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
關燈
小
中
大
竹茹、枇杷葉、竹黃、柿蒂、竹瀝、郁金諸藥,(全是救溫補之誤,而開郁降氣化痰,故本病亦愈。
)化服萬氏牛黃清心丸。
數服而愈。
潘祥行在外患瘧。
買舟歸,就孟英視。
曰:苔膩脈軟,伏邪所化,不與正瘧同科,風寒藥一味不可犯,姜棗湯一滴不可啜。
與知、芩、橘、半、滑、樸、杏、斛、花粉、省頭草,一劑而病若失。
此等案極多,姑載一二。
陳足甫室,懷妊九月而患瘧,目不能瞑,口渴自汗,便溏氣短。
醫進育陰清解法,數劑不應,改用小柴胡一帖,而咽痛舌黑,心頭絞痛。
乃翁仰山聞之,疑其胎壞,延孟英過診。
曰:右脈洪滑,雖舌黑而胎固無恙也。
病由伏暑,育陰嫌其滋膩,小柴胡乃正瘧之主方,古人謂為和劑,須知是傷寒之和劑,在溫暑等證,不特手足異經,而人參、半夏、姜、棗皆不可輕用之藥,雖有黃芩之苦寒,而仲聖于傷寒之治,猶有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之文,古人立方之嚴密,何後人不加體察耶?(眉批:瘧亦分經而治,若陽明瘧,正以白虎湯為主劑,豈有專守一小柴胡而能愈病者。
)投以竹葉石膏湯,四劑瘧止便秘,口渴不休。
與甘涼濡潤法數帖,忽腹鳴洩瀉,或疑寒涼所緻,孟英曰:吾當以涼藥解之。
人莫識其意,問難終朝,語多不備錄。
果以白頭翁湯兩啜而愈。
迨季秋娩後,發熱不蒸乳,惡露淡且少,家人欲用生化湯,孟英急止之曰:血去陰更傷,豈可妄疑瘀停而攻之?與西洋參、生地、茯苓、石斛、女貞、旱蓮、甘草為大劑,數日而安。
繼因觸怒,少腹聚氣如瘕,痠痛夜甚。
人又疑為涼藥凝瘀所緻,孟英力為辨析,與橘核、橘葉、橘絡、楝實、苁蓉、木香、栀炭、烏藥、絲瓜絡、海?、藕、石斛、兩頭尖等藥,外以蔥頭搗爛貼之。
兩帖後,腹中雷鳴,周身汗出而痛止。
人見其汗,慮為虛脫,急追孟英視之,曰:此氣行而病解矣。
但脈形細數,陰津大傷,苔黃苦渴,亟宜潤補。
奈樞機窒滞,滋膩難投,且以濡養八脈為法。
服之各恙皆蠲,眠食漸适。
緣平素多郁,易犯痧氣,頻發脘痛,屢次反複。
孟英竭力圖維,幸得轉危為安,漸投滋補而愈。
喬有南年三十九歲,患牝瘧二旬,醫治罔效。
所親徐和圃疑為伏暑,迓孟英往診。
脈微無神,倦卧奄奄,便秘半月,溺赤不饑,痰多口甘,稍呷米飲必揉胸槌背而始下,苔色黑膩而有蒙茸之象。
乃曰:此精、氣、神三者交虛之證,不可與時行伏暑晚發同年而語也。
幸前手之藥,法主運中,尚無大害。
與參、術、桂、附、沉香拌炒熟地、鹿角、石英、苁、杞、歸、茯、杜仲、棗仁、菟絲、山茱、橘皮、霞天曲、胡桃肉等,出入為大劑,投十餘帖,寒後始有熱,而苔色乃退,口不作渴,甘痰亦日少,粥食漸加,即裁桂、附、白術,加石斛,又服七劑,解黑燥大便甚多,凡不更衣者,四旬二日矣。
寒熱亦斷,安谷溲澄而竟愈。
