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部
關燈
小
中
大
羊膻)。
陳皮 能燥能宣,有補有瀉,可升可降 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
同補藥則補,瀉藥則瀉,升藥則升,降藥則降。
為脾、肺氣分之藥(脾為氣母,肺為氣龠。
凡補藥澀藥,必佐陳皮以利氣)。
調中快膈,導滞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
潔古曰: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利水破症,宣通五髒,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人身以氣為主,氣順濕除,則百病散。
《金匮》雲:能解魚毒、食毒)。
多服久服,損人元氣。
入補養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聖濟》雲:不去白,反生痰)。
去白名橘紅,兼能除寒發表(皮能發散皮膚)。
核治疝痛。
葉散乳癰(皆能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
腰腎冷痛,橘核炒酒服良。
《十劑》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屬是也。
《泊宅編》曰:莫強中,食已辄胸滿不下,百治不效。
偶家人合橘皮湯,嘗之似有味,連日飲之。
一日坐廳事,覺胸中有物墜下,目瞪汗濡,大驚扶歸,腹疼痛,下數塊如鐵彈,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
蓋脾之冷積也,半年服藥不知,功乃在橘皮。
方用橘皮一斤,甘草、鹽各四兩,煮幹點服,名二賢散。
蒸餅丸,名潤下丸。
治痰特有驗。
世醫惟知半夏、南星、枳殼、茯苓之屬,何足語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藥過多則脾虛,痰易生而反多。
又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攻盡,攻盡則虛而愈劇)。
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
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陳湯)。
治痰咳,童便浸曬。
治痰積,姜汁炒。
治下焦,鹽水炒。
去核、皮,炒用。
青皮 瀉肝,破氣,散積 辛苦而溫,色青氣烈。
入肝膽氣分。
疏肝瀉肺(柴胡疏上焦肝氣,青皮平下焦肝氣。
凡瀉氣藥,皆雲瀉肺),破滞削堅,除痰消痞。
治肝氣郁積,脅痛多怒,久瘧結癖(入肝散邪,入脾除痰,瘧家必用之品,故清脾飲以之為君),瘧痛乳腫(丹溪曰:乳房屬陽陰,乳頭屬厥陰。
乳母或因忿怒郁悶,濃味釀積,緻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出。
陽明之血騰沸,故熱甚而化膿。
亦因其子有滞痰膈熱,含乳而睡,噓氣緻生結核者,初起便須忍痛揉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
治法以青皮疏肝滞,石膏清胃熱,甘草節行濁血,瓜蒌消腫導毒。
或加沒藥、橘葉、金銀花、蒲公英、皂角刺、當歸,佐以少酒,若于腫處灸三五壯尤捷。
久則凹陷,名乳癌,不可治矣)。
最能發汗(皮能達皮,辛善發散),有汗及氣虛人禁用(陳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膽治低。
炒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洩之,以苦降之也)。
橘之青而未黃者。
醋炒用(古方無用者,宋以後始與陳皮分用)。
柿幹 潤肺,澀腸,甯嗽 甘平性澀(生柿性寒)。
脾、肺血分之藥。
健脾澀湯,潤肺甯嗽,而消宿血。
治肺痿熱咳,咯血反胃(有人三世病反胃,得一方,柿幹同幹飯日日食,不飲水,遂愈),腸風痔漏(肺與大腸相表裡,髒清則腑熱亦除。
《泊宅編》:柿幹燒灰飲,服二錢,治下血)。
忌蟹。
柿霜乃其精液。
生津化痰,清上焦心、肺之熱為尤佳。
治咽喉口舌瘡癰。
柿蒂止呃逆(古方單用,取其苦溫降氣。
《濟生》加丁香、生姜,取其開郁散痰,亦從治之法。
《産寶》雲:産後呃逆、煩亂。
柿餅一個,煮汁熱飲)。
木瓜 補,和脾,舒筋,澀,斂肺 酸澀而溫。
入脾、肺血分。
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酸能斂,斂則化,與山查同) 止渴(酸能生津),氣脫能收,氣滞能和,調營衛,利筋骨,去濕熱,消水脹。
治霍亂轉筋(夏月暑濕,邪傷脾胃。
陽不升,陰不降,則揮霍撩亂,上吐下瀉,甚則肝木乘脾,而筋為之轉也。
