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有标本虛實所離之處。
蓋以經脈所起之處為本。
所出之處為标。
虛實者。
謂血氣出于氣街。
離經脈而榮于膚腠。
則經脈虛而皮膚實矣。
高下者。
謂本在下而标出于上也。
氣街者。
氣之徑路。
絡絕則徑通。
乃經脈之血氣。
從此離絕。
而出于脈外者也。
契、合也。
紹、繼也。
門戶者。
血氣所出之門戶。
知六腑之氣街。
則知血氣之結于脈内者。
解而通之。
脈内之血氣。
與脈外之氣血。
相合相繼而行。
則知出于氣街之門戶矣。
脈内之血氣。
從氣街而出于脈外。
脈外之氣血。
從井荥而溜于脈中。
出于氣街。
則經脈虛軟。
而皮膚石堅。
溜于脈中。
則經脈石堅。
而皮膚虛軟。
故能知虛實。
則知補瀉之所在矣。
皮膚之氣血。
猶海之布雲氣于天下。
經脈之血氣。
合經水之流貫于地中。
故能知六經之标本。
可以無惑于天下。
篇名衛氣者。
謂脈内之營氣。
出于氣街。
與衛氣相将。
晝行陽而夜行于陰也。
夫營衛者。
水谷之精氣。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乃無形之氣也。
水谷之津液。
化而為血。
以奉生身。
命曰營氣。
乃有形之血。
行于經隧皮膚者。
皆謂之營氣。
夫充膚熱肉之血。
有從沖脈而散于皮膚者。
有從大絡而出于脈外者。
有随三焦出氣之津液。
化而為赤者。
皆謂之營氣。
蓋以血為營。
血之氣為營氣也。
此章論行于脈中之營氣。
出于氣街。
與衛氣相将而行。
故篇名衛氣。
曰陰陽相随。
外内相貫。
血氣之生始出入。
陰陽離合。
頭緒紛纭。
學人當于全經内細心窮究。
庶可以無惑矣。
岐伯曰。
博哉聖帝之論。
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
在跟以上五寸中。
标在兩絡命門。
命門者目也。
足少陽之本。
在竅陰之間。
标在窗籠之前。
窗籠者耳也。
足少陰之本。
在内踝下上三寸中。
标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陰之本。
在行間上五寸所。
标在背俞也。
足陽明之本。
在厲兌。
标在人迎頰挾颃颡也。
足太陰之本。
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
标在背俞與舌本也。
此分别十二經脈之本。
出于手足之腕踝。
其标在于胸腹頭氣之街。
标者。
猶樹之梢杪。
杪絕而出于絡外之徑路也。
本者。
猶木之根幹。
經脈之血氣。
從此而出也。
足太陽之本。
在跟以上五寸中。
其标在于兩目。
而出于頭氣之街。
夫氣在頭者。
止之于腦。
兩目之脈入于腦。
而絕于内也。
足少陽之本。
在足竅陰之間。
其标在耳窗籠之前。
而出于頭氣之街。
足少陰之本。
在内踝下上三寸中。
其标在于背俞。
與舌下之兩脈。
而出于胸氣之街。
蓋氣在胸者。
止之膺與背俞。
謂絡脈之循于胸者。
或絕于膺胸之間。
或行至背俞而始絕也。
根結篇曰。
少陰結于廉泉。
舌下兩脈。
廉泉玉英也。
蓋少陰主先天之精氣。
及受藏水谷之精。
故從本經之絡脈。
而出于胸氣之街。
複從任脈而上出于廉泉。
從沖脈而下出于胫氣之街。
少陰為水髒。
而富于精血者也。
足厥陰之本。
在行間上五寸所。
标在背俞。
而出于胸氣之街。
足陽明之本。
在足之厲兌。
标在人迎頰挾颃颡。
而出于頭氣之街。
颃颡者。
鼻之上竅。
以收洞涕者也。
足太陰之本。
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
标在背俞與舌本。
而出于胸氣之街。
蓋三陽之經。
上循于頭。
是以絡脈亦上出于頭而始絕。
三陰之脈。
止于膺胸之間。
故絡脈亦至膺與背俞而止。
按此章與根結篇大義相同。
而各有分别。
根結篇論三陰三陽之開阖樞。
此章論十二絡脈之标本出入。
倪氏曰。
開阖樞者。
三陰三陽之氣也。
入于脈中為阖。
出于膚表為開。
出入于皮膚經脈之外内為樞。
此論氣而及于脈絡也。
此章論血氣出入于十二經脈之中。
以合三陰三陽之氣。
故曰太陽少陽陽明。
太陰少陰厥陰。
而不言髒腑之經脈。
此論絡脈而及于氣也。
蓋血氣之行于膚表者。
應六氣之司天在泉。
營運于地之外。
膚表之氣血。
溜注于脈中。
應天泉之複通貫于地内。
