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
關燈
小
中
大
因泛湖宴客,感冒風邪,痰嗽頭疼,不饑寒栗,自服羌、蘇、荊芥藥二劑,勢益甚,而口渴無溺。
孟英切其脈,與季秋無異,但兼浮耳。
證屬風溫,既服溫散,所謂熱得風而更熾也。
舌绛無津,亟宜清化。
以桑葉、枇杷葉、栀子、知母、冬瓜子、元參、菊花、花粉、貝母、梨汁為劑,投匕即減,旬日而痊。
鎖容亭令姊,自太倉歸甯,即患時瘧。
顧某一手清解,業已安谷下榻矣。
忽然氣逆肢寒,神疲欲寐,耳聾舌蹇,杳不知饑,大便仍行,别無痛苦。
顧知其素患脫血,元氣久虛,改用參、附等藥,勢愈劇,以為欲脫矣。
所親吳久山囑拉孟英圖之。
切脈弦緩,視苔黃膩,乃胎之初孕,阻氣凝痰,窒礙樞機,治當宣豁。
以石菖蒲、枳實、旋覆、半夏、黃連、茯苓、橘皮、蔥白、海?、竹瀝為方,投匕即效,三啜霍然。
繼而久山令妹,為鎖繩先之室,患瘧而馴緻脘痞嘔呃,鼻冷自汗,不食不眠,脈來歇止,醫者危之。
孟英視之,亦痰為患耳。
即以此方去蔥、?、竹瀝,加薤白、蒌仁、竹茹,投之果驗。
朱生甫明經令郎仲和,于六月初旬患瘧,寒少熱多,嘔渴痞悶,逆孟英視之。
曰:曩曾屢患此疾,證形大略相同,廣延名手治療,總難即愈,病辄經年,大受其累。
聞君療瘧極神,不知能否于月内即痊?孟英曰:何限之寬耶!餘非神于此,蓋寒暑燥濕風五氣之感于人也,重則為傷寒,輕則為瘧疾,今所患者,暑濕之瘧也。
清其暑濕,旬日可瘥。
前此之纏綿歲月而不能已者,必是不分五氣之源流,徒以見瘧治瘧,而用柴胡、姜、棗等風瘧之方,以緻暑濕之邪滋蔓難圖耳。
茲以清暑化濕湯奉贈,放膽服之,不可商于人,恐其于五種傷寒未能辨晰,而泥少陽正瘧之法以相争也。
仲和韪之。
方用石膏、杏仁、半夏、厚樸、知母、竹葉,果八劑而安。
既而梁甫之仲郎亦患瘧,孟英視曰:脈數舌绛,熱熾寒微,素質陰虧,暑邪為患也,更不可稍用瘧門套藥。
予元參、青蒿、白薇、丹皮、黃菊、知母、花粉、銀花、竹葉、栀子,數帖而病減。
乃去青蒿、丹皮,加生地、甘草,數服而瘳。
石北涯之大令媳患瘧,壯熱如焚,背微惡冷,汗多大渴,舌绛神煩,不食不眠,奄奄一息,亟迓孟英診之。
脈細數而芤,知其陰分久虧,暑邪深入,遂予白虎湯去米,加西洋參、元參、犀角、竹葉、銀花、石斛為方,六劑而愈。
人皆聞而異之,孟英曰:見病治病耳,何異之有?然與見瘧治瘧,而不治其所以瘧者,固有異焉。
韓正甫患瘧,越醫王某進以柴、桂、姜、樸等藥,勢乃劇。
所親何新之知為藥誤,改用清解而不效,始乞診于孟英。
脈數而右更滑大搏指,胸悶不堪,溲赤而渴,苔極垢膩,以涼膈散去芒硝、甘草,合雪羹加厚樸、杏仁、石膏、半夏、石菖蒲。
投四帖,頻下宿垢,各恙皆減,改投輕清以滌餘邪,遂以向愈。
