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入心瀉熱,除脾家濕熱,使胃火不流入肺,不緻刑金,即所以保肺也。
肺虛不宜者,苦寒傷土,損其母也。
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心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
楊士瀛曰:柴胡退熱,不及黃芩。
時珍曰:柴胡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标也;黃芩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
東垣治肺熱,身如火燎,煩燥引飲。
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黃芩一兩煎服。
《本事方》用治崩中、暴下)。
黃明者良。
中虛名枯芩,即片芩,瀉肺火,清肌表之熱。
内實名條芩,即子芩,瀉大腸火,補膀胱水。
上行酒炒。
瀉肝,膽火,豬膽汁炒。
山茱萸、龍骨為使。
畏丹皮、丹砂。
黃連 瀉火,燥濕 大苦大寒。
入心瀉火(王海藏曰:瀉心,實瀉脾也。
實則瀉其子),鎮肝涼血(凡治血,防風為上部之使,黃連為中部之使,地榆為下部之使),燥濕開郁,解渴(單用能治消渴) 除煩,益肝膽,濃腸胃,消心瘀(能去心竅惡血),止盜汗(涼心)。
治腸瀉痢(便血曰,有髒連丸。
濕熱郁而為痢,黃連治痢要藥。
噤口者,熱壅上焦,同人參煎湯呷之,但得下咽便好。
喻嘉言曰: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後調其内。
首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裡。
《機要》雲: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風邪内結宜汗,身冷自汗宜溫,膿血稠粘宜重劑以竭之。
下痢,赤屬血分,白屬氣分。
戴氏曰:俗謂赤熱、白寒者,非也。
通作濕熱處治,但有新久、虛實之分),痞滿(燥濕開郁。
張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腹痛(清熱),心痛伏梁(心積),目痛傷(人乳浸點或合歸、芍等分,煎湯熱洗,散熱活血),癰疽瘡疥(諸痛癢瘡,皆屬心火),酒毒胎毒(小兒初生,合甘草為末,蜜調令咽之),明目(《傳信方》:羊肝一具,黃連一兩,搗丸,名羊肝丸,凡是目疾皆治)定驚(鎮肝),止汗解毒,除疳(同豬肝蒸為丸)殺蛔(蛔得苦則伏)。
虛寒為病者禁用(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
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則熱矣,旦苦寒沉陰肅殺,伐傷生和之氣也。
韓曰:黃連與肉桂同行,能交心腎于頃刻。
時珍曰:治痢用香連丸,姜連丸用黃連、幹姜,姜黃散用黃連、生姜,左金丸用黃連、吳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止下血用黃連、大蒜,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最得制方之妙)。
出宜州者粗肥,出四川者瘦小。
狀類鷹爪、連珠者良。
去毛。
治心火生用,虛火醋炒,肝、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雜等證,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黃連。
吳茱萸降火開郁。
酢,音醋),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鹽水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士炒,治濕熱在氣分,吳茱萸湯炒,在血分幹漆水炒,點眼赤人乳浸(時珍曰:諸法不獨為之引導,蓋辛熱制其寒苦,鹹寒制其燥性,用者詳之)。
黃芩龍骨為使。
惡菊花、玄參、僵蠶、白鮮皮。
畏款冬、牛膝。
忌豬肉(時珍曰:方有髒連丸、黃連豬肚丸,豈忌肉而不忌髒腑乎?)。
殺烏頭、巴豆毒。
(黃連瀉心火,佐以龍膽瀉肝、膽火,白芍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肺火,栀子佐之;瀉大腸火,黃連佐之;柴胡瀉肝膽火,黃連佐之;瀉三焦火,黃芩佐之。
鄭奠一曰:兀兀欲吐,用黃連數分甚效)。
胡黃連 瀉熱,療驚疳 苦寒。
去心熱,益肝膽,濃腸胃。
治骨蒸勞熱,五心(心窩、左右手心、足心)煩熱,三消(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
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是也。
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痹成為消中是也。
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腎熱而水虧也)五痔(牝痔、牡痔、脈痔、腸痔、血痔、濕熱下流傷血分,無所施洩,則逼肛門而為痔腫),溫瘧瀉痢,女人胎蒸,消果子積,為小兒驚疳良藥(朱二允曰:解吃煙毒,合茶服之甚效)。
性味功用同黃連,故名。
出波斯國,今秦隴、南海亦有之。
心黑外黃,折之塵出如煙者真。
畏、惡同黃連。
苦參 瀉火,燥濕,補陰 苦燥濕,寒勝熱。
沉陰主腎。
補陰益精,養肝膽,安五髒(濕熱去則血氣和平,而五髒自安)利九竅,生津止渴,明目止淚(淚為肝熱)。
治溫病血痢(純下清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下如豆汁者,濕傷脾也,宜清熱滲濕),腸風溺赤,黃膽酒毒。
熱生風,濕生蟲,又能祛風、逐水、殺蟲,治大腸疥癞。
然大苦大寒,肝、腎虛而無熱者勿服(張從正曰:凡藥皆毒也,雖苦參、甘草,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偏勝為患。
經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注曰:氣增不已,則髒有偏勝,偏勝則髒有偏絕,故令人暴夭。
《筆談》曰:久用苦參擦牙,遂病腰痛,由其氣傷腎也。
經又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按:人參補脾,沙參補肺,紫參補肝,丹參補心,玄參補腎。
苦參不在五參之内,然名參者皆補也。
藥能醫病,不能養人,食能養人,不能醫病)。
糯米泔浸去腥氣,蒸用。
玄參為使。
惡貝母,菟絲子、漏蘆。
反藜蘆(苦參一兩,或酒煎,或醋煮,能吐天行時毒)。
知母 瀉火補水,潤燥滑腸 辛苦寒滑。
上清肺金而瀉火(瀉胃熱、膀胱邪熱、腎命相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二經氣分(黃柏入二經血分,故二藥必相須而行)。
消痰定嗽,止渴安胎(莫非清火之用)。
治傷寒煩熱,蓐勞(産勞)骨蒸(退有汗之骨蒸),燥渴虛煩,久瘧下痢(治嗽者,清肺火也。
治渴者,清胃熱也。
退骨蒸者,瀉腎火也),利二便,消浮腫(小便利則腫消。
東垣曰:熱在上焦氣分,結秘而渴,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
宜用滲濕之藥,瀉火清金,滋水之化源。
熱在下焦血分,便閉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幹涸,無陰則陽無以化。
宜用黃柏、知母大苦寒之藥,滋腎與膀胱之陰。
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于下,宜清、宜燥、宜升。
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熱,宜瀉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熱不能生水,則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
瀉膀胱,黃柏、知母之類;清肺,車前、茯苓之類;燥脾,二術之類。
昂按: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獨便閉也)。
然苦寒傷胃而滑腸,多服令人瀉(李士材曰:苦寒肅殺,非長養萬物者也。
世以其滋陰,施之虛損之人,則如水益深矣,特表出以為戒)。
得酒良。
上行酒浸,下行鹽水拌。
忌鐵。
龍膽草 瀉肝膽火,下焦濕熱 大苦大寒,沉陰下行。
益肝膽而瀉火(相火寄于肝膽,有瀉無補,瀉其邪熱,即所以補火也),兼入膀胱、腎經。
除下焦之濕熱,與防己同功。
酒浸亦能外行、上行。
治骨間寒熱(腎主骨),驚痫邪氣(肝經風火),時氣溫熱,熱痢疸黃、寒濕腳氣(足傷濕熱,則成腳氣。
腫而痛者,為濕腳氣,宜清熱利濕搜風。
又有攣縮枯細,痛而不腫者,名幹腳氣,宜養血潤燥),咽喉風熱,赤睛肉(瀉肝膽火,能明目。
元素曰:柴胡為主,龍膽為使,目疾要藥。
昂按:若目疾初起,宜發散,忌用寒涼),癰疽瘡疥。
過服損胃。
甘草水浸一宿,曝用。
小豆、貫衆為使。
忌地黃。
青黛 瀉肝,散郁火 鹹寒,色青瀉肝。
散五髒郁火,解中、下焦蓄蘊風熱(《衍義》曰:一婦患臍、腹、二陰遍生濕瘡,熱癢而痛,出黃汁,二便澀。
用鳗鲡、松脂、黃丹之類塗之,熱痛愈甚。
其婦嗜酒,喜食魚、蝦發風之物。
乃用馬齒苋四兩研爛,入青黛一兩和塗,熱痛皆去,仍服八正散而愈。