五營運篇之所謂燥勝則地幹。
暑勝則地熱。
風勝則地動。
濕勝則地泥。
寒勝則地裂。
火勝則地固也。
十二經脈。
應經水之流行于地中。
經脈之血氣。
從絡脈而出于膚表猶經水之從支流而注于海。
海之雲氣。
複上通于天。
是以論陰陽六氣。
不離乎經脈。
論十二經脈不離乎陰陽。
人與天地參也。
手太陽之本。
在外踝之後。
标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少陽之本。
在小指次指之間。
上二寸。
标在耳後上角下外也。
手陽明之本。
在肘骨中上至别陽。
标在顔下合鉗上也。
手太陰之本。
在寸口之中。
标在腋内動也。
手少陰之本。
在銳骨之端。
标在背俞也。
手心主之本。
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
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太陽之本。
在外踝之後。
标在命門之上一寸。
而出于頭氣之街。
手少陽之本。
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
标在耳後上角下外。
而出于頭氣之街。
手陽明之本。
在肘骨上至别陽。
标在顔下合鉗上。
而出于頭氣之街。
鉗上者。
耳上也。
手太陰之本。
在寸口之中。
标在腋内之動處。
而出于胸氣之街。
手少陰之本。
在銳骨之端。
标在背俞。
而出于胸氣之街。
手心主之本。
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
标在腋下三寸。
而出于胸氣之街。
按十二經脈之終始。
出于井。
溜于荥。
注于輸。
行于經。
入于合。
而内屬于髒腑。
此髒腑之十二經脈也。
十二絡脈之本标。
乃經脈之支别。
故曰此氣之大絡也。
絡絕則徑通。
蓋血氣從絡脈之起處為本。
盡處為标。
而出于氣街也。
然支絡乃經脈之分派。
故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
足少陰之本。
在内踝下三寸中。
蓋以本支所分之處為本。
而不定在于經俞之穴會也。
至于标在頭氣之街者。
止之于腦。
如太陽之在目内。
少陽之在耳中。
陽明之在颃颡。
乃三陽之絡脈。
絕于頭腦之中。
亦非頭面之穴會也。
經脈之内屬髒腑。
外絡形身。
應神機之出入。
血氣之從絡脈出于氣街。
營運于膚表。
應精氣之降升。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曰亭亭淳淳。
孰能窮之。
言血氣之升降出入。
合天地之化育營運無息者也。
凡候此者。
下虛則厥。
下盛則熱。
上虛則眩。
上盛則熱痛。
故石者絕而止之。
虛者引而起之。
虛實者。
謂十二絡脈之血氣。
有虛而有實也。
下虛下盛者。
虛實之在本也。
是以下虛則厥。
下盛則熱。
上虛上盛者。
虛實之在标也。
是以上虛則眩。
上盛則熱痛。
故石者絕而止之。
謂絕之于下。
而止之盛于上也。
虛者引而起之。
謂引之于上。
而起之出于下也。
此候手足之十二絡脈。
上出于頭氣胸氣之街者也。
朱氏曰。
絕者。
絕其經脈之血氣。
溢于絡脈之中。
起者。
起其經脈之血氣。
而引出于氣街也。
此蓋以申明血脈之貫通。
非補瀉之謂也。
請言氣街。
胸氣有街。
腹氣有街。
頭氣有街。
胫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
止之于腦。
氣在胸者。
止之膺與背俞。
氣在腹者。
止之背俞。
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胫者。
止之于氣街。
與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
用毫針。
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
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頭痛眩仆。
腹痛中滿暴脹。
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
積不痛難已也。
街、路也。
氣街者、氣之徑路。
絡絕則徑通。
乃絡脈之盡絕處。
