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小
中
大
兩,酒二鬥浸,此方不得增減。
早、中、晚飲,常令醺醺),疳疥癬,目赤(煎洗)牙蟲(煎服,或含漱)。
出廣南。
皮白堅韌,作索不爛。
蕤仁 亦名白 補,明目 甘溫(《别錄》微寒)。
入心、肝、脾三經。
消風散熱,益水生光(三經皆血髒也。
血得其養,則目疾平。
凡目病在表,當疏風清熱。
在裡屬腎虛、血少、神勞,宜補腎養血安神。
遠視為腎水虧,近視為火不足)。
治目赤腫痛,爛淚出,亦治心腹邪熱,結氣痰痞(今人惟用療眼。
陳藏器曰:生治足睡,熟治不眠)。
叢生有刺,實如五味,圓扁有紋,紫赤可食。
取仁浸,去皮、尖,研用。
密蒙花 潤肝,明目 甘而微寒。
入肝經氣血分。
潤肝燥。
治目中赤脈、青盲膚翳,赤腫眵(音鸱。
眼脂)淚,小兒疳氣攻眼。
産蜀中。
葉冬不雕,其花繁密蒙茸,故名。
揀淨,酒浸一縮,候幹,蜜拌蒸,曬三次。
芙蓉花 瀉,涼血,解毒 辛平、性滑涎粘。
清肺涼血,散熱止痛,消腫排膿。
治一切癰疽腫毒有殊功(用芙蓉花,或葉、或皮、或根,生搗或幹研末,蜜調塗四圍,中間留頭,幹則頻換。
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
已成者即膿出,已潰者則易斂。
瘍科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
或加赤小豆末,或蒼耳燒存性為末,加入亦妙)。
山茶花 瀉,涼血 甘微辛寒。
色赤,入血分。
治吐衄腸風。
麻油調末,塗湯火傷。
用紅者為末,入童便、姜汁、酒調服,可代郁金。
木槿 瀉熱 苦涼。
活血潤燥。
治腸風瀉血,痢後熱渴。
作飲服,令人得睡。
川産者治癬瘡(癬瘡有蟲,用川槿皮肥皂水浸,時時搽之,或浸汁磨雄黃尤妙)。
用根、皮。
杉木 宣,散腫脹 辛溫。
去惡氣,散風毒。
治腳氣腫痛,心腹脹滿,洗毒瘡(柳子濃纂《救死方》雲:得腳氣夜半痞絕,脅塊如石,昏困且死。
鄭洵美傳杉木湯,食頃大下,塊散氣通。
用杉木節一升,橘葉一升,無葉以皮代,大腹槟榔七枚,連子槌碎,童便三升煮,分二服。
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後服)。
有赤、白二種,赤、油斑如野雞者,作棺尤貴。
性直,燒炭最發火藥。
烏臼木 瀉熱毒 苦涼、性沉而降。
利水通腸,功勝大戟。
療疔腫,解砒毒(極能瀉下。
凡患腫毒,中砒毒者,不拘根、皮、枝、葉,搗汁多飲,得大利即愈。
虛人忌用)。
子,可作燭。
水楊柳 宣,行氣血 苦平。
痘瘡頂陷,漿滞不起者,用枝煎湯浴之(此因氣凝血滞,或風寒外束而熱,得此暖氣透達,漿随暖而行,再用助氣血藥更效)。
枝,煎汁,治黃膽。
皂角 通關竅,搜風 辛鹹性燥,氣浮而散。
入肺、大腸經。
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肝。
搜風洩熱,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竅,而湧吐痰涎,搐鼻立作噴嚏。
治中風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風不省人事,口噤不能進藥。
