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故當明其部分。

    用陰和陽。

    用陽和陰。

    陰陽和調。

    萬舉萬當矣。

    左右者。

    陰陽之道路。

    陽從左。

    陰從右。

    能别左右。

    是謂天地之大道。

    男子之色。

    從左而右。

    女子之色。

    從右而左。

    男女異位。

    故曰陰陽。

    倪沖之曰。

    男從左。

    女從右。

    氣之順也。

    順則散。

    如男從右。

    女從左。

    氣之逆也。

    逆則聚。

     聚則有勝克絕滅之患。

    此節論内因之色。

    有陰陽左右死生逆順之分。

     審察澤夭。

    謂之良工。

    沉濁為内。

    浮澤為外。

    黃赤為風。

    青黑為痛。

    白為寒。

    黃而膏潤為膿。

    赤甚者為血。

    痛甚為攣。

    寒甚為皮不仁。

    五色各見其部。

    察其浮沉。

    以知淺深。

    察其澤夭。

    以觀成敗。

     察其散抟。

    以知遠近。

    視色上下。

    以知病處。

    積神于心。

    以知往今。

    故相氣不微。

    不知是非。

    屬意勿去。

     乃知新故。

    色明不粗。

    沉夭為甚。

    不明不澤。

    其病不甚。

     此言審察其色。

    以知外因之病也。

    沉濁為内。

    浮澤為外。

    謂外因之病。

    從外而内。

    察其色之浮沉。

     則知病之外内也。

    風乃天之陽邪。

    故色見黃赤。

    痛為陰痹。

    故色見青黑。

    色白為寒。

    色黃而膏潤為癰膿。

     赤甚者為留血。

    痛在筋骨。

    故甚則為拘攣。

    寒傷皮膚。

    故甚為皮不仁。

    此外因之邪。

    見于五色。

    而各見其部。

    察其色之浮沉。

    以知病之淺深。

    察其色之澤夭。

    以觀人之成敗。

    察其色之散抟。

    以知病之遠近。

     視其色之上下。

    以知病之所在。

    夫色脈者。

    上帝之所貴。

    先師之所傳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

     合之四時五行。

    八風六合。

    不離其常。

     是以積神于心。

    然後以知往古來今。

    故相氣不微。

    不知是非。

    屬意勿去。

    乃知新故。

    若色明不粗。

    而反見沉夭者。

    其病為甚。

    其色雖不明澤。

    而不沉夭者。

    其病不甚。

    蓋外因之病。

    宜從外散。

    而不宜内入也。

     其色散駒駒然未有聚。

    其病散而氣痛。

    聚未成也。

    腎乘心。

    心先病。

    腎為應。

    色皆如是。

     此複申明内因之病。

    有聚散死生之别。

    夫髒病之散而不聚。

    則其色散如駒駒然而病未有聚也。

    若抟聚于髒。

    血脈相乘。

    則見抟聚之色。

    而為卒死之病矣。

    駒駒然者。

    如駒之過隙。

    行而不留者也。

    其色行散。

    故病未有聚也。

    夫氣傷痛。

    其病散于氣分而痛者。

    聚未成于血脈也。

    若髒病不出于氣分。

    如腎乘心則心先病。

    而抟聚之赤色。

    出于兩顴。

    大如拇指矣。

    腎即為應。

    而黑色出于庭。

    亦大如拇指矣。

    此藏邪聚于髒。

    從血脈相乘。

    故色皆如是之聚而不散也。

    金匮要略雲。

    血氣入髒即死。

    入腑即愈。

    非為一病。

    百病皆然。

     在外者可治。

    入裡者即死。

    男子色在于面王。

    為小腹痛。

    下為卵痛。

    其圜直為莖痛。

    高為本。

    下為首。

    狐疝陰之屬也。

    女子在于面王。

    為膀胱子處之病。

    故為痛。

    抟為聚。

    方圓左右。

    各如其色形。

    其随而下至胝為淫。

    有潤如膏狀。

    為暴食不潔。

    左為左。

    右為右。

    其色有邪。

    聚散而不端。

    面色所指者也。

    (圜圓同邪斜同) 此言外因之病色。

    見于腑部者。

    其病在腑。

    色雖抟聚。

    非死征也。

    面王以上者。

    小腸也。

    面王以下者。

    膀胱子處也。

