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力大。
若用雄,去丁蓋乳子)。
畏郁金火。
乳香 一名熏陸香 宣,活血,伸筋 香竄入心,苦溫補腎,辛溫通十二經。
能去風伸筋(筋不伸者,敷藥加用),活血調氣,托裡護心(香徹瘡孔,能使毒氣外出,不緻内攻),生肌止痛。
治心腹諸痛,口噤耳聾,癰疽瘡腫,産難折傷(皆取其活血止痛)。
亦治癫狂(以能去風散瘀。
靈苑辰砂散,辰砂一兩,乳香、棗仁各五錢,酒下。
恣飲沉醉,聽睡一二日勿動,驚醒則不可治。
《本事》加人參一兩,名甯志膏)。
出諸番。
如乳頭、明透者良(市人多以楓香僞之)。
性粘難研,水飛過,用缽坐熱水中研之,或用燈心同研則易細。
沒藥 宣,散瘀,定痛 苦平(《經疏》雲:應兼辛)。
入十二經。
散結氣,通滞血,消腫定痛生肌(寇宗曰:血滞則氣壅,氣壅則經絡滿急,故腫且痛),補心膽虛,肝血不足(推陳緻新,能生好血)。
治金瘡杖瘡(血肉受傷,故瘀而發熱作痛),惡瘡痔漏,翳暈目赤(肝經血熱),産後血氣痛,破症堕胎(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消腫止痛生肌,故每兼用。
瘡疽已潰者忌用,膿多者勿敷)。
出諸南番。
赤色、類于琥珀者良。
主治與乳香同。
楓脂香 即白膠香 宣,調氣血 苦平。
活血解毒,止痛生肌。
治血衄咯血,齒痛風疹,癰疽金瘡。
外科要藥。
色白微黃,能亂乳香,功頗相近。
冰片 一名龍腦香 宣,通竊,散火 辛溫。
香竄善走能散,先入肺,傳于心脾而透骨,通諸竅,散郁火。
治驚痫痰迷(東垣曰:風病在骨髓者宜之。
若在血脈肌肉,反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目赤膚翳(乳調日點數次。
王節齋曰:冰片大辛熱,用之點眼,取其拔出火邪。
蓋火郁發之,從治法也。
世人誤以為寒,而常用之。
遂緻積熱害目,故雲眼不點不瞎者,此也),耳聾鼻息(鼻中息肉,點之自入,皆通竅之功),喉痹舌出(散火),骨痛齒痛(治骨),痘陷(豬心血作引,酒服或紫草湯服,引入心經能發之)産難,三蟲五痔(王綸曰:世人誤以為寒,不知辛散性甚,似乎涼耳。
諸香皆屬陽,豈有香之至者,而反寒乎?昂幼時曾問家叔建侯公雲:姜性何如?叔曰:體熱而用涼。
蓋味辛者多熱,然辛熱必借辛以散之,風熱散則涼矣。
此即本草所雲冰片性寒之義,向未有發明之者,附記于此)。
出南番,雲是老杉脂。
以白如冰、作梅花片者良(以杉木炭養之則不耗,今人多以樟腦升打亂之)。
樟腦 宣,通竅,除濕 辛熱香竄,能于水中發火(置水中焰益熾)。
通關利滞,除濕殺蟲。
置鞋中去腳氣(《集要》曰:和烏頭為末,醋丸彈子大,置足心,微火烘之,汗出為效)熏衣箧,辟疰蟲。
以樟木切片,浸水煎成。
升打得法,能亂冰片。
蘇合香 宣,通竅,辟惡 甘溫走竄。
通竅開郁,辟一切不正之氣,殺精鬼。
出諸番。
合衆香之汁煎成。
以筋挑起,懸絲不斷者真。
血竭 補,和血,斂瘡 甘鹹。
色赤入血分。
補心包、肝血不足,專除血痛,散瘀生新,為和血之聖藥。
治内傷血聚,金瘡折跌,瘡口不合,止痛生肌。
性急,不可多使,引膿(血竭單入血分、乳香、沒藥兼入氣分,皆木脂也)。
出南番。
色赤,以染透指甲者為真(假者是海母血,味大鹹,有腥氣)。
單碾用(同衆藥搗,則作塵飛)。
阿魏 瀉,消積,殺蟲 辛平(一日溫)。
入脾胃。
消肉積,殺細蟲,去臭氣(諺曰:黃芩無假,阿魏無真。
