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獸部
關燈
小
中
大
胃脘、大腸之燥。
治反胃消渴,口瘡舌腫(含漱),蜘蛛咬傷(有渾身生絲者,飲之瘥)。
肉、肝,青羊良;膽,青羯羊良;乳,白羊良。
骨用。
反半夏、菖蒲。
忌銅器(牡羊曰、曰羝,去勢曰羯。
子曰羔,羔五月曰)。
牛肉 補脾土 甘溫屬土。
安中補脾,益氣止渴(倒倉法,用牡黃牛肉二十斤,洗淨,煮為糜,濾去渣,熬成琥珀色。
前一晚不食,至日,空腹坐密室,取汁每飲一鐘。
少時又飲,積數十鐘,身體覺痛。
如病在上則吐,在下則利,在中則吐而利,利後必渴,即飲已溺數碗,以滌餘垢。
饑倦先與米飲,二日與淡粥,次與濃粥軟飯,将養一月沉悉安矣。
須斷房事半年,牛肉五年。
丹溪曰:牛坤土,黃中色,肉、胃藥,液、無形之物也!積聚既久,回薄腸胃曲折之處,豈铢兩丸散所能窺犯乎!肉液充滿流行,無處不到,如洪水泛漲,一切凝滞,皆順流而去矣。
此方傳于西域異人,中年後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
王綸曰:牛肉補中,非吐下藥,借補為瀉,因瀉為補,亦奇方也。
丹溪治林德方咳而咯血,調肺壅非吐不可,血耗非補不可,惟倒倉二法兼備,服之而愈。
又治蕭伯善便濁滑精,亦用倒倉法而愈。
又治許文懿公病心痛,用燥藥、靈丹、艾灸雜治,數年不效,自分為棄人。
丹溪先以防風通聖散下其積滞,而病稍起,思食。
然兩足難移,次年行倒倉法,節節應手,複生子,活十四年。
又臨海林兄久嗽吐紅,發熱消瘦,衆以為瘵,百方不應。
丹溪脈之,兩手弦數,日輕夜重,計無所出。
時冬月也,以倒倉法而安,仍次年生子)。
牛乳,味甘微寒。
潤腸胃,解熱毒,補虛勞,治反胃噎膈(胃槁胃冷,脾不磨食,故氣逆而成反胃。
氣血不足,其本也;曰痰飲,曰食積,其标也。
胃槁者,滋血生津;胃冷者,溫中調氣。
東垣曰:上焦吐者由乎氣,治在和中而降氣;中焦吐者由乎積,治在行氣而消積;下焦吐者由乎寒,治在溫中而散寒。
丹溪曰:反胃噎膈,大便燥結,宜牛、羊乳時時咽之,兼服四物湯為上策。
不可服人乳,人乳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
昂按:噎膈不通,服香燥藥取快一時,破氣而燥血,是速其死也。
不如少服藥,飲牛乳加韭汁、或姜汁、或陳酒為佳。
江南臬司多患噤口痢,粒米不進,鄭奠一令服牛乳,久之亦瘥)。
白水牛喉,治反胃吐食,腸結不通(除兩頭,去脂膜,醋浸炙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 。
酥、酪、醍、醐,皆牛羊乳所作,滋潤滑澤,宜于血熱枯燥之人。
牛膽,納鍛石于内,懸挂風處百日,治金瘡良。
牛黃 瀉熱,利痰,涼驚 甘涼。
牛有病,在心、肝、膽之間凝結成黃,故還以治心、肝、膽之病(《經疏》雲:牛食百草,其精華凝結成黃,猶人之有内丹。
故能散火、消痰、解毒,為世神物。
或雲牛病乃生黃者,非也)。
清心解熱,利痰涼驚,通竅辟邪。
治中風入髒,驚痫口噤(心熱則火自生焰,肝熱則木自生風,風火相搏,膠痰上壅,遂緻中風不語。
東垣曰:中髒宜之。
若中腑及血脈者用之,反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
按:中風中髒者重,多滞九竅;中腑稍輕,多着四肢。
若外無六經形證,内無便溺阻隔,為中經絡,為又輕。
初宜順氣開痰,次宜養血活血,不宜專用風藥。
大抵五髒皆有風,而犯肝者為多。
肝屬風木而主筋,肝病不能營筋,故有舌強口噤,斜、癱瘓、不遂、不仁等症。
若口開為心絕;手散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吐沫鼻衄為肺絕;發直頭搖、面赤如妝、汗綴如珠者,皆不治。
若隻見一二症,猶有可治者),小兒百病(皆胎毒、痰熱所生。
兒初生時未食乳,用三五厘,合黃連、甘草末蜜調,令咂之良),發痘堕胎(善通竅)。
牛有黃,必多吼喚,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迫喝即堕水,名生黃,如雞子黃大,重疊可揭。
輕虛、氣香者良(觀此則非病乃生黃矣)。
殺死,角中得者名角黃,心中者名心黃,肝、膽中者名肝、膽黃。
成塊成粒,總不及生者。
但磨指甲上,黃透指甲者為真(駱駝黃極易得,能亂真)。
得牡丹、菖蒲良(聰耳明目),人參為使。
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
白馬溺 瀉,殺蟲,消症 辛寒。
殺蟲,破症積,治反胃,(祖台之志怪雲:昔有人與奴皆患心腹痛病,奴死,剖之得一鼈,尚活。
以諸藥投口中,不死。