    故男子色見于面王。

    為小腹痛。

    其圓直為莖痛。

    夫外因之病。

    從外而内。

    其色從上而下。

     故以高為本。

    下為所行之首。

    其病乃在下。

    狐疝陰之屬也。

    女子色見于面王。

    為膀胱子處之病。

    男女之病。

    散在氣分則為痛。

     抟于血分則為聚。

    夫狐疝陰之屬。

    乃有形之證。

    其形之或方或圓。

    或左或右。

    各如其色形。

    蓋病聚于内。

    則見聚色于外。

    形方則色方。

    形圓則色圓。

    此病形而不病髒。

    雖有聚色。

    非死色也。

    此五髒六腑。

    各有部分。

    有外内。

    能明乎部分。

    知其外内。

    萬舉萬當矣。

    胝者。

    面王之下部也。

    其面王之色。

     随而下至胝者。

    主有淫濁之證。

    其色潤如膏狀者。

    為暴食不潔之物。

    蓋腑為陽而主外。

    主受納水谷。

     傳導糟粕。

    是以或外受風寒。

    或内傷飲食。

    皆為病腑。

    而色見于腑部也。

    色見于左。

    則為病在左。

    色見于右。

    則為病在右。

    其所見之色。

    或聚或散。

    皆斜而不端。

    其抟聚之面色。

    所謂如指者也。

    夫血脈傳溜。

    大邪入髒則為卒死。

    今腑病而為狐疝陰之屬。

    因邪抟而為聚病。

    故見其聚色。

    非入髒之死征也。

     色者青黑赤白黃。

    皆端滿。

    有别鄉。

    别鄉赤者。

    其色赤大如榆莢。

    在面王為不日。

     此言色之抟聚而端滿者。

    乃大氣入髒。

    而為卒死矣。

    青黃赤白黑。

    五髒五行之色也。

    别鄉者。

    如小腸之部在面王。

    而面王者。

    乃心之别鄉也。

    膽之部在肝左。

    膽部者。

    肝之别鄉也。

    大如榆莢者。

    血分之聚色。

    即如拇指之狀也。

    不日者。

    不終日而卒死也。

    此言五髒之病色。

    見于本部。

    五髒之死色。

    見于别鄉。

    如心受外淫之邪而卒死者。

    其色見于面王。

    心受内因之病而卒死者。

    其色出于顴。

    皆非心髒之本部。

    但在髒者。

    其色端滿而不斜。

    在腑者。

    其色斜而不端。

    此髒腑死生之有别也。

    高士宗曰。

    髒真藏于内。

    絕則從腑而脫于外。

    故色見于腑部。

     其色上銳首空上向。

    下銳下向。

    在左右如法。

     此承上文以申明端邪之色狀也。

    銳、尖也。

    空、虛也。

    其色上行者。

    上銳首虛。

    浮而上行。

    其色下行者。

    下銳首虛。

    浮而下行。

    蓋病從内而外者。

    其本在下。

    其首在上。

    病從外而内者。

    其本在上。

     其首在下。

    是以本沉實而首虛浮。

    此端滿之色狀也。

    有邪而不端者。

    其本在左。

    其首向右行。

    其本在右。

     其首向左行。

    皆如上銳首空。

    下銳首空之法。

    此病在腑而抟為聚之聚色也。

    朱永年曰。

    榆莢上下皆銳。

     但虛浮者。

    其銳形外見。

    所沉之本。

    不見其銳形也。

    故曰察其浮沉。

    以知淺深。

     以五色命髒。

    青為肝。

    赤為心。

    白為肺。

    黃為脾。

    黑為腎。

    肝合筋。

    心合脈。

    肺合皮。

    脾合肉。

    腎合骨也。

     此總結五髒各具五色。

    而各有外内之形層也。

    上文言赤色出于兩顴。

    黑色出于庭。

    赤色在面王。

     此心腎之色也。

    若以五色命髒。

    則五髒各有五者之色矣。

    至于肩臂膺背膝胫手足之部。

    俱各有五髒所合之皮脈肉筋骨。

    視其五色。

    則知病在内之五髒。

    在外合之形層。

    此五髒内合五行。

    外見五色。

    若外因風寒暑濕之邪。

    而見于色者。

    六氣之應于色也。

    倪沖之曰。

    病五髒于内。

    則外見五色。

    邪中外合之皮脈肉筋骨。

    則内入于五髒。

    此外内出入之道也。

    按病傳章曰。

    血脈傳溜。

    大邪入髒。

    可以緻死。

    不可以緻生。

    帝曰。

    大氣入髒奈何。