劉純曰:阿魏無真卻有真,臭而止臭是為珍),解蕈菜,自死牛馬肉毒。
治心腹冷痛、瘧痢(瘧痢多由積滞而起),傳屍、疳勞疰蟲。
出西番。
木脂熬成,極臭。
試取少許,安銅器一宿,沾處白如銀,汞者真(人多以胡蒜白赝之)。
用缽研細,熱酒器上熏過入藥。
蘆荟 瀉熱,殺蟲 大苦大寒。
功專清熱殺蟲,涼肝明目,鎮心除煩。
治小兒驚痫五疳,敷齒濕癬(甘草末和敷),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小兒脾胃虛寒作瀉者勿服。
出波斯國。
木脂也,味苦、色綠者真。
胡桐淚 瀉熱,殺蟲 苦能殺蟲,鹹能入胃軟堅,大寒能除熱。
治咽喉熱痛(磨掃取涎),齒風疳,瘰結核(蘇頌曰:古方稀用,今口齒家,多用為要藥)。
出涼肅。
乃胡桐脂,入土得斥鹵之氣結成,如小石片,木淚狀如膏油。
蕪夷 宣,散風濕,瀉,消積,殺蟲 辛散滿,苦殺蟲,溫燥濕化食(諸蟲皆因濕而生,氣食皆因寒而滞)。
祛五髒、皮膚、肢節風濕,心腹積冷,症痛鼈瘕(《直指方》雲:嗜酒人,血入于酒為酒鼈;多氣人,血入于氣為氣鼈;虛勞人,敗血雜痰為血鼈。
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隐胸腹。
惟用蕪夷炒,兼暖胃、理氣、益血之藥,乃可殺之),痔瘡癬,小兒驚疳冷痢(得诃子、豆蔻良),胃中有蟲,食即作痛(和面炒黃為末,米飲下)。
形類榆莢。
陳久、氣膻者良。
沒石子 澀精,外用染須 苦溫入腎。
須精固氣,收陰汗,烏須發。
出大食諸番。
顆小、紋細者佳。
炒研用,蟲食成孔者揀去。
忌銅、鐵器。
衛矛 一名鬼箭羽 瀉,破血苦寒(時珍曰:酸澀)。
破陳血,通經落胎,殺蟲祛祟。
幹有三羽,葉似野茶。
酥炙用。
漆 瀉,破血,消積,殺蟲 辛溫有毒。
功專行血殺蟲,削年深堅結之積滞(丹溪曰:漆性急而飛補,用之中節,積滞去後,補性内行,人不知也),破日久凝結之瘀血(能化瘀血為水),續筋骨絕傷(損傷必有瘀血停滞)。
治傳屍勞瘵,瘕疝蛔蟲。
炒令煙盡入藥,或燒存性,用半夏為使。
畏川椒、紫蘇、雞子、蟹(漆得蟹而成水)。
巴豆 大燥,大瀉 辛熱有大毒。
生猛而熟少緩。
可升可降,能止能行,開竅宣滞,去髒腑沉寒,最為斬關奪門之将。
破痰癖血瘕,氣痞食積,生冷硬物所傷,大腹水腫,瀉痢驚痫,口耳聾,牙痛喉痹(纏喉急痹,緩治則死。
用解毒丸,雄黃一兩,郁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為丸。
每服五分,津咽下。
雄黃破結氣,郁金散惡血,巴豆下稠涎,然系厲劑,不可輕用。
或用紙拈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搗巴豆,綿裹,随左、右納鼻中,吐出惡涎,紫血即寬。
鼻雖小,生瘡無礙)。
其毒性又能解毒、殺蟲,療瘡瘍、蛇蠍諸毒。
峻用大可劫病,微用亦可和中。
通經爛胎(巴豆禀火烈之氣,爛人肌肉。
試以少許擦皮膚,即發一泡,況腸胃耶,不可輕用。
王好古曰:去心、皮膜、油,生用,為急治水谷道路之劑。
炒去煙、令紫黑用。
為緩治消堅磨積之劑。
可以通暢,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
時珍曰:一婦年六十餘,溏瀉五載,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服升澀藥,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積冷凝滞。
