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

關燈
有利無害也)。

    炒食。

     蓮子 補脾,澀腸,固精 甘溫而澀,脾之果也。

    脾者黃宮,故能交水火而媾心腎,安靖上下君、相火邪(古方治心腎不交、勞傷白濁,有蓮子清心飲,補心腎有瑞蓮丸)。

    益十二經脈血氣,澀精氣,濃腸胃,除寒熱。

    治脾洩久痢,白濁夢遺,女人崩帶及諸血病。

    大便燥者勿服。

    去心、皮,蒸熟焙幹用。

    得茯苓、山藥、白術、枸杞良。

     黑而沉水者為石蓮,清心除煩,開胃進食,專治噤口痢、淋濁諸證(石蓮入水則沉,入鹵則浮。

    煎鹽人以之試鹵,蓮浮至頂,鹵乃可煎。

    落田野中者,百年不壞,人得食之,發黑不老。

    肆中石蓮,産廣中樹上,其味大苦,不宜入藥)。

     蓮心為末,米飲下,療産後血竭。

     蓮蕊須 澀精 甘溫而澀。

    精心通腎,益血固精,烏須黑發,止夢洩遺精,吐崩諸血。

    略與蓮子同功。

     藕 涼血散瘀 澀平。

    解熱毒,消瘀血,止吐、衄、淋、痢一切血證(和生地汁、童便服良)。

    藕生甘寒,涼血散瘀(宋大官作血,誤落藕皮,血遂渙散不凝。

    一人病血淋,痛脹欲死,李時珍以發灰二錢,藕汁調服,三日而愈。

    《梅師方》:産後餘血上沖,煮汁服),止渴除煩(《聖惠方》:藕汁,蜜和服,治時氣煩渴),解酒毒、蟹毒(搗爛,熱酒調服)。

    煮熟甘溫,益胃補心(多孔象心),止瀉(能實大腸)止怒,久服令人歡(益心之效)。

    生搗,罨金瘡傷折;熟搗,塗坼裂凍瘡(《肘後方》:卒中毒箭者,藕汁飲,多多益善。

    孟诜曰:産後忌生冷,獨藕不忌,為能散瘀血也)澄粉亦佳,安神益胃。

     荷葉 輕宣,升陽,散瘀 苦平。

    其色青,其形仰,其中空,其象震(震仰盂),感少陽甲膽之氣。

    燒飯合藥,裨助脾,胃而升發陽氣(潔古枳術丸,用荷葉燒飯為丸),痘瘡倒者,用此發之(僵蠶等分為末,胡荽湯下。

    聞人規曰:勝于人牙、龍腦)。

    能散瘀血,留好血。

    治吐、衄、崩、淋,損傷産瘀(熬香末服),一切血證,洗腎囊風(東垣曰:雷頭風症,頭面疙瘩腫痛,憎寒惡熱,狀如傷寒,病在三陽,不可過用寒藥重劑,誅罰無過,處清震湯治之。

    荷葉一枚,升麻、蒼術各五錢,煎服。

    鄭奠一曰:荷葉研末,酒服三錢,治遺精極驗)。

     芡實 一名雞頭子 補脾,澀精 甘澀。

    固腎益精,補脾去濕。

    治洩瀉帶濁,小便不禁,夢遺滑精(同金櫻膏為丸,名水陸二仙丹),腰漆瘀痛(吳子野曰:人之食芡,必枚齧而細嚼之,使華液流通,轉相灌溉,其功勝于乳石也。

    《經驗後方》:煮熟研膏,合粳米煮粥食,益精氣)。

    蒸熟搗粉用,澀精藥或連殼用(李惟熙曰:菱寒而芡暖,菱花背日,芡花向日)。

     甘蔗 補脾,潤燥 甘寒。

    和中助脾,除熱潤燥,止渴(治消渴)消痰,解酒毒,利二便(《外台方》:嚼咽或搗汁,治發熱口幹便澀)。

    治嘔哕反胃(《梅師方》:蔗汁、姜汁和服),大便燥結(蔗汁熬之,名石蜜,即白霜糖。

    唐大曆間,有鄒和尚始傳造法,性味甘溫,補脾緩肝,潤肺和中,消痰治嗽,多食助熱損齒生蟲。

    紫沙糖功用略同)。

     荸荠 一名凫茈,一名烏芋,一名地栗 補中,瀉熱,消食 甘微寒滑。

    益氣安中,開胃消食(飯後宜食之),除胸中實熱。

    治五種噎膈(五膈,憂膈、恚膈、氣膈、熱膈、寒膈。

    噎亦五種,氣噎、食噎、勞噎、憂噎、思噎),消渴黃膽,血證蠱毒(末服辟蠱),能毀銅(汪機曰:食銅錢,食之則錢化。

    可見為消堅削積之物,故能開五膈,消宿食,治誤吞銅也)。

     菱 俗名菱角,一名芰 瀉,解暑,止渴 甘寒。

    安中消暑,止渴解酒。

    有兩角、三角、四角、老嫩之殊(《武陵記》以三角、四角者為芰,兩角者為菱。

    菱花随月而轉,猶葵花之向日)。

     西瓜 瀉暑 甘寒。

    解暑除煩,利便醒酒,名天生白虎湯(西瓜、甜瓜,皆屬生冷,多食傷脾助濕。

     《衛生歌》雲:瓜、桃生冷宜少食,免緻成瘧痢。

    瓜性寒,曝之尤寒。

    《稽食賦》雲:瓜、曝則寒,油煎則冷,物性之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