動脈。

    與沖脈會于臍間。

    則陽明之血氣。

    随沖脈而出于腹氣之街矣。

    此節論沖脈與少陰出于胫氣之街。

    蓋手足十二經之本标。

    隻出于頭氣之街。

    胸氣之街。

     營衛之行。

    從本而入。

    從标而出。

    上下相貫。

    如環無端。

    其腹氣之街。

    胫氣之街。

    乃别出陽明少陰之血氣。

    不在十二經脈本标之内。

    故别提出陽明少陰之動輸焉。

     黃帝曰。

    營衛之行也。

    上下相貫。

    如環之無端。

    今有其卒然遇邪氣。

    及逢大寒。

    手足懈惰。

    其脈陰陽之道。

    相輸之會。

    行相失也。

    氣何由還。

    岐伯曰。

    夫四末陰陽之會者。

    此氣之大絡也。

    四街者。

    氣之徑路也。

    故絡絕則徑通。

    四末解。

    則氣從合。

    相輸如環。

    黃帝曰善。

    此所謂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

     此之謂也。

     此申明經脈之血氣。

    從四街而出行于脈外。

    皮膚分肉之氣血。

    從四末而入行于脈中。

    上下相貫。

     環轉之無端也。

    四末者。

    四肢之杪末。

    手足之指井也。

    其脈者。

    謂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輸。

    陰陽之道者。

     血氣從此所行之道路也。

    相輸之會氣從合者。

    謂皮膚之氣血。

    從四末而溜于脈中。

    輸行于經。

    而與脈中之血氣相會。

    入于肘膝之間。

    而與脈中之血氣相合。

    故曰四末解。

    則氣從合。

    蓋假風寒之邪。

    以明四末乃陰陽之會。

    氣從此而所入之大絡也。

    如因邪氣所阻。

    則手足懈惰。

    而道路不通。

    氣何由而環轉。

    如四末和解。

    則氣血輸會于脈中。

    而還轉于氣街矣。

    夫經脈者。

    内連于髒腑。

    外絡于形身。

    外内出入。

    常營無已。

    絡脈者。

    乃經脈之支别。

    如江河之支流。

    至梢杪而有盡也。

    四街者。

    氣之徑路也。

    故絡絕則徑通。

     手足十二經之本标。

    出于頭氣之街。

    胸氣之街。

     陽明所生之血氣。

    複出于腹氣之街。

    少陰所藏之血氣。

    複出于胫氣之街。

    此經脈中之血氣。

    複從絡脈之盡處。

    出于氣街。

    而行于皮膚分肉之外也。

    此營衛之行于皮膚經脈之外内。

    上下相貫。

    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也。

    王子方曰。

    本經雲。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又曰。

    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精氣之營于經者為營氣。

    今複言營衛之行環轉于經脈之外内。

    豈經義自相矛盾與。

    曰。

    衛氣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

    應天氣之晦明。

    天道右旋。

    地道左轉。

    天運于地之外。

    交相逆順而行。

    應營氣行于脈中。

     衛氣行于脈外。

    外内清濁之不相幹也。

    然天氣營運于地之外。

    而複通貫于地中。