血氣從此通出于皮腠者也。
止、盡也。
止之于腦者。
言頭氣之街。
絡脈盡于腦也。
止之膺與背俞者。
謂胸氣之街。
絡脈有盡于膺胸之間者。
有從胸上循肩背而始絕者。
脈内之血氣。
或從膺腋之絡脈盡處。
而出于皮膚。
或從背俞之絡脈盡處而出于皮膚也。
夫十二經脈。
上出于頭氣之街。
胸氣之街者。
血氣從下而上出于标也。
經雲。
沖脈者。
經脈之海也。
主滲灌谷。
與陽明合于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于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
皆屬于帶脈。
而絡于督脈。
是陽明之血氣。
又從沖脈而出于腹氣之街。
故與沖脈會于臍之左右動脈也。
本經動篇曰。
沖脈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
下出于氣街。
循陰股。
内廉。
邪入中。
中乃足太陽之部分。
故與足太陽之承山。
交會于踝上以下。
此足少陰又同沖脈而出于胫氣之街也。
毫針。
微細之針。
取氣之出于皮毛者也。
按之在久者。
候氣之至也。
夫少陰陽明。
為血氣之生始。
少陰之血氣。
逆于脈氣之街。
則不能上行而為頭痛眩仆。
陽明之血氣。
逆于腹氣之街。
則不能布散而為腹痛中滿。
此因少陰陽明之氣厥逆。
故用毫針久按以候氣。
故所治者。
頭痛眩仆中滿也。
及有新積痛可移者。
積在氣分。
故為易已。
積不痛者。
積在血分。
故難已也。
此蓋假積以申明經絡出榮血。
出于氣街。
與衛氣偕行。
環轉無端。
或有因于氣逆。
或有因于血逆也。
陽明為血氣所生之腑。
少陰乃先天精氣之髒。
故複從沖脈出于腹氣之街。
胫氣之街。
而充布于皮膚肌腠。
是以動篇論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者。
乃血氣之盛也。
卷六 論痛第五十三 黃帝問于少俞曰。
筋骨之強弱。
肌肉之堅脆。
皮膚之濃薄。
腠理之疏密。
各下同。
其于針石火之痛如何。
腸胃之濃薄堅脆亦不等。
其于毒藥何如。
願盡聞之。
少俞曰。
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濃者耐痛。
其于針石之痛。
火亦然。
黃帝曰。
其耐火者。
何以知之。
少俞答曰。
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黃帝曰。
其不耐針石之痛者。
何以知之。
少俞曰。
堅肉薄皮者。
不耐針石之痛。
于火亦然。
(熱同) 此承上文複申明人之皮肉筋骨。
皆藉少陰陽明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
少陰秉先天之精氣。
陽明化水谷之精微。
是以筋骨之強弱。
肌肉之堅脆。
皮膚之濃薄。
腠理之疏密。
皆秉氣于少陰陽明者也。
黑色而美骨者。
少陰之血氣盛也。
肉緩皮膚濃者。
陽明之血氣盛也。
莫子曰。
腎為水髒。
故少陰之氣盛者。
能耐火。
陽明秉秋金之氣。
故氣弱則不能耐針石火矣。
黃帝曰。
人之病。
或同時而傷。
或易已。
或難已。
其故何如。
少俞曰。
同時而傷。
其身多熱者易已。
多寒者難已。
此分論少陰之氣。
少陰者。
至陰也。
而為生氣之原。
故其身多熱者。
少陰之生氣盛也。
多寒者。
少陰之生氣虛也。
人之形氣。
生于後天之水谷。
始于先天之陰陽。
形氣盛則邪散。
形氣虛則邪留。
是以病之難易已者。
由少陰生氣之盛衰也。
朱氏曰。
少陰先天之精氣。
藉後天水谷以資培。
兩火并合。
故曰陽明。
陽明秉燥熱之氣者也。
其身多熱者。
少陰之氣盛也。
少陰之氣盛。
受陽明之所資也。
此節論少陰受陽明之氣以資培。
下節論陽明受少陰之氣以合化。
黃帝曰。
人之勝毒。
何以知之。
少俞曰。
胃濃色黑。
大骨及肥者。
皆勝毒。
故其瘦而薄胃者。
皆不勝毒也。
(勝平聲) 此複論少陰與陽明之相合也。
陽明居中土。
主受納水谷。
藉少陰之氣上升。
戊癸相合。
化大火土之氣。
而後能蒸泌水谷之精微。
是以胃濃色黑。
大骨及肥者。
少陰陽明之氣并盛。
故皆能勝毒。
倪氏曰。
中下二焦。
互相資生。
然後筋骨強堅。
肌肉豐濃。
此注與素問厥論合看。
卷六 天年第五十四 黃帝問于岐伯曰。
願聞人之始生。
