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曰若欲下之。
必先舉之。
朱衛公曰。
液者。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其别氣出于耳而為聽。
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
濁氣出于胃。
走唇舌而為味。
其精陽氣。
上走于目而為睛。
故液道不通。
則諸氣皆逆矣。
黃帝曰。
願聞脹形。
岐伯曰。
夫心脹者。
煩心短氣。
卧不安。
肺脹者。
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
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
善哕。
四肢煩。
體重不能勝衣。
卧不安。
腎脹者。
腹滿引背。
央央然。
腰髀痛。
六腑脹。
胃脹者。
腹滿胃脘痛。
鼻聞焦臭。
妨于食。
大便難。
大腸脹者。
脹鳴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則飧洩不化。
小腸脹者。
少腹脹。
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
少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
氣滿于皮膚中。
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
脅下痛脹。
口中苦。
善太息。
吳氏曰。
此衛氣逆于城郭之中。
而為髒腑之脹也。
願聞脹形者。
問五髒六腑之脹形。
始在無形而及于有形也。
凡此諸脹者。
其道在一。
明知逆順。
針數不失。
瀉虛補實。
神去其室。
緻邪失正。
真不可定。
粗之所敗。
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
神歸其室。
久塞其空。
謂之良工。
姚氏曰。
其道在一者。
謂三合而為一也。
逆順者。
謂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相逆順而為行也。
塞其空者。
外無使經脈膚腠疏空。
内使髒腑之神氣充足。
自無厥逆之患矣。
此良工治未病也。
莫仲超曰。
上節言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此複曰瀉虛補實。
神去其室。
是又當審其邪正而補瀉之。
聖人之慮深矣。
學人不可不深體之。
王芳侯曰。
神者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
兩精相抟。
合而為神。
黃帝曰。
脹者焉生。
何因而有。
岐伯曰。
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并脈。
循分肉。
行有逆順。
陰陽相随。
乃得天和。
五髒更始。
四時有序。
五谷乃化。
然後厥氣在下。
營衛留止。
寒氣逆上。
真邪相攻。
兩氣相抟。
乃合為脹也。
此言衛氣逆行。
因下焦寒氣之所緻也。
夫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并脈。
循于分肉。
而行有逆順。
蓋衛氣與脈内之營氣。
相逆順而行也。
陰陽相随者。
謂脈外之營衛。
相将而行。
陰陽清濁。
有逆有順。
乃得天和。
應天氣之右旋而西轉。
經水皆歸于東流。
得天地自然之和氣也。
五髒更始者。
謂營行于髒腑經脈。
外内出入。
陰陽遞更。
終而複始也。
四時有序者。
謂衛氣日行于陽。
夜行于陰。
應四時寒暑之往來也。
陰陽和平。
五谷乃化。
而營衛生焉。
此先論其陰陽和調。
然後論厥逆之因。
乃厥氣在下。
營衛留止。
寒氣逆上。
真邪相攻。
兩氣相抟。
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
何以解惑。
岐伯曰。
合之于真。
三合而得。
帝曰善。
真者。
所受于天。
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下焦先天之真元。
上與陽明相合。
化水谷之精微。
生此營衛二氣。
元真之氣。
通會于腠理。
與營衛合并。
而充行于形身者也。
故營衛二氣。
合之于真元。
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
如天真之氣。
厥逆在下。
則營衛之氣。
留止于上矣。
下焦寒水之氣上逆。
則真邪相攻。
營衛兩氣相抟。
乃合而為脹也。
吳氏曰。
元真之氣。
天乙之真元也。
與寒水之氣相合。
