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脾主四肢。

    故不能疾行也。

    脅在之上。

    故高則引季脅而痛。

    下則加于大腸。

    加于大腸。

    則髒苦受邪。

     蓋髒虛其本位也。

    脾堅則髒安難傷。

    脾脆則善病消瘅而易傷也。

    脾藏意。

    意舍榮。

    端正則神志和利。

    偏傾則善滿善脹也。

     腎小則髒安難傷。

    腎大則善病腰痛。

    不可以俯仰。

    易傷以邪。

    腎高則苦背膂痛。

    不可以俯仰。

    腎下則腰尻痛。

    不可以俯仰。

    為狐疝。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

    腎脆則苦病消瘅易傷。

    腎端正則和利難傷。

    腎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凡此二十五變者。

    人之所苦常病也。

    (尻音敲肫骨也) 夫髒者藏也。

    故小則髒安難傷。

    大則善病腰痛。

    腰乃腎之府也。

    夫腰脊者。

    身之大關節也。

    故腰痛背膂痛。

    腰尻痛。

    皆不可以俯仰。

    腎附于腰脊間。

    故病諸痛也。

    狐疝者。

    偏有大小。

    時時上下。

    狐乃陰獸。

    善變化而藏。

    睾丸上下。

    如狐之出入無時。

    此腎髒之疝也。

    腎堅則不病腰背痛。

    脆則苦病消瘅而易傷也。

    腎藏精。

    精舍志。

    髒體端正。

    則神志和利而難傷。

    偏傾則苦腰尻痛也。

    夫身形。

    五髒之外合也。

    皮薄理疏。

    則風雨寒暑之邪。

    循毫毛而入腠理以病形。

    蓋六氣之客于外也。

    如在内之藏形。

    薄脆偏傾。

    則人之所苦常病。

     常病者。

    五五二十五變病也。

     黃帝曰。

    何以知其然也。

    岐伯曰。

    赤色小理者心小。

    粗理者心大。

    無者心高。

    小短舉者心下。

     長者心下堅。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舉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

