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關燈
橘皮、蒼術同用,則除濕滿,所謂溫中益氣是也。

    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瀉利藥同用,則濃腸胃。

     大抵味苦性溫,用苦則瀉,用溫則補也。

    同大黃、枳實,即承氣湯。

    同橘皮、蒼術,即平胃散。

    按:脹滿症多不同,清、補貴得其宜。

    氣虛宜補氣,血虛宜補血,食積宜消導,瘀滞宜行痰,挾熱宜清熱,濕盛宜利濕,寒郁者散寒,怒郁者行氣,蓄血者消瘀,不宜專用行散藥。

     亦有服參、而脹反甚者,以挾食、挾血、挾熱、挾寒,不可概作脾虛氣弱治也)。

    入足太陰、陽明(脾、胃)。

    平胃調中(佐蒼術為平胃散。

    平濕土之太過,以緻于中和),消痰化食,濃腸胃,行結水,破宿血,殺髒蟲。

     治反胃嘔逆,喘咳瀉痢,冷痛霍亂。

    誤服脫人元氣,孕婦忌之。

     榛樹皮也,肉濃、紫潤者良。

    去粗皮,姜汁炙,或醋炒用。

    幹姜為使。

    惡澤瀉、硝石。

     忌豆,犯之動氣。

     槟榔 瀉氣,行水,破脹,攻堅 苦溫破滞,辛溫散邪。

    瀉胸中至高之氣,使之下行。

    性如鐵石,能墜諸藥至于極下。

    攻堅去脹,消食行痰,下水除風,殺蟲醒酒。

     治痰癖症結,瘴疠瘧痢,水腫腳氣(腳氣沖心,尤須用之,童便、姜汁溫酒調服)。

    治大、小便氣秘,裡急後重(同木香用,木香能利氣)。

    過服則損真氣(嶺南多瘴,以槟榔代茶,其功有四: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

    然洩髒氣,無瘴之地忌用)。

     雞心尖長,破之作錦紋者良(程星海曰:陰毛生虱,也鮮良方,以槟榔煎水洗,即除。

     又方,以心紅擦之亦好)。

     大腹皮 瀉,下氣,通,行水 辛洩肺、溫和脾。

    下氣行水,通大、小腸。

     治水腫腳氣,痞脹痰膈,瘴瘧霍亂。

    氣虛者忌用。

     子,似槟榔,腹大形扁(故與槟榔同功)。

    取皮,酒洗,黑豆湯再洗。

    煨用(鸠鳥多栖其樹,故宜洗淨)。

     槐實 即槐角 瀉風熱,涼大腸 苦寒純陰。

    入肝經氣分。

    疏風熱,潤肝燥,涼大腸。

     治煩悶風眩,痔血腸風(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内痔,谷道肉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痔,瘡内有蟲名蟲痔。