或謂先生嘗訾人溫補之非,何一旦放手而大用?孟英曰:溫補亦治病之一法,何可廢也,第用較少耳。
世之醫者,眼不識病,僅知此法可以媚富貴之人,動手辄用,殺人無算,豈非将古人活世之方,翻為誤世之藥,可不痛恨耶! 陳媪患牝瘧月餘,腹脹便秘,嗳多不饑,口淡脈滑。
孟英主連、樸、橘、貝、杏、茹、旋、菀、枇、蒺為方,數劑即瘳。
(眉批:此與前案虛實相反,正可對看。
) 蔣北瓯二尹患瘧,醫與小柴胡、平胃散而漸甚,繼以大劑溫補,勢頻于危。
複用桂枝白虎,狂亂如故。
所親董蘭初鹾尹,延孟英視之。
曰:暑瘧也。
桂枝白虎用于起病之時則妙矣,今為溫散補燥諸藥助邪爍液,脈數無倫,汗渴不已,雖宜白虎,(分别了亮。
)豈可監以桂枝助熱耗津而自掣其肘焉?因與大劑白虎加花粉、竹葉、西洋參、元參、石斛,服之即安。
至十餘帖,瘧始瘳,而舌尚無苔,渴猶不止。
與甘涼濡潤,三十餘劑始告痊。
周同甫患瘧多汗,醫恐其脫,與救逆湯而勢劇。
孟英視之曰:濕瘧耳!濕家多汗,無恐也。
況口渴溺赤,溫補勿投。
與清解藥漸安。
繼而乃翁秋叔病,初服溫補病進,更醫知為伏暑,與藥數劑,熱果漸退。
偶延孟英診之,尺中甚亂,因謂其侄赤霞曰:令叔之證,必不能起,吾不能藥也。
已而果然。
廣孔愚司馬之大公子,仲秋間患瘧,寒少熱多,面目甚黃,苔膩大渴,腹脹溺赤,仍能納谷,且素嗜肥甘,不能撙節。
孟英按其脈滑實而數,與承氣加知、芩、半、貝、翹、連、滑石、石膏、大腹、花粉之類。
二十餘劑而始愈,是膏粱挾暑濕熱之治也。
許叔超令大母患瘧,延孟英治之。
脈弦滑而數,脘悶便秘,合目汗出,口渴不饑。
或慮高年欲脫,孟英曰:此溫邪挾素盛之痰所化,補藥斷不可投。
與知、芩、蒌、杏、翹、貝、旋、茹、連、斛、雪羹為方,服果漸效。
許氏婦患間瘧,寒少熱多,不饑大渴,善嘔無汗,脈滑而弦。
孟英投白虎湯,加花粉、柴胡而愈。
海鹽周子因工于畫,體素弱,偶患間瘧,黃某用首烏、鼈甲、姜、棗等藥,病日甚,加以參、桂,狂躁妄言,始延孟英視之。
面赤舌绛,溲澀便溏,渴飲汗多,脈形細數,是暑證也。
與元參、銀花、知母、芩、茹、貝、竹葉、荷杆、蓮心、西瓜衣為劑,尋愈。
吳西瀍患瘧,寒微熱甚,旬餘不愈。
孟英診之,脈滑而長,疏大劑白虎湯與之。
渠兄濂仲雲:沈、顧二君皆主是方,屢服無效。
孟英索方閱之,湯雖白虎,而石膏既少且煨,兼不去米,因謂其兄曰:湯雖同,君藥已重用,而去米加花粉、竹茹等,其力不同科矣。
濂仲大悟,服之尋愈。
此可以見服藥不可徒有湯頭之名也。
黃鼎如令堂,年七十七歲,季秋患間瘧,每發加劇,寒甚微而熱必昏痙,舌不能伸,三發之後,人皆危之。
孟英視之,顴赤目垂,鼻冷額颏微汗,苔色黃膩,舌根純紅,口渴痰多,不思粥飲,脈至弦數,重按少神。
證屬伏暑挾痰,而陰虛陽越。
先與苁蓉、鼈甲、楝、斛、茹、貝、燕窩、藕,兩劑而顴紅颏汗皆蠲。
繼佐參、瀝、薤、麥、枇杷葉、旋覆,去竹茹、苁蓉。
投三帖而昏痙不作,又去薤、楝,加生地、花粉,服五日而瘧休,飲食漸加,居然告愈。