《食療》雲:煮汁飲良。
時珍曰:肝雖主筋,而轉筋則因風寒濕熱,襲傷脾胃所緻。
轉筋必起于足腓,腓,音肥,足肚也,腓及宗筋,皆屬陽明。
木瓜治轉筋,取其理筋以伐肝也。
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
陶宏景曰:凡轉筋呼木瓜名,寫木瓜字,皆愈),瀉痢腳氣(脾主四肢。
或寒濕傷于足絡,或胃受濕熱之物,上輸于脾,下流至足,則成腳氣。
惡寒發熱,狀
陳皮 能燥能宣,有補有瀉,可升可降 辛能散,苦能燥、能瀉,溫能補、能和。
同補藥則補,瀉藥則瀉,升藥則升,降藥則降。
為脾、肺氣分之藥(脾為氣母,肺為氣龠。
凡補藥澀藥,必佐陳皮以利氣)。
調中快膈,導滞消痰(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
潔古曰: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自下),利水破症,宣通五髒,統治百病,皆取其理氣燥濕之功(人身以氣為主,氣順濕除,則百病散。
《金匮》雲:能解魚毒、食毒)。
多服久服,損人元氣。
入補養藥則留白,入下氣消痰藥則去白(《聖濟》雲:不去白,反生痰)。
去白名橘紅,兼能除寒發表(皮能發散皮膚)。
核治疝痛。
葉散乳癰(皆能入厥陰,行肝氣,消腫散毒。
腰腎冷痛,橘核炒酒服良。
《十劑》曰: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屬是也。
《泊宅編》曰:莫強中,食已辄胸滿不下,百治不效。
偶家人合橘皮湯,嘗之似有味,連日飲之。
一日坐廳事,覺胸中有物墜下,目瞪汗濡,大驚扶歸,腹疼痛,下數塊如鐵彈,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
蓋脾之冷積也,半年服藥不知,功乃在橘皮。
方用橘皮一斤,甘草、鹽各四兩,煮幹點服,名二賢散。
蒸餅丸,名潤下丸。
治痰特有驗。
世醫惟知半夏、南星、枳殼、茯苓之屬,何足語此哉!丹溪曰:治痰,利藥過多則脾虛,痰易生而反多。
又曰:胃氣亦賴痰以養,不可攻盡,攻盡則虛而愈劇)。
廣中陳久者良,故名陳皮(陳則烈氣消,無燥散之患。
半夏亦然,故同用名二陳湯)。
治痰咳,童便浸曬。
治痰積,姜汁炒。
治下焦,鹽水炒。
去核、皮,炒用。
青皮 瀉肝,破氣,散積 辛苦而溫,色青氣烈。
入肝膽氣分。
疏肝瀉肺(柴胡疏上焦肝氣,青皮平下焦肝氣。
凡瀉氣藥,皆雲瀉肺),破滞削堅,除痰消痞。
治肝氣郁積,脅痛多怒,久瘧結癖(入肝散邪,入脾除痰,瘧家必用之品,故清脾飲以之為君),瘧痛乳腫(丹溪曰:乳房屬陽陰,乳頭屬厥陰。
乳母或因忿怒郁悶,濃味釀積,緻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出。
陽明之血騰沸,故熱甚而化膿。
亦因其子有滞痰膈熱,含乳而睡,噓氣緻生結核者,初起便須忍痛揉軟,吮令汁透,自可消散。
治法以青皮疏肝滞,石膏清胃熱,甘草節行濁血,瓜蒌消腫導毒。
或加沒藥、橘葉、金銀花、蒲公英、皂角刺、當歸,佐以少酒,若于腫處灸三五壯尤捷。
久則凹陷,名乳癌,不可治矣)。
最能發汗(皮能達皮,辛善發散),有汗及氣虛人禁用(陳皮升浮,入脾、肺治高;青皮沉降,入肝、膽治低。
炒之以醋,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酸洩之,以苦降之也)。
橘之青而未黃者。
醋炒用(古方無用者,宋以後始與陳皮分用)。
柿幹 潤肺,澀腸,甯嗽 甘平性澀(生柿性寒)。
脾、肺血分之藥。
健脾澀湯,潤肺甯嗽,而消宿血。
治肺痿熱咳,咯血反胃(有人三世病反胃,得一方,柿幹同幹飯日日食,不飲水,遂愈),腸風痔漏(肺與大腸相表裡,髒清則腑熱亦除。
《泊宅編》:柿幹燒灰飲,服二錢,治下血)。
忌蟹。
柿霜乃其精液。
生津化痰,清上焦心、肺之熱為尤佳。
治咽喉口舌瘡癰。
柿蒂止呃逆(古方單用,取其苦溫降氣。
《濟生》加丁香、生姜,取其開郁散痰,亦從治之法。
《産寶》雲:産後呃逆、煩亂。
柿餅一個,煮汁熱飲)。
木瓜 補,和脾,舒筋,澀,斂肺 酸澀而溫。
入脾、肺血分。
斂肺和胃,理脾伐肝,化食(酸能斂,斂則化,與山查同) 止渴(酸能生津),氣脫能收,氣滞能和,調營衛,利筋骨,去濕熱,消水脹。
治霍亂轉筋(夏月暑濕,邪傷脾胃。
陽不升,陰不降,則揮霍撩亂,上吐下瀉,甚則肝木乘脾,而筋為之轉也。
《食療》雲:煮汁飲良。
時珍曰:肝雖主筋,而轉筋則因風寒濕熱,襲傷脾胃所緻。
轉筋必起于足腓,腓,音肥,足肚也,腓及宗筋,皆屬陽明。
木瓜治轉筋,取其理筋以伐肝也。
土病則金衰而木盛,故用酸溫以收脾肺之耗散,而借其走筋以平肝邪,乃土中瀉木以助金也。
陶宏景曰:凡轉筋呼木瓜名,寫木瓜字,皆愈),瀉痢腳氣(脾主四肢。
或寒濕傷于足絡,或胃受濕熱之物,上輸于脾,下流至足,則成腳氣。
惡寒發熱,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