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
關燈
小
中
大
,灌犀角、牛黃、紫雪之類,并無小效。
扶乩求仙,藥亦類是。
乃兄周雨禾雲:此證非孟英先生不能救,吾當踵其門而求之。
及先生來視,曰:苔雖黑而邊猶白潤,唇雖焦而齒色尚津,非熱證也。
投藥如匙開鎖,數日霍然。
緣識數語,并錄方案如下,用表再生之大德,而垂為後學之津梁雲。
仁和蔣寅謹識。
真陰素虧,兩番半産,兼以勞瘁,内風陡升。
病起頭疼,左偏筋掣,旬日不語,二便不行,不食唇焦,苔黑邊白,胸腹柔軟,神氣不昏,脈至弦緩,并不洪數。
此非熱邪内陷,乃陰虛痰滞機緘,宜予清宣,勿投寒膩,轉其關鍵,可許漸瘳。
十月二十五日初診。
石菖蒲、麸炒枳實、仙制半夏、鹽水泡橘紅各一錢、鮮竹茹四錢、旋覆花、茯苓、當歸各三錢、陳膽星八分、鈎藤五錢後下。
竹瀝一杯,生姜汁三小匙和服。
蘇合香丸塗于心下,以舒氣郁。
舌稍出齒,未能全伸,苔稍轉黃,小溲較暢,羞明頭痛,顯屬風升,咽膈不舒,痰凝氣阻,本虛标實,脈軟且弦,不可峻攻,法先開洩。
二十六日再診。
前方去膽星、半夏、茯苓,加枸杞三錢,淡苁蓉一錢,蒌仁五錢。
舌能出齒,小溲漸行,神識稍清,苔猶灰滞,頭疼似減,語未出聲,脈至虛弦,右兼微弱,本虛标實,難授峻攻,開養兼參,庶無他變。
二十七日三診。
前方去枳實、旋覆、鈎藤、竹瀝、姜汁,加參須一錢,麥冬三錢,遠志七分,老蟬一對,淡海?一兩,凫茈三個。
稍能出語,尚未有聲,舌色淡紅,苔猶灰膩,毫不作渴,非熱可知,脈軟以遲,不食不便,宜參溫煦,以豁凝痰。
二十八日四診。
前方去雪羹,加酒炒黃連、肉桂心各五分。
苔漸化而舌漸出,語稍吐而尚無音,頭痛未蠲,略思粥食,胃氣漸動,肝火未平,久不更衣,脈仍弦軟,徐為疏瀹,法主溫通。
二十九日五診。
前方去麥冬,加麻仁四錢,野薔薇露二兩和服。
連投溫養,神氣漸清,語亦有聲,頭猶左痛,苔退未淨,大解不行,左脈微遲,法當補血,血充風息,府氣自行。
十一月初一日六診。
前方去遠志、菖蒲、老蟬,加天麻一錢,白芍二錢,桑葚三錢。
脈已漸起,尚未更衣,濁未下行,語猶錯亂,時或頭痛,寐則夢多,濡導下行,且為先授。
初二日七診。
前方去天麻、桑葚,加牛膝三錢,生首烏四錢,柏子仁二錢。
雖已知饑,未得大解,肝無宣洩,時欲上沖,陰分久虧,豈容妄下,素傷思慮,肝郁神虛,脈軟而遲,語言錯亂,法當養正,通鎮相參。
初三日八診。
前方去白芍、首烏,加紫石英四錢,砂仁末炒熟地六錢,遠志七分,菖蒲五分。
大解已行,并不黑燥,肝猶未戢,乘胃脘疼,幸己加餐,可從鎮息。
初四日九診。
參須、仙半夏各一錢、砂仁末炒熟地八錢、牡蛎六錢、紫石英四錢、歸身三錢、枸杞二錢、淡苁蓉一錢五分、川楝肉一錢、酒炒黃連三分、桂心五分研調。
三帖。
複得大解,苔退餐加,肝血久虧,筋無所養,頭疼脘痛,掣悸不安,柔養滋潛,内風自息。
初七日十診。
前方去半夏、連、楝,加炙草、橘餅各一錢,烏梅肉八分。
四帖。
神氣漸振,安谷耳鳴,脈弱口幹,面無華色,積虛未複,平補是投。