故真邪相抟。
則真氣反厥于下。
而寒氣反逆于上矣。
真氣不得上合于營衛。
則營衛留止矣。
黃帝問于岐伯曰。
脹論言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
其過焉在。
岐伯對曰。
此言陷于肉肓。
而中氣穴者也。
不中氣穴。
則氣内閉。
針不陷肓。
則氣不行上越。
中肉則衛氣相亂。
陰陽相逐。
其于脹也。
當瀉不瀉。
氣故不下。
三而不下。
必更其道。
氣下乃止。
不下複始。
可以萬全。
烏有殆者乎。
其于脹也。
必審其KT。
當瀉則瀉。
當補則補。
如鼓應桴。
惡有不下者乎。
(肓音荒KT之忍切與胗同) 此論衛氣逆于内而為髒腑之脹者。
有城郭募原之分也。
募原者。
髒腑之膏肓也。
夫衛氣之逆于内而為脹者。
在于宮城空郭之中。
故取之三裡。
三下而已。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
此陷于肉肓。
而中氣穴故也。
故針不中氣穴。
則氣閉于内而不得外出。
針不陷肓。
則氣不行而不能上越。
故三而不下者。
必更其道。
取之氣穴。
惡有不下者乎。
按氣穴有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
即上紀之胃脘。
下紀之關元諸穴。
非谷之會。
是以中肉則衛氣相亂。
陰陽相逐。
蓋衛氣行于皮膚髒腑之肉理。
今入于氣穴。
故不當取之肉也。
姚氏曰。
按金匮玉函雲。
腠者。
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理者。
是皮膚髒腑之紋理也。
夫髒腑之紋理。
乃髒腑募原之肉理。
而肉理之中有脈系。
衛氣陷于肓膜。
而入于脈絡。
故當取之氣穴也。
王芳侯曰。
按素問有氣府論。
氣穴論。
總屬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
而分腑與穴者。
謂腑者藏也。
壓遏血氣之藏于内也。
穴者窟也。
氣從此而出入者也。
卷四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黃帝問于岐伯曰。
水谷入于口。
輸于腸胃。
其液别為五。
天寒衣薄。
則為溺與氣。
天熱衣濃。
則為汗。
悲哀氣并則為泣。
中熱胃緩則為唾。
邪氣内逆。
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
不行則為水脹。
餘知其然也。
不知其所由生。
願聞其道。
吳氏曰。
此章論水谷所生之津液。
各走其道。
别而為五。
如五道癃閉。
則為水脹。
五别者。
為汗。
為溺。
為唾。
為淚。
為髓。
五癃者。
液不滲于腦而下流。
陰陽氣道不通。
四海閉塞。
三焦不瀉。
而津液不化。
水谷留于下焦。
不得滲于膀胱。
則水溢而為水脹。
因以名篇。
上章論氣脹之因。
此章論水脹之因。
得其因則知所以治矣。
岐伯曰。
水谷皆入于口。
其味有五。
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充皮膚。
為其津。
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吳氏曰。
此論水谷之精。
别而為津為液也。
胃者。
五髒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髒六腑。
皆禀氣于胃。
五味各歸其所喜。
其津液各走其道。
随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者為津。
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流者淖澤注于骨。
補益腦髓。
灌精而濡空竅者也。
天暑衣濃。
則腠理開。
故汗出。
寒留于分肉之間。
聚沫則為痛。
此言津之為汗也。
腠理者。
分肉之紋理。
津随三焦出氣。
淖注于皮膚肌肉之間。
故腠理開則汗大洩。
如有寒而留聚于分肉之間。
則排裂分肉而為痛。
沫者。
津聚而為沫也。
天寒則腠理閉。
氣濕不行。
水下流于膀胱。
則為溺與氣。
姚氏曰。
此言津之為溺也。
天寒則腠理閉。
三焦之氣。
因濕而不行。
津水下流于膀胱。
則為溺與氣。
氣者膀胱為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而出者為溺。
藏于膀胱者。
化生太陽之氣。
愚按、為汗為溺為血為髓。
皆水谷津液之化。
伯因帝問而分别答之。
言津随寒暑之氣。
而外内出入。
然一日之中有四時。
而飲食衣服。
亦有寒溫濃薄。
讀者不以文害義。
庶為得之。
五髒六腑。
心為之主。
耳為之聽。
目為之候。
肺為之相。
肝為之将。
脾為之衛。
腎為之主外。
故五髒六腑之津液。