其時渠兄貢甫之室,患瘧初起,肢麻且冷,口渴苔黃,眩瞀善嘔,心煩無寐。
孟英診曰:此亦暑濕為瘧,不可溫散者。
而越醫勸服術、樸、姜、椒等藥,病家聞用溫化,恪信弗疑。
二劑後,嘔渴愈甚,經不當期而至,四肢終日不溫,汗頻出而熱不休,再邀孟英診之。
脈漸伏,曰:此熱深厥深之謂也,溫燥熱補,切弗再服。
病家不信,另招張某、黃某會診,佥雲陰暑,宜舍時從證,徑用姜、附、六君,加萸、桂、沉香等藥服之,肢愈冷,藥愈重。
八劑後,血脫如崩而逝,即以春間為貢甫所治之棺殓焉,豈非數已早定耶!故雖一家之中,同時之病,而疑信不同,死生判别。
況春間貢甫之病,治有成效,尚蹈此轍,無怪乎求未經目擊溫熱之害者,宜其以服涼解藥為可恥矣。
繼有表弟潘少梅喬梓同時患暑濕瘧,孟英鹹與清化法,數劑皆愈,潘反生疑,謂病邪被涼遏伏,故瘧遽止,恐将來必有他患。
孟英喟然曰:甚矣,醫之不可為也!世人患瘧,苦無良治,纏綿不愈,習見不疑。
餘之治瘧則不然,但專力治其所以病,故瘧疾雖與傷寒同有五種之别,而受病究比傷寒為輕,苟治之如法,無有不數劑而愈者。
設誤藥以遏其邪之出路,則苔不能化,溲不能澄,神不能清,食不能進矣。
子自思之,其真愈乎?抑假愈乎?潘始恍然大悟而首肯焉。
新秋汪子與室寡居患瘧,範某疊進小柴胡法,昏熱欲厥,腹痛汗淋,人皆危之。
乃祖朱椿年太史逆孟英往視,兩尺空數,左關弦寸溢,右寸關滑駛。
曰:此真陰素虧,腹有聚氣,吸受暑熱,最忌升提。
與元參、西洋參、百合、竹葉、蓮子心、鼈甲、牡蛎、楝實、小麥、黃連等藥,兩劑而減。
其族人謂瘧禁涼劑,而尺脈無根,苟非溫補,猝變可虞,母家不從,兩疑莫決,因請乩方服之。
數日後勢複劇,苔漸黑,伊父朱次膺仍乞援于孟英。
及診脈更數于前,因于前法中加犀角,兩帖而安。
續以滋潛善其後而愈。
湯振甫患瘧于嘉興,醫知為暑,與清解法,轉為洩瀉,以為暑去而濕存,改用溫燥,瀉益甚而發熱不休,神氣昏瞀,因而束手,令其買棹旋杭,所親陳雪舫延孟英視之。
苔黑面紅,胸間拒按,便如膠漆,小溲全無,谵妄耳聾,不眠善笑,脈則洪數而芤。
予黃連、黃柏、黃芩、銀花、石斛、栀子、楝實、知母、蒌仁、元參為方,綠豆煎清湯煮藥,調下神犀丹。
四劑而胸次漸舒,稍啜稀粥,便色漸正,小溲亦通,乃去神犀、楝、柏,加生地、石膏。
服三日熱淨神清,脈來柔緩,以甘涼養液十餘劑而瘳。
大凡溫熱暑證,而大解溏洩者,正是熱邪下行,豈可誤投溫燥之藥,反助燎原之勢哉!同時一男子患感瀕危,浼孟英勘之。
神昏舌黑,瘛瘲脈微,曰:遲矣!此犀角地黃證,惜無人用。
病家雲:陸某已屢用之矣。
因索其方閱之,雖用犀角屑八分、生地五錢,緣病者便溏,配以枳殼炒焦白術三錢。
孟英喟然曰:此方從無如此加減法,況清涼不敵溫燥,是徒有犀角地黃之名耳。
