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介魚蟲部
關燈
小
中
大
煮,先吃蝦,次吃汁,以鵝翎探引,吐出痰涎,随證用藥),壯陽道。
牡蛎 澀腸,補水,軟堅 鹹以軟堅,化痰,消瘰結核,老血瘕疝;澀以收脫,治遺精崩帶,止嗽斂汗(或同麻黃根、糯米為粉撲身,或加入煎劑)固大、小腸;微寒以清熱補水,治虛勞煩熱,溫瘧赤痢,利濕止渴,為肝、腎血分之藥(王好古曰:以柴胡引之,去脅下硬;茶引之,消頸核;大黃引之,消股間腫;以地黃為使,益精收澀,止大小便利;以貝母為使,消積結)。
鹽水煮一伏時,粉用。
亦有生用者,貝母為使。
惡麻黃、辛夷、吳茱萸。
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子良(海氣化成,純雄無雌,故名牡)。
蛤粉 澀 蛤蜊殼為粉。
與牡蛎同功(海藏曰:腎經血分藥。
宋徽宗寵妃病痰嗽,面腫不寐,李防禦治之,三日不效,當誅,李技窮憂泣,忽聞市人賣嗽藥,一文一帖,吃了今夜得睡,色淡碧,李市之。
恐藥猛悍,先自試,覺無害,共并三帖為一以進,妃服之,是夕寝安嗽止,面腫亦消。
帝大悅,賜直萬金。
李不知其方,懼得罪。
伺得市人,重價求之,乃蚌殼研粉,少加青黛也。
以淡荠水,加麻油數滴,調服。
《聖惠方》:白蚬殼研粉,米飲調,治咳嗽不止)。
肉,鹹冷,止渴解酒(牡蛎、蛤蜊、海蛤、文蛤,并出海中,大抵海物鹹寒,功用略同。
江湖蛤蚌,無鹹水浸漬,但能清熱利濕,不能軟堅)。
文蛤。
背有花紋,兼能除煩渴,利小便。
瓦楞子 即蚶殼 瀉,消症,散痰 甘鹹。
消血塊,散痰積(紅、醋淬三次,為末,醋膏丸,治一切氣血症瘕)。
田螺 瀉熱 味甘大寒。
利濕清熱,止渴(消渴)醒酒,利大、小便(能引熱下行。
熊彥誠病前後不通,腹脹如鼓,衆醫莫措。
遇一異人曰:此易耳,奉施一藥。
即脫靴入水,探得一大螺,曰:事濟矣。
以鹽和殼搗碎,帛系臍下一寸三分,曾未安席,砉然暴下。
歸訪異人,無所見矣。
董守約以腳氣攻注,或教捶數螺系兩股,便覺冷氣趨下至足,即而亦安)。
治腳氣黃膽,噤口毒痢(用螺少加麝,搗餅烘熱,貼臍下,引熱下行,自然思食),目熱赤痛(入鹽花,取汁點之),搽痔瘡狐臭。
石決明 瀉風熱,明目 鹹平。
除肺、肝風熱,青盲内障,水飛點目外障。
亦治骨蒸勞熱。
通五淋(能清肺、肝故也,古方多用治瘍疽),解酒酸(為末,投熱酒中,即解)。
如蚌而扁,唯一片無對,七孔、九孔者良。
鹽水煮一伏時,或面裹煨熟,研粉極細,水飛用。
惡旋複花。
真珠 瀉熱,定驚 甘鹹性寒。
感月而胎(語雲:上巳有風梨有蠹,中秋無月蚌無胎),水精所孕。
水能制火,入心、肝二經。
鎮心安魂(肝藏魂。
昂按:雖雲瀉熱,亦借其寶氣也。
大抵寶物多能鎮心安魂,如金箔、琥珀、真珠之類。
龍齒安魂,亦假其神氣也),墜痰拔毒,收口生肌。
治驚熱痘療,下死胎胞衣(珠末一兩,苦酒服),塗面好顔色,點目去翳膜,綿裹塞耳治聾。
取新潔未經鑽綴者,乳浸三日,研粉極細用(不細傷人髒腑。
陸佃曰:蛤蚌無陰陽牝牡,須雀化成,故能生珠,專一于陰陽也)。
蛤蚧 補肺潤腎,定喘止嗽 鹹平。