    心偏傾也。

    (音結音幹) 小理者。

    肌肉之紋理細密。

    粗理者。

    肉理粗疏。

    大肉脂。

    五髒之所生也。

    故候肉理之粗細。

    即知髒形之大小。

    。

    胸下蔽骨也。

    本經曰。

    膏人縱腹垂腴。

    肉人者上下客大。

    蓋人之肉本于髒腑募原之精液以資生募原者。

    髒腑之膏肓也。

    五髒所藏之精液。

    溢于膏肓而外養于肉。

    是以五髒病者。

    大肉陷下。

    破脫肉。

     白色小理者肺小。

    粗理者肺大。

    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

    合腋張脅者肺下。

    好肩背濃者肺堅。

    肩背薄者肺脆。

    背膺濃者肺端正。

    脅偏疏者。

    肺偏傾也。

     肺居肩膺之内。

    脅腋之上。

    故視其肩背膺腋。

    即知肺之高下堅脆偏傾。

    倪沖之曰。

    肺屬天而華蓋于上。

    背為陽。

    而形身之上也。

    故肺俞出于肩背。

    朱永年曰。

    脈要精微論雲。

    尺内兩旁。

    則季脅也。

    尺外以候腎。

    尺裡以候腹中。

    推而外之。

    内而不外。

    有心腹積也。

    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

     身有熱也。

    蓋形身之上下。

    即髒腑所居之外候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

    粗理者肝大。

    廣胸反者肝高。

    合脅兔者肝下。

    胸脅好者肝堅。

    脅骨弱者肝脆。

    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脅骨偏舉者。

    肝偏傾也。

    (音交) 者。

    胸脅交分之扁骨。

    内膈前連于胸之鸠尾。

    旁連于脅。

    後連于脊之十一椎。

    肝在膈之下。

     故廣胸反者肝高。

    合脅兔者肝下。

    兔者。

    骨之藏伏也。

    肝脈下循于腹之章門。

    上循于膺之期門。

    在内者。

    從肝别貫膈。

    故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

     黃色小理者脾小。

    粗理者脾大。

    揭唇者脾高。

    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

    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唇上下好者脾端正。

    唇偏舉者脾偏傾也。

     倪氏曰。

    唇者脾之候。

    故視唇之好惡。

    以知脾髒之吉兇。

     黑色小理者腎小。

    粗理者腎大。

    高耳者腎高。

    耳後陷者腎下。

    耳堅者腎堅。

    耳薄不堅者腎脆。

    耳好前居牙車者腎端正。

    耳偏高者。

    腎偏傾也。

    凡此諸變者。

    持則安。

    減則病也。

     倪氏曰。

    耳者腎之候。

    故視耳之好惡。

    以知腎髒之高下偏正。

    凡此諸變者。

    神志能持則安減則不免于病矣。

     帝曰善。

    然非餘之所問也。

    願聞人之有不可病者。

    至盡天壽。

    雖有深憂大恐怵惕之志。

    猶不能減也。

    甚寒大熱。

    不能傷也。

    其有不離屏蔽室内。

    又無怵惕之恐。

    然不免于病者何也。

    願聞其故。

    岐伯曰。

     五髒六腑。

    邪之舍也。

    請言其故。

    五髒皆小者少病。

    苦焦心。

    大愁憂。

    五髒皆大者緩于事。

    難使以憂。

     五髒皆高者好高舉措。

    五髒皆下者好出人下。

    五髒皆堅者無病。

    五髒皆脆者不離于病。

    五髒皆端正者。

     和利得人心。

    五髒皆偏傾者。

    邪心而善盜。

    不可以為人平。

    反複言語也。

     倪沖之曰。

    此總結五髒之形不同。

    而情志亦有别也。

    五髒者。

    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志意者也。

    故小則血氣收藏而少病。

    小則神志畏怯。

    故苦焦心。

    大憂愁也。

    五髒皆大者。

    神志充足。

    故緩于事。

    難使以憂五髒皆高者。

    好高舉措。

    五髒皆下者。

    好出人下。

    此皆因形而情志随之也。

    和于中則着于外。

    故得人心。

    善盜者。

    貪取之小人。

    語言反複。

    不可以為平正人也。

     黃帝曰。

    願聞六腑之應。

    岐伯答曰。

    肺合大腸。

    大腸者皮其應。

    心合小腸。

    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

    膽者筋其應。

    脾合胃。

    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應。

     倪氏曰。

