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溫脾逐寒;烏頭性輕疏,溫脾逐風。
寒疾宜附子,風疾宜烏頭。
烏附尖吐風痰,治癫痫,取其鋒銳,直達病所(丹溪治許白雲,屢用瓜蒂、栀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
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
天雄補下焦命門陽虛(寇宗、張元素皆曰補上焦。
丹溪曰:可為下部之佐。
時珍曰:其尖皆向下生,故下行。
然補下乃所以蓋上也,若上焦陽虛,則屬心、肺之分,當用參、,不當用雄、附矣),治風寒濕痹,為風家主藥,發汗又能止陰汗。
側子散側旁生,宜于發散四肢,充達皮毛,治手足風濕諸痹。
草烏頭 大燥,開頑痰 辛苦大熱。
搜風勝濕,開頑痰。
治頑瘡,以毒攻毒,頗勝川烏。
然至毒,無所釀制,不可輕投。
野生,狀類川烏,亦名烏喙。
姜汁炒,或豆腐煮用。
熬膏,名射罔,敷箭射獸,見面立死。
白附子 燥,祛風濕,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熱純陽。
陽明經藥,能引藥勢上行,治面上百病(陽明之脈萦于面,白附能去頭面遊風。
作面脂,消斑疵)。
補肝虛,祛風痰,治心痛血痹,諸風冷氣,中風失音,陰下濕癢。
根如草烏之小者,長寸許,皺紋有節,炮用(陶宏景曰:此藥久絕,無複真者,今惟涼州生)。
破故紙 一名補骨脂 燥,補命火 辛苦大溫。
入心包、命門。
補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壯元陽,縮小便(亦治遺尿)。
治五勞七傷(五髒之勞,七情之傷),腰膝冷痛,腎冷精流,腎虛洩瀉(腎虛則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胃,脾胃虛寒,遲于運化,緻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嘔涎洩瀉,如鼎釜之下無火,物終不熟,故補命門相火即所以補脾。
破故紙四兩,五味三兩,肉蔻二兩,吳茱一兩,姜煮棗丸,名四神丸,治五更洩瀉),婦人血氣(婦人之血脫氣陷,亦猶男子之腎冷精流) 堕胎。
出南番者色赤,嶺南者色綠。
酒浸蒸用,亦有童便乳浸、鹽水炒者。
得胡桃、胡麻良。
惡甘草(唐鄭相國方:破故紙十兩,酒浸蒸為末,胡桃肉二十兩,去皮爛研,蜜和,每日酒調一匙,或水調服。
白飛霞曰:破故紙屬火,堅固元陽;胡桃屬水,潤燥養血,有水火相生之妙。
忌芸薹、羊血。
加杜仲,名青娥丸。
雲薹,油菜也)。
肉苁蓉 補腎命,滑腸 甘酸鹹溫。
入腎經血分。
補命門相火,滋潤五髒。
益髓強筋。
治五勞七傷,絕陽不興,絕陰不産,腰膝冷痛,崩帶遺精,峻補精血(時珍曰:補而不峻,故有苁蓉之号)。
驟用恐妨心,滑大便。
長大如臂,重至斤許。
有松子鱗甲者良。
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除内筋膜。
酒蒸半日。
又酥炙用。
忌鐵(蘇恭曰:今日所用,多草苁蓉功力稍劣)。
鎖陽 補陽,滑腸 甘溫補陰。
益精興陽,潤燥養筋(強筋故能興陽)。
治痿弱,滑大便(便燥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彌佳)。
鱗甲栉比,狀類男陽。
酥炙。
巴戟天 補腎,祛風 甘辛微溫。
入腎經血分、強陰益精,治五勞七傷;辛溫散風濕,治風氣、腳氣、水腫。
根如連珠。
擊破中紫而鮮潔者,僞也。
中雖紫,微有白糁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
蜀産佳(山根似巴戟,但色白,人或醋煮以亂之)。
去心,酒浸焙用。
複盆子為使。
惡丹參。
胡盧巴 燥,補腎命,除寒濕 苦溫純陽。
入右腎命門。
暖丹田,壯元陽。
治腎髒虛冷,陽氣不能歸元(同附子、硫黃),瘕疝冷氣(同茴香、巴戟、川烏、川楝、吳茱萸),寒濕腳氣。
出嶺南番舶者良,雲是番萊菔子。
酒浸曝,或蒸,或炒。
仙茅 燥,補腎命 辛熱有小毒。
助命火,益陽道,明耳目,補虛勞。
治失溺無子,心腹冷氣不能食(溫胃),腰腳冷痹不能行(暧筋骨)。
相火盛者忌服。
葉如茅而略闊,根如小指,黃白多涎。
竹刀去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用。
忌鐵(唐,婆羅門始進此方,當時盛傳,服之多效。
照前制,陰幹,蜜丸,酒服。
禁牛乳、牛肉。
許真君書曰:甘能養肉,苦能養氣,鹹能養骨,酸能養筋,滑能養膚,和苦酒服之必效)。
淫羊藿 一名仙靈脾 補腎命 辛香甘溫。
入肝腎。
補命門(時珍曰: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益精氣,堅筋骨,利小便。
治絕陽不興,絕陰不産,冷風勞氣,四肢不仁(手足麻木)。
一名仙靈脾。
北部有羊,一日百合,食此藿所緻,故名。
去枝,羊脂拌炒。
山藥為使。
得酒良。
蛇床子 補腎命,去風濕 辛苦而溫。
強陽益陰,補腎祛寒,祛風燥濕。
治痿囊濕,女子陰痛陰癢(濕生蟲,同礬煎湯洗),子髒虛寒,産門不閉(炒熱熨之),腎命之病。
及腰酸體痛,帶下脫肛,喉痹齒痛,濕癬惡瘡(殺蟲止癢),風濕諸病。
煎湯浴,止風癢(時珍曰:腎命、三焦氣分之藥,不獨補助男子,而且有益婦人,世人舍此而求補藥于遠域,豈非貴耳賤目乎?)。
似小茴而細。
微妙,殺毒則不辣(以地黃汁拌蒸三遍佳)。
惡丹皮、貝母、巴豆。
菟絲子 平補三陰 甘辛和平。
凝正陽之氣,入足三陰(脾、肝、腎)。
強陰益精,溫而不燥,不助相火。
治五勞七傷,精寒淋瀝,口苦燥渴(脾虛腎燥而生内熱,菟絲益陰清熱)。
祛風明目,補衛氣,助筋脈,益氣力,肥健人(補肝腎之效。
《老學庵筆記》:予族弟,少服菟絲子凡數年,飲食倍常,血氣充盛。
忽因浴見背腫,随視随長,乃大疽也。
适值金銀花開,飲至數斤,腫遂消。
菟絲過服,尚能作疽,以此知金石藥,不可不戒。
昂按:此人或感他毒,未可盡歸咎于菟絲也)。
無根,蔓延草上,子黃如黍粒。
得酒良。
淘去泥沙,酒浸一宿,曝幹搗末。
山藥為使。
複盆子 平補肝腎 甘酸微溫。
益腎髒而固精,補肝虛而明目,起陽痿,縮小便(寇氏曰:服之當複其溺器,故名),澤肌膚,烏髭發(榨汁塗發不白),女子多孕。
同蜜為膏,治肺氣虛寒(李士材曰:強腎無燥熱之偏,固精無凝澀之害,金玉之品也)。
狀如複盆,故名。
去蒂,淘淨搗餅,用時酒拌蒸。
葉絞汁,滴目中,出目弦蟲,除膚赤,收濕止淚。
蒺藜子 平補肝腎 苦溫補腎,辛溫瀉肺氣而散肝風,益精明目(肝以散為補,凡補肝藥,皆能明目)。
治虛勞腰痛,遺精帶下,咳逆肺痿,乳閉症瘕,痔漏陰(音頹),腎、肝、肺三經之病,催生堕胎(刺蒺藜主惡血,故能破症下胎)。
沙苑蒺藜綠色似腎(故補腎)。
炒用(亦可代茶)。
刺蒺藜三角有刺。
去刺,酒拌蒸(風家宜刺蒺藜,補腎則沙苑者為優)。
餘功略同(瑞竹堂方:齒牙打動者,蒺藜根燒灰敷之)。
使君子 補脾,殺蟲,消積 甘溫。
健脾胃,除虛熱,殺髒蟲。
治五疳便濁,瀉痢瘡癬,為小兒諸病要藥(《經疏》曰:五疳便濁,瀉痢腹蟲,皆由脾胃虛弱,因而乳停食滞、濕熱瘀塞而成。
脾胃健,則積滞消,濕熱散,水道利,而前證盡除矣。
時珍曰:凡能殺蟲之藥,多是苦辛,獨使君子、榧子,甘而殺蟲。
每月上旬,蟲頭向上,中旬頭橫,下旬向下。
《道藏》雲:初一至初五,蟲頭向上。
凡有蟲病者,每月上旬,空心食數枚,蟲皆死而出也。
按:地黃、胡麻皆殺蟲)。
出閩蜀,五瓣有,内仁如榧。
亦可煨食,久則油,不可用。
忌飲熱茶,犯之作瀉。
益智子 燥脾腎,補心腎 辛熱。
本脾藥,兼入心、腎。
主君相二火,補心氣、命門、三焦之不足(心為脾母,補火故能生土),能澀精固氣(《本草》未載)。
又能開發郁結,使氣宣通(味辛能散),溫中進食,攝涎唾(胃冷則涎湧),縮小便(腎與膀胱相表裡,益智辛溫固腎。
鹽水炒,同烏藥等分,酒煮山藥糊丸,鹽湯下,名縮泉丸)。
治嘔吐洩瀉,客寒犯胃,冷氣腹痛,崩帶洩精(澀精固氣。
因熱而崩濁者禁用)。
出嶺南,形如棗核,用仁。
砂仁 即縮砂 宣,行氣,調中 辛溫香竄。
補肺益腎,和胃醒脾,快氣調中,通行結滞。