    有四時之寒暑往來。

     生長收藏。

    此天地陰陽之氣。

    上下升降。

    外内出入有分有合。

    環轉無端。

    是以營衛之行。

    環轉于皮膚經脈之外内者。

    應天地之氣交也。

    夫所謂營行脈中者。

    始于手太陰肺。

    終于足厥陰肝。

    腹走手而手走頭。

    頭走足而足走腹。

    一脈流通。

    終而複始。

    此營血之行于脈中也。

    又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營于脈中者。

    循手足之十二經脈。

    及陰跷陽跷任脈督脈。

    合十六丈二尺為一周。

    晝行二十五度。

    夜行二十五度。

    應呼吸漏下者。

    此營氣之行于脈中也。

    衛氣晝行陽二十五度。

    夜行陰二十五度。

    此營氣衛氣各走其道。

    清濁外内之不相幹也。

    若夫手足之三陰三陽。

    十二經脈。

    皆從指井所出。

    而營于五髒之二十五輸。

    六腑之三十六輸。

    夫指井離爪甲如韭許。

    乃血肉筋骨之盡處。

    血氣皆從何來。

    而曰所出為井耶。

    蓋受皮膚之氣血。

    從此而溜注于脈中。

    十二經脈之血氣。

    始從此而生出。

    故曰所出為井。

    所溜為荥。

    所注為輸。

    所行為經也。

    充膚熱肉之氣血。

    婦随夫唱。

    相将而行。

    同溜于經脈之中。

    故曰營衛之行也。

    上下相貫。

    四末陰陽之會者。

    此氣之大絡也。

    夫宗氣半行于脈中。

    半行于脈外。

    營血半營于經隧。

    半營于皮膚。

    營氣行于脈中。

    衛氣行于脈外。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猶兩儀四象之定體。

    血氣貫通于外内。

    應天地之氣交。

    一息不運則生化滅矣。

    夫皮膚氣分為陽。

    經脈血分為陰。

    陽走陽而陰走陰。

    此陰陽之相離也。

    陰出于陽。

    陽入于陰。

    此陰陽之相合也。

    陰陽之道。

     有離而有合也。

    若行于陽者。

    隻行于陽。

    行于陰者。

    隻行于陰。

    無外内出入之神機。

    而生化亦滅矣。

     陰陽之奧。

    會心者明之。

    餘伯榮曰。

    五亂脹論。

    言衛氣亂脈。

    是謂大。

    衛氣逆為脈脹。

    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

    若衛氣行于脈内。

    豈非亂脈乎。

    曰。

    衛氣之在路也。

    常然并脈循分肉。

    行有逆順。

    陰陽相随。

    乃得天和。

    謂脈内之血氣順行。

    而脈外之氣血逆轉。

    行有逆順。

    乃得天地之和。

    衛氣亂脈者。

     謂衛氣順脈而行也。

    若夫環轉于皮膚經脈之外内。

    正所謂交相逆順而行。

    又何亂之有。

     卷七 五味第六十三 黃帝問于少俞曰。

    五味入于口也。

    各有所走。

    各有所病。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心。

    餘知其然也。

    不知其何由。

    願聞其故。

    (悶同) 任谷庵曰。

    按五營運大論雲。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肝生筋。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心生血。

