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部
關燈
小
中
大
。
寒濕搏之,則凝滞而行遲,為不及;火熱搏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郁邪入血中,為陰滞于陽;血郁邪入氣中,為陽滞于陰,緻生惡毒,然百病皆由此起也。
芎、歸能和血行氣而通陰陽),男婦一切血證。
然香竄辛散,能走洩真氣,單服久服,令人暴亡(單服則髒有偏勝,久服則過劑生邪,故有此失。
若有配合節制,則不至此矣。
昂按:芍、地酸寒為陰,芎、歸辛溫為陽,故四物取其相濟以行血藥之滞耳。
川芎辛散,豈能生血者乎?治法雲:驗胎法,婦人過經三月,用川芎末,空心熱湯調服一匙,腹中微動者是胎,不動者是經閉)。
蜀産為川芎,秦産為西芎,江南為撫芎。
以川産大塊、裡白不油、辛甘者勝,白芷為使。
畏黃連、硝石、滑石。
惡黃、山茱萸。
白芍藥 補血,瀉肝,澀,斂陰 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為手、足太陰(肺脾)行經藥。
瀉肝火(酸斂汗,肝以斂為瀉,以散為補),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
肝木不克土,則脾安。
土旺能生金,則肺安。
脾和肺安,則腠理固矣),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酸主收斂),散惡血,利小便(斂陰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謂也),緩中止痛(東垣曰:經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益氣除煩,斂汗安胎,補勞退熱。
治瀉痢後重(能除胃中濕熱),脾虛腹痛(瀉痢俱太陰病,不可缺此,寒瀉冷痛忌用。
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
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
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于肉裡,白芍能行營氣,甘草能斂逆氣,又痛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
天民又曰:白芍隻治血虛腹痛,餘不治,以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心痞脅痛(脅者,肝膽二經往來之道。
其火上沖,則胃脘痛,橫行則兩脅痛。
白芍能理中瀉肝),肺脹喘噫(嗳同),癰腫疝瘕。
其收降之體,又能入血海(沖脈為血海,男女皆有之),而至厥陰(肝)。
治鼻衄(鼻血曰衄,音女六切)目澀,肝血不足(退火益陰,肝血自足),婦人胎産,及一切血病。
又曰産後忌用(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
時珍曰:産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也。
寇氏曰:減芍藥以避中寒。
微寒如芍藥,古人猶諄諄告誡,況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耶?同白術補脾,同參、補氣,同歸、地補血,同芎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症,同姜、棗溫經散濕)。
赤芍藥主治略同,尤能瀉肝火,散惡血,治腹痛堅積,血痹疝瘕(邪聚外腎為疝,腹内為瘕),經閉腸風,癰腫目赤(皆散瀉之功)。
白補而收,赤散而瀉。
白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産後俱忌用。
赤白各随花色,單瓣者入藥。
酒炒用(制其寒),婦人血分醋炒,下痢後重不炒。
惡芒硝、石斛。
畏鼈甲、小薊。
反藜蘆。
生地黃 大瀉火 甘苦大寒,入心腎。
瀉丙火(小腸為丙火,心與小腸相表裡,導赤散與木通同用),清燥金(胃、大腸火),消瘀通經,平諸血逆。
治吐衄崩中(唾血者,血随唾出;咯血者,随痰咯出,或帶血絲,出腎經及肺經。
自兩脅逆上吐出者,屬肝經。
衄血者,血溢于腦,從鼻而出;咳血者,咳出痰内有血,并屬肺經。
吐出嘔出成盆成碗者,屬胃經。
經漏不止曰崩,血熱則妄行,宜以此涼之。
虛人忌用,用于幹地黃可也),傷寒陽強,痘症大熱(痘症用之甚多,本草未載)。
多服損胃。
生掘鮮者,搗汁飲之,或用酒制,則不傷胃。
生則寒,幹則涼,熱則溫(故分為三條,以便施用)。
幹地黃 補陰,涼血 甘苦而寒,沉陰而降。
入手足少陰(心、腎)、厥陰(心包、肝),及手太陽經(小腸)。
滋陰退陽,生血涼血。
治血虛發熱(經曰:陰虛生内熱),勞傷咳嗽(咳嗽陰虛者,地黃丸為要藥,亦能除痰。
丹溪曰: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痿痹驚悸(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即怔忡也。
有因心虛火動者,有因肝虛膽怯者,有因水停心下者,火畏水故悸也。
地黃能交心腎而益肝膽,亦能行水,故治之)。
吐衄尿血(痛為血淋,不痛為尿血。
由心、腎氣結,或憂思、房勞所緻,多屬虛寒,不可專作熱治)血暈崩(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足下熱痛,折跌絕筋(生地一斤,瓜姜糟一斤,生姜四兩,炒熟,傷折處,冷則易之。
又生地汁三分,酒一升半,煮服,下撲損瘀血),填骨髓,長肌肉,利大小便,調經安胎,又能殺蟲。
治心腹急痛(《海上方》:搗汁和面作饪食,能利出蟲,忌用鹽。
《本草彙》曰:丹溪雲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
不知血藥屬陰,其性凝滞,若胃虛氣弱之人,過服歸地等劑,反緻痞悶,飲食減少,變證百出,至死不悟,豈不惜哉! 大抵血虛,固不可專補其氣,而氣虛亦不可徒補其血也。
凡勞病,陽虛宜四君補氣;陰虛宜四物補血;陰陽俱虛者,宜合用,名八珍湯)。
江浙生者,南方陽氣力微;北方生者,純陰力大,以懷慶肥大菊花心者良。
酒制則上行外行,姜制則不泥膈。
惡貝母。
畏蕪荑。
忌萊菔、蔥、蒜、銅鐵器。
得酒、門冬、丹皮、當歸良。
熟地黃 平補肝腎,養血滋陰 甘而微溫。
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滋腎水,補真陰,填骨髓,生精血,聰耳明目(耳為腎竅,目為肝竅。
目得血而能視。
耳得血而能聰),黑發烏髭。
治勞傷風痹,胎産百病,為補血之上劑(丹溪曰:産前當清熱養血為主,産後宜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證,從未治之。
昂按:丹溪産後大補氣血一語,誠至當不易之論。
後人不善用之,多有風寒未解,瘀血未盡,妄施峻補,反緻大害者,不可不察。
王碩雲:男子多陰虛,宜熟地;女子多血熱,宜生地)。
以好酒拌砂仁末,浸蒸曬九次用(地黃性寒,得酒與火與日則溫。
性泥,得砂仁則和氣,且能引入丹田。
六味丸用之為君,尺脈弱者加桂、附,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尺脈旺者加知、柏,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何首烏 平補肝腎,澀精 苦堅腎,溫補肝,甘益血,澀收斂精氣。
添精益髓,養血祛風(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散),強筋骨,烏髭發(故名首烏),令人有子,為滋補良藥。
氣血太和,則勞瘦風虛、崩帶瘡痔、瘰癰腫諸病自已(營血調則癰腫消。
赤者,外科呼為瘡帚)止惡瘧(益陰補肝,瘧疾要藥,而本草不言治瘧。
時珍曰: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冬諸藥之上)。
有赤、白二種。
夜則藤交,一名六藤,有陰陽交合之象。
赤雄入血分,白雌入氣分。
以大如拳、五瓣者良,三百年者大如栲栳,服之成地仙。
凡使赤、白各半泔浸,竹刀刮皮切片,用黑豆與首烏拌勻,鋪柳甑,入砂鍋,九蒸九曬用。
茯苓為使。
忌諸血、無鱗魚、萊菔、蔥、蒜、鐵器(唐時有何首烏者,祖名能嗣,父名延秀。
能嗣五十八,尚無妻子,服此藥七日,而思人道,娶妻連生數子。
延秀服之,壽百六十歲。
首烏又服之,壽百三十歲,發猶烏黑,李翺為立何首烏傳。
然流傳雖久,服者尚少。
明嘉靖初,方士邵應節進七寶美髯丹,世宗服之,連生皇子,遂盛行于世。
方用赤、何首烏各一斤,黑豆拌,九蒸曬。
茯苓半斤,乳拌。
當歸、枸杞、菟絲各半斤,俱酒浸。
牛膝半斤,酒浸。
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破故紙四兩,黑芝麻炒,蜜丸。