古人治病,必放出路,茲反截其去路,良由學無理路,遂緻人無生路,良可哀也! 同門相簡哉室患瘧,始則消散,繼則補中益氣,治之匝月,萎靡不堪,腹中似有聚氣,時欲上沖,氣促心搖,汗多眩暈,左脅震躍,渴飲無眠,骨瘦如豺,醫皆束手。
吾師趙菊齋先生拉孟英往診。
脈弦細以數,按之不鼓,因謂相曰:不可再以瘧字橫于胸中,則旬日可安。
若見其久瘧而欲截之,且聞前醫謂令正初次患瘧為胎瘧,務令發透,不妨形瘦似鶴,此皆非餘之所知也。
夫一生不患瘧者有之矣,未聞先在胞中患過瘧疾而後生者也。
若以初次患瘧為胎瘧,則他病之初患者,無不可以胎字冠之矣。
何以不聞有胎痢、胎傷寒之名乎?因醫者治瘧而不知治其所以瘧,以緻纏綿難愈者多,遂妄立胎瘧、鬼瘧等名以绐世俗而自文其淺陋,今昔相沿,賢者不免,故世人又有瘧疾不可服官料藥之戒,其實藥亦何嘗有官私之别耶?服藥不當,皆能增病,不服藥為中醫,不僅為瘧疾而言也。
令正素禀陰虧,感邪不重,過投消散,營液重虛,再升其陽,本實欲撥。
補中益氣,原是成方,與證不宜,于體不合,即為毒藥,我儀圖之,介類潛陽,重鎮理怯,甘酸化液,厚味滋陰,大劑而投,膚功可奏。
相極感服,如法服之,果未浃旬,霍然病已。
方以西洋參、熟地、牡蛎、紫石英、龜闆、鼈甲、枸杞、當歸、冬蟲夏草、龍齒、阿膠、麥冬、龍眼、甘草、蒲桃幹、紅棗、蓮子心、小麥等,出入互用也。
吳曲城三令郎年未冠,患瘧,醫作食瘧、暑瘧、陰虛瘧治之,諸法不應,逆孟英視之。
面色浮黃,便溏嘔惡,脘悶腹脹,溺少汗多。
曰:濕瘧也。
予枳、樸、苓、滑、蒼術、半夏為方,送服香連丸而愈。
繼用六君子善其後。
或雲:先生近輯《溫熱經緯》,力辨暑必兼濕之非。
今年黴雨全無,夏至後酷熱亢旱,流金爍石,濕自何來?方歎先生析理之精,胡以此證是濕邪,大劑燥藥果然獲效,又何說欤?孟英曰:暑即天上之日,有何濕氣?人因畏暑貪涼,瓜果過度,雖無雨濕相雜,濕亦自内而生,所以暑每易于挾濕,而昧者遂指濕熱相合之病為暑證,殆由未見天日,故不識暑之真面目也。
一笑。
蔣禮園令堂年七十三歲,患瘧寒少熱多,時時自汗,鹹慮其脫,議欲進補。
孟英切脈洪數而滑,舌绛口幹,是暑為病也,與清解法數劑而痊。
張六橋年逾七旬,素不耐病,新秋患瘧,托孟英籌速愈之方。
曰:易事耳。
第寒少熱多,苔黃渴汗,溺赤便秘,體厚多痰,杳不知饑,極其畏熱,其年雖耄,其證宜清。
以大劑知、芩、連、滑、花粉、竹茹、厚樸、石膏,加雪羹投之。
數劑而痊,康強如昔。
羅氏婦先患痰嗽,氣逆礙眠,後兼瘧痢并作,醫者佥雲無法,挽人乞診于孟英。
脈見滑數,口渴苔黃,不饑脘悶,溺似沸湯。
曰:無恐也。
雖見三證,其實一病。
蓋肺胃大腸,一氣流通。
暑伏肺經,始為痰嗽。
失于清解,氣逆上奔,溫納妄投,胃樞塞滞,郁遏成瘧。
渴飲汗多,熱甚寒微,病情畢露。
溫化再誤,轉入大腸,赤白稠粘。
無非熱迫,不必見證治證,但治其暑,則源清流自潔矣。