急提頭發,手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肺氣已絕,死。
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兩,白礬五錢,每用一錢,溫水調灌。
或加藜蘆、少麝,鵝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藥治。
年老、氣虛人忌用)。
服之則除濕去垢(最去油膩,刮人腸胃),消痰破堅(取中段,湯泡服,治老人風秘),殺蟲下胎。
治風濕風癞,痰喘腫滿,堅症囊結(厥陰肝脈絡陰器。
寒客肝經,則為囊結)。
塗之則散腫消毒,煎膏貼一切痹痛。
合蒼術焚之,辟瘟疫濕氣。
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枯燥,一種肥濃多脂。
多脂者良。
去粗皮、子弦。
或蜜炙、酥炙,絞汁燒灰用。
柏實為使,惡麥冬。
畏人參、苦參(性能消鐵,不結莢者,鑿樹一孔,八鐵封之,則結莢矣。
錘碾見之,久則成孔,故此木不能燒爨)。
皂角刺辛溫。
搜風殺蟲,功同皂莢。
但其鋒銳,能直達患處,潰散癰疽。
治癰毒妒乳,風厲惡瘡(癰,同癞。
疠乃營氣熱附,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經曰:脈風成為疠。
脈與營皆血也。
蒸曬為末,大黃湯調下)胎衣不下。
癰疽已潰者禁用,孕婦忌之。
皂角子通大便燥結。
存性用(汪機曰:其性得濕則滑。
李時珍曰:亦辛以潤之之義,非得濕則滑也)。
肥皂莢 瀉熱毒 辛溫。
除風濕,去垢膩(故澡身,盥面用之),療無名腫毒有奇功(不拘奇瘍惡毒,用生肥皂去子、弦及筋搗爛,酽醋和敷立愈,不愈再敷奇驗。
此方方書未載,若貧人,僻地倉卒無藥者,用之甚便,故特着之。
《集成》曰:生肥皂火存性,生油,膩粉調敷諸惡瘡)。
棕榈 澀,止血 苦能洩熱,澀可收脫,燒黑能止血(紅見黑則止,不可燒過。
棕榈、側柏、卷柏燒存性,飯丸,止遠年下血。
亦可煎服)。
治吐衄下痢,崩帶腸風,失血過多者,初起未可遽用。
年久敗棕尤良。
(與發灰同用更良)。
茶 瀉熱,清神,消食 苦甘微寒。
下氣消食,去痰熱,除煩渴,清頭目(得春初生發之氣,故多整肅上膈之功。
《湯液》雲: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頭目?《蒙鑒》曰:熱下降,則上自清矣),醒昏睡(清神),解酒食、油膩、燒炙之毒,利大、小便。
多飲消脂(最能去油)、寒胃(故濃茶能引吐。
《千金》療卒頭痛如破,非中冷、中風。
由痰、厥氣上沖所緻,名厥頭痛,單煮茶恣飲取吐,直吐出膽汁乃已,渴而即瘥)。
酒後飲茶,引入膀胱、腎經,患瘕疝水腫,空心亦忌之(與姜等分濃煎,名姜茶飲,治赤白痢。
茶助陰,姜助陽,使寒熱平調。
并能消暑、解酒、食毒)。
陳、細者良,粗者損人。
吳茱萸 燥,去風寒濕,宣,下氣開郁 辛苦大熱,有小毒。
入足太陰(脾)血分,少陰、厥陰(腎、肝)氣分(其氣燥,故專入肝而旁及脾、腎)。
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郁,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