并忌鐵器。
昂按:地黃、何首烏皆君藥也,故六味丸以地黃為君,七寶丹以何首烏為君,各有配合,未可同類而共施也。
即有加減,當各依本方随病而施損益。
今人多以何首烏加入地黃丸中,合兩方而為一方,是一藥二君,安所适從乎?失制方之本義也)。
牡丹皮 瀉伏火而補血 辛甘寒微。
入手足少陰(心、腎)、厥陰(心包、肝)。
瀉血中伏火(色丹故入血分。
時珍曰: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
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和血、涼血而生血(血熱則枯,涼則生),破積血(積瘀不去則新血不生),通經脈。
為吐衄必用之藥(血屬陰本靜,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竅)。
治中風,五勞,驚痫螈(筋脈伸縮抽掣為螈。
或手足抽掣,口眼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軟,時發時止為痫。
皆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随火湧所緻),除煩熱,療癰瘡(涼血),下胞胎,退無汗之骨蒸(張元素曰:丹皮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腎氣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
按《内經》曰: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
火之精為神,故心藏神)。
單瓣花紅者入藥,肉濃者佳。
酒拌蒸用。
畏貝母、菟絲、大黃。
忌蒜、胡荽、伏砒(時珍曰:花白者補,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别之) 續斷 補肝腎,理筋骨 苦溫補腎、辛溫補肝。
能宣通血脈而理筋骨。
主傷中,補不足(《經疏》曰:味甘故然) 暖子宮,縮小便,破瘀血。
治腰痛胎漏(懷妊瀝血),崩帶遺精,腸風血痢(《是齋方》:平胃散一兩,川續斷二錢半,每服二錢,米飲下,治時痢亦驗),癰痔腫毒。
又主金瘡折跌(以功命名),止痛生肌。
女科外科,需為上劑。
川産良。
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
去向裡硬筋,酒浸用。
地黃為使。
骨碎補 補腎,治折傷 苦溫補腎,故治耳鳴(耳鳴必由腎虛),及腎虛久瀉(研末,入豬腎煨熟,空心食之。
腎主二便,久瀉多屬腎虛,不可專責脾胃也)。
腎主骨,故治折傷(以功命名,粥和敷傷處。
經曰:腎者胃之關也。
前陰利水,後陰利谷),牙痛(炒黑為末,擦牙,咽下亦良)。
又入厥陰(心包,肝),能破血止血(入血行傷,故治折傷,粥和末裹傷處)。
根似姜而扁長,去毛用,或蜜拌蒸。
益母草 一名茺蔚 通行瘀血,生新血 辛微苦寒。
入手、足厥陰(心包、肝)。
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瘀血去則經調)。
治血風血暈,血痛血淋,胎痛産難,崩中帶下(帶脈橫于腰間,病生于此,故名為帶。
赤屬血,白屬氣。
氣虛者,補中益氣而兼升降。
血虛者,養血滋陰而兼調氣)。
為經産良藥,消疔腫乳癰(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
然辛散之藥,瞳子散大者忌服。
益母子主治略同,調經益精,明目(血滞病目者則宜之)活血,順氣逐風(氣行則血行,血活則風散),行中有補。
治心煩頭痛(血虛血熱之候),胎産帶崩,令人有子(有補陰之功。
時珍曰:益母根莖花葉實,皆可同用。
若治瘡腫胎産,消水行血,則宜并用;若治血分風熱,明目調經,用子為良。
蓋根莖花葉專于行,子則行中有補也。
《産寶》濟陰返魂丹,小暑端午或六月六日,采益母莖葉花實,為末蜜丸,治胎産百病。
《近效方》:搗汁熬膏亦良) 。
忌鐵。
子微炒用。
澤蘭 通、行血,消水 苦洩熱,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
入足太陰、厥陰(脾、肝)。
通九竅,利關節,養血氣,長肌肉,破宿血,調月經,消症瘕,散水腫(防己為使)。
治産後血瀝腰痛(瘀行未盡),吐血鼻血,目痛頭風,癰毒撲損。
補而不滞,行而不峻,為女科要藥(古方澤蘭丸甚多)。
時珍曰: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俱生下濕。
紫莖素枝,赤節綠葉,葉對節生,有細齒。
但以莖圓節長、葉光有歧者為蘭草;莖微方節短、葉有毛者為澤蘭。
嫩時并可(音那) 而佩之,《楚辭》所謂紉秋蘭以為佩是也(朱文公《離騷辨證》雲:必花葉俱香,燥濕不變,方可刈佩。
今之蘭蕙,花雖香而葉無氣,質弱易萎,不可刈佩),吳人呼為香草,俗名孩兒菊(夏日采,置發中,則發不,浸油塗發,去垢香澤,故名澤蘭)。
蘭草走氣分,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而為消渴良藥(經曰:數食肥甘,傳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澤蘭走血分,故能消水腫,塗癰毒,破瘀除症,而為婦人要藥。
以為今之山蘭者誤矣。
防己為使(寇宗、朱丹溪并以蘭草為山蘭之葉,李時珍考衆說以譏之。
按别本雲:蘭葉甘寒,清肺開胃,消痰利水,解郁調經,閩産者力勝。
閩産為勝,則是建蘭矣。
李士材雲:蘭葉禀金水之氣,故入肺髒,東垣方中嘗用之。
《内經》所謂治之以蘭除陳氣者是也,餘屢驗之。
李時珍又謂東垣所用乃蘭草也。
其集諸家之言曰:陳遁齋《閑覽》雲楚騷之蘭,或以為都梁香,或以為澤蘭,或以為猗蘭,當以澤蘭為正,今之所種如麥門冬者名幽蘭,非真蘭也,故陳止齋着盜蘭說以譏之。
既名幽蘭,正合騷經矣。
方虛谷《訂蘭說》言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兒菊者;今之所謂蘭,其葉如茅者,根名土續斷,因花馥郁,故得蘭名。
楊升庵曰:世以如蒲萱者為蘭,九畹之受誣也久矣。
又吳草廬《有蘭說》曰:蘭為醫經上品,有根有莖,草之植者也。
今所謂蘭無枝無莖,因黃山谷稱之,世遂謬指為離騷之蘭。
寇氏本草溺于流俗,反疑歸說為非。
夫醫經為實用豈可誣哉?今之蘭果可以利水殺蟲而除痰癖乎?其種盛于閩,朱子閩人,豈不識其土産而辨析若此。
世俗至今,猶以非蘭為蘭,何其惑之甚也。
昂按:朱子辨蘭,援《離騷》紉以為證,竊謂紉亦騷人風緻之詞耳。
如所雲飲木蘭之墜露,餐秋菊之落英,豈真露可飲而英可餐乎?又雲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豈真芰荷可衣芙蓉可裳乎?宋儒釋經執泥,恐未可為定論也。
第騷經既言秋蘭,則非春蘭明矣。
本經既言澤蘭,則非山蘭明矣。
是《離騷》之秋蘭,當屬本經之澤蘭無疑也。
然《離騷》不嘗曰春蘭兮秋菊乎?不又曰結幽蘭而延伫乎?不又曰疏石蘭以為芳乎?若秋蘭既屬之澤蘭,将所謂春蘭幽蘭石蘭者,又不得為山蘭,當是何等之蘭乎?且山蘭為花中最上之品,古今評者,列之梅、菊之前今反屈,于孩兒菊之下,以為盜襲其名,世間至賤之草皆收入本草,獨山蘭清芬佳品,擯棄不錄,何其不幸若斯之甚也!本草殺蟲之藥良多,皆未必有驗,至于行水消痰,固山蘭之葉力所優為者也。
蓋李時珍、陳、方、吳、楊輩,皆泥定陳藏器以澤蘭、蘭草為一類二種,遂并騷經而疑之。
崇澤蘭而黜山蘭,遂令蘭草無複有用之者。
不思若以為一類,則《本經》蘭草一條,已屬重出,何以《本經》蘭草反列之上品,而澤蘭止為中品乎?況一入氣分,一入血分,迥然不同也。
又騷經言蘭者凡五,除木蘭人所共識,其餘春蘭、秋蘭、幽蘭、石蘭若皆以為孩兒菊,是不特一類二種,且四種一類矣。
而以為九畹之受誣,豈理也哉?蓋《本經》言澤蘭,所以别乎山也;言蘭草,明用葉而不用其花也;騷經言秋蘭,所以别乎春也;言石蘭,所以别乎澤也。
愚謂秋蘭當屬澤蘭,而春蘭、石蘭定是山蘭。
其曰幽蘭,則山蘭之别名,以其生于深山窮谷故也。
寇氏、朱氏之論,又安可全非也,姑附愚說,以咨多識之士)。
白薇 瀉血熱 苦鹹而寒,陰陽、沖、任之藥。
利陰氣,下水氣。
主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不知人(陰虛火旺,則内熱主風。
火氣焚灼,故身熱支滿。
痰随火湧,故不知人),血厥(汗出過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而厥,婦人尤多。
此證宜白薇湯,白薇、當歸各一兩,參五錢,甘草錢半,每服五錢)熱淋,溫瘧灑灑,寒熱酸痛(寒熱作,則營氣不能内營,故酸痛),婦人傷中淋露(血熱。
千金白薇散治胎前産後遺尿不知時,白薇、芍藥等分,酒調服。
丹溪曰:此即河間所謂熱甚廷孔郁結,神無所依,不能收禁之意也。
廷孔,女人溺孔也),産虛煩嘔(仲景安中益氣竹皮丸用之。
《經疏》曰:古方調經種子,往往用之。