    大法用槐角、地榆、生地以涼血,芩、連、栀、柏以清熱。

    防風、秦艽以祛風濕,芎、歸、人參以和血生血,枳殼以寬腸,升麻以升提。

    治腸風略同,不宜專用寒涼,須兼補劑收功),陰瘡濕癢,明目止淚(清肝,淚為肝熱),固齒烏髭(十月上已采,漬牛膽中,陰幹百日。

    食後吞一枚,明目補腦,發白還黑,腸風痔血,尤宜服之),殺蟲(根、皮皆能洗痔)堕胎。

     去單子及五子者,銅槌槌碎,牛乳拌蒸(槐乃虛星之精)。

     槐花苦涼,入肝、大腸血分而涼血(血涼則陰自足)。

    治風熱目赤,赤白洩痢,五痔腸風,吐崩諸血(舌上無故出血如線者,名血衄,炒研摻之)。

    陳者良。

     苦楝子 一名金鈴子 瀉濕熱,治疝,殺蟲 苦寒有小毒。

    能入肝舒筋,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

     為疝氣要藥。

    亦治傷寒熱狂、熱厥,腹痛心痛。

    殺三蟲,療瘍疥(《夷堅志》:消渴症有蟲、耗其津液者,取根、皮濃煎,加少麝服,下其蟲而渴自止)。

    脾胃虛寒忌之。

     川産良。

    酒蒸(寒因熱用)。

    去皮取肉、去核用。

    用核則槌碎,漿水煮一伏時去肉用。

     茴香為使。

     蔓荊子 輕宣,散上部風熱 辛苦微寒、輕浮升散。

    入足太陽、陽明、厥陰(膀胱、胃、肝)經。

    搜風涼血,通利九竅。

     治濕痹拘攣,頭痛腦鳴(太陽脈絡于腦),目赤齒痛(齒雖屬腎,為骨之餘。

    而上龈屬足陽明,下龈屬手陽明。

    陽明風熱上攻,則動搖腫痛),頭面風虛之證。

    明目固齒,長發澤肌。

     去膜,打碎用,亦有酒蒸、炒用者。

    惡石膏、烏頭。

     石南葉 宣,去風,補腎 辛散風、苦堅腎。

    補内傷陰衰,利筋骨皮毛,為治腎虛、腳弱、風痹要藥。

    婦人不可久服,令思男(時珍曰:今人絕不知用,蓋為《藥性論》有令人陰痿之說也。

    不知此藥能令腎強,人或借此縱欲,以緻痿弱,歸咎于藥,良可慨也。

    昂按:石南補陰祛風則有之,然味辛不熱,不助相火,亦未聞淫邪方中用石南者,《别錄》思男之說,殆不可信)。

     關中者佳。

    炙用。

     辛夷 即木筆花 宣散上焦風熱 辛溫輕浮。

    入肺、胃氣分,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于頭腦。

    溫中解肌,通九竅,利關節。

     主治鼻淵鼻塞(肺主鼻。

    膽移熱于腦,則鼻多濁涕而淵,風寒客于腦則鼻塞。

    經曰:腦滲為涕。

    王冰曰:膽液不澄,則為濁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淵),及頭痛面(音旱,黑斑。

     可作面脂),目眩齒痛,九竅風熱之病。

    然性走竄,氣虛火盛者忌服(時珍曰:肺開竅于鼻,陽明胃脈環鼻上行。

    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

    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

    吾鄉金正希先生嘗語餘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

    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腦漸空也。

    凡人外見一物,必有一形影留于腦中。

    昂按: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于腦之意也。

    不經先生道破,人皆習焉而不察矣。

    李時珍曰:腦為元氣之府,其于此義,殆暗符欤)。

     去外皮毛(毛射肺,令人咳),微炒用。

    芎為使。

    惡石脂。

    畏黃、菖蒲、石膏。

     郁李仁 潤燥,瀉氣,破血 辛苦而甘。

    入脾經氣分。

    性降下氣行水,破血潤燥。

     治水腫癃急,大腸氣滞,關格不通。

    用酒能入膽,治悸、目張不眠(一婦因大恐而病,愈後目張不瞑。

    錢乙曰:目系内連肝膽,恐則氣結,膽橫不下。

    郁李潤能散結,随酒入膽,結去膽下,而目瞑矣)。

    然治标之劑,多服滲人津液。

     去皮、尖,蜜浸研。

     金櫻子 澀精,固腸 酸澀。

    入脾、肺、腎三經。

    固精秘氣。

     治夢洩遺精(和芡實為丸,名水陸丹),洩痢便數(丹溪曰:經絡隧道,以通暢為平和,而昧者以澀性為快,熬膏食之,自作不靖,咎将誰執李時珍曰:無故而食,以恣欲則不可。

     若精氣不固者,服之何害)。

     似榴而小,黃赤有刺。

    取半黃,(熟則純甘)去刺核用。

    熬膏亦良(《筆談》雲:熬膏則甘,全失澀味)。

     诃子 澀腸,斂肺,瀉氣 苦以洩氣消痰,酸以斂肺降火(東垣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洩之,以酸補之。

