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水土部
關燈
小
中
大
石膏足陽明藥,仲景用治傷寒陽明證,身熱、目痛、鼻開、不得卧,邪在陽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氣,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也。
按:陽明主肌肉,故身熱;脈交額中,故目痛;脈起于鼻,循鼻外,金燥,故鼻幹;胃不和,則卧不安,故不得卧。
然亦有陰虛發熱,及脾胃虛勞,傷寒陰盛格陽、内寒外熱、類白虎湯證、誤投之不可救也。
按陰盛格陽,陽盛格陰二證,至為難辨,蓋陰盛極而格陽于外,外熱而内寒;陽盛極而格陰于外,外冷而内熱。
經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是也。
當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雖燥熱,而中實寒;便赤者,外雖厥冷,而内實熱也。
再看口中之燥潤,及舌苔之淺深,胎黃、黑者為熱,宜白虎湯;然亦有舌黑屬寒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溫之,誤投寒劑即死矣)。
亦名寒水石(時珍曰: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諸方用寒水石即石膏。
凝水石乃鹽精滲入土中,年久結成,清瑩有棱,入水即化。
辛鹹大寒,治時氣熱盛,口渴水腫)瑩白者良。
研細,甘草水飛用。
近人因其寒,或用火,則不傷胃,味淡難出。
若入煎劑,須先煮數十沸,雞子為使。
忌巴豆、鐵。
滑石 滑,利竅,通,行水,體重,瀉火氣,輕,解肌 滑利竅,淡滲濕,甘益氣,補脾胃,寒瀉熱,降心火。
色白入肺,上開腠理而發表(肺主皮毛),下走膀胱而行水,通六腑九竅津液,為足太陽經(膀胱)本藥。
治中暑積熱,嘔吐煩渴,黃膽水腫,腳氣淋閉(偏主石淋),水瀉熱痢(六一散加紅曲治赤痢,加幹姜治白痢),吐血衄血,諸瘡腫毒,為蕩熱除濕之要劑。
消暑散結通乳滑胎(時珍曰: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
上開腠理而發表,是除上、中之濕熱。
下利便溺而行水,是除中,下之濕熱。
熱去則三焦甯而表裡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矣。
闌門分别清濁,乃小腸之下口。
河間益元散,通治上下表裡諸病,蓋是此意。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
滑石六錢,甘草一錢,或加辰砂。
滑石治渴,非實止渴,資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
若無濕、小便利而渴者,内有燥熱,宜滋潤,或誤服此,則愈亡其津液而渴轉甚矣,故王好古以為至燥之劑)。
白而潤者良。
石葦為使。
宜甘草(走洩之性,宜甘草以和之)。
樸硝、芒硝 樸硝,即皮硝 大瀉,潤燥,軟堅 辛能潤燥,鹹能軟堅,苦能下洩,大寒能除熱。
樸硝酷澀性急,芒硝經煉稍緩。
能蕩滌三焦、腸、胃實熱,推陳緻新(按:緻新則瀉亦有補,與大黃同。
蓋邪氣不除,則正氣不能複也)。
治陽強之病,傷寒(經曰:人之傷于寒也必病熱,蓋寒郁而為熱也)疫痢,積聚結癖,留血停痰,黃膽淋閉,瘰瘡腫,目赤障翳。
通經堕胎(豐城尉家有貓,子死腹中,啼叫欲絕,醫以硝灌之,死子即下。
後有一牛,亦用此法得活。
本用治人,治畜亦驗《經疏》曰:硝者消也,五金八石,皆能消之,況髒腑之積聚乎?其直往無前之性,所謂無堅不破,無熱不蕩者也。
病非熱邪深固、閉結不通,不可輕投,恐誤伐下焦真陰故也。
成無己曰:熱淫于内,治以鹹寒,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用芒硝以軟堅、去實熱。
結不至堅者,不可用也。
佐之以苦,故用大黃相須為使。
許譽卿曰:芒硝消散,破結軟堅。
大黃推蕩,走而不守,故二藥相須,同為峻下之劑。
王好古曰:本草言芒硝堕胎,然妊娠傷寒可下者,兼用大黃以潤燥,軟堅瀉熱,而母子相安。
經曰:有故無殒,亦無殒也,此之謂欤。
謂藥自病當之,故母與胎俱無患也)。
硝能柔五金,化七十二種石為水。
生于鹵地,刮取煎煉。
在底者,為樸硝;在上有芒者,為芒硝;有牙者,為馬牙硝;置風日中,消盡水氣,輕白如粉,為風化硝。