此中、下焦蓄蘊風熱。
毒氣若不出,當作腸風、内痔。
婦不能禁酒物,果仍發痔) 。
治傷寒發斑,吐咯血痢(陰虛火炎者忌用。
合杏仁研,置柿餅中煨食,名聖餅子,治咯血)。
小兒驚痫,疳熱丹熱,敷癰瘡、蛇犬毒。
即靛花。
取嬌碧者,水飛淨用(内多鍛石,故須淘淨)。
大青 瀉心胃熱毒 微苦鹹,大寒。
解心胃熱毒。
治傷寒,時疾熱狂,陽毒發斑(熱甚傷血,裡實表虛,則發斑。
輕如疹子,重如錦紋。
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多死。
《活人書》:治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黃膽熱痢,丹毒喉痹。
處處有之。
高二三尺,莖圓葉長,葉對節生,八月開小紅花成簇,實大如椒,色赤。
用莖葉。
牽牛 大瀉氣分濕熱 辛熱有毒,屬火善走。
入肺經,瀉氣分之濕熱(肺主氣,火能平金而洩肺),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通下焦郁遏。
及大腸風秘、氣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殺蟲堕胎。
治水腫喘滿癖氣塊。
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東垣曰:牽牛苦寒誤矣,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乃瀉氣之藥,比諸辛藥洩氣尤甚。
若濕從下受,下焦主血,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
而反用辛熱之藥,洩上焦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
王好古曰: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
時珍曰:一婦腸結,年幾六十,服養血潤燥藥,則泥結,服硝黃藥,則若罔知。
如此三十餘年。
其人體肥膏梁而多郁,日吐酸痰乃寬。
此乃三焦氣滞,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不能下潤腸腑,非血燥也。
潤劑留滞,硝、黃入血,不能入氣,故無效。
用牽牛為末,皂角膏丸,才服便通。
外甥素多酒色病,二便不通,脹痛呻吟七晝夜,用通利藥不效。
予言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隧路,病在二陰之間。
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倍牽牛,三服而平。
東垣補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鹽水炒黑,佐沉香、杜仲、肉桂、破故紙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
有黑、白二種,黑者(亦名黑醜)力速。
取子淘去浮者,舂去皮用。
得木香、幹姜良(此藥漢前未入本草,故仲景方中無此。
《别錄》始載之,宋後始多用者)。
防己 通,行水,瀉下焦血分濕熱 大苦大寒(《本經》)平,《别錄》溫)。
太陽(膀胱)經藥。
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水之要藥。
治肺氣喘嗽(水濕),熱氣諸痫(降氣下痰),濕症腳氣(足傷寒濕為腳氣。
寒濕郁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
防己為主藥。
濕加苡仁、蒼術、木瓜、木通,熱加芩、柏,風加羌活、萆,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
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
不與腳氣同論),水腫風腫,癰腫惡瘡。
或濕熱流入十二經,緻二陰不通者,非此不可。
然性險而健,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十劑》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屬是也。
通草即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為通與燥劑無以别矣。
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
本集以行水為通劑,改熱藥為燥劑)。
出漢中,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名漢防己;黑點黃腥木強者,名木防己,不佳(陳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
酒洗用。
惡細辛。
畏萆。
葶苈 大瀉氣秘,通,行水 辛苦大寒。
屬火性急,大能下氣,行膀胱水。
腫中水氣急者,非此不能除。
破積聚症結,伏留熱氣,消腫除痰,止嗽定喘(水濕泛溢,為腫脹,為痰嗽,為喘滿)通經利便。
久服令人虛(《十劑》曰:洩可去閉,葶苈、大黃之屬是也。
大黃洩陰分血閉,葶苈洩陽分氣閉,氣味俱濃,不減大黃。
然有甜、苦二種,甜者性緩,苦者性急,洩肺而傷胃,宜大棗輔之。
仲景有葶苈大棗瀉肺湯,治肺氣喘急不得卧。
昂按:輔以大棗,補土所以制水)。
子如黍米,微長色黃。
合糯米微炒,去米用。
得酒良。
榆皮為使。
甘遂 大通,瀉經隧水濕 苦寒有毒。
能瀉腎經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為下水之聖藥(仲景大陷腸湯用之)。
主十二種水,大腹腫滿(名水蠱。
喻嘉言曰:腎為水谷之海,五髒六腑之源。
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
腎不能司胃之關,時其輸洩,而病于下,以緻積水浸淫,無所底止。
腎者,胃之關也。
前陰利水,後陰利谷。
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
有五髒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内筋骨。
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輕瀉藥,當知病在何經何髒,方可用之。
按:水腫有痰裹食和瘀血、緻清不升濁不降而成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熱沖擊、秘結不通而成者,證屬有餘。
有服寒涼傷飲食、中氣虛衰而成者;有大病後正氣衰憊而成者,有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證屬不足。
宜分别治之。
然其源多由中氣不足而起。
丹溪曰:水病當以健脾為主,使脾實而氣運,則水自行。
宜參、苓為君,視所挾證加減,苟徒用利水藥,多緻不救),瘕疝積聚,留飲宿食,痰迷癫痫。
虛者忌用。
皮赤肉白,根作連珠。
重實者良。
面裹煨熟用(或用甘草、荠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為度,再面裹煨)。
瓜蒂為使。
惡遠志。
反甘草(張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也。
有治水腫及腫毒者,以甘遂末敷腫處,濃煎甘草湯服之,其腫立消,二物相反,感應如此)。
大戟 大瀉,通髒腑水濕 苦寒有毒。
能瀉髒腑水濕,行血發汗,利大小便。
治十二種水,腹滿急痛,積聚症瘕,頸腋癰腫,風毒腳腫,通經堕胎。
誤服損真氣(時珍曰:痰涎為物,随氣升降,無處不到。
入心則迷,成癫痫;入肺則塞竅,為咳喘背冷;入肝則脅痛幹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隐痛;入皮肉則瘰癰腫。
陳無擇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
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
則結為痰。
大戟能洩髒腑水濕,甘遂能行經絡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又曰:錢仲陽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
複雲痘症變黑歸腎者,用百祥膏下之,非瀉腎也,瀉其腑,則髒自不實。
腑者,膀胱也。
百祥惟大戟一味,能行膀腕之水故也。
竅謂非獨瀉腑,乃腎邪實而瀉肝也。
實則瀉其子,大戟浸水青綠,肝膽之色也。
痘症毒盛火熾,則水益涸,風挾火勢,則土受虧,故津液内竭,不能化膿,而成黑陷之證,瀉其風火之毒,所以救腎扶脾也。
昂按:瀉心乃所以補心,瀉腎即所以救腎,邪熱退,則真陰複矣。
《機要》用大戟一兩,棗三枚,同煮焙幹,去戟,用棗丸服,名棗變百祥丸)。
杭産紫者為上,北産白者傷人。
漿水煮,去骨用。
得大棗則不損脾。
畏菖蒲。
反甘草。
商陸 大通,行水 苦寒有毒(諸家辛酸,時珍苦寒)。
沉陰下行,與大戟、甘遂同功。
療水腫脹滿(腫屬脾,脹屬肝。
腫則陽氣猶行,如單脹而不腫者名臌脹,為木橫克土,難治。
腫脹朝寬暮急為血虛,朝暮俱急為氣血兩虛。
腫脹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
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皆難治)。