    诃子苦重洩氣,酸輕不能補肺,故嗽藥中不用),澀以收脫止瀉,溫以開胃調中。

     治冷氣腹脹,膈氣嘔逆,痰嗽喘急(肺挾痰水,或被火傷,故宜苦酸以斂之),瀉痢脫肛,腸風崩帶(皆取其酸澀),開音止渴(肺斂則音開,火降則渴止。

    古方有诃子清音湯)。

     然苦多酸少,雖澀腸而洩氣,氣虛及嗽痢初起者,忌服(同烏梅、倍子,則收斂;同陳皮、濃樸,則下氣。

    得人參,治肺虛寒嗽;得陳皮、砂仁,治冷氣腹脹。

    佐白術、蓮子,治虛寒久瀉;佐樗皮,治腸癖便血。

    同蛇床、五味、山茱、續斷、杜仲,治虛寒帶下)。

     從番舶來,番名诃黎勒。

    嶺南亦有。

    六棱黑色,肉濃者良。

    酒蒸一伏時,去核取肉用,用肉則去核。

    生用清金行氣,煨熟溫胃固腸(海魚放涎凝滑,船不能行,投诃子湯,尋化為水,其化痰可知)。

     烏藥 宣,順氣 辛溫香竄,上入脾、肺,下通腎經。

    能疏胸腹邪逆之氣。

     一切病之屬氣者皆可治。

    氣順則風散,故用以治中氣、中風(厥逆、痰壅、口噤、脈伏,身溫為中風,身冷為中氣。

    又有痰為中風,無痰為中氣。

    《局方》治此,亦用烏藥順氣散。

    許學士雲: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

    往往得中氣之證,不可作中風治),及膀胱冷氣,小便頻數,反胃吐食,宿食不消,瀉痢霍亂,女人血凝氣滞。

    小兒蛔蛔,外如瘡疖疥疠,皆成于血逆,理氣亦可治之。

    療貓、犬百病。

    氣虛、氣熱者忌用(時珍曰:四磨湯治七情郁結上氣喘急者,降中兼收,瀉中兼補也。

    方用人參、烏藥、沉香、槟榔,各濃磨汁七分合煎。

    縮泉丸,用同益智、等分為丸,治虛寒便數者,取其通陽明、少陰也)。

     根有車毂紋、形如連珠者良。

    酒浸一宿用(亦有研用者)。

     五加皮 宣,去風濕,補,壯筋骨 辛順氣而化痰,苦堅骨而益精,溫祛風而勝濕。

    逐肌膚之瘀血,療筋骨之拘攣(腎得其養,則妄水去而骨壯;肝得其養,則邪風去而筋強)。

     治五緩虛羸(五髒筋脈緩縱。

    《千金方》補雲:五月五日采莖,七月七日采葉,九月九日采根,合為末,治五勞)陰痿囊濕,女子陰癢(濕生蟲),小兒腳弱,明目愈瘡。

    釀酒尤良(王綸曰:風病飲酒,能生痰火,惟五加浸酒益人)。

     莖青,節白,花赤,皮黃,根黑,上應五車之精。

    芬香、五葉者佳。

    遠志為使。

    惡玄參。

     椿樗白皮 澀腸,燥濕 苦燥濕,寒勝熱,澀收斂。

    入血分而澀血。

    去肺、胃之陳痰。

    治濕熱為病,洩瀉久痢,崩帶腸風,夢遺便數,有斷下之功(痢疾滞氣未盡者勿遽用,勉強固澀,必變他證),去疳、樗皮尤良(時珍曰:椿皮入血氣而性澀;樗皮入氣分而勝利。

    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椿皮;氣分受病有郁者宜樗皮。

    《乾坤生意》治瘡腫下藥,用樗皮水研,服汁取利,是其驗矣。

    昂按:樗皮止瀉痢,終是澀劑。

    寇氏曰:一婦年四十餘,耽飲無度,多食魚蟹,積毒在髒,日夜二三十瀉,便與膿血雜下,大腸連肛門甚痛。

    用止血痢藥不效,用腸風藥益甚,蓋腸風有血無膿也。

    服熱藥,腹愈痛,血愈下。

    服冷藥,注瀉食減。

    服溫平藥,則若不知,年餘待斃。

    或教服人參散,樗皮、人參各一兩為末,空心溫酒或米飲下二錢,遂愈。

    昂按:此方仍是作痢疾治)香者為椿,肌實而赤嫩,其苗可茹;臭者為樗,肌虛而白,主治略同。

    根東引者良。

    去粗皮,或醋炙、蜜炙用。

    忌肉面。

     榆白皮 滑,利竅 甘滑下降。

    入大、小腸、膀胱經。

    行經脈、利諸竅,通二便,滲濕熱,滑胎産(或胎死腹中,服汁可下),下有形留着之物。

    治五淋腫滿(《備急方》:搗屑作粥食,小便利差)喘咳不眠(嵇康《養生論》:榆令人瞑),療疥癬秃瘡,消赤腫妒乳(乳癰汁不出,内結成腫,名妒乳。

    和陳醋滓調,日六七易效。

    《十劑》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

     有赤白二種,去粗皮,取白用(采皮為面,荒年當糧可食。

    香劑以之調和,粘滑勝于膠漆)。

     秦皮 澀而補,明目 苦寒,色青,性澀。

    補肝膽而益腎。

    以能平木(能除肝熱)故治目疾(洗目赤,退翳膜) 驚痫。

    以其收澀而寒,故治崩帶下痢(仲景白頭翁湯用之)。

    以其澀而補下焦,故能益精有子(時珍曰:天道貴啬,惟收澀故能補。

    今人隻知治目一節,幾于廢棄,良為可婉)。

    出西土。

    皮有白點、漬水碧色、書紙不脫者真。

    大戟為使。

    惡吳茱萸。

     海桐皮 宣,祛風濕 苦溫(《經疏》雲:應兼辛)。

    入血分。

    祛風、去濕、殺蟲,能行經絡達病所。

    治風蹶頑痹,腰膝疼痛(《傳信方》:海桐、薏苡各二兩,芎、羌活、地骨皮、五加皮各二兩,甘草五錢,生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