補肺潤腎,益精助陽。
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氣虛、血竭者宜之(能補肺、益水源。
李時珍曰:補肺止渴,功同人參。
益氣扶羸,功同羊肉。
《經疏》曰:咳嗽由風寒外邪者不宜用)。
出廣南。
首如蟾蜍,背綠色,斑點如綿紋。
雄為蛤(鳴聲亦然,因聲而名),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為蚧,皮細口尖,身大尾小。
雌雄相呼,屢日乃交,兩兩相抱,捕者擘之,雖死不開。
房術用之甚效,不論牝牡者,隻可入雜藥。
口含少許,奔走不喘者真。
藥力在尾(見人捕之,辄自齧斷其尾,尾不全者不效)。
凡使去頭足(雷曰:其毒在眼,用須去眼),洗去鱗内不淨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蜂蜜 亦名石蜜、岩蜜 補中,潤燥,滑腸 草木精英,合露氣以釀成。
生性涼,能清熱;熟性溫,能補中。
甘而和,故解毒。
柔而滑,故潤燥。
甘緩可以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瘡瘍諸痛;甘緩可以和中,故能調營衛,通三焦,除衆病,和百藥(故丸藥多用之),而與甘草同功。
止嗽治痢(解毒潤腸,最治痢疾。
姜汁和服甚佳),明目悅顔。
同薤白搗,塗湯火傷。
煎煉成膠,通大便秘(乘熱納谷道中,名蜜煎導)。
然能滑腸,洩瀉與中滿者忌用之。
以白如膏者良(汪穎曰:蜜以花為主。
閩廣蜜熱,川蜜溫,西蜜涼。
安宣州有黃連蜜,味小苦,點目熱良。
西京有梨花蜜,色白如
牡蛎 澀腸,補水,軟堅 鹹以軟堅,化痰,消瘰結核,老血瘕疝;澀以收脫,治遺精崩帶,止嗽斂汗(或同麻黃根、糯米為粉撲身,或加入煎劑)固大、小腸;微寒以清熱補水,治虛勞煩熱,溫瘧赤痢,利濕止渴,為肝、腎血分之藥(王好古曰:以柴胡引之,去脅下硬;茶引之,消頸核;大黃引之,消股間腫;以地黃為使,益精收澀,止大小便利;以貝母為使,消積結)。
鹽水煮一伏時,粉用。
亦有生用者,貝母為使。
惡麻黃、辛夷、吳茱萸。
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子良(海氣化成,純雄無雌,故名牡)。
蛤粉 澀 蛤蜊殼為粉。
與牡蛎同功(海藏曰:腎經血分藥。
宋徽宗寵妃病痰嗽,面腫不寐,李防禦治之,三日不效,當誅,李技窮憂泣,忽聞市人賣嗽藥,一文一帖,吃了今夜得睡,色淡碧,李市之。
恐藥猛悍,先自試,覺無害,共并三帖為一以進,妃服之,是夕寝安嗽止,面腫亦消。
帝大悅,賜直萬金。
李不知其方,懼得罪。
伺得市人,重價求之,乃蚌殼研粉,少加青黛也。
以淡荠水,加麻油數滴,調服。
《聖惠方》:白蚬殼研粉,米飲調,治咳嗽不止)。
肉,鹹冷,止渴解酒(牡蛎、蛤蜊、海蛤、文蛤,并出海中,大抵海物鹹寒,功用略同。
江湖蛤蚌,無鹹水浸漬,但能清熱利濕,不能軟堅)。
文蛤。
背有花紋,兼能除煩渴,利小便。
瓦楞子 即蚶殼 瀉,消症,散痰 甘鹹。
消血塊,散痰積(紅、醋淬三次,為末,醋膏丸,治一切氣血症瘕)。