蓋不孕緣于血熱血少,而其源起于真陰不足,陽勝而内熱,故營血日枯也。
益陰清熱,則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須佐以歸、地、芍藥、杜仲、苁蓉等藥)。
似牛膝而短小柔軟。
去須酒洗用。
惡大黃、大戟、山茱、姜、棗。
艾葉 宣,理氣血,燥,逐寒濕 苦辛。
生溫,熟熱。
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
通十二經,走三陰(太、少、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胎動腰痛下血,膠艾湯良,阿膠、艾葉煎服,亦治虛痢)。
治吐衄崩帶(治帶要藥),腹痛冷痢,霍亂轉筋(皆理氣血、逐寒濕之效),殺蛇治癬(醋煎,外科有用幹艾作湯,投白礬二三錢,洗瘡,然後敷藥者。
蓋人血氣冷,必假艾力以佐陽,而艾性又能殺蟲也)。
以之灸(音九)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血熱為病者禁用(灸火則氣下行,入藥則熱上沖,不可過劑。
丹田氣弱,臍腹冷者,以熟艾裝袋,兜臍腹甚妙。
寒濕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内)。
陳者良,揉搗如綿,謂之熟艾,灸火用。
婦人丸散,醋煮搗餅,再為末用(入茯苓數片同研,則易細)。
煎服宜鮮者,苦酒(醋也)、香附為使(艾附丸,調婦人諸病。
宋時重湯陰艾,自明成化來,則以蕲州艾為勝。
雲灸酒壇,一灸便透。
《蒙筌》、《發明》,并以野艾為真蕲艾,雖香實非艾種)。
延胡索 宣,活血,利氣 辛苦而溫。
入手足太陰(肺、脾)、厥陰(心包、肝)經。
能行血中氣滞,氣中血滞,通小便,除風痹。
治氣凝血結,上下内外諸痛(通則不痛),症瘕崩淋,月候不調(氣血不和,因而凝滞,不以時至),産後血暈,暴血上沖,折傷積血,疝氣危急,為活血、利氣第一藥。
然辛溫走而不守(獨用力迅,宜兼補氣血藥),通經墜胎,血熱、氣虛者禁用。
根如半夏。
肉黃、小而堅者良。
酒炒行血,醋炒止血,生用破血,炒用調血。
紅花 古名紅蘭花 通,行血,潤燥 辛苦甘溫。
入肺經而破瘀血、活血(瘀行則血活。
有熱結于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為好。
吐未盡,加桃仁、紅花行之。
大抵鮮血宜止,瘀血宜行),潤燥,消腫止痛(凡血熱血瘀,則作腫作痛)。
治經閉便難,血運口噤,胎死腹中(非活血行血不能下),痘瘡血熱(本草不言治痘),喉痹不通。
又能入心經,生新血(須兼補益藥為佐使)。
俗用染紅,并作胭脂(胭脂活血解毒。
痘疔挑破,以油胭脂敷之良)。
少用養血,多則行血,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屬于沖、任。
紅花汁與相類,故治血病。
有産婦血悶而死,名醫陸氏以紅花敷十斤煮湯,寝婦于上而熏之,湯冷再加,半日而蘇。
《金匮》有紅蘭花酒,雲治婦人六十二種風)。
茜草 通,行血 色赤入營,氣溫行滞,味酸走肝,而鹹走血(《本經》苦寒),入厥陰(心包、肝)血分。
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
消瘀通經,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經(酒煎一兩,通經甚效)。
治風痹黃膽(疸有五:黃膽、谷疸、酒疸、黃汗疸、女勞疸。
此蓋蓄血發黃,不專于溫熱者也。
女勞疸必屬腎虛,亦不可以濕熱例治。
當用四物、知、柏壯其水,參、術培其氣,随證而加利濕清熱藥),崩運撲損,痔瘡疖。
血少者忌用。
根可染绛,忌鐵。
紫草 瀉血熱,滑腸 甘鹹氣寒。
入厥陰(心包、肝)血分。
涼血活血,利九竅,通二便(鹹寒性滑)。
治心腹邪氣(即熱也),水腫五痘,癬惡瘡(血熱所緻)及痘瘡血熱毒盛、二便閉澀者(血熱則毒閉,得紫草涼之,則血行而毒出。
大便利者忌之。
《活幼心書》雲:紫草性寒,小兒脾實者可用,脾虛者反能作瀉。
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用發痘瘡。
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誤矣)。
瀉者忌用。
去頭須,酒洗。
淩霄花 一名紫葳 瀉血熱 甘酸而寒。
入厥陰(心包、肝)血分。
能去血中伏火,破血去瘀。
生産乳餘疾,崩帶症瘕,腸結(不大便)血閉,淋風癢,血熱生風之證。
女科多用,孕婦忌之(《本經》雲:養胎。
《經疏》雲:破血之藥,非所宜也。
肺癰有用之為君藥者。
淩霄花為末,和密陀僧唾調,敷酒甚驗)。
藤生,花開五瓣,黃赤有點,不可近鼻,嗅之傷腦。
大小薊 瀉,涼血 甘溫(《大明》曰涼)。
皆能破血下氣,行而帶補。
治吐衄腸癰,女子赤白濁,安胎(涼血之功)。
小薊力微,能破瘀生新,保精養血,退熱補虛,不能如大薊之消癰毒(丹溪曰:小薊治下焦結熱血淋。
《本事方》:一人冷氣入陰囊,腫滿疼痛,煎大薊汁服,立瘥)。
兩薊相似,花如髻。
大薊莖高而葉皺,小薊莖低而葉不皺,皆用根。
三七 一名山漆 瀉,散瘀,定痛 甘苦微溫。
散血定痛。
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醋磨塗即散,已破者為末摻之)。
為金瘡杖瘡要藥(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後敷之,去瘀消腫易愈。
大抵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治血病)。
此藥近時始出,軍中恃之。
從廣西山洞來者,略似白芨、地黃,有節,味微甘,頗似人參。
以末摻豬血中,血化為水者真(近出一種,葉似菊艾,而勁濃有岐尖,莖有赤棱,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愛,而氣不香,根大如牛蒡,味甘極。
《易繁衍》雲是三七,治金瘡折傷血病甚效,與南中來者不同)。
地榆 澀,止血 苦酸微寒。
性沉而澀(本草未嘗言澀,然能收汗止血,皆酸斂之功也),入下焦,除血熱。
治吐衄崩中(血虛禁用),腸風(血鮮者為腸風,随感而見也;血瘀者為髒毒,積久而發也。
糞前為近血,出腸、胃;糞後為遠血,出肺、肝)血痢(蘇頌曰:古方斷下多用之。
寇宗曰:虛寒瀉痢,及初起者忌用。
蘇頌,着《本草圖科》)。
似柳根,外黑裡紅。
取上截,炒黑用。
梢皮行血。
得發良。
惡麥冬。
蒲黃 生滑行血,炒澀止血 甘平。
厥陰(心包、肝)血分藥。
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經脈,利小便,祛心、腹、膀胱寒、熱(同五靈脂,治心腹血氣痛,名失笑散)。
療撲打損傷,瘡疖諸腫(一婦舌脹滿口,以蒲黃頻摻,比曉乃愈。
宋度宗舌脹滿口,禦醫用蒲黃、幹姜末等分,搽之愈。
時珍曰:觀此則蒲黃之涼血、活血可知矣。
蓋舌為心苗,心包相火。
乃其臣使,得幹姜,是陰陽相濟也)。
炒黑性澀,止一切血,崩帶洩精。
香蒲,花中蕊屑,湯成入藥。
卷柏 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生用辛平,破血通經,治症瘕淋結。
炙用辛溫,止血,治腸風脫肛。
生石上,拳攣如雞足,俗呼萬年松。
凡使鹽水煮半日,井水煮半日,焙用。
茹 瀉,破血 辛寒,有小毒。
蝕惡肉,排膿血,殺疥蟲,除熱痹,破症瘕(《内經》同烏賊骨。
治婦人血枯)。
根如萊菔,皮黃肉白,葉長微闊,折之有汁,結實如豆,一顆三粒。
甘草為使。
庵子 瀉,行水,散血 苦辛微寒(《别錄》微溫)。
入肝經血分。
行水散血,散中有補。
治陽痿經澀,腰、膝、骨節重痛,産後血氣作痛,閃锉折傷(撲打方多用之)。
能制蛇(見之則爛)。
葉似菊而薄,莖似艾而粗。
薏苡為使。
郁金 宣,行氣解郁,瀉,洩血破瘀 辛苦氣寒。
純陽之品,其性輕揚上行,入心及包絡,兼入肺經。
涼心熱,散肝郁,下氣破血(行滞氣,亦不損正氣。
破瘀血,亦能生新血)。
治吐衄尿血,婦人經脈逆行(經不下行,上為吐衄諸症。
用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便服,其血自清。
痰中帶血者,加竹瀝),血氣諸痛,産後敗血攻心,癫狂失心(癫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證屬有餘。
此病多因驚憂、瘀血塞于心竅所緻。
郁金七兩,白礬三兩,米糊丸服,名白金丸。
郁金入心散惡血,明礬化頑痰故也),痘毒入心(郁金一兩,甘草二錢半,煮幹焙研末,冰片五分,每用一錢,加豬血五、七滴,新汲水下。
治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紫黑無膿),下蠱毒(同升麻服,不吐則下)。
出川廣,體銳圓如蟬肚,外黃内赤,色鮮微香,味苦帶甘者真(市人多以姜黃僞之)。
姜黃 瀉,破血,行氣 苦辛(《本草》大寒。
藏器、《大明》曰熱)色黃,入脾兼入肝經。
