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部藥隊
關燈
小
中
大
月采根,曬幹為藥,以其形如枯骨,味苦粘牙者良。
凡入理氣藥,隻生用,不見火,或磨汁。
若實腸止瀉,宜面裹。
東垣用黃連制,亦有蒸用。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延胡索 〔害〕辛溫,走而不守,經事先期,虛而崩漏,産後虛運,均忌之。
〔利〕辛苦而溫,入心包、肺、脾、肝,能行血中氣滞,氣中血滞,調經脈,利産後暴血上沖,折傷積血,療疝舒筋,理通身諸痛,止腸痛心疼,為活血利氣之藥也。
〔修治〕立夏掘取,今多出浙江笕橋。
根如半夏,黃色而堅。
産東陽者,粒頭細,生用破血,炒用調血,酒炒行血,醋炒止血。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柴胡 〔害〕柴胡為陰,必陰氣不舒,緻陽氣不達者,乃為恰對。
若陰已虛者,陽方無倚而欲越,更用升陽發散,是速其斃矣。
故凡元氣下脫,病屬虛,而氣升者,忌之。
嘔吐及陰虛發熱,火熾炎上,不因血凝氣阻為寒熱者,近此正如砒鸩之毒也。
瘧非少陽經者勿用。
治瘧必用柴胡,其說誤解。
惡皂角,畏女菀、藜蘆。
〔利〕苦微寒,入肝、膽、三焦、心包四經,為少陽表藥,故治瘧發表和裡退熱,主清陽上行;解郁調經,宣暢氣血,主陽氣下陷。
治上焦肝氣,前胡半夏為使;行三焦膽經,黃芩為佐;行心包肝經,黃連為佐。
〔修治〕二月八月采得,去須及頭,用銅刀削去赤薄皮少許,以粗布拭淨,切用。
勿令犯火,立使無效也。
酒炒則升,蜜炒則和。
按柴胡有二種:色白黃而大者,為銀胡,以勞瘧骨蒸虛勞疳熱;色微黑者,以解表發散。
本經無分别,但用銀州者為最,則知其優于升散,而非除虛熱之藥明矣,衍義所載甚詳,故表而分之。
〔附錄一〕李中梓雲:柴胡,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藥。
病在太陽者,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病在陰經者,複用柴胡,則重傷其表。
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傷寒傳經未明,以柴胡湯為不汗不吐不下,可以藏拙,辄混用之,殺人不可勝數矣。
勞證惟在肝經者用之。
若氣虛者不過些小助參,非用柴胡退熱也。
若遇勞證,便用柴胡,不死安待。
惟此一味,贻禍極多,表而出之。
〔附錄二〕溫病忌用柴胡論(山陽丁壽昌撰)溫病四時皆有而春令尤甚。
經雲: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凡冬令受寒,即時發者為傷寒;不即時發,留連于經絡,至春則寒化為熱而為病溫。
傷寒者,傷于寒也,是為陰傷陽,當助其陽,治以辛溫。
溫病者,傷于溫也。
是為陽傷陰,當救其陰,治以甘寒。
凡溫病初起或外感風寒,如荊防薄杏之類不妨少用,而佐以甘寒之品,清熱養陰。
外感本輕,而身熱不退、或初起脈洪、口中作渴,則是溫病而非傷寒。
一切辛溫解表之藥,皆不可用。
輕者用桑菊飲,重者用銀翹散,溫病夾有斑疹者用犀角地黃湯,口渴脈洪壯熱日甚者用白虎湯,脈虛者加人參,舌有芒刺、身熱脈沉、神昏谵語、六七日不大解者用大小調胃承氣湯。
視人之強弱,病之緩急,酌量用之。
此在淮陰吳鞠通先生所撰《溫病條辨》中言之最悉。
醫家但留心此書,按症服藥,自無差謬。
《溫病條辨》中力戒溫病不可用辛溫發表,而柴胡為尤甚,何也?柴胡入足少陽,為發表升陽之劑。
溫病初起,在太陽,而本病則在陽明,用柴胡則引入少陽,謂之誅伐無過。
且當春少陽司令之際,人多病溫。
溫病者,陽傷陰也。
當救其陰,而反以柴胡升少陽之氣,益助其陽,陽火上騰,則陰水下涸。
是以柴胡下咽,則大汗神昏,遂成不治之症。
汗者陰液。
汗能亡陽,亦能亡陰。
無汗而強發其汗,傷陰而重亡其陰。
溫病用柴胡,殺人不旋踵。
餘目擊心傷,因撰此論以示人。
惟願留心斯道者,不吝改過。