治腹痛痞脹(痞滞,有傷寒下早裡虛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虛氣弱而痞者。
須分虛實治之,不宜專用利氣藥,恐變為鼓脹。
鼓脹,内脹而外有形;痞脹,惟覺痞悶而已,皆太陰為病也),噎膈嘔吐,上氣咳嗽,赤白瀉利(濕熱積滞,客于大腸,砂仁亦入大小腸經),霍亂轉筋,奔豚崩帶。
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氣行則痛止,氣順則胎安),散咽喉口齒浮熱,化銅鐵骨鲠(王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參、益智入脾,得黃柏、茯苓入腎,得赤石脂入大、小腸。
《醫通》曰:辛能潤腎燥,引諸藥歸宿丹田,地黃用之拌蒸,亦取其能達下也。
《經疏》曰:腎虛氣不歸元,用為向導。
殆勝桂、附熱藥為害)。
出嶺南,研用。
白豆蔻 宣,行氣,暖胃 辛熱。
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三焦利,脾胃運,則諸證自平矣)而為肺家本藥(肺主氣)。
散滞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屬肺,能散肺滞),太陽經目紅筋(太陽脈起目)。
番舶者良,研細用。
肉豆蔻 一名肉果 燥脾,澀腸 辛溫氣香。
理脾暖胃,下氣調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
治積冷心腹脹痛(挾痰、挾食者并宜之),中惡吐沫,小兒吐逆,乳食不下。
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初起忌用)。
出嶺南。
似草蔻,外有皺紋,内有斑紋。
糯米粉裹,煨熟用。
忌鐵。
草豆蔻 一名草果 燥濕祛痰,除痰截瘧 辛熱香散。
暖胃健脾,破氣開郁,燥濕祛寒,除痰化食。
治瘴疠寒瘧(佐常山能截瘧。
或與知母同用,取其一陰一陽,治寒熱瘴瘧。
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寒客胃痛(散滞氣,利膈痰,因滞因寒者多效),霍亂瀉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
解口臭氣、酒毒、魚肉毒(故食料用之)。
過劑助脾熱,耗氣損目。
閩産名草蔻,如龍眼而微長,皮黃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氣和。
滇廣所産名草果,如诃子,皮黑、濃而棱密,子粗而辛臭,雖是一物,微有不同。
面裹,煨熟,取仁用。
忌鐵。
香附 一名莎草根 宣,調氣開郁 性平氣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乃血中氣藥,通行十二經。
八脈氣分,主一切氣(人身以氣為主,氣盛則強,虛則衰,順則平,逆則病,絕則死矣。
經曰:怒則氣上,恐則氣下,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此七情之氣也。
以香附為君,随證而加升降消補之藥。
《素問》中仍有寒則氣收,熱則氣洩,名九氣)。
利三焦,解六郁(痰郁、火郁、氣郁、血郁、濕郁、食郁),止諸痛(通則不痛)。
治多怒多憂,痰飲痞滿,胸腫腹脹,飲食積聚,霍亂吐瀉,腎氣腳氣,癰疽瘡瘍(血凝氣滞所緻。
香附一味末服,名獨勝丸,治癰疽由郁怒得者。
如瘡初作,以此代茶。
潰後亦宜服之。
大凡瘡疽喜服香藥,行氣通血,最忌臭穢不潔觸之。
故古人治瘍,多用五香連翹飲。
康祖左乳病癰,又臆間生核,痛楚半載。
禱張王夢授以方,姜汁制香附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遂愈),吐血便血,崩中帶下,月候不調(氣為血配,血因氣行。
經成塊者,氣之凝;将行而痛,氣之滞;行後作痛,氣血俱虛也;色淡亦虛也,色紫,氣之熱;色黑則熱之甚也;錯經者,氣之亂;肥人痰多而經阻,氣不運也。
香附陰中快氣之藥,氣順則血和暢,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
丹溪曰: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此正陽生陰長之義),胎産百病。
能推陳緻新,故諸書皆雲益氣(行中有補。
丹溪曰:天行健運不怠,所以生生無窮,即此理耳。
時珍曰:凡人病則氣滞而餒,香附為氣分君藥。
臣以參、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
去毛用。
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旁徹腰膝。
童便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或蜜水炒);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且斂其散);姜汁炒,則化痰飲;炒黑又能止血。
忌鐵(時珍曰: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散滞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蒼術則總解諸郁,得栀子、黃連則清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濃樸、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發汗散邪,得三棱、莪術則消積磨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
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仙藥也。
大抵婦人多郁,氣行則郁解,故服之尤效,非宜于婦人,不宜于男子也。
李士材曰:乃治标之劑,惟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不然恐損氣而燥血,愈緻其疾矣。
世俗泥于女科仙藥之一語,惜未有發明及此者)。
木香 宣,行氣 辛苦而溫。
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洩肺氣,疏肝氣,和脾氣(怒則肝氣上,肺氣調,則金能制木而肝平,木不克土而脾和)。
治一切氣痛,九種心痛(皆屬胃脘,曰寒痛、熱痛、氣痛、血痛、濕痛、痰痛、食痛、蛔痛、悸痛。
蓋君心不易受邪,真心痛者,手足冷過腕節,朝發夕死),嘔逆反胃,霍亂瀉痢,後重(同槟榔用。
劉河間曰:痢疾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癃閉,痰壅氣結,癖症塊,腫毒蟲毒,沖脈為病,氣逆裡急。
殺鬼物,禦瘴霧,去腋臭,寬大腸,消食安胎(氣逆則胎不安)。
過服損真氣(丹溪曰:味辛氣升,若陰火沖上者,反助火邪,當用黃柏知母,少以木香佐之。
王好古曰:《本草》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導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痰癖症塊,破也,不同如此。
汪機曰:與補藥為佐則補,與瀉藥為君則瀉。
李時珍曰:諸氣郁,皆屬于肺,上焦氣滞用之者,金郁洩之也;中氣不運,皆屬于脾,中焦氣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滞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閉,肝氣郁則為痛,下焦氣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
番舶上耒,形如枯骨,味苦粘舌者良,名青木香(今所用者,皆廣木香、土木香)。
磨汁用。
東垣用黃連制,亦有蒸用,面裹煨用者(煨用實腸止瀉)。
畏火。
藿香 宣,去惡氣 辛甘微溫。
入手足太陰(肺、脾)。
