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
關燈
小
中
大
噫不暢,便溺艱澀,渴喜沸湯。
孟英診脈緩澀不調,按其胸次堅而不柔,舌上滿布幹黃薄苔,曰:氣機郁結,痰滞未行,如何遽投補劑?予菖、貝、旋、蒌、蘇、桔、連、半、紫菀、枇杷葉為方,四帖而愈。
始從調養以善其後。
嗣有王雨蒼仲郎之證治,與此略同。
謝氏婦素體孱弱,亦屬陰虛暑瘧久延,舌色鮮赤,醫投養血,竟不見功。
孟英視之曰:舌雖無苔,色绛而澤,此非脫液,乃液為痰隔而不能上布,故不生苔。
如果脫液,讵能如是之鮮澤哉?蓋痰雖因火灼成,究是水液所結,其潮氣上騰,舌自不燥。
與茹、貝、菖、蒌、芩、桔、蛤粉、枇杷葉等藥,痰果漸吐。
三日後熱減知饑,白苔漸布,改用養陰清熱而瘳。
孟英嘗曰:臨證必先辨其病屬何因,繼必察其體性何似,更當審其有無宿恙,然後權其先後之宜,才可用藥,自然手到病除,無枘鑿之不入矣。
又曰:熱證有見白潤苔者,亦痰盛于中,潮氣上蒸也。
此不可遽施涼潤,先宜開以辛通,而昧者但知苔色白潤為寒證之的據,遂不詳勘其兼證,而妄投溫散燥補以誤事者多矣。
附錄于此,學者識之。
陳德齋令侄緝庵患瘧,黃某連投小柴胡湯,漸至熱勢加長,撫之烙手,時當盛暑,帳幔不啟而不得汗,神情瞀亂,大渴苔黃,脘悶欲嘔,便秘溺赤。
孟英按脈軟滑而數,身面膚赤,乃暑濕挾痰轇轕于中,氣機阻痹,宜予清宣劑。
以菖、茹、蒌、枳、知、滑、芩、連、花粉、枇杷葉、竹葉、西瓜翠,服後痰即漸吐,異日瘧來有汗,病者卧于藤榻,身穿西洋布汗衫短褲,其汗但出于衣不遮蔽之處。
孟英适至,診畢,令裸其體,汗即遍出,熱亦尋退。
方不加減,四劑瘧斷更衣,胸舒安谷,另以輕清肅滌餘邪而愈。
(世人不論天時,不究病因,但知蓋覆以取汗者,宜于此案探讨其未發之義,不可草草讀過也。
) 許子芍年甫冠,平素飲食不節,氣滞多痰,偶患時瘧,溺赤苔黃,脈至滑數,脘悶不饑。
孟英投清解藥一劑,其門下醫者黃某雲:瘧疾以小柴胡湯為主方,乃舍之不用,而以竹茹大寒之品遏伏其邪,菖蒲散心之藥耗損其神,此病雖輕,而藥已誤,恐有變證。
病家聞而惑之,次日即服其方,病勢日進,辄雲菖蒲散心以緻神氣不安,竹茹寒滞以緻邪不能解。
小柴胡方内加入桂枝、首烏等藥,狂熱尤甚。
黃複薦招任某會診,交口以為開手一藥之誤,恐延虛脫,徑用生脈六味,加龍、牡、杜仲、續斷、阿膠之類服之。
半月後病者目不能張,畏聞聲響,語出無音,身挺而重,不能轉側,略一動搖,則手足震掉如擂鼓然,房中幾案皆為撼簸。
黃、任二醫佥雲汗脫在即,舉家皇皇。
其堂兄蘭嶼夤夜拉孟英往視,脈甚弦疾。
曰:病藥也,其何能脫?疏方以天竹黃、竹茹、竹葉、竹瀝并用,病者聞而咋舌,謂一味竹茹釀成大病,一方四竹能不殺人?仍服任某補劑,以冀留人而再治病也。