以葦莖湯加滑石、黃芩、竹茹、石膏、厚樸授之。
不旬日而三證悉瘳。
朱生甫明經令郎萊雲之室,娩後月餘患間瘧,孟英脈之虛數而弦,頭疼腹痛,苔色甚薄,乳少善嘔,乃營虛而邪客少陽也。
令郎斷乳,庶免蓐勞。
劑以柴、芩、茹、半、桑、楝、延胡、枇杷葉,二帖嘔止腹不痛,去楝實、延胡,加當歸,四帖瘧罷能餐,而頭尚痛,再加杞、菊,服三劑,頭不疼,改用甘麥大棗,加歸、芍、杞、菊、竹茹、蒲桃幹、藕調之,經行而愈。
陳氏婦季夏患瘧,寒微熱熾,舌紅不渴而思啖瓜果,不饑不食,二便皆通,夜不成眠,汗多神憊。
孟英審脈虛軟微數,雖屬暑瘧,邪不甚重,惟營陰久虧,不須重劑誅罰無辜。
以西洋參、知母、芩、茹、白薇、麥冬、西瓜翠衣為劑,果三啜而瘳。
胡氏婦患瘧,寒少熱多,自雲陰分素虧,醫進清解涼營之藥多劑,其熱愈熾,改用養陰法,嘔惡煩躁,自欲投井。
或謂今年中伏之時,風雨連朝,人須挾纩,有何暑熱?而多服涼劑,以緻瘧來發躁,必屬虛火。
拟以姜、附治之。
病者雲:吾舌已脫液,陰将涸矣!堅不肯服而請決于孟英。
脈至滑數,右寸關更甚。
視其舌,淡白而光滑,俨似無苔,其實有苔如膜,滿包于舌也。
證屬陰虛吸暑,兼以痰阻清陽,初治失于開洩耳。
授菖、茹、連、半、旋、茯、蘇、枳、枇杷葉為小劑,取其輕清開上也。
兩服舌即露紅,嘔止受谷,瘧熱亦減。
又二服瘧竟罷。
孟英曰:餘亦初不料其若是之神也。
随以清養善後而安。
高某以陰虛之體而患瘧于暑月,久而不愈,馮、黃二醫佥用補養矣,而杳不知饑,欲
孟英切其脈,與季秋無異,但兼浮耳。
證屬風溫,既服溫散,所謂熱得風而更熾也。
舌绛無津,亟宜清化。
以桑葉、枇杷葉、栀子、知母、冬瓜子、元參、菊花、花粉、貝母、梨汁為劑,投匕即減,旬日而痊。
鎖容亭令姊,自太倉歸甯,即患時瘧。
顧某一手清解,業已安谷下榻矣。
忽然氣逆肢寒,神疲欲寐,耳聾舌蹇,杳不知饑,大便仍行,别無痛苦。
顧知其素患脫血,元氣久虛,改用參、附等藥,勢愈劇,以為欲脫矣。
所親吳久山囑拉孟英圖之。
切脈弦緩,視苔黃膩,乃胎之初孕,阻氣凝痰,窒礙樞機,治當宣豁。
以石菖蒲、枳實、旋覆、半夏、黃連、茯苓、橘皮、蔥白、海?、竹瀝為方,投匕即效,三啜霍然。
繼而久山令妹,為鎖繩先之室,患瘧而馴緻脘痞嘔呃,鼻冷自汗,不食不眠,脈來歇止,醫者危之。
孟英視之,亦痰為患耳。
即以此方去蔥、?、竹瀝,加薤白、蒌仁、竹茹,投之果驗。
朱生甫明經令郎仲和,于六月初旬患瘧,寒少熱多,嘔渴痞悶,逆孟英視之。
曰:曩曾屢患此疾,證形大略相同,廣延名手治療,總難即愈,病辄經年,大受其累。
聞君療瘧極神,不知能否于月内即痊?孟英曰:何限之寬耶!餘非神于此,蓋寒暑燥濕風五氣之感于人也,重則為傷寒,輕則為瘧疾,今所患者,暑濕之瘧也。
清其暑濕,旬日可瘥。
前此之纏綿歲月而不能已者,必是不分五氣之源流,徒以見瘧治瘧,而用柴胡、姜、棗等風瘧之方,以緻暑濕之邪滋蔓難圖耳。