快氣和中,開胃止嘔(胃弱、胃熱而嘔者忌用),去惡氣,進飲食。
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肺虛有寒,上焦壅熱(能理脾、肺之氣。
古方有藿香正氣散,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
出交廣,方莖有節,葉微似茄汁。
古惟用葉,今枝、莖亦用之,因葉多僞也。
茴香 古作懷香 燥,補腎命門,治寒疝 大茴辛熱。
入腎膀胱。
暖丹田,補命門,開胃下食,調中止嘔。
療小腸冷氣,疝陰腫(疝有七種,氣、血、寒、水、筋、狐、也。
肝經病,不屬腎經,以厥陰肝脈絡陰器也。
多因寒濕所緻,亦有挾虛者,當加參、術于溫散藥中),幹濕腳氣。
多食損目發瘡。
小茴辛平,理氣開胃,亦治寒疝。
食料宜之。
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者名大茴,出甯夏,他處小者名小茴。
自番舶來,實八瓣者,名八角茴香。
炒黃用,得酒良。
得鹽則入腎,發腎邪,故治陰疝(受病于肝,見證于腎。
大、小茴各一兩,為末,豬脬一個,連尿入藥,酒煮爛,為丸服)。
甘松香 宣,理氣醒脾 甘溫芳香。
理諸氣,開脾郁。
治腹卒然滿痛,風疳齒,腳氣膝浮。
煎湯淋洗。
出涼州及黔蜀。
葉如茅,用根(根極繁密)。
山柰 宣,溫中,辟惡 辛溫。
暖中辟惡。
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生廣中,據葉皆如生姜,入合諸香用。
高良姜 宣,燥,暖胃散寒 辛熱。
暖胃散寒,消食醒酒。
治胃脘冷痛(凡心口一點痛,俗言心氣痛,非也。
乃胃脘有滞或有蟲,及因怒、因寒而起。
以良姜酒洗七次,香附醋洗七次,焙研。
因寒者,姜二錢,附一錢;因怒者,附二錢,姜一錢;寒怒兼者,每錢半,米飲加姜汁一匙,鹽少許服。
初梁绲患心脾痛,夢神授此方,二味等分服,後入各炒方用),霍亂瀉痢,吐惡噎膈,瘴瘧冷癖。
肺胃熱者忌之。
出嶺南高州。
子,名紅豆蔻,溫肺散寒,醒脾燥濕,消食解酒(東垣脾胃藥中常用之)。
并東壁土炒用。
荜茇 茇、一作撥 燥,除胃冷,散浮熱 辛熱除胃冷,溫中下氣,消食祛痰。
治水瀉氣痢(牛乳點服),虛冷腸鳴(亦入大腸經),冷痰惡心,嘔吐酸水,癖陰疝。
辛散陽明之浮熱,治頭痛(偏頭痛者,口含溫水,随左右以末吹一字入鼻效)、牙痛(寒痛宜幹姜、荜茇、細辛,熱痛宜石膏、牙硝,風痛宜皂角、僵蠶、蜂房、二烏,蟲痛宜鍛石、雄黃),鼻淵。
多服洩真氣,動脾肺之火,損目。
出南番,嶺南亦有。
類椹子而長,青色,去挺用頭。
醋浸。
刮淨皮粟,免傷人肺。
煙草 新增 宣,行氣,辟寒 辛溫有毒。
治風寒濕痹,滞氣停痰,山岚瘴霧。
其氣入口,不循常度,頃刻而周一身,令人通體俱快,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
人以代酒代茗,終身不厭(故一名相思草)。
然火氣熏灼,耗血損年,人自不覺耳。
閩産者佳(煙筒中水,能解蛇毒)。
金銀花 瀉熱,解毒 甘寒入肺。
散熱解毒(清熱即是解毒),補虛(凡物甘者皆補)療風,養血止渴(丹溪曰:癰疽安後發渴,黃六一湯吞忍冬丸切當。
忍冬養血,黃補氣,渴何由作)。
治癰疽疥癬,楊梅惡瘡,腸血痢,五種屍疰。
經冬不凋,名忍冬(又名左纏藤)。
花葉同功,花香尤佳,釀酒代茶。
熬膏并妙(忍冬酒,治癰疽發背一切惡毒,初起便服奇效。
幹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
忍冬五兩,甘草二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盡。
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
忍冬丸,照前分兩,酒煮曬幹,同甘草為末,以所煮餘酒打糊為丸。
陳藏器曰:熱毒血痢,濃煎服之。
為末,糖調常服,能稀痘)。
蒲公英 一名黃花地丁 瀉熱,解毒 甘平。
花黃,屬土,入太陰、陽明(脾、胃)。
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
專治乳癰(乳頭屬厥陰,乳房屬陽明。
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搗敷亦良)疔毒,亦為通淋妙品(諸家不言治淋,試之甚驗)。
擦牙、烏髭發(瑞竹堂有還少丹,方取其通腎。
東垣曰:苦寒腎經君藥),白汁塗惡刺(凡螳螂諸蟲,盛夏孕育,遊諸物上,必遺精汁,幹久則有毒。
人手觸之成疾,名狐尿刺。
慘痛不眠,百療難效,取汁濃塗即愈,千金方極言其功)。
葉如莴苣,花如單瓣菊花,四時有花,花罷飛絮,斷之莖中有白汁(鄭方升曰:一莖兩花,高尺許者,掘下數尺,根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
搗汁酒服,治噎膈如神)。
紫花地丁 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
治癰疽發背,疔腫瘰,無名腫毒。
葉如柳而細,夏開紫花結角,生平地者起莖,生溝壑者起蔓。
杜牛膝 一名天名精,一名地菘 瀉熱,吐痰,破血,解毒 甘寒微毒。
能破血(一婦産後,口渴氣喘,面赤有斑,大便洩,小便秘。
用行血、利水藥不效,用牛膝濃煎膏飲,下血一桶,小便通而愈),能止血吐痰,除熱解毒殺蟲。
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良方》曰:濃煎,加乳、麝少許,神效),小兒牙關緊閉,急慢驚風(不省人事者,絞汁入好酒灌之即蘇。
以醋拌渣,敷項下)。
服汁,吐瘧痰(驚風服之,亦取其吐痰)。
漱汁,止牙痛。
搗之,敷蛇、蟲螫毒。
根白如短牛膝。
地黃為使(煎湯洗痔,渣塞患處良)。
鶴虱 瀉,殺蟲 苦辛,有小毒。
殺五髒蟲,治蛔齧腹痛(面白唇紅,時發時止者,為蟲痛,肥肉汁調末服)。
《沈存中筆記》雲:是杜牛膝子(或曰非也,别是一種)。
最黏人衣。
有狐氣,炒熱則香。
山豆根 瀉熱,解毒 苦寒。
瀉心火以保金氣,去肺,大腸之風熱(心火降,則不灼肺而金清。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金清,則大腸亦清),消腫止痛。
治喉癰喉風,龈腫齒痛(含之咽汁),喘滿熱咳,腹痛下痢,五痔諸瘡。
解諸藥毒,敷秃瘡、蛇狗蜘蛛傷,療人、馬急黃(血熱極所緻)。
苗蔓如豆,經冬不凋。
牛蒡子 一名鼠粘子,一名惡實 瀉熱,解毒 辛平。
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經。
散諸腫瘡瘍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氣(性冷而滑利,痘症虛寒洩瀉者忌服)。
實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
根苦寒。
竹刀刮淨,絞汁,蜜和服,治中風,汗出乃愈。
搗和豬脂,貼瘡腫及翻花瘡(肉翻出如花狀)。
山慈菇 瀉熱,解毒 甘微辛,有小毒。
功專清熱散結。
治癰瘡疔腫,瘰結核(醋磨塗)。
解諸毒、蟲毒、蛇、蟲、狂犬傷。
根與慈菇、小蒜相類,去毛殼用(玉樞丹中用之。
《廣筆記》雲:出處州遂昌縣洪山,無毛,雲真者有毛,誤也)。
漏蘆 瀉熱,解毒 鹹軟堅,苦下洩,寒勝熱。
入胃、大腸,通肺、小腸。
散熱解毒,通經下乳,排膿止血,生肌殺蟲。
治遺精尿血,癰疽發背(古方以漏蘆湯為稱首),及預解時行痘疹毒(取其寒勝熱,又能入陽明故也)。
出閩中,莖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
甘草拌蒸。
連翹為使。
貫衆 瀉熱,解毒 味苦微寒,有毒,而能解邪熱之毒。
治崩中帶下,産後血氣脹痛,破症瘕,發斑痘(王海藏快斑散用之),化骨哽(能軟堅),殺三蟲。
根似狗脊而大。
汁能制三黃,化五金,伏鐘乳、結砂、制汞,解毒軟堅(以此浸水缸中,日飲其水,能辟時疾)。
射幹 瀉火,解毒,散血,消痰 苦寒有毒。
能瀉實火,火降則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故能消心、脾老血,行太陰(肺、脾)、厥陰(肝)之積痰。