    伯曰。

    病先發于心。

    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

    蓋血脈傳溜。

    故先發于心。

    若邪中皮而内入。

    則先發于肺矣。

    夫邪從形層次第而入于内者。

    先皮毛而肌腠。

    腠而絡。

    絡而脈。

    脈而經。

    經而腑髒。

    此邪在外之皮脈。

    即中内合之五髒。

    故曰人不病而卒死。

    謂不病在外之形層。

     而即入于髒也。

     卷六 論勇第五十 黃帝問于少俞曰。

    有人于此。

    并行并立。

    其年之長少等也。

    衣之濃薄均也。

    卒然遇烈風豪雨。

     或病或不病。

    或皆病或皆不病。

    其故何也。

    少俞曰。

    帝問何急。

    黃帝曰。

    願盡聞之。

    少俞曰。

    春青風。

     夏陽風。

    秋涼風。

    冬寒風。

    凡此四時之風者。

    其所病各不同形。

    黃帝曰。

    四時之風。

    病患如何。

    少俞曰。

    黃色薄皮弱肉者。

    不勝春之虛風。

    白色薄皮弱肉者。

    不勝夏之虛風。

    青色薄皮弱肉。

    不勝秋之虛風。

    赤色薄皮弱肉。

    不勝冬之虛風也。

    黃帝曰。

    黑色不病乎。

    少俞曰。

    黑色而皮膚肉堅。

    固不傷于四時之風。

    其皮薄而肉不堅。

    色不一者。

    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

    其皮濃而肌肉堅者。

    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

    其皮濃而肌肉堅者。

    必重感于寒。

    外内皆然乃病。

    黃帝曰善。

     朱永年曰。

    上章論五髒之氣見于色。

    而分别于明堂。

    此論五髒之氣充于形而審其虛實。

    蓋皮膚肌腠之間。

    五髒元真之所通會。

    是以薄皮弱肉。

    則髒真之氣虛矣。

    五髒之氣虛。

    則不能勝四時之虛風矣。

     虛風者。

    虛鄉不正之邪風也。

    黑者。

    水之色。

    論腎氣之濃薄也。

    不傷于四時之風者。

    謂土旺于四季也。

     不病長夏之風者。

    謂土主于長夏也。

    設有皮濃肉堅。

    而傷于四時之風者。

    必重感于寒也。

    夫在地為水。

     在天為寒。

    腎為水髒。

    上應天之寒氣。

    是以色黑而皮濃肉堅之為病者。

    必重感于寒。

    外内皆然乃病。

     謂外受天之寒邪。

    内傷腎髒之水氣。

    此言人之五髒與天之六氣相合。

    是以五色之薄弱者。

    不能勝四時之風氣也。

    倪沖之曰。

    五變章論形之濃薄堅脆。

    此章論形中之氣。

    有強弱之不同。

     黃帝曰夫人之忍痛與不忍痛者。

    非勇怯之分也。

    夫勇士之不忍痛者。

    見難則前。

    見痛則止。

    夫怯士之忍痛者。

    聞難則恐。

    遇痛不動。

    夫勇士之忍痛者。

    見難不恐。

    遇痛不動。

    夫怯士之不忍痛者。

    見難與痛。

    目轉面。

    恐不能言。

    失氣驚。

    顔色變化。

    乍死乍生。

    餘見其然也。

    不知其何由。

    願聞其故。

     少俞曰。

    夫忍痛與不忍痛者。

    皮膚之濃薄。

    肌肉之堅脆。

    緩急之分也。

    非勇怯之謂也。

     倪沖之曰。

    此言形氣之有别也。

    夫忍痛與不忍痛者。

    因形之濃薄堅脆也。

    勇怯者。

    氣之強弱也。

     上節論因形而定氣。

    此論形氣之各有分焉。

    蓋形舍氣。

    氣歸形。

    形氣之可分可合而論者也。

     黃帝曰。

    願聞勇怯之所由然。

    少俞曰。

    勇士者。

    目深以固。

    長沖直揚。

    三焦理橫。

    其心端直。

    其肝大以堅。

    其膽滿以傍。

    怒則氣盛而胸張。

    肝舉而膽橫。

    裂而目揚。

    毛起而面蒼。

    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黃帝曰。

    願聞怯士之所由然。

    少俞曰。

    怯士者。

    目大而不減。

    陰陽相失。

    其焦理縱。

    短而小。

    肝系緩。

    其膽不滿而縱。

