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
關燈
小
中
大
朱恒山久患胸痞多痰,諸藥罔瘳。
孟英診曰:清陽之氣不司旋運也。
與參、芪、苓、術之劑,豁然頓愈,因極欽服。
後數年果以汗脫。
聞其垂危之際,口不能言,猶以左手橫三指,右手伸一指加于上,作王字狀以示家人。
有會其意者,急追孟英至,而他醫之中風藥早灌入矣,遂以長逝。
癸卯冬至前一日,管大中丞亦是氣從溺脫,當以參、附挽回者,及孟英至而痰藥、痧藥、風藥,灌之遍矣。
脈僅若蛛絲過指,孟英堅不與方,須臾而卒。
丁酉中秋夜,牙行張鑒錄年逾花甲,卒仆于地,急延孟英脈之,弦滑而大,曰:痰氣食相并而逆于上也。
先以烏梅擦開牙關,橫一竹箸于口,灌以淡鹽姜湯,随入鵝翎探之,吐出痰食,太息一聲而蘇。
次與調氣和中而愈。
後數年以他疾終。
此案雖無奇,而辨證之明,不可不錄。
張養之令侄女,患汛愆而飲食漸減,于某與通經藥,服之尤惡谷,請孟英診之。
脈緩滑,曰:此痰氣凝滞,經隧不宣。
病由安坐不勞,法以豁痰流氣,勿投血藥,經自流通。
于某聞而笑曰:其人從不吐痰,血有病而妄治其氣,脹病可立待也。
及服孟英藥,果漸吐痰而病遂愈。
養之大為折服。
予謂:世人頭痛治頭,腳疼療腳,偶中而愈,貪為己功,誤藥而亡,冤将奚白?此《寓意草》之所以首列議病之訓也。
孟英深得力于喻氏,故其議病迥出凡流。
要知識見之超,總由讀書而得,雖然人存政舉,未易言也。
張養之所親李某,戊冬醉飲夜歸,為查段巡員所吓,神志即以漸昏,治之罔效,至于不避親疏,裸衣笑罵,力大無制,糞穢不知,己夏延孟英視之。
用石菖蒲、遠志、龍齒、龜闆、犀角、羚羊角、元參、丹參、知、柏、栀子、龍膽草、枳實、黃連、竹黃、竹瀝、石膏、赭石、黑鉛、鐵落,出入為方,十餘帖吐瀉膠痰甚多,繼與磁朱丸,漸以向愈。
(眉批:祛痰清熱,滋陰鎮驚,力量甚大,此必本虛标實者,故其方如此。
) 一祝叟,年近古稀,己亥春赴席,忽仆地痰湧,肢強眼斜,舌蹇不語。
外科王瑞芝薦孟英視之,投六君子湯加蠍梢、羚羊角、膽星、石菖蒲、竹瀝、姜汁而瘳。
(扶脾抑肝驅痰,面面圓到。
) 孫午泉進士患哮,痰多氣逆,不能著枕。
服溫散滋納藥皆不效。
孟英與北沙參、桂枝、茯苓、貝母、花粉、杏仁、冬瓜仁、絲瓜絡、枇杷葉、旋覆、海石、蛤殼等藥,覆杯即卧,數日而痊。
(眉批:此是熱痰伏于肺絡,故用藥如此。
) 一妪,患右腰痛脹欲捶,多藥不效。
孟英視其形雖羸瘦,而脈滑痰多,苔黃舌绛。
曰:體虛病實,溫補非宜。
苟不攻去其疾,徒以疲藥因循,則病益實,體益虛,糜帑勞師,養成寇患,豈治病之道哉?先以雪羹加竹茹、楝實、綠萼梅、杏仁、花粉、橘紅、茯苓、旋覆花,送控涎丸,服後果下膠痰。
三進而病若失。
嗣予調補獲痊。
沈某患脘痛嘔吐,二便秘澀,諸治不效,請孟英視之。
脈弦軟,苔黃膩。
曰:此飲證也,豈沉湎于酒乎?沈雲:素不飲酒,性嗜茶耳。
然恐茶寒緻病,向以武彜紅葉熬濃而飲,諒無害焉。
孟英曰:茶雖涼而味清氣降,性不停留,惟蒸遏為紅,味變甘濁,全失肅清之氣,遂為釀疾之媒,較彼曲糵,殆一間耳。
醫者不察,僅知嘔吐為寒,姜、萸、沉、附,不特與病相反,抑且更煽風陽。
飲藉風騰,但升不降,是以上不能納,下不得通,宛似關格,然非陰枯陽結之候。