治喉痹、咽痛,為要藥(擂汁醋和,噙之引涎。
《千金方》:治喉痹,有烏扇膏),治結核瘕疝,便毒瘧母(鼈甲煎丸,治瘧母用之,皆取其降厥陰相火也)。
通經閉,利大腸,鎮肝明目。
扁竹花根也(葉橫鋪,如烏羽及扇,故一名烏扇,烏),泔水浸一日,竹葉煮半日用。
續随子 一名千金子 瀉,行水,破血,解毒 辛溫有毒,行水破血。
治症瘕痰飲,冷氣脹滿,蠱毒鬼疰。
利大、小腸,下惡滞物,塗疥癬瘡(玉樞丹用之,治百病多效。
《經疏》曰:乃以毒治毒之功)。
去殼,取色白者,壓去油用(時珍曰:續随子、大戟、澤漆、甘遂,莖葉相似,主療亦相似,長于利水,用之得法,皆要藥也)。
馬蔺子 一名蠡實 瀉濕熱,解毒 甘平。
治寒疝喉痹,癰腫瘡疖,婦人血氣煩悶,血運崩帶。
利大、小腸。
久服令人瀉。
叢生,葉似薤而長濃,結角子如麻大,赤色有棱。
炒用。
治疝用醋拌。
根、葉同功。
蓖麻子 瀉,通竅,拔毒,出有形滞物 辛苦有毒。
性善收,亦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
治偏風不遂,斜(搗餅。
左貼右,右貼左,即止)口噤,鼻窒耳聾(搗爛綿裹,塞耳塞鼻),喉痹舌脹(油作紙,燃煙熏)。
能利水氣,治水症浮腫(研服。
當下青黃水,壯人隻可五粒)能出有形滞物。
治針刺入肉(搗敷傷處,頻看,刺出即去藥,恐努出好肉),竹木骨哽(蓖麻子一兩,凝水石二兩,研勻。
以一撚置舌根,噙咽,自然不見),胞胎不下(蓖麻一粒,巴豆一粒,麝香一分,貼臍中并足心,胎下即去之。
若子腸挺出者,搗膏塗頂心,即收)。
能追膿拔毒,敷瘰惡瘡,外用屢奏奇功(鹈鹕油,能引藥氣入内。
蓖麻油,能拔氣出外,故諸膏多用之)。
然有熱毒,氣味頗近巴豆,内服不可輕率(去皮,黃連水浸,每晨用浸水吞一粒至三四粒,治大風疥癞)。
形如牛蜱,黃褐有斑。
鹽水煮,去皮研,或用油。
忌鐵(食蓖麻,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脹死)。
白頭翁 瀉熱,涼血 苦堅腎,寒涼血。
入陽明(胃,大腸)血分。
治熱毒血痢(仲景治熱痢,有白頭翁湯合黃連、黃柏、秦皮。
東垣曰:骨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溫瘧寒熱,齒痛骨痛(腎主齒骨,龈屬陽明),鼻衄秃瘡,瘰疝瘕,血痔偏墜(搗敷患處)。
明目消疣。
有風反靜,無風則搖,近根外有白茸。
得酒良。
王瓜 即土瓜根 瀉熱,利水,行血 苦寒。
瀉熱利水。
治天行熱疾,黃膽消渴(搗汁飲),便數帶下,月閉瘀血。
利大、小腸,排膿消腫,下乳(通乳藥多用之,單服亦可)堕胎。
根如栝蒌之小者,味如山藥,根、子通用(《經疏》曰:主治略似栝蒌。
傷寒發斑,用王瓜搗汁,和伏龍肝末服,甚效)。
王不留行 通,行血 甘苦而平。
其性行而不住,能走血分、通血脈,乃陽明、沖、任之藥(陽明多氣多血)。
除風去痹,止血定痛,通經利便,下乳(俗雲:穿山甲、王不留行婦人服之乳長流)催生。
治金瘡(止血)癰瘡(散血),出竹、木刺。
孕婦忌之。
花如鈴铎,實如燈籠,子殼五棱。
取苗子蒸,漿水浸用。
冬葵子 滑腸,利竅 甘寒淡滑。
潤燥利竅,通營衛,滋氣脈,行津液,利二便,消水腫(用榆皮等分煎服),通關格,下乳滑胎。
秋葵複種,經冬至春作子者,名冬葵子。
根、葉同功。
春葵子亦滑,不堪入藥。
蜀葵花,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氣燥。
亦治血淋、關格,皆取其寒潤滑利之功也。
白藓皮 通,祛風濕 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行水故燥)。
入脾、胃除濕熱,兼入膀胱、小腸。
行水道,通關節,利九竅。
為諸黃、風痹之要藥(一味白藓皮湯,治産後風。
時珍曰: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兼治風瘡疥癬,女子陰中腫痛(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緻)。
根黃白而心實。
取皮用。
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萆。
萆 通,祛風濕,補下焦 甘苦性平。
入足陽明、厥陰(胃、肝)。
祛風去濕,以固下焦(陽明主肉,屬濕。
厥陰主筋,屬風),補肝虛(去風),堅筋骨(風濕去,則筋骨堅),益精明目。
治風寒濕痹,腰痛久冷,關節老血,膀胱宿水,陰痿失溺,莖痛遺濁,痔惡瘡(諸病皆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萆能除濁厘清,古方有萆厘清飲。
史國信雲:若欲興陽,先滋筋力。
若欲便清,先分肝火。
《萬金護命方》雲:凡人小便頻數、便時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因大腸秘熱不通,水液隻就小腸,大腸愈加幹竭,甚則身熱心躁,思水,即重證也。
此疾本因貪酒色,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故便時作痛也。
此便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不同,宜用萆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三錢,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便數及痛自減也。
腎有二竅,淋證出于溺竅,濁證出于精竅)。
有黃、白二種,黃長、(音硬),白虛、軟,軟者良。
薏苡為使。
畏大黃、柴胡、前胡。
忌茗、醋(時珍曰:萆、菝、土茯苓,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豈一類數種乎?萆根細長、淺白,菝根作塊而黃)。
土茯苓 通,祛濕熱,補脾胃 甘淡而平。
陽明(胃、大腸)主藥,健脾胃,祛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除則筋骨利。
利小便,止瀉洩。
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楊梅瘡,古方不載。
明·正德間起于嶺表,其證多屬陽明,厥陰而兼及他經。
蓋相火寄于厥陰、肌肉屬于陽明故也。
醫用輕粉劫劑,其性燥烈。
入陽明劫去痰涎,從口齒出,瘡即幹愈。
然毒氣竄入經絡、筋骨,血液枯槁,筋失所養,變為拘攣、癰、漏,竟緻廢痼。
土茯苓能制輕粉之毒,去陽明濕熱。
用一兩為君,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藓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名搜風解毒湯),瘰瘡腫(濕郁而為熱,營衛不和,則生瘡腫。
經曰:濕氣害人,皮肉筋脹是也。
土茯苓淡能滲,甘能補,患膿疥者,煎湯代茶,甚妙)。
大如鴨子,連綴而生,俗名冷飯團。
有赤、白二種,白者良。
可食良,亦可生啖。
忌茶。
白蔹 瀉火,散結 苦能洩,辛能散,甘能緩,寒能除熱。
殺火毒,散結氣,生肌止痛。
治癰疽瘡腫,面上瘡,金瘡撲損(箭镞不出者,同丹皮或半夏為末,酒服),斂瘡方多用之(故名,每與白芨相須),搽凍耳(同黃柏末油調)。
蔓赤,枝有五葉,根如卵而長,三五枝同窠,皮烏肉白。
一種赤蔹,功用皆用(鄭奠一曰:能治溫瘧血痢,腸風痔,赤白帶下)。
預知子 補勞,瀉熱 苦寒。
補五勞七傷。
治癖氣塊,天行溫疾,蛇蟲咬毒。
殺蟲療蠱(綴衣領中,凡遇蠱毒,則聞其聲而預知之,故名),利便催生。
藤生,子如皂角,褐色光潤。
出蜀中,雲亦難得。
旱蓮草 一名鯉腸,又名金陵草 補腎 甘鹹,汁黑。
補腎止血,黑發烏髭(《千金》雲:當及時多收,其效甚速。
《經疏》雲:性涼不益脾胃,故《千金方》金陵煎丸用姜汁和劑)。
苗如旋複,實似蓮房,斷之有計,須臾而黑。
熬膏良。
劉寄奴草 瀉,破血,止血 苦溫。
破血通經,除症下脹,止金瘡血。
多服令人吐利。
一莖直上,葉尖長、糙澀,花白芯黃,如小菊花,有白絮如苦絮,子細長亦似苦子。