理血中之氣,下氣破血,除風消腫,功力烈于郁金。
治氣脹血積,産後敗血攻心,通月經,療撲損。
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風寒濕痹(血虛臂痛者勿用。
時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出川廣(陳藏器曰:郁金苦寒色赤,姜黃辛溫色黃)術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經疏》曰:姜黃主治,介乎三棱、郁金之間。
時珍曰:姜黃、郁金、莪術、形狀不同,大略相近。
但郁金入心,專治血;姜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術入肝,治氣中之血,稍為不同。
今時以扁如幹姜者,為片子姜黃。
圓如蟬腹者,為蟬肚郁金,并可染色,術形雖似郁金,而色不黃也)。
蓬莪術 瀉,破血,行氣,消積 辛苦氣溫。
入肝經血分。
破氣中之血(能通肝經聚血),消瘀通經,開胃化食,解毒止痛。
治心腹諸痛,冷氣吐酸,奔豚癖(酒、醋磨服。
,音賢,小腹積。
癖多見于男子,症瘕多見于婦人。
莪術香烈,行氣通竅,同三棱用,治積聚諸氣良。
按:五積,心積曰伏梁,起臍上至心下;肝積曰肥氣,在左脅;肺積曰息贲,在右脅;脾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腎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
治之不宜專用下藥,恐損真氣,宜于破血行氣藥中,加補脾胃藥。
氣旺方能磨積,正旺則邪自消也。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東垣五積方,用三棱、莪術,皆兼人參贊助成功。
按治積諸藥,神曲、麥芽化谷食,萊菔化面食,砂、阿魏、山查化肉食,紫蘇化魚、蟹毒,葛花、枳消酒積,麝香消酒積、果積,芫花、牽牛、大戟行水飲,三棱、莪術、鼈甲消症瘕,木香、槟榔行氣滞,礞石、蛤粉功痰積,巴豆攻冷積,大黃、芒硝攻熱積,雄黃、膩粉攻涎積,虻蟲、水蛭攻血積)。
雖為洩劑,亦能益氣(王好古曰:故治氣短不能接續。
大小七香丸、積香丸、諸湯散中多用之)。
根如生姜,莪生根下,似卵不齊,堅硬難搗。
灰火煨透,乘熱搗之(入氣分),或醋磨酒磨,或煮熟用(入血分)。
荊三棱 瀉,行氣,破血,消積 苦平。
色白屬金(皮黑肉白),入肺金血分,破血中之氣(亦通肝經聚血),兼入脾經。
散一切血瘀、氣結,瘡硬食停,老塊堅積(乃堅者削之。
從血藥則治血,從氣藥則治氣。
須輔以健脾補氣藥良。
昔有人患症瘕死,遺言開腹取之,得病塊如石。
文理五色,削成刀柄。
因砍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藥可療症瘕),消腫止痛,通乳堕胎。
功近香附而力峻,虛者慎用。
色黃體重,若鲫魚而小者良。
醋浸、炒,或面裹、煨。
白茅根 瀉火,補中,止血,止哕 甘寒。
入手少陰(心),足太陰、陽明(脾胃)。
補中益氣,除伏熱,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
治吐、衄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則吐血;肺火盛,則衄血。
茅根甘和血,寒涼血,引火下降,故治之。
撲損瘀血,搗汁服。
名茅花湯。
亦治鼻衄産淋),血閉寒熱(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淋瀝崩中(血熱則崩),傷寒哕逆(即呃逆。
《說文》曰:哕,氣牾也。
東垣作幹嘔之甚者,未是),肺熱喘急,内熱煩渴,黃膽水腫(清火行水。
時珍曰:良藥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茅針,潰癰疖(酒煮服。
一針潰一孔,二針潰二孔),口瘡之神藥。
角蒿。
蘆根 瀉熱,止嘔 甘益胃,寒降火。
治嘔哕反胃(胃熱火升,則嘔逆,食不下。
《金匮》方:蘆根煎服),消渴客熱,傷寒内熱,止小便數(肺為水之上源,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始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腎為水髒,而主二便,三經有熱。
則小便數,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
蘆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熱,熱解則肺之氣化行,而小便複其常道矣)。
能解魚、蟹、河豚毒。
取迸水肥濃者,去須、節用。
苎根 瀉熱,散瘀 甘寒而滑。
補陰破瘀,解熱潤燥。
治天行熱疾,大渴大狂,胎動下血,諸淋血淋,搗貼赤遊丹毒,癰疽發背,金瘡折傷(止血易痂),雞魚骨哽(搗如龍眼。
雞骨,雞湯下,魚骨,魚湯下)。
汁能化血為水。
苎皮與産婦作枕,止血運;安腹上,止産後腹痛(散瘀之功)漚苎汁,療消渴。
薔薇根 瀉濕熱 苦澀而冷。
入胃、大腸經。
除風熱、濕熱,生肌殺蟲。
治洩痢消渴,牙痛口糜(煎汁含漱),遺尿好眠,癰疽瘡癬。
花有黃、白、紅、紫數色,以黃心、白色、粉紅者入藥。
子,名營實,酸溫。
主治略同(《千金》曰:薔薇根,角蒿,口瘡之神藥。
角蒿所在多有,開淡紅紫花,角微彎,長二寸許,辛苦有小毒。
治惡瘡有蟲,及口齒瘡)。
芭蕉根 瀉熱 味甘大寒。
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産後血脹(并搗汁服),塗癰腫結熱(為末,油調敷。
霜後者佳)。
大黃 大瀉血分濕熱,下有形積滞 大苦大寒。
入足太陰(脾),手足陽明、厥陰(大腸、胃、心包、肝)血分。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
若酒浸,亦能引至高之分(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浸;陽明門大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洗;少陽陽明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制,皆有分别。
東垣曰:邪氣在上,非酒不至。
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
病愈後,或目赤、喉痹、頭痛、膈上熱疾生也)。
用以蕩滌腸胃,下燥結而除瘀熱。
治傷寒時疾,發熱谵語(大腸有燥糞,故谵語,宜下之。
谵,音占),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裡急,黃膽水腫,症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屬陰;聚散無常謂之聚,屬陽。
積多是血或食或痰,聚多是氣),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不通(皆土郁,奪之),吐血衄血,血閉血枯,損傷積血,一切實熱,血中伏火。
行水除痰,蝕膿消腫,能推陳緻新。
然傷元氣而耗陰血(下多亡陰),若病在氣分,胃虛、血弱人禁用(病在氣分而用之,是為誅伐無過。
東垣曰:能推陳緻新,如定禍亂以緻太平,所以有将軍之号。
時珍曰:仲景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用大黃。
黃連、黃芩,乃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
又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
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則痞滿。
乃寒傷營血,邪結上焦,胃之上脘當心,故曰瀉心。
經曰:太陰所至,為痞滿。
又曰:濁氣在上,則生脹是已。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則結胸。
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故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
若結胸在氣分,隻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隻用半夏瀉心湯。
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 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緻陰血妄行,故用大黃瀉其亢甚之火。