又旬日瘧徑不作,至時惟腦後之枕骨與兩足跟著席,身則反張如弓,如是數刻,則昏亂狂走,醫者诿為祟病,符醮水陸,大費不赀,而病如故。
既而黃某疽發于背,任亦托病不出,所親陳雪舫力舉孟英胸無畦畛,不妨再懇其挽救。
病家計窮,始為諄請。
脈仍弦疾而左尤堅搏,且善啖而腹脹如石矣。
孟英曰:幸而便通,猶可無慮。
以旋覆、赭石、菖蒲、膽星、枳實、黃連、青黛、整塊朱砂兩許合四竹為方,調服蘇合香丸。
一劑而反張、狂谵皆減。
病者雲:我今日如夢初醒,而精神自覺惘惘。
次日仍用原方,調以玉樞丹,得瀉四次,腹脹遂減,反張狂谵悉蠲,惟至時尚有氣逆肢掣耳。
乃去玉樞丹,令吞送當歸龍荟丸。
大便日瀉,胸腹漸柔,又服五劑,逆掣皆平,改用沙參、丹參、石英、茯神、白薇、栀子、絲瓜絡、貝母、海?、凫茈等清理善後而愈。
孟冬已完姻矣。
嗣其仆陳福,陡患身面如金,便血吐血,求孟英視之。
身熱苔垢,而肢冷手紫,脈至如絲。
曰:此急黃證而兼血溢于上下,即所謂瓜瓤瘟也,藥不及救。
越日果亡。
(黃某,敦愛局瘍醫也。
年逾六旬,忽患背疽,聞服參、茸等藥七日而亡。
夫背疽之敗,何至如是之速?必是暑熱為患,而誤從溫托耳。
楊素園大令批《仁術志》雲:朱砂不宜入煎劑,當生研少許調服。
愚謂朱砂但忌火煉,不忌湯煎,且整塊而煎,僅取其氣,較研服其質者尤無弊也。
餘硐花《印雪軒随筆》雲:刑幕鄭春潭患秋感發狂,谵語喃喃,若與人争辨,謂有二鬼向其索命,乃索筆作遺囑,處分身後事,如是者數晝夜。
山右武君視之曰:非鬼也,病由邪熱未清,遽服補劑耳。
如法治之,浃旬而起。
設非武君,不又為談因果者添一公案哉?子芍之證,亦猶是耳。
) 陳載陶年五十五歲,患瘧兩旬,始迓孟英診之。
脈不浮而弦滑且數,按之愈甚,苔色黃膩滿布,熱至大渴,極喜冷飲,小溲赤臭,熱時則點滴莖痛,大解不行,間數日則略下稀水,是暑熱挾痰見證,疏清解法予之。
及閱前醫之方,初則柴、桂、姜、棗,嗣用參、甘、芪、術、首烏、草果之類,溫補雜投,其瘧日甚,其發日遲,其補日峻,其口日渴,乃令熱時少飲西瓜汁一二杯,病者飲瓜汁而大快,辄恣飲一二碗,蓋謂其體厚陽虛,中氣不足,故溺赤而便稀水。
又雲:暑是陰邪,熱自濕來,不可稍犯寒涼之藥,因仿景嶽治陰虛傷寒以冷水與桂、附并行之例,而令其服溫補以治瘧,少佐瓜汁以解渴也。
噫!景嶽此案之不可為訓,葉香岩發揮于前,魏玉橫辨謬于後,奚可尤而效之乎?治而勿愈,反責病人過飲瓜汁使然。
餘謂此證苟非日飲瓜汁一二碗,早已液涸痰膠,燎原莫救矣!病者聞而颔之。
服數劑,胸前赤斑密布,瘧渴皆減,溲漸通,苔轉白。
前醫雲:再不溫補,恐其驟變。
病者惑之,仍服其藥,并加鹿茸、附子。
又旬餘,瘧如故而形瘦面黧,氣沖幹嗽,白糜滿舌,言蹇無眠,醫者皇皇,病家戚戚,複延孟英視之。