何氣築為基。
何立而為。
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
岐伯曰。
以母為基。
以父為。
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也。
倪沖之曰。
此篇論人之生死壽夭。
皆本于少陰陽明也。
夫陽為父。
陰為母。
基始也。
言人生于少陰而始生也。
者。
幹盾之屬。
所以禦四旁。
謂得陽明之氣。
而能充實于四體也。
兩精相搏謂之神。
兩精者。
一生于先天之精。
一生于水谷之精。
相搏者。
抟聚而合一也。
謂得先後天之精氣充足。
然後形與神俱。
度百歲乃去。
黃帝曰。
何者為神。
岐伯曰。
血氣已和。
營衛已通。
五髒已成。
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
乃成為人。
朱永年曰。
此言有生之初。
得先天之精氣。
生此營衛氣血。
五髒神志。
而後乃成人。
黃帝曰。
人之壽夭各不同。
或夭壽。
或卒死。
或病久。
願聞其道。
岐伯曰。
五髒堅固。
血脈和調。
肌肉解利。
皮膚緻密。
營衛之行。
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
氣以度行。
六腑化谷。
津液布揚。
各如其常。
故能長久。
朱氏曰。
此言已生之後。
藉水谷之精氣。
資生營衛津液資養髒腑形身。
而後能長久。
黃帝曰。
人之壽百歲而死。
何以知之。
岐伯曰。
使道隧以長。
基牆高以方。
通調營衛。
三部三裡起。
骨高肉滿。
百歲乃得終。
此總論人秉先後天之精氣充足。
營衛通調。
骨肉豐滿。
可長享其天年。
使道者。
血脈之道路。
本輸篇之所謂間使之道。
蓋心包絡之主血脈也。
隧行列也。
長者。
環轉之無端也。
此言血氣充足。
循序而流通也。
土基高以方者。
肌肉濃而充于四體也。
脈道流長。
肌肉高濃。
則營衛通調矣。
三部者。
形身之上中下。
三裡者。
手足陽明之脈。
皆起發而平等也。
骨高者。
少陰之氣足也。
肉滿者。
陽明之氣盛也。
如此者。
壽之征也。
倪氏曰。
心包絡主脈。
包絡三焦。
乃腎髒所生之氣。
出歸于心下。
為有形之髒腑而主血脈。
此先天之精氣也。
基牆者。
土基濃而四壁堅固。
此從天水谷之精氣也。
黃帝曰。
其氣之盛衰。
以至其死。
可得聞乎。
岐伯曰。
人生十歲。
五髒始定。
血氣已通。
其氣在下。
故好走。
二十歲。
血氣始盛。
肌肉方長。
故好趨。
三十歲。
五髒大定。
肌肉堅固。
血脈盛滿。
故好步。
四十歲。
五髒六腑。
十二經脈皆大。
盛以平定。
腠理始疏。
榮華頹落。
發頗頒白。
平盛不搖。
故好坐。
五十歲。
肝氣始衰。
肝葉始薄。
膽汁始滅。
目始不明。
六十歲。
心氣始衰。
善憂悲。
血氣懈惰。
故好卧。
七十歲。
脾氣虛。
皮膚枯。
八十歲。
肺氣衰。
魄離。
故言善誤。
九十歲。
腎氣焦。
四髒經脈空虛。
百歲。
五髒皆虛。
神氣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
此言人之生長。
從陰而生。
自下而上。
故曰其氣在下。
好走好趨好步者。
春夏生動之氣也。
人之衰老。
從上而下。
自陽而陰。
故肝始衰而心。
心而脾。
脾而肺。
肺而腎。
好坐好卧者。
秋冬收藏之氣也。
肌肉堅固。
血脈盛滿。
少陰陽明之氣盛也。
腠理空疏。
發頗頒白。
陽明少陰之氣衰也。
朱氏曰。
人之生長。
先本于腎髒之精氣。
從水火而生木金土。
先天之五行也。
人之衰老。
從肝木以及于火土金水。
後天之五行也。
黃帝曰。
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岐伯曰。
其五髒皆不堅。
使道不長。
空外以張。
喘息暴疾。
又卑基牆。
薄脈少血。
其肉不石。
數中風寒。
血氣虛。
脈不通。
真邪相攻。
亂而相引。
故中壽而盡也。
(數葉朔) 此言人秉先天之氣虛薄。
而後天猶可資培。
更能無犯賊風虛邪。
亦可延年益壽。
若秉氣虛弱。
而又不能調養。
兼之數中風寒。
以緻中道夭而不能盡其天年矣。
五髒不堅。
使道不長。
空外以張。
喘息暴疾。
先天之氣不足也。
又卑基牆。
薄脈少血。
其肉不石。
又失其飲食起居之調養矣。
數中風寒。
