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嗽
關燈
小
中
大
患吐瀉腹痛,肢冷音嘶,急邀孟英視之。
脈微為寒邪直中,亟與大劑理中,加吳萸、橘皮、杜仲、故紙、石脂、餘糧而瘥。
其夫人亦因悲郁而患崩漏,面黃腹脹,寝食皆廢。
孟英用龜闆、海螵蛸、女貞、旱蓮、貝母、柏葉、青蒿、白薇、小麥、茯苓、藕肉、蓮子心而康。
次年夏,其母夫人患溫邪痰嗽,脘悶汗多。
孟英投石膏、竹茹、知母、花粉、旋覆、貝母、蒌仁、紫菀等藥,三十劑而愈,聞者無不歎異。
謝某患嗽,卧難偏左。
孟英切其脈,右寸軟滑,曰:此肺虛而痰貯于絡。
以葦莖、絲瓜絡、生蛤粉、貝母、冬瓜子、茯苓、葳蕤、枇杷葉、燕窩、梨肉投之,果愈。
古方書雲:喘無善證,喘而且汗,尤屬可危。
潘肯堂室,仲冬陡患氣喘,醫治日劇。
何新之診其脈無常候,囑請孟英質焉。
孟英曰:兩氣口之脈,皆肺經所主,今肺為痰壅,氣不流行,虛促雖形,未必即為虛谛。
況年甫三旬,平時善飯,病起于暴,苔膩痰濃,縱有足冷面紅,不饑不寐自汗等證,無非痰阻樞機,有升無降耳。
遂與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旋覆、赭石、蒌仁、通草、海?、竹瀝、菔汁、梨汁等藥。
一劑知,三劑平。
乃去二石,加元參、杏仁,服旬日而安。
俟其痰嗽全蠲,始用沙參、地黃、麥冬等,以滋陰善後。
顧仙槎年越古稀,仲冬偶患痰嗽,服表散藥數帖,氣喘如奔,欲卧而不能著枕,欲食而不能吸納,痰欲出而氣不能吐,便欲行而氣不能送,日夜危坐,躁汗時形,其婿家請孟英視之。
按脈虛洪豁大而舌色幹绛,溲赤點滴。
證屬陰虧,忌投剛燥。
與西洋參、熟地、苁蓉、枸杞、蒌仁、麥冬、牛膝、茯苓、白芍、冬蟲夏草、青鉛為大劑,以豬肉煮清湯煎服。
果韌痰漸活,堅矢下行,眠食亦安,遞以告愈。
諸暨張某者,有跛疾,業點翠,終日坐,而三四年來行數十武,即喘不能已,别無他苦,飲食如常,醫鹹謂虛,頻補不應,詣孟英視之。
曰:久坐不勞,氣行遲滞,痰凝久伏,故為此患。
脈緩而滑,豈為虛象?授雪羹合小陷胸加竹茹、旋覆、海石、杏仁、半夏服之,果吐多痰而愈。
高隽生孝廉令堂患痰嗽,服傷風藥而喘汗欲脫。
孟英予人參、茯苓、半夏、甘草、桂枝、白石英、牡蛎、胡桃仁、冬蟲夏草而瘳。
以其年近五旬,沖任不足,雖素有飲邪,而悲哀勞瘁之餘,經事忽行,一投表散,氣即随而上逆,故用藥如此。
一機匠久患寒熱,兼以痰嗽,形消肌削,人皆以勞怯治之,久而不愈,或囑其就診于孟英。
脈弦緩而大,畏冷異常,動即氣逆,時欲出汗,暮熱從骨髓中出,痰色綠而且臭,便堅溺赤。
曰:痰火為患耳,誤投補藥矣。
以葦莖湯合雪羹,加白薇、花粉、旋覆、蛤殼。
服二十劑體健加餐,其病如失。
趙菊齋外孫華穎官,易患痰嗽,幼科治之,漸至發熱口渴便瀉,汗多煩哭,以為将成慢驚,參入溫補,日以加劇。
孟英視之曰:肺熱也。
投葦莖湯加滑石、黃芩、枇杷葉、桑葉、地骨皮,旬日而愈。
五舍弟樹廷,時患喘逆,初冬尤甚,稍食甜物,其病即發。
孟英察脈遲弱,苔黃垢而不渴,指冷腿痠,乃中虛痰濕内盛也。