治厥陰頭痛(仲景用吳茱萸湯),陰毒腹痛(痛在小腹),嘔逆吞酸(俗名醋心。
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吳萸作響導。
蔡中丞苦痰飲,率十日一發,頭痛背寒,嘔酸不食。
得一方,茯苓、吳萸湯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吳仙丹。
前、後痰方無此者),痞滿噎膈(胃冷)。
食積瀉痢,血痹陰疝,痔疾腸風,腳氣水腫,口舌生瘡(為末,醋調貼足心,過夜便愈,能引熱下行),沖脈為病,氣逆裡急(宜此主之)。
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吳萸性上,似不盡然。
寇宗曰:此物下氣甚速。
東垣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膈塞脹滿,非吳萸不可治也。
昂按:吳萸辛熱,故性上。
氣味俱濃,故善降),利大腸壅氣(故治腸風痔痢),下産後餘血(故産後必用之)。
然走氣動火,昏目發瘡,血虛有火者禁用。
陳者良。
泡去苦烈汁用(須泡數次)。
止嘔,黃連水炒。
治疝,鹽水炒。
治血,醋炒。
惡丹參、硝石。
川椒 宣,散寒濕,燥,補火 辛熱純陽。
入肺,發汗散寒,治風寒咳嗽。
入脾,暖胃燥濕,消食除脹,治心腹冷痛、吐瀉痢、痰飲水腫(《千金方》有人冷氣入陰囊腫滿,生椒擇淨,帛裹着丸囊,濃半寸,須臾熱氣大通,日再易,取消瘥。
梅師用桂末塗亦良);入右腎命門,補火,治腎氣上逆(能下行導火歸元。
每日吞三十粒,大能溫補下焦),陽衰溲數、陰汗洩精(下焦虛寒)。
堅齒明目,破血通經,除症安蛔(蟲見椒則伏。
仲景蛔厥烏梅丸用之。
凡蟲嚼腹痛者,面白唇紅,時發時止)。
殺鬼疰、蟲、魚毒(最殺勞蟲。
危氏神授丸。
川椒炒出汗,為末,米飲下三錢。
有人病傳屍勞,遇異人傳此方,服至二斤,吐出蟲如蛇而安)。
肺、胃素熱者忌服(丹溪曰:食椒既久,則火自水中生,多被其毒也)。
秦産名秦椒,俗名花椒,實稍大;蜀産肉濃皮皺為川椒。
閉口者殺人,微炒去汗,搗,去裡面黃殼,取紅用(名椒紅)。
得鹽良(入腎)。
使杏仁。
畏款冬、防風、附子、雄黃、麻仁、涼水(椒乃玉衡星之精,辟疫伏邪,故歲旦飲椒柏酒)。
子,名椒目,苦辛。
專行水道,不行谷道。
能治水臌,除脹定喘,及腎虛耳鳴。
胡椒 燥,快膈,消痰 辛熱純陽。
暖胃快膈,下氣消痰。
治寒痰食積,腸滑冷痢,陰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齒浮熱作痛(合荜茇散之)。
殺一切魚、肉、鼈、蕈(音尋,上聲)毒。
食料宜之,嗜之者衆。
多食損肺,走氣動火,發瘡、痔、髒毒,齒痛目昏。
畢澄茄一類二種,主治略同。
蘇木 瀉,行血,解表 甘鹹辛涼。
入三陰血分。
行血去瘀,發散表裡風氣(宜與防風同用)。
治産後血暈(《肘後方》:煮汁服。
《海藏方》:加乳香,酒服),脹滿欲死,血痛血瘕,經閉氣壅,癰腫樸傷,排膿止痛。
多破血,少和血。
出蘇方國,交、愛亦有。
忌鐵。
沉香 重,宣,調氣,補陽 辛苦性溫。
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墜痰涎(怒則氣上,能平則下氣)。