    腸胃挺。

    脅下空。

    雖方大怒。

    氣不能滿其胸。

    肝肺雖舉。

    氣衰複下。

    故不能久怒。

     此怯士之所能然者也。

     朱永年曰。

    此言勇怯者。

    本于心之端小。

    氣之盛衰。

    肝膽之強弱也。

    目深以固。

    長沖直揚。

    肝氣強也。

    理者。

    肌肉之紋理。

    乃三焦通會之處。

    三焦理橫。

    少陽之氣壯而膽橫也。

    其心端直。

    自反而縮也。

     肝大以堅。

    髒體之堅大也。

    膽滿以傍。

    膽之精汁。

    充滿于四旁。

    此肝膽之形質壯盛也。

    氣盛而胸張。

    氣之盛大也。

    肝舉膽橫。

    裂毛起。

    肝膽之氣強也。

    夫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肝者。

    将軍之官。

    謀慮出焉。

    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

    是以心直氣壯。

    肝舉膽橫。

    此勇士之所由然者也。

    目大不減者。

     目雖大而不深固也。

    陰陽相失者。

    血氣不和也。

    焦理縱者。

    三焦之理路縱弛也。

    短而小者。

    心小而下也。

    肝系緩。

    膽不滿。

    腸胃緩。

    脅下空。

    肝膽之體質薄也。

    夫肺主氣。

    氣不能滿其胸。

    故雖方大怒。

    肝肺雖舉。

    氣衰複下。

    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黃帝曰。

    怯士之得酒。

    怒不避勇士者。

    何髒使然。

    少俞曰。

    酒者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

    其氣悍。

    其入于胃中。

    則胃脹。

    氣上逆滿于胸中。

    肝浮膽橫。

    當是之時。

    固比于勇士。

    氣衰則悔。

    與勇士同類。

    不知避之。

    名曰酒悖也。

     朱氏曰。

    此複申明人之勇怯。

    本于氣之弱強。

    氣之壯盛。

    由胃腑水谷之所生也。

    酒者。

    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

    其氣悍。

    故能助氣之充滿。

    而使肝膽浮橫。

    然酒散則氣衰。

    氣衰則悔矣。

    故善養乎氣者。

    飲食有節。

    起居有常。

    則形氣充足矣。

    暴喜傷陽。

    暴怒傷陰。

    和其喜怒。

    則陰陽不相失矣。

     形氣壯盛。

    雖遇烈風豪雨。

    無由入其腠理。

    而況四時之虛風乎。

    倪氏曰。

    氣之敢勇。

    本于心之端直。

    肝之大堅。

    膽之汁滿。

    是氣生于形也。

    氣滿胸中。

    而使肝浮膽橫。

    是形本乎氣也。

    形不離乎氣。

    氣不離乎形。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

    以觀人之壽夭者也。

    高士宗曰。

    怯士之得酒。

    與勇士同類。

    即雖方大怒。

    肝肺舉而氣衰。

    複下相同。

    蓋因酒因怒以壯其氣。

    酒散氣衰。

    則複怯矣。

    故無暴其氣。

    此善養乎大勇者也。

     卷六 背俞第五十一 黃帝問于岐伯曰。

    願聞五髒之俞出于背者。

    岐伯曰。

    背中大俞。

    在杼骨之端。

    肺俞在三焦之間。

     心俞在五焦之間。

    膈俞在七焦之間。

    肝俞在九焦之間。

    脾俞在十一焦之間。

    腎俞在十四焦之間。

    皆挾脊相去三寸所。

    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

    應在中而痛解。

    乃其俞也。

    灸之則可。

    刺之則不可。

    氣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以火補者。

    毋吹其火。

    須自滅也。

    以火瀉者。

    疾吹其火。

    傅其艾。

    須其火滅也。

     倪沖之曰。

    五髒六腑之俞。

    皆在于背。

    帝隻問五髒之俞者。

    髒腑雌雄相合。

    論地之五行也。

    焦、椎也。

    在脊背骨節之交。