又不知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矣。
緻使真邪相攻。
亂而相引。
故中壽而盡也。
倪沖之曰。
先天者。
腎髒之精氣也。
然有生之後。
惟藉後天以資培。
水谷入口。
其味有五。
津液各走其道。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五髒主藏水谷之精者也。
腎為水髒。
受五髒之精而藏之。
是以先天之精氣不足。
得後天以資養。
亦可以享其永年。
故曰六腑化谷。
津液布揚。
各如其常。
故能久長。
蓋以經脈所起之處為本。
所出之處為标。
虛實者。
謂血氣出于氣街。
離經脈而榮于膚腠。
則經脈虛而皮膚實矣。
高下者。
謂本在下而标出于上也。
氣街者。
氣之徑路。
絡絕則徑通。
乃經脈之血氣。
從此離絕。
而出于脈外者也。
契、合也。
紹、繼也。
門戶者。
血氣所出之門戶。
知六腑之氣街。
則知血氣之結于脈内者。
解而通之。
脈内之血氣。
與脈外之氣血。
相合相繼而行。
則知出于氣街之門戶矣。
脈内之血氣。
從氣街而出于脈外。
脈外之氣血。
從井荥而溜于脈中。
出于氣街。
則經脈虛軟。
而皮膚石堅。
溜于脈中。
則經脈石堅。
而皮膚虛軟。
故能知虛實。
則知補瀉之所在矣。
皮膚之氣血。
猶海之布雲氣于天下。
經脈之血氣。
合經水之流貫于地中。
故能知六經之标本。
可以無惑于天下。
篇名衛氣者。
謂脈内之營氣。
出于氣街。
與衛氣相将。
晝行陽而夜行于陰也。
夫營衛者。
水谷之精氣。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乃無形之氣也。
水谷之津液。
化而為血。
以奉生身。
命曰營氣。
乃有形之血。
行于經隧皮膚者。
皆謂之營氣。
夫充膚熱肉之血。
有從沖脈而散于皮膚者。
有從大絡而出于脈外者。
有随三焦出氣之津液。
化而為赤者。
皆謂之營氣。
蓋以血為營。
血之氣為營氣也。
此章論行于脈中之營氣。
出于氣街。
與衛氣相将而行。
故篇名衛氣。
曰陰陽相随。
外内相貫。
血氣之生始出入。
陰陽離合。
頭緒紛纭。
學人當于全經内細心窮究。
庶可以無惑矣。
岐伯曰。
博哉聖帝之論。
臣請盡意悉言之。
足太陽之本。
在跟以上五寸中。
标在兩絡命門。
命門者目也。
足少陽之本。
在竅陰之間。
标在窗籠之前。
窗籠者耳也。
足少陰之本。
在内踝下上三寸中。
标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
足厥陰之本。
在行間上五寸所。
标在背俞也。
足陽明之本。
在厲兌。
标在人迎頰挾颃颡也。
足太陰之本。
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
标在背俞與舌本也。
此分别十二經脈之本。
出于手足之腕踝。
其标在于胸腹頭氣之街。
标者。
猶樹之梢杪。
杪絕而出于絡外之徑路也。
本者。
猶木之根幹。
經脈之血氣。
從此而出也。
足太陽之本。
在跟以上五寸中。
其标在于兩目。
而出于頭氣之街。
夫氣在頭者。
止之于腦。
兩目之脈入于腦。
而絕于内也。
足少陽之本。
在足竅陰之間。
其标在耳窗籠之前。
而出于頭氣之街。
足少陰之本。
在内踝下上三寸中。
其标在于背俞。
與舌下之兩脈。
而出于胸氣之街。
蓋氣在胸者。
止之膺與背俞。
謂絡脈之循于胸者。
或絕于膺胸之間。
或行至背俞而始絕也。
根結篇曰。
少陰結于廉泉。
舌下兩脈。
廉泉玉英也。
蓋少陰主先天之精氣。
及受藏水谷之精。
故從本經之絡脈。
而出于胸氣之街。
複從任脈而上出于廉泉。
從沖脈而下出于胫氣之街。
少陰為水髒。
而富于精血者也。
足厥陰之本。
在行間上五寸所。
标在背俞。
而出于胸氣之街。
足陽明之本。
在足之厲兌。
标在人迎頰挾颃颡。
而出于頭氣之街。
颃颡者。
鼻之上竅。
以收洞涕者也。
足太陰之本。
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
标在背俞與舌本。
而出于胸氣之街。
蓋三陽之經。
上循于頭。
是以絡脈亦上出于頭而始絕。
三陰之脈。
止于膺胸之間。
故絡脈亦至膺與背俞而止。
按此章與根結篇大義相同。
而各有分别。
根結篇論三陰三陽之開阖樞。
此章論十二絡脈之标本出入。
倪氏曰。
開阖樞者。
三陰三陽之氣也。
入于脈中為阖。
出于膚表為開。
