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疫 附爛喉

關燈
上年秋燥冬暖,略無霜雪,河井并涸。

    吾杭自九月間起,天花流行,十不救五。

    小兒之殇于是者,日以百計。

    孟英曰:此痘疫也,(眉批:痘原感疫而發,《醫林改錯》中言之甚詳。

    )治法當與常痘有異,惜幼科未之察耳。

    且天令發洩,不主閉藏,入春恐多喉患。

    特刊加味三豆飲方,俾未曾布痘者預服免患,将出者恣飲冀輕。

    又勸人頻服青龍白虎湯,以杜春來喉恙。

    不料其言果應,三春不雨,喉疹甚多,醫者猶不悟其緻病之因,僅知發散,正如火上添油。

    孟英胸有成竹,一以仲聖白虎湯為救焚主劑,若已及于營分者,用晉三犀角地黃湯相機加減,又刊青龍白虎湯暨錫類散方,廣為印送,賴此以活者,不可勝數。

     附:加味三豆飲 生綠豆、生黃豆、生黑大豆(或用生白扁豆亦可)、生甘草、金銀花。

    水煎服。

     孟英原刻自注雲:古方三豆飲,為痘證始終可服之妙藥。

    未出時常服,痘可使稀;将出時急服,重可冀輕;已出時恣服,逆可轉順;盡出時頻服,毒可易清。

    俗傳種痘是密室烘花,更有初生小兒,于十八日内服藥,令其出痘之法,是揠苗助長。

    此等矯揉造作,陰受其害者,古今來不知幾恒河沙數矣。

    至于種種稀痘之方,皆無義意,或以毒藥損人元氣,或以穢物緻生别恙,慎勿為其所惑。

    惟此方藥極簡易,性最平和,味不惡劣,易辦易服,不必論其體質,久服無弊,誠盡善盡美之王道藥也。

    杭人惑于患痘不食豆之說,甚屬可鄙,今特辨明,冀人醒悟。

    凡小兒能啜飲後,即以此藥日日代茶,誠保赤之首章焉。

    原方用赤豆,性燥傷陰,予以黑大豆易之,更有補陰之績,雖燥令燥體,皆無礙矣。

    再益銀花、甘草,而化毒之功尤勝,或疑銀花性涼,似難久用,不知三豆皆谷也,性能實脾,得銀花以濟之,更覺沖和。

    況小兒體禀純陽,極宜此甘涼補陰之味,豈特稀痘,尤能明目消疳,不生瘡疖洩瀉等病,其功未能殚述也。

     附:青龍白虎湯 橄榄、生蘆菔。

    水煎服。

     孟英自注雲:此予自制方也。

    橄榄色青,清足厥陰内寄之火風,而靖其上騰之焰;蘆菔色白,化手太陰外來之燥熱,而肅其下行之氣。

    合而為劑,消經絡留滞之痰,解膏粱魚面之毒,用以代茶,則龍馴虎伏,藏府清和,豈但喉病之可免耶?且二味處處皆有,人人可服。

    物異功優,久任無弊,實能弭未形之患,勿以平淡而忽諸。

     附:錫類散 象牙屑(焙)、真珠各三分,飛淨青黛六分,梅花冰片三厘,壁錢二十個(俗名喜兒窠,木闆上者勿用),西牛黃、人指甲各五厘(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合送濟人,須分别配之。

    ) 共研極細粉,吹患處,流出惡涎即愈。

     孟英自注雲:此專治爛喉痧疹之神方也。

    尤鶴年附載于《金匮翼》雲:張符瑞(一本作“瑞符”)傳此方以救人而得子,故予之名曰錫類散。

     段春木之室爛喉,内外科治之束手,姚雪蕉孝廉薦孟英視之。

    骨瘦如柴,肌熱如烙,韌痰阻于咽喉,不能咯吐,須以紙帛攪而曳之。

    患處紅腫白腐,龈舌皆糜,米飲不沾,汛事非期而至。

    按其脈,左細數,右弦滑。

    曰:此陰虧之體,伏火之病,失于清降,擾及于營。

    先以犀角地黃湯清營分,而調妄行之血;續與白虎湯加西洋參等,肅氣道而瀉燎原之火。

    外用錫類散,掃痰腐而消惡毒。

    繼投甘潤藥,蠲餘熱而充津液。

    日以向安,月餘而起。

     吳雨峰明府家,囑兒科為其仲郎所出之兩孫種痘,下苗二三日,發熱咽疼。

    醫以為痘之将形也,投以升透之藥,赤斑似錦,咽爛如焚,半月之間,阖家傳染,諸醫莫敢入其室。

    (痘疹一門,以護咽為第一要義。

    一見喉痛,即急清降,大忌升提,何專科而不知此耶?)孟英往診時,見其三郎耕有、四郎小峰尚未病,亟曰:已病者固當圖治,未病者尤宜防患。

    傳以青龍白虎湯代茶恣飲,竟得無恙。

    其令阃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