    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髒腑雌雄相合。

    五髒内合六腑。

    六腑外應于形身。

    陰内而陽外也。

     故視其外合之皮脈肉筋骨。

    則知六腑之濃薄長短矣。

    腎将兩髒。

    一合三焦。

    一合膀胱。

     黃帝曰。

    應之奈何。

    岐伯曰。

    肺應皮。

    皮濃者。

    大腸濃。

    皮薄者。

    大腸薄。

    皮緩腹裡大者。

    大腸大而長。

    皮急者。

    大腸急而短。

    皮滑者。

    大腸直。

    皮肉不相離者。

    大腸結。

     倪氏曰。

    五髒内合六腑。

    外應于皮脈肉筋骨。

    是以肺應皮而皮濃者大腸濃。

    皮薄者大腸薄。

    髒腑之形氣。

    外内交相輸應者也。

     心應脈。

    皮濃者脈濃。

    脈濃者小腸濃。

    皮薄者脈薄。

    脈薄者小腸薄。

    皮緩者脈緩。

    脈緩者小腸大而長。

    皮薄而脈波小者。

    小腸小而短。

    諸陽經脈皆多纡屈者。

    小腸結。

     邪氣髒腑篇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皮脈之相應也。

    故皮濃者脈濃。

     脈濃者小腸濃。

    皮薄者脈薄。

    脈薄者小腸薄。

     脾應肉。

    肉堅大者胃濃。

    肉麼者胃薄。

    肉小而麼者胃不堅。

    肉不稱身者胃下。

    胃下者下脘約不利。

    肉不堅者胃緩。

    肉無小裹累者胃急。

    肉多小裹累者胃結。

    胃結者。

    上脘約不利也。

     (音窘稱去聲) 倪氏曰。

    、肥脂也。

    麼、亦小也。

    約、約束也。

    胃有上脘中脘下脘。

    故胃下則下脘約不利。

    結則上脘約不利也。

     肝應爪。

    爪濃色黃者膽濃。

    爪薄色紅者膽薄。

    爪堅色青者膽急。

    爪濡色赤者膽緩。

    爪直色白無約者膽直。

    爪惡色黑多紋者膽結也。

     朱氏曰。

    爪者筋之餘。

    故肝應爪。

    視爪之好惡。

    以知膽之濃薄緩急也。

    五髒六腑。

    皆取決于膽。

     故秉五髒五行之氣色。

    莫子瑜曰。

    膽屬甲子。

    主天幹地支之首。

    故備五行之色。

     腎應骨。

    密理濃皮者。

    三焦膀胱濃。

    粗理薄皮者。

    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

    三焦膀胱緩。

    皮急而無毫毛者。

    三焦膀胱急。

    毫毛美而粗者。

    三焦膀胱直。

    稀毫毛者。

    三焦膀胱結也。

     倪氏曰。

    太陽之氣主皮毛。

    三焦之氣通腠理。

    是以視皮膚腠理之濃薄。

    則内應于三焦膀胱矣。

    又津液随三焦之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

    三焦者。

    少陽之氣也。

    本經雲。

    熏膚充身澤毛是謂氣。

    是以皮毛皆應于三焦膀胱。

    朱永年曰。

    經雲谷屬骨。

    是肌肉之屬于骨也。

    又曰脾生肉。

    肉生肺。

    肺生皮毛。

    是骨肉皮毛。

    交相資生者也。

    故曰腎應骨。

    密理濃皮者。

    三焦膀胱濃。

     黃帝曰。

    濃薄美惡皆有形。

    願聞其所病。

    岐伯答曰。

    視其外應。

    以知其五内。

    則知所病矣。

     倪氏曰。

    六腑内合五髒。

    外應于皮肉筋骨。

    故視其外應。

    以知其五内。

    則知其所病矣。

    蓋六腑之濃薄緩急大小而為病者。

    與五髒之相同也。

     卷六 禁服第四十八 雷公問于黃帝曰。

    細子得受業。

    通于九針六十篇。

    旦暮勤服之。

    近者編絕。

    久者簡垢。

    然尚諷誦弗置。

    未盡解于意矣。

    外揣言渾束為一。

    未知所謂也。

    夫大則無外。

    小則無内。

    大小無極。

    高下無度。

     束之奈何。

    士之才力。

    或有濃薄。

    智慮褊淺。

    不能博大深奧。

    自強于學若細子。

    細子恐其散于後世。

    絕于子孫。

    敢問約之奈何。

    黃帝曰。

    善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所禁。

    坐私傳之也。

    割臂歃血之盟也。

    子若欲得之。

    何不齋乎。

    雷公再拜而起曰。

    請聞命于是矣。

    乃齋宿三日而請曰。

    敢問今日正陽。

    細子願以受盟。

    黃帝乃與俱入齋堂。

    割臂歃血。

    黃帝親祝曰。

    今日正陽。

    歃血傳方。

    敢有背此言者。

    反受其殃。

    雷公再拜曰。

    細子受之。

    黃帝乃左握其手。

    右受之書曰。

    慎之慎之。

    吾為子言之。

    凡刺之理。

    經脈為始。

    營其所行。

    知其度量。

    内刺五髒。

     外刺六腑。