出入于皮膚經脈之外内為樞。
此論氣而及于脈絡也。
此章論血氣出入于十二經脈之中。
以合三陰三陽之氣。
故曰太陽少陽陽明。
太陰少陰厥陰。
而不言髒腑之經脈。
此論絡脈而及于氣也。
蓋血氣之行于膚表者。
應六氣之司天在泉。
營運于地之外。
膚表之氣血。
溜注于脈中。
應天泉之複通貫于地内。
五營運篇之所謂燥勝則地幹。
暑勝則地熱。
風勝則地動。
濕勝則地泥。
寒勝則地裂。
火勝則地固也。
十二經脈。
應經水之流行于地中。
經脈之血氣。
從絡脈而出于膚表猶經水之從支流而注于海。
海之雲氣。
複上通于天。
是以論陰陽六氣。
不離乎經脈。
論十二經脈不離乎陰陽。
人與天地參也。
手太陽之本。
在外踝之後。
标在命門之上一寸也。
手少陽之本。
在小指次指之間。
上二寸。
标在耳後上角下外也。
手陽明之本。
在肘骨中上至别陽。
标在顔下合鉗上也。
手太陰之本。
在寸口之中。
标在腋内動也。
手少陰之本。
在銳骨之端。
标在背俞也。
手心主之本。
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
标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太陽之本。
在外踝之後。
标在命門之上一寸。
而出于頭氣之街。
手少陽之本。
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
标在耳後上角下外。
而出于頭氣之街。
手陽明之本。
在肘骨上至别陽。
标在顔下合鉗上。
而出于頭氣之街。
鉗上者。
耳上也。
手太陰之本。
在寸口之中。
标在腋内之動處。
而出于胸氣之街。
手少陰之本。
在銳骨之端。
标在背俞。
而出于胸氣之街。
手心主之本。
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
标在腋下三寸。
而出于胸氣之街。
按十二經脈之終始。
出于井。
溜于荥。
注于輸。
行于經。
入于合。
而内屬于髒腑。
此髒腑之十二經脈也。
十二絡脈之本标。
乃經脈之支别。
故曰此氣之大絡也。
絡絕則徑通。
蓋血氣從絡脈之起處為本。
盡處為标。
而出于氣街也。
然支絡乃經脈之分派。
故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
足少陰之本。
在内踝下三寸中。
蓋以本支所分之處為本。
而不定在于經俞之穴會也。
至于标在頭氣之街者。
止之于腦。
如太陽之在目内。
少陽之在耳中。
陽明之在颃颡。
乃三陽之絡脈。
絕于頭腦之中。
亦非頭面之穴會也。
經脈之内屬髒腑。
外絡形身。
應神機之出入。
血氣之從絡脈出于氣街。
營運于膚表。
應精氣之降升。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
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故曰亭亭淳淳。
孰能窮之。
言血氣之升降出入。
合天地之化育營運無息者也。
凡候此者。
下虛則厥。
下盛則熱。
上虛則眩。
上盛則熱痛。
故石者絕而止之。
虛者引而起之。
虛實者。
謂十二絡脈之血氣。
有虛而有實也。
下虛下盛者。
虛實之在本也。
是以下虛則厥。
下盛則熱。
上虛上盛者。
虛實之在标也。
是以上虛則眩。
上盛則熱痛。
故石者絕而止之。
謂絕之于下。
而止之盛于上也。
虛者引而起之。
謂引之于上。
而起之出于下也。
此候手足之十二絡脈。
上出于頭氣胸氣之街者也。
朱氏曰。
絕者。
絕其經脈之血氣。
溢于絡脈之中。
起者。
起其經脈之血氣。
而引出于氣街也。
此蓋以申明血脈之貫通。
非補瀉之謂也。
請言氣街。
胸氣有街。
腹氣有街。
頭氣有街。
胫氣有街。
故氣在頭者。
止之于腦。
氣在胸者。
止之膺與背俞。
氣在腹者。
止之背俞。
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
氣在胫者。
止之于氣街。
與承山踝上以下。
取此者。
用毫針。
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
乃刺而予之。
所治者頭痛眩仆。
腹痛中滿暴脹。
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