盡上滲于目。
心悲氣并。
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肺舉。
肺舉則液上溢。
夫心系與肺不能盡舉。
乍上乍下。
故咳而泣出矣。
此論五髒六腑之津液。
上滲于目而為泣。
由心悲肺舉而出也。
心為君主之官。
乃五髒六腑之主。
耳目者。
上之空竅。
津液之所注也。
将相衛者。
為君主之臣使也。
腎主外者。
腎主藏津液。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心悲氣并者。
心悲則髒腑之氣。
皆上并于心。
聽令于君主也。
氣并于心。
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肺舉。
肺乃心之蓋也。
肺舉則液上溢。
肺主氣而水随氣行也。
心系與肺不能盡舉。
乍上乍下。
下則為咳。
上則泣出矣。
中熱。
則胃中消谷。
消谷則蟲上下作。
腸胃充郭。
故胃緩。
胃緩則氣逆。
故唾出。
姚氏曰。
此言液之為唾也。
按口問篇曰。
胃緩則廉泉開。
故涎下。
補足少陰。
蓋任脈起于足少陰之陰中。
而上出于廉泉。
胃緩則少陰之氣。
不與陽明相合。
反上逆于廉泉。
則水液随之。
故涎唾也。
五谷之精液。
和合而為高者。
内滲入于骨空。
補益腦髓。
而下流于陰股。
此言精液之為髓也。
夫腎主藏精而主骨。
和合而高者。
五谷之液。
與腎髒之精。
相和合而滲入于骨空。
上行而高者。
從骨空而補益腦髓。
複從髓空而下流陰股。
此精液淖注于骨而為髓。
先上益于腦而複下流。
故曰五髒之精液。
和合而為高者。
姚氏曰。
本經雲。
谷入氣滿。
淖澤注于骨。
骨屬屈伸。
補益腦髓。
是謂液。
又曰腎者。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其充在骨。
是谷之液。
腎之精。
并注于骨而為髓。
髓者以腦為主。
故曰和合而高者。
陰陽不和。
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
髓液皆減而下。
下過度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胫。
陰陽氣道不通。
四海閉塞。
三焦不瀉。
津液不化。
水谷并于腸胃之中。
别于回腸。
留于下焦。
不得滲膀胱。
則下焦脹。
水溢則為水脹。
此津液五别之逆順也。
此五液閉癃而為腰痛水脹諸病也。
陰陽不和者。
少陰與陽明之不和也。
陰陽之氣不和。
則液與精不合。
使液溢于骨外。
而下流于陰矣。
液溢于外。
則髓液皆減而下。
是不能為高矣。
下流過度。
則骨虛而腰痛胫矣。
此髓道之閉癃也。
陰陽氣道不通。
則津液不得注于海。
而四海閉塞矣。
三焦之氣。
不能通瀉于肌腠。
而津液不化矣。
濟泌之汁。
不得滲于膀胱。
而下焦脹矣。
水溢于下。
則上逆而為水脹矣。
此津液五别之逆順也。
必先舉之。
朱衛公曰。
液者。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其别氣出于耳而為聽。
宗氣上出于鼻而為臭。
濁氣出于胃。
走唇舌而為味。
其精陽氣。
上走于目而為睛。
故液道不通。
則諸氣皆逆矣。
黃帝曰。
願聞脹形。
岐伯曰。
夫心脹者。
煩心短氣。
卧不安。
肺脹者。
虛滿而喘咳。
肝脹者。
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脾脹者。
善哕。
四肢煩。
體重不能勝衣。
卧不安。
腎脹者。
腹滿引背。
央央然。
腰髀痛。
六腑脹。
胃脹者。
腹滿胃脘痛。
鼻聞焦臭。
妨于食。
大便難。
大腸脹者。
脹鳴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
則飧洩不化。
小腸脹者。
少腹脹。
引腰而痛。
膀胱脹者。
少腹滿而氣癃。
三焦脹者。
氣滿于皮膚中。
輕輕然而不堅。
膽脹者。
脅下痛脹。
口中苦。
善太息。
吳氏曰。
此衛氣逆于城郭之中。
而為髒腑之脹也。
願聞脹形者。
問五髒六腑之脹形。
始在無形而及于有形也。
凡此諸脹者。
其道在一。
明知逆順。
針數不失。
瀉虛補實。
神去其室。
緻邪失正。
真不可定。
粗之所敗。
謂之夭命。
補虛瀉實。
神歸其室。
久塞其空。
謂之良工。
姚氏曰。
其道在一者。
謂三合而為一也。
逆順者。
謂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相逆順而為行也。
塞其空者。
外無使經脈膚腠疏空。
内使髒腑之神氣充足。
自無厥逆之患矣。
此良工治未病也。
莫仲超曰。
上節言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此複曰瀉虛補實。
