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獸部
關燈
小
中
大
嗽(咳血者,蘸薏仁末食)。
肚,入胃健脾(仲景治消渴,有黃連豬肚丸。
用雄豬肚一枚,入黃連末五兩,栝蒌根、白粱米各四兩,知母三兩,麥冬二兩,縫定蒸熟,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直指方》:治小兒疳熱,黃連五兩,入豬肝蒸爛,飯丸,米飲下,仍服調血清心藥佐之。
且曰:小兒之病,非疳即熱,常須識此)。
腎,鹹冷而通腎。
治腰痛耳聾(日華曰:補水髒,暖腰膝。
又曰:久食令人少子。
孟诜曰:久食令人腎虛。
李時珍韪之,謂其鹹冷能瀉腎氣也。
昂按:枸杞、玄參、知母、黃柏,性皆寒而能補腎。
豬腎乃肉食,何獨瀉腎若斯之酷也?古今補腰腎藥,用豬腎者頗多,未見作害。
大抵諸家食忌,不可盡信。
《瑣碎錄》:豬腎一對,童便二分,酒一分,瓦罐煨,五更食之,治勞瘵,一月愈。
《經驗後方》:豬腎、枸杞葉、豉汁,入蔥、椒、鹽作羹,治陰痿羸瘦)。
腸,入大腸,治腸風血痢(《奇效方》:治髒毒,有髒連丸)。
膽汁,苦入心、寒勝熱、滑潤燥。
瀉肝膽之疳,沐發光澤。
醋和,灌谷道,治大便不通(仲景治陽明證内無熱者,便雖秘,勿攻。
故用膽汁外導之法,不欲以苦寒傷胃腑也。
成無已曰:仲景治厥逆無脈,用白通湯加豬膽汁。
蓋陽氣大虛,陰氣内勝,純與陽藥,恐陰氣格拒不得入。
故加豬膽汁,苦入心而通脈,寒補肝而和陰,不緻格拒也。
昂按:此即熱因寒用之義)。
浴初生小兒,永無瘡疥。
豬脬(亦作胞),治遺溺疝氣,用作引經。
豬脂,甘寒。
涼血潤燥,行水散風,解毒(《千金方》:凡中惡及牛肉毒、百獸肝毒,服豬脂一斤,佳)殺蟲(故瘡藥多用之),利腸(能通大便,退諸黃)滑産。
煎膏藥,主諸瘡(臘月者佳。
古方用之最多,治咳嗽亦用之)。
豬蹄,煮湯,通乳汁(加通草二兩,佳),洗敗瘡。
懸蹄甲,治寒熱痰喘,痘瘡入目,五痔腸癰(古人有用左甲者,有用後甲者)。
豬肉反黃連、烏梅、桔梗,犯之瀉痢(時珍曰:方有髒連丸、黃連豬肚丸,豈忌肉而不忌髒腑乎?昂按:《别錄》雲,豬肉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
陶弘景曰:豬為用最多,唯肉不可食。
孫思邈曰:久食令人少子,發宿病、筋骨碎痛之氣。
孟诜曰:久食殺藥、動風、發疾。
韓曰:凡肉皆補,惟豬肉無補。
李時珍曰:南豬味濃汁濃,其毒尤甚,若将為大禁者然。
然今人終日食肉,内滋外腴,子孫蕃衍,未見為害若斯之甚也。
又雲:合黃豆、荞麥、葵菜、生姜、胡荽、吳茱、牛肉、羊肝、龜、鼈、鲫魚、雞子食之,皆有忌。
然肴馔中合食者多,未見絲毫作害也。
大抵肉能補肉,其味隽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
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作濕,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
先王教民,畜牧養彘為先,豈故為是以厲民欤?明太祖釋家字之義,亦曰無豕不成家。
諸家之說,稽之于古則無征,試之于人則不驗,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後世而已。
傷寒忌之者,以其補肌固表,油膩纏粘,風邪不能解散也。
病初愈忌之者,以腸胃久枯,難受肥濃濃味也。
又按:豬肉生痰,惟風痰、濕痰、寒痰忌之。
如老人燥痰幹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執泥于豬肉生痰之說也)。
犬肉 補虛寒 酸而鹹溫。
暖脾益胃,脾胃暖則腰腎受蔭矣。
補虛寒,助陽事(兩腎、陰莖尤勝)。
黃者補脾,黑者補腎。
畏杏仁。
忌蒜(道家以為地厭。
黃犬血,酒服二碗,治腸癰)。
羊肉 補虛勞 甘熱屬火。
補虛勞,益氣血,壯陽道,開胃健力,通氣發瘡(仲景治虛羸蓐勞,有當歸羊血湯。
《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東垣曰:人參補氣,羊肉補形。
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陽生則陰長也)。
羊肝,苦寒(蘇頌曰溫)色青。
補肝而明目(肝以瀉為補。
羊肝丸,治目疾加黃連)。
膽,苦寒。
點風淚眼,赤障白翳(臘月入蜜膽中,紙套籠住,懸檐下,待霜出,掃取點眼。
又入蜜膽中蒸之,候幹,研為膏,每含少許,或點之。
名二百味草花膏,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
時珍曰:肝竅開于目,膽汁減則目暗。
目者,肝之外候,膽之精華也,故諸膽皆治目病)。