大黃為使(《本經》、《别錄》:樸硝、硝石雖分二種,而氣味、主治略同。
後人辨論紛然,究無定指。
李時珍曰:樸硝下降,屬水性寒;硝石為造炮,焰硝上升,屬火性溫。
昂按:世人用硝,從未有取其上升而溫者,李氏之說,恐非确論)。
元明粉 瀉熱,潤燥,軟堅 辛甘而冷。
去胃中之實熱,蕩腸中之宿垢。
潤燥破結,消腫明目(血熱去,則腫消而目明。
昂按:瀉痢不止,用大黃元明粉以推蕩之,而瀉痢反止。
蓋宿垢不淨,疾終不除,經所謂通因通用也)。
樸硝煎化用萊菔煮,再用甘草煎,入罐火,以去其鹹寒之性,陰中有陽,性稍和緩。
大抵用代樸硝,若胃虛無實熱者禁用。
俱忌苦參。
太陰玄精石 瀉熱,補陰 太陰之精,鹹寒而降。
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正陽丹,用治傷寒壯熱。
來複丹,用治伏暑熱瀉)。
出解池、通泰積鹽處,鹹鹵所結,青白瑩徹,片皆六棱者良。
今世用者,多是绛石。
赤石脂 重,澀,固大小腸 甘而溫,故益氣生肌而調中。
酸而澀,故收濕(《獨行方》:末,治小兒臍中汁出、赤腫)止血而固下(《經疏》雲:大、小腸下後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
其他澀藥輕浮,不能達下,惟赤石脂體重而澀,直入下焦陰分,故為久痢、洩癖要藥。
仲景桃花湯用之,加幹姜、粳米)。
療腸癖洩痢,崩帶遺精,癰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經疏》雲:能去惡血,惡血化,則胞胎無阻。
東垣雲:胞胎不出,澀劑可以下之。
又雲: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細膩粘舌者良。
赤入血分,白入氣分(五色石脂入五髒)。
研粉,水飛用。
惡芫花。
畏大黃。
禹餘糧 重,澀固下 甘平性澀。
手、足陽明(大腸、胃)血分重劑。
治咳逆下痢,血閉(症瘕)血崩,能固下(李先知雲:下焦有病患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又能催生。
石中黃粉,生于池澤。
無砂者良。
牡丹為使。
浮石 一名海石 瀉火,軟堅 鹹潤下,寒降火。
色白體輕,入肺清其上源(肺為水之上源)。
止渴止嗽,通淋軟堅,除上焦痰熱,消瘿瘤結核(頑痰所結,鹹能軟堅。
俞琰《席上腐談》雲: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以肝實而肺虛也。
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水沫日久結成,海中者味鹹更良。
硼砂 潤,生津,去痰熱 甘微鹹涼。
色白質輕,故除上焦胸膈之痰熱
按:陽明主肌肉,故身熱;脈交額中,故目痛;脈起于鼻,循鼻外,金燥,故鼻幹;胃不和,則卧不安,故不得卧。
然亦有陰虛發熱,及脾胃虛勞,傷寒陰盛格陽、内寒外熱、類白虎湯證、誤投之不可救也。
按陰盛格陽,陽盛格陰二證,至為難辨,蓋陰盛極而格陽于外,外熱而内寒;陽盛極而格陰于外,外冷而内熱。
經所謂重陰必陽,重陽必陰,重寒則熱,重熱則寒是也。
當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雖燥熱,而中實寒;便赤者,外雖厥冷,而内實熱也。
再看口中之燥潤,及舌苔之淺深,胎黃、黑者為熱,宜白虎湯;然亦有舌黑屬寒者,舌無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溫之,誤投寒劑即死矣)。
亦名寒水石(時珍曰: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諸方用寒水石即石膏。
凝水石乃鹽精滲入土中,年久結成,清瑩有棱,入水即化。
辛鹹大寒,治時氣熱盛,口渴水腫)瑩白者良。
研細,甘草水飛用。
近人因其寒,或用火,則不傷胃,味淡難出。
若入煎劑,須先煮數十沸,雞子為使。
忌巴豆、鐵。
滑石 滑,利竅,通,行水,體重,瀉火氣,輕,解肌 滑利竅,淡滲濕,甘益氣,補脾胃,寒瀉熱,降心火。
色白入肺,上開腠理而發表(肺主皮毛),下走膀胱而行水,通六腑九竅津液,為足太陽經(膀胱)本藥。
治中暑積熱,嘔吐煩渴,黃膽水腫,腳氣淋閉(偏主石淋),水瀉熱痢(六一散加紅曲治赤痢,加幹姜治白痢),吐血衄血,諸瘡腫毒,為蕩熱除濕之要劑。
消暑散結通乳滑胎(時珍曰:滑石利竅,不獨小便也。
上開腠理而發表,是除上、中之濕熱。
下利便溺而行水,是除中,下之濕熱。