法當以熱下之。
用臘匮巴豆丸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
自是每用治瀉痢,愈者近百人)。
一名剛子(雷曰:緊小、色黃者為巴,三棱、色黑者為豆,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
剛子殺人。
時珍曰:此說殊乖。
蓋緊小者為雌,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
用之得宜,皆有功力。
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
《藏器》法連白膜服)。
或用谷、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煮燒存性用。
研去油,名巴豆霜。
芫花為使。
畏大黃、黃連、涼水(中其毒者,以此解之,或黑豆、綠豆汁亦佳)。
得火良。
巴豆油作紙拈燃火,吹息,或熏鼻,或刺喉,能行惡涎惡血。
治中風中惡,痰厥氣厥,喉痹不通,一切急病(大黃、巴豆,同為峻下之劑。
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
巴豆性熱,髒病多寒者宜之。
故仲景治傷寒傳裡多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髒者,多用巴豆。
與大黃同服,反不瀉人)。
大風子 燥痰,外用治瘡 辛熱有毒。
取油治瘡癬疥癞,有殺蟲劫毒之功(丹溪曰:粗工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
出南番。
子中有仁,白色,久則油黃,不可用。
入丸藥,壓去油。
荊瀝 宣通經絡,滑痰瀉熱 甘平。
除風熱,化痰涎,開經絡,行血氣。
治中風失音,驚痫痰迷,眩暈煩悶,消渴熱痢,為去風化痰妙藥。
氣虛、食少者忌之(《延年秘錄》雲:熱多用竹瀝,寒多用荊瀝。
丹溪曰:虛痰用竹瀝,實痰用荊瀝,并宜姜汁助送,則不凝滞)。
牡荊俗名黃荊,截取尺餘,架磚上,中間火炙,兩頭承取汁用。
竹瀝 瀉火,滑痰,潤燥 甘寒而滑。
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益陰(竹之有瀝,猶人之有血也。
故能補陰清火) 。
利竅明目。
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癫狂,煩悶(《産乳》方:妊娠苦煩名子煩,竹瀝不限多少細服。
梅師加茯苓煎)消渴,血虛自汗。
然寒胃滑腸、有寒濕者勿服(《經疏》曰:中風要藥。
凡中風未有不因陰虛火旺、痰熱壅結所緻,如果外來風邪,安得複用此寒滑之藥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經絡、四肢、皮裡、膜外者,非此不能達行。
又曰: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
寒而能補,胎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
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然人食筍,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