授參、術、蒼、枳、旋、半、薤、樸、杏仁、生姜之劑。
服後痰果大吐,氣亦漸平,嗣以六君去甘草,加當歸、木香調補而痊。
壬子春,沈峻揚年五十七歲,素患痰嗽,年前顧某與小青龍湯一劑,喘逆漸甚;汪某進腎氣湯一服,勢更瀕危。
醫雲:治實治虛,不能舍此二法,而皆不應,病真藥假,不可為矣。
王月鉏囑迎孟英圖之。
脈來虛弦軟滑,尺中小數,顴紅微汗,吸氣不能至腹,小便短數,大解甚艱,舌紅微有黃苔,而渴不多飲,胸中痞悶不舒。
曰:根蒂虛于下,痰熱阻于上。
小青龍治風寒挾飲之實喘,腎氣湯治下部水泛之虛喘,皆為仲景聖法。
用之得當,如鼓應桴,用失其宜,亦同操刃。
所以讀書須具隻眼,辨證尤要具隻眼也。
此證下雖虛而肺不清肅,溫補反助其壅塞,上雖實而非寒飲,溫散徒耗其氣液。
耗之于先,則虛氣益奔;塞之于後,則熱痰愈锢。
其加病也,不亦宜乎?爰以杏仁、葦莖、紫菀、白前、蒌仁、竹瀝開氣行痰以治上實,而佐苁蓉、胡桃仁以攝納下焦之虛陽。
一劑知,再劑平。
旋去紫菀、白前,加枸杞、麥冬、白石英,服三帖而便暢溺長,即能安谷。
再去杏仁、竹瀝、葦莖,加熟地、當歸、薏苡、巴戟,填補而痊。
李明府令正,年逾花甲,素患痰嗽,近兼晡熱不饑,頭疼不食,醫治罔效,姚小荷薦孟英視之。
脈滑數,乃痰火内伏,溫熱外侵。
投石膏藥二服,而熱退知饑。
又數劑,并宿恙而愈矣。
(注:本案陸氏原書缺。
) 陳某患嗽,嗽則先吐稀痰,次則黃濃甜濁之痰,繼之以深紅帶紫之血,仍能安谷,别無所苦,多藥不愈。
孟英切其脈緩大,而右關較甚,乃勞倦傷陽,而兼濕熱蘊積也。
予沙參、生薏苡、木瓜、茯苓、竹茹、桑葉、枇杷葉、生扁豆、葦莖、花粉為劑,吞松石豬肚丸而愈。
(注:本案陸氏原書缺。
)
脈微為寒邪直中,亟與大劑理中,加吳萸、橘皮、杜仲、故紙、石脂、餘糧而瘥。
其夫人亦因悲郁而患崩漏,面黃腹脹,寝食皆廢。
孟英用龜闆、海螵蛸、女貞、旱蓮、貝母、柏葉、青蒿、白薇、小麥、茯苓、藕肉、蓮子心而康。
次年夏,其母夫人患溫邪痰嗽,脘悶汗多。
孟英投石膏、竹茹、知母、花粉、旋覆、貝母、蒌仁、紫菀等藥,三十劑而愈,聞者無不歎異。
謝某患嗽,卧難偏左。
孟英切其脈,右寸軟滑,曰:此肺虛而痰貯于絡。
以葦莖、絲瓜絡、生蛤粉、貝母、冬瓜子、茯苓、葳蕤、枇杷葉、燕窩、梨肉投之,果愈。
古方書雲:喘無善證,喘而且汗,尤屬可危。
潘肯堂室,仲冬陡患氣喘,醫治日劇。
何新之診其脈無常候,囑請孟英質焉。
孟英曰:兩氣口之脈,皆肺經所主,今肺為痰壅,氣不流行,虛促雖形,未必即為虛谛。
況年甫三旬,平時善飯,病起于暴,苔膩痰濃,縱有足冷面紅,不饑不寐自汗等證,無非痰阻樞機,有升無降耳。
遂與石膏、黃芩、知母、花粉、旋覆、赭石、蒌仁、通草、海?、竹瀝、菔汁、梨汁等藥。
一劑知,三劑平。
乃去二石,加元參、杏仁,服旬日而安。
俟其痰嗽全蠲,始用沙參、地黃、麥冬等,以滋陰善後。
顧仙槎年越古稀,仲冬偶患痰嗽,服表散藥數帖,氣喘如奔,欲卧而不能著枕,欲食而不能吸納,痰欲出而氣不能吐,便欲行而氣不能送,日夜危坐,躁汗時形,其婿家請孟英視之。
按脈虛洪豁大而舌色幹绛,溲赤點滴。
證屬陰虧,忌投剛燥。