田螺 瀉熱 味甘大寒。
利濕清熱,止渴(消渴)醒酒,利大、小便(能引熱下行。
熊彥誠病前後不通,腹脹如鼓,衆醫莫措。
遇一異人曰:此易耳,奉施一藥。
即脫靴入水,探得一大螺,曰:事濟矣。
以鹽和殼搗碎,帛系臍下一寸三分,曾未安席,砉然暴下。
歸訪異人,無所見矣。
董守約以腳氣攻注,或教捶數螺系兩股,便覺冷氣趨下至足,即而亦安)。
治腳氣黃膽,噤口毒痢(用螺少加麝,搗餅烘熱,貼臍下,引熱下行,自然思食),目熱赤痛(入鹽花,取汁點之),搽痔瘡狐臭。
石決明 瀉風熱,明目 鹹平。
除肺、肝風熱,青盲内障,水飛點目外障。
亦治骨蒸勞熱。
通五淋(能清肺、肝故也,古方多用治瘍疽),解酒酸(為末,投熱酒中,即解)。
如蚌而扁,唯一片無對,七孔、九孔者良。
鹽水煮一伏時,或面裹煨熟,研粉極細,水飛用。
惡旋複花。
真珠 瀉熱,定驚 甘鹹性寒。
感月而胎(語雲:上巳有風梨有蠹,中秋無月蚌無胎),水精所孕。
水能制火,入心、肝二經。
鎮心安魂(肝藏魂。
昂按:雖雲瀉熱,亦借其寶氣也。
大抵寶物多能鎮心安魂,如金箔、琥珀、真珠之類。
龍齒安魂,亦假其神氣也),墜痰拔毒,收口生肌。
治驚熱痘療,下死胎胞衣(珠末一兩,苦酒服),塗面好顔色,點目去翳膜,綿裹塞耳治聾。
取新潔未經鑽綴者,乳浸三日,研粉極細用(不細傷人髒腑。
陸佃曰:蛤蚌無陰陽牝牡,須雀化成,故能生珠,專一于陰陽也)。
蛤蚧 補肺潤腎,定喘止嗽 鹹平。
補肺潤腎,益精助陽。
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氣虛、血竭者宜之(能補肺、益水源。
李時珍曰:補肺止渴,功同人參。
益氣扶羸,功同羊肉。
《經疏》曰:咳嗽由風寒外邪者不宜用)。
出廣南。
首如蟾蜍,背綠色,斑點如綿紋。
雄為蛤(鳴聲亦然,因聲而名),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為蚧,皮細口尖,身大尾小。
雌雄相呼,屢日乃交,兩兩相抱,捕者擘之,雖死不開。
房術用之甚效,不論牝牡者,隻可入雜藥。
口含少許,奔走不喘者真。
藥力在尾(見人捕之,辄自齧斷其尾,尾不全者不效)。
凡使去頭足(雷曰:其毒在眼,用須去眼),洗去鱗内不淨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蜂蜜 亦名石蜜、岩蜜 補中,潤燥,滑腸 草木精英,合露氣以釀成。
生性涼,能清熱;熟性溫,能補中。
甘而和,故解毒。
柔而滑,故潤燥。
甘緩可以去急,故止心腹、肌肉、瘡瘍諸痛;甘緩可以和中,故能調營衛,通三焦,除衆病,和百藥(故丸藥多用之),而與甘草同功。
止嗽治痢(解毒潤腸,最治痢疾。
姜汁和服甚佳),明目悅顔。
同薤白搗,塗湯火傷。
煎煉成膠,通大便秘(乘熱納谷道中,名蜜煎導)。
然能滑腸,洩瀉與中滿者忌用之。
以白如膏者良(汪穎曰:蜜以花為主。
閩廣蜜熱,川蜜溫,西蜜涼。
安宣州有黃連蜜,味小苦,點目熱良。
西京有梨花蜜,色白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