茲以清暑化濕湯奉贈,放膽服之,不可商于人,恐其于五種傷寒未能辨晰,而泥少陽正瘧之法以相争也。
仲和韪之。
方用石膏、杏仁、半夏、厚樸、知母、竹葉,果八劑而安。
既而梁甫之仲郎亦患瘧,孟英視曰:脈數舌绛,熱熾寒微,素質陰虧,暑邪為患也,更不可稍用瘧門套藥。
予元參、青蒿、白薇、丹皮、黃菊、知母、花粉、銀花、竹葉、栀子,數帖而病減。
乃去青蒿、丹皮,加生地、甘草,數服而瘳。
石北涯之大令媳患瘧,壯熱如焚,背微惡冷,汗多大渴,舌绛神煩,不食不眠,奄奄一息,亟迓孟英診之。
脈細數而芤,知其陰分久虧,暑邪深入,遂予白虎湯去米,加西洋參、元參、犀角、竹葉、銀花、石斛為方,六劑而愈。
人皆聞而異之,孟英曰:見病治病耳,何異之有?然與見瘧治瘧,而不治其所以瘧者,固有異焉。
韓正甫患瘧,越醫王某進以柴、桂、姜、樸等藥,勢乃劇。
所親何新之知為藥誤,改用清解而不效,始乞診于孟英。
脈數而右更滑大搏指,胸悶不堪,溲赤而渴,苔極垢膩,以涼膈散去芒硝、甘草,合雪羹加厚樸、杏仁、石膏、半夏、石菖蒲。
投四帖,頻下宿垢,各恙皆減,改投輕清以滌餘邪,遂以向愈。
其時渠兄貢甫之室,患瘧初起,肢麻且冷,口渴苔黃,眩瞀善嘔,心煩無寐。
孟英診曰:此亦暑濕為瘧,不可溫散者。
而越醫勸服術、樸、姜、椒等藥,病家聞用溫化,恪信弗疑。
二劑後,嘔渴愈甚,經不當期而至,四肢終日不溫,汗頻出而熱不休,再邀孟英診之。
脈漸伏,曰:此熱深厥深之謂也,溫燥熱補,切弗再服。
病家不信,另招張某、黃某會診,佥雲陰暑,宜舍時從證,徑用姜、附、六君,加萸、桂、沉香等藥服之,肢愈冷,藥愈重。
八劑後,血脫如崩而逝,即以春間為貢甫所治之棺殓焉,豈非數已早定耶!故雖一家之中,同時之病,而疑信不同,死生判别。
況春間貢甫之病,治有成效,尚蹈此轍,無怪乎求未經目擊溫熱之害者,宜其以服涼解藥為可恥矣。
繼有表弟潘少梅喬梓同時患暑濕瘧,孟英鹹與清化法,數劑皆愈,潘反生疑,謂病邪被涼遏伏,故瘧遽止,恐将來必有他患。
孟英喟然曰:甚矣,醫之不可為也!世人患瘧,苦無良治,纏綿不愈,習見不疑。
餘之治瘧則不然,但專力治其所以病,故瘧疾雖與傷寒同有五種之别,而受病究比傷寒為輕,苟治之如法,無有不數劑而愈者。
設誤藥以遏其邪之出路,則苔不能化,溲不能澄,神不能清,食不能進矣。
子自思之,其真愈乎?抑假愈乎?潘始恍然大悟而首肯焉。
新秋汪子與室寡居患瘧,範某疊進小柴胡法,昏熱欲厥,腹痛汗淋,人皆危之。
乃祖朱椿年太史逆孟英往視,兩尺空數,左關弦寸溢,右寸關滑駛。
曰:此真陰素虧,腹有聚氣,吸受暑熱,最忌升提。
與元參、西洋參、百合、竹葉、蓮子心、鼈甲、牡蛎、楝實、小麥、黃連等藥,兩劑而減。
其族人謂瘧禁涼劑,而尺脈無根,苟非溫補,猝變可虞,母家不從,兩疑莫決,因請乩方服之。