有人乘白馬觀之,馬溺墜鼈而鼈縮,遂以灌之,即化成水。
主乃服馬溺而愈)。
驢溺 瀉,殺蟲 辛寒。
殺蟲,治反胃噎膈(須熱飲
治反胃消渴,口瘡舌腫(含漱),蜘蛛咬傷(有渾身生絲者,飲之瘥)。
肉、肝,青羊良;膽,青羯羊良;乳,白羊良。
骨用。
反半夏、菖蒲。
忌銅器(牡羊曰、曰羝,去勢曰羯。
子曰羔,羔五月曰)。
牛肉 補脾土 甘溫屬土。
安中補脾,益氣止渴(倒倉法,用牡黃牛肉二十斤,洗淨,煮為糜,濾去渣,熬成琥珀色。
前一晚不食,至日,空腹坐密室,取汁每飲一鐘。
少時又飲,積數十鐘,身體覺痛。
如病在上則吐,在下則利,在中則吐而利,利後必渴,即飲已溺數碗,以滌餘垢。
饑倦先與米飲,二日與淡粥,次與濃粥軟飯,将養一月沉悉安矣。
須斷房事半年,牛肉五年。
丹溪曰:牛坤土,黃中色,肉、胃藥,液、無形之物也!積聚既久,回薄腸胃曲折之處,豈铢兩丸散所能窺犯乎!肉液充滿流行,無處不到,如洪水泛漲,一切凝滞,皆順流而去矣。
此方傳于西域異人,中年後行一二次,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
王綸曰:牛肉補中,非吐下藥,借補為瀉,因瀉為補,亦奇方也。
丹溪治林德方咳而咯血,調肺壅非吐不可,血耗非補不可,惟倒倉二法兼備,服之而愈。
又治蕭伯善便濁滑精,亦用倒倉法而愈。
又治許文懿公病心痛,用燥藥、靈丹、艾灸雜治,數年不效,自分為棄人。
丹溪先以防風通聖散下其積滞,而病稍起,思食。
然兩足難移,次年行倒倉法,節節應手,複生子,活十四年。
又臨海林兄久嗽吐紅,發熱消瘦,衆以為瘵,百方不應。
丹溪脈之,兩手弦數,日輕夜重,計無所出。
時冬月也,以倒倉法而安,仍次年生子)。
牛乳,味甘微寒。
潤腸胃,解熱毒,補虛勞,治反胃噎膈(胃槁胃冷,脾不磨食,故氣逆而成反胃。
氣血不足,其本也;曰痰飲,曰食積,其标也。
胃槁者,滋血生津;胃冷者,溫中調氣。
東垣曰:上焦吐者由乎氣,治在和中而降氣;中焦吐者由乎積,治在行氣而消積;下焦吐者由乎寒,治在溫中而散寒。
丹溪曰:反胃噎膈,大便燥結,宜牛、羊乳時時咽之,兼服四物湯為上策。
不可服人乳,人乳有五味之毒,七情之火也。
昂按:噎膈不通,服香燥藥取快一時,破氣而燥血,是速其死也。
不如少服藥,飲牛乳加韭汁、或姜汁、或陳酒為佳。
江南臬司多患噤口痢,粒米不進,鄭奠一令服牛乳,久之亦瘥)。
白水牛喉,治反胃吐食,腸結不通(除兩頭,去脂膜,醋浸炙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 。
酥、酪、醍、醐,皆牛羊乳所作,滋潤滑澤,宜于血熱枯燥之人。
牛膽,納鍛石于内,懸挂風處百日,治金瘡良。
牛黃 瀉熱,利痰,涼驚 甘涼。
牛有病,在心、肝、膽之間凝結成黃,故還以治心、肝、膽之病(《經疏》雲:牛食百草,其精華凝結成黃,猶人之有内丹。
故能散火、消痰、解毒,為世神物。
或雲牛病乃生黃者,非也)。
清心解熱,利痰涼驚,通竅辟邪。
治中風入髒,驚痫口噤(心熱則火自生焰,肝熱則木自生風,風火相搏,膠痰上壅,遂緻中風不語。
東垣曰:中髒宜之。
若中腑及血脈者用之,反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
按:中風中髒者重,多滞九竅;中腑稍輕,多着四肢。
若外無六經形證,内無便溺阻隔,為中經絡,為又輕。
初宜順氣開痰,次宜養血活血,不宜專用風藥。
大抵五髒皆有風,而犯肝者為多。
肝屬風木而主筋,肝病不能營筋,故有舌強口噤,斜、癱瘓、不遂、不仁等症。
若口開為心絕;手散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吐沫鼻衄為肺絕;發直頭搖、面赤如妝、汗綴如珠者,皆不治。
若隻見一二症,猶有可治者),小兒百病(皆胎毒、痰熱所生。
兒初生時未食乳,用三五厘,合黃連、甘草末蜜調,令咂之良),發痘堕胎(善通竅)。
牛有黃,必多吼喚,以盆水承之,伺其吐出迫喝即堕水,名生黃,如雞子黃大,重疊可揭。
輕虛、氣香者良(觀此則非病乃生黃矣)。
殺死,角中得者名角黃,心中者名心黃,肝、膽中者名肝、膽黃。
成塊成粒,總不及生者。
但磨指甲上,黃透指甲者為真(駱駝黃極易得,能亂真)。
得牡丹、菖蒲良(聰耳明目),人參為使。
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
白馬溺 瀉,殺蟲,消症 辛寒。
殺蟲,破症積,治反胃,(祖台之志怪雲:昔有人與奴皆患心腹痛病,奴死,剖之得一鼈,尚活。
以諸藥投口中,不死。
有人乘白馬觀之,馬溺墜鼈而鼈縮,遂以灌之,即化成水。
主乃服馬溺而愈)。
驢溺 瀉,殺蟲 辛寒。
殺蟲,治反胃噎膈(須熱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