又心本不足,肝、肺各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黃芩救肺、黃連救肝。
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
寇宗曰:以苦洩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
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衄,意甚深微。
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生,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也)。
川産錦紋者良。
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
生用更峻。
黃芩為使(欲取通利者,不得驟進谷食,大黃得谷食,便不能通利耳。
《夷堅志》:湯,火傷者,搗生大黃,醋調敷,止痛無瘢)。
黃芩 瀉火,除濕 苦入心,寒勝熱。
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
治痢腹痛(便血曰,寒痛忌用。
凡腹痛有寒熱、虛實、食積,瘀血、痰濕之不同。
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下,食宜消導,瘀血宜行散,痰濕宜化痰利濕。
痛時手不可按者為實痛,按之痛止者為虛痛),寒熱往來(邪在少陽),黃膽五淋,血閉(實熱在血分)氣逆,癰疽瘡瘍,及諸失血。
消痰(丹溪以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
按痰因火動,當先降火)利水,解渴安胎(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則胎安),養陰退陽,補膀胱水。
酒炒則上行,瀉肺火,利胸中氣(肺主氣,熱傷氣,瀉熱所以保肺)。
治上焦之風熱、濕熱(丹溪曰:黃芩上、中二焦藥),火嗽喉腥(五臭,肺為腥),目赤腫痛。
過服損胃。
血虛、寒中者禁用(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痢,得濃樸、黃連止腹痛,得桑皮瀉肺火,得白術安胎之聖藥。
時珍曰: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滿瀉心湯,并用之。
蓋黃連苦寒,
寒濕搏之,則凝滞而行遲,為不及;火熱搏之,則沸騰而行速,為太過;氣郁邪入血中,為陰滞于陽;血郁邪入氣中,為陽滞于陰,緻生惡毒,然百病皆由此起也。
芎、歸能和血行氣而通陰陽),男婦一切血證。
然香竄辛散,能走洩真氣,單服久服,令人暴亡(單服則髒有偏勝,久服則過劑生邪,故有此失。
若有配合節制,則不至此矣。
昂按:芍、地酸寒為陰,芎、歸辛溫為陽,故四物取其相濟以行血藥之滞耳。
川芎辛散,豈能生血者乎?治法雲:驗胎法,婦人過經三月,用川芎末,空心熱湯調服一匙,腹中微動者是胎,不動者是經閉)。
蜀産為川芎,秦産為西芎,江南為撫芎。
以川産大塊、裡白不油、辛甘者勝,白芷為使。
畏黃連、硝石、滑石。
惡黃、山茱萸。
白芍藥 補血,瀉肝,澀,斂陰 苦酸微寒,入肝脾血分,為手、足太陰(肺脾)行經藥。
瀉肝火(酸斂汗,肝以斂為瀉,以散為補),安脾肺,固腠理(肺主皮毛,脾主肌肉。
肝木不克土,則脾安。
土旺能生金,則肺安。
脾和肺安,則腠理固矣),和血脈,收陰氣,斂逆氣(酸主收斂),散惡血,利小便(斂陰生津,小便自利,非通行之謂也),緩中止痛(東垣曰:經曰損其肝者,緩其中,即調血也)益氣除煩,斂汗安胎,補勞退熱。
治瀉痢後重(能除胃中濕熱),脾虛腹痛(瀉痢俱太陰病,不可缺此,寒瀉冷痛忌用。
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虛,大能行氣。
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錢,甘草二錢,名芍藥甘草湯。
蓋腹痛因營氣不從,逆于肉裡,白芍能行營氣,甘草能斂逆氣,又痛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
天民又曰:白芍隻治血虛腹痛,餘不治,以其酸寒收斂,無溫散之功也),心痞脅痛(脅者,肝膽二經往來之道。
其火上沖,則胃脘痛,橫行則兩脅痛。
白芍能理中瀉肝),肺脹喘噫(嗳同),癰腫疝瘕。
其收降之體,又能入血海(沖脈為血海,男女皆有之),而至厥陰(肝)。
治鼻衄(鼻血曰衄,音女六切)目澀,肝血不足(退火益陰,肝血自足),婦人胎産,及一切血病。
又曰産後忌用(丹溪曰:以其酸寒伐生發之氣也,必不得已,酒炒用之可耳。
時珍曰:産後肝血已虛,不可更瀉也。
寇氏曰:減芍藥以避中寒。
微寒如芍藥,古人猶諄諄告誡,況大苦大寒,可肆行而莫之忌耶?同白術補脾,同參、補氣,同歸、地補血,同芎瀉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症,同姜、棗溫經散濕)。
赤芍藥主治略同,尤能瀉肝火,散惡血,治腹痛堅積,血痹疝瘕(邪聚外腎為疝,腹内為瘕),經閉腸風,癰腫目赤(皆散瀉之功)。
白補而收,赤散而瀉。
白益脾,能于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
産後俱忌用。
赤白各随花色,單瓣者入藥。
酒炒用(制其寒),婦人血分醋炒,下痢後重不炒。
惡芒硝、石斛。
畏鼈甲、小薊。
反藜蘆。
生地黃 大瀉火 甘苦大寒,入心腎。
瀉丙火(小腸為丙火,心與小腸相表裡,導赤散與木通同用),清燥金(胃、大腸火),消瘀通經,平諸血逆。
治吐衄崩中(唾血者,血随唾出;咯血者,随痰咯出,或帶血絲,出腎經及肺經。
自兩脅逆上吐出者,屬肝經。
衄血者,血溢于腦,從鼻而出;咳血者,咳出痰内有血,并屬肺經。
吐出嘔出成盆成碗者,屬胃經。
經漏不止曰崩,血熱則妄行,宜以此涼之。
虛人忌用,用于幹地黃可也),傷寒陽強,痘症大熱(痘症用之甚多,本草未載)。
多服損胃。
生掘鮮者,搗汁飲之,或用酒制,則不傷胃。
生則寒,幹則涼,熱則溫(故分為三條,以便施用)。
幹地黃 補陰,涼血 甘苦而寒,沉陰而降。
入手足少陰(心、腎)、厥陰(心包、肝),及手太陽經(小腸)。
滋陰退陽,生血涼血。
治血虛發熱(經曰:陰虛生内熱),勞傷咳嗽(咳嗽陰虛者,地黃丸為要藥,亦能除痰。
丹溪曰: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痿痹驚悸(有觸而心動曰驚,無驚而自動曰悸,即怔忡也。
有因心虛火動者,有因肝虛膽怯者,有因水停心下者,火畏水故悸也。
地黃能交心腎而益肝膽,亦能行水,故治之)。
吐衄尿血(痛為血淋,不痛為尿血。
由心、腎氣結,或憂思、房勞所緻,多屬虛寒,不可專作熱治)血暈崩(經曰:陰虛陽搏謂之崩),足下熱痛,折跌絕筋(生地一斤,瓜姜糟一斤,生姜四兩,炒熟,傷折處,冷則易之。
又生地汁三分,酒一升半,煮服,下撲損瘀血),填骨髓,長肌肉,利大小便,調經安胎,又能殺蟲。
治心腹急痛(《海上方》:搗汁和面作饪食,能利出蟲,忌用鹽。
《本草彙》曰:丹溪雲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
不知血藥屬陰,其性凝滞,若胃虛氣弱之人,過服歸地等劑,反緻痞悶,飲食減少,變證百出,至死不悟,豈不惜哉! 大抵血虛,固不可專補其氣,而氣虛亦不可徒補其血也。
凡勞病,陽虛宜四君補氣;陰虛宜四物補血;陰陽俱虛者,宜合用,名八珍湯)。
江浙生者,南方陽氣力微;北方生者,純陰力大,以懷慶肥大菊花心者良。
酒制則上行外行,姜制則不泥膈。
惡貝母。
畏蕪荑。
忌萊菔、蔥、蒜、銅鐵器。
得酒、門冬、丹皮、當歸良。
熟地黃 平補肝腎,養血滋陰 甘而微溫。
入手足少陰、厥陰經。
滋腎水,補真陰,填骨髓,生精血,聰耳明目(耳為腎竅,目為肝竅。
目得血而能視。
耳得血而能聰),黑發烏髭。
治勞傷風痹,胎産百病,為補血之上劑(丹溪曰:産前當清熱養血為主,産後宜大補氣血為主,雖有雜證,從未治之。
昂按:丹溪産後大補氣血一語,誠至當不易之論。
後人不善用之,多有風寒未解,瘀血未盡,妄施峻補,反緻大害者,不可不察。
王碩雲:男子多陰虛,宜熟地;女子多血熱,宜生地)。
以好酒拌砂仁末,浸蒸曬九次用(地黃性寒,得酒與火與日則溫。
性泥,得砂仁則和氣,且能引入丹田。
六味丸用之為君,尺脈弱者加桂、附,所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尺脈旺者加知、柏,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
何首烏 平補肝腎,澀精 苦堅腎,溫補肝,甘益血,澀收斂精氣。
添精益髓,養血祛風(治風先治血,血活則風散),強筋骨,烏髭發(故名首烏),令人有子,為滋補良藥。
氣血太和,則勞瘦風虛、崩帶瘡痔、瘰癰腫諸病自已(營血調則癰腫消。
赤者,外科呼為瘡帚)止惡瘧(益陰補肝,瘧疾要藥,而本草不言治瘧。