數日後勢複劇,苔漸黑,伊父朱次膺仍乞援于孟英。
及診脈更數于前,因于前法中加犀角,兩帖而安。
續以滋潛善其後而愈。
湯振甫患瘧于嘉興,醫知為暑,與清解法,轉為洩瀉,以為暑去而濕存,改用溫燥,瀉益甚而發熱不休,神氣昏瞀,因而束手,令其買棹旋杭,所親陳雪舫延孟英視之。
苔黑面紅,胸間拒按,便如膠漆,小溲全無,谵妄耳聾,不眠善笑,脈則洪數而芤。
予黃連、黃柏、黃芩、銀花、石斛、栀子、楝實、知母、蒌仁、元參為方,綠豆煎清湯煮藥,調下神犀丹。
四劑而胸次漸舒,稍啜稀粥,便色漸正,小溲亦通,乃去神犀、楝、柏,加生地、石膏。
服三日熱淨神清,脈來柔緩,以甘涼養液十餘劑而瘳。
大凡溫熱暑證,而大解溏洩者,正是熱邪下行,豈可誤投溫燥之藥,反助燎原之勢哉!同時一男子患感瀕危,浼孟英勘之。
神昏舌黑,瘛瘲脈微,曰:遲矣!此犀角地黃證,惜無人用。
病家雲:陸某已屢用之矣。
因索其方閱之,雖用犀角屑八分、生地五錢,緣病者便溏,配以枳殼炒焦白術三錢。
孟英喟然曰:此方從無如此加減法,況清涼不敵溫燥,是徒有犀角地黃之名耳。
古人治病,必放出路,茲反截其去路,良由學無理路,遂緻人無生路,良可哀也! 同門相簡哉室患瘧,始則消散,繼則補中益氣,治之匝月,萎靡不堪,腹中似有聚氣,時欲上沖,氣促心搖,汗多眩暈,左脅震躍,渴飲無眠,骨瘦如豺,醫皆束手。
吾師趙菊齋先生拉孟英往診。
脈弦細以數,按之不鼓,因謂相曰:不可再以瘧字橫于胸中,則旬日可安。
若見其久瘧而欲截之,且聞前醫謂令正初次患瘧為胎瘧,務令發透,不妨形瘦似鶴,此皆非餘之所知也。
夫一生不患瘧者有之矣,未聞先在胞中患過瘧疾而後生者也。
若以初次患瘧為胎瘧,則他病之初患者,無不可以胎字冠之矣。
何以不聞有胎痢、胎傷寒之名乎?因醫者治瘧而不知治其所以瘧,以緻纏綿難愈者多,遂妄立胎瘧、鬼瘧等名以绐世俗而自文其淺陋,今昔相沿,賢者不免,故世人又有瘧疾不可服官料藥之戒,其實藥亦何嘗有官私之别耶?服藥不當,皆能增病,不服藥為中醫,不僅為瘧疾而言也。
令正素禀陰虧,感邪不重,過投消散,營液重虛,再升其陽,本實欲撥。
補中益氣,原是成方,與證不宜,于體不合,即為毒藥,我儀圖之,介類潛陽,重鎮理怯,甘酸化液,厚味滋陰,大劑而投,膚功可奏。
相極感服,如法服之,果未浃旬,霍然病已。
方以西洋參、熟地、牡蛎、紫石英、龜闆、鼈甲、枸杞、當歸、冬蟲夏草、龍齒、阿膠、麥冬、龍眼、甘草、蒲桃幹、紅棗、蓮子心、小麥等,出入互用也。
吳曲城三令郎年未冠,患瘧,醫作食瘧、暑瘧、陰虛瘧治之,諸法不應,逆孟英視之。
面色浮黃,便溏嘔惡,脘悶腹脹,溺少汗多。
曰:濕瘧也。
予枳、樸、苓、滑、蒼術、半夏為方,送服香連丸而愈。
繼用六君子善其後。
或雲:先生近輯《溫熱經緯》,力辨暑必兼濕之非。