脈仍數,曰:邪較衰矣,西瓜汁之功也;陰受劫矣,溫補藥之力也。
極早回頭,尚堪登岸。
爰以西洋參、生地、甘草、石斛、白石英、葳蕤、麥冬、黃連、阿膠、牛膝為方,并令熬鼈汁飲之。
五劑而瘧罷嗽蠲,得眠安谷,苔亦全退,但舌紅口辣,溲赤不清。
前方去連、膝,加歸、杞,服八劑,始解堅燥黑矢而愈。
然病者喜溫補,既愈仍囑前醫善後,故舌紅口辣與胸前斑點久不能消。
直至冬令,孟英力勸停藥,始漸除也。
有朱湘槎者,與載陶年相若,體相似也,秋杪自越患瘧旋杭,屢藥不應,遲孟英視之。
面赤脘悶,二便不行,熱則谵言,苔焦口渴。
予小陷胸湯加菖、茹、栀、翹、花粉、竹葉等藥。
群謂肥人之體慮虛其陽,不敢服此涼劑,治載陶之前醫迎合主見,大投溫補。
載陶偶見孟英而述之,孟英曰:湘槎殆矣,此時恐無西瓜汁以救藥誤也。
旬日後果狂躁而亡。
其未亡前一日,人已昏狂,畢某診雲:暑熱内陷。
意欲挽救,投以犀角等藥一帖。
故前醫于陳證則攘為溫補之功,于朱證則卸為犀角之罪,蓋明知溫補易售,可以避罪徼功,故樂操其術,而不肯改弦易轍也。
後載陶令兄喆堂喬梓同時患瘧,因前車之鑒,雖汗多懶語,酷類虛象,不敢從補,均依孟英作暑濕内伏治而愈。
陳雪舫令郎小舫,年甫冠,人極清癯,偶患瘧,醫與柴、葛、羌、防數帖,遂不饑不寐,胸膈阻塞,湯水不能下咽,壯熱神疲,汗出不解,二便秘澀,舌绛龈疼,齒縫血流,凝結于腭。
孟英持其脈細而數,有下厥上竭之勢,而肺未肅清,宜用輕劑。
以葦莖、冬瓜子、紫菀、元參、通草、枇杷葉、旋覆、滑石、蒌皮、西瓜翠衣為方。
數啜而安。
嗣用養陰,西洋參不過一錢,生地不過三錢,緣其禀賦極弱,不但攻散難堪,即滋培稍重,亦痞悶而不能運也。
芪、術之類,更難略試,故量體裁衣,乃用藥之首務也。
董茂清患瘧,脈軟脘脹,手紫面黃,便秘溺紅,苔膩而渴。
孟英曰:暑濕挾穢氣阻于募原,用菖、樸、橘、半、杏、滑、芩、翹、蒌、枳、銀花,加雪羹,出入為方。
服五劑便瀉知饑,瘧休而愈。
陳芷浔主政患瘧,跗腫便溏,痰多食少,時欲嘔吐,間有鄭聲。
孟英取其脈微弱而弦,不渴無苔,小溲不赤,乃中虛寒濕為患也。
方以六君去甘草,加桂枝、苡仁、白芍、吳萸,投劑即減,半月而愈。
沈陶安寒熱初作,醫用溫散藥,即眩悗不安,延孟英視之。
舌绛無苔,大渴多汗,瘧則寒微熱甚,發時咳嗽兼嘔,溺少不饑,脈洪且數。
清癯之體,陰分素虧,而伏暑化瘧也。
予知、芩、茹、貝、花粉、白薇、銀花、元參、枇杷葉、紫菀、冬瓜子等藥出入為方。
服後連解赤糞,瘧即遞輕,不半月而愈。
乃兄秋粟賈于蘇,因八月初五日上海寇警,吳門震恐,遂踉跄旋裡。
迨十七日忽發瘧,但熱無寒,汗多昏谵,脈亦洪數,嘔嗽溺頻,曲糵素耽,體豐痰滞。
孟英即以治陶安法,佐以開痰治之。
