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始洞真決疑經

關燈
诳物,令使信從,是名愚師,不可歸依。

    所言實者,内解備故,行無缺故,衣弊履穿,謙光晦迹,外若不肖,名大丈夫。

    若因善友識此師者,宜往服勤,谘禀嚴訓。

    若說小乘有得之義,生滅相法,有有有無,有因有果,說如是等,名為暗師。

    若說諸法無修無礙,無滅無生,非有非無,非因非果,而有而無,非不因果,巧解因緣,假名中道示教是法,乃名明師。

     青童君曰:如是天師,甚為希有。

    雲何名為出家之相? 天尊曰:夫出家者,義趣甚深,利益弘遠。

    家有二種:一者恩愛,二者諸有。

    始學之人,既值明師,志能勤苦,執事奉承,禀受妙訓。

    若在居家,父母妻子愛累自纏,如處囹圄,不得自在。

    适志從容,遠近随師,詢請玄業。

    故求父母,請别妻子,舍離居室,遠遊山林,依憑精舍,棄俗服玩,黃褐玄巾,舍世榮華,惟道是務,是名初出恩愛之家。

    既出家已,勤行齋戒,兔離三塗,信根已立,學靜入空,離三界愛,登入九清,是名出離諸有之家。

    是名出家。

     青童曰:我今乃離三惡道家,願得出離諸有家也。

    不審何者名為正教? 天尊曰:若有經文具十二印、應三洞者,是名正經。

    自此之外,皆名邪法,不可受持。

    當自請師,審之分别。

     青童君曰:雲何名戒? 天尊曰:戒有二種,一者有得,二者無得。

    有得戒者,三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二十七戒、百八十戒、三百大戒,止惡防罪,未達方便,名有得戒。

    止離三塗及人中苦,未入道分。

    若戒諸法,畢竟空寂,是名正戒。

    無持無犯,開正觀門,為道根本。

     青童君曰:雲何名為隐處山林? 天尊曰:是亦二種。

    ,下士小心,常畏諸塵之所染污故,入岩阜林薮之間,避諸穢惡,靜然端拱,修清浄行。

    上士在世,不畏塵勞,雖居世間,無所染污,猶如珠玉體性明浄,處智慧世,依無相野,是名善解山栖之相。

     青童君曰:雲何名為念道之相? 天尊曰:夫念道者,通能制滅一切惡相,猶金剛力無所不斷,猶如猛火無所不燒。

    念有二種:一念生身,七十二相、八十一好,具足微妙,人中天上,三界特尊;是我歸依覆護之處。

    二念法身,猶如虛空圓滿清浄,即是真道,亦名道身,亦名道性;常以正念不間餘心,是名念道。

     青童君曰:請事要言,雲何複名念經之相? 天尊曰:經有三種,大乘小乘及以中乘。

    系心受持,常生信慕,存想不移,審知是法,是出要道,無他雜念,是名念經。

    若知諸法本無文字,正觀實相,達其旨趣,亦名念經,是名善解念經之相。

     青童君曰:雲何念師? 天尊曰:師者,父也。

    我若無師,不能得道。

    是故應當遠近随逐,心眼觀想,常在目前,不替須臾,無他離此,是名念師。

    又當正念一切得道大聖衆真,通是師寶,皆能訓我,是良福田,系念歸依,心心相續,邪念不趣,是名念師。

     青童君曰:始蒙開明,諸疑永斷,來生男女,無複迷惑。

    禮拜畢已,依位而座。

     元始天尊抗手告衆:汝等當知,我之真身清浄無礙,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住善寂大智慧源。

    雖複窈冥,其精甚信。

    無量劫來證此真體,安恒不動,超絕無倫,非聖所知,非凡所解。

    為衆生故,現應受身,遊入五道,稱緣開度,随宜方便,皆使悟入,應物根性,權示色像,故名應身。

    而此應身,亦無生滅,無有去來,常住不變;為利一切,隐顯不同,發起精進,令無退轉。

    諸所應作,皆已畢訖,所未應行,道君自了。

    汝諸大衆真,宜共奉承,勿於我所生分别念。

    作是語已,冉冉升空,大衆極目不複能睹。

    是時,衆真哽咽号慕,如失父母,仰空作禮。

    轉拜道君,而說偈曰: 無上浄妙真智身,真實無相莫能睹, 但現應體還本源,是故各懷大憂苦。

     仰賴太上無極尊,猶如失母依慈父。

     衆生沒在憂火中,惟願時澍甘露雨, 斷絕倒想戀着心,消除諸見滅邪趣。

     太上道君告四座曰:汝等當知,一切諸法皆空寂相,生死道場性無差别,不應妄生去來之想。

    若始發意,當識無常,各求自度,離生死苦。

    天尊遺教,戒勸分明,努力勤修,早求解脫。

    勿懷憂惱,虛喪善功。

    說是語已,即與侍從還返玉京。

    諸餘神仙、十方來者,各禮道君,一時而退。

     元始洞真決疑經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