積不痛難已也。
街、路也。
氣街者、氣之徑路。
絡絕則徑通。
乃絡脈之盡絕處。
血氣從此通出于皮腠者也。
止、盡也。
止之于腦者。
言頭氣之街。
絡脈盡于腦也。
止之膺與背俞者。
謂胸氣之街。
絡脈有盡于膺胸之間者。
有從胸上循肩背而始絕者。
脈内之血氣。
或從膺腋之絡脈盡處。
而出于皮膚。
或從背俞之絡脈盡處而出于皮膚也。
夫十二經脈。
上出于頭氣之街。
胸氣之街者。
血氣從下而上出于标也。
經雲。
沖脈者。
經脈之海也。
主滲灌谷。
與陽明合于宗筋。
陰陽總宗筋之會。
會于氣街。
而陽明為之長。
皆屬于帶脈。
而絡于督脈。
是陽明之血氣。
又從沖脈而出于腹氣之街。
故與沖脈會于臍之左右動脈也。
本經動篇曰。
沖脈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
下出于氣街。
循陰股。
内廉。
邪入中。
中乃足太陽之部分。
故與足太陽之承山。
交會于踝上以下。
此足少陰又同沖脈而出于胫氣之街也。
毫針。
微細之針。
取氣之出于皮毛者也。
按之在久者。
候氣之至也。
夫少陰陽明。
為血氣之生始。
少陰之血氣。
逆于脈氣之街。
則不能上行而為頭痛眩仆。
陽明之血氣。
逆于腹氣之街。
則不能布散而為腹痛中滿。
此因少陰陽明之氣厥逆。
故用毫針久按以候氣。
故所治者。
頭痛眩仆中滿也。
及有新積痛可移者。
積在氣分。
故為易已。
積不痛者。
積在血分。
故難已也。
此蓋假積以申明經絡出榮血。
出于氣街。
與衛氣偕行。
環轉無端。
或有因于氣逆。
或有因于血逆也。
陽明為血氣所生之腑。
少陰乃先天精氣之髒。
故複從沖脈出于腹氣之街。
胫氣之街。
而充布于皮膚肌腠。
是以動篇論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者。
乃血氣之盛也。
卷六 論痛第五十三 黃帝問于少俞曰。
筋骨之強弱。
肌肉之堅脆。
皮膚之濃薄。
腠理之疏密。
各下同。
其于針石火之痛如何。
腸胃之濃薄堅脆亦不等。
其于毒藥何如。
願盡聞之。
少俞曰。
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濃者耐痛。
其于針石之痛。
火亦然。
黃帝曰。
其耐火者。
何以知之。
少俞答曰。
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黃帝曰。
其不耐針石之痛者。
何以知之。
少俞曰。
堅肉薄皮者。
不耐針石之痛。
于火亦然。
(熱同) 此承上文複申明人之皮肉筋骨。
皆藉少陰陽明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
少陰秉先天之精氣。
陽明化水谷之精微。
是以筋骨之強弱。
肌肉之堅脆。
皮膚之濃薄。
腠理之疏密。
皆秉氣于少陰陽明者也。
黑色而美骨者。
少陰之血氣盛也。
肉緩皮膚濃者。
陽明之血氣盛也。
莫子曰。
腎為水髒。
故少陰之氣盛者。
能耐火。
陽明秉秋金之氣。
故氣弱則不能耐針石火矣。
黃帝曰。
人之病。
或同時而傷。
或易已。
或難已。
其故何如。
少俞曰。
同時而傷。
其身多熱者易已。
多寒者難已。
此分論少陰之氣。
少陰者。
至陰也。
而為生氣之原。
故其身多熱者。
少陰之生氣盛也。
多寒者。
少陰之生氣虛也。
人之形氣。
生于後天之水谷。
始于先天之陰陽。
形氣盛則邪散。
形氣虛則邪留。
是以病之難易已者。
由少陰生氣之盛衰也。
朱氏曰。
少陰先天之精氣。
藉後天水谷以資培。
兩火并合。
故曰陽明。
陽明秉燥熱之氣者也。
其身多熱者。
少陰之氣盛也。
少陰之氣盛。
受陽明之所資也。
此節論少陰受陽明之氣以資培。
下節論陽明受少陰之氣以合化。
黃帝曰。
人之勝毒。
何以知之。
少俞曰。
胃濃色黑。
大骨及肥者。
皆勝毒。
故其瘦而薄胃者。
皆不勝毒也。
(勝平聲) 此複論少陰與陽明之相合也。
陽明居中土。
主受納水谷。
藉少陰之氣上升。
戊癸相合。
化大火土之氣。
而後能蒸泌水谷之精微。
是以胃濃色黑。
大骨及肥者。
少陰陽明之氣并盛。
故皆能勝毒。
倪氏曰。
中下二焦。
互相資生。
然後筋骨強堅。
肌肉豐濃。
此注與素問厥論合看。
卷六 天年第五十四 黃帝問于岐伯曰。
願聞人之始生。
何氣築為基。
何立而為。
何失而死。
何得而生。
岐伯曰。
以母為基。
以父為。
失神者死。