十一日十一診。
前方去桂心、橘餅、烏梅,加龜闆六錢,麥冬、蒲桃幹各三錢。
十帖後汛至體康而愈矣。
胡某素患耳鳴,且吸鴉片,時服補藥,漸至食減痰多,舌上起灰黃厚膩之苔者三年矣。
多醫莫愈。
孟英脈之弦細軟滑。
曰:真陰虧于下,痰熱阻于上耳。
以西洋參、菖蒲、遠志、麥冬、竹茹、苁蓉、歸身、石英、牡蛎、冬蟲夏草,少加黃連服之。
不半月痰少餐加,舌苔盡退,三年之病,遂以霍然。
王炳華之熄,屢次堕胎,人漸尪羸,月事亂行,其色甚淡。
醫謂虛也,大投補劑,其痰日甚,食少帶多,遂加桂、附,五心如烙,面浮咳逆,痰壅礙眠,大渴善嗔,醫皆束手,始請孟英脈之。
兩尺虛軟,左寸關弦數,右兼浮滑,乃陰虛火炎也。
然下焦之陰雖虛,而痰火實于上焦,古人治内傷于虛處求實,治外感于實處求虛,乃用藥之矩矱也。
爰以沙參、竹茹、冬瓜子、蘆筍、枇杷葉、冬蟲夏草、石英、紫菀、苁蓉、旋覆為方。
兩劑即能寐,五六劑嗽止餐加,乃去紫菀、旋覆、沙參,加西洋參、歸身、黃柏,服五劑,熱減帶稀,口和能食,再去蘆筍、冬瓜子、枇杷葉,加熟地、枸杞、烏鲗骨服之而愈。
又吳氏婦陡患咳嗽,痰不甚多。
不能著枕者旬日矣,神極委頓。
孟英察脈虛數,授枸杞、苁蓉、歸身、石英、龜闆、牡蛎、冬蟲夏草、麥冬、牛膝、胡桃肉之劑,覆杯而病若失。
舜傳之舅嫂,因用力拔針而患指痛,内外雜治,漸至痛遍一身,卧榻不起,食少形消。
餘診之,脈細而數,口幹舌绛。
乃營陰大虧,無以營養筋骨,豈可因拔針起病,遂以為外傷而妄投燥烈之藥乎?宜其病日以甚也。
以集靈膏加減為方而愈。
扶乩求仙,藥亦類是。
乃兄周雨禾雲:此證非孟英先生不能救,吾當踵其門而求之。
及先生來視,曰:苔雖黑而邊猶白潤,唇雖焦而齒色尚津,非熱證也。
投藥如匙開鎖,數日霍然。
緣識數語,并錄方案如下,用表再生之大德,而垂為後學之津梁雲。
仁和蔣寅謹識。
真陰素虧,兩番半産,兼以勞瘁,内風陡升。
病起頭疼,左偏筋掣,旬日不語,二便不行,不食唇焦,苔黑邊白,胸腹柔軟,神氣不昏,脈至弦緩,并不洪數。
此非熱邪内陷,乃陰虛痰滞機緘,宜予清宣,勿投寒膩,轉其關鍵,可許漸瘳。
十月二十五日初診。
石菖蒲、麸炒枳實、仙制半夏、鹽水泡橘紅各一錢、鮮竹茹四錢、旋覆花、茯苓、當歸各三錢、陳膽星八分、鈎藤五錢後下。
竹瀝一杯,生姜汁三小匙和服。
蘇合香丸塗于心下,以舒氣郁。
舌稍出齒,未能全伸,苔稍轉黃,小溲較暢,羞明頭痛,顯屬風升,咽膈不舒,痰凝氣阻,本虛标實,脈軟且弦,不可峻攻,法先開洩。
二十六日再診。
前方去膽星、半夏、茯苓,加枸杞三錢,淡苁蓉一錢,蒌仁五錢。
舌能出齒,小溲漸行,神識稍清,苔猶灰滞,頭疼似減,語未出聲,脈至虛弦,右兼微弱,本虛标實,難授峻攻,開養兼參,庶無他變。
二十七日三診。
前方去枳實、旋覆、鈎藤、竹瀝、姜汁,加參須一錢,麥冬三錢,遠志七分,老蟬一對,淡海?一兩,凫茈三個。
稍能出語,尚未有聲,舌色淡紅,苔猶灰膩,毫不作渴,非熱可知,脈軟以遲,不食不便,宜參溫煦,以豁凝痰。
二十八日四診。
前方去雪羹,加酒炒黃連、肉桂心各五分。