瘕疝癰腫。
喉痹不通,(薄切醋炒,塗喉中良),濕熱也病。
瀉蠱毒,敷惡瘡,堕胎孕,令人見鬼神。
取花白者根(赤者傷人,隻堪貼臍,入麝三分搗貼,小便利則,腫消),黑豆湯浸蒸用。
得蒜良。
芫花 大通,行水 苦寒有毒。
去水飲痰癖。
療五水在五髒、皮膚,脹滿喘急,痛引胸脅,咳嗽瘴瘧(五水者,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也。
水積胸中,堅滿如石,名石水。
汗如柏汁,名黃汗,久不愈必緻癰膿。
時珍曰:仲景治傷寒太陽證,表未解,心下有水而咳,幹嘔發熱,或喘或利者,小青龍湯主之。
表已解,有時頭痛,汗出惡寒,心下有水,幹嘔,痛引兩脅,或喘或嗽者,十棗湯主之。
蓋青龍散表邪,使水從汗出,《内經》所謂開鬼門也;十棗逐裡邪,使水從兩便出,《内經》所謂潔淨府、去陳法也。
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棗十枚)。
葉似柳,二月開花紫碧色,葉生花落。
陳久者良。
醋煮過,水浸曝用。
根療疥,可毒魚。
反甘草(鬥訟者,取葉擦皮膚,辄作赤腫,假傷以誣人)。
荛花 大通,行水 辛散結、苦洩熱,行水捷藥,主治略同芫花。
澤漆 通,行水 辛苦微寒。
消痰退熱,止嗽殺蟲,利大、小腸。
治大腹水腫,益丈夫陰氣。
生平澤,葉園黃綠,頗類貓睛,一名貓兒眼睛草。
莖中有白汁,黏人(時珍曰:《别錄》雲是大戟苗,非也。
功相類耳)。
常山 宣,吐痰,截瘧,通,行水 辛苦而寒,有毒。
能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痰有六:風痰、寒痰、濕痰、熱痰、食痰、氣痰也。
飲有五,流于肺為支飲,于肝為懸飲,于心為伏飲,于經絡為溢飲,于腸胃為痰飲也。
常山力能吐之,下之),專治諸瘧。
然悍暴能損真氣,弱者慎用(時珍曰:常山蜀漆,韌痰截瘧,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
瘧有經瘧、髒瘧、風、寒、暑、濕、痰、食、瘴、鬼之别,須分陰、陽、虛、實,不可概論。
常山蜀漆,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穿山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槟榔則入脾。
蓋無痰不作瘧,一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
李士材曰:常山發吐,唯生用、多用為然。
與甘草同用亦必吐。
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每見奇功,未見其或吐也。
世人泥于雷老人久病忌服之說,使良藥見疑,沉難起,抑何愚也。
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吐風痰)。
雞骨者良。
酒浸蒸或炒用。
栝蒌為使。
忌蔥、茗。
莖葉名蜀漆,功用略同(古方有蜀漆散,取其苗性輕揚,發散上焦邪結)。
甘草水拌蒸。
藜蘆 宣,引吐 辛寒至苦,有毒。
入口即吐,善通頂,令人嚏,風痫證多用之(張子和曰:一婦病風痫,初一、二年一作,後漸日作,甚至一日數作,求死而已。
值歲大饑,采百草食,見野草若蔥,采蒸飽食,覺不安,吐膠涎數日,約一二鬥,汗出如洗,甚昏困,後遂輕健如常人。
以所食蔥訪人,乃憨蔥苗,即藜蘆是矣。
時珍曰:和王妃年七十,中風不省,牙關緊閉。
先考太醫吏目月池翁診視,藥不得入。
不獲已,打去一齒,濃煎藜蘆湯灌之,少頃噫氣,遂吐痰而蘇。
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誠然)。
取根去頭。
用黃連為使。
反細辛、芍藥、諸參。
惡大黃。
畏蔥白(吐者、服蔥湯即止)。
木通 古名通草 輕,通,行水,瀉小腸火 甘淡輕虛。
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熱(心火降。
則肺熱清矣),化津液(肺為水源,肺熱清,則津液化,水道通),下通大、小腸,膀胱,導諸濕熱由小便出(故導赤散用之。
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
木通能入大腸,兼通大便),通利九竅,血脈關節。
治胸中煩熱,遍身拘痛(楊仁齋雲:遍身隐熱、疼痛拘急、足冷,皆伏熱傷血。
血屬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流行也),大渴引飲(中焦火),淋瀝不通(下焦火,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移熱于小腸,則淋秘),水腫浮大(利小便),耳聾(洩腎火,通竅)目眩,口燥舌幹(舌為心苗),喉痹咽痛(火炎上焦),鼻(熱壅清道,則氣窒不通)失音(清金),脾熱好眠(脾主四肢,倦則好眠。
心為脾母,心熱清,脾熱亦除),除煩退熱,止痛排膿,破血催生,行經下乳(火不亢于内,氣順血行,故經調有準,乳汁循常)。
汗多者禁用(東垣曰: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束,則小便不通,宜此治之。
寒水,太陽膀胱也。
朱二允曰:火在上則口燥,眼赤、鼻幹,在中則心煩、嘔哕、浮腫,在下則淋秘、足腫,必借此甘平之性,瀉諸經之火,火退則小便自利,便利則諸經火邪,皆從小水而下降矣。
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澤瀉,利水雖同,所用各别)。
藤有細孔,兩頭皆通(故通竅)。
通草 古名通脫木 輕、通、利水、退熱 色白氣寒,體輕味淡。
氣寒則降,故入肺經,引熱下行而利小便;味淡則升,故入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
治五淋水腫,目昏耳聾,鼻塞失音(淡通竅,寒降火,利肺氣),退熱催生。
澤瀉 通,利水,瀉膀胱火 甘淡微鹹。
入膀胱,利小便,瀉腎經之火邪,功專利濕行水。
治消渴痰飲,嘔吐瀉痢,腫脹水痞,腳氣疝痛,淋瀝陰汗(陰間有汗),尿血洩精(既利水而又止洩精,何也?此乃濕熱為病。
不為虛滑者言也,虛滑則當用補澀之藥),濕熱之病。
濕熱既除,則清氣上行。
又能養五髒,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止頭旋,有聰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耳鳴目昏。
滲去其濕,則熱亦随去,土乃得令,而精氣上行。
故《本經》列之上品,雲聰耳明目,而六味丸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
多服昏目(小便過利,而腎水虛故也。
眼中有水,屬膀胱,過利則水涸而火生。
張仲景八味丸用澤瀉,寇宗謂其接引桂附入腎經。
李時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也。
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
後人不知此理,專一于補,必緻偏勝之患矣。
王履曰:地黃、山茱、茯苓、丹皮,皆腎經藥,桂、附右腎命門之藥,何待接引乎?錢仲陽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
或雲脾虛腎旺,故瀉腎扶脾,不知腎之真水不可瀉,瀉其伏留之邪耳!脾喜燥,腎惡燥,故兼補為難。
易老雲:去脬中留垢,以其微鹹能瀉伏水故也。
昂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溫,丹皮之涼,山藥之澀,茯苓之滲,山茱之收,澤瀉之瀉。
補腎而兼補脾,有補而必有瀉,相和相濟,以成平補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
即有加減,或加紫河車一具,或五味、麥冬、杜仲、牛膝之類,不過一二味,極三四味而止。
今人或疑澤瀉之瀉而減之,多揀本草補藥,恣意加入,有補無瀉。
且客倍于主,責成不專,而六味之功,且退處于虛位,失制方配合之本旨矣,此近世庸師之誤也)。
鹽水拌,或酒浸用。
忌鐵。
車前草 通,行水,瀉熱,涼血 甘寒。
涼血去熱,止吐衄,消瘕瘀,明目通淋(凡利水之劑,多損于目。
惟此能解肝與小腸之熱,濕熱退而目清矣。
雷曰:使葉,勿使莖、蕊)。
子,甘寒。
清肺、肝風熱,滲膀胱濕熱,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強陰益精,令人有子(腎有二竅,車前子能利水竅而固精竅。
精盛則有子,五子衍宗丸用之,枸杞、菟絲各八兩,五味、複盆各四兩,車前二兩,蜜丸。
慣遺洩者,車前易蓮子。
時珍曰:人服食,須佐他藥,如六味丸之用澤瀉可也,若單用則過瀉)。
治濕痹五淋,暑濕瀉痢(歐陽文忠患暴下,國醫不能愈。
夫人雲:市有藥,三文一貼甚效。
公不肯服,夫人雜他藥進之,一服而愈。
問其方,乃車前子為末,米飲下二錢。
一雲此藥利水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谷髒自止矣),目赤障翳(能除肝熱),催生下胎。
酒蒸搗餅,焙研(酒蒸搗餅,入滋補藥。
炒研,入利水洩瀉藥)。
燈草 輕,通,利水,清熱 甘淡而寒。
降心火(心能入心),清肺熱,利小腸(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清則肺熱小腸亦清,而熱從小便出矣),通氣止血。
治五淋水腫,燒灰吹喉痹,塗乳止夜啼,擦癬最良(縛成把,擦摩極癢時,蟲從草出,浮水可見,十餘次則能斷也)。