神去其室。
是又當審其邪正而補瀉之。
聖人之慮深矣。
學人不可不深體之。
王芳侯曰。
神者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
兩精相抟。
合而為神。
黃帝曰。
脹者焉生。
何因而有。
岐伯曰。
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并脈。
循分肉。
行有逆順。
陰陽相随。
乃得天和。
五髒更始。
四時有序。
五谷乃化。
然後厥氣在下。
營衛留止。
寒氣逆上。
真邪相攻。
兩氣相抟。
乃合為脹也。
此言衛氣逆行。
因下焦寒氣之所緻也。
夫衛氣之在身也。
常然并脈。
循于分肉。
而行有逆順。
蓋衛氣與脈内之營氣。
相逆順而行也。
陰陽相随者。
謂脈外之營衛。
相将而行。
陰陽清濁。
有逆有順。
乃得天和。
應天氣之右旋而西轉。
經水皆歸于東流。
得天地自然之和氣也。
五髒更始者。
謂營行于髒腑經脈。
外内出入。
陰陽遞更。
終而複始也。
四時有序者。
謂衛氣日行于陽。
夜行于陰。
應四時寒暑之往來也。
陰陽和平。
五谷乃化。
而營衛生焉。
此先論其陰陽和調。
然後論厥逆之因。
乃厥氣在下。
營衛留止。
寒氣逆上。
真邪相攻。
兩氣相抟。
乃合為脹也。
黃帝曰善。
何以解惑。
岐伯曰。
合之于真。
三合而得。
帝曰善。
真者。
所受于天。
與谷氣并而充身者也。
下焦先天之真元。
上與陽明相合。
化水谷之精微。
生此營衛二氣。
元真之氣。
通會于腠理。
與營衛合并。
而充行于形身者也。
故營衛二氣。
合之于真元。
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
如天真之氣。
厥逆在下。
則營衛之氣。
留止于上矣。
下焦寒水之氣上逆。
則真邪相攻。
營衛兩氣相抟。
乃合而為脹也。
吳氏曰。
元真之氣。
天乙之真元也。
與寒水之氣相合。
故真邪相抟。
則真氣反厥于下。
而寒氣反逆于上矣。
真氣不得上合于營衛。
則營衛留止矣。
黃帝問于岐伯曰。
脹論言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
其過焉在。
岐伯對曰。
此言陷于肉肓。
而中氣穴者也。
不中氣穴。
則氣内閉。
針不陷肓。
則氣不行上越。
中肉則衛氣相亂。
陰陽相逐。
其于脹也。
當瀉不瀉。
氣故不下。
三而不下。
必更其道。
氣下乃止。
不下複始。
可以萬全。
烏有殆者乎。
其于脹也。
必審其KT。
當瀉則瀉。
當補則補。
如鼓應桴。
惡有不下者乎。
(肓音荒KT之忍切與胗同) 此論衛氣逆于内而為髒腑之脹者。
有城郭募原之分也。
募原者。
髒腑之膏肓也。
夫衛氣之逆于内而為脹者。
在于宮城空郭之中。
故取之三裡。
三下而已。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
此陷于肉肓。
而中氣穴故也。
故針不中氣穴。
則氣閉于内而不得外出。
針不陷肓。
則氣不行而不能上越。
故三而不下者。
必更其道。
取之氣穴。
惡有不下者乎。
按氣穴有三百六十五以應一歲。
即上紀之胃脘。
下紀之關元諸穴。
非谷之會。
是以中肉則衛氣相亂。
陰陽相逐。
蓋衛氣行于皮膚髒腑之肉理。
今入于氣穴。
故不當取之肉也。
姚氏曰。
按金匮玉函雲。
腠者。
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理者。
是皮膚髒腑之紋理也。
夫髒腑之紋理。
乃髒腑募原之肉理。
而肉理之中有脈系。
衛氣陷于肓膜。
而入于脈絡。
故當取之氣穴也。
王芳侯曰。
按素問有氣府論。
氣穴論。
總屬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
而分腑與穴者。
謂腑者藏也。
壓遏血氣之藏于内也。
穴者窟也。
氣從此而出入者也。
卷四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黃帝問于岐伯曰。
水谷入于口。
輸于腸胃。
其液别為五。
天寒衣薄。
則為溺與氣。
天熱衣濃。
則為汗。
悲哀氣并則為泣。
中熱胃緩則為唾。
邪氣内逆。
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
不行則為水脹。
餘知其然也。
不知其所由生。
願聞其道。
吳氏曰。
此章論水谷所生之津液。
各走其道。
别而為五。
如五道癃閉。
則為水脹。
五别者。
為汗。
為溺。
為唾。
為淚。
為髓。
五癃者。
液不滲于腦而下流。
陰陽氣道不通。
四海閉塞。
三焦不瀉。
而津液不化。
水谷留于下焦。
不得滲于膀胱。
則水溢而為水脹。
因以名篇。
上章論氣脹之因。
此章論水脹之因。
得其因則知所以治矣。
岐伯曰。
水谷皆入于口。
其味有五。