方瘧勢披猖之際,鼎如、上水兩昆仲,頗以為憂,延諸名家議治。
有主人參白虎湯者,有用犀角地黃湯者,有欲大劑溫補者,有執小柴胡加減者,賴孟英力排衆議,病家始有把握。
與孟英意見相合者,何君新之也,慫恿參贊,與有功焉。
韓妪年近花甲,患三瘧于仲冬。
朱某主溫散,并以姜棗湯恣飲,旬日後粒米不沾,瘧至大吐。
黃某以熱補進,勢益甚。
又浃旬,孟英視之,胸中痞結如柈,苔黃苦渴,溲如熱湯,脈弦滑右甚,帶下如注,投小陷胸合溫膽,加薤白,服後大吐膠痰,十餘日胸痞始消。
改授甘涼,瘧亦漸罷。
遞參滋陰,遂以霍然。
莊芝階舍人三令媳患搐搦,間日而作。
孟英診脈弦數,泛泛欲嘔,口苦不饑,凜寒頭痛,汛事愆期,溲熱如火,乃厥陰暑瘧也。
投以大劑犀、羚、元參、栀、菊、木通、知、楝、花粉、銀花之藥,數日而愈。
陳舜廷患瘧久不愈,其體素虧。
醫皆束手。
孟英視之,舌绛無津,微寒溲赤,原屬春溫化瘧,體與病皆不是小柴胡之例,過投溫散,熱熾陰傷。
與竹葉石膏湯,撤熱存津而愈。
趙子善患瘧,畏冷不饑。
孟英診之,脈滑數,苔黃溲赤,脘悶善嘔。
投竹葉石膏湯加減,以清伏暑而痊。
王一峰次郎患瘧,多服姜、棗溫散之藥,因緻壯熱耳聾,谵語殿屎,不寐昏狂,見人欲咬。
顧聽泉從伏暑治亦不效,延至初冬,吳愛棠囑其求診于孟英。
按脈皆滑,即以顧疏犀角等藥内,加菖蒲、膽星、竹瀝、珍珠、牛黃為劑,吞白金丸。
(大驅風痰,極為合法。
)一服即減,旬日霍然。
繼其令堂發熱善嘔,頻吐粘沫,頭疼如劈,口苦耳聾,神識昏瞀,脈弦而數。
乃伏暑挾内風之鸱張。
與犀角、元參、竹茹、花粉、知、翹、苓、斛、栀、菊、雪羹等藥,七日而瘳。
高瑞生令弟,瘧久不痊,形消不食,醫謂虛也,投補藥而更增自汗。
孟英診之,脈弦滑,脘下聚氣。
投小陷胸,加竹茹、旋、枳,以開痰結,漸能納谷。
繼以清養,病去肌充。
聞氏婦孟夏患間瘧,而妊身八月,數發後熱熾昏沉,腰疼欲堕,張養之囑援于孟英。
脈來洪滑且數,苔色黃膩垢濁。
與黃芩、知母、竹茹、竹葉、銀花、桑葉、絲瓜絡、石斛、石膏、石菖蒲,一劑而痊。
(眉批:案中所載多溫瘧、暑瘧,故治多涼解。
瘧證多端。
寒熱俱有。
不可執一而論。
此證亦溫瘧也。
) 朱佳木令尊患間瘧,年逾七旬,人頗憂之。
孟英切脈弦滑,脘悶苔黃,曰:無恐也。
投清熱滌痰藥,數劑霍然。
餘朗齋形瘦體弱,患間日瘧,寒少熱多,二便澀滞,脘膈悶極,苔膩不渴。
孟英切脈緩滑而上溢,曰:素禀雖陰虧,而痰濕阻痹,既不可以提表助其升逆,亦未宜以涼潤礙其樞機。
投以滑、樸、茹、旋、通草、枇杷葉、葦莖、郁金、蘭葉之方。
苔色漸退,即去樸、郁,加連、枳、半夏。
胸悶漸開,瘧亦減,便乃暢,再去滑、半、連、枳,加沙參、石斛、橘皮、黃芩,浃旬而愈。
(眉批:運樞機,通經絡,為孟英用藥秘訣。
無論用補用清,皆不離此意,細觀各案自知。
) 許季眉别駕室,歸自維揚,仲秋患痁,自作寒濕治,勢益劇。
其從子芷卿以為挾風暑也,連進清解,病不減,邀孟英診之。