能降亦能升,氣香入脾,故能理諸氣而調中(東垣曰:上至天,下至泉,用為使,最相宜)。
其色黑、體陽,故入右腎命門,暖精助陽。
行氣不傷氣,溫中不助火。
治心腹疼痛,噤口毒痢,症癖邪惡,冷風麻痹,氣痢氣淋。
色黑、沉水者良。
香甜者性平,辛辣者熱。
入湯劑,磨汁用;入丸散,紙裹置懷中,待燥碾之。
忌火(鹧鸪斑者,名黃沉;如牛角黑者,名黑沉;咀之軟、削之卷者,名黃臘沉,甚難得;浮者,名棧香;半沉者,名煎香;雞骨香雖沉而心空,并不堪用)。
檀香 宣,理氣 辛溫。
調脾肺,利胸膈,去邪惡,能引胃氣上升,進飲食,為理氣要藥(《内典》雲:旃檀塗身,能除熱惱。
昂按:内興欲念,亦稱熱惱。
蓋諸香多助淫火,惟檀香不然,故釋氏焚之。
道書又以檀為俗香,不可以供上真)。
紫檀 重,和血 鹹寒。
血分之藥。
和榮氣,消腫毒,敷金瘡,止血定痛。
降真香 焚之能降諸真,故名 宣,辟惡、止血、生肌 辛溫。
辟惡氣怪異,療傷折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周崇逐寇被傷,血出不止,敷花芯石散,不效。
軍士李高,用紫金藤散敷之,血止痛定,明日結痂無瘢,曾救萬人。
紫金藤,即降真香之最佳者也)。
丁香 燥,暖胃,補腎 辛溫純陽。
洩肺溫胃,大能療腎,壯陽事,暖陰戶。
治胃冷壅脹,嘔哕呃逆(丹溪曰:人之陰氣,以胃為養。
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作咳逆。
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惟助火而已。
按:呃逆有痰阻、氣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傷寒汗、吐,下後,中氣大虛者;有陽明内熱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虛而陰火上沖者。
時珍曰:當視虛實陰陽,或洩熱,或降氣,或溫,或補,或吐,或下,可也。
古方單用柿蒂,取其苦溫降氣。
《濟生》加丁香、生姜,取其開郁散痰。
蓋從治之法,亦嘗有收效者矣。
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郁火,溢入肺中,濁氣上行,發為口氣,治以丁香,是揚湯止沸耳,唯香薷甚捷),腦疳齒,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熱證忌用。
有雌、雄二種(雌即雞舌香,
早、中、晚飲,常令醺醺),疳疥癬,目赤(煎洗)牙蟲(煎服,或含漱)。
出廣南。
皮白堅韌,作索不爛。
蕤仁 亦名白 補,明目 甘溫(《别錄》微寒)。
入心、肝、脾三經。
消風散熱,益水生光(三經皆血髒也。
血得其養,則目疾平。
凡目病在表,當疏風清熱。
在裡屬腎虛、血少、神勞,宜補腎養血安神。
遠視為腎水虧,近視為火不足)。
治目赤腫痛,爛淚出,亦治心腹邪熱,結氣痰痞(今人惟用療眼。
陳藏器曰:生治足睡,熟治不眠)。
叢生有刺,實如五味,圓扁有紋,紫赤可食。
取仁浸,去皮、尖,研用。
密蒙花 潤肝,明目 甘而微寒。
入肝經氣血分。
潤肝燥。
治目中赤脈、青盲膚翳,赤腫眵(音鸱。
眼脂)淚,小兒疳氣攻眼。
産蜀中。
葉冬不雕,其花繁密蒙茸,故名。
揀淨,酒浸一縮,候幹,蜜拌蒸,曬三次。