    審察衛氣。

    為百病母。

    調其虛實。

    虛實乃止。

    瀉其血絡。

    血盡不殆矣。

     夫氣合于天。

    天合于地。

    血合于水。

    外揣篇論九針之道。

    渾束為一。

    而合于天道。

    故篇名外揣。

    言天道之營運于外。

    司外可以揣内也。

    此篇以氣血約而為一。

    候其人迎氣口。

    外可以知六氣。

    内可以驗其髒腑之病。

    蓋經脈本于髒腑之所生。

    而合于六氣也。

    故曰凡刺之理。

    經脈為始。

    營其所行。

    知其度量。

     内刺五髒。

    外刺六腑。

    審察衛氣。

    為百病母。

    謂邪之中人。

    必先始于皮毛氣分。

    而入于絡脈。

    從經脈而入于髒腑。

    故瀉其血絡。

    血盡不殆。

    蓋絡脈絡于皮膚之間。

    乃氣血之交會。

    故視其血絡。

    盡瀉其血。

    則邪病不緻傳溜于經脈髒腑。

    而成危殆之證矣。

    虛實者。

    血氣之虛實也。

    蓋邪在氣。

    則氣實而血虛。

    陷于脈中。

    則血實而氣虛。

    故必審察其本末以調之。

    夫血脈者。

    上帝之所貴。

    先師之所禁也。

    藏之金匮。

    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故帝與歃血立盟。

    而後乃傳方。

    篇名禁服者。

    誡其佩服而禁其輕洩也。

    莫子瑜問曰。

    此篇論約束氣血為一。

    奚複引外揣而論。

    曰天與水相連。

    而營運于上下。

    水天之合一也。

    故曰如水鏡之察。

    不失其形。

    外揣篇論九針之道。

    渾束為一。

    而合于天道。

    遠者司外揣内。

    近者司内揣外。

    是謂陰陽之極。

    天地之蓋。

    謂天地之合一也。

    天地相合。

    而水在其中矣。

    此篇論氣血約而為一。

    應水天之相合。

    故引外揣而問者。

    補申明前章之義也。

     雷公曰。

    此皆細子之所以通。

    未知其所約也。

    黃帝曰。

    夫約方者。

    猶約囊也。

    囊滿而弗約。

    則輸洩。

     方成弗約。

    則神與弗俱。

    雷公曰。

    願為下材者。

    弗滿而約之。

    黃帝曰。

    未滿而知約之以為工。

    不可以為天下師。

    未滿而知約者。

    知氣與血合。

    候人迎氣口。

    以知三陰三陽之氣。

    而不知陰陽血氣。

    推變無窮。

    可渾束為一。

    而合于天之大數。

    故通人道于天道者。

    斯可以為天下師。

    約方者。

    約束血氣之法。

    如約囊者。

    謂氣與血合。

    猶氣在橐龠之中。

    滿而弗約。

    則輸洩矣。

    故方成而弗約。

    則神與弗俱。

    謂血與氣不能共居而合一也。

    滿而弗約者。

    謂不知經治。

    脈急弗引也。

    約而為一者。

    脈大以弱。

    此血氣已和。

    則欲安靜也。

     雷公曰。

    願聞為工。

    黃帝曰。

    寸口主中。

    人迎主外。

    兩者相應。

    俱往俱來。

    若引繩大小齊等。

    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寸口微大。

    如是者名曰平人。

     願聞為工者。

    願聞血氣之相應。

    而後明合一之大道。

    是由工而上。

    上而神。

    神而明也。

    寸口主陰。

     故主中。

    人迎主陽。

    故主外。

    陰陽中外之氣。

    左右往來。

    若引繩上下齊等。

    如脈大者。

    人迎氣口俱大。

    脈小者。

    人迎氣口俱小。

    春夏陽氣盛而人迎微大。

    秋冬陰氣盛而寸口微大。

    如是者陰陽相應。

    是謂平人。

     若不應天之四時。

    而更偏大于數倍。

    是為溢陰溢陽之關格矣。

    此論三陰三陽之氣。

    而應于人迎氣口之兩脈也。

    高子曰。

    人迎氣口。

    謂左右之兩寸口。

    所以分候陰陽之氣。

    非寸關尺三部也。

    若以三部論之。

     則左有陰陽。

    而右有陰陽矣。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

    病在足少陽。

    一倍而躁。

    病在手少陽。

    人迎二倍。

    病在足太陽。

    二倍而躁。

     病在手太陽。

    人迎三倍。

    病在足陽明。

    三倍而躁。

    病在手陽明。

    盛則為熱。

    虛則為寒。

    緊則為痛痹。

     代則乍甚乍間。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緊痛則取之分肉。

    代則取血絡。

    且飲藥。

    陷下則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者。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為外格。

