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水土部

關燈
藥用鹽炒。

    一人病笑不休,用鹽赤煎沸,飲之而瘳。

    經曰:神有餘則笑不休。

    神,心火也。

    用鹽,水制火也。

    一婦病此半年,張子和亦用此法而愈);鹹入腎而主骨(故補腎藥用鹽湯下),故堅肌骨,治骨病齒痛(擦牙亦佳,清火固齒。

    齒縫出血,夜以鹽濃敷龈上,瀝涎盡乃卧。

    或問鹹能軟堅,何以堅肌骨,不知骨消筋緩,皆因濕熱,熱淫于内,治以鹹寒,譬如生肉易潰,得鹽性鹹寒,則能堅久不壞也);鹹潤燥而辛洩肺(煎鹽用皂角收,故味微辛)故治痰飲喘逆(《本經》:治喘逆。

    惟哮症忌之) ;鹹軟堅,故治結核積聚。

    又能湧吐醒酒(水勝火),解毒(火熱即毒也,能散火涼血)殺蟲(浙西将軍蚓毒,每夕蚓鳴于體,一僧教以鹽湯浸身,數次而愈),定痛止癢(體如蟲行,風熱也,鹽湯浴三四次佳。

    亦治一切風氣。

    凡湯火傷,急以鹽生摻之,護肉不壞,再用藥敷)。

     多食傷肺、走血、滲津發渴(《經曰》:鹹走血,血病毋多食鹹。

    食鹹則口幹者,為能滲胃中津液也),凡血病哮喘、水腫、消渴人為大忌(鹽品頗多,江淮南北鹽生于海;山西解州鹽生于池;四川、雲南鹽生于井;戎鹽生于土;光明鹽或生于階州山崖,或産于五原鹽池。