芙蓉花 瀉,涼血,解毒 辛平、性滑涎粘。
清肺涼血,散熱止痛,消腫排膿。
治一切癰疽腫毒有殊功(用芙蓉花,或葉、或皮、或根,生搗或幹研末,蜜調塗四圍,中間留頭,幹則頻換。
初起者即覺清涼,痛止腫消。
已成者即膿出,已潰者則易斂。
瘍科秘其名為清涼膏、清露散、鐵箍散,皆此物也。
或加赤小豆末,或蒼耳燒存性為末,加入亦妙)。
山茶花 瀉,涼血 甘微辛寒。
色赤,入血分。
治吐衄腸風。
麻油調末,塗湯火傷。
用紅者為末,入童便、姜汁、酒調服,可代郁金。
木槿 瀉熱 苦涼。
活血潤燥。
治腸風瀉血,痢後熱渴。
作飲服,令人得睡。
川産者治癬瘡(癬瘡有蟲,用川槿皮肥皂水浸,時時搽之,或浸汁磨雄黃尤妙)。
用根、皮。
杉木 宣,散腫脹 辛溫。
去惡氣,散風毒。
治腳氣腫痛,心腹脹滿,洗毒瘡(柳子濃纂《救死方》雲:得腳氣夜半痞絕,脅塊如石,昏困且死。
鄭洵美傳杉木湯,食頃大下,塊散氣通。
用杉木節一升,橘葉一升,無葉以皮代,大腹槟榔七枚,連子槌碎,童便三升煮,分二服。
若一服得快利,即停後服)。
有赤、白二種,赤、油斑如野雞者,作棺尤貴。
性直,燒炭最發火藥。
烏臼木 瀉熱毒 苦涼、性沉而降。
利水通腸,功勝大戟。
療疔腫,解砒毒(極能瀉下。
凡患腫毒,中砒毒者,不拘根、皮、枝、葉,搗汁多飲,得大利即愈。
虛人忌用)。
子,可作燭。
水楊柳 宣,行氣血 苦平。
痘瘡頂陷,漿滞不起者,用枝煎湯浴之(此因氣凝血滞,或風寒外束而熱,得此暖氣透達,漿随暖而行,再用助氣血藥更效)。
枝,煎汁,治黃膽。
皂角 通關竅,搜風 辛鹹性燥,氣浮而散。
入肺、大腸經。
金勝木,燥勝風,故兼入肝。
搜風洩熱,吹之導之,則通上、下關竅,而湧吐痰涎,搐鼻立作噴嚏。
治中風口噤,胸痹喉痹(凡中風不省人事,口噤不能進藥。
急提頭發,手掐人中,用皂角末或半夏末吹入鼻中,有嚏者生,無嚏者肺氣已絕,死。
或用稀涎散吐之,皂角末一兩,白礬五錢,每用一錢,溫水調灌。
或加藜蘆、少麝,鵝翎探喉,令微吐稀涎,再用藥治。
年老、氣虛人忌用)。
服之則除濕去垢(最去油膩,刮人腸胃),消痰破堅(取中段,湯泡服,治老人風秘),殺蟲下胎。
治風濕風癞,痰喘腫滿,堅症囊結(厥陰肝脈絡陰器。
寒客肝經,則為囊結)。
塗之則散腫消毒,煎膏貼一切痹痛。
合蒼術焚之,辟瘟疫濕氣。
一種小如豬牙,一種長而枯燥,一種肥濃多脂。
多脂者良。
去粗皮、子弦。
或蜜炙、酥炙,絞汁燒灰用。
柏實為使,惡麥冬。
畏人參、苦參(性能消鐵,不結莢者,鑿樹一孔,八鐵封之,則結莢矣。
錘碾見之,久則成孔,故此木不能燒爨)。
皂角刺辛溫。
搜風殺蟲,功同皂莢。
但其鋒銳,能直達患處,潰散癰疽。
治癰毒妒乳,風厲惡瘡(癰,同癞。
疠乃營氣熱附,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經曰:脈風成為疠。
脈與營皆血也。
蒸曬為末,大黃湯調下)胎衣不下。
癰疽已潰者禁用,孕婦忌之。
皂角子通大便燥結。
存性用(汪機曰:其性得濕則滑。
李時珍曰:亦辛以潤之之義,非得濕則滑也)。
肥皂莢 瀉熱毒 辛溫。
除風濕,去垢膩(故澡身,盥面用之),療無名腫毒有奇功(不拘奇瘍惡毒,用生肥皂去子、弦及筋搗爛,酽醋和敷立愈,不愈再敷奇驗。
此方方書未載,若貧人,僻地倉卒無藥者,用之甚便,故特着之。
《集成》曰:生肥皂火存性,生油,膩粉調敷諸惡瘡)。