    死不治。

    必審按其本末。

    察其寒熱。

    以驗其髒腑之病。

    (間去聲數葉朔) 此論陰陽之氣偏盛。

    而脈見于人迎氣口。

    及病之在氣在脈。

    以證明血氣之相應相合也。

    三陽之氣偏盛。

    則人迎大二倍三倍。

    此氣血之相應也。

    脈大以弱。

    則欲安靜。

    此血氣之相合也。

    痛痹者。

    病在于皮腠之氣分。

    氣傷故痛。

    氣血相抟。

    其脈則緊。

    此病在氣而見于脈也。

    代則乍甚乍間。

    乍痛乍止者。

     病在血氣之交。

    或在氣。

    或在脈。

    有交相更代之義。

    故脈代也。

    盛則瀉之者。

    氣盛宜瀉之也。

    虛則補之者。

    氣虛宜補之也。

    緊痛之在氣分。

    故當取之分肉。

    代則病在血氣之交。

    故當刺其血絡。

    且飲藥者。

     助其血脈髒腑。

    勿使病從絡脈而入于經脈。

    從經脈而入于髒腑也。

    陷下則灸之者。

    氣之下陷也。

    不盛不虛者。

    氣之和平也。

    以經取之者。

    病不在氣。

    而已入于經。

    則當取之于經矣。

    若人迎大于四倍。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溢陽者死不治。

    夫始言人迎大一倍二倍三倍者。

    此陽氣太盛而應于脈也。

    後言以經取之。

    名曰經刺。

    人迎四倍者。

    且大且數。

    名曰溢陽。

    此陽盛之氣。

    溢于脈中。

    氣血之相合也。

    此以陰陽氣之偏盛。

    病之在氣在脈。

    以明氣之應于脈而合于脈也。

    故必審按其本末。

    察其寒熱。

    以驗其髒腑之病。

    本者。

    以三陰三陽之氣為本。

    末者。

    以左右之人迎氣口為标。

    蓋言陰陽血氣。

    渾束為一。

    外可以候三陰三陽之六氣。

    内可以候五髒六腑之有形。

    此陰陽離合之大道。

    天運常變之大數也。

     寸口大于人迎一倍。

    病在足厥陰。

    一倍而躁。

    病在手心主。

    寸口二倍。

    病在足少陰。

    二倍而躁。

     病在手少陰。

    寸口三倍。

    病在足太陰。

    三倍而躁。

    病在手太陰。

    盛則脹滿。

    寒中。

    食不化。

    虛則熱中。

    出糜。

    少氣。

    溺變色。

    緊則痛痹。

    代則乍痛乍止。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緊則先刺而後灸之。

    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

    陷下則徒灸之。

    陷下者。

    脈血絡于中。

    中有着血。

    血寒故宜灸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名曰經刺。

    寸口四倍者。

    名曰内關。

    内關者。

    且大且數。

    死不治。

    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

    以驗其髒腑之病。

     夫在天蒼丹素玄之氣。

    經于十幹之分。

    化生地之五行。

    地之五行。

    上呈天之六氣。

    六氣合六經。

     五行生五髒。

    是六氣本于五髒之所生。

    故陰氣太盛。

    則脹滿寒中。

    虛則熱中。

    出糜。

    溺色變。

    氣從内而外。

    由陰而陽也。

    是以候人迎氣口。

    則知陰陽六氣之盛虛。

    内可以驗其髒腑之病。

    陰陽外内之相通也。

     夫痛痹在于分腠之氣分。

    腠者。

    皮膚髒腑之肉理。

    故病在陽者。

    取之分肉。

    病在陰者。

    先刺而後灸之。

     蓋灸者。

    所以啟在内在下之氣也。

    代則氣分之邪。

    交于脈絡。

    故先取血絡。

    而後飲藥以調之。

    陷下則徒灸之。

    蓋言氣陷下者宜灸。

    今入于脈中。

    又當取之于經矣。

    如陷于脈而宜灸者。

    乃脈受絡之留血而陷于中。

    中有着血。

    血寒故宜灸。

    若氣并于血。

    又非灸之所宜也。

    此蓋因氣之盛虛。

    病之外内。

    以證明血氣之有分有合。

    有邪病。

    有和調。

    反複辨論。

    皆所以明約束之道。

    所謂邪病者。

    中有着血。

    猶囊滿而弗約。

    則輸洩矣。

    和調者。

    氣并于血。

    神與氣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