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介魚蟲部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漱口水調敷臍上,治盜汗如神)解酒,療消渴洩痢,瘡癬五痔,下血脫肛,膿水濕爛,子腸墜下,散熱毒,消目腫(煎水洗之),斂瘡口(熱散,瘡口自斂)其色黑,能染須(丹溪曰:倍子屬金與水,噙之善收頑痰,解熱毒。
黃昏咳嗽,乃火浮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
《醫學綱目》雲:王元圭虛而滑精,屢與加味四物湯,吞河間秘真丸及珍珠粉丸,不止。
後用五倍子一兩,茯苓二兩,丸服遂愈。
此則倍子斂澀之功,敏于龍骨、蛤粉也。
昂按:凡用秘澀藥,能通而後能秘。
此方用茯苓倍于五倍,一瀉一收,是以能盡其妙也)。
嗽由外感,瀉非虛脫者禁用。
生鹽膚木上,乃小蟲食汁,遺種結球于葉間(故主治之證,與鹽膚子葉同功)。
五倍子殼,輕脆而中虛,可以染皂,或生或炒用。
白蠟 外用生肌 甘溫屬金。
生肌止血(鄭贊寰曰:汪禦章年十六,常患尿血,屢醫不效。
予以白蠟加入沖血滋腎藥中,遂愈),定痛補虛,續筋接骨,外科要藥。
斑蝥 大瀉,以毒攻毒 辛寒有毒。
外用蝕死肌,敷疥癬惡瘡;内用破石淋,拔瘰疔腫(楊登甫雲:瘰之毒,莫不有根。
大抵治以斑蝥、地膽為主,制度如法,能令其根從小便出,如粉片血塊爛肉,此其驗也。
以木通、滑石、燈心輩導之。
斑蝥捕得,屁射出,臭不可聞。
故奔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能下敗物,痛不可當,用須斟酌),下犬毒(九死一生之候,急用斑蝥七枚,去頭、翅、足,糯米炒黃,為末酒煎,空心下,取下小狗三四十枚,如數少再服。
又方,糯米一勺,斑蝥二十一枚,分三次,炒至青煙為度。
去蝥,取米為粉,冷水入清油少許,空心下。
取利下毒物,如不利再進。
愈後,忌聞鐘鼓聲,複發則不可治。
服之肚痛急者,用靛汁或黃連水解之),潰肉(肌肉近之則爛)堕胎。
豆葉上蟲,黃黑斑文。
去頭、足,糯米炒熟,生用則吐瀉,人亦有用米取氣不取質者。
畏巴豆、丹參。
惡甘草、豆花(斑蝥、芫青、葛上亭長、地膽四蟲,形色不同,功略相近。
食芫花為芫青,青綠色尤毒,春生;食葛花為亭長,黑身赤頭,夏生;食豆花為斑蝥,斑色,秋生;冬入地為地膽,黑頭赤尾。
陶隐居曰:乃一物而四時變化者。
蘇恭曰:非也,皆極毒,須慎用)。
蠍 宣,去風 辛甘有毒。
色青屬木,故治諸風眩掉(皆屬肝木),驚痫搐掣,口眼斜(白附、僵蠶、全蠍等分為末,名牽正散。
酒服二錢,甚效),瘧疾風瘡,耳聾帶疝,厥陰風木之病(東垣曰:凡疝氣帶下,皆屬于風。
蠍乃治風要藥,俱宜加而用之。
汪機曰:破傷風,宜以全蠍、防風為主)。
類中風、慢脾驚屬虛者忌用。
全用去足,焙,或用尾,尾力尤緊。
形緊小者良(人被螫者,塗蝸牛即解)。