棕榈 澀,止血 苦能洩熱,澀可收脫,燒黑能止血(紅見黑則止,不可燒過。
棕榈、側柏、卷柏燒存性,飯丸,止遠年下血。
亦可煎服)。
治吐衄下痢,崩帶腸風,失血過多者,初起未可遽用。
年久敗棕尤良。
(與發灰同用更良)。
茶 瀉熱,清神,消食 苦甘微寒。
下氣消食,去痰熱,除煩渴,清頭目(得春初生發之氣,故多整肅上膈之功。
《湯液》雲:茶苦寒下行,如何是清頭目?《蒙鑒》曰:熱下降,則上自清矣),醒昏睡(清神),解酒食、油膩、燒炙之毒,利大、小便。
多飲消脂(最能去油)、寒胃(故濃茶能引吐。
《千金》療卒頭痛如破,非中冷、中風。
由痰、厥氣上沖所緻,名厥頭痛,單煮茶恣飲取吐,直吐出膽汁乃已,渴而即瘥)。
酒後飲茶,引入膀胱、腎經,患瘕疝水腫,空心亦忌之(與姜等分濃煎,名姜茶飲,治赤白痢。
茶助陰,姜助陽,使寒熱平調。
并能消暑、解酒、食毒)。
陳、細者良,粗者損人。
吳茱萸 燥,去風寒濕,宣,下氣開郁 辛苦大熱,有小毒。
入足太陰(脾)血分,少陰、厥陰(腎、肝)氣分(其氣燥,故專入肝而旁及脾、腎)。
潤肝燥脾,溫中下氣,除濕解郁,去痰殺蟲,開腠理,逐風寒。
治厥陰頭痛(仲景用吳茱萸湯),陰毒腹痛(痛在小腹),嘔逆吞酸(俗名醋心。
亦有吐酸者,宜降火清痰,用吳萸作響導。
蔡中丞苦痰飲,率十日一發,頭痛背寒,嘔酸不食。
得一方,茯苓、吳萸湯泡七次,等分,蜜丸,名吳仙丹。
前、後痰方無此者),痞滿噎膈(胃冷)。
食積瀉痢,血痹陰疝,痔疾腸風,腳氣水腫,口舌生瘡(為末,醋調貼足心,過夜便愈,能引熱下行),沖脈為病,氣逆裡急(宜此主之)。
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段成式言:椒性善下,吳萸性上,似不盡然。
寇宗曰:此物下氣甚速。
東垣曰:濁陰不降,厥氣上逆,膈塞脹滿,非吳萸不可治也。
昂按:吳萸辛熱,故性上。
氣味俱濃,故善降),利大腸壅氣(故治腸風痔痢),下産後餘血(故産後必用之)。
然走氣動火,昏目發瘡,血虛有火者禁用。
陳者良。
泡去苦烈汁用(須泡數次)。
止嘔,黃連水炒。
治疝,鹽水炒。
治血,醋炒。
惡丹參、硝石。
川椒 宣,散寒濕,燥,補火 辛熱純陽。
入肺,發汗散寒,治風寒咳嗽。
入脾,暖胃燥濕,消食除脹,治心腹冷痛、吐瀉痢、痰飲水腫(《千金方》有人冷氣入陰囊腫滿,生椒擇淨,帛裹着丸囊,濃半寸,須臾熱氣大通,日再易,取消瘥。
梅師用桂末塗亦良);入右腎命門,補火,治腎氣上逆(能下行導火歸元。
每日吞三十粒,大能溫補下焦),陽衰溲數、陰汗洩精(下焦虛寒)。
堅齒明目,破血通經,除症安蛔(蟲見椒則伏。
仲景蛔厥烏梅丸用之。
凡蟲嚼腹痛者,面白唇紅,時發時止)。
殺鬼疰、蟲、魚毒(最殺勞蟲。
危氏神授丸。
川椒炒出汗,為末,米飲下三錢。
有人病傳屍勞,遇異人傳此方,服至二斤,吐出蟲如蛇而安)。
肺、胃素熱者忌服(丹溪曰:食椒既久,則火自水中生,多被其毒也)。
秦産名秦椒,俗名花椒,實稍大;蜀産肉濃皮皺為川椒。
閉口者殺人,微炒去汗,搗,去裡面黃殼,取紅用(名椒紅)。
得鹽良(入腎)。
使杏仁。
畏款冬、防風、附子、雄黃、麻仁、涼水(椒乃玉衡星之精,辟疫伏邪,故歲旦飲椒柏酒)。
子,名椒目,苦辛。
專行水道,不行谷道。
能治水臌,除脹定喘,及腎虛耳鳴。
胡椒 燥,快膈,消痰 辛熱純陽。
暖胃快膈,下氣消痰。