熱去則三焦甯而表裡和,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矣。
闌門分别清濁,乃小腸之下口。
河間益元散,通治上下表裡諸病,蓋是此意。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
滑石六錢,甘草一錢,或加辰砂。
滑石治渴,非實止渴,資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
若無濕、小便利而渴者,内有燥熱,宜滋潤,或誤服此,則愈亡其津液而渴轉甚矣,故王好古以為至燥之劑)。
白而潤者良。
石葦為使。
宜甘草(走洩之性,宜甘草以和之)。
樸硝、芒硝 樸硝,即皮硝 大瀉,潤燥,軟堅 辛能潤燥,鹹能軟堅,苦能下洩,大寒能除熱。
樸硝酷澀性急,芒硝經煉稍緩。
能蕩滌三焦、腸、胃實熱,推陳緻新(按:緻新則瀉亦有補,與大黃同。
蓋邪氣不除,則正氣不能複也)。
治陽強之病,傷寒(經曰:人之傷于寒也必病熱,蓋寒郁而為熱也)疫痢,積聚結癖,留血停痰,黃膽淋閉,瘰瘡腫,目赤障翳。
通經堕胎(豐城尉家有貓,子死腹中,啼叫欲絕,醫以硝灌之,死子即下。
後有一牛,亦用此法得活。
本用治人,治畜亦驗《經疏》曰:硝者消也,五金八石,皆能消之,況髒腑之積聚乎?其直往無前之性,所謂無堅不破,無熱不蕩者也。
病非熱邪深固、閉結不通,不可輕投,恐誤伐下焦真陰故也。
成無己曰:熱淫于内,治以鹹寒,氣堅者以鹹軟之,熱盛者以寒消之,故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用芒硝以軟堅、去實熱。
結不至堅者,不可用也。
佐之以苦,故用大黃相須為使。
許譽卿曰:芒硝消散,破結軟堅。
大黃推蕩,走而不守,故二藥相須,同為峻下之劑。
王好古曰:本草言芒硝堕胎,然妊娠傷寒可下者,兼用大黃以潤燥,軟堅瀉熱,而母子相安。
經曰:有故無殒,亦無殒也,此之謂欤。
謂藥自病當之,故母與胎俱無患也)。
硝能柔五金,化七十二種石為水。
生于鹵地,刮取煎煉。
在底者,為樸硝;在上有芒者,為芒硝;有牙者,為馬牙硝;置風日中,消盡水氣,輕白如粉,為風化硝。
大黃為使(《本經》、《别錄》:樸硝、硝石雖分二種,而氣味、主治略同。
後人辨論紛然,究無定指。
李時珍曰:樸硝下降,屬水性寒;硝石為造炮,焰硝上升,屬火性溫。
昂按:世人用硝,從未有取其上升而溫者,李氏之說,恐非确論)。
元明粉 瀉熱,潤燥,軟堅 辛甘而冷。
去胃中之實熱,蕩腸中之宿垢。
潤燥破結,消腫明目(血熱去,則腫消而目明。
昂按:瀉痢不止,用大黃元明粉以推蕩之,而瀉痢反止。
蓋宿垢不淨,疾終不除,經所謂通因通用也)。
樸硝煎化用萊菔煮,再用甘草煎,入罐火,以去其鹹寒之性,陰中有陽,性稍和緩。
大抵用代樸硝,若胃虛無實熱者禁用。
俱忌苦參。
太陰玄精石 瀉熱,補陰 太陰之精,鹹寒而降。
治上盛下虛,救陰助陽,有扶危拯逆之功(正陽丹,用治傷寒壯熱。
來複丹,用治伏暑熱瀉)。
出解池、通泰積鹽處,鹹鹵所結,青白瑩徹,片皆六棱者良。
今世用者,多是绛石。
赤石脂 重,澀,固大小腸 甘而溫,故益氣生肌而調中。
酸而澀,故收濕(《獨行方》:末,治小兒臍中汁出、赤腫)止血而固下(《經疏》雲:大、小腸下後虛脫,非澀劑無以固之。
其他澀藥輕浮,不能達下,惟赤石脂體重而澀,直入下焦陰分,故為久痢、洩癖要藥。
仲景桃花湯用之,加幹姜、粳米)。
療腸癖洩痢,崩帶遺精,癰痔潰瘍,收口長肉,催生下胞(《經疏》雲:能去惡血,惡血化,則胞胎無阻。
東垣雲:胞胎不出,澀劑可以下之。
又雲: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細膩粘舌者良。
赤入血分,白入氣分(五色石脂入五髒)。
研粉,水飛用。
惡芫花。
畏大黃。
禹餘糧 重,澀固下 甘平性澀。
手、足陽明(大腸、胃)血分重劑。
治咳逆下痢,血閉(症瘕)血崩,能固下(李先知雲:下焦有病患難會,須用餘糧、赤石脂),又能催生。
石中黃粉,生于池澤。
無砂者良。
牡丹為使。
浮石 一名海石 瀉火,軟堅 鹹潤下,寒降火。
色白體輕,入肺清其上源(肺為水之上源)。
止渴止嗽,通淋軟堅,除上焦痰熱,消瘿瘤結核(頑痰所結,鹹能軟堅。
俞琰《席上腐談》雲:肝屬木,當浮而反沉;肺屬金,當沉而反浮何也?以肝實而肺虛也。
故石入水則沉,而南海有沉水之香,虛實之反如此)。
水沫日久結成,海中者味鹹更良。
硼砂 潤,生津,去痰熱 甘微鹹涼。
色白質輕,故除上焦胸膈之痰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