時珍曰: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冬諸藥之上)。
有赤、白二種。
夜則藤交,一名六藤,有陰陽交合之象。
赤雄入血分,白雌入氣分。
以大如拳、五瓣者良,三百年者大如栲栳,服之成地仙。
凡使赤、白各半泔浸,竹刀刮皮切片,用黑豆與首烏拌勻,鋪柳甑,入砂鍋,九蒸九曬用。
茯苓為使。
忌諸血、無鱗魚、萊菔、蔥、蒜、鐵器(唐時有何首烏者,祖名能嗣,父名延秀。
能嗣五十八,尚無妻子,服此藥七日,而思人道,娶妻連生數子。
延秀服之,壽百六十歲。
首烏又服之,壽百三十歲,發猶烏黑,李翺為立何首烏傳。
然流傳雖久,服者尚少。
明嘉靖初,方士邵應節進七寶美髯丹,世宗服之,連生皇子,遂盛行于世。
方用赤、何首烏各一斤,黑豆拌,九蒸曬。
茯苓半斤,乳拌。
當歸、枸杞、菟絲各半斤,俱酒浸。
牛膝半斤,酒浸。
同首烏第七次蒸至第九次。
破故紙四兩,黑芝麻炒,蜜丸。
并忌鐵器。
昂按:地黃、何首烏皆君藥也,故六味丸以地黃為君,七寶丹以何首烏為君,各有配合,未可同類而共施也。
即有加減,當各依本方随病而施損益。
今人多以何首烏加入地黃丸中,合兩方而為一方,是一藥二君,安所适從乎?失制方之本義也)。
牡丹皮 瀉伏火而補血 辛甘寒微。
入手足少陰(心、腎)、厥陰(心包、肝)。
瀉血中伏火(色丹故入血分。
時珍曰: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
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和血、涼血而生血(血熱則枯,涼則生),破積血(積瘀不去則新血不生),通經脈。
為吐衄必用之藥(血屬陰本靜,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竅)。
治中風,五勞,驚痫螈(筋脈伸縮抽掣為螈。
或手足抽掣,口眼斜,卒然眩仆,吐涎身軟,時發時止為痫。
皆陰虛血熱,風火相搏,痰随火湧所緻),除煩熱,療癰瘡(涼血),下胞胎,退無汗之骨蒸(張元素曰:丹皮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
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腎氣丸用丹皮,治神志不足也。
按《内經》曰:水之精為志,故腎藏志。
火之精為神,故心藏神)。
單瓣花紅者入藥,肉濃者佳。
酒拌蒸用。
畏貝母、菟絲、大黃。
忌蒜、胡荽、伏砒(時珍曰:花白者補,赤者利,人所罕悟,宜分别之) 續斷 補肝腎,理筋骨 苦溫補腎、辛溫補肝。
能宣通血脈而理筋骨。
主傷中,補不足(《經疏》曰:味甘故然) 暖子宮,縮小便,破瘀血。
治腰痛胎漏(懷妊瀝血),崩帶遺精,腸風血痢(《是齋方》:平胃散一兩,川續斷二錢半,每服二錢,米飲下,治時痢亦驗),癰痔腫毒。
又主金瘡折跌(以功命名),止痛生肌。
女科外科,需為上劑。
川産良。
狀如雞腳,皮黃皺節節斷者真。
去向裡硬筋,酒浸用。
地黃為使。
骨碎補 補腎,治折傷 苦溫補腎,故治耳鳴(耳鳴必由腎虛),及腎虛久瀉(研末,入豬腎煨熟,空心食之。
腎主二便,久瀉多屬腎虛,不可專責脾胃也)。
腎主骨,故治折傷(以功命名,粥和敷傷處。
經曰:腎者胃之關也。
前陰利水,後陰利谷),牙痛(炒黑為末,擦牙,咽下亦良)。
又入厥陰(心包,肝),能破血止血(入血行傷,故治折傷,粥和末裹傷處)。
根似姜而扁長,去毛用,或蜜拌蒸。
益母草 一名茺蔚 通行瘀血,生新血 辛微苦寒。
入手、足厥陰(心包、肝)。
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瘀血去則經調)。
治血風血暈,血痛血淋,胎痛産難,崩中帶下(帶脈橫于腰間,病生于此,故名為帶。
赤屬血,白屬氣。
氣虛者,補中益氣而兼升降。
血虛者,養血滋陰而兼調氣)。
為經産良藥,消疔腫乳癰(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
然辛散之藥,瞳子散大者忌服。
益母子主治略同,調經益精,明目(血滞病目者則宜之)活血,順氣逐風(氣行則血行,血活則風散),行中有補。
治心煩頭痛(血虛血熱之候),胎産帶崩,令人有子(有補陰之功。
時珍曰:益母根莖花葉實,皆可同用。
若治瘡腫胎産,消水行血,則宜并用;若治血分風熱,明目調經,用子為良。
蓋根莖花葉專于行,子則行中有補也。
《産寶》濟陰返魂丹,小暑端午或六月六日,采益母莖葉花實,為末蜜丸,治胎産百病。
《近效方》:搗汁熬膏亦良) 。
忌鐵。
子微炒用。
澤蘭 通、行血,消水 苦洩熱,甘和血,辛散郁,香舒脾。
入足太陰、厥陰(脾、肝)。
通九竅,利關節,養血氣,長肌肉,破宿血,調月經,消症瘕,散水腫(防己為使)。
治産後血瀝腰痛(瘀行未盡),吐血鼻血,目痛頭風,癰毒撲損。
補而不滞,行而不峻,為女科要藥(古方澤蘭丸甚多)。
時珍曰:蘭草、澤蘭,一類二種,俱生下濕。
紫莖素枝,赤節綠葉,葉對節生,有細齒。
但以莖圓節長、葉光有歧者為蘭草;莖微方節短、葉有毛者為澤蘭。
嫩時并可(音那) 而佩之,《楚辭》所謂紉秋蘭以為佩是也(朱文公《離騷辨證》雲:必花葉俱香,燥濕不變,方可刈佩。
今之蘭蕙,花雖香而葉無氣,質弱易萎,不可刈佩),吳人呼為香草,俗名孩兒菊(夏日采,置發中,則發不,浸油塗發,去垢香澤,故名澤蘭)。
蘭草走氣分,故能利水道,除痰癖,殺蠱辟惡,而為消渴良藥(經曰:數食肥甘,傳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澤蘭走血分,故能消水腫,塗癰毒,破瘀除症,而為婦人要藥。
以為今之山蘭者誤矣。
防己為使(寇宗、朱丹溪并以蘭草為山蘭之葉,李時珍考衆說以譏之。
按别本雲:蘭葉甘寒,清肺開胃,消痰利水,解郁調經,閩産者力勝。
閩産為勝,則是建蘭矣。
李士材雲:蘭葉禀金水之氣,故入肺髒,東垣方中嘗用之。
《内經》所謂治之以蘭除陳氣者是也,餘屢驗之。
李時珍又謂東垣所用乃蘭草也。
其集諸家之言曰:陳遁齋《閑覽》雲楚騷之蘭,或以為都梁香,或以為澤蘭,或以為猗蘭,當以澤蘭為正,今之所種如麥門冬者名幽蘭,非真蘭也,故陳止齋着盜蘭說以譏之。
既名幽蘭,正合騷經矣。
方虛谷《訂蘭說》言古之蘭草即今之千金草,俗名孩兒菊者;今之所謂蘭,其葉如茅者,根名土續斷,因花馥郁,故得蘭名。
楊升庵曰:世以如蒲萱者為蘭,九畹之受誣也久矣。
又吳草廬《有蘭說》曰:蘭為醫經上品,有根有莖,草之植者也。
今所謂蘭無枝無莖,因黃山谷稱之,世遂謬指為離騷之蘭。
寇氏本草溺于流俗,反疑歸說為非。
夫醫經為實用豈可誣哉?今之蘭果可以利水殺蟲而除痰癖乎?其種盛于閩,朱子閩人,豈不識其土産而辨析若此。
世俗至今,猶以非蘭為蘭,何其惑之甚也。
昂按:朱子辨蘭,援《離騷》紉以為證,竊謂紉亦騷人風緻之詞耳。
如所雲飲木蘭之墜露,餐秋菊之落英,豈真露可飲而英可餐乎?又雲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豈真芰荷可衣芙蓉可裳乎?宋儒釋經執泥,恐未可為定論也。
第騷經既言秋蘭,則非春蘭明矣。
本經既言澤蘭,則非山蘭明矣。
是《離騷》之秋蘭,當屬本經之澤蘭無疑也。
然《離騷》不嘗曰春蘭兮秋菊乎?不又曰結幽蘭而延伫乎?不又曰疏石蘭以為芳乎?若秋蘭既屬之澤蘭,将所謂春蘭幽蘭石蘭者,又不得為山蘭,當是何等之蘭乎?且山蘭為花中最上之品,古今評者,列之梅、菊之前今反屈,于孩兒菊之下,以為盜襲其名,世間至賤之草皆收入本草,獨山蘭清芬佳品,擯棄不錄,何其不幸若斯之甚也!本草殺蟲之藥良多,皆未必有驗,至于行水消痰,固山蘭之葉力所優為者也。
蓋李時珍、陳、方、吳、楊輩,皆泥定陳藏器以澤蘭、蘭草為一類二種,遂并騷經而疑之。
崇澤蘭而黜山蘭,遂令蘭草無複有用之者。
不思若以為一類,則《本經》蘭草一條,已屬重出,何以《本經》蘭草反列之上品,而澤蘭止為中品乎?況一入氣分,一入血分,迥然不同也。
又騷經言蘭者凡五,除木蘭人所共識,其餘春蘭、秋蘭、幽蘭、石蘭若皆以為孩兒菊,是不特一類二種,且四種一類矣。
而以為九畹之受誣,豈理也哉?蓋《本經》言澤蘭,所以别乎山也;言蘭草,明用葉而不用其花也;騷經言秋蘭,所以别乎春也;言石蘭,所以别乎澤也。
愚謂秋蘭當屬澤蘭,而春蘭、石蘭定是山蘭。
其曰幽蘭,則山蘭之别名,以其生于深山窮谷故也。
寇氏、朱氏之論,又安可全非也,姑附愚說,以咨多識之士)。
白薇 瀉血熱 苦鹹而寒,陰陽、沖、任之藥。
利陰氣,下水氣。
主中風身熱支滿,忽忽不知人(陰虛火旺,則内熱主風。
火氣焚灼,故身熱支滿。
痰随火湧,故不知人),血厥(汗出過多血少,陽氣獨上,氣塞不行而厥,婦人尤多。
此證宜白薇湯,白薇、當歸各一兩,參五錢,甘草錢半,每服五錢)熱淋,溫瘧灑灑,寒熱酸痛(寒熱作,則營氣不能内營,故酸痛),婦人傷中淋露(血熱。
千金白薇散治胎前産後遺尿不知時,白薇、芍藥等分,酒調服。
丹溪曰:此即河間所謂熱甚廷孔郁結,神無所依,不能收禁之意也。
廷孔,女人溺孔也),産虛煩嘔(仲景安中益氣竹皮丸用之。
《經疏》曰:古方調經種子,往往用之。
蓋不孕緣于血熱血少,而其源起于真陰不足,陽勝而内熱,故營血日枯也。