溏解頻行,其色皆赤,伏邪雖有去路,緣心陽過擾,谵渴不休,加犀角、竹葉、蓮子心之類。
至月杪診時,适大戰大汗之際,其家疑為有祟,方在禳禱,铙鼓喧阗,病者神氣更不安恬。
孟英令将醮壇移遠,并灌以神犀丹一丸。
其家問此證何不用石膏?孟英曰:藥有定性,病無定形,況旬日以來苔退将淨,瘧即可罷,何必石膏?次日乃叔蘭谷另邀一醫視之,方雖相似,而迎合主人之意,加入石膏三錢,冰糖四錢,粳米一兩。
連進兩帖,左脅即痞脹不堪,按之如柈,杳不思谷。
病者悔恨雲:月杪大汗之後,吾瘧已休,何以更醫緻生痞脹?仍迓孟英診之。
脈來澀滞,苔複膩黃,因詢曾服滋膩之藥乎?陶安始述其所以。
孟英曰:石膏為治暑良藥,吾非不善用者,因此證不止肺胃二經受暑,心肝二經皆有所病,故不用也。
且内挾痰濕者,雖當用亦必佐以宣化之品。
辛醜夏家箎伯茂才患瘧,初起誤服此公石膏兩劑,腹遽脹,延成瘧鼓,幾至不起,後服多劑桂、附及金液丹而始愈。
蓋此公但見其瘧至睛赤,裸衣狂走,而不研察其病情也。
餘究其因,據雲瘧發時其熱自下而上,比至心頭,即覺昏冒,且口不渴而惡涼飲,乃濕上甚為熱之證,彼時若以蒼術同用,則濕熱之邪一齊同解,奚至延鼓哉?賢昆仲之瘧熱亦自下而上,系挾肝陽上升,故熱升則必嘔嗽,而令兄更有伏痰,故餘劑中多用連、夏、菖蒲、滑石之類以化之。
今瘧罷熱去之後,痰濕未清,石膏已誤,再佐糖米之甘緩,俾膩塞而不行,苟不急為宣導,則鼓脹之萌也。
遂以蒌、薤、菖、枳、連、夏、旋、橘、楝實、延胡、雞金、雪羹之類
孟英診脈緩澀不調,按其胸次堅而不柔,舌上滿布幹黃薄苔,曰:氣機郁結,痰滞未行,如何遽投補劑?予菖、貝、旋、蒌、蘇、桔、連、半、紫菀、枇杷葉為方,四帖而愈。
始從調養以善其後。
嗣有王雨蒼仲郎之證治,與此略同。
謝氏婦素體孱弱,亦屬陰虛暑瘧久延,舌色鮮赤,醫投養血,竟不見功。
孟英視之曰:舌雖無苔,色绛而澤,此非脫液,乃液為痰隔而不能上布,故不生苔。
如果脫液,讵能如是之鮮澤哉?蓋痰雖因火灼成,究是水液所結,其潮氣上騰,舌自不燥。
與茹、貝、菖、蒌、芩、桔、蛤粉、枇杷葉等藥,痰果漸吐。
三日後熱減知饑,白苔漸布,改用養陰清熱而瘳。
孟英嘗曰:臨證必先辨其病屬何因,繼必察其體性何似,更當審其有無宿恙,然後權其先後之宜,才可用藥,自然手到病除,無枘鑿之不入矣。
又曰:熱證有見白潤苔者,亦痰盛于中,潮氣上蒸也。
此不可遽施涼潤,先宜開以辛通,而昧者但知苔色白潤為寒證之的據,遂不詳勘其兼證,而妄投溫散燥補以誤事者多矣。
附錄于此,學者識之。
陳德齋令侄緝庵患瘧,黃某連投小柴胡湯,漸至熱勢加長,撫之烙手,時當盛暑,帳幔不啟而不得汗,神情瞀亂,大渴苔黃,脘悶欲嘔,便秘溺赤。
孟英按脈軟滑而數,身面膚赤,乃暑濕挾痰轇轕于中,氣機阻痹,宜予清宣劑。
