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虛
關燈
小
中
大
溺出,而見深碧之色者,彼實此虛,判分天壤,恐和緩再來,亦難為力矣!尋果殁。
石芷卿驟患腹脹,旬日後臍間出膿。
(濕熱積于小腸。
)外科視為腸癰,與溫補内托之藥。
(眉批:腸癰無溫補内托之法。
)遂咳嗽不眠,腹中絞痛異常,痰色紅綠,大便不行,乃延孟英商之。
脈弦細以數,舌绛而大渴。
曰:察脈候,是真陰大虛之證。
(乃真陰為熱藥所耗,非本如是也)。
芪、術、歸、桂,皆為禁劑。
以甘露飲加西洋參、花粉、貝母、杏仁、冬瓜子投之,痰咳即安。
(眉批:清其上源而下流自清,亦喻氏法也。
)外科謂此恙最忌洩瀉,潤藥不宜多服。
(此何恙也?而以為最忌洩瀉,真呓語也。
)孟英曰:陰虛液燥,津不易生,雖求其瀉,不可得也,惡可拘泥一偏,而不知通變哉?仍以前法,去杏、貝、花粉,加知母、百合、合歡為方,并囑其另邀老醫朱嵩年敷治其外。
如法施之,果漸向安。
久之,當臍痂落,如小兒蛻臍帶狀,臍内新肉瑩然而愈。
董曉書令正,素患脘痛,甚至暈厥。
今秋病腰疼腿木,胸悶氣逆不能卧。
胡某進溫補藥而喘汗欲脫,杳不思谷。
孟英切脈,虛細中兼有弦滑,舌绛而渴,乃陰虛挾痰耳。
與沙參、苁蓉、木瓜、石斛、蛤殼、蒺藜、石英、茯苓、紫菀、杏仁、楝實、首烏、牛膝諸藥,(滋陰調肝而不膩,祛飲利痰而不燥,此孟英獨得之秘。
)旬日而安。
繼加熟地黃服之全愈。
張與之令堂,久患痰嗽礙卧,素不投補藥。
孟英偶持其脈,曰:非補不可。
與大劑熟地藥,一飲而睡。
與之曰:吾母有十七載不能服熟地矣,君何所見而重用頗投?孟英曰:脈細痰鹹,陰虛水泛,非此不為功。
從前服之增病者,想必雜以參、術之助氣。
昔人雲:勿執一藥以論方,故處方者貴于用藥之恰當病情,而取舍得宜也。
顧雲蘿令正,久患腳氣,屢治屢發,馴緻周身筋掣,上及于巅,龈痛指麻,腰痠目眩,口幹食少,夜不成眠。
孟英察其脈芤而弦數,真陰大虧,腿雖痛,從無赤腫之形,腳氣藥豈徒無益而已。
與二地、二冬、二至、知、柏、桑、菊、栀、楝、蒿、薇、龜闆、鼈甲、藕等藥,服之各恙漸減,蓋因平素帶下太甚,陰液漏洩,而筋骨失其濡養也,故治病須澄源以潔流。
秋間以海螵蛸粉、魚螵、黃柏、阿膠為丸,服之全愈。
《薛氏醫案》每以補中益氣湯與地黃丸并用為治,雖盧不遠之賢,亦或效尤,其實非用藥之法也。
如果清陽下陷而當升舉者,則地黃丸之陰凝滞膩非所宜也;設屬真陰不足,當用滋填者,則升、柴之耗散不可投也。
自相矛盾,紀律毫無,然上下分治,原有矩矱。
屠敬思素屬陰虧,久患痰嗽,動即氣逆,夜不能眠,頻服滋潛,納食漸減,稍沾厚味,嘔腐吞酸。
孟英視脈左弦而微數,右則軟滑兼弦,水常泛濫,土失堤防,肝木過升,肺金少降,良由久投滋膩,濕濁内蟠,無益于下焦,反礙乎中運,左強右弱,升降不調。
以苁蓉、黃柏、當歸、芍藥、熟地、丹皮、茯苓、楝實、砂仁研為末,藕粉為丸,早服溫腎水以清肝;以黨參、白術、枳實、菖蒲、半夏、茯苓、橘皮、黃連、蒺藜生曬研末,竹瀝為丸,午服培中土而消痰;暮吞威喜丸,肅上源以化濁。
三焦分治,各恙皆安。
悉用丸劑者,避湯藥之助痰濕耳。
(眉批:方俱靈妙,可以為法。