蜈蚣 宣,去風 辛溫有毒。
入厥陰肝經。
善走能散,治臍風撮口(炙末,豬乳調服),驚痫瘰,蛇症(能制蛇)瘡甲(趾甲内惡肉突出,俗名雞眼睛,蜈蚣焙研敷之,以南星末醋調,敷四圍),殺蟲(古方治嗽多生用之)堕胎。
取赤足黑頭者,火炙,去頭、足、尾、甲,将荷葉火煨用,或酒炙。
畏蜘蛛、蜒蚰(不敢過所行之路,觸着即死)、雞屎、桑皮、鹽(中其毒者,以桑汁、鹽、蒜塗之。
被咬者,捕蜘蛛置咬處,自吸其毒,蜘蛛死,放水中,吐而活之)。
蟾蜍 即癞蝦蟆 瀉,療疳,拔毒 蟾,土精而應月魄,辛涼微毒,入陽明胃。
發汗退熱,除濕殺蟲,治瘡疽發背(未成者,用活蟾蜍系瘡上。
半日,蟾必昏愦,置水中救其命。
再易一個,三易則毒散矣。
勢重者,剖蟾蜍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如此二三易,其腫自愈),小兒勞瘦疳疾。
蟾酥,辛溫大毒。
助陽氣,治疔腫發背,小兒疳疾腦疳(即蟾蜍眉間白汁,能爛人肌肉,惟疔疳或合他藥服一二厘,取其以毒攻毒。
腦疳乳和滴鼻中。
外科多用之。
蟾蜍肪塗玉,刻之如蠟。
肪音方,脂也)。
白頸蚯蚓 瀉熱,利水 蚓,土德而星應轸水。
味性鹹寒,故能清熱;下行故能利水。
治溫病大熱狂言,大腹黃疸,腎風腳氣(蘇頌曰:腳氣必須用之為使)。
白頸者,乃老蚯蚓。
治大熱,搗汁井水調下。
入藥或曬幹為末,或鹽化為水,或微炙,或燒灰,各随本方(中其毒者,鹽水解之。
張将軍病蚯蚓咬毒,每夕蚓鳴于體,濃煎鹽水浸身,數過而愈)。
蚯蚓泥(即蚯蚓屎),甘寒,瀉熱解毒。
治赤白久痢,敷小兒陰囊熱腫,腫腮丹毒。
五谷蟲 即糞蛆 瀉熱,療疳 寒。
治熱病谵(音占,妄語)妄,毒痢作吐,小兒疳積疳瘡。
漂淨曬幹,或炒,或,為末用。
黃昏咳嗽,乃火浮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倍、五味,斂而降之。
《醫學綱目》雲:王元圭虛而滑精,屢與加味四物湯,吞河間秘真丸及珍珠粉丸,不止。
後用五倍子一兩,茯苓二兩,丸服遂愈。
此則倍子斂澀之功,敏于龍骨、蛤粉也。
昂按:凡用秘澀藥,能通而後能秘。
此方用茯苓倍于五倍,一瀉一收,是以能盡其妙也)。
嗽由外感,瀉非虛脫者禁用。
生鹽膚木上,乃小蟲食汁,遺種結球于葉間(故主治之證,與鹽膚子葉同功)。
五倍子殼,輕脆而中虛,可以染皂,或生或炒用。
白蠟 外用生肌 甘溫屬金。
生肌止血(鄭贊寰曰:汪禦章年十六,常患尿血,屢醫不效。
予以白蠟加入沖血滋腎藥中,遂愈),定痛補虛,續筋接骨,外科要藥。
斑蝥 大瀉,以毒攻毒 辛寒有毒。
外用蝕死肌,敷疥癬惡瘡;内用破石淋,拔瘰疔腫(楊登甫雲:瘰之毒,莫不有根。
大抵治以斑蝥、地膽為主,制度如法,能令其根從小便出,如粉片血塊爛肉,此其驗也。
以木通、滑石、燈心輩導之。
斑蝥捕得,屁射出,臭不可聞。
故奔走下竅,直至精溺之處,能下敗物,痛不可當,用須斟酌),下犬毒(九死一生之候,急用斑蝥七枚,去頭、翅、足,糯米炒黃,為末酒煎,空心下,取下小狗三四十枚,如數少再服。