    是五髒本于五味之所生。

    而生外合之筋骨血肉也。

    是以五味入口。

    而各有所走。

    夫心主血。

    腎主骨。

    苦乃火之味。

    鹹乃水之味。

    苦走骨而鹹走血者。

    陰陽水火之交濟也。

    肺主氣。

    故辛走氣。

     少俞答曰。

    酸入于胃。

    其氣澀以收。

    上之兩焦。

    弗能出入也。

    不出即留于胃中。

    胃中和溫。

    則下注膀胱。

    膀胱之脆薄以懦。

    得酸則縮绻。

    約而不通。

    水道不行故癃。

    陰者。

    積筋之所終也。

    故酸入而走筋矣。

     任氏曰。

    五味陰陽之用。

    辛甘發散為陽。

    酸苦湧洩為陰。

    鹹味湧洩為陰。

    淡味滲洩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

    或緩或急。

    或燥或潤。

    或軟或堅。

    是發散湧洩之中。

    而又有收散緩急之性矣。

    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中焦出氣如露。

    以行水谷之津。

    酸氣收澀。

    故弗能出于上之兩焦。

    不出。

    則留于胃而溜于下焦。

     注于膀胱矣。

    膀胱為脬之室。

    脬居于中。

    故膀胱之體質脆薄以懦。

    得酸則易于縮绻。

    縮則約而不通。

    水道不行。

    故為癃閉。

    陰者。

    前陰。

    積筋骨宗筋也。

    宗筋者。

    筋之主也。

    酸入于宗筋。

    故走筋也。

    按經筋章雲。

    足厥陰之筋。

    上循陰股。

    結于陰器絡諸筋。

    其病陰股痛轉筋。

    陰器不用。

    傷于内則不起。

    傷于寒則陰縮入。

    傷于熱則縱挺不收。

    是足厥陰肝經。

    主宗筋而外合于通體之筋。

     黃帝曰。

    鹹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何也。

    少俞曰。

    鹹入于胃。

    其氣上走中焦。

    注于脈。

    則血氣走之。

     血與鹹相得則凝。

    凝則胃中汁注之。

    注之則胃中竭。

    竭則咽路焦。

    故舌本幹而善渴。

    血脈者。

    中焦之道也。

     故鹹入而走血矣。

     任氏曰。

    中焦并胃中。

    出上焦之後。

    此所受氣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脈。

    乃化而為血。

    鹹入于胃。

    其氣上走中焦。

    注于脈者。

    鹹性之上湧也。

    注于脈則走于血氣矣。

    血者中焦之汁。

    奉心神而化赤。

    鹹乃寒水之味。

    故血與鹹相得則凝。

    凝則燥結。

    而胃中之汁以滋之。

    胃中汁竭。

    則咽路焦枯。

     故舌本幹而善渴。

    血脈者。

    中焦之道路。

    鹹氣上走于中焦。

    故走血。

    王子方曰。

    胃腑水谷之精汁。

    化而為赤。

    營于脈中。

     人一呼一吸。

    脈行六寸者。

    血氣之流行也。

    呼吸不已。

    血氣之行。

    無少停息。

    故血凝則胃中之汁注之。

    以資其流行。

     黃帝曰。

    辛走氣。

    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

    少俞曰。

    辛入于胃。

    其氣走于上焦。

    上焦者。

    受氣而營諸陽者也。

    姜韭之氣熏之。

    營衛之氣。

    不時受之。

    久留心下。

    故洞心。

    辛與氣俱行。

    故辛入而與汗俱出。

     任氏曰。

    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辛走氣。

    故其氣走于上焦。

     上焦者。

    受中焦之氣。

    而營諸表陽者也。

    夫營衛之氣。

    生于中焦。

    皆從上而出。

    故姜韭之氣上熏。

    則營衛之氣。

    不時受之。

    久留心下。

    則為洞心。

    辛與上焦之氣。

    俱行于表陽。

    則開發皮腠而汗出。

    餘伯榮曰。

    辛氣留于心下而上熏。

    則為洞心。

    與氣俱行。

    則與汗共并而出。

    蓋汗乃中焦水谷之液也。

    王子方曰。

    論五味而曰氣者。

    味之性也。

     黃帝曰。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變嘔何也。

    少俞曰。

    苦入于胃。

    五谷之氣。

    皆不能勝苦。

    苦入下脘。

     三焦之道。

    皆閉而不通。

    故變嘔。

    齒者。

    骨之所終也。

    故苦入而走骨。

    故入而複出。

    知其走骨也。

     任谷庵曰。

    炎上作苦。

    君主之味也。

    故五谷之氣。

    皆不能勝之。

    苦性下洩。

    故入于下脘。

    三焦者。

    少陽相火也。

    苦性寒。

    故三焦之道。

    皆閉塞不通。

    三焦不通。

    則入胃之水谷。

    不得通調布散。

    故變而為嘔也。

    夫腎主骨。

    腎為寒水之髒。

    苦性寒故走骨。

    同氣相感也。

    然苦乃火味。

    故入于下。

    而複出于上。

     以其性下洩而上湧也。

    餘伯榮曰。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标陽而本寒也。

    炎上作苦。

    而苦寒下洩。

    此少陰之味也。

    故能從本從标。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味。

    是以味合五行。

    氣合三陰三陽之六氣。

     黃帝曰。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心何也。

    少俞曰。

    甘入于胃。

    其氣弱小。

    不能上至于上焦。

    而與谷留于胃中者。

    令人柔潤者也。

    胃柔則緩。

    緩則蠱動。

    蠱動則令人心。

    其氣外通于肉。

    故甘走肉。

     任谷庵曰。

    稼穑作甘。

    坤土之味也。

    坤德柔順。

    故其氣弱小。

    太陰濕土主氣。

    故令人柔潤。

    柔者土之性。

    潤乃濕之氣也。

    夫蟲乃陰類。

    胃秉陽明燥熱之氣。

    胃若柔而緩。

    則蟲動而上入于胃矣。

    蟲上食、故令人心。

    土氣外主于肌肉故甘走肉。

    馬玄台曰。

    蠱當作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