胫骨,入腎而補骨。
燒灰擦牙良(時珍曰:羊胫骨灰可以磨鏡,羊頭骨可以消鐵。
誤吞銅錢者,胫骨三錢,米飲下)。
羊血 解金銀、丹石、砒硫一切諸毒。
乳,甘溫。
補肺腎虛,潤
肚,入胃健脾(仲景治消渴,有黃連豬肚丸。
用雄豬肚一枚,入黃連末五兩,栝蒌根、白粱米各四兩,知母三兩,麥冬二兩,縫定蒸熟,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直指方》:治小兒疳熱,黃連五兩,入豬肝蒸爛,飯丸,米飲下,仍服調血清心藥佐之。
且曰:小兒之病,非疳即熱,常須識此)。
腎,鹹冷而通腎。
治腰痛耳聾(日華曰:補水髒,暖腰膝。
又曰:久食令人少子。
孟诜曰:久食令人腎虛。
李時珍韪之,謂其鹹冷能瀉腎氣也。
昂按:枸杞、玄參、知母、黃柏,性皆寒而能補腎。
豬腎乃肉食,何獨瀉腎若斯之酷也?古今補腰腎藥,用豬腎者頗多,未見作害。
大抵諸家食忌,不可盡信。
《瑣碎錄》:豬腎一對,童便二分,酒一分,瓦罐煨,五更食之,治勞瘵,一月愈。
《經驗後方》:豬腎、枸杞葉、豉汁,入蔥、椒、鹽作羹,治陰痿羸瘦)。
腸,入大腸,治腸風血痢(《奇效方》:治髒毒,有髒連丸)。
膽汁,苦入心、寒勝熱、滑潤燥。
瀉肝膽之疳,沐發光澤。
醋和,灌谷道,治大便不通(仲景治陽明證内無熱者,便雖秘,勿攻。
故用膽汁外導之法,不欲以苦寒傷胃腑也。
成無已曰:仲景治厥逆無脈,用白通湯加豬膽汁。
蓋陽氣大虛,陰氣内勝,純與陽藥,恐陰氣格拒不得入。
故加豬膽汁,苦入心而通脈,寒補肝而和陰,不緻格拒也。
昂按:此即熱因寒用之義)。
浴初生小兒,永無瘡疥。
豬脬(亦作胞),治遺溺疝氣,用作引經。
豬脂,甘寒。
涼血潤燥,行水散風,解毒(《千金方》:凡中惡及牛肉毒、百獸肝毒,服豬脂一斤,佳)殺蟲(故瘡藥多用之),利腸(能通大便,退諸黃)滑産。
煎膏藥,主諸瘡(臘月者佳。
古方用之最多,治咳嗽亦用之)。
豬蹄,煮湯,通乳汁(加通草二兩,佳),洗敗瘡。
懸蹄甲,治寒熱痰喘,痘瘡入目,五痔腸癰(古人有用左甲者,有用後甲者)。
豬肉反黃連、烏梅、桔梗,犯之瀉痢(時珍曰:方有髒連丸、黃連豬肚丸,豈忌肉而不忌髒腑乎?昂按:《别錄》雲,豬肉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不可久食。
陶弘景曰:豬為用最多,唯肉不可食。
孫思邈曰:久食令人少子,發宿病、筋骨碎痛之氣。
孟诜曰:久食殺藥、動風、發疾。
韓曰:凡肉皆補,惟豬肉無補。
李時珍曰:南豬味濃汁濃,其毒尤甚,若将為大禁者然。
然今人終日食肉,内滋外腴,子孫蕃衍,未見為害若斯之甚也。
又雲:合黃豆、荞麥、葵菜、生姜、胡荽、吳茱、牛肉、羊肝、龜、鼈、鲫魚、雞子食之,皆有忌。
然肴馔中合食者多,未見絲毫作害也。
大抵肉能補肉,其味隽永,食之潤腸胃,生精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也。
惟多食,則助熱生痰、動風作濕,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
先王教民,畜牧養彘為先,豈故為是以厲民欤?明太祖釋家字之義,亦曰無豕不成家。
諸家之說,稽之于古則無征,試之于人則不驗,徒令食忌不足取信于後世而已。
傷寒忌之者,以其補肌固表,油膩纏粘,風邪不能解散也。
病初愈忌之者,以腸胃久枯,難受肥濃濃味也。
又按:豬肉生痰,惟風痰、濕痰、寒痰忌之。
如老人燥痰幹咳,更須肥濃以滋潤之,不可執泥于豬肉生痰之說也)。
犬肉 補虛寒 酸而鹹溫。
暖脾益胃,脾胃暖則腰腎受蔭矣。
補虛寒,助陽事(兩腎、陰莖尤勝)。
黃者補脾,黑者補腎。
畏杏仁。
忌蒜(道家以為地厭。
黃犬血,酒服二碗,治腸癰)。
羊肉 補虛勞 甘熱屬火。
補虛勞,益氣血,壯陽道,開胃健力,通氣發瘡(仲景治虛羸蓐勞,有當歸羊血湯。
《十劑》曰: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是也。
東垣曰:人參補氣,羊肉補形。
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陽生則陰長也)。
羊肝,苦寒(蘇頌曰溫)色青。
補肝而明目(肝以瀉為補。
羊肝丸,治目疾加黃連)。
膽,苦寒。
點風淚眼,赤障白翳(臘月入蜜膽中,紙套籠住,懸檐下,待霜出,掃取點眼。
又入蜜膽中蒸之,候幹,研為膏,每含少許,或點之。
名二百味草花膏,以羊食百草,蜂采百花也。
時珍曰:肝竅開于目,膽汁減則目暗。
目者,肝之外候,膽之精華也,故諸膽皆治目病)。
胫骨,入腎而補骨。
燒灰擦牙良(時珍曰:羊胫骨灰可以磨鏡,羊頭骨可以消鐵。
誤吞銅錢者,胫骨三錢,米飲下)。
羊血 解金銀、丹石、砒硫一切諸毒。
乳,甘溫。
補肺腎虛,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