瞿麥 通,利水,破血 苦寒。
降心火,利小腸,逐膀胱邪熱,為治淋要藥(故八正散用之。
五淋大抵皆屬濕熱,熱淋宜八正及山栀、滑石之類;血淋宜小薊、牛膝;膏腎虛淋宜補腎,不可獨瀉;老人氣虛者,宜參、術兼木通、山栀;亦有痰滞中焦作淋者,宜行痰兼通利藥,最忌發汗,汗之必便血)。
破血利竅,決癰消腫,明目去翳,通經堕胎。
性利善下,虛者慎用(寇宗曰:心經雖有熱,而小腸虛者服之,則心熱未清,而小腸别作病矣)。
花大如錢,紅白斑斓,色甚斌媚,俗呼洛陽花。
用蕊、殼。
丹皮為使。
惡螵蛸(産後淋當去血,瞿麥、蒲黃皆為要藥)。
蓄 一名扁竹 通淋 苦平。
殺蟲疥,利小便。
治黃膽熱淋,蛔咬腹痛,蟲蝕下部(煮服)。
葉細如竹,弱莖蔓引,促節有粉,三月開紅花。
天仙藤 通,活血,消腫 苦溫。
疏氣活血。
治風勞腹痛,妊娠水腫(有天仙藤散,專治水腫)。
葉似葛,圓而小,有白毛,根有須,四時不凋(一雲即青木香藤)。
地膚子 通,利水,補陰 甘苦氣寒。
益精強陰,入膀胱,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時珍曰:無陰則陽無以化,亦猶東垣治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腎之意。
王節齋曰: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
殊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甯,故不能禁而頻數也。
故老人多頻數,是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
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蛎、山茱、五味之類,不可獨用。
病本屬熱,故宜瀉火。
因水不足,故火動而緻便數,小便既多,水益虛矣,故宜補血。
補血瀉火,治其本也。
收之澀之,治其标也)。
治疝,散惡瘡(煎湯,洗瘡疥良)。
葉作浴湯,去皮膚風熱丹腫,洗眼除雀盲澀痛。
葉如蒿,莖赤,子類蠶砂。
惡螵蛸。
石韋 通淋,補勞 甘苦微寒。
清肺金以滋化源(凡行水之藥,必皆能先清肺火),通膀胱而利水道。
益精氣,補五勞(利濕清熱之功。
高陽生對宣帝治勞傷,用石韋計)。
治淋崩發背(炒末,冷調,酒服)。
生石陰,柔韌如皮,背有黃毛。
去毛,微炙用。
杏仁、滑石、射幹為使,得菖蒲良。
生古瓦上者名瓦韋,治淋。
海金砂 通淋,瀉濕熱 甘寒淡滲。
除小腸、膀胱血分濕熱。
治腫滿、五淋、莖痛。
得栀子、牙硝、硼砂,治傷寒熱狂(大熱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義也)。
莖細如線,引竹木上。
葉級皺處,有砂黃赤色。
忌火。
茵陳 通,利濕熱,治諸黃 苦燥濕,寒勝熱。
入足太陽(膀胱)經。
發汗利水,以洩太陰、陽明(脾、胃)之濕熱。
為治黃膽之君藥(脾胃有濕熱則發黃,黃者,脾之色也。
熱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
亦有寒濕發黃、身熏黃而色暗。
大抵治以茵陳為主,陽黃加大黃、栀子,陰黃加附子、幹姜,各随寒熱治之)。
又治傷寒時疾,狂熱瘴瘧,頭痛頭旋,女人瘕疝(皆濕熱為病)。
香薷 宣,通,利濕,清暑 辛散皮膚之蒸,溫解心腹之凝結。
屬金、水而主肺,為清暑之主藥。
肺氣清,則小便行而熱降(暑必兼濕,治暑必兼利濕,若無濕,但為幹熱,非暑也)。
治嘔逆水腫(熬膏服,小便利則消)、腳氣口氣(煎湯含敷)。
單服治霍亂轉筋(時珍曰:暑月乘涼飲冷,緻陽氣為陰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吐瀉霍亂,宜用之,以發越陽氣、散暑和脾則愈。
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傷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出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内傷之證。
宜用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濟之熱矣。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宜多服,今人謂能解暑,概用代茶,誤矣!李士材曰:香薷為夏月發汗之藥,其性溫熱,隻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熱者誤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
按潔古雲:中暑為陰證、為不足,中熱為陽證、為有餘。
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故中暑宜溫散,中熱宜清涼。
身寒“寒”字,當“熱”字看,傷寒必病熱)。
陳者勝(宜冷凍飲料,熱服令人瀉)。
青蒿 瀉熱,補勞 苦寒。
得春木少陽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陽、厥陰(肝膽)血分。
治骨蒸勞熱(童便搗汁,取汁熬膏),蓐勞虛熱(凡苦寒之藥,多傷胃氣。
惟青蒿芳香入脾,獨宜于血虛有熱之人,以其不犯胃氣也),風毒熱黃,久瘧久痢,瘙疥惡瘡,鬼氣屍疰(時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懸門庭,可辟邪。
冬至元旦,各服一錢亦良,則青蒿之治鬼疰,蓋亦有所伏也),補中明目。
童便浸葉用,熬膏亦良。
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
附子 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辛甘有毒,大熱純陽。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
能引補氣藥以複散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同幹姜、桂枝,溫經散寒發汗),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濕(能引火下行,亦有津調貼足心者。
入八味丸内,亦從地黃等補陰)。
治三陰傷寒(吳绶曰:附子陰證要藥。
凡傷寒傳變三陰,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細者;或厥陰腹痛,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
若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
東垣治陰盛格陽,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
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聖之妙也),中寒中風(卒中曰中,漸傷曰傷。
輕為感冒,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氣厥痰厥(虛寒而厥者宜之。
如傷寒陽盛格陰,身冷脈伏,熱厥似寒者,誤投立斃,宜承氣、白虎等湯),咳逆(風寒)嘔哕(胃寒),膈噎(膈噎,多由氣血虛、胃冷、胃槁而成。
飲可下而食不可下,槁在吸門,喉間之厭會也。
食下胃脘痛,須臾吐出,槁在贲門,胃之上口也,此上焦,名噎。
食下良久吐出,槁在幽門,胃之下口也,此中焦,名膈。
朝食暮吐,槁在闌門,大、小腸下口也,此下焦,名反胃。
又有痰飲、食積、瘀血壅塞胃口者。
如寒痰胃冷,則宜姜、附、參、術;胃槁者,當滋潤,宜四物牛羊乳,血瘀者加韭汁。
當與韭汁、牛乳二條參看論治),脾洩(命火不足),冷痢寒瀉,霍亂轉筋(脾虛,寒客中焦為霍亂。
寒客下焦肝腎為轉筋。
熱霍亂者禁用),拘攣風痹,症瘕積聚,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一切沉寒痼冷之證(經曰:陰盛主内寒,陽虛生外寒)。
助陽退陰,殺邪辟鬼(本草未載),通經堕胎(凡陰證用姜、附藥,宜冷服,熱因寒用也。
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
治之以寒,則陰益盛,治之以熱,則拒格不納。
用熱藥冷凍飲料,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緻大益,此反治之妙也。
又有寒藥熱飲治熱證者,此寒因熱用,義亦相同也。
經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如用寒治熱,用熱治寒,此正治也。
或以寒治寒,以熱治熱,此反治也。
經所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蓋借寒藥、熱藥為反佐,以作向導也,亦曰從治。
王好古曰: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
如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益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者多矣)。
母為烏頭,附生者為附子,連生者為側子,細長者為天雄,兩岐者為烏喙。
五物同出異名。
附子以西川彰明赤水産者為最,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重一兩以上者良(或雲二兩者更勝,然難得)。