脈弦滑而洪,體豐多汗,苔黃便血,嘔渴妄言,徹夜不瞑,欲卧于地。
乃伏痰内盛,暑擾陽明也。
投大劑石膏、知母、犀角、元參、石斛、銀花、黃芩、花粉、蘭葉、竹瀝,三帖證始平。
芷卿随以多劑肅清而愈。
(注:本案陸氏原書缺。
) 莊芝階舍人,年七十矣,患間瘧,寒則戰栗,熱則妄言。
孟英視之,脈弦數而促,苔黑口幹,是素有熱痰,暑邪内伏。
予知母、花粉、元參、石斛、黃芩、竹茹、連翹、海?、蘆菔、蓮子心等藥,數啜而瘳。
至仲冬
)化服萬氏牛黃清心丸。
數服而愈。
潘祥行在外患瘧。
買舟歸,就孟英視。
曰:苔膩脈軟,伏邪所化,不與正瘧同科,風寒藥一味不可犯,姜棗湯一滴不可啜。
與知、芩、橘、半、滑、樸、杏、斛、花粉、省頭草,一劑而病若失。
此等案極多,姑載一二。
陳足甫室,懷妊九月而患瘧,目不能瞑,口渴自汗,便溏氣短。
醫進育陰清解法,數劑不應,改用小柴胡一帖,而咽痛舌黑,心頭絞痛。
乃翁仰山聞之,疑其胎壞,延孟英過診。
曰:右脈洪滑,雖舌黑而胎固無恙也。
病由伏暑,育陰嫌其滋膩,小柴胡乃正瘧之主方,古人謂為和劑,須知是傷寒之和劑,在溫暑等證,不特手足異經,而人參、半夏、姜、棗皆不可輕用之藥,雖有黃芩之苦寒,而仲聖于傷寒之治,猶有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之文,古人立方之嚴密,何後人不加體察耶?
)投以竹葉石膏湯,四劑瘧止便秘,口渴不休。
與甘涼濡潤法數帖,忽腹鳴洩瀉,或疑寒涼所緻,孟英曰:吾當以涼藥解之。
人莫識其意,問難終朝,語多不備錄。
果以白頭翁湯兩啜而愈。
迨季秋娩後,發熱不蒸乳,惡露淡且少,家人欲用生化湯,孟英急止之曰:血去陰更傷,豈可妄疑瘀停而攻之?與西洋參、生地、茯苓、石斛、女貞、旱蓮、甘草為大劑,數日而安。
繼因觸怒,少腹聚氣如瘕,痠痛夜甚。
人又疑為涼藥凝瘀所緻,孟英力為辨析,與橘核、橘葉、橘絡、楝實、苁蓉、木香、栀炭、烏藥、絲瓜絡、海?、藕、石斛、兩頭尖等藥,外以蔥頭搗爛貼之。
兩帖後,腹中雷鳴,周身汗出而痛止。
人見其汗,慮為虛脫,急追孟英視之,曰:此氣行而病解矣。
但脈形細數,陰津大傷,苔黃苦渴,亟宜潤補。
奈樞機窒滞,滋膩難投,且以濡養八脈為法。
服之各恙皆蠲,眠食漸适。
緣平素多郁,易犯痧氣,頻發脘痛,屢次反複。
孟英竭力圖維,幸得轉危為安,漸投滋補而愈。
喬有南年三十九歲,患牝瘧二旬,醫治罔效。
所親徐和圃疑為伏暑,迓孟英往診。
脈微無神,倦卧奄奄,便秘半月,溺赤不饑,痰多口甘,稍呷米飲必揉胸槌背而始下,苔色黑膩而有蒙茸之象。
乃曰:此精、氣、神三者交虛之證,不可與時行伏暑晚發同年而語也。
幸前手之藥,法主運中,尚無大害。
與參、術、桂、附、沉香拌炒熟地、鹿角、石英、苁、杞、歸、茯、杜仲、棗仁、菟絲、山茱、橘皮、霞天曲、胡桃肉等,出入為大劑,投十餘帖,寒後始有熱,而苔色乃退,口不作渴,甘痰亦日少,粥食漸加,即裁桂、附、白術,加石斛,又服七劑,解黑燥大便甚多,凡不更衣者,四旬二日矣。