莖、葉、花、子皆可用(劉裕,小字寄奴。
微時,曾射一蛇,明日,見童子林中搗藥,問之,答曰:吾王為劉寄奴所傷,合藥敷之。
裕曰:王何不殺之?童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
叱之不見,乃收藥回。
每遇金瘡,敷之立愈)。
馬鞭草 瀉,破血,消脹,殺蟲 味苦微寒。
破血通經,殺蟲消脹。
治氣血症瘕,癰瘡陰腫(搗汁塗敷)。
墟陌甚多。
方莖,葉似益母對生,夏、秋開細紫花,穗如車前草,類蓬蒿而細,根白而小。
用苗、葉。
谷精草 輕,明目 辛溫輕浮。
上行陽明(胃),兼入厥陰(肝)。
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
亦治喉痹齒痛,陽明風熱。
收谷後,荒田中生。
葉似嫩秧,花如白星(小兒雀盲者,羯羊肝一具,不洗,竹刀割開,入谷精煮熟食之。
或作丸,茶下)。
青葙子 一名草決明 瀉肝,明目 味苦微寒。
入厥陰(肝)。
祛風熱,鎮肝明目。
治青盲障翳,蟲疥惡瘡。
瞳子散大者忌服(能助相火)。
類雞冠而穗尖長。
決明子 瀉肝,明目 甘苦鹹平。
入肝經,除風熱。
治一切目疾,故有決明之名。
又曰:益腎精(瞳子神光屬腎。
日華曰:明目甚于黑豆,作枕治頭風)。
狀如馬蹄決明。
搗碎煎。
惡大麻仁。
蓼實 宣,溫中 辛溫。
溫中明目,耐風寒,下水氣(時珍曰:古人種蓼為蔬,收子入藥,今為酒曲用其汁耳。
以香蓼、青蓼、紫蓼為良)。
有香蓼、青蓼、紫蓼、赤蓼、木蓼、水蓼、馬蓼。
馬勃 輕,解熱,外用敷瘡 辛平輕虛。
清肺解熱(東垣普濟消毒飲中用之),散血止嗽。
治喉痹咽痛(吹喉中良,或加白礬,或硝掃喉,取吐痰愈),鼻衄失音,外用敷諸瘡良。
生濕地朽木上。
狀如肺肝,紫色虛軟,彈之粉出,取粉用。
木鼈子 瀉熱,外用治瘡 苦溫微甘。
有小毒,利大腸。
治瀉痢疳積,瘰瘡痔,乳癰蚌毒。
消腫追毒,生肌除(音旱,黑斑),專入外科。
核扁如鼈,綠色。
揀去油者,能毒狗。
寒疾宜附子,風疾宜烏頭。
烏附尖吐風痰,治癫痫,取其鋒銳,直達病所(丹溪治許白雲,屢用瓜蒂、栀子、苦參、藜蘆等劑,吐之不透。
後用附子尖和漿水與之,始得大吐膠痰數碗)。
天雄補下焦命門陽虛(寇宗、張元素皆曰補上焦。
丹溪曰:可為下部之佐。
時珍曰:其尖皆向下生,故下行。
然補下乃所以蓋上也,若上焦陽虛,則屬心、肺之分,當用參、,不當用雄、附矣),治風寒濕痹,為風家主藥,發汗又能止陰汗。
側子散側旁生,宜于發散四肢,充達皮毛,治手足風濕諸痹。
草烏頭 大燥,開頑痰 辛苦大熱。
搜風勝濕,開頑痰。
治頑瘡,以毒攻毒,頗勝川烏。
然至毒,無所釀制,不可輕投。
野生,狀類川烏,亦名烏喙。
姜汁炒,或豆腐煮用。
熬膏,名射罔,敷箭射獸,見面立死。
白附子 燥,祛風濕,治面疾 辛甘有毒,大熱純陽。
陽明經藥,能引藥勢上行,治面上百病(陽明之脈萦于面,白附能去頭面遊風。
作面脂,消斑疵)。
補肝虛,祛風痰,治心痛血痹,諸風冷氣,中風失音,陰下濕癢。
根如草烏之小者,長寸許,皺紋有節,炮用(陶宏景曰:此藥久絕,無複真者,今惟涼州生)。
破故紙 一名補骨脂 燥,補命火 辛苦大溫。
入心包、命門。
補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壯元陽,縮小便(亦治遺尿)。
治五勞七傷(五髒之勞,七情之傷),腰膝冷痛,腎冷精流,腎虛洩瀉(腎虛則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胃,脾胃虛寒,遲于運化,緻飲食減少,腹脹腸鳴,嘔涎洩瀉,如鼎釜之下無火,物終不熟,故補命門相火即所以補脾。
破故紙四兩,五味三兩,肉蔻二兩,吳茱一兩,姜煮棗丸,名四神丸,治五更洩瀉),婦人血氣(婦人之血脫氣陷,亦猶男子之腎冷精流) 堕胎。
出南番者色赤,嶺南者色綠。
酒浸蒸用,亦有童便乳浸、鹽水炒者。
得胡桃、胡麻良。
惡甘草(唐鄭相國方:破故紙十兩,酒浸蒸為末,胡桃肉二十兩,去皮爛研,蜜和,每日酒調一匙,或水調服。
白飛霞曰:破故紙屬火,堅固元陽;胡桃屬水,潤燥養血,有水火相生之妙。
忌芸薹、羊血。
加杜仲,名青娥丸。
雲薹,油菜也)。
肉苁蓉 補腎命,滑腸 甘酸鹹溫。
入腎經血分。
補命門相火,滋潤五髒。
益髓強筋。
治五勞七傷,絕陽不興,絕陰不産,腰膝冷痛,崩帶遺精,峻補精血(時珍曰:補而不峻,故有苁蓉之号)。
驟用恐妨心,滑大便。
長大如臂,重至斤許。
有松子鱗甲者良。
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除内筋膜。
酒蒸半日。
又酥炙用。
忌鐵(蘇恭曰:今日所用,多草苁蓉功力稍劣)。
鎖陽 補陽,滑腸 甘溫補陰。
益精興陽,潤燥養筋(強筋故能興陽)。
治痿弱,滑大便(便燥者啖之,可代苁蓉,煮粥彌佳)。
鱗甲栉比,狀類男陽。
酥炙。
巴戟天 補腎,祛風 甘辛微溫。
入腎經血分、強陰益精,治五勞七傷;辛溫散風濕,治風氣、腳氣、水腫。
根如連珠。
擊破中紫而鮮潔者,僞也。
中雖紫,微有白糁粉色而理小暗者,真也。
蜀産佳(山根似巴戟,但色白,人或醋煮以亂之)。
去心,酒浸焙用。
複盆子為使。
惡丹參。
胡盧巴 燥,補腎命,除寒濕 苦溫純陽。
入右腎命門。
暖丹田,壯元陽。
治腎髒虛冷,陽氣不能歸元(同附子、硫黃),瘕疝冷氣(同茴香、巴戟、川烏、川楝、吳茱萸),寒濕腳氣。
出嶺南番舶者良,雲是番萊菔子。
酒浸曝,或蒸,或炒。
仙茅 燥,補腎命 辛熱有小毒。
助命火,益陽道,明耳目,補虛勞。
治失溺無子,心腹冷氣不能食(溫胃),腰腳冷痹不能行(暧筋骨)。
相火盛者忌服。
葉如茅而略闊,根如小指,黃白多涎。
竹刀去皮,切,糯米泔浸,去赤汁,出毒用。
忌鐵(唐,婆羅門始進此方,當時盛傳,服之多效。
照前制,陰幹,蜜丸,酒服。
禁牛乳、牛肉。
許真君書曰:甘能養肉,苦能養氣,鹹能養骨,酸能養筋,滑能養膚,和苦酒服之必效)。
淫羊藿 一名仙靈脾 補腎命 辛香甘溫。
入肝腎。
補命門(時珍曰:手足陽明、三焦、命門藥),益精氣,堅筋骨,利小便。
治絕陽不興,絕陰不産,冷風勞氣,四肢不仁(手足麻木)。
一名仙靈脾。
北部有羊,一日百合,食此藿所緻,故名。
去枝,羊脂拌炒。
山藥為使。
得酒良。
蛇床子 補腎命,去風濕 辛苦而溫。
強陽益陰,補腎祛寒,祛風燥濕。
治痿囊濕,女子陰痛陰癢(濕生蟲,同礬煎湯洗),子髒虛寒,産門不閉(炒熱熨之),腎命之病。
及腰酸體痛,帶下脫肛,喉痹齒痛,濕癬惡瘡(殺蟲止癢),風濕諸病。
煎湯浴,止風癢(時珍曰:腎命、三焦氣分之藥,不獨補助男子,而且有益婦人,世人舍此而求補藥于遠域,豈非貴耳賤目乎?)。
似小茴而細。
微妙,殺毒則不辣(以地黃汁拌蒸三遍佳)。
惡丹皮、貝母、巴豆。
菟絲子 平補三陰 甘辛和平。
凝正陽之氣,入足三陰(脾、肝、腎)。
強陰益精,溫而不燥,不助相火。
治五勞七傷,精寒淋瀝,口苦燥渴(脾虛腎燥而生内熱,菟絲益陰清熱)。
祛風明目,補衛氣,助筋脈,益氣力,肥健人(補肝腎之效。
《老學庵筆記》:予族弟,少服菟絲子凡數年,飲食倍常,血氣充盛。
忽因浴見背腫,随視随長,乃大疽也。
适值金銀花開,飲至數斤,腫遂消。
菟絲過服,尚能作疽,以此知金石藥,不可不戒。
昂按:此人或感他毒,未可盡歸咎于菟絲也)。
無根,蔓延草上,子黃如黍粒。
得酒良。
淘去泥沙,酒浸一宿,曝幹搗末。
山藥為使。
複盆子 平補肝腎 甘酸微溫。
益腎髒而固精,補肝虛而明目,起陽痿,縮小便(寇氏曰:服之當複其溺器,故名),澤肌膚,烏髭發(榨汁塗發不白),女子多孕。
同蜜為膏,治肺氣虛寒(李士材曰:強腎無燥熱之偏,固精無凝澀之害,金玉之品也)。
狀如複盆,故名。
去蒂,淘淨搗餅,用時酒拌蒸。
葉絞汁,滴目中,出目弦蟲,除膚赤,收濕止淚。
蒺藜子 平補肝腎 苦溫補腎,辛溫瀉肺氣而散肝風,益精明目(肝以散為補,凡補肝藥,皆能明目)。
治虛勞腰痛,遺精帶下,咳逆肺痿,乳閉症瘕,痔漏陰(音頹),腎、肝、肺三經之病,催生堕胎(刺蒺藜主惡血,故能破症下胎)。
沙苑蒺藜綠色似腎(故補腎)。
炒用(亦可代茶)。
刺蒺藜三角有刺。
去刺,酒拌蒸(風家宜刺蒺藜,補腎則沙苑者為優)。
餘功略同(瑞竹堂方:齒牙打動者,蒺藜根燒灰敷之)。
使君子 補脾,殺蟲,消積 甘溫。
健脾胃,除虛熱,殺髒蟲。
治五疳便濁,瀉痢瘡癬,為小兒諸病要藥(《經疏》曰:五疳便濁,瀉痢腹蟲,皆由脾胃虛弱,因而乳停食滞、濕熱瘀塞而成。