以菖、茹、蒌、枳、知、滑、芩、連、花粉、枇杷葉、竹葉、西瓜翠,服後痰即漸吐,異日瘧來有汗,病者卧于藤榻,身穿西洋布汗衫短褲,其汗但出于衣不遮蔽之處。
孟英适至,診畢,令裸其體,汗即遍出,熱亦尋退。
方不加減,四劑瘧斷更衣,胸舒安谷,另以輕清肅滌餘邪而愈。
) 許子芍年甫冠,平素飲食不節,氣滞多痰,偶患時瘧,溺赤苔黃,脈至滑數,脘悶不饑。
孟英投清解藥一劑,其門下醫者黃某雲:瘧疾以小柴胡湯為主方,乃舍之不用,而以竹茹大寒之品遏伏其邪,菖蒲散心之藥耗損其神,此病雖輕,而藥已誤,恐有變證。
病家聞而惑之,次日即服其方,病勢日進,辄雲菖蒲散心以緻神氣不安,竹茹寒滞以緻邪不能解。
小柴胡方内加入桂枝、首烏等藥,狂熱尤甚。
黃複薦招任某會診,交口以為開手一藥之誤,恐延虛脫,徑用生脈六味,加龍、牡、杜仲、續斷、阿膠之類服之。
半月後病者目不能張,畏聞聲響,語出無音,身挺而重,不能轉側,略一動搖,則手足震掉如擂鼓然,房中幾案皆為撼簸。
黃、任二醫佥雲汗脫在即,舉家皇皇。
其堂兄蘭嶼夤夜拉孟英往視,脈甚弦疾。
曰:病藥也,其何能脫?疏方以天竹黃、竹茹、竹葉、竹瀝并用,病者聞而咋舌,謂一味竹茹釀成大病,一方四竹能不殺人?仍服任某補劑,以冀留人而再治病也。
又旬日瘧徑不作,至時惟腦後之枕骨與兩足跟著席,身則反張如弓,如是數刻,則昏亂狂走,醫者诿為祟病,符醮水陸,大費不赀,而病如故。
既而黃某疽發于背,任亦托病不出,所親陳雪舫力舉孟英胸無畦畛,不妨再懇其挽救。
病家計窮,始為諄請。
脈仍弦疾而左尤堅搏,且善啖而腹脹如石矣。
孟英曰:幸而便通,猶可無慮。
以旋覆、赭石、菖蒲、膽星、枳實、黃連、青黛、整塊朱砂兩許合四竹為方,調服蘇合香丸。
一劑而反張、狂谵皆減。
病者雲:我今日如夢初醒,而精神自覺惘惘。
次日仍用原方,調以玉樞丹,得瀉四次,腹脹遂減,反張狂谵悉蠲,惟至時尚有氣逆肢掣耳。
乃去玉樞丹,令吞送當歸龍荟丸。
大便日瀉,胸腹漸柔,又服五劑,逆掣皆平,改用沙參、丹參、石英、茯神、白薇、栀子、絲瓜絡、貝母、海?、凫茈等清理善後而愈。
孟冬已完姻矣。
嗣其仆陳福,陡患身面如金,便血吐血,求孟英視之。
身熱苔垢,而肢冷手紫,脈至如絲。
曰:此急黃證而兼血溢于上下,即所謂瓜瓤瘟也,藥不及救。
越日果亡。
年逾六旬,忽患背疽,聞服參、茸等藥七日而亡。
夫背疽之敗,何至如是之速?必是暑熱為患,而誤從溫托耳。
楊素園大令批《仁術志》雲:朱砂不宜入煎劑,當生研少許調服。
愚謂朱砂但忌火煉,不忌湯煎,且整塊而煎,僅取其氣,較研服其質者尤無弊也。
餘硐花《印雪軒随筆》雲:刑幕鄭春潭患秋感發狂,谵語喃喃,若與人争辨,謂有二鬼向其索命,乃索筆作遺囑,處分身後事,如是者數晝夜。
山右武君視之曰:非鬼也,病由邪熱未清,遽服補劑耳。
如法治之,浃旬而起。