寒熱亦斷,安谷溲澄而竟愈。
或謂先生嘗訾人溫補之非,何一旦放手而大用?孟英曰:溫補亦治病之一法,何可廢也,第用較少耳。
世之醫者,眼不識病,僅知此法可以媚富貴之人,動手辄用,殺人無算,豈非将古人活世之方,翻為誤世之藥,可不痛恨耶! 陳媪患牝瘧月餘,腹脹便秘,嗳多不饑,口淡脈滑。
孟英主連、樸、橘、貝、杏、茹、旋、菀、枇、蒺為方,數劑即瘳。
) 蔣北瓯二尹患瘧,醫與小柴胡、平胃散而漸甚,繼以大劑溫補,勢頻于危。
複用桂枝白虎,狂亂如故。
所親董蘭初鹾尹,延孟英視之。
曰:暑瘧也。
桂枝白虎用于起病之時則妙矣,今為溫散補燥諸藥助邪爍液,脈數無倫,汗渴不已,雖宜白虎,
)豈可監以桂枝助熱耗津而自掣其肘焉?因與大劑白虎加花粉、竹葉、西洋參、元參、石斛,服之即安。
至十餘帖,瘧始瘳,而舌尚無苔,渴猶不止。
與甘涼濡潤,三十餘劑始告痊。
周同甫患瘧多汗,醫恐其脫,與救逆湯而勢劇。
孟英視之曰:濕瘧耳!濕家多汗,無恐也。
況口渴溺赤,溫補勿投。
與清解藥漸安。
繼而乃翁秋叔病,初服溫補病進,更醫知為伏暑,與藥數劑,熱果漸退。
偶延孟英診之,尺中甚亂,因謂其侄赤霞曰:令叔之證,必不能起,吾不能藥也。
已而果然。
廣孔愚司馬之大公子,仲秋間患瘧,寒少熱多,面目甚黃,苔膩大渴,腹脹溺赤,仍能納谷,且素嗜肥甘,不能撙節。
孟英按其脈滑實而數,與承氣加知、芩、半、貝、翹、連、滑石、石膏、大腹、花粉之類。
二十餘劑而始愈,是膏粱挾暑濕熱之治也。
許叔超令大母患瘧,延孟英治之。
脈弦滑而數,脘悶便秘,合目汗出,口渴不饑。
或慮高年欲脫,孟英曰:此溫邪挾素盛之痰所化,補藥斷不可投。
與知、芩、蒌、杏、翹、貝、旋、茹、連、斛、雪羹為方,服果漸效。
許氏婦患間瘧,寒少熱多,不饑大渴,善嘔無汗,脈滑而弦。
孟英投白虎湯,加花粉、柴胡而愈。
海鹽周子因工于畫,體素弱,偶患間瘧,黃某用首烏、鼈甲、姜、棗等藥,病日甚,加以參、桂,狂躁妄言,始延孟英視之。
面赤舌绛,溲澀便溏,渴飲汗多,脈形細數,是暑證也。
與元參、銀花、知母、芩、茹、貝、竹葉、荷杆、蓮心、西瓜衣為劑,尋愈。
吳西瀍患瘧,寒微熱甚,旬餘不愈。
孟英診之,脈滑而長,疏大劑白虎湯與之。
渠兄濂仲雲:沈、顧二君皆主是方,屢服無效。
孟英索方閱之,湯雖白虎,而石膏既少且煨,兼不去米,因謂其兄曰:湯雖同,君藥已重用,而去米加花粉、竹茹等,其力不同科矣。
濂仲大悟,服之尋愈。
此可以見服藥不可徒有湯頭之名也。
黃鼎如令堂,年七十七歲,季秋患間瘧,每發加劇,寒甚微而熱必昏痙,舌不能伸,三發之後,人皆危之。
孟英視之,顴赤目垂,鼻冷額颏微汗,苔色黃膩,舌根純紅,口渴痰多,不思粥飲,脈至弦數,重按少神。
證屬伏暑挾痰,而陰虛陽越。
先與苁蓉、鼈甲、楝、斛、茹、貝、燕窩、藕,兩劑而顴紅颏汗皆蠲。
繼佐參、瀝、薤、麥、枇杷葉、旋覆,去竹茹、苁蓉。
投三帖而昏痙不作,又去薤、楝,加生地、花粉,服五日而瘧休,飲食漸加,居然告愈。