以連、楝、栀、芩、旋覆、竹茹、枇杷葉、橘、半、苓、澤、蛤殼、荷莖、生姜衣為方,送服震靈丹。
數劑而平,匝月而起。
(眉批:此上有停飲,下元虛寒,故用藥如
孟英診曰:清陽之氣不司旋運也。
與參、芪、苓、術之劑,豁然頓愈,因極欽服。
後數年果以汗脫。
聞其垂危之際,口不能言,猶以左手橫三指,右手伸一指加于上,作王字狀以示家人。
有會其意者,急追孟英至,而他醫之中風藥早灌入矣,遂以長逝。
癸卯冬至前一日,管大中丞亦是氣從溺脫,當以參、附挽回者,及孟英至而痰藥、痧藥、風藥,灌之遍矣。
脈僅若蛛絲過指,孟英堅不與方,須臾而卒。
丁酉中秋夜,牙行張鑒錄年逾花甲,卒仆于地,急延孟英脈之,弦滑而大,曰:痰氣食相并而逆于上也。
先以烏梅擦開牙關,橫一竹箸于口,灌以淡鹽姜湯,随入鵝翎探之,吐出痰食,太息一聲而蘇。
次與調氣和中而愈。
後數年以他疾終。
此案雖無奇,而辨證之明,不可不錄。
張養之令侄女,患汛愆而飲食漸減,于某與通經藥,服之尤惡谷,請孟英診之。
脈緩滑,曰:此痰氣凝滞,經隧不宣。
病由安坐不勞,法以豁痰流氣,勿投血藥,經自流通。
于某聞而笑曰:其人從不吐痰,血有病而妄治其氣,脹病可立待也。
及服孟英藥,果漸吐痰而病遂愈。
養之大為折服。
予謂:世人頭痛治頭,腳疼療腳,偶中而愈,貪為己功,誤藥而亡,冤将奚白?此《寓意草》之所以首列議病之訓也。
孟英深得力于喻氏,故其議病迥出凡流。
要知識見之超,總由讀書而得,雖然人存政舉,未易言也。
張養之所親李某,戊冬醉飲夜歸,為查段巡員所吓,神志即以漸昏,治之罔效,至于不避親疏,裸衣笑罵,力大無制,糞穢不知,己夏延孟英視之。
用石菖蒲、遠志、龍齒、龜闆、犀角、羚羊角、元參、丹參、知、柏、栀子、龍膽草、枳實、黃連、竹黃、竹瀝、石膏、赭石、黑鉛、鐵落,出入為方,十餘帖吐瀉膠痰甚多,繼與磁朱丸,漸以向愈。
) 一祝叟,年近古稀,己亥春赴席,忽仆地痰湧,肢強眼斜,舌蹇不語。
外科王瑞芝薦孟英視之,投六君子湯加蠍梢、羚羊角、膽星、石菖蒲、竹瀝、姜汁而瘳。
) 孫午泉進士患哮,痰多氣逆,不能著枕。
服溫散滋納藥皆不效。
孟英與北沙參、桂枝、茯苓、貝母、花粉、杏仁、冬瓜仁、絲瓜絡、枇杷葉、旋覆、海石、蛤殼等藥,覆杯即卧,數日而痊。
) 一妪,患右腰痛脹欲捶,多藥不效。
孟英視其形雖羸瘦,而脈滑痰多,苔黃舌绛。
曰:體虛病實,溫補非宜。
苟不攻去其疾,徒以疲藥因循,則病益實,體益虛,糜帑勞師,養成寇患,豈治病之道哉?先以雪羹加竹茹、楝實、綠萼梅、杏仁、花粉、橘紅、茯苓、旋覆花,送控涎丸,服後果下膠痰。
三進而病若失。
嗣予調補獲痊。
沈某患脘痛嘔吐,二便秘澀,諸治不效,請孟英視之。
脈弦軟,苔黃膩。
曰:此飲證也,豈沉湎于酒乎?沈雲:素不飲酒,性嗜茶耳。
然恐茶寒緻病,向以武彜紅葉熬濃而飲,諒無害焉。
孟英曰:茶雖涼而味清氣降,性不停留,惟蒸遏為紅,味變甘濁,全失肅清之氣,遂為釀疾之媒,較彼曲糵,殆一間耳。
醫者不察,僅知嘔吐為寒,姜、萸、沉、附,不特與病相反,抑且更煽風陽。
飲藉風騰,但升不降,是以上不能納,下不得通,宛似關格,然非陰枯陽結之候。
以連、楝、栀、芩、旋覆、竹茹、枇杷葉、橘、半、苓、澤、蛤殼、荷莖、生姜衣為方,送服震靈丹。
數劑而平,匝月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