普發慈心,少用一劑柴胡即多活一人性命。
即不得已而用表散,柴胡之外,藥品尚多,治以辛涼,佐以甘寒,庶不至重傷其陰,緻變他症。
有病之家,亦宜慎重。
凡藥用柴胡及辛溫發表重劑,皆棄而不用,亦保安性命之一道也。
〔附錄三〕案:柴胡之有副作用,與不同品種之有毒性,近年來屢有報道。
如《煤礦醫學》(34)25,1980,載柴胡注射液過敏回應報告。
《中華内科雜志》(812)1301979,藥物不良回應的綜合報道中,亦載柴胡注射液之毒性回應。
又如《黑龍江醫藥》15:48,1978,談到大葉柴胡有毒,曾引起死亡事故。
黑龍江祖國醫學研究所,曾有大葉柴胡毒性之探讨,記載有三例因嚴重中毒而死亡。
特附錄于此,提起有關方面注意。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芎 〔害〕其性辛散,走洩真氣。
上行頭目,下行血海。
凡病氣升痰喘,虛火上炎、嘔吐、咳逆、自汗,易汗、盜汗,咽幹口燥,骨蒸發熱,作渴煩躁,及氣弱人均不宜用。
單服久服,令人暴亡,亦洩其真氣使然也。
畏黃連、硝石,惡黃、山茱萸。
〔利〕辛溫升浮,入心胞、肝、膽、三焦。
潤肝燥,補肝虛,乃血中氣藥。
升清陽而開諸郁,為搜風散瘀止痛調經。
小者名撫芎,止痢開郁,為上升辛散之力也。
白芷為使,伏雌黃。
〔修治〕八月根下始結,乃可掘取曝幹。
凡用以川中大塊,裡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酒炒。
其苗作菜頗香,俗呼香芹菜。
餘西北道上曾食之。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金鈴子 一名苦楝子 〔害〕苦寒,若脾胃虛寒者,大忌。
〔利〕苦寒,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為疝氣要藥。
亦治傷寒熱厥腹痛,療瘡疥,殺三蟲。
茴香為使。
根皮微寒,殺諸蟲,通大腸,采無時。
〔修治〕苦楝子,以川中者為良。
十二月采得,熬幹酒拌,蒸軟去皮核,取肉用。
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搗碎用。
近惟酒炒,亦有去肉取皮用,則苦寒性減。
子如小鈴,熟則黃色,故名金鈴子。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赤芍藥 〔害〕赤芍破血,凡一切血虛病,及洩瀉産後,惡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癰疽已潰,并不宜服。
惡芒硝、石斛、鼈甲,畏龜甲、小薊。
反藜蘆。
〔利〕苦酸微寒,瀉肝火,專行惡血,兼利小腸。
治腹痛、脅痛、堅積、血痹、疝瘕、經閉、腸風癰腫、目赤。
能于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雷丸為使。
〔修治〕分栽時,根氣味全濃,八九月掘取,切片酒炒,單瓣紅芍藥入藥。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栝蒌 一名瓜蒌 〔害〕寒胃滑腸,胃虛少食,脾虛洩瀉,勿投。
畏牛膝、幹漆,惡幹姜,反烏頭。
〔利〕苦甘,潤肺疏肝,滑腸涼脾,為治肺熱咳嗽要藥。
清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止一切血熱,又能蕩滌胸中郁熱垢膩,生津,止渴,清咽良劑,亦能治結胸,為脾熱之主藥。
〔修治〕九月采取,栝圓黃皮濃蒂小,蒌則形長赤皮蒂粗。
陰人服蒌,陽人服栝,并去殼皮革膜及油。
土瓜蒌,功用相仿,惟實熱壅滞者宜之。
稍挾虛切勿妄投。
去油搗霜,潤肺之性減,而涼脾之功勝,利水瀉熱,行血堕胎。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白蒺藜 〔害〕細審其質性,不過瀉氣破血之品。
故能堕胎。
古方俱用以為補腎者,乃誤傳也。
愚按補腎者,系潼關蒺藜,今肆中所用,蓋不分也。