脾胃健,則積滞消,濕熱散,水道利,而前證盡除矣。
時珍曰:凡能殺蟲之藥,多是苦辛,獨使君子、榧子,甘而殺蟲。
每月上旬,蟲頭向上,中旬頭橫,下旬向下。
《道藏》雲:初一至初五,蟲頭向上。
凡有蟲病者,每月上旬,空心食數枚,蟲皆死而出也。
按:地黃、胡麻皆殺蟲)。
出閩蜀,五瓣有,内仁如榧。
亦可煨食,久則油,不可用。
忌飲熱茶,犯之作瀉。
益智子 燥脾腎,補心腎 辛熱。
本脾藥,兼入心、腎。
主君相二火,補心氣、命門、三焦之不足(心為脾母,補火故能生土),能澀精固氣(《本草》未載)。
又能開發郁結,使氣宣通(味辛能散),溫中進食,攝涎唾(胃冷則涎湧),縮小便(腎與膀胱相表裡,益智辛溫固腎。
鹽水炒,同烏藥等分,酒煮山藥糊丸,鹽湯下,名縮泉丸)。
治嘔吐洩瀉,客寒犯胃,冷氣腹痛,崩帶洩精(澀精固氣。
因熱而崩濁者禁用)。
出嶺南,形如棗核,用仁。
砂仁 即縮砂 宣,行氣,調中 辛溫香竄。
補肺益腎,和胃醒脾,快氣調中,通行結滞。
治腹痛痞脹(痞滞,有傷寒下早裡虛邪入而痞者;有食壅痰塞而痞者;有脾虛氣弱而痞者。
須分虛實治之,不宜專用利氣藥,恐變為鼓脹。
鼓脹,内脹而外有形;痞脹,惟覺痞悶而已,皆太陰為病也),噎膈嘔吐,上氣咳嗽,赤白瀉利(濕熱積滞,客于大腸,砂仁亦入大小腸經),霍亂轉筋,奔豚崩帶。
祛痰逐冷,消食醒酒,止痛安胎(氣行則痛止,氣順則胎安),散咽喉口齒浮熱,化銅鐵骨鲠(王好古曰:得檀香、豆蔻入肺,得人參、益智入脾,得黃柏、茯苓入腎,得赤石脂入大、小腸。
《醫通》曰:辛能潤腎燥,引諸藥歸宿丹田,地黃用之拌蒸,亦取其能達下也。
《經疏》曰:腎虛氣不歸元,用為向導。
殆勝桂、附熱藥為害)。
出嶺南,研用。
白豆蔻 宣,行氣,暖胃 辛熱。
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三焦利,脾胃運,則諸證自平矣)而為肺家本藥(肺主氣)。
散滞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屬肺,能散肺滞),太陽經目紅筋(太陽脈起目)。
番舶者良,研細用。
肉豆蔻 一名肉果 燥脾,澀腸 辛溫氣香。
理脾暖胃,下氣調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
治積冷心腹脹痛(挾痰、挾食者并宜之),中惡吐沫,小兒吐逆,乳食不下。
又能澀大腸,止虛瀉冷痢(初起忌用)。
出嶺南。
似草蔻,外有皺紋,内有斑紋。
糯米粉裹,煨熟用。
忌鐵。
草豆蔻 一名草果 燥濕祛痰,除痰截瘧 辛熱香散。
暖胃健脾,破氣開郁,燥濕祛寒,除痰化食。
治瘴疠寒瘧(佐常山能截瘧。
或與知母同用,取其一陰一陽,治寒熱瘴瘧。
蓋草果治太陰獨勝之寒,知母治陽明獨勝之火),寒客胃痛(散滞氣,利膈痰,因滞因寒者多效),霍亂瀉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
解口臭氣、酒毒、魚肉毒(故食料用之)。
過劑助脾熱,耗氣損目。
閩産名草蔻,如龍眼而微長,皮黃白、薄而棱峭,仁如砂仁,而辛香氣和。
滇廣所産名草果,如诃子,皮黑、濃而棱密,子粗而辛臭,雖是一物,微有不同。
面裹,煨熟,取仁用。
忌鐵。
香附 一名莎草根 宣,調氣開郁 性平氣香,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
乃血中氣藥,通行十二經。
八脈氣分,主一切氣(人身以氣為主,氣盛則強,虛則衰,順則平,逆則病,絕則死矣。
經曰:怒則氣上,恐則氣下,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勞則氣耗,此七情之氣也。
以香附為君,随證而加升降消補之藥。
《素問》中仍有寒則氣收,熱則氣洩,名九氣)。
利三焦,解六郁(痰郁、火郁、氣郁、血郁、濕郁、食郁),止諸痛(通則不痛)。
治多怒多憂,痰飲痞滿,胸腫腹脹,飲食積聚,霍亂吐瀉,腎氣腳氣,癰疽瘡瘍(血凝氣滞所緻。
香附一味末服,名獨勝丸,治癰疽由郁怒得者。
如瘡初作,以此代茶。
潰後亦宜服之。
大凡瘡疽喜服香藥,行氣通血,最忌臭穢不潔觸之。
故古人治瘍,多用五香連翹飲。
康祖左乳病癰,又臆間生核,痛楚半載。
禱張王夢授以方,姜汁制香附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遂愈),吐血便血,崩中帶下,月候不調(氣為血配,血因氣行。
經成塊者,氣之凝;将行而痛,氣之滞;行後作痛,氣血俱虛也;色淡亦虛也,色紫,氣之熱;色黑則熱之甚也;錯經者,氣之亂;肥人痰多而經阻,氣不運也。
香附陰中快氣之藥,氣順則血和暢,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
丹溪曰: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此正陽生陰長之義),胎産百病。
能推陳緻新,故諸書皆雲益氣(行中有補。
丹溪曰:天行健運不怠,所以生生無窮,即此理耳。
時珍曰:凡人病則氣滞而餒,香附為氣分君藥。
臣以參、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
去毛用。
生則上行胸膈,外達皮膚;熟則下走肝腎,旁徹腰膝。
童便浸炒,則入血分而補虛;鹽水浸炒,則入血分而潤燥(或蜜水炒);青鹽炒,則補腎氣;酒浸炒,則行經絡;醋浸炒,則消積聚(且斂其散);姜汁炒,則化痰飲;炒黑又能止血。
忌鐵(時珍曰: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散滞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蒼術則總解諸郁,得栀子、黃連則清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得茴香、破故紙則引氣歸元,得濃樸、半夏則決壅消脹,得紫蘇、蔥白則發汗散邪,得三棱、莪術則消積磨塊;得艾葉則治血氣,暖子宮。
乃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仙藥也。
大抵婦人多郁,氣行則郁解,故服之尤效,非宜于婦人,不宜于男子也。
李士材曰:乃治标之劑,惟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不然恐損氣而燥血,愈緻其疾矣。
世俗泥于女科仙藥之一語,惜未有發明及此者)。
木香 宣,行氣 辛苦而溫。
三焦氣分之藥,能升降諸氣,洩肺氣,疏肝氣,和脾氣(怒則肝氣上,肺氣調,則金能制木而肝平,木不克土而脾和)。
治一切氣痛,九種心痛(皆屬胃脘,曰寒痛、熱痛、氣痛、血痛、濕痛、痰痛、食痛、蛔痛、悸痛。
蓋君心不易受邪,真心痛者,手足冷過腕節,朝發夕死),嘔逆反胃,霍亂瀉痢,後重(同槟榔用。
劉河間曰:痢疾行血則膿血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癃閉,痰壅氣結,癖症塊,腫毒蟲毒,沖脈為病,氣逆裡急。
殺鬼物,禦瘴霧,去腋臭,寬大腸,消食安胎(氣逆則胎不安)。
過服損真氣(丹溪曰:味辛氣升,若陰火沖上者,反助火邪,當用黃柏知母,少以木香佐之。
王好古曰:《本草》主氣劣、氣不足,補也;通壅導氣,破也;安胎健脾胃,補也;除痰癖症塊,破也,不同如此。
汪機曰:與補藥為佐則補,與瀉藥為君則瀉。
李時珍曰:諸氣郁,皆屬于肺,上焦氣滞用之者,金郁洩之也;中氣不運,皆屬于脾,中焦氣滞用之者,脾胃喜芳香也;大腸氣滞則後重,膀胱氣不化則癃閉,肝氣郁則為痛,下焦氣滞用之者,塞者通之也)。
番舶上耒,形如枯骨,味苦粘舌者良,名青木香(今所用者,皆廣木香、土木香)。
磨汁用。
東垣用黃連制,亦有蒸用,面裹煨用者(煨用實腸止瀉)。
畏火。
藿香 宣,去惡氣 辛甘微溫。
入手足太陰(肺、脾)。
快氣和中,開胃止嘔(胃弱、胃熱而嘔者忌用),去惡氣,進飲食。
治霍亂吐瀉,心腹絞痛,肺虛有寒,上焦壅熱(能理脾、肺之氣。
古方有藿香正氣散,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
出交廣,方莖有節,葉微似茄汁。