益陰清熱,則血自生旺而有子矣,須佐以歸、地、芍藥、杜仲、苁蓉等藥)。
似牛膝而短小柔軟。
去須酒洗用。
惡大黃、大戟、山茱、姜、棗。
艾葉 宣,理氣血,燥,逐寒濕 苦辛。
生溫,熟熱。
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
通十二經,走三陰(太、少、厥),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胎動腰痛下血,膠艾湯良,阿膠、艾葉煎服,亦治虛痢)。
治吐衄崩帶(治帶要藥),腹痛冷痢,霍亂轉筋(皆理氣血、逐寒濕之效),殺蛇治癬(醋煎,外科有用幹艾作湯,投白礬二三錢,洗瘡,然後敷藥者。
蓋人血氣冷,必假艾力以佐陽,而艾性又能殺蟲也)。
以之灸(音九)火,能透諸經而治百病。
血熱為病者禁用(灸火則氣下行,入藥則熱上沖,不可過劑。
丹田氣弱,臍腹冷者,以熟艾裝袋,兜臍腹甚妙。
寒濕腳氣,亦宜以此夾入襪内)。
陳者良,揉搗如綿,謂之熟艾,灸火用。
婦人丸散,醋煮搗餅,再為末用(入茯苓數片同研,則易細)。
煎服宜鮮者,苦酒(醋也)、香附為使(艾附丸,調婦人諸病。
宋時重湯陰艾,自明成化來,則以蕲州艾為勝。
雲灸酒壇,一灸便透。
《蒙筌》、《發明》,并以野艾為真蕲艾,雖香實非艾種)。
延胡索 宣,活血,利氣 辛苦而溫。
入手足太陰(肺、脾)、厥陰(心包、肝)經。
能行血中氣滞,氣中血滞,通小便,除風痹。
治氣凝血結,上下内外諸痛(通則不痛),症瘕崩淋,月候不調(氣血不和,因而凝滞,不以時至),産後血暈,暴血上沖,折傷積血,疝氣危急,為活血、利氣第一藥。
然辛溫走而不守(獨用力迅,宜兼補氣血藥),通經墜胎,血熱、氣虛者禁用。
根如半夏。
肉黃、小而堅者良。
酒炒行血,醋炒止血,生用破血,炒用調血。
紅花 古名紅蘭花 通,行血,潤燥 辛苦甘溫。
入肺經而破瘀血、活血(瘀行則血活。
有熱結于中、暴吐紫黑血者,吐出為好。
吐未盡,加桃仁、紅花行之。
大抵鮮血宜止,瘀血宜行),潤燥,消腫止痛(凡血熱血瘀,則作腫作痛)。
治經閉便難,血運口噤,胎死腹中(非活血行血不能下),痘瘡血熱(本草不言治痘),喉痹不通。
又能入心經,生新血(須兼補益藥為佐使)。
俗用染紅,并作胭脂(胭脂活血解毒。
痘疔挑破,以油胭脂敷之良)。
少用養血,多則行血,過用能使血行不止而斃(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屬于沖、任。
紅花汁與相類,故治血病。
有産婦血悶而死,名醫陸氏以紅花敷十斤煮湯,寝婦于上而熏之,湯冷再加,半日而蘇。
《金匮》有紅蘭花酒,雲治婦人六十二種風)。
茜草 通,行血 色赤入營,氣溫行滞,味酸走肝,而鹹走血(《本經》苦寒),入厥陰(心包、肝)血分。
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
消瘀通經,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經(酒煎一兩,通經甚效)。
治風痹黃膽(疸有五:黃膽、谷疸、酒疸、黃汗疸、女勞疸。
此蓋蓄血發黃,不專于溫熱者也。
女勞疸必屬腎虛,亦不可以濕熱例治。
當用四物、知、柏壯其水,參、術培其氣,随證而加利濕清熱藥),崩運撲損,痔瘡疖。
血少者忌用。
根可染绛,忌鐵。
紫草 瀉血熱,滑腸 甘鹹氣寒。
入厥陰(心包、肝)血分。
涼血活血,利九竅,通二便(鹹寒性滑)。
治心腹邪氣(即熱也),水腫五痘,癬惡瘡(血熱所緻)及痘瘡血熱毒盛、二便閉澀者(血熱則毒閉,得紫草涼之,則血行而毒出。
大便利者忌之。
《活幼心書》雲:紫草性寒,小兒脾實者可用,脾虛者反能作瀉。
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用發痘瘡。
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誤矣)。
瀉者忌用。
去頭須,酒洗。
淩霄花 一名紫葳 瀉血熱 甘酸而寒。
入厥陰(心包、肝)血分。
能去血中伏火,破血去瘀。
生産乳餘疾,崩帶症瘕,腸結(不大便)血閉,淋風癢,血熱生風之證。
女科多用,孕婦忌之(《本經》雲:養胎。
《經疏》雲:破血之藥,非所宜也。
肺癰有用之為君藥者。
淩霄花為末,和密陀僧唾調,敷酒甚驗)。
藤生,花開五瓣,黃赤有點,不可近鼻,嗅之傷腦。
大小薊 瀉,涼血 甘溫(《大明》曰涼)。
皆能破血下氣,行而帶補。
治吐衄腸癰,女子赤白濁,安胎(涼血之功)。
小薊力微,能破瘀生新,保精養血,退熱補虛,不能如大薊之消癰毒(丹溪曰:小薊治下焦結熱血淋。
《本事方》:一人冷氣入陰囊,腫滿疼痛,煎大薊汁服,立瘥)。
兩薊相似,花如髻。
大薊莖高而葉皺,小薊莖低而葉不皺,皆用根。
三七 一名山漆 瀉,散瘀,定痛 甘苦微溫。
散血定痛。
治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目赤癰腫(醋磨塗即散,已破者為末摻之)。
為金瘡杖瘡要藥(杖時先服一二錢,則血不沖心;杖後敷之,去瘀消腫易愈。
大抵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治血病)。
此藥近時始出,軍中恃之。
從廣西山洞來者,略似白芨、地黃,有節,味微甘,頗似人參。
以末摻豬血中,血化為水者真(近出一種,葉似菊艾,而勁濃有岐尖,莖有赤棱,夏秋開黃花,蕊如金絲,盤紐可愛,而氣不香,根大如牛蒡,味甘極。
《易繁衍》雲是三七,治金瘡折傷血病甚效,與南中來者不同)。
地榆 澀,止血 苦酸微寒。
性沉而澀(本草未嘗言澀,然能收汗止血,皆酸斂之功也),入下焦,除血熱。
治吐衄崩中(血虛禁用),腸風(血鮮者為腸風,随感而見也;血瘀者為髒毒,積久而發也。
糞前為近血,出腸、胃;糞後為遠血,出肺、肝)血痢(蘇頌曰:古方斷下多用之。
寇宗曰:虛寒瀉痢,及初起者忌用。
蘇頌,着《本草圖科》)。
似柳根,外黑裡紅。
取上截,炒黑用。
梢皮行血。
得發良。
惡麥冬。
蒲黃 生滑行血,炒澀止血 甘平。
厥陰(心包、肝)血分藥。
生用性滑,行血消瘀,通經脈,利小便,祛心、腹、膀胱寒、熱(同五靈脂,治心腹血氣痛,名失笑散)。
療撲打損傷,瘡疖諸腫(一婦舌脹滿口,以蒲黃頻摻,比曉乃愈。
宋度宗舌脹滿口,禦醫用蒲黃、幹姜末等分,搽之愈。
時珍曰:觀此則蒲黃之涼血、活血可知矣。
蓋舌為心苗,心包相火。
乃其臣使,得幹姜,是陰陽相濟也)。
炒黑性澀,止一切血,崩帶洩精。
香蒲,花中蕊屑,湯成入藥。
卷柏 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生用辛平,破血通經,治症瘕淋結。
炙用辛溫,止血,治腸風脫肛。
生石上,拳攣如雞足,俗呼萬年松。
凡使鹽水煮半日,井水煮半日,焙用。
茹 瀉,破血 辛寒,有小毒。
蝕惡肉,排膿血,殺疥蟲,除熱痹,破症瘕(《内經》同烏賊骨。
治婦人血枯)。
根如萊菔,皮黃肉白,葉長微闊,折之有汁,結實如豆,一顆三粒。
甘草為使。
庵子 瀉,行水,散血 苦辛微寒(《别錄》微溫)。
入肝經血分。
行水散血,散中有補。
治陽痿經澀,腰、膝、骨節重痛,産後血氣作痛,閃锉折傷(撲打方多用之)。
能制蛇(見之則爛)。
葉似菊而薄,莖似艾而粗。
薏苡為使。
郁金 宣,行氣解郁,瀉,洩血破瘀 辛苦氣寒。
純陽之品,其性輕揚上行,入心及包絡,兼入肺經。
涼心熱,散肝郁,下氣破血(行滞氣,亦不損正氣。
破瘀血,亦能生新血)。
治吐衄尿血,婦人經脈逆行(經不下行,上為吐衄諸症。
用郁金末,加韭汁、姜汁、童便服,其血自清。
痰中帶血者,加竹瀝),血氣諸痛,産後敗血攻心,癫狂失心(癫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證屬有餘。
此病多因驚憂、瘀血塞于心竅所緻。
郁金七兩,白礬三兩,米糊丸服,名白金丸。
郁金入心散惡血,明礬化頑痰故也),痘毒入心(郁金一兩,甘草二錢半,煮幹焙研末,冰片五分,每用一錢,加豬血五、七滴,新汲水下。
治斑痘始有白泡,忽搐入腹,紫黑無膿),下蠱毒(同升麻服,不吐則下)。
出川廣,體銳圓如蟬肚,外黃内赤,色鮮微香,味苦帶甘者真(市人多以姜黃僞之)。
姜黃 瀉,破血,行氣 苦辛(《本草》大寒。
藏器、《大明》曰熱)色黃,入脾兼入肝經。
理血中之氣,下氣破血,除風消腫,功力烈于郁金。
治氣脹血積,産後敗血攻心,通月經,療撲損。
片子者能入手臂,治風寒濕痹(血虛臂痛者勿用。
時珍曰:入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氣可知)。
出川廣(陳藏器曰:郁金苦寒色赤,姜黃辛溫色黃)術味苦色青,三物不同,所用各别。
《經疏》曰:姜黃主治,介乎三棱、郁金之間。
時珍曰:姜黃、郁金、莪術、形狀不同,大略相近。
但郁金入心,專治血;姜黃入脾,兼治血中之氣;術入肝,治氣中之血,稍為不同。
今時以扁如幹姜者,為片子姜黃。
圓如蟬腹者,為蟬肚郁金,并可染色,術形雖似郁金,而色不黃也)。
蓬莪術 瀉,破血,行氣,消積 辛苦氣溫。
入肝經血分。
破氣中之血(能通肝經聚血),消瘀通經,開胃化食,解毒止痛。
治心腹諸痛,冷氣吐酸,奔豚癖(酒、醋磨服。