瀝,即筍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雲:竹瀝和米煮粥,能治反胃)。
竹類甚多,淡行肉薄,節間有粉,多汁而甘,最良;竹堅而節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葉大,筍味苦。
入藥,惟此三種,功用略同。
竹茹即刮取青皮。
竹瀝如取荊瀝法。
姜汁為使(姜能除痰,且濟其寒)。
筍尖發痘瘡(《本草》未載。
昂按:筍蕨多食,皆能燥血,故筍有刮腸篦之名。
惟同肉煮食,則無害也)。
竹茹 瀉上焦煩熱,涼血 甘而微寒。
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血除熱。
治上焦煩熱(皮入肺,主上焦。
溫膽湯用之),溫氣寒熱,噎膈嘔逆(胃熱),吐血衄血(清肺涼胃,齒血不止,浸醋含之),肺痿驚痫(散肝火),崩中胎動(涼胎氣)。
淡竹葉 瀉上焦煩熱 辛淡甘寒。
涼心暖脾,消痰止渴。
除上焦風邪煩熱(葉生竹上,故治上焦。
仲景治傷寒發熱、大渴,有竹葉石膏湯。
乃假其辛寒,以散陽明之邪熱也),咳逆喘促,嘔哕吐血,中風失音,小兒驚痫。
竹生一年以上者,嫩而有力。
天竹黃 瀉熱,豁痰,涼心 甘而微寒。
涼心經,去風熱,利竅豁痰,鎮肝明目。
功同竹瀝,而性和緩,無寒滑之患。
治大人中風不語,小兒客忤驚痫為尤宜。
出南海。
大竹之津氣結成(即竹内黃粉),片片如竹節者真。
雷丸 瀉,消積,殺蟲 苦寒有小毒。
入胃、大腸經。
功專消積殺蟲(楊得異疾,每發語,腹中有小聲應之,久漸聲大。
有道士曰:此應聲蟲也,但讀本草,取不應者治之。
讀至雷丸,不應,服之而愈)。
竹之餘氣,得霹靂而生,故名。
大小如栗,竹刀刮去黑皮。
甘草水浸一宿,酒拌蒸,或炮用。
濃樸、芫花為使。
惡葛根。
赤柽柳 一名西河柳 宣,解毒 能使疹毒外出。
末服四錢,治痧疹不出,喘嗽悶亂。
沙糖調服,治疹後痢。
若用雄,去丁蓋乳子)。
畏郁金火。
乳香 一名熏陸香 宣,活血,伸筋 香竄入心,苦溫補腎,辛溫通十二經。
能去風伸筋(筋不伸者,敷藥加用),活血調氣,托裡護心(香徹瘡孔,能使毒氣外出,不緻内攻),生肌止痛。
治心腹諸痛,口噤耳聾,癰疽瘡腫,産難折傷(皆取其活血止痛)。
亦治癫狂(以能去風散瘀。
靈苑辰砂散,辰砂一兩,乳香、棗仁各五錢,酒下。
恣飲沉醉,聽睡一二日勿動,驚醒則不可治。
《本事》加人參一兩,名甯志膏)。
出諸番。
如乳頭、明透者良(市人多以楓香僞之)。
性粘難研,水飛過,用缽坐熱水中研之,或用燈心同研則易細。
沒藥 宣,散瘀,定痛 苦平(《經疏》雲:應兼辛)。
入十二經。
散結氣,通滞血,消腫定痛生肌(寇宗曰:血滞則氣壅,氣壅則經絡滿急,故腫且痛),補心膽虛,肝血不足(推陳緻新,能生好血)。
治金瘡杖瘡(血肉受傷,故瘀而發熱作痛),惡瘡痔漏,翳暈目赤(肝經血熱),産後血氣痛,破症堕胎(乳香活血,沒藥散血,皆能消腫止痛生肌,故每兼用。
瘡疽已潰者忌用,膿多者勿敷)。
出諸南番。
赤色、類于琥珀者良。
主治與乳香同。
楓脂香 即白膠香 宣,調氣血 苦平。
活血解毒,止痛生肌。
治血衄咯血,齒痛風疹,癰疽金瘡。
外科要藥。
色白微黃,能亂乳香,功頗相近。
冰片 一名龍腦香 宣,通竊,散火 辛溫。
香竄善走能散,先入肺,傳于心脾而透骨,通諸竅,散郁火。