生用發散,熟用峻補(趙嗣真曰: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四逆湯生附配幹姜,補中有發,其旨微矣。
丹溪曰:烏附行經,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向導,後世因以為補藥,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以行地黃之滞耳。
相習用為風及補藥,殺人多矣。
昂按:附子味甘氣熱,峻補元陽。
陽微欲絕者、回生起死,非此不為功,故仲景四逆、真武、白通諸湯多用之。
其有功于生民甚大,況古人日用常方,用之最多,本非禁劑。
丹溪乃僅以為行經之藥,而雲用作補藥多緻殺人,言亦過矣。
蓋丹溪法重滋陰,故每訾陽藥,亦其偏也。
王節齋曰: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虛甚者俱宜加熟附。
蓋四君、四物,皆平和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
附子熱藥,本不可輕用,但當病,則雖暑熱時月,亦可用也)。
水浸,面裹煨,令發坼,乘熱切片,炒黃,去火毒用。
又法,甘草二錢,鹽水、姜汁、童便各半盞,煮熟用(今人用黑豆煮亦佳)。
畏人參、黃、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
反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蔹。
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黃土水亦可解。
烏頭功同附子而稍緩。
附子性重峻
肺虛不宜者,苦寒傷土,損其母也。
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裡,而心膈痞滿,實兼心、肺上焦之邪。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食,又兼脾、胃中焦之證,故用黃芩以治手,足少陽相火,黃芩亦少陽藥也。
楊士瀛曰:柴胡退熱,不及黃芩。
時珍曰:柴胡乃苦以發之,散火之标也;黃芩乃寒能勝熱,折火之本也。
東垣治肺熱,身如火燎,煩燥引飲。
而晝盛者,宜一味黃芩湯,以瀉肺經氣分之火,黃芩一兩煎服。
《本事方》用治崩中、暴下)。
黃明者良。
中虛名枯芩,即片芩,瀉肺火,清肌表之熱。
内實名條芩,即子芩,瀉大腸火,補膀胱水。
上行酒炒。
瀉肝,膽火,豬膽汁炒。
山茱萸、龍骨為使。
畏丹皮、丹砂。
黃連 瀉火,燥濕 大苦大寒。
入心瀉火(王海藏曰:瀉心,實瀉脾也。
實則瀉其子),鎮肝涼血(凡治血,防風為上部之使,黃連為中部之使,地榆為下部之使),燥濕開郁,解渴(單用能治消渴) 除煩,益肝膽,濃腸胃,消心瘀(能去心竅惡血),止盜汗(涼心)。
治腸瀉痢(便血曰,有髒連丸。
濕熱郁而為痢,黃連治痢要藥。
噤口者,熱壅上焦,同人參煎湯呷之,但得下咽便好。
喻嘉言曰: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後調其内。
首用辛涼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裡。
《機要》雲:後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濕,脈弦宜去風,風邪内結宜汗,身冷自汗宜溫,膿血稠粘宜重劑以竭之。
下痢,赤屬血分,白屬氣分。
戴氏曰:俗謂赤熱、白寒者,非也。
通作濕熱處治,但有新久、虛實之分),痞滿(燥濕開郁。
張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腹痛(清熱),心痛伏梁(心積),目痛傷(人乳浸點或合歸、芍等分,煎湯熱洗,散熱活血),癰疽瘡疥(諸痛癢瘡,皆屬心火),酒毒胎毒(小兒初生,合甘草為末,蜜調令咽之),明目(《傳信方》:羊肝一具,黃連一兩,搗丸,名羊肝丸,凡是目疾皆治)定驚(鎮肝),止汗解毒,除疳(同豬肝蒸為丸)殺蛔(蛔得苦則伏)。
虛寒為病者禁用(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
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則熱矣,旦苦寒沉陰肅殺,伐傷生和之氣也。
韓曰:黃連與肉桂同行,能交心腎于頃刻。
時珍曰:治痢用香連丸,姜連丸用黃連、幹姜,姜黃散用黃連、生姜,左金丸用黃連、吳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止下血用黃連、大蒜,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最得制方之妙)。
出宜州者粗肥,出四川者瘦小。
狀類鷹爪、連珠者良。
去毛。
治心火生用,虛火醋炒,肝、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雜等證,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黃連。
吳茱萸降火開郁。
酢,音醋),中焦火姜汁炒,下焦火鹽水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士炒,治濕熱在氣分,吳茱萸湯炒,在血分幹漆水炒,點眼赤人乳浸(時珍曰:諸法不獨為之引導,蓋辛熱制其寒苦,鹹寒制其燥性,用者詳之)。
黃芩龍骨為使。
惡菊花、玄參、僵蠶、白鮮皮。
畏款冬、牛膝。
忌豬肉(時珍曰:方有髒連丸、黃連豬肚丸,豈忌肉而不忌髒腑乎?)。
殺烏頭、巴豆毒。
(黃連瀉心火,佐以龍膽瀉肝、膽火,白芍瀉脾火,石膏瀉胃火,知母瀉腎火,黃柏瀉膀胱火,木通瀉小腸火。
黃芩瀉肺火,栀子佐之;瀉大腸火,黃連佐之;柴胡瀉肝膽火,黃連佐之;瀉三焦火,黃芩佐之。
鄭奠一曰:兀兀欲吐,用黃連數分甚效)。
胡黃連 瀉熱,療驚疳 苦寒。
去心熱,益肝膽,濃腸胃。
治骨蒸勞熱,五心(心窩、左右手心、足心)煩熱,三消(渴而多飲為上消,肺熱也。
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是也。
多食善饑為中消,胃熱也,痹成為消中是也。
渴而小便數有膏為下消,腎熱而水虧也)五痔(牝痔、牡痔、脈痔、腸痔、血痔、濕熱下流傷血分,無所施洩,則逼肛門而為痔腫),溫瘧瀉痢,女人胎蒸,消果子積,為小兒驚疳良藥(朱二允曰:解吃煙毒,合茶服之甚效)。
性味功用同黃連,故名。
出波斯國,今秦隴、南海亦有之。
心黑外黃,折之塵出如煙者真。
畏、惡同黃連。
苦參 瀉火,燥濕,補陰 苦燥濕,寒勝熱。
沉陰主腎。
補陰益精,養肝膽,安五髒(濕熱去則血氣和平,而五髒自安)利九竅,生津止渴,明目止淚(淚為肝熱)。
治溫病血痢(純下清血者,風傷肝也,宜散風涼血;下如豆汁者,濕傷脾也,宜清熱滲濕),腸風溺赤,黃膽酒毒。
熱生風,濕生蟲,又能祛風、逐水、殺蟲,治大腸疥癞。
然大苦大寒,肝、腎虛而無熱者勿服(張從正曰:凡藥皆毒也,雖苦參、甘草,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偏勝為患。
經曰: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
氣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注曰:氣增不已,則髒有偏勝,偏勝則髒有偏絕,故令人暴夭。
《筆談》曰:久用苦參擦牙,遂病腰痛,由其氣傷腎也。
經又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按:人參補脾,沙參補肺,紫參補肝,丹參補心,玄參補腎。
苦參不在五參之内,然名參者皆補也。
藥能醫病,不能養人,食能養人,不能醫病)。
糯米泔浸去腥氣,蒸用。
玄參為使。
惡貝母,菟絲子、漏蘆。
反藜蘆(苦參一兩,或酒煎,或醋煮,能吐天行時毒)。
知母 瀉火補水,潤燥滑腸 辛苦寒滑。
上清肺金而瀉火(瀉胃熱、膀胱邪熱、腎命相火),下潤腎燥而滋陰,入二經氣分(黃柏入二經血分,故二藥必相須而行)。
消痰定嗽,止渴安胎(莫非清火之用)。
治傷寒煩熱,蓐勞(産勞)骨蒸(退有汗之骨蒸),燥渴虛煩,久瘧下痢(治嗽者,清肺火也。
治渴者,清胃熱也。
退骨蒸者,瀉腎火也),利二便,消浮腫(小便利則腫消。
東垣曰:熱在上焦氣分,結秘而渴,乃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
宜用滲濕之藥,瀉火清金,滋水之化源。
熱在下焦血分,便閉而不渴,乃真水不足,膀胱幹涸,無陰則陽無以化。
宜用黃柏、知母大苦寒之藥,滋腎與膀胱之陰。
而陽自化,小便自通。
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于下,宜清、宜燥、宜升。
又有隔二隔三之治:如肺不燥,但膀胱熱,宜瀉膀胱,此正治;如因肺熱不能生水,則清肺,此隔二之治;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上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燥胃健脾,此隔三之治。
瀉膀胱,黃柏、知母之類;清肺,車前、茯苓之類;燥脾,二術之類。
昂按: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不獨便閉也)。
然苦寒傷胃而滑腸,多服令人瀉(李士材曰:苦寒肅殺,非長養萬物者也。