又方,糯米一勺,斑蝥二十一枚,分三次,炒至青煙為度。
去蝥,取米為粉,冷水入清油少許,空心下。
取利下毒物,如不利再進。
愈後,忌聞鐘鼓聲,複發則不可治。
服之肚痛急者,用靛汁或黃連水解之),潰肉(肌肉近之則爛)堕胎。
豆葉上蟲,黃黑斑文。
去頭、足,糯米炒熟,生用則吐瀉,人亦有用米取氣不取質者。
畏巴豆、丹參。
惡甘草、豆花(斑蝥、芫青、葛上亭長、地膽四蟲,形色不同,功略相近。
食芫花為芫青,青綠色尤毒,春生;食葛花為亭長,黑身赤頭,夏生;食豆花為斑蝥,斑色,秋生;冬入地為地膽,黑頭赤尾。
陶隐居曰:乃一物而四時變化者。
蘇恭曰:非也,皆極毒,須慎用)。
蠍 宣,去風 辛甘有毒。
色青屬木,故治諸風眩掉(皆屬肝木),驚痫搐掣,口眼斜(白附、僵蠶、全蠍等分為末,名牽正散。
酒服二錢,甚效),瘧疾風瘡,耳聾帶疝,厥陰風木之病(東垣曰:凡疝氣帶下,皆屬于風。
蠍乃治風要藥,俱宜加而用之。
汪機曰:破傷風,宜以全蠍、防風為主)。
類中風、慢脾驚屬虛者忌用。
全用去足,焙,或用尾,尾力尤緊。
形緊小者良(人被螫者,塗蝸牛即解)。
蜈蚣 宣,去風 辛溫有毒。
入厥陰肝經。
善走能散,治臍風撮口(炙末,豬乳調服),驚痫瘰,蛇症(能制蛇)瘡甲(趾甲内惡肉突出,俗名雞眼睛,蜈蚣焙研敷之,以南星末醋調,敷四圍),殺蟲(古方治嗽多生用之)堕胎。
取赤足黑頭者,火炙,去頭、足、尾、甲,将荷葉火煨用,或酒炙。
畏蜘蛛、蜒蚰(不敢過所行之路,觸着即死)、雞屎、桑皮、鹽(中其毒者,以桑汁、鹽、蒜塗之。
被咬者,捕蜘蛛置咬處,自吸其毒,蜘蛛死,放水中,吐而活之)。
蟾蜍 即癞蝦蟆 瀉,療疳,拔毒 蟾,土精而應月魄,辛涼微毒,入陽明胃。
發汗退熱,除濕殺蟲,治瘡疽發背(未成者,用活蟾蜍系瘡上。
半日,蟾必昏愦,置水中救其命。
再易一個,三易則毒散矣。
勢重者,剖蟾蜍合瘡上,不久必臭不可聞,如此二三易,其腫自愈),小兒勞瘦疳疾。
蟾酥,辛溫大毒。
助陽氣,治疔腫發背,小兒疳疾腦疳(即蟾蜍眉間白汁,能爛人肌肉,惟疔疳或合他藥服一二厘,取其以毒攻毒。
腦疳乳和滴鼻中。
外科多用之。
蟾蜍肪塗玉,刻之如蠟。
肪音方,脂也)。
白頸蚯蚓 瀉熱,利水 蚓,土德而星應轸水。
味性鹹寒,故能清熱;下行故能利水。
治溫病大熱狂言,大腹黃疸,腎風腳氣(蘇頌曰:腳氣必須用之為使)。
白頸者,乃老蚯蚓。
治大熱,搗汁井水調下。
入藥或曬幹為末,或鹽化為水,或微炙,或燒灰,各随本方(中其毒者,鹽水解之。
張将軍病蚯蚓咬毒,每夕蚓鳴于體,濃煎鹽水浸身,數過而愈)。
蚯蚓泥(即蚯蚓屎),甘寒,瀉熱解毒。
治赤白久痢,敷小兒陰囊熱腫,腫腮丹毒。
五谷蟲 即糞蛆 瀉熱,療疳 寒。
治熱病谵(音占,妄語)妄,毒痢作吐,小兒疳積疳瘡。
漂淨曬幹,或炒,或,為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