古惟用葉,今枝、莖亦用之,因葉多僞也。
茴香 古作懷香 燥,補腎命門,治寒疝 大茴辛熱。
入腎膀胱。
暖丹田,補命門,開胃下食,調中止嘔。
療小腸冷氣,疝陰腫(疝有七種,氣、血、寒、水、筋、狐、也。
肝經病,不屬腎經,以厥陰肝脈絡陰器也。
多因寒濕所緻,亦有挾虛者,當加參、術于溫散藥中),幹濕腳氣。
多食損目發瘡。
小茴辛平,理氣開胃,亦治寒疝。
食料宜之。
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者名大茴,出甯夏,他處小者名小茴。
自番舶來,實八瓣者,名八角茴香。
炒黃用,得酒良。
得鹽則入腎,發腎邪,故治陰疝(受病于肝,見證于腎。
大、小茴各一兩,為末,豬脬一個,連尿入藥,酒煮爛,為丸服)。
甘松香 宣,理氣醒脾 甘溫芳香。
理諸氣,開脾郁。
治腹卒然滿痛,風疳齒,腳氣膝浮。
煎湯淋洗。
出涼州及黔蜀。
葉如茅,用根(根極繁密)。
山柰 宣,溫中,辟惡 辛溫。
暖中辟惡。
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生廣中,據葉皆如生姜,入合諸香用。
高良姜 宣,燥,暖胃散寒 辛熱。
暖胃散寒,消食醒酒。
治胃脘冷痛(凡心口一點痛,俗言心氣痛,非也。
乃胃脘有滞或有蟲,及因怒、因寒而起。
以良姜酒洗七次,香附醋洗七次,焙研。
因寒者,姜二錢,附一錢;因怒者,附二錢,姜一錢;寒怒兼者,每錢半,米飲加姜汁一匙,鹽少許服。
初梁绲患心脾痛,夢神授此方,二味等分服,後入各炒方用),霍亂瀉痢,吐惡噎膈,瘴瘧冷癖。
肺胃熱者忌之。
出嶺南高州。
子,名紅豆蔻,溫肺散寒,醒脾燥濕,消食解酒(東垣脾胃藥中常用之)。
并東壁土炒用。
荜茇 茇、一作撥 燥,除胃冷,散浮熱 辛熱除胃冷,溫中下氣,消食祛痰。
治水瀉氣痢(牛乳點服),虛冷腸鳴(亦入大腸經),冷痰惡心,嘔吐酸水,癖陰疝。
辛散陽明之浮熱,治頭痛(偏頭痛者,口含溫水,随左右以末吹一字入鼻效)、牙痛(寒痛宜幹姜、荜茇、細辛,熱痛宜石膏、牙硝,風痛宜皂角、僵蠶、蜂房、二烏,蟲痛宜鍛石、雄黃),鼻淵。
多服洩真氣,動脾肺之火,損目。
出南番,嶺南亦有。
類椹子而長,青色,去挺用頭。
醋浸。
刮淨皮粟,免傷人肺。
煙草 新增 宣,行氣,辟寒 辛溫有毒。
治風寒濕痹,滞氣停痰,山岚瘴霧。
其氣入口,不循常度,頃刻而周一身,令人通體俱快,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饑能使飽,飽能使饑。
人以代酒代茗,終身不厭(故一名相思草)。
然火氣熏灼,耗血損年,人自不覺耳。
閩産者佳(煙筒中水,能解蛇毒)。
金銀花 瀉熱,解毒 甘寒入肺。
散熱解毒(清熱即是解毒),補虛(凡物甘者皆補)療風,養血止渴(丹溪曰:癰疽安後發渴,黃六一湯吞忍冬丸切當。
忍冬養血,黃補氣,渴何由作)。
治癰疽疥癬,楊梅惡瘡,腸血痢,五種屍疰。
經冬不凋,名忍冬(又名左纏藤)。
花葉同功,花香尤佳,釀酒代茶。
熬膏并妙(忍冬酒,治癰疽發背一切惡毒,初起便服奇效。
幹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
忍冬五兩,甘草二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盡。
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藥力到。
忍冬丸,照前分兩,酒煮曬幹,同甘草為末,以所煮餘酒打糊為丸。
陳藏器曰:熱毒血痢,濃煎服之。
為末,糖調常服,能稀痘)。
蒲公英 一名黃花地丁 瀉熱,解毒 甘平。
花黃,屬土,入太陰、陽明(脾、胃)。
化熱毒,解食毒,消腫核。
專治乳癰(乳頭屬厥陰,乳房屬陽明。
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搗敷亦良)疔毒,亦為通淋妙品(諸家不言治淋,試之甚驗)。
擦牙、烏髭發(瑞竹堂有還少丹,方取其通腎。
東垣曰:苦寒腎經君藥),白汁塗惡刺(凡螳螂諸蟲,盛夏孕育,遊諸物上,必遺精汁,幹久則有毒。
人手觸之成疾,名狐尿刺。
慘痛不眠,百療難效,取汁濃塗即愈,千金方極言其功)。
葉如莴苣,花如單瓣菊花,四時有花,花罷飛絮,斷之莖中有白汁(鄭方升曰:一莖兩花,高尺許者,掘下數尺,根大如拳,旁有人形拱抱。
搗汁酒服,治噎膈如神)。
紫花地丁 瀉熱,解毒 辛苦而寒。
治癰疽發背,疔腫瘰,無名腫毒。
葉如柳而細,夏開紫花結角,生平地者起莖,生溝壑者起蔓。
杜牛膝 一名天名精,一名地菘 瀉熱,吐痰,破血,解毒 甘寒微毒。
能破血(一婦産後,口渴氣喘,面赤有斑,大便洩,小便秘。
用行血、利水藥不效,用牛膝濃煎膏飲,下血一桶,小便通而愈),能止血吐痰,除熱解毒殺蟲。
治乳蛾喉痹,砂淋血淋(《良方》曰:濃煎,加乳、麝少許,神效),小兒牙關緊閉,急慢驚風(不省人事者,絞汁入好酒灌之即蘇。
以醋拌渣,敷項下)。
服汁,吐瘧痰(驚風服之,亦取其吐痰)。
漱汁,止牙痛。
搗之,敷蛇、蟲螫毒。
根白如短牛膝。
地黃為使(煎湯洗痔,渣塞患處良)。
鶴虱 瀉,殺蟲 苦辛,有小毒。
殺五髒蟲,治蛔齧腹痛(面白唇紅,時發時止者,為蟲痛,肥肉汁調末服)。
《沈存中筆記》雲:是杜牛膝子(或曰非也,别是一種)。
最黏人衣。
有狐氣,炒熱則香。
山豆根 瀉熱,解毒 苦寒。
瀉心火以保金氣,去肺,大腸之風熱(心火降,則不灼肺而金清。
肺與大腸相表裡,肺金清,則大腸亦清),消腫止痛。
治喉癰喉風,龈腫齒痛(含之咽汁),喘滿熱咳,腹痛下痢,五痔諸瘡。
解諸藥毒,敷秃瘡、蛇狗蜘蛛傷,療人、馬急黃(血熱極所緻)。
苗蔓如豆,經冬不凋。
牛蒡子 一名鼠粘子,一名惡實 瀉熱,解毒 辛平。
潤肺解熱,散結除風,利咽膈,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經。
散諸腫瘡瘍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氣(性冷而滑利,痘症虛寒洩瀉者忌服)。
實如葡萄而褐色,酒拌蒸,待有霜,拭去用。
根苦寒。
竹刀刮淨,絞汁,蜜和服,治中風,汗出乃愈。
搗和豬脂,貼瘡腫及翻花瘡(肉翻出如花狀)。
山慈菇 瀉熱,解毒 甘微辛,有小毒。
功專清熱散結。
治癰瘡疔腫,瘰結核(醋磨塗)。
解諸毒、蟲毒、蛇、蟲、狂犬傷。
根與慈菇、小蒜相類,去毛殼用(玉樞丹中用之。
《廣筆記》雲:出處州遂昌縣洪山,無毛,雲真者有毛,誤也)。
漏蘆 瀉熱,解毒 鹹軟堅,苦下洩,寒勝熱。
入胃、大腸,通肺、小腸。
散熱解毒,通經下乳,排膿止血,生肌殺蟲。
治遺精尿血,癰疽發背(古方以漏蘆湯為稱首),及預解時行痘疹毒(取其寒勝熱,又能入陽明故也)。
出閩中,莖如油麻,枯黑如漆者真。
甘草拌蒸。
連翹為使。
貫衆 瀉熱,解毒 味苦微寒,有毒,而能解邪熱之毒。
治崩中帶下,産後血氣脹痛,破症瘕,發斑痘(王海藏快斑散用之),化骨哽(能軟堅),殺三蟲。
根似狗脊而大。
汁能制三黃,化五金,伏鐘乳、結砂、制汞,解毒軟堅(以此浸水缸中,日飲其水,能辟時疾)。
射幹 瀉火,解毒,散血,消痰 苦寒有毒。
能瀉實火,火降則血散腫消,而痰結自解,故能消心、脾老血,行太陰(肺、脾)、厥陰(肝)之積痰。
治喉痹、咽痛,為要藥(擂汁醋和,噙之引涎。
《千金方》:治喉痹,有烏扇膏),治結核瘕疝,便毒瘧母(鼈甲煎丸,治瘧母用之,皆取其降厥陰相火也)。
通經閉,利大腸,鎮肝明目。
扁竹花根也(葉橫鋪,如烏羽及扇,故一名烏扇,烏),泔水浸一日,竹葉煮半日用。
續随子 一名千金子 瀉,行水,破血,解毒 辛溫有毒,行水破血。
治症瘕痰飲,冷氣脹滿,蠱毒鬼疰。
利大、小腸,下惡滞物,塗疥癬瘡(玉樞丹用之,治百病多效。
《經疏》曰:乃以毒治毒之功)。
去殼,取色白者,壓去油用(時珍曰:續随子、大戟、澤漆、甘遂,莖葉相似,主療亦相似,長于利水,用之得法,皆要藥也)。
馬蔺子 一名蠡實 瀉濕熱,解毒 甘平。
治寒疝喉痹,癰腫瘡疖,婦人血氣煩悶,血運崩帶。
利大、小腸。
久服令人瀉。
叢生,葉似薤而長濃,結角子如麻大,赤色有棱。
炒用。
治疝用醋拌。
根、葉同功。
蓖麻子 瀉,通竅,拔毒,出有形滞物 辛苦有毒。
性善收,亦善走,能開通諸竅、經絡。
治偏風不遂,斜(搗餅。
左貼右,右貼左,即止)口噤,鼻窒耳聾(搗爛綿裹,塞耳塞鼻),喉痹舌脹(油作紙,燃煙熏)。