治驚痫痰迷(東垣曰:風病在骨髓者宜之。
若在血脈肌肉,反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目赤膚翳(乳調日點數次。
王節齋曰:冰片大辛熱,用之點眼,取其拔出火邪。
蓋火郁發之,從治法也。
世人誤以為寒,而常用之。
遂緻積熱害目,故雲眼不點不瞎者,此也),耳聾鼻息(鼻中息肉,點之自入,皆通竅之功),喉痹舌出(散火),骨痛齒痛(治骨),痘陷(豬心血作引,酒服或紫草湯服,引入心經能發之)産難,三蟲五痔(王綸曰:世人誤以為寒,不知辛散性甚,似乎涼耳。
諸香皆屬陽,豈有香之至者,而反寒乎?昂幼時曾問家叔建侯公雲:姜性何如?叔曰:體熱而用涼。
蓋味辛者多熱,然辛熱必借辛以散之,風熱散則涼矣。
此即本草所雲冰片性寒之義,向未有發明之者,附記于此)。
出南番,雲是老杉脂。
以白如冰、作梅花片者良(以杉木炭養之則不耗,今人多以樟腦升打亂之)。
樟腦 宣,通竅,除濕 辛熱香竄,能于水中發火(置水中焰益熾)。
通關利滞,除濕殺蟲。
置鞋中去腳氣(《集要》曰:和烏頭為末,醋丸彈子大,置足心,微火烘之,汗出為效)熏衣箧,辟疰蟲。
以樟木切片,浸水煎成。
升打得法,能亂冰片。
蘇合香 宣,通竅,辟惡 甘溫走竄。
通竅開郁,辟一切不正之氣,殺精鬼。
出諸番。
合衆香之汁煎成。
以筋挑起,懸絲不斷者真。
血竭 補,和血,斂瘡 甘鹹。
色赤入血分。
補心包、肝血不足,專除血痛,散瘀生新,為和血之聖藥。
治内傷血聚,金瘡折跌,瘡口不合,止痛生肌。
性急,不可多使,引膿(血竭單入血分、乳香、沒藥兼入氣分,皆木脂也)。
出南番。
色赤,以染透指甲者為真(假者是海母血,味大鹹,有腥氣)。
單碾用(同衆藥搗,則作塵飛)。
阿魏 瀉,消積,殺蟲 辛平(一日溫)。
入脾胃。
消肉積,殺細蟲,去臭氣(諺曰:黃芩無假,阿魏無真。
劉純曰:阿魏無真卻有真,臭而止臭是為珍),解蕈菜,自死牛馬肉毒。
治心腹冷痛、瘧痢(瘧痢多由積滞而起),傳屍、疳勞疰蟲。
出西番。
木脂熬成,極臭。
試取少許,安銅器一宿,沾處白如銀,汞者真(人多以胡蒜白赝之)。
用缽研細,熱酒器上熏過入藥。
蘆荟 瀉熱,殺蟲 大苦大寒。
功專清熱殺蟲,涼肝明目,鎮心除煩。
治小兒驚痫五疳,敷齒濕癬(甘草末和敷),吹鼻殺腦疳,除鼻癢。
小兒脾胃虛寒作瀉者勿服。
出波斯國。
木脂也,味苦、色綠者真。
胡桐淚 瀉熱,殺蟲 苦能殺蟲,鹹能入胃軟堅,大寒能除熱。
治咽喉熱痛(磨掃取涎),齒風疳,瘰結核(蘇頌曰:古方稀用,今口齒家,多用為要藥)。
出涼肅。
乃胡桐脂,入土得斥鹵之氣結成,如小石片,木淚狀如膏油。
蕪夷 宣,散風濕,瀉,消積,殺蟲 辛散滿,苦殺蟲,溫燥濕化食(諸蟲皆因濕而生,氣食皆因寒而滞)。
祛五髒、皮膚、肢節風濕,心腹積冷,症痛鼈瘕(《直指方》雲:嗜酒人,血入于酒為酒鼈;多氣人,血入于氣為氣鼈;虛勞人,敗血雜痰為血鼈。
如蟲之行,上侵人咽,下蝕人肛,或附脅背,或隐胸腹。
惟用蕪夷炒,兼暖胃、理氣、益血之藥,乃可殺之),痔瘡癬,小兒驚疳冷痢(得诃子、豆蔻良),胃中有蟲,食即作痛(和面炒黃為末,米飲下)。
形類榆莢。
陳久、氣膻者良。
沒石子 澀精,外用染須 苦溫入腎。
須精固氣,收陰汗,烏須發。
出大食諸番。
顆小、紋細者佳。
炒研用,蟲食成孔者揀去。
忌銅、鐵器。
衛矛 一名鬼箭羽 瀉,破血苦寒(時珍曰:酸澀)。
破陳血,通經落胎,殺蟲祛祟。
幹有三羽,葉似野茶。
酥炙用。
漆 瀉,破血,消積,殺蟲 辛溫有毒。