設非武君,不又為談因果者添一公案哉?子芍之證,亦猶是耳。
) 陳載陶年五十五歲,患瘧兩旬,始迓孟英診之。
脈不浮而弦滑且數,按之愈甚,苔色黃膩滿布,熱至大渴,極喜冷飲,小溲赤臭,熱時則點滴莖痛,大解不行,間數日則略下稀水,是暑熱挾痰見證,疏清解法予之。
及閱前醫之方,初則柴、桂、姜、棗,嗣用參、甘、芪、術、首烏、草果之類,溫補雜投,其瘧日甚,其發日遲,其補日峻,其口日渴,乃令熱時少飲西瓜汁一二杯,病者飲瓜汁而大快,辄恣飲一二碗,蓋謂其體厚陽虛,中氣不足,故溺赤而便稀水。
又雲:暑是陰邪,熱自濕來,不可稍犯寒涼之藥,因仿景嶽治陰虛傷寒以冷水與桂、附并行之例,而令其服溫補以治瘧,少佐瓜汁以解渴也。
噫!景嶽此案之不可為訓,葉香岩發揮于前,魏玉橫辨謬于後,奚可尤而效之乎?治而勿愈,反責病人過飲瓜汁使然。
餘謂此證苟非日飲瓜汁一二碗,早已液涸痰膠,燎原莫救矣!病者聞而颔之。
服數劑,胸前赤斑密布,瘧渴皆減,溲漸通,苔轉白。
前醫雲:再不溫補,恐其驟變。
病者惑之,仍服其藥,并加鹿茸、附子。
又旬餘,瘧如故而形瘦面黧,氣沖幹嗽,白糜滿舌,言蹇無眠,醫者皇皇,病家戚戚,複延孟英視之。
脈仍數,曰:邪較衰矣,西瓜汁之功也;陰受劫矣,溫補藥之力也。
極早回頭,尚堪登岸。
爰以西洋參、生地、甘草、石斛、白石英、葳蕤、麥冬、黃連、阿膠、牛膝為方,并令熬鼈汁飲之。
五劑而瘧罷嗽蠲,得眠安谷,苔亦全退,但舌紅口辣,溲赤不清。
前方去連、膝,加歸、杞,服八劑,始解堅燥黑矢而愈。
然病者喜溫補,既愈仍囑前醫善後,故舌紅口辣與胸前斑點久不能消。
直至冬令,孟英力勸停藥,始漸除也。
有朱湘槎者,與載陶年相若,體相似也,秋杪自越患瘧旋杭,屢藥不應,遲孟英視之。
面赤脘悶,二便不行,熱則谵言,苔焦口渴。
予小陷胸湯加菖、茹、栀、翹、花粉、竹葉等藥。
群謂肥人之體慮虛其陽,不敢服此涼劑,治載陶之前醫迎合主見,大投溫補。
載陶偶見孟英而述之,孟英曰:湘槎殆矣,此時恐無西瓜汁以救藥誤也。
旬日後果狂躁而亡。
其未亡前一日,人已昏狂,畢某診雲:暑熱内陷。
意欲挽救,投以犀角等藥一帖。
故前醫于陳證則攘為溫補之功,于朱證則卸為犀角之罪,蓋明知溫補易售,可以避罪徼功,故樂操其術,而不肯改弦易轍也。
後載陶令兄喆堂喬梓同時患瘧,因前車之鑒,雖汗多懶語,酷類虛象,不敢從補,均依孟英作暑濕内伏治而愈。
陳雪舫令郎小舫,年甫冠,人極清癯,偶患瘧,醫與柴、葛、羌、防數帖,遂不饑不寐,胸膈阻塞,湯水不能下咽,壯熱神疲,汗出不解,二便秘澀,舌绛龈疼,齒縫血流,凝結于腭。
孟英持其脈細而數,有下厥上竭之勢,而肺未肅清,宜用輕劑。
以葦莖、冬瓜子、紫菀、元參、通草、枇杷葉、旋覆、滑石、蒌皮、西瓜翠衣為方。
數啜而安。