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其道。
故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充皮膚。
為其津。
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吳氏曰。
此論水谷之精。
别而為津為液也。
胃者。
五髒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髒六腑。
皆禀氣于胃。
五味各歸其所喜。
其津液各走其道。
随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者為津。
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流者淖澤注于骨。
補益腦髓。
灌精而濡空竅者也。
天暑衣濃。
則腠理開。
故汗出。
寒留于分肉之間。
聚沫則為痛。
此言津之為汗也。
腠理者。
分肉之紋理。
津随三焦出氣。
淖注于皮膚肌肉之間。
故腠理開則汗大洩。
如有寒而留聚于分肉之間。
則排裂分肉而為痛。
沫者。
津聚而為沫也。
天寒則腠理閉。
氣濕不行。
水下流于膀胱。
則為溺與氣。
姚氏曰。
此言津之為溺也。
天寒則腠理閉。
三焦之氣。
因濕而不行。
津水下流于膀胱。
則為溺與氣。
氣者膀胱為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而出者為溺。
藏于膀胱者。
化生太陽之氣。
愚按、為汗為溺為血為髓。
皆水谷津液之化。
伯因帝問而分别答之。
言津随寒暑之氣。
而外内出入。
然一日之中有四時。
而飲食衣服。
亦有寒溫濃薄。
讀者不以文害義。
庶為得之。
五髒六腑。
心為之主。
耳為之聽。
目為之候。
肺為之相。
肝為之将。
脾為之衛。
腎為之主外。
故五髒六腑之津液。
盡上滲于目。
心悲氣并。
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肺舉。
肺舉則液上溢。
夫心系與肺不能盡舉。
乍上乍下。
故咳而泣出矣。
此論五髒六腑之津液。
上滲于目而為泣。
由心悲肺舉而出也。
心為君主之官。
乃五髒六腑之主。
耳目者。
上之空竅。
津液之所注也。
将相衛者。
為君主之臣使也。
腎主外者。
腎主藏津液。
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
心悲氣并者。
心悲則髒腑之氣。
皆上并于心。
聽令于君主也。
氣并于心。
則心系急。
心系急則肺舉。
肺乃心之蓋也。
肺舉則液上溢。
肺主氣而水随氣行也。
心系與肺不能盡舉。
乍上乍下。
下則為咳。
上則泣出矣。
中熱。
則胃中消谷。
消谷則蟲上下作。
腸胃充郭。
故胃緩。
胃緩則氣逆。
故唾出。
姚氏曰。
此言液之為唾也。
按口問篇曰。
胃緩則廉泉開。
故涎下。
補足少陰。
蓋任脈起于足少陰之陰中。
而上出于廉泉。
胃緩則少陰之氣。
不與陽明相合。
反上逆于廉泉。
則水液随之。
故涎唾也。
五谷之精液。
和合而為高者。
内滲入于骨空。
補益腦髓。
而下流于陰股。
此言精液之為髓也。
夫腎主藏精而主骨。
和合而高者。
五谷之液。
與腎髒之精。
相和合而滲入于骨空。
上行而高者。
從骨空而補益腦髓。
複從髓空而下流陰股。
此精液淖注于骨而為髓。
先上益于腦而複下流。
故曰五髒之精液。
和合而為高者。
姚氏曰。
本經雲。
谷入氣滿。
淖澤注于骨。
骨屬屈伸。
補益腦髓。
是謂液。
又曰腎者。
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
其充在骨。
是谷之液。
腎之精。
并注于骨而為髓。
髓者以腦為主。
故曰和合而高者。
陰陽不和。
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
髓液皆減而下。
下過度則虛。
虛故腰背痛而胫。
陰陽氣道不通。
四海閉塞。
三焦不瀉。
津液不化。
水谷并于腸胃之中。
别于回腸。
留于下焦。
不得滲膀胱。
則下焦脹。
水溢則為水脹。
此津液五别之逆順也。
此五液閉癃而為腰痛水脹諸病也。
陰陽不和者。
少陰與陽明之不和也。
陰陽之氣不和。
則液與精不合。
使液溢于骨外。
而下流于陰矣。
液溢于外。
則髓液皆減而下。
是不能為高矣。
下流過度。
則骨虛而腰痛胫矣。
此髓道之閉癃也。
陰陽氣道不通。
則津液不得注于海。
而四海閉塞矣。
三焦之氣。
不能通瀉于肌腠。
而津液不化矣。
濟泌之汁。
不得滲于膀胱。
而下焦脹矣。
水溢于下。
則上逆而為水脹矣。
此津液五别之逆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