世以其滋陰,施之虛損之人,則如水益深矣,特表出以為戒)。
得酒良。
上行酒浸,下行鹽水拌。
忌鐵。
龍膽草 瀉肝膽火,下焦濕熱 大苦大寒,沉陰下行。
益肝膽而瀉火(相火寄于肝膽,有瀉無補,瀉其邪熱,即所以補火也),兼入膀胱、腎經。
除下焦之濕熱,與防己同功。
酒浸亦能外行、上行。
治骨間寒熱(腎主骨),驚痫邪氣(肝經風火),時氣溫熱,熱痢疸黃、寒濕腳氣(足傷濕熱,則成腳氣。
腫而痛者,為濕腳氣,宜清熱利濕搜風。
又有攣縮枯細,痛而不腫者,名幹腳氣,宜養血潤燥),咽喉風熱,赤睛肉(瀉肝膽火,能明目。
元素曰:柴胡為主,龍膽為使,目疾要藥。
昂按:若目疾初起,宜發散,忌用寒涼),癰疽瘡疥。
過服損胃。
甘草水浸一宿,曝用。
小豆、貫衆為使。
忌地黃。
青黛 瀉肝,散郁火 鹹寒,色青瀉肝。
散五髒郁火,解中、下焦蓄蘊風熱(《衍義》曰:一婦患臍、腹、二陰遍生濕瘡,熱癢而痛,出黃汁,二便澀。
用鳗鲡、松脂、黃丹之類塗之,熱痛愈甚。
其婦嗜酒,喜食魚、蝦發風之物。
乃用馬齒苋四兩研爛,入青黛一兩和塗,熱痛皆去,仍服八正散而愈。
此中、下焦蓄蘊風熱。
毒氣若不出,當作腸風、内痔。
婦不能禁酒物,果仍發痔) 。
治傷寒發斑,吐咯血痢(陰虛火炎者忌用。
合杏仁研,置柿餅中煨食,名聖餅子,治咯血)。
小兒驚痫,疳熱丹熱,敷癰瘡、蛇犬毒。
即靛花。
取嬌碧者,水飛淨用(内多鍛石,故須淘淨)。
大青 瀉心胃熱毒 微苦鹹,大寒。
解心胃熱毒。
治傷寒,時疾熱狂,陽毒發斑(熱甚傷血,裡實表虛,則發斑。
輕如疹子,重如錦紋。
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多死。
《活人書》:治赤斑煩痛,有犀角大青湯),黃膽熱痢,丹毒喉痹。
處處有之。
高二三尺,莖圓葉長,葉對節生,八月開小紅花成簇,實大如椒,色赤。
用莖葉。
牽牛 大瀉氣分濕熱 辛熱有毒,屬火善走。
入肺經,瀉氣分之濕熱(肺主氣,火能平金而洩肺),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通下焦郁遏。
及大腸風秘、氣秘,利大小便,逐水消痰,殺蟲堕胎。
治水腫喘滿癖氣塊。
若濕、熱在血分、胃弱氣虛人禁用(東垣曰:牽牛苦寒誤矣,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乃瀉氣之藥,比諸辛藥洩氣尤甚。
若濕從下受,下焦主血,血中之濕,宜苦寒之味。
而反用辛熱之藥,洩上焦之氣,是血病瀉氣,使氣血俱損也。
王好古曰: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
時珍曰:一婦腸結,年幾六十,服養血潤燥藥,則泥結,服硝黃藥,則若罔知。
如此三十餘年。
其人體肥膏梁而多郁,日吐酸痰乃寬。
此乃三焦氣滞,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不能下潤腸腑,非血燥也。
潤劑留滞,硝、黃入血,不能入氣,故無效。
用牽牛為末,皂角膏丸,才服便通。
外甥素多酒色病,二便不通,脹痛呻吟七晝夜,用通利藥不效。
予言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隧路,病在二陰之間。
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
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倍牽牛,三服而平。
東垣補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鹽水炒黑,佐沉香、杜仲、肉桂、破故紙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
有黑、白二種,黑者(亦名黑醜)力速。
取子淘去浮者,舂去皮用。
得木香、幹姜良(此藥漢前未入本草,故仲景方中無此。
《别錄》始載之,宋後始多用者)。
防己 通,行水,瀉下焦血分濕熱 大苦大寒(《本經》)平,《别錄》溫)。
太陽(膀胱)經藥。
能行十二經,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水之要藥。
治肺氣喘嗽(水濕),熱氣諸痫(降氣下痰),濕症腳氣(足傷寒濕為腳氣。
寒濕郁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
防己為主藥。
濕加苡仁、蒼術、木瓜、木通,熱加芩、柏,風加羌活、萆,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
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
不與腳氣同論),水腫風腫,癰腫惡瘡。
或濕熱流入十二經,緻二陰不通者,非此不可。
然性險而健,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十劑》曰:通可去滞,通草防己之屬是也。
通草即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為通與燥劑無以别矣。
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
本集以行水為通劑,改熱藥為燥劑)。
出漢中,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名漢防己;黑點黃腥木強者,名木防己,不佳(陳藏器曰:治風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
酒洗用。
惡細辛。
畏萆。
葶苈 大瀉氣秘,通,行水 辛苦大寒。
屬火性急,大能下氣,行膀胱水。
腫中水氣急者,非此不能除。
破積聚症結,伏留熱氣,消腫除痰,止嗽定喘(水濕泛溢,為腫脹,為痰嗽,為喘滿)通經利便。
久服令人虛(《十劑》曰:洩可去閉,葶苈、大黃之屬是也。
大黃洩陰分血閉,葶苈洩陽分氣閉,氣味俱濃,不減大黃。
然有甜、苦二種,甜者性緩,苦者性急,洩肺而傷胃,宜大棗輔之。
仲景有葶苈大棗瀉肺湯,治肺氣喘急不得卧。
昂按:輔以大棗,補土所以制水)。
子如黍米,微長色黃。
合糯米微炒,去米用。
得酒良。
榆皮為使。
甘遂 大通,瀉經隧水濕 苦寒有毒。
能瀉腎經及隧道水濕,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為下水之聖藥(仲景大陷腸湯用之)。
主十二種水,大腹腫滿(名水蠱。
喻嘉言曰:腎為水谷之海,五髒六腑之源。
脾不能散胃之水精于肺,而病于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于膀胱,而病于上。
腎不能司胃之關,時其輸洩,而病于下,以緻積水浸淫,無所底止。
腎者,胃之關也。
前陰利水,後陰利谷。
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
有五髒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内筋骨。
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别,不可輕瀉藥,當知病在何經何髒,方可用之。
按:水腫有痰裹食和瘀血、緻清不升濁不降而成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熱沖擊、秘結不通而成者,證屬有餘。
有服寒涼傷飲食、中氣虛衰而成者;有大病後正氣衰憊而成者,有小便不通、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證屬不足。
宜分别治之。
然其源多由中氣不足而起。
丹溪曰:水病當以健脾為主,使脾實而氣運,則水自行。
宜參、苓為君,視所挾證加減,苟徒用利水藥,多緻不救),瘕疝積聚,留飲宿食,痰迷癫痫。
虛者忌用。
皮赤肉白,根作連珠。
重實者良。
面裹煨熟用(或用甘草、荠汁浸三日,其水如墨,以清為度,再面裹煨)。
瓜蒂為使。
惡遠志。
反甘草(張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用,取其相反以立功也。
有治水腫及腫毒者,以甘遂末敷腫處,濃煎甘草湯服之,其腫立消,二物相反,感應如此)。
大戟 大瀉,通髒腑水濕 苦寒有毒。
能瀉髒腑水濕,行血發汗,利大小便。
治十二種水,腹滿急痛,積聚症瘕,頸腋癰腫,風毒腳腫,通經堕胎。
誤服損真氣(時珍曰:痰涎為物,随氣升降,無處不到。
入心則迷,成癫痫;入肺則塞竅,為咳喘背冷;入肝則脅痛幹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隐痛;入皮肉則瘰癰腫。
陳無擇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
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
則結為痰。
大戟能洩髒腑水濕,甘遂能行經絡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痰氣,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又曰:錢仲陽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
複雲痘症變黑歸腎者,用百祥膏下之,非瀉腎也,瀉其腑,則髒自不實。
腑者,膀胱也。
百祥惟大戟一味,能行膀腕之水故也。
竅謂非獨瀉腑,乃腎邪實而瀉肝也。
實則瀉其子,大戟浸水青綠,肝膽之色也。
痘症毒盛火熾,則水益涸,風挾火勢,則土受虧,故津液内竭,不能化膿,而成黑陷之證,瀉其風火之毒,所以救腎扶脾也。