與西洋參、熟地、苁蓉、枸杞、蒌仁、麥冬、牛膝、茯苓、白芍、冬蟲夏草、青鉛為大劑,以豬肉煮清湯煎服。
果韌痰漸活,堅矢下行,眠食亦安,遞以告愈。
諸暨張某者,有跛疾,業點翠,終日坐,而三四年來行數十武,即喘不能已,别無他苦,飲食如常,醫鹹謂虛,頻補不應,詣孟英視之。
曰:久坐不勞,氣行遲滞,痰凝久伏,故為此患。
脈緩而滑,豈為虛象?授雪羹合小陷胸加竹茹、旋覆、海石、杏仁、半夏服之,果吐多痰而愈。
高隽生孝廉令堂患痰嗽,服傷風藥而喘汗欲脫。
孟英予人參、茯苓、半夏、甘草、桂枝、白石英、牡蛎、胡桃仁、冬蟲夏草而瘳。
以其年近五旬,沖任不足,雖素有飲邪,而悲哀勞瘁之餘,經事忽行,一投表散,氣即随而上逆,故用藥如此。
一機匠久患寒熱,兼以痰嗽,形消肌削,人皆以勞怯治之,久而不愈,或囑其就診于孟英。
脈弦緩而大,畏冷異常,動即氣逆,時欲出汗,暮熱從骨髓中出,痰色綠而且臭,便堅溺赤。
曰:痰火為患耳,誤投補藥矣。
以葦莖湯合雪羹,加白薇、花粉、旋覆、蛤殼。
服二十劑體健加餐,其病如失。
趙菊齋外孫華穎官,易患痰嗽,幼科治之,漸至發熱口渴便瀉,汗多煩哭,以為将成慢驚,參入溫補,日以加劇。
孟英視之曰:肺熱也。
投葦莖湯加滑石、黃芩、枇杷葉、桑葉、地骨皮,旬日而愈。
五舍弟樹廷,時患喘逆,初冬尤甚,稍食甜物,其病即發。
孟英察脈遲弱,苔黃垢而不渴,指冷腿痠,乃中虛痰濕内盛也。
授參、術、蒼、枳、旋、半、薤、樸、杏仁、生姜之劑。
服後痰果大吐,氣亦漸平,嗣以六君去甘草,加當歸、木香調補而痊。
壬子春,沈峻揚年五十七歲,素患痰嗽,年前顧某與小青龍湯一劑,喘逆漸甚;汪某進腎氣湯一服,勢更瀕危。
醫雲:治實治虛,不能舍此二法,而皆不應,病真藥假,不可為矣。
王月鉏囑迎孟英圖之。
脈來虛弦軟滑,尺中小數,顴紅微汗,吸氣不能至腹,小便短數,大解甚艱,舌紅微有黃苔,而渴不多飲,胸中痞悶不舒。
曰:根蒂虛于下,痰熱阻于上。
小青龍治風寒挾飲之實喘,腎氣湯治下部水泛之虛喘,皆為仲景聖法。
用之得當,如鼓應桴,用失其宜,亦同操刃。
所以讀書須具隻眼,辨證尤要具隻眼也。
此證下雖虛而肺不清肅,溫補反助其壅塞,上雖實而非寒飲,溫散徒耗其氣液。
耗之于先,則虛氣益奔;塞之于後,則熱痰愈锢。
其加病也,不亦宜乎?爰以杏仁、葦莖、紫菀、白前、蒌仁、竹瀝開氣行痰以治上實,而佐苁蓉、胡桃仁以攝納下焦之虛陽。
一劑知,再劑平。
旋去紫菀、白前,加枸杞、麥冬、白石英,服三帖而便暢溺長,即能安谷。
再去杏仁、竹瀝、葦莖,加熟地、當歸、薏苡、巴戟,填補而痊。
李明府令正,年逾花甲,素患痰嗽,近兼晡熱不饑,頭疼不食,醫治罔效,姚小荷薦孟英視之。
脈滑數,乃痰火内伏,溫熱外侵。
投石膏藥二服,而熱退知饑。
又數劑,并宿恙而愈矣。
) 陳某患嗽,嗽則先吐稀痰,次則黃濃甜濁之痰,繼之以深紅帶紫之血,仍能安谷,别無所苦,多藥不愈。
孟英切其脈緩大,而右關較甚,乃勞倦傷陽,而兼濕熱蘊積也。
予沙參、生薏苡、木瓜、茯苓、竹茹、桑葉、枇杷葉、生扁豆、葦莖、花粉為劑,吞松石豬肚丸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