功專行血殺蟲,削年深堅結之積滞(丹溪曰:漆性急而飛補,用之中節,積滞去後,補性内行,人不知也),破日久凝結之瘀血(能化瘀血為水),續筋骨絕傷(損傷必有瘀血停滞)。
治傳屍勞瘵,瘕疝蛔蟲。
炒令煙盡入藥,或燒存性,用半夏為使。
畏川椒、紫蘇、雞子、蟹(漆得蟹而成水)。
巴豆 大燥,大瀉 辛熱有大毒。
生猛而熟少緩。
可升可降,能止能行,開竅宣滞,去髒腑沉寒,最為斬關奪門之将。
破痰癖血瘕,氣痞食積,生冷硬物所傷,大腹水腫,瀉痢驚痫,口耳聾,牙痛喉痹(纏喉急痹,緩治則死。
用解毒丸,雄黃一兩,郁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為丸。
每服五分,津咽下。
雄黃破結氣,郁金散惡血,巴豆下稠涎,然系厲劑,不可輕用。
或用紙拈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搗巴豆,綿裹,随左、右納鼻中,吐出惡涎,紫血即寬。
鼻雖小,生瘡無礙)。
其毒性又能解毒、殺蟲,療瘡瘍、蛇蠍諸毒。
峻用大可劫病,微用亦可和中。
通經爛胎(巴豆禀火烈之氣,爛人肌肉。
試以少許擦皮膚,即發一泡,況腸胃耶,不可輕用。
王好古曰:去心、皮膜、油,生用,為急治水谷道路之劑。
炒去煙、令紫黑用。
為緩治消堅磨積之劑。
可以通暢,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
時珍曰:一婦年六十餘,溏瀉五載,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服升澀藥,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積冷凝滞。
法當以熱下之。
用臘匮巴豆丸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
自是每用治瀉痢,愈者近百人)。
一名剛子(雷曰:緊小、色黃者為巴,三棱、色黑者為豆,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
剛子殺人。
時珍曰:此說殊乖。
蓋緊小者為雌,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
用之得宜,皆有功力。
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
《藏器》法連白膜服)。
或用谷、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煮燒存性用。
研去油,名巴豆霜。
芫花為使。
畏大黃、黃連、涼水(中其毒者,以此解之,或黑豆、綠豆汁亦佳)。
得火良。
巴豆油作紙拈燃火,吹息,或熏鼻,或刺喉,能行惡涎惡血。
治中風中惡,痰厥氣厥,喉痹不通,一切急病(大黃、巴豆,同為峻下之劑。
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
巴豆性熱,髒病多寒者宜之。
故仲景治傷寒傳裡多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髒者,多用巴豆。
與大黃同服,反不瀉人)。
大風子 燥痰,外用治瘡 辛熱有毒。
取油治瘡癬疥癞,有殺蟲劫毒之功(丹溪曰:粗工治大風病,佐以大風油,殊不知此物性熱,有燥痰之功而傷血,至有病将愈而先失明者)。