    督脈之所循也。

    大杼在第一椎端之兩旁。

    肺俞在三椎之間。

    心俞在五椎之間。

    膈俞在七椎之間。

    肝俞在九椎之間。

    脾俞在十一椎之間。

    腎俞在十四椎之間。

    皆挾脊相去三寸所。

     左右各間中行一寸五分也。

    按其俞。

    應在中而痛解者。

    太陽與督脈之相通也。

    是以問五髒之俞。

    而先言大杼者。

    乃項後大骨之端。

    督脈循于脊骨之第一椎也。

    問五髒而言七焦之膈俞者。

    五髒之氣。

    皆從内膈而出。

    故曰七節之旁。

    中有小心。

    中膈者。

    皆為傷中。

    其病雖愈。

    不過一歲必死。

    夫五髒之俞皆附于足太陽之經者。

    膀胱為水府。

    地之五行。

    本于天一之水也。

    按、太陽之經而應于督脈者。

    太陽寒水之氣。

    督脈總督一身之陽。

    陰陽水火之氣交也。

    灸之則可者。

    能啟髒陰之氣也。

    刺之則不可者。

    中心者環死。

    中脾者五日死。

    中腎者七日死。

    中肺者五日死。

    蓋逆刺其五髒之氣。

    皆為傷中。

    非謂中于髒形也。

    以火補之者。

    以火濟水也。

    以火瀉之者。

    艾名冰台。

    能于水中取火。

    能啟發陰髒之氣。

    故疾吹其火。

    即傅上其艾。

    以導引其外出也。

    朱氏曰。

    太陽之上。

    寒水主之。

    是以标陽而本寒。

    秉水火陰陽之氣者也。

    督脈環繞于周身之前後。

    從陰而上行者。

    循陰氣。

    别繞臀。

    上股内後廉。

    貫脊屬腎。

    從陽而下行者。

    與太陽起于目内。

    上額交巅。

    入絡腦。

    還出别下項。

    挾脊抵腰中。

    下循膂絡腎。

    是督脈環繞于前後上下。

    而屬絡于兩腎者也。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此太極始分之陰陽。

    人秉先天之水火。

    化生五行以成此形。

    是以五髒之俞。

    皆本于太陽。

    而應于督脈也。

     卷六 衛氣第五十二 黃帝曰。

    五髒者。

    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

    六腑者。

    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

    其氣内于五髒。

     而外絡支節。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

    陰陽相随。

    外内相貫。

    如環之無端。

    亭亭淳淳乎。

    孰能窮之。

    然其分别陰陽。

    皆有标本虛實。

    所離之處。

    能别陰陽十二經者。

     知病之所生。

    候虛實之所在者。

    能得病之高下。

    知六腑之氣街者。

    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

    能知虛實之堅軟者。

    知補瀉之所在。

    能知六經标本者。

    可以無惑于天下。

     此章論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然經脈皮膚之血氣。

    外内出入。

    陰陽相貫。

    環轉之無端也。

    其氣者。

    謂水谷所生之營衛。

    内榮于五髒。

    以養精神魂魄。

    外絡于支節。

    以濡筋骨關節。

    此言髒腑陰陽十二經脈之外内也。

    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

    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

    謂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各走其道。

    交相逆順而行者也。

    陰陽相随。

    外内相貫。

    謂脈内之血氣。

    出于脈外。

    脈外之氣血。

    貫于脈中。

    陰陽相随。

    外内出入。

    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也。

    合天地之亭毒。

    乃陰陽之化淳。

    亭亭淳淳。

     孰能窮之。

    然其分别陰陽。

    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