〔利〕苦辛而溫,瀉肺疏肝,散風勝濕,破血催生,通乳閉,消症瘕。
〔修治〕七八月采子,酒炒研,去刺用。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佛手柑 〔害〕單用多用,亦損正氣。
〔利〕辛苦溫、性中和,理上焦肺氣而平嘔,健中州脾運而進食,疏氣平肝,除痰止嗽。
〔修治〕去白或炒,鮮者尤佳。
産閩廣,古方枸椽,或蒸露用。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鈎藤 〔害〕但性稍寒,無火者勿服。
除驚痫、眩暈,平息肝風相火之外,他無所長。
凡病風溫,邪未入營,尚在上中二焦衛分者,誤服之恐緻昏谵。
以其輕揚入肝,未免激動肝陽上升,升則濁邪上蒙清竅故也。
〔利〕甘寒,舒筋,除眩暈,心熱、煩躁,下氣寬中,治小兒驚痫、客忤胎風,祛肝風而不燥,庶幾和中。
今去梗,純用鈎,功加倍。
〔修治〕三月采,有刺類釣鈎,古方多用皮,久煎則無力。
俟他藥煎就,方入鈎藤,三沸即起,頗得力也。
時珍曰:苦寒過服,恐傷胃中生發之氣,反取火邪。
亦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也。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合歡皮 (見心部)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血竭 一名麒麟竭 〔害〕善收瘡口,卻能引膿,性急,不可多用,無瘀積者忌之。
〔利〕甘鹹平,性急色赤,入心肝血分,散瘀生新,除血痛,治金瘡折跌,瘡口不合,止痛生肌。
〔修治〕出南番,磨之透甲,燒之有赤汁湧出,久而灰不變色者真。
嚼之不爛,如蠟為上。
假者,是海母血,味大鹹,有腥氣。
須另研作粉篩過。
若同衆藥搗,則化塵飛也。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玫瑰花 〔害〕畢竟伐氣之品,婦人血枯氣上逆者,不可多用。
〔利〕甘苦平,香而不散,色紫入肝,能引血中之氣,肝病用之多效。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木蝴蝶 〔害〕氣味淡薄,與病無害。
〔利〕治肝氣,諸書不載,近多用之。
蓋取木喜疏,蝴蝶善動之意爾。
〔修治〕形如皂莢,裡多白瓤,剖開取出,如蝴蝶狀。
每張有子一粒
凡入理氣藥,隻生用,不見火,或磨汁。
若實腸止瀉,宜面裹。
東垣用黃連制,亦有蒸用。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延胡索 〔害〕辛溫,走而不守,經事先期,虛而崩漏,産後虛運,均忌之。
〔利〕辛苦而溫,入心包、肺、脾、肝,能行血中氣滞,氣中血滞,調經脈,利産後暴血上沖,折傷積血,療疝舒筋,理通身諸痛,止腸痛心疼,為活血利氣之藥也。
〔修治〕立夏掘取,今多出浙江笕橋。
根如半夏,黃色而堅。
産東陽者,粒頭細,生用破血,炒用調血,酒炒行血,醋炒止血。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柴胡 〔害〕柴胡為陰,必陰氣不舒,緻陽氣不達者,乃為恰對。
若陰已虛者,陽方無倚而欲越,更用升陽發散,是速其斃矣。
故凡元氣下脫,病屬虛,而氣升者,忌之。
嘔吐及陰虛發熱,火熾炎上,不因血凝氣阻為寒熱者,近此正如砒鸩之毒也。
瘧非少陽經者勿用。
治瘧必用柴胡,其說誤解。
惡皂角,畏女菀、藜蘆。
〔利〕苦微寒,入肝、膽、三焦、心包四經,為少陽表藥,故治瘧發表和裡退熱,主清陽上行;解郁調經,宣暢氣血,主陽氣下陷。
治上焦肝氣,前胡半夏為使;行三焦膽經,黃芩為佐;行心包肝經,黃連為佐。
〔修治〕二月八月采得,去須及頭,用銅刀削去赤薄皮少許,以粗布拭淨,切用。
勿令犯火,立使無效也。
酒炒則升,蜜炒則和。
按柴胡有二種:色白黃而大者,為銀胡,以勞瘧骨蒸虛勞疳熱;色微黑者,以解表發散。