出南番。
子中有仁,白色,久則油黃,不可用。
入丸藥,壓去油。
荊瀝 宣通經絡,滑痰瀉熱 甘平。
除風熱,化痰涎,開經絡,行血氣。
治中風失音,驚痫痰迷,眩暈煩悶,消渴熱痢,為去風化痰妙藥。
氣虛、食少者忌之(《延年秘錄》雲:熱多用竹瀝,寒多用荊瀝。
丹溪曰:虛痰用竹瀝,實痰用荊瀝,并宜姜汁助送,則不凝滞)。
牡荊俗名黃荊,截取尺餘,架磚上,中間火炙,兩頭承取汁用。
竹瀝 瀉火,滑痰,潤燥 甘寒而滑。
消風降火,潤燥行痰,養血益陰(竹之有瀝,猶人之有血也。
故能補陰清火) 。
利竅明目。
治中風口噤,痰迷大熱,風痙癫狂,煩悶(《産乳》方:妊娠苦煩名子煩,竹瀝不限多少細服。
梅師加茯苓煎)消渴,血虛自汗。
然寒胃滑腸、有寒濕者勿服(《經疏》曰:中風要藥。
凡中風未有不因陰虛火旺、痰熱壅結所緻,如果外來風邪,安得複用此寒滑之藥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經絡、四肢、皮裡、膜外者,非此不能達行。
又曰: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
寒而能補,胎後不礙虛,胎前不損子。
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棄而不用,然人食筍,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
瀝,即筍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雲:竹瀝和米煮粥,能治反胃)。
竹類甚多,淡行肉薄,節間有粉,多汁而甘,最良;竹堅而節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葉大,筍味苦。
入藥,惟此三種,功用略同。
竹茹即刮取青皮。
竹瀝如取荊瀝法。
姜汁為使(姜能除痰,且濟其寒)。
筍尖發痘瘡(《本草》未載。
昂按:筍蕨多食,皆能燥血,故筍有刮腸篦之名。
惟同肉煮食,則無害也)。
竹茹 瀉上焦煩熱,涼血 甘而微寒。
開胃土之郁,清肺金之燥,涼血除熱。
治上焦煩熱(皮入肺,主上焦。
溫膽湯用之),溫氣寒熱,噎膈嘔逆(胃熱),吐血衄血(清肺涼胃,齒血不止,浸醋含之),肺痿驚痫(散肝火),崩中胎動(涼胎氣)。
淡竹葉 瀉上焦煩熱 辛淡甘寒。
涼心暖脾,消痰止渴。
除上焦風邪煩熱(葉生竹上,故治上焦。
仲景治傷寒發熱、大渴,有竹葉石膏湯。
乃假其辛寒,以散陽明之邪熱也),咳逆喘促,嘔哕吐血,中風失音,小兒驚痫。
竹生一年以上者,嫩而有力。
天竹黃 瀉熱,豁痰,涼心 甘而微寒。
涼心經,去風熱,利竅豁痰,鎮肝明目。
功同竹瀝,而性和緩,無寒滑之患。
治大人中風不語,小兒客忤驚痫為尤宜。
出南海。
大竹之津氣結成(即竹内黃粉),片片如竹節者真。
雷丸 瀉,消積,殺蟲 苦寒有小毒。
入胃、大腸經。
功專消積殺蟲(楊得異疾,每發語,腹中有小聲應之,久漸聲大。
有道士曰:此應聲蟲也,但讀本草,取不應者治之。
讀至雷丸,不應,服之而愈)。
竹之餘氣,得霹靂而生,故名。
大小如栗,竹刀刮去黑皮。
甘草水浸一宿,酒拌蒸,或炮用。
濃樸、芫花為使。
惡葛根。
赤柽柳 一名西河柳 宣,解毒 能使疹毒外出。
末服四錢,治痧疹不出,喘嗽悶亂。
沙糖調服,治疹後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