得神者生也。
倪沖之曰。
此篇論人之生死壽夭。
皆本于少陰陽明也。
夫陽為父。
陰為母。
基始也。
言人生于少陰而始生也。
者。
幹盾之屬。
所以禦四旁。
謂得陽明之氣。
而能充實于四體也。
兩精相搏謂之神。
兩精者。
一生于先天之精。
一生于水谷之精。
相搏者。
抟聚而合一也。
謂得先後天之精氣充足。
然後形與神俱。
度百歲乃去。
黃帝曰。
何者為神。
岐伯曰。
血氣已和。
營衛已通。
五髒已成。
神氣舍心。
魂魄畢具。
乃成為人。
朱永年曰。
此言有生之初。
得先天之精氣。
生此營衛氣血。
五髒神志。
而後乃成人。
黃帝曰。
人之壽夭各不同。
或夭壽。
或卒死。
或病久。
願聞其道。
岐伯曰。
五髒堅固。
血脈和調。
肌肉解利。
皮膚緻密。
營衛之行。
不失其常。
呼吸微徐。
氣以度行。
六腑化谷。
津液布揚。
各如其常。
故能長久。
朱氏曰。
此言已生之後。
藉水谷之精氣。
資生營衛津液資養髒腑形身。
而後能長久。
黃帝曰。
人之壽百歲而死。
何以知之。
岐伯曰。
使道隧以長。
基牆高以方。
通調營衛。
三部三裡起。
骨高肉滿。
百歲乃得終。
此總論人秉先後天之精氣充足。
營衛通調。
骨肉豐滿。
可長享其天年。
使道者。
血脈之道路。
本輸篇之所謂間使之道。
蓋心包絡之主血脈也。
隧行列也。
長者。
環轉之無端也。
此言血氣充足。
循序而流通也。
土基高以方者。
肌肉濃而充于四體也。
脈道流長。
肌肉高濃。
則營衛通調矣。
三部者。
形身之上中下。
三裡者。
手足陽明之脈。
皆起發而平等也。
骨高者。
少陰之氣足也。
肉滿者。
陽明之氣盛也。
如此者。
壽之征也。
倪氏曰。
心包絡主脈。
包絡三焦。
乃腎髒所生之氣。
出歸于心下。
為有形之髒腑而主血脈。
此先天之精氣也。
基牆者。
土基濃而四壁堅固。
此從天水谷之精氣也。
黃帝曰。
其氣之盛衰。
以至其死。
可得聞乎。
岐伯曰。
人生十歲。
五髒始定。
血氣已通。
其氣在下。
故好走。
二十歲。
血氣始盛。
肌肉方長。
故好趨。
三十歲。
五髒大定。
肌肉堅固。
血脈盛滿。
故好步。
四十歲。
五髒六腑。
十二經脈皆大。
盛以平定。
腠理始疏。
榮華頹落。
發頗頒白。
平盛不搖。
故好坐。
五十歲。
肝氣始衰。
肝葉始薄。
膽汁始滅。
目始不明。
六十歲。
心氣始衰。
善憂悲。
血氣懈惰。
故好卧。
七十歲。
脾氣虛。
皮膚枯。
八十歲。
肺氣衰。
魄離。
故言善誤。
九十歲。
腎氣焦。
四髒經脈空虛。
百歲。
五髒皆虛。
神氣皆去。
形骸獨居而終矣。
此言人之生長。
從陰而生。
自下而上。
故曰其氣在下。
好走好趨好步者。
春夏生動之氣也。
人之衰老。
從上而下。
自陽而陰。
故肝始衰而心。
心而脾。
脾而肺。
肺而腎。
好坐好卧者。
秋冬收藏之氣也。
肌肉堅固。
血脈盛滿。
少陰陽明之氣盛也。
腠理空疏。
發頗頒白。
陽明少陰之氣衰也。
朱氏曰。
人之生長。
先本于腎髒之精氣。
從水火而生木金土。
先天之五行也。
人之衰老。
從肝木以及于火土金水。
後天之五行也。
黃帝曰。
其不能終壽而死者何如。
岐伯曰。
其五髒皆不堅。
使道不長。
空外以張。
喘息暴疾。
又卑基牆。
薄脈少血。
其肉不石。
數中風寒。
血氣虛。
脈不通。
真邪相攻。
亂而相引。
故中壽而盡也。
(數葉朔) 此言人秉先天之氣虛薄。
而後天猶可資培。
更能無犯賊風虛邪。
亦可延年益壽。
若秉氣虛弱。
而又不能調養。
兼之數中風寒。
以緻中道夭而不能盡其天年矣。
五髒不堅。
使道不長。
空外以張。
喘息暴疾。
先天之氣不足也。
又卑基牆。
薄脈少血。
其肉不石。
又失其飲食起居之調養矣。
數中風寒。
又不知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矣。
緻使真邪相攻。
亂而相引。
故中壽而盡也。
倪沖之曰。
先天者。
腎髒之精氣也。
然有生之後。
惟藉後天以資培。
水谷入口。
其味有五。
津液各走其道。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五髒主藏水谷之精者也。
腎為水髒。
受五髒之精而藏之。
是以先天之精氣不足。
得後天以資養。
亦可以享其永年。
故曰六腑化谷。
津液布揚。
各如其常。
故能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