今年黴雨全無,夏至後酷熱亢旱,流金爍石,濕自何來?方歎先生析理之精,胡以此證是濕邪,大劑燥藥果然獲效,又何說欤?孟英曰:暑即天上之日,有何濕氣?人因畏暑貪涼,瓜果過度,雖無雨濕相雜,濕亦自内而生,所以暑每易于挾濕,而昧者遂指濕熱相合之病為暑證,殆由未見天日,故不識暑之真面目也。
一笑。
蔣禮園令堂年七十三歲,患瘧寒少熱多,時時自汗,鹹慮其脫,議欲進補。
孟英切脈洪數而滑,舌绛口幹,是暑為病也,與清解法數劑而痊。
張六橋年逾七旬,素不耐病,新秋患瘧,托孟英籌速愈之方。
曰:易事耳。
第寒少熱多,苔黃渴汗,溺赤便秘,體厚多痰,杳不知饑,極其畏熱,其年雖耄,其證宜清。
以大劑知、芩、連、滑、花粉、竹茹、厚樸、石膏,加雪羹投之。
數劑而痊,康強如昔。
羅氏婦先患痰嗽,氣逆礙眠,後兼瘧痢并作,醫者佥雲無法,挽人乞診于孟英。
脈見滑數,口渴苔黃,不饑脘悶,溺似沸湯。
曰:無恐也。
雖見三證,其實一病。
蓋肺胃大腸,一氣流通。
暑伏肺經,始為痰嗽。
失于清解,氣逆上奔,溫納妄投,胃樞塞滞,郁遏成瘧。
渴飲汗多,熱甚寒微,病情畢露。
溫化再誤,轉入大腸,赤白稠粘。
無非熱迫,不必見證治證,但治其暑,則源清流自潔矣。
以葦莖湯加滑石、黃芩、竹茹、石膏、厚樸授之。
不旬日而三證悉瘳。
朱生甫明經令郎萊雲之室,娩後月餘患間瘧,孟英脈之虛數而弦,頭疼腹痛,苔色甚薄,乳少善嘔,乃營虛而邪客少陽也。
令郎斷乳,庶免蓐勞。
劑以柴、芩、茹、半、桑、楝、延胡、枇杷葉,二帖嘔止腹不痛,去楝實、延胡,加當歸,四帖瘧罷能餐,而頭尚痛,再加杞、菊,服三劑,頭不疼,改用甘麥大棗,加歸、芍、杞、菊、竹茹、蒲桃幹、藕調之,經行而愈。
陳氏婦季夏患瘧,寒微熱熾,舌紅不渴而思啖瓜果,不饑不食,二便皆通,夜不成眠,汗多神憊。
孟英審脈虛軟微數,雖屬暑瘧,邪不甚重,惟營陰久虧,不須重劑誅罰無辜。
以西洋參、知母、芩、茹、白薇、麥冬、西瓜翠衣為劑,果三啜而瘳。
胡氏婦患瘧,寒少熱多,自雲陰分素虧,醫進清解涼營之藥多劑,其熱愈熾,改用養陰法,嘔惡煩躁,自欲投井。
或謂今年中伏之時,風雨連朝,人須挾纩,有何暑熱?而多服涼劑,以緻瘧來發躁,必屬虛火。
拟以姜、附治之。
病者雲:吾舌已脫液,陰将涸矣!堅不肯服而請決于孟英。
脈至滑數,右寸關更甚。
視其舌,淡白而光滑,俨似無苔,其實有苔如膜,滿包于舌也。
證屬陰虛吸暑,兼以痰阻清陽,初治失于開洩耳。
授菖、茹、連、半、旋、茯、蘇、枳、枇杷葉為小劑,取其輕清開上也。
兩服舌即露紅,嘔止受谷,瘧熱亦減。
又二服瘧竟罷。
孟英曰:餘亦初不料其若是之神也。
随以清養善後而安。
高某以陰虛之體而患瘧于暑月,久而不愈,馮、黃二醫佥用補養矣,而杳不知饑,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