昂按:瀉心乃所以補心,瀉腎即所以救腎,邪熱退,則真陰複矣。
《機要》用大戟一兩,棗三枚,同煮焙幹,去戟,用棗丸服,名棗變百祥丸)。
杭産紫者為上,北産白者傷人。
漿水煮,去骨用。
得大棗則不損脾。
畏菖蒲。
反甘草。
商陸 大通,行水 苦寒有毒(諸家辛酸,時珍苦寒)。
沉陰下行,與大戟、甘遂同功。
療水腫脹滿(腫屬脾,脹屬肝。
腫則陽氣猶行,如單脹而不腫者名臌脹,為木橫克土,難治。
腫脹朝寬暮急為血虛,朝暮俱急為氣血兩虛。
腫脹由心腹而散四肢者吉,由四肢而入心腹者危。
男自下而上,女自上而下,皆難治)。
瘕疝癰腫。
喉痹不通,(薄切醋炒,塗喉中良),濕熱也病。
瀉蠱毒,敷惡瘡,堕胎孕,令人見鬼神。
取花白者根(赤者傷人,隻堪貼臍,入麝三分搗貼,小便利則,腫消),黑豆湯浸蒸用。
得蒜良。
芫花 大通,行水 苦寒有毒。
去水飲痰癖。
療五水在五髒、皮膚,脹滿喘急,痛引胸脅,咳嗽瘴瘧(五水者,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也。
水積胸中,堅滿如石,名石水。
汗如柏汁,名黃汗,久不愈必緻癰膿。
時珍曰:仲景治傷寒太陽證,表未解,心下有水而咳,幹嘔發熱,或喘或利者,小青龍湯主之。
表已解,有時頭痛,汗出惡寒,心下有水,幹嘔,痛引兩脅,或喘或嗽者,十棗湯主之。
蓋青龍散表邪,使水從汗出,《内經》所謂開鬼門也;十棗逐裡邪,使水從兩便出,《内經》所謂潔淨府、去陳法也。
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棗十枚)。
葉似柳,二月開花紫碧色,葉生花落。
陳久者良。
醋煮過,水浸曝用。
根療疥,可毒魚。
反甘草(鬥訟者,取葉擦皮膚,辄作赤腫,假傷以誣人)。
荛花 大通,行水 辛散結、苦洩熱,行水捷藥,主治略同芫花。
澤漆 通,行水 辛苦微寒。
消痰退熱,止嗽殺蟲,利大、小腸。
治大腹水腫,益丈夫陰氣。
生平澤,葉園黃綠,頗類貓睛,一名貓兒眼睛草。
莖中有白汁,黏人(時珍曰:《别錄》雲是大戟苗,非也。
功相類耳)。
常山 宣,吐痰,截瘧,通,行水 辛苦而寒,有毒。
能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痰有六:風痰、寒痰、濕痰、熱痰、食痰、氣痰也。
飲有五,流于肺為支飲,于肝為懸飲,于心為伏飲,于經絡為溢飲,于腸胃為痰飲也。
常山力能吐之,下之),專治諸瘧。
然悍暴能損真氣,弱者慎用(時珍曰:常山蜀漆,韌痰截瘧,須在發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後用之。
瘧有經瘧、髒瘧、風、寒、暑、濕、痰、食、瘴、鬼之别,須分陰、陽、虛、實,不可概論。
常山蜀漆,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穿山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槟榔則入脾。
蓋無痰不作瘧,一物之功,亦在驅逐痰水而已。
李士材曰:常山發吐,唯生用、多用為然。
與甘草同用亦必吐。
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每見奇功,未見其或吐也。
世人泥于雷老人久病忌服之說,使良藥見疑,沉難起,抑何愚也。
常山吐瘧痰,瓜蒂吐熱痰,烏附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吐風痰)。
雞骨者良。
酒浸蒸或炒用。
栝蒌為使。
忌蔥、茗。
莖葉名蜀漆,功用略同(古方有蜀漆散,取其苗性輕揚,發散上焦邪結)。
甘草水拌蒸。
藜蘆 宣,引吐 辛寒至苦,有毒。
入口即吐,善通頂,令人嚏,風痫證多用之(張子和曰:一婦病風痫,初一、二年一作,後漸日作,甚至一日數作,求死而已。
值歲大饑,采百草食,見野草若蔥,采蒸飽食,覺不安,吐膠涎數日,約一二鬥,汗出如洗,甚昏困,後遂輕健如常人。
以所食蔥訪人,乃憨蔥苗,即藜蘆是矣。
時珍曰:和王妃年七十,中風不省,牙關緊閉。
先考太醫吏目月池翁診視,藥不得入。
不獲已,打去一齒,濃煎藜蘆湯灌之,少頃噫氣,遂吐痰而蘇。
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誠然)。
取根去頭。
用黃連為使。
反細辛、芍藥、諸參。
惡大黃。
畏蔥白(吐者、服蔥湯即止)。
木通 古名通草 輕,通,行水,瀉小腸火 甘淡輕虛。
上通心包,降心火,清肺熱(心火降。
則肺熱清矣),化津液(肺為水源,肺熱清,則津液化,水道通),下通大、小腸,膀胱,導諸濕熱由小便出(故導赤散用之。
凡利小便者,多不利大便,以小水愈通,大便愈燥也。
木通能入大腸,兼通大便),通利九竅,血脈關節。
治胸中煩熱,遍身拘痛(楊仁齋雲:遍身隐熱、疼痛拘急、足冷,皆伏熱傷血。
血屬于心,宜木通以通心竅,則經絡流行也),大渴引飲(中焦火),淋瀝不通(下焦火,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移熱于小腸,則淋秘),水腫浮大(利小便),耳聾(洩腎火,通竅)目眩,口燥舌幹(舌為心苗),喉痹咽痛(火炎上焦),鼻(熱壅清道,則氣窒不通)失音(清金),脾熱好眠(脾主四肢,倦則好眠。
心為脾母,心熱清,脾熱亦除),除煩退熱,止痛排膿,破血催生,行經下乳(火不亢于内,氣順血行,故經調有準,乳汁循常)。
汗多者禁用(東垣曰: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則寒水斷流;膀胱受濕熱,癃閉約束,則小便不通,宜此治之。
寒水,太陽膀胱也。
朱二允曰:火在上則口燥,眼赤、鼻幹,在中則心煩、嘔哕、浮腫,在下則淋秘、足腫,必借此甘平之性,瀉諸經之火,火退則小便自利,便利則諸經火邪,皆從小水而下降矣。
君火宜木通,相火宜澤瀉,利水雖同,所用各别)。
藤有細孔,兩頭皆通(故通竅)。
通草 古名通脫木 輕、通、利水、退熱 色白氣寒,體輕味淡。
氣寒則降,故入肺經,引熱下行而利小便;味淡則升,故入胃經,通氣上達而下乳汁。
治五淋水腫,目昏耳聾,鼻塞失音(淡通竅,寒降火,利肺氣),退熱催生。
澤瀉 通,利水,瀉膀胱火 甘淡微鹹。
入膀胱,利小便,瀉腎經之火邪,功專利濕行水。
治消渴痰飲,嘔吐瀉痢,腫脹水痞,腳氣疝痛,淋瀝陰汗(陰間有汗),尿血洩精(既利水而又止洩精,何也?此乃濕熱為病。
不為虛滑者言也,虛滑則當用補澀之藥),濕熱之病。
濕熱既除,則清氣上行。
又能養五髒,益氣力,起陰氣,補虛損,止頭旋,有聰耳、明目之功(脾胃有濕熱,則頭重耳鳴目昏。
滲去其濕,則熱亦随去,土乃得令,而精氣上行。
故《本經》列之上品,雲聰耳明目,而六味丸用之,今人多以昏目疑之)。
多服昏目(小便過利,而腎水虛故也。
眼中有水,屬膀胱,過利則水涸而火生。
張仲景八味丸用澤瀉,寇宗謂其接引桂附入腎經。
李時珍曰:非接引也,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也。
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阖一辟,此乃玄妙。
後人不知此理,專一于補,必緻偏勝之患矣。
王履曰:地黃、山茱、茯苓、丹皮,皆腎經藥,桂、附右腎命門之藥,何待接引乎?錢仲陽謂:腎為真水,有補無瀉。
或雲脾虛腎旺,故瀉腎扶脾,不知腎之真水不可瀉,瀉其伏留之邪耳!脾喜燥,腎惡燥,故兼補為難。
易老雲:去脬中留垢,以其微鹹能瀉伏水故也。
昂按:六味丸有熟地之溫,丹皮之涼,山藥之澀,茯苓之滲,山茱之收,澤瀉之瀉。
補腎而兼補脾,有補而必有瀉,相和相濟,以成平補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
即有加減,或加紫河車一具,或五味、麥冬、杜仲、牛膝之類,不過一二味,極三四味而止。
今人或疑澤瀉之瀉而減之,多揀本草補藥,恣意加入,有補無瀉。
且客倍于主,責成不專,而六味之功,且退處于虛位,失制方配合之本旨矣,此近世庸師之誤也)。
鹽水拌,或酒浸用。
忌鐵。
車前草 通,行水,瀉熱,涼血 甘寒。
涼血去熱,止吐衄,消瘕瘀,明目通淋(凡利水之劑,多損于目。
惟此能解肝與小腸之熱,濕熱退而目清矣。
雷曰:使葉,勿使莖、蕊)。
子,甘寒。
清肺、肝風熱,滲膀胱濕熱,利小便而不走氣,與茯苓同功,強陰益精,令人有子(腎有二竅,車前子能利水竅而固精竅。
精盛則有子,五子衍宗丸用之,枸杞、菟絲各八兩,五味、複盆各四兩,車前二兩,蜜丸。
慣遺洩者,車前易蓮子。
時珍曰:人服食,須佐他藥,如六味丸之用澤瀉可也,若單用則過瀉)。
治濕痹五淋,暑濕瀉痢(歐陽文忠患暴下,國醫不能愈。
夫人雲:市有藥,三文一貼甚效。
公不肯服,夫人雜他藥進之,一服而愈。
問其方,乃車前子為末,米飲下二錢。
一雲此藥利水而不動氣,水道利則清濁分,谷髒自止矣),目赤障翳(能除肝熱),催生下胎。
酒蒸搗餅,焙研(酒蒸搗餅,入滋補藥。
炒研,入利水洩瀉藥)。
燈草 輕,通,利水,清熱 甘淡而寒。
降心火(心能入心),清肺熱,利小腸(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火清則肺熱小腸亦清,而熱從小便出矣),通氣止血。
治五淋水腫,燒灰吹喉痹,塗乳止夜啼,擦癬最良(縛成把,擦摩極癢時,蟲從草出,浮水可見,十餘次則能斷也)。
瞿麥 通,利水,破血 苦寒。
降心火,利小腸,逐膀胱邪熱,為治淋要藥(故八正散用之。
五淋大抵皆屬濕熱,熱淋宜八正及山栀、滑石之類;血淋宜小薊、牛膝;膏腎虛淋宜補腎,不可獨瀉;老人氣虛者,宜參、術兼木通、山栀;亦有痰滞中焦作淋者,宜行痰兼通利藥,最忌發汗,汗之必便血)。
破血利竅,決癰消腫,明目去翳,通經堕胎。
性利善下,虛者慎用(寇宗曰:心經雖有熱,而小腸虛者服之,則心熱未清,而小腸别作病矣)。
