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

關燈
類傷寒,第胫腫掣痛為異耳。

    宜利濕清熱,忌用補劑及淋洗。

    昔有患足痹者,趁舟見舟中一袋,以足倚之,比及登岸,足已善步矣,詢袋中何物,乃木瓜也),腰足無力。

    多食損齒、骨,病癃閉(酸收太甚。

    鄭奠一曰:木瓜乃酸澀之品,世用治水腫、腹脹,誤矣!有大僚舟過金陵,愛其芬馥,購數百顆置之舟中,舉舟人皆病溺不得出,醫以通利藥罔效。

    迎予視之,聞四面皆木瓜香,笑謂諸人曰:徹去此物,溺即出矣,不必用藥也。

    于是盡投江中,頃之,溺皆如舊)。

    陳者良(香薷飲用之,取其和脾去濕,補肺生金)。

    忌鐵。

     山查 查,古字作楂 瀉滞氣,消積,散瘀,化痰 酸甘鹹溫。

    健脾行氣,散瘀化痰,消食磨積(消油膩、腥膻之積,與麥芽消殼積者不同。

    凡煮老雞硬肉,投數枚則易爛,其消肉積可知)。

    發小兒痘疹,止兒枕作痛(惡露積于太陰,少腹作痛,名幾枕痛。

    沙糖調服)。

    多食令人嘈煩易饑,反伐脾胃生發之氣(破洩太過,中氣受傷,凡服人參不相宜者,服山楂即解。

    一補氣,一破氣也)。

    有大、小二種,小者入藥,一名棠球子。

    去皮、核用(一雲核亦有力,化食磨積)。

     梨 潤腸,瀉火,清熱 甘微酸寒。

    潤肺涼心,消痰降火,止渴解酒,利大小腸。

    治傷寒發熱,熱嗽痰喘,中風失音(搗汁頻服。

    《聖惠方》梨汁煮粥,治小兒心髒風熱昏躁)。

    切片,貼湯火傷。

    多食冷利。

    脾虛洩瀉及乳婦、血虛人忌之(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髒之陰。

    實火宜生,虛火宜熟。

    《泊宅編》有仕宦病消渴,醫謂不過三十日死。

    亟棄官歸,途遇一醫,令緻北梨二擔,食盡則瘥。

    宦如其言,食及五六十枚而病愈。

    楊吉老介醫木甚着,一士有疾,厭厭不聊,往谒之。

    楊曰:汝證熱已極,氣血全消,三年當以疽死,不可為也。

    士不樂而退,聞茅山一道士,醫術通神,但不肯以技自名。

    乃衣僮仆之服,詣山拜之,願執役席下,道士喜留,隻事左右,曆兩月久。

    覺其與常隸别,扣所從來,再拜謝過,始以實告。

    道士笑曰:世間那有醫不得的病,試診脈。

    又笑曰:吾亦無藥與汝,便可下山買好梨,日食一顆,梨盡取幹者泡湯,和滓食之,疾自當平。

    士人如戒,經一歲複見吉老,顔貌腴澤,脈息和平。

    驚曰:君必遇異人,士人以告。

    楊衣冠焚香,望茅山設拜。

    蓋自咎其學之未至也)。

    搗汁用,熬膏亦良(加姜汁、蜂蜜佳。

    清痰止嗽。

    與萊菔相間收藏則不爛,或削梨蒂扡萊菔上)。

     枇杷葉 瀉肺降火 苦平。

    清肺和胃而降氣,氣下則火降痰消(氣有餘便是火,火則生痰)。

    治熱咳、嘔逆、口渴(時珍曰:火降痰順,則逆者不逆,嘔者不嘔,咳者不咳,渴者不渴矣。

    一婦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勞。

    以枇杷葉、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皮、木通等分,大黃減半,蜜丸櫻桃大。

    食後、夜卧各含化一丸,未終劑而愈)。

    葉濕重一兩,幹重三錢為氣足,拭淨毛(毛射肺,令人咳)。

    治胃病,姜汁炙;治肺病,蜜炙。

     橄榄 宣,清肺 甘澀而溫。

    肺、胃之果,清咽生津,除煩醒酒,解河豚毒(投入煮佳)及魚骨鲠(如無橄榄,以核磨水服。

    橄榄木作舟楫,魚撥即浮出,物之相畏有如此者)。

     核,燒灰,敷疰疳良。

     白果 一名銀杏 澀,斂肺,去痰 甘苦而溫。

    性澀而收。

    熟食溫肺益氣(色白屬金,故入肺),定痰哮,斂喘嗽,縮小便,止帶濁。

    生食降痰解酒,消毒殺蟲(花夜開,人不得見,性陰,有小毒,故能消毒殺蟲)。

     多食則收澀太過,令人壅氣胪脹,小兒發驚動疳(食千枚者死)。

     漿,澤手面,浣油膩(時珍曰:去痰濁之功,可以類推)。

     石榴皮 澀腸,外用染須 酸澀而溫。

    能澀腸,止瀉痢下血(末服),崩帶脫肛(瀉痢至于脫肛者,以石榴皮、陳壁土加明礬少許,濃煎熏洗,再用五倍子炒研、敷托而止之)。

    浸水,汁黑如墨,烏須方綠雲油中用之。

    勿犯鐵器(《客座新聞》雲:一人患腹脹,夏成診曰:飲食如常,非水腫蠱脹,乃濕熱生蟲之象也。

    以石榴、椿樹東引根皮、槟榔各五錢,空心服,腹大痛,瀉蟲長丈餘,遂愈)。

     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