能利水氣,治水症浮腫(研服。
當下青黃水,壯人隻可五粒)能出有形滞物。
治針刺入肉(搗敷傷處,頻看,刺出即去藥,恐努出好肉),竹木骨哽(蓖麻子一兩,凝水石二兩,研勻。
以一撚置舌根,噙咽,自然不見),胞胎不下(蓖麻一粒,巴豆一粒,麝香一分,貼臍中并足心,胎下即去之。
若子腸挺出者,搗膏塗頂心,即收)。
能追膿拔毒,敷瘰惡瘡,外用屢奏奇功(鹈鹕油,能引藥氣入内。
蓖麻油,能拔氣出外,故諸膏多用之)。
然有熱毒,氣味頗近巴豆,内服不可輕率(去皮,黃連水浸,每晨用浸水吞一粒至三四粒,治大風疥癞)。
形如牛蜱,黃褐有斑。
鹽水煮,去皮研,或用油。
忌鐵(食蓖麻,一生不得食炒豆,犯之脹死)。
白頭翁 瀉熱,涼血 苦堅腎,寒涼血。
入陽明(胃,大腸)血分。
治熱毒血痢(仲景治熱痢,有白頭翁湯合黃連、黃柏、秦皮。
東垣曰:骨欲堅,急食苦以堅之。
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溫瘧寒熱,齒痛骨痛(腎主齒骨,龈屬陽明),鼻衄秃瘡,瘰疝瘕,血痔偏墜(搗敷患處)。
明目消疣。
有風反靜,無風則搖,近根外有白茸。
得酒良。
王瓜 即土瓜根 瀉熱,利水,行血 苦寒。
瀉熱利水。
治天行熱疾,黃膽消渴(搗汁飲),便數帶下,月閉瘀血。
利大、小腸,排膿消腫,下乳(通乳藥多用之,單服亦可)堕胎。
根如栝蒌之小者,味如山藥,根、子通用(《經疏》曰:主治略似栝蒌。
傷寒發斑,用王瓜搗汁,和伏龍肝末服,甚效)。
王不留行 通,行血 甘苦而平。
其性行而不住,能走血分、通血脈,乃陽明、沖、任之藥(陽明多氣多血)。
除風去痹,止血定痛,通經利便,下乳(俗雲:穿山甲、王不留行婦人服之乳長流)催生。
治金瘡(止血)癰瘡(散血),出竹、木刺。
孕婦忌之。
花如鈴铎,實如燈籠,子殼五棱。
取苗子蒸,漿水浸用。
冬葵子 滑腸,利竅 甘寒淡滑。
潤燥利竅,通營衛,滋氣脈,行津液,利二便,消水腫(用榆皮等分煎服),通關格,下乳滑胎。
秋葵複種,經冬至春作子者,名冬葵子。
根、葉同功。
春葵子亦滑,不堪入藥。
蜀葵花,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赤者治血燥,白者治氣燥。
亦治血淋、關格,皆取其寒潤滑利之功也。
白藓皮 通,祛風濕 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行水故燥)。
入脾、胃除濕熱,兼入膀胱、小腸。
行水道,通關節,利九竅。
為諸黃、風痹之要藥(一味白藓皮湯,治産後風。
時珍曰: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
兼治風瘡疥癬,女子陰中腫痛(濕熱乘虛客腎與膀胱所緻)。
根黃白而心實。
取皮用。
惡桑螵蛸、桔梗、茯苓、萆。
萆 通,祛風濕,補下焦 甘苦性平。
入足陽明、厥陰(胃、肝)。
祛風去濕,以固下焦(陽明主肉,屬濕。
厥陰主筋,屬風),補肝虛(去風),堅筋骨(風濕去,則筋骨堅),益精明目。
治風寒濕痹,腰痛久冷,關節老血,膀胱宿水,陰痿失溺,莖痛遺濁,痔惡瘡(諸病皆陽明濕熱流入下焦,萆能除濁厘清,古方有萆厘清飲。
史國信雲:若欲興陽,先滋筋力。
若欲便清,先分肝火。
《萬金護命方》雲:凡人小便頻數、便時痛不可忍者,此疾必因大腸秘熱不通,水液隻就小腸,大腸愈加幹竭,甚則身熱心躁,思水,即重證也。
此疾本因貪酒色,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積有熱毒,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故便時作痛也。
此便數而痛,與淋證澀而痛不同,宜用萆一兩,鹽水炒,為末,每服二三錢,使水道轉入大腸,仍以蔥湯頻洗谷道,令氣得通,則便數及痛自減也。
腎有二竅,淋證出于溺竅,濁證出于精竅)。
有黃、白二種,黃長、(音硬),白虛、軟,軟者良。
薏苡為使。
畏大黃、柴胡、前胡。
忌茗、醋(時珍曰:萆、菝、土茯苓,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豈一類數種乎?萆根細長、淺白,菝根作塊而黃)。
土茯苓 通,祛濕熱,補脾胃 甘淡而平。
陽明(胃、大腸)主藥,健脾胃,祛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除則筋骨利。
利小便,止瀉洩。
治筋骨拘攣,楊梅瘡毒(楊梅瘡,古方不載。
明·正德間起于嶺表,其證多屬陽明,厥陰而兼及他經。
蓋相火寄于厥陰、肌肉屬于陽明故也。
醫用輕粉劫劑,其性燥烈。
入陽明劫去痰涎,從口齒出,瘡即幹愈。
然毒氣竄入經絡、筋骨,血液枯槁,筋失所養,變為拘攣、癰、漏,竟緻廢痼。
土茯苓能制輕粉之毒,去陽明濕熱。
用一兩為君,苡仁、金銀花、防風、木通、木瓜、白藓皮各五分,皂角子四分,氣虛加人參七分,血虛加當歸七分,名搜風解毒湯),瘰瘡腫(濕郁而為熱,營衛不和,則生瘡腫。
經曰:濕氣害人,皮肉筋脹是也。
土茯苓淡能滲,甘能補,患膿疥者,煎湯代茶,甚妙)。
大如鴨子,連綴而生,俗名冷飯團。
有赤、白二種,白者良。
可食良,亦可生啖。
忌茶。
白蔹 瀉火,散結 苦能洩,辛能散,甘能緩,寒能除熱。
殺火毒,散結氣,生肌止痛。
治癰疽瘡腫,面上瘡,金瘡撲損(箭镞不出者,同丹皮或半夏為末,酒服),斂瘡方多用之(故名,每與白芨相須),搽凍耳(同黃柏末油調)。
蔓赤,枝有五葉,根如卵而長,三五枝同窠,皮烏肉白。
一種赤蔹,功用皆用(鄭奠一曰:能治溫瘧血痢,腸風痔,赤白帶下)。
預知子 補勞,瀉熱 苦寒。
補五勞七傷。
治癖氣塊,天行溫疾,蛇蟲咬毒。
殺蟲療蠱(綴衣領中,凡遇蠱毒,則聞其聲而預知之,故名),利便催生。
藤生,子如皂角,褐色光潤。
出蜀中,雲亦難得。
旱蓮草 一名鯉腸,又名金陵草 補腎 甘鹹,汁黑。
補腎止血,黑發烏髭(《千金》雲:當及時多收,其效甚速。
《經疏》雲:性涼不益脾胃,故《千金方》金陵煎丸用姜汁和劑)。
苗如旋複,實似蓮房,斷之有計,須臾而黑。
熬膏良。
劉寄奴草 瀉,破血,止血 苦溫。
破血通經,除症下脹,止金瘡血。
多服令人吐利。
一莖直上,葉尖長、糙澀,花白芯黃,如小菊花,有白絮如苦絮,子細長亦似苦子。
莖、葉、花、子皆可用(劉裕,小字寄奴。
微時,曾射一蛇,明日,見童子林中搗藥,問之,答曰:吾王為劉寄奴所傷,合藥敷之。
裕曰:王何不殺之?童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
叱之不見,乃收藥回。
每遇金瘡,敷之立愈)。
馬鞭草 瀉,破血,消脹,殺蟲 味苦微寒。
破血通經,殺蟲消脹。
治氣血症瘕,癰瘡陰腫(搗汁塗敷)。
墟陌甚多。
方莖,葉似益母對生,夏、秋開細紫花,穗如車前草,類蓬蒿而細,根白而小。
用苗、葉。
谷精草 輕,明目 辛溫輕浮。
上行陽明(胃),兼入厥陰(肝)。
明目退翳之功在菊花之上。
亦治喉痹齒痛,陽明風熱。
收谷後,荒田中生。
葉似嫩秧,花如白星(小兒雀盲者,羯羊肝一具,不洗,竹刀割開,入谷精煮熟食之。
或作丸,茶下)。
青葙子 一名草決明 瀉肝,明目 味苦微寒。
入厥陰(肝)。
祛風熱,鎮肝明目。
治青盲障翳,蟲疥惡瘡。
瞳子散大者忌服(能助相火)。
類雞冠而穗尖長。
決明子 瀉肝,明目 甘苦鹹平。
入肝經,除風熱。
治一切目疾,故有決明之名。
又曰:益腎精(瞳子神光屬腎。
日華曰:明目甚于黑豆,作枕治頭風)。
狀如馬蹄決明。
搗碎煎。
惡大麻仁。
蓼實 宣,溫中 辛溫。
溫中明目,耐風寒,下水氣(時珍曰:古人種蓼為蔬,收子入藥,今為酒曲用其汁耳。
以香蓼、青蓼、紫蓼為良)。
有香蓼、青蓼、紫蓼、赤蓼、木蓼、水蓼、馬蓼。
馬勃 輕,解熱,外用敷瘡 辛平輕虛。
清肺解熱(東垣普濟消毒飲中用之),散血止嗽。
治喉痹咽痛(吹喉中良,或加白礬,或硝掃喉,取吐痰愈),鼻衄失音,外用敷諸瘡良。
生濕地朽木上。
狀如肺肝,紫色虛軟,彈之粉出,取粉用。
木鼈子 瀉熱,外用治瘡 苦溫微甘。
有小毒,利大腸。
治瀉痢疳積,瘰瘡痔,乳癰蚌毒。
消腫追毒,生肌除(音旱,黑斑),專入外科。
核扁如鼈,綠色。
揀去油者,能毒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