     狀若水晶,不假煎煉,一名水晶鹽;石鹽生于石;木鹽生于樹;蓬鹽生于草,造化之妙,誠難窮矣)。

     急流水 通 性速而趨,下通二便,風痹藥宜之(昔有病小便閉者,衆不能瘥。

    張子和易以急流之水,煎前藥一飲而溲。

    時珍曰:天下之水,滅火濡枯則同。

    至于性從地變,質與物遷者,未嘗同也)。

     逆流回瀾水 宣 性逆而倒上,中風、卒厥宣痰飲之藥宜之。

     甘瀾水 補 用流水以瓢揚萬遍,亦曰勞水。

    水性鹹而重,勞之則甘而輕。

    仲景用煎傷寒勞傷等藥,取其不助腎氣而益脾胃也。

     井泉水 補 将旦首汲,曰井華水;出甕未放,曰無根水,無時初出,曰新汲水。

    解熱悶煩渴(凡熱病不可解者,新汲水浸青色衣服互熨之炒。

    心悶汗出,新汲水蜜和飲炒),煎補陰之藥宜之(井以有地脈山泉者為上;從江湖滲來者次之;其城市近溝渠污穢者,鹹而有堿。

    煮粥煎茶,味各有異,以之入藥,其可無擇乎?)。

     百沸湯 宣,助陽氣 助陽氣,行經絡(汪穎曰:湯須百沸者佳。

    寇宗曰:患風冷氣痹,人以湯淋腳至膝,濃複取汗,然别有藥,特假陽氣而行耳。

    四時暴瀉痢,四肢、臍、腹冷,坐深湯中,浸至腹上,生陽之藥,無速于此。

    張從正曰:凡傷風寒、酒食,初起無病,便飲太和湯。

    或酸荠水揉肚探吐,汗出即已。

    昂按:感冒風寒,而以熱湯澡浴,亦發散之一法。

    故《内經》亦有可湯熨、可浴及摩之、浴之之文。

    《備急方》治心腹卒脹痛,欲死,煮熱湯以漬手足,冷即易之)。

     陰陽水 一名生熟水 宣、和陰陽 治霍亂吐瀉有神功(陰陽不和而交争,故上吐下瀉。

    而霍亂飲此辄定者,分其陰陽,使和平也。

    按:霍亂有寒、熱二證,藥中能治此者甚多,然未嘗分别言之。

    倉卒患此,脈候未審,慎勿輕投偏熱、寒之劑。

    曾見有霍亂服姜湯而立斃者,唯飲陰陽水為最穩。

    霍亂邪在上焦則吐,邪在下焦則瀉,邪在中焦則吐瀉兼作,此濕霍亂,症輕易治。

    又有心腹絞痛、不得吐瀉者,名幹霍亂,俗名絞腸痧,其死甚速。

    古方用鹽熬熱,童便調飲,極為得治。

    勿與谷食,即米湯下咽亦死)。

    以沸湯半鐘,井水半鐘和服。

     黃荠水 宣,湧,吐 酸鹹,吐痰飲、宿食。

    酸苦湧洩為陰也。

     露水 潤肺 甘平。

    止消渴,宜煎潤肺之藥。

    秋露造酒最清冽,百花上露,令人好顔色(霜殺物,露滋物,性随時異也。

    露能解暑,故白露降則處暑矣。

    瘧必由于暑,故治瘧藥,露一宿服)。

     臘雪水 瀉熱 甘寒。

    治時行瘟疫,宜煎傷寒、火(音谒,傷暑)之藥,抹痱良。

     冰 瀉熱 甘寒。

    太陰之精,水極似土。

    傷寒陽毒熱甚昏迷者,以一塊置膻中(兩乳中間)良。

    解燒酒毒(陳藏器曰:盛夏食冰,與氣候相反,冷熱相激,卻緻諸疾。

    宋徽宗食冰太過,病脾疾,國醫不效。

    楊介進大理中丸,上曰:服之屢矣。

    介曰:病因食冰,臣請以冰煎此藥,治受病之源也,果愈)。

     地漿 瀉熱,解毒 甘寒。

    治瀉痢冷、熱、赤、白,腹内熱毒絞痛。

    解一切魚肉、菜、果、藥物、諸菌毒(菌,音郡,生朽木濕地上。

    亦名蕈,音尋,上聲),及蟲蜞入腹(如誤食馬蟥蜞入腹,生子為患,用地漿下之),中(暑熱)卒死者(取道上熱土圍臍,令人尿臍中,以熱土大蒜等分,搗水去渣,灌之即活)。

    以新水沃黃土攪濁,再澄清用(凡跌打損傷,取淨土蒸熱,以布裹更互熨之,勿大熱,恐破肉。

    雖瘀血凝積,氣絕欲死者亦活。

    宋神宗皇子病螈,國醫不能治。

    錢乙進黃土湯而愈。

    帝問其故,對曰:以土伏水,水得其平,風自止矣)。

     孩兒茶 瀉熱,生津,澀,收濕 苦澀、清上膈熱,化痰生津,止血收濕,定痛生肌。

    塗金瘡口瘡(硼砂等分),陰疳痔腫。

    出南番,雲是細茶末。

    納竹筒,埋土中,日久取出,搗汁熬成。

    塊小、潤澤者上,大而枯者次之。

     百草霜 輕,止血,消積 辛溫。

    止血(鼻衄者,水調塗之。

    紅見黑則止,水克火也)消積。

    治諸血病,傷寒陽毒、發斑,疸膈瘧痢,咽喉、口舌、白秃、諸瘡(時珍曰:皆兼取火化從治之法)。

    竈突上煙煤。

     墨 辛溫。

    止血生肌。

    飛絲、塵芒入目,濃磨點之;點鼻止衄;豬膽汁磨,塗諸癰腫(醋磨 亦可)。

    酒磨服,治胞不下。

     伏龍肝 重,調中,止血,燥濕,消腫 辛溫。

    調中止血、去濕消腫。

    治咳逆反胃,吐衄崩帶,尿血遺精,腸風癰腫(醋調塗),臍瘡(研敷)丹毒(臘月豬脂或雞子白調敷),催生下胎(《博救方》子死腹中,水調三錢服,其土當兒頭上戴出)。

    斧心多年黃土,一雲竈額内火氣,積久結成如石,外赤中黃。

    研細,水飛用。

     堿 一作堿 瀉,磨積,去垢 辛苦澀溫。

    消食磨積,去垢除痰。

    治反胃噎膈,點痣、、疣、贅(與礦灰等分,用小麥杆灰,煎幹為末。

    挑破痣,三點即瘥)。

    發面,浣衣用之。

    取蓼蒿之屬,浸曬燒灰,以原水淋汁,每百斤入粉面二三斤,則凝定如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