嗣用養陰,西洋參不過一錢,生地不過三錢,緣其禀賦極弱,不但攻散難堪,即滋培稍重,亦痞悶而不能運也。
芪、術之類,更難略試,故量體裁衣,乃用藥之首務也。
董茂清患瘧,脈軟脘脹,手紫面黃,便秘溺紅,苔膩而渴。
孟英曰:暑濕挾穢氣阻于募原,用菖、樸、橘、半、杏、滑、芩、翹、蒌、枳、銀花,加雪羹,出入為方。
服五劑便瀉知饑,瘧休而愈。
陳芷浔主政患瘧,跗腫便溏,痰多食少,時欲嘔吐,間有鄭聲。
孟英取其脈微弱而弦,不渴無苔,小溲不赤,乃中虛寒濕為患也。
方以六君去甘草,加桂枝、苡仁、白芍、吳萸,投劑即減,半月而愈。
沈陶安寒熱初作,醫用溫散藥,即眩悗不安,延孟英視之。
舌绛無苔,大渴多汗,瘧則寒微熱甚,發時咳嗽兼嘔,溺少不饑,脈洪且數。
清癯之體,陰分素虧,而伏暑化瘧也。
予知、芩、茹、貝、花粉、白薇、銀花、元參、枇杷葉、紫菀、冬瓜子等藥出入為方。
服後連解赤糞,瘧即遞輕,不半月而愈。
乃兄秋粟賈于蘇,因八月初五日上海寇警,吳門震恐,遂踉跄旋裡。
迨十七日忽發瘧,但熱無寒,汗多昏谵,脈亦洪數,嘔嗽溺頻,曲糵素耽,體豐痰滞。
孟英即以治陶安法,佐以開痰治之。
溏解頻行,其色皆赤,伏邪雖有去路,緣心陽過擾,谵渴不休,加犀角、竹葉、蓮子心之類。
至月杪診時,适大戰大汗之際,其家疑為有祟,方在禳禱,铙鼓喧阗,病者神氣更不安恬。
孟英令将醮壇移遠,并灌以神犀丹一丸。
其家問此證何不用石膏?孟英曰:藥有定性,病無定形,況旬日以來苔退将淨,瘧即可罷,何必石膏?次日乃叔蘭谷另邀一醫視之,方雖相似,而迎合主人之意,加入石膏三錢,冰糖四錢,粳米一兩。
連進兩帖,左脅即痞脹不堪,按之如柈,杳不思谷。
病者悔恨雲:月杪大汗之後,吾瘧已休,何以更醫緻生痞脹?仍迓孟英診之。
脈來澀滞,苔複膩黃,因詢曾服滋膩之藥乎?陶安始述其所以。
孟英曰:石膏為治暑良藥,吾非不善用者,因此證不止肺胃二經受暑,心肝二經皆有所病,故不用也。
且内挾痰濕者,雖當用亦必佐以宣化之品。
辛醜夏家箎伯茂才患瘧,初起誤服此公石膏兩劑,腹遽脹,延成瘧鼓,幾至不起,後服多劑桂、附及金液丹而始愈。
蓋此公但見其瘧至睛赤,裸衣狂走,而不研察其病情也。
餘究其因,據雲瘧發時其熱自下而上,比至心頭,即覺昏冒,且口不渴而惡涼飲,乃濕上甚為熱之證,彼時若以蒼術同用,則濕熱之邪一齊同解,奚至延鼓哉?賢昆仲之瘧熱亦自下而上,系挾肝陽上升,故熱升則必嘔嗽,而令兄更有伏痰,故餘劑中多用連、夏、菖蒲、滑石之類以化之。
今瘧罷熱去之後,痰濕未清,石膏已誤,再佐糖米之甘緩,俾膩塞而不行,苟不急為宣導,則鼓脹之萌也。
遂以蒌、薤、菖、枳、連、夏、旋、橘、楝實、延胡、雞金、雪羹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