治寒痰食積,腸滑冷痢,陰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齒浮熱作痛(合荜茇散之)。
殺一切魚、肉、鼈、蕈(音尋,上聲)毒。
食料宜之,嗜之者衆。
多食損肺,走氣動火,發瘡、痔、髒毒,齒痛目昏。
畢澄茄一類二種,主治略同。
蘇木 瀉,行血,解表 甘鹹辛涼。
入三陰血分。
行血去瘀,發散表裡風氣(宜與防風同用)。
治産後血暈(《肘後方》:煮汁服。
《海藏方》:加乳香,酒服),脹滿欲死,血痛血瘕,經閉氣壅,癰腫樸傷,排膿止痛。
多破血,少和血。
出蘇方國,交、愛亦有。
忌鐵。
沉香 重,宣,調氣,補陽 辛苦性溫。
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墜痰涎(怒則氣上,能平則下氣)。
能降亦能升,氣香入脾,故能理諸氣而調中(東垣曰:上至天,下至泉,用為使,最相宜)。
其色黑、體陽,故入右腎命門,暖精助陽。
行氣不傷氣,溫中不助火。
治心腹疼痛,噤口毒痢,症癖邪惡,冷風麻痹,氣痢氣淋。
色黑、沉水者良。
香甜者性平,辛辣者熱。
入湯劑,磨汁用;入丸散,紙裹置懷中,待燥碾之。
忌火(鹧鸪斑者,名黃沉;如牛角黑者,名黑沉;咀之軟、削之卷者,名黃臘沉,甚難得;浮者,名棧香;半沉者,名煎香;雞骨香雖沉而心空,并不堪用)。
檀香 宣,理氣 辛溫。
調脾肺,利胸膈,去邪惡,能引胃氣上升,進飲食,為理氣要藥(《内典》雲:旃檀塗身,能除熱惱。
昂按:内興欲念,亦稱熱惱。
蓋諸香多助淫火,惟檀香不然,故釋氏焚之。
道書又以檀為俗香,不可以供上真)。
紫檀 重,和血 鹹寒。
血分之藥。
和榮氣,消腫毒,敷金瘡,止血定痛。
降真香 焚之能降諸真,故名 宣,辟惡、止血、生肌 辛溫。
辟惡氣怪異,療傷折金瘡,止血定痛,消腫生肌(周崇逐寇被傷,血出不止,敷花芯石散,不效。
軍士李高,用紫金藤散敷之,血止痛定,明日結痂無瘢,曾救萬人。
紫金藤,即降真香之最佳者也)。
丁香 燥,暖胃,補腎 辛溫純陽。
洩肺溫胃,大能療腎,壯陽事,暖陰戶。
治胃冷壅脹,嘔哕呃逆(丹溪曰:人之陰氣,以胃為養。
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作咳逆。
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惟助火而已。
按:呃逆有痰阻、氣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傷寒汗、吐,下後,中氣大虛者;有陽明内熱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虛而陰火上沖者。
時珍曰:當視虛實陰陽,或洩熱,或降氣,或溫,或補,或吐,或下,可也。
古方單用柿蒂,取其苦溫降氣。
《濟生》加丁香、生姜,取其開郁散痰。
蓋從治之法,亦嘗有收效者矣。
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郁火,溢入肺中,濁氣上行,發為口氣,治以丁香,是揚湯止沸耳,唯香薷甚捷),腦疳齒,痘瘡胃虛灰白不發。
熱證忌用。
有雌、雄二種(雌即雞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