苔漸化而舌漸出,語稍吐而尚無音,頭痛未蠲,略思粥食,胃氣漸動,肝火未平,久不更衣,脈仍弦軟,徐為疏瀹,法主溫通。
二十九日五診。
前方去麥冬,加麻仁四錢,野薔薇露二兩和服。
連投溫養,神氣漸清,語亦有聲,頭猶左痛,苔退未淨,大解不行,左脈微遲,法當補血,血充風息,府氣自行。
十一月初一日六診。
前方去遠志、菖蒲、老蟬,加天麻一錢,白芍二錢,桑葚三錢。
脈已漸起,尚未更衣,濁未下行,語猶錯亂,時或頭痛,寐則夢多,濡導下行,且為先授。
初二日七診。
前方去天麻、桑葚,加牛膝三錢,生首烏四錢,柏子仁二錢。
雖已知饑,未得大解,肝無宣洩,時欲上沖,陰分久虧,豈容妄下,素傷思慮,肝郁神虛,脈軟而遲,語言錯亂,法當養正,通鎮相參。
初三日八診。
前方去白芍、首烏,加紫石英四錢,砂仁末炒熟地六錢,遠志七分,菖蒲五分。
大解已行,并不黑燥,肝猶未戢,乘胃脘疼,幸己加餐,可從鎮息。
初四日九診。
參須、仙半夏各一錢、砂仁末炒熟地八錢、牡蛎六錢、紫石英四錢、歸身三錢、枸杞二錢、淡苁蓉一錢五分、川楝肉一錢、酒炒黃連三分、桂心五分研調。
三帖。
複得大解,苔退餐加,肝血久虧,筋無所養,頭疼脘痛,掣悸不安,柔養滋潛,内風自息。
初七日十診。
前方去半夏、連、楝,加炙草、橘餅各一錢,烏梅肉八分。
四帖。
神氣漸振,安谷耳鳴,脈弱口幹,面無華色,積虛未複,平補是投。
十一日十一診。
前方去桂心、橘餅、烏梅,加龜闆六錢,麥冬、蒲桃幹各三錢。
十帖後汛至體康而愈矣。
胡某素患耳鳴,且吸鴉片,時服補藥,漸至食減痰多,舌上起灰黃厚膩之苔者三年矣。
多醫莫愈。
孟英脈之弦細軟滑。
曰:真陰虧于下,痰熱阻于上耳。
以西洋參、菖蒲、遠志、麥冬、竹茹、苁蓉、歸身、石英、牡蛎、冬蟲夏草,少加黃連服之。
不半月痰少餐加,舌苔盡退,三年之病,遂以霍然。
王炳華之熄,屢次堕胎,人漸尪羸,月事亂行,其色甚淡。
醫謂虛也,大投補劑,其痰日甚,食少帶多,遂加桂、附,五心如烙,面浮咳逆,痰壅礙眠,大渴善嗔,醫皆束手,始請孟英脈之。
兩尺虛軟,左寸關弦數,右兼浮滑,乃陰虛火炎也。
然下焦之陰雖虛,而痰火實于上焦,古人治内傷于虛處求實,治外感于實處求虛,乃用藥之矩矱也。
爰以沙參、竹茹、冬瓜子、蘆筍、枇杷葉、冬蟲夏草、石英、紫菀、苁蓉、旋覆為方。
兩劑即能寐,五六劑嗽止餐加,乃去紫菀、旋覆、沙參,加西洋參、歸身、黃柏,服五劑,熱減帶稀,口和能食,再去蘆筍、冬瓜子、枇杷葉,加熟地、枸杞、烏鲗骨服之而愈。
又吳氏婦陡患咳嗽,痰不甚多。
不能著枕者旬日矣,神極委頓。
孟英察脈虛數,授枸杞、苁蓉、歸身、石英、龜闆、牡蛎、冬蟲夏草、麥冬、牛膝、胡桃肉之劑,覆杯而病若失。
舜傳之舅嫂,因用力拔針而患指痛,内外雜治,漸至痛遍一身,卧榻不起,食少形消。
餘診之,脈細而數,口幹舌绛。
乃營陰大虧,無以營養筋骨,豈可因拔針起病,遂以為外傷而妄投燥烈之藥乎?宜其病日以甚也。
以集靈膏加減為方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