,音賢,小腹積。
癖多見于男子,症瘕多見于婦人。
莪術香烈,行氣通竅,同三棱用,治積聚諸氣良。
按:五積,心積曰伏梁,起臍上至心下;肝積曰肥氣,在左脅;肺積曰息贲,在右脅;脾積曰痞氣,在胃脘右側;腎積曰奔豚,在小腹上至心下。
治之不宜專用下藥,恐損真氣,宜于破血行氣藥中,加補脾胃藥。
氣旺方能磨積,正旺則邪自消也。
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哀其大半而止,過者死。
東垣五積方,用三棱、莪術,皆兼人參贊助成功。
按治積諸藥,神曲、麥芽化谷食,萊菔化面食,砂、阿魏、山查化肉食,紫蘇化魚、蟹毒,葛花、枳消酒積,麝香消酒積、果積,芫花、牽牛、大戟行水飲,三棱、莪術、鼈甲消症瘕,木香、槟榔行氣滞,礞石、蛤粉功痰積,巴豆攻冷積,大黃、芒硝攻熱積,雄黃、膩粉攻涎積,虻蟲、水蛭攻血積)。
雖為洩劑,亦能益氣(王好古曰:故治氣短不能接續。
大小七香丸、積香丸、諸湯散中多用之)。
根如生姜,莪生根下,似卵不齊,堅硬難搗。
灰火煨透,乘熱搗之(入氣分),或醋磨酒磨,或煮熟用(入血分)。
荊三棱 瀉,行氣,破血,消積 苦平。
色白屬金(皮黑肉白),入肺金血分,破血中之氣(亦通肝經聚血),兼入脾經。
散一切血瘀、氣結,瘡硬食停,老塊堅積(乃堅者削之。
從血藥則治血,從氣藥則治氣。
須輔以健脾補氣藥良。
昔有人患症瘕死,遺言開腹取之,得病塊如石。
文理五色,削成刀柄。
因砍三棱,柄消成水,乃知此藥可療症瘕),消腫止痛,通乳堕胎。
功近香附而力峻,虛者慎用。
色黃體重,若鲫魚而小者良。
醋浸、炒,或面裹、煨。
白茅根 瀉火,補中,止血,止哕 甘寒。
入手少陰(心),足太陰、陽明(脾胃)。
補中益氣,除伏熱,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
治吐、衄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則吐血;肺火盛,則衄血。
茅根甘和血,寒涼血,引火下降,故治之。
撲損瘀血,搗汁服。
名茅花湯。
亦治鼻衄産淋),血閉寒熱(血瘀則閉,閉則寒熱作矣),淋瀝崩中(血熱則崩),傷寒哕逆(即呃逆。
《說文》曰:哕,氣牾也。
東垣作幹嘔之甚者,未是),肺熱喘急,内熱煩渴,黃膽水腫(清火行水。
時珍曰:良藥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劑,傷沖和之氣,烏足知此哉)。
茅針,潰癰疖(酒煮服。
一針潰一孔,二針潰二孔),口瘡之神藥。
角蒿。
蘆根 瀉熱,止嘔 甘益胃,寒降火。
治嘔哕反胃(胃熱火升,則嘔逆,食不下。
《金匮》方:蘆根煎服),消渴客熱,傷寒内熱,止小便數(肺為水之上源,脾氣散精,上歸于肺,始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腎為水髒,而主二便,三經有熱。
則小便數,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
蘆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熱,熱解則肺之氣化行,而小便複其常道矣)。
能解魚、蟹、河豚毒。
取迸水肥濃者,去須、節用。
苎根 瀉熱,散瘀 甘寒而滑。
補陰破瘀,解熱潤燥。
治天行熱疾,大渴大狂,胎動下血,諸淋血淋,搗貼赤遊丹毒,癰疽發背,金瘡折傷(止血易痂),雞魚骨哽(搗如龍眼。
雞骨,雞湯下,魚骨,魚湯下)。
汁能化血為水。
苎皮與産婦作枕,止血運;安腹上,止産後腹痛(散瘀之功)漚苎汁,療消渴。
薔薇根 瀉濕熱 苦澀而冷。
入胃、大腸經。
除風熱、濕熱,生肌殺蟲。
治洩痢消渴,牙痛口糜(煎汁含漱),遺尿好眠,癰疽瘡癬。
花有黃、白、紅、紫數色,以黃心、白色、粉紅者入藥。
子,名營實,酸溫。
主治略同(《千金》曰:薔薇根,角蒿,口瘡之神藥。
角蒿所在多有,開淡紅紫花,角微彎,長二寸許,辛苦有小毒。
治惡瘡有蟲,及口齒瘡)。
芭蕉根 瀉熱 味甘大寒。
治天行熱狂,煩悶消渴,産後血脹(并搗汁服),塗癰腫結熱(為末,油調敷。
霜後者佳)。
大黃 大瀉血分濕熱,下有形積滞 大苦大寒。
入足太陰(脾),手足陽明、厥陰(大腸、胃、心包、肝)血分。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
若酒浸,亦能引至高之分(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浸;陽明門大承氣湯,大黃注曰酒洗;少陽陽明小承氣湯,大黃不用酒制,皆有分别。
東垣曰:邪氣在上,非酒不至。
若用生者,則遺至高之邪熱。
病愈後,或目赤、喉痹、頭痛、膈上熱疾生也)。
用以蕩滌腸胃,下燥結而除瘀熱。
治傷寒時疾,發熱谵語(大腸有燥糞,故谵語,宜下之。
谵,音占),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裡急,黃膽水腫,症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屬陰;聚散無常謂之聚,屬陽。
積多是血或食或痰,聚多是氣),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不通(皆土郁,奪之),吐血衄血,血閉血枯,損傷積血,一切實熱,血中伏火。
行水除痰,蝕膿消腫,能推陳緻新。
然傷元氣而耗陰血(下多亡陰),若病在氣分,胃虛、血弱人禁用(病在氣分而用之,是為誅伐無過。
東垣曰:能推陳緻新,如定禍亂以緻太平,所以有将軍之号。
時珍曰:仲景瀉心湯,治心氣不足吐衄血者,用大黃。
黃連、黃芩,乃瀉心包、肝、脾、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
又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
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則痞滿。
乃寒傷營血,邪結上焦,胃之上脘當心,故曰瀉心。
經曰:太陰所至,為痞滿。
又曰:濁氣在上,則生脹是已。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則結胸。
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故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
若結胸在氣分,隻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隻用半夏瀉心湯。
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 丹溪曰:少陰不足,亢陽無輔,緻陰血妄行,故用大黃瀉其亢甚之火。
又心本不足,肝、肺各受火邪而病作,故用黃芩救肺、黃連救肝。
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肺、肝火退,則血歸經而自安矣。
寇宗曰:以苦洩其熱,就以苦補其心,蓋一舉而兩得之。
李士材曰:古人用大黃治虛勞吐衄,意甚深微。
蓋濁陰不降,則清陽不生,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也)。
川産錦紋者良。
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
生用更峻。
黃芩為使(欲取通利者,不得驟進谷食,大黃得谷食,便不能通利耳。
《夷堅志》:湯,火傷者,搗生大黃,醋調敷,止痛無瘢)。
黃芩 瀉火,除濕 苦入心,寒勝熱。
瀉中焦實火,除脾家濕熱。
治痢腹痛(便血曰,寒痛忌用。
凡腹痛有寒熱、虛實、食積,瘀血、痰濕之不同。
寒宜溫,熱宜清,虛宜補,實宜下,食宜消導,瘀血宜行散,痰濕宜化痰利濕。
痛時手不可按者為實痛,按之痛止者為虛痛),寒熱往來(邪在少陽),黃膽五淋,血閉(實熱在血分)氣逆,癰疽瘡瘍,及諸失血。
消痰(丹溪以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
按痰因火動,當先降火)利水,解渴安胎(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則胎安),養陰退陽,補膀胱水。
酒炒則上行,瀉肺火,利胸中氣(肺主氣,熱傷氣,瀉熱所以保肺)。
治上焦之風熱、濕熱(丹溪曰:黃芩上、中二焦藥),火嗽喉腥(五臭,肺為腥),目赤腫痛。
過服損胃。
血虛、寒中者禁用(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痢,得濃樸、黃連止腹痛,得桑皮瀉肺火,得白術安胎之聖藥。
時珍曰:仲景治少陽證小柴胡湯,太陽少陽合病下利黃芩湯,少陽證下後心滿瀉心湯,并用之。
蓋黃連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