本經無分别,但用銀州者為最,則知其優于升散,而非除虛熱之藥明矣,衍義所載甚詳,故表而分之。
〔附錄一〕李中梓雲:柴胡,少陽經半表半裡之藥。
病在太陽者,服之太早,則引賊入門;病在陰經者,複用柴胡,則重傷其表。
世俗不知柴胡之用,每遇傷寒傳經未明,以柴胡湯為不汗不吐不下,可以藏拙,辄混用之,殺人不可勝數矣。
勞證惟在肝經者用之。
若氣虛者不過些小助參,非用柴胡退熱也。
若遇勞證,便用柴胡,不死安待。
惟此一味,贻禍極多,表而出之。
〔附錄二〕溫病忌用柴胡論(山陽丁壽昌撰)溫病四時皆有而春令尤甚。
經雲:冬傷于寒春必病溫。
凡冬令受寒,即時發者為傷寒;不即時發,留連于經絡,至春則寒化為熱而為病溫。
傷寒者,傷于寒也,是為陰傷陽,當助其陽,治以辛溫。
溫病者,傷于溫也。
是為陽傷陰,當救其陰,治以甘寒。
凡溫病初起或外感風寒,如荊防薄杏之類不妨少用,而佐以甘寒之品,清熱養陰。
外感本輕,而身熱不退、或初起脈洪、口中作渴,則是溫病而非傷寒。
一切辛溫解表之藥,皆不可用。
輕者用桑菊飲,重者用銀翹散,溫病夾有斑疹者用犀角地黃湯,口渴脈洪壯熱日甚者用白虎湯,脈虛者加人參,舌有芒刺、身熱脈沉、神昏谵語、六七日不大解者用大小調胃承氣湯。
視人之強弱,病之緩急,酌量用之。
此在淮陰吳鞠通先生所撰《溫病條辨》中言之最悉。
醫家但留心此書,按症服藥,自無差謬。
《溫病條辨》中力戒溫病不可用辛溫發表,而柴胡為尤甚,何也?柴胡入足少陽,為發表升陽之劑。
溫病初起,在太陽,而本病則在陽明,用柴胡則引入少陽,謂之誅伐無過。
且當春少陽司令之際,人多病溫。
溫病者,陽傷陰也。
當救其陰,而反以柴胡升少陽之氣,益助其陽,陽火上騰,則陰水下涸。
是以柴胡下咽,則大汗神昏,遂成不治之症。
汗者陰液。
汗能亡陽,亦能亡陰。
無汗而強發其汗,傷陰而重亡其陰。
溫病用柴胡,殺人不旋踵。
餘目擊心傷,因撰此論以示人。
惟願留心斯道者,不吝改過。
普發慈心,少用一劑柴胡即多活一人性命。
即不得已而用表散,柴胡之外,藥品尚多,治以辛涼,佐以甘寒,庶不至重傷其陰,緻變他症。
有病之家,亦宜慎重。
凡藥用柴胡及辛溫發表重劑,皆棄而不用,亦保安性命之一道也。
〔附錄三〕案:柴胡之有副作用,與不同品種之有毒性,近年來屢有報道。
如《煤礦醫學》(34)25,1980,載柴胡注射液過敏回應報告。
《中華内科雜志》(812)1301979,藥物不良回應的綜合報道中,亦載柴胡注射液之毒性回應。
又如《黑龍江醫藥》15:48,1978,談到大葉柴胡有毒,曾引起死亡事故。
黑龍江祖國醫學研究所,曾有大葉柴胡毒性之探讨,記載有三例因嚴重中毒而死亡。
特附錄于此,提起有關方面注意。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芎 〔害〕其性辛散,走洩真氣。
上行頭目,下行血海。
凡病氣升痰喘,虛火上炎、嘔吐、咳逆、自汗,易汗、盜汗,咽幹口燥,骨蒸發熱,作渴煩躁,及氣弱人均不宜用。
單服久服,令人暴亡,亦洩其真氣使然也。
畏黃連、硝石,惡黃、山茱萸。
〔利〕辛溫升浮,入心胞、肝、膽、三焦。
潤肝燥,補肝虛,乃血中氣藥。
升清陽而開諸郁,為搜風散瘀止痛調經。
小者名撫芎,止痢開郁,為上升辛散之力也。
白芷為使,伏雌黃。
〔修治〕八月根下始結,乃可掘取曝幹。
凡用以川中大塊,裡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酒炒。
其苗作菜頗香,俗呼香芹菜。
餘西北道上曾食之。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金鈴子 一名苦楝子 〔害〕苦寒,若脾胃虛寒者,大忌。
〔利〕苦寒,能導小腸膀胱之熱,因引心包相火下行,通利小便,為疝氣要藥。
亦治傷寒熱厥腹痛,療瘡疥,殺三蟲。
茴香為使。
根皮微寒,殺諸蟲,通大腸,采無時。
〔修治〕苦楝子,以川中者為良。
十二月采得,熬幹酒拌,蒸軟去皮核,取肉用。
凡使肉不使核,使核不使肉,如使核,搗碎用。
近惟酒炒,亦有去肉取皮用,則苦寒性減。