) 鹹豐紀元冬十月,荊人忽患頭痛,偏左為甚,醫治日劇。
延半月,痛及頸項頰車,始艱于步,繼艱于食,馴緻舌強語蹇,目閉神蒙,呼之弗應,日夜沉睡如木偶焉。
醫者察其舌黑
石芷卿驟患腹脹,旬日後臍間出膿。
)外科視為腸癰,與溫補内托之藥。
)遂咳嗽不眠,腹中絞痛異常,痰色紅綠,大便不行,乃延孟英商之。
脈弦細以數,舌绛而大渴。
曰:察脈候,是真陰大虛之證。
芪、術、歸、桂,皆為禁劑。
以甘露飲加西洋參、花粉、貝母、杏仁、冬瓜子投之,痰咳即安。
)外科謂此恙最忌洩瀉,潤藥不宜多服。
)孟英曰:陰虛液燥,津不易生,雖求其瀉,不可得也,惡可拘泥一偏,而不知通變哉?仍以前法,去杏、貝、花粉,加知母、百合、合歡為方,并囑其另邀老醫朱嵩年敷治其外。
如法施之,果漸向安。
久之,當臍痂落,如小兒蛻臍帶狀,臍内新肉瑩然而愈。
董曉書令正,素患脘痛,甚至暈厥。
今秋病腰疼腿木,胸悶氣逆不能卧。
胡某進溫補藥而喘汗欲脫,杳不思谷。
孟英切脈,虛細中兼有弦滑,舌绛而渴,乃陰虛挾痰耳。
與沙參、苁蓉、木瓜、石斛、蛤殼、蒺藜、石英、茯苓、紫菀、杏仁、楝實、首烏、牛膝諸藥,
)旬日而安。
繼加熟地黃服之全愈。
張與之令堂,久患痰嗽礙卧,素不投補藥。
孟英偶持其脈,曰:非補不可。
與大劑熟地藥,一飲而睡。
與之曰:吾母有十七載不能服熟地矣,君何所見而重用頗投?孟英曰:脈細痰鹹,陰虛水泛,非此不為功。
從前服之增病者,想必雜以參、術之助氣。
昔人雲:勿執一藥以論方,故處方者貴于用藥之恰當病情,而取舍得宜也。
顧雲蘿令正,久患腳氣,屢治屢發,馴緻周身筋掣,上及于巅,龈痛指麻,腰痠目眩,口幹食少,夜不成眠。
孟英察其脈芤而弦數,真陰大虧,腿雖痛,從無赤腫之形,腳氣藥豈徒無益而已。
與二地、二冬、二至、知、柏、桑、菊、栀、楝、蒿、薇、龜闆、鼈甲、藕等藥,服之各恙漸減,蓋因平素帶下太甚,陰液漏洩,而筋骨失其濡養也,故治病須澄源以潔流。
秋間以海螵蛸粉、魚螵、黃柏、阿膠為丸,服之全愈。
《薛氏醫案》每以補中益氣湯與地黃丸并用為治,雖盧不遠之賢,亦或效尤,其實非用藥之法也。
如果清陽下陷而當升舉者,則地黃丸之陰凝滞膩非所宜也;設屬真陰不足,當用滋填者,則升、柴之耗散不可投也。
自相矛盾,紀律毫無,然上下分治,原有矩矱。
屠敬思素屬陰虧,久患痰嗽,動即氣逆,夜不能眠,頻服滋潛,納食漸減,稍沾厚味,嘔腐吞酸。
孟英視脈左弦而微數,右則軟滑兼弦,水常泛濫,土失堤防,肝木過升,肺金少降,良由久投滋膩,濕濁内蟠,無益于下焦,反礙乎中運,左強右弱,升降不調。
以苁蓉、黃柏、當歸、芍藥、熟地、丹皮、茯苓、楝實、砂仁研為末,藕粉為丸,早服溫腎水以清肝;以黨參、白術、枳實、菖蒲、半夏、茯苓、橘皮、黃連、蒺藜生曬研末,竹瀝為丸,午服培中土而消痰;暮吞威喜丸,肅上源以化濁。
三焦分治,各恙皆安。
悉用丸劑者,避湯藥之助痰濕耳。
) 鹹豐紀元冬十月,荊人忽患頭痛,偏左為甚,醫治日劇。
延半月,痛及頸項頰車,始艱于步,繼艱于食,馴緻舌強語蹇,目閉神蒙,呼之弗應,日夜沉睡如木偶焉。
醫者察其舌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