花大如錢,紅白斑斓,色甚斌媚,俗呼洛陽花。
用蕊、殼。
丹皮為使。
惡螵蛸(産後淋當去血,瞿麥、蒲黃皆為要藥)。
蓄 一名扁竹 通淋 苦平。
殺蟲疥,利小便。
治黃膽熱淋,蛔咬腹痛,蟲蝕下部(煮服)。
葉細如竹,弱莖蔓引,促節有粉,三月開紅花。
天仙藤 通,活血,消腫 苦溫。
疏氣活血。
治風勞腹痛,妊娠水腫(有天仙藤散,專治水腫)。
葉似葛,圓而小,有白毛,根有須,四時不凋(一雲即青木香藤)。
地膚子 通,利水,補陰 甘苦氣寒。
益精強陰,入膀胱,除虛熱,利小便而通淋(時珍曰:無陰則陽無以化,亦猶東垣治小便不通,用知、柏滋腎之意。
王節齋曰:小便不禁或頻數,古方多以為寒,而用溫澀之藥。
殊不知屬熱者多,蓋膀胱火邪妄動,水不得甯,故不能禁而頻數也。
故老人多頻數,是膀胱血少,陽火偏旺也。
治法當補膀胱陰血,瀉火邪為主,而佐以收澀之劑,如牡蛎、山茱、五味之類,不可獨用。
病本屬熱,故宜瀉火。
因水不足,故火動而緻便數,小便既多,水益虛矣,故宜補血。
補血瀉火,治其本也。
收之澀之,治其标也)。
治疝,散惡瘡(煎湯,洗瘡疥良)。
葉作浴湯,去皮膚風熱丹腫,洗眼除雀盲澀痛。
葉如蒿,莖赤,子類蠶砂。
惡螵蛸。
石韋 通淋,補勞 甘苦微寒。
清肺金以滋化源(凡行水之藥,必皆能先清肺火),通膀胱而利水道。
益精氣,補五勞(利濕清熱之功。
高陽生對宣帝治勞傷,用石韋計)。
治淋崩發背(炒末,冷調,酒服)。
生石陰,柔韌如皮,背有黃毛。
去毛,微炙用。
杏仁、滑石、射幹為使,得菖蒲良。
生古瓦上者名瓦韋,治淋。
海金砂 通淋,瀉濕熱 甘寒淡滲。
除小腸、膀胱血分濕熱。
治腫滿、五淋、莖痛。
得栀子、牙硝、硼砂,治傷寒熱狂(大熱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義也)。
莖細如線,引竹木上。
葉級皺處,有砂黃赤色。
忌火。
茵陳 通,利濕熱,治諸黃 苦燥濕,寒勝熱。
入足太陽(膀胱)經。
發汗利水,以洩太陰、陽明(脾、胃)之濕熱。
為治黃膽之君藥(脾胃有濕熱則發黃,黃者,脾之色也。
熱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
亦有寒濕發黃、身熏黃而色暗。
大抵治以茵陳為主,陽黃加大黃、栀子,陰黃加附子、幹姜,各随寒熱治之)。
又治傷寒時疾,狂熱瘴瘧,頭痛頭旋,女人瘕疝(皆濕熱為病)。
香薷 宣,通,利濕,清暑 辛散皮膚之蒸,溫解心腹之凝結。
屬金、水而主肺,為清暑之主藥。
肺氣清,則小便行而熱降(暑必兼濕,治暑必兼利濕,若無濕,但為幹熱,非暑也)。
治嘔逆水腫(熬膏服,小便利則消)、腳氣口氣(煎湯含敷)。
單服治霍亂轉筋(時珍曰:暑月乘涼飲冷,緻陽氣為陰邪所遏,反中入内,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吐瀉霍亂,宜用之,以發越陽氣、散暑和脾則愈。
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傷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出如雨,煩躁喘促,或瀉或吐者,乃内傷之證。
宜用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
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濟之熱矣。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宜多服,今人謂能解暑,概用代茶,誤矣!李士材曰:香薷為夏月發汗之藥,其性溫熱,隻宜于中暑之人,若中熱者誤服之,反成大害,世所未知。
按潔古雲:中暑為陰證、為不足,中熱為陽證、為有餘。
經曰:氣盛身寒,得之傷寒;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故中暑宜溫散,中熱宜清涼。
身寒“寒”字,當“熱”字看,傷寒必病熱)。
陳者勝(宜冷凍飲料,熱服令人瀉)。
青蒿 瀉熱,補勞 苦寒。
得春木少陽之令最早(二月生苗),故入少陽、厥陰(肝膽)血分。
治骨蒸勞熱(童便搗汁,取汁熬膏),蓐勞虛熱(凡苦寒之藥,多傷胃氣。
惟青蒿芳香入脾,獨宜于血虛有熱之人,以其不犯胃氣也),風毒熱黃,久瘧久痢,瘙疥惡瘡,鬼氣屍疰(時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蒿懸門庭,可辟邪。
冬至元旦,各服一錢亦良,則青蒿之治鬼疰,蓋亦有所伏也),補中明目。
童便浸葉用,熬膏亦良。
使子勿使葉,使根勿使莖。
附子 大燥,回陽,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辛甘有毒,大熱純陽。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
能引補氣藥以複散之元陽,引補血藥以滋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同幹姜、桂枝,溫經散寒發汗),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濕(能引火下行,亦有津調貼足心者。
入八味丸内,亦從地黃等補陰)。
治三陰傷寒(吳绶曰:附子陰證要藥。
凡傷寒傳變三陰,中寒夾陰,身雖大熱,而脈沉細者;或厥陰腹痛,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
若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
東垣治陰盛格陽,傷寒面赤目赤,煩渴引飲,脈七八至。
但按之則散,用姜附湯加人參,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聖之妙也),中寒中風(卒中曰中,漸傷曰傷。
輕為感冒,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氣厥痰厥(虛寒而厥者宜之。
如傷寒陽盛格陰,身冷脈伏,熱厥似寒者,誤投立斃,宜承氣、白虎等湯),咳逆(風寒)嘔哕(胃寒),膈噎(膈噎,多由氣血虛、胃冷、胃槁而成。
飲可下而食不可下,槁在吸門,喉間之厭會也。
食下胃脘痛,須臾吐出,槁在贲門,胃之上口也,此上焦,名噎。
食下良久吐出,槁在幽門,胃之下口也,此中焦,名膈。
朝食暮吐,槁在闌門,大、小腸下口也,此下焦,名反胃。
又有痰飲、食積、瘀血壅塞胃口者。
如寒痰胃冷,則宜姜、附、參、術;胃槁者,當滋潤,宜四物牛羊乳,血瘀者加韭汁。
當與韭汁、牛乳二條參看論治),脾洩(命火不足),冷痢寒瀉,霍亂轉筋(脾虛,寒客中焦為霍亂。
寒客下焦肝腎為轉筋。
熱霍亂者禁用),拘攣風痹,症瘕積聚,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小兒慢驚,痘瘡灰白,癰疽不斂,一切沉寒痼冷之證(經曰:陰盛主内寒,陽虛生外寒)。
助陽退陰,殺邪辟鬼(本草未載),通經堕胎(凡陰證用姜、附藥,宜冷服,熱因寒用也。
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
治之以寒,則陰益盛,治之以熱,則拒格不納。
用熱藥冷凍飲料,下嗌之後,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緻大益,此反治之妙也。
又有寒藥熱飲治熱證者,此寒因熱用,義亦相同也。
經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如用寒治熱,用熱治寒,此正治也。
或以寒治寒,以熱治熱,此反治也。
經所謂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蓋借寒藥、熱藥為反佐,以作向導也,亦曰從治。
王好古曰:用附子以補火,必防涸水。
如陰虛之人,久服補陽之藥,則虛陽益熾,真陰愈耗,精血日枯,而氣無所附麗,遂成不救者多矣)。
母為烏頭,附生者為附子,連生者為側子,細長者為天雄,兩岐者為烏喙。
五物同出異名。
附子以西川彰明赤水産者為最,皮黑體圓、底平八角、重一兩以上者良(或雲二兩者更勝,然難得)。
生用發散,熟用峻補(趙嗣真曰: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四逆湯生附配幹姜,補中有發,其旨微矣。
丹溪曰:烏附行經,仲景八味丸用為少陰向導,後世因以為補藥,誤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以行地黃之滞耳。
相習用為風及補藥,殺人多矣。
昂按:附子味甘氣熱,峻補元陽。
陽微欲絕者、回生起死,非此不為功,故仲景四逆、真武、白通諸湯多用之。
其有功于生民甚大,況古人日用常方,用之最多,本非禁劑。
丹溪乃僅以為行經之藥,而雲用作補藥多緻殺人,言亦過矣。
蓋丹溪法重滋陰,故每訾陽藥,亦其偏也。
王節齋曰:氣虛用四君子湯,血虛用四物湯,虛甚者俱宜加熟附。
蓋四君、四物,皆平和寬緩之劑,須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
附子熱藥,本不可輕用,但當病,則雖暑熱時月,亦可用也)。
水浸,面裹煨,令發坼,乘熱切片,炒黃,去火毒用。
又法,甘草二錢,鹽水、姜汁、童便各半盞,煮熟用(今人用黑豆煮亦佳)。
畏人參、黃、甘草、防風、犀角、綠豆、童便。
反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蔹。
中其毒者,黃連、犀角、甘草煎湯解之,黃土水亦可解。
烏頭功同附子而稍緩。
附子性重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