子如小鈴,熟則黃色,故名金鈴子。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赤芍藥 〔害〕赤芍破血,凡一切血虛病,及洩瀉産後,惡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癰疽已潰,并不宜服。
惡芒硝、石斛、鼈甲,畏龜甲、小薊。
反藜蘆。
〔利〕苦酸微寒,瀉肝火,專行惡血,兼利小腸。
治腹痛、脅痛、堅積、血痹、疝瘕、經閉、腸風癰腫、目赤。
能于土中瀉木,赤散邪,能行血中之滞,雷丸為使。
〔修治〕分栽時,根氣味全濃,八九月掘取,切片酒炒,單瓣紅芍藥入藥。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栝蒌 一名瓜蒌 〔害〕寒胃滑腸,胃虛少食,脾虛洩瀉,勿投。
畏牛膝、幹漆,惡幹姜,反烏頭。
〔利〕苦甘,潤肺疏肝,滑腸涼脾,為治肺熱咳嗽要藥。
清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止一切血熱,又能蕩滌胸中郁熱垢膩,生津,止渴,清咽良劑,亦能治結胸,為脾熱之主藥。
〔修治〕九月采取,栝圓黃皮濃蒂小,蒌則形長赤皮蒂粗。
陰人服蒌,陽人服栝,并去殼皮革膜及油。
土瓜蒌,功用相仿,惟實熱壅滞者宜之。
稍挾虛切勿妄投。
去油搗霜,潤肺之性減,而涼脾之功勝,利水瀉熱,行血堕胎。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白蒺藜 〔害〕細審其質性,不過瀉氣破血之品。
故能堕胎。
古方俱用以為補腎者,乃誤傳也。
愚按補腎者,系潼關蒺藜,今肆中所用,蓋不分也。
〔利〕苦辛而溫,瀉肺疏肝,散風勝濕,破血催生,通乳閉,消症瘕。
〔修治〕七八月采子,酒炒研,去刺用。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佛手柑 〔害〕單用多用,亦損正氣。
〔利〕辛苦溫、性中和,理上焦肺氣而平嘔,健中州脾運而進食,疏氣平肝,除痰止嗽。
〔修治〕去白或炒,鮮者尤佳。
産閩廣,古方枸椽,或蒸露用。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鈎藤 〔害〕但性稍寒,無火者勿服。
除驚痫、眩暈,平息肝風相火之外,他無所長。
凡病風溫,邪未入營,尚在上中二焦衛分者,誤服之恐緻昏谵。
以其輕揚入肝,未免激動肝陽上升,升則濁邪上蒙清竅故也。
〔利〕甘寒,舒筋,除眩暈,心熱、煩躁,下氣寬中,治小兒驚痫、客忤胎風,祛肝風而不燥,庶幾和中。
今去梗,純用鈎,功加倍。
〔修治〕三月采,有刺類釣鈎,古方多用皮,久煎則無力。
俟他藥煎就,方入鈎藤,三沸即起,頗得力也。
時珍曰:苦寒過服,恐傷胃中生發之氣,反取火邪。
亦久服黃連,反從火化之義也。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合歡皮 (見心部)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血竭 一名麒麟竭 〔害〕善收瘡口,卻能引膿,性急,不可多用,無瘀積者忌之。
〔利〕甘鹹平,性急色赤,入心肝血分,散瘀生新,除血痛,治金瘡折跌,瘡口不合,止痛生肌。
〔修治〕出南番,磨之透甲,燒之有赤汁湧出,久而灰不變色者真。
嚼之不爛,如蠟為上。
假者,是海母血,味大鹹,有腥氣。
須另研作粉篩過。
若同衆藥搗,則化塵飛也。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玫瑰花 〔害〕畢竟伐氣之品,婦人血枯氣上逆者,不可多用。
〔利〕甘苦平,香而不散,色紫入肝,能引血中之氣,肝病用之多效。
肝部藥隊〔瀉肝次将〕 木蝴蝶 〔害〕氣味淡薄,與病無害。
〔利〕治肝氣,諸書不載,近多用之。
蓋取木喜疏,蝴蝶善動之意爾。
〔修治〕形如皂莢,裡多白瓤,剖開取出,如蝴蝶狀。
每張有子一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