方瘧勢披猖之際,鼎如、上水兩昆仲,頗以為憂,延諸名家議治。
有主人參白虎湯者,有用犀角地黃湯者,有欲大劑溫補者,有執小柴胡加減者,賴孟英力排衆議,病家始有把握。
與孟英意見相合者,何君新之也,慫恿參贊,與有功焉。
韓妪年近花甲,患三瘧于仲冬。
朱某主溫散,并以姜棗湯恣飲,旬日後粒米不沾,瘧至大吐。
黃某以熱補進,勢益甚。
又浃旬,孟英視之,胸中痞結如柈,苔黃苦渴,溲如熱湯,脈弦滑右甚,帶下如注,投小陷胸合溫膽,加薤白,服後大吐膠痰,十餘日胸痞始消。
改授甘涼,瘧亦漸罷。
遞參滋陰,遂以霍然。
莊芝階舍人三令媳患搐搦,間日而作。
孟英診脈弦數,泛泛欲嘔,口苦不饑,凜寒頭痛,汛事愆期,溲熱如火,乃厥陰暑瘧也。
投以大劑犀、羚、元參、栀、菊、木通、知、楝、花粉、銀花之藥,數日而愈。
陳舜廷患瘧久不愈,其體素虧。
醫皆束手。
孟英視之,舌绛無津,微寒溲赤,原屬春溫化瘧,體與病皆不是小柴胡之例,過投溫散,熱熾陰傷。
與竹葉石膏湯,撤熱存津而愈。
趙子善患瘧,畏冷不饑。
孟英診之,脈滑數,苔黃溲赤,脘悶善嘔。
投竹葉石膏湯加減,以清伏暑而痊。
王一峰次郎患瘧,多服姜、棗溫散之藥,因緻壯熱耳聾,谵語殿屎,不寐昏狂,見人欲咬。
顧聽泉從伏暑治亦不效,延至初冬,吳愛棠囑其求診于孟英。
按脈皆滑,即以顧疏犀角等藥内,加菖蒲、膽星、竹瀝、珍珠、牛黃為劑,吞白金丸。
)一服即減,旬日霍然。
繼其令堂發熱善嘔,頻吐粘沫,頭疼如劈,口苦耳聾,神識昏瞀,脈弦而數。
乃伏暑挾内風之鸱張。
與犀角、元參、竹茹、花粉、知、翹、苓、斛、栀、菊、雪羹等藥,七日而瘳。
高瑞生令弟,瘧久不痊,形消不食,醫謂虛也,投補藥而更增自汗。
孟英診之,脈弦滑,脘下聚氣。
投小陷胸,加竹茹、旋、枳,以開痰結,漸能納谷。
繼以清養,病去肌充。
聞氏婦孟夏患間瘧,而妊身八月,數發後熱熾昏沉,腰疼欲堕,張養之囑援于孟英。
脈來洪滑且數,苔色黃膩垢濁。
與黃芩、知母、竹茹、竹葉、銀花、桑葉、絲瓜絡、石斛、石膏、石菖蒲,一劑而痊。
瘧證多端。
寒熱俱有。
不可執一而論。
此證亦溫瘧也。
) 朱佳木令尊患間瘧,年逾七旬,人頗憂之。
孟英切脈弦滑,脘悶苔黃,曰:無恐也。
投清熱滌痰藥,數劑霍然。
餘朗齋形瘦體弱,患間日瘧,寒少熱多,二便澀滞,脘膈悶極,苔膩不渴。
孟英切脈緩滑而上溢,曰:素禀雖陰虧,而痰濕阻痹,既不可以提表助其升逆,亦未宜以涼潤礙其樞機。
投以滑、樸、茹、旋、通草、枇杷葉、葦莖、郁金、蘭葉之方。
苔色漸退,即去樸、郁,加連、枳、半夏。
胸悶漸開,瘧亦減,便乃暢,再去滑、半、連、枳,加沙參、石斛、橘皮、黃芩,浃旬而愈。
無論用補用清,皆不離此意,細觀各案自知。
) 許季眉别駕室,歸自維揚,仲秋患痁,自作寒濕治,勢益劇。
其從子芷卿以為挾風暑也,連進清解,病不減,邀孟英診之。
脈弦滑而洪,體豐多汗,苔黃便血,嘔渴妄言,徹夜不瞑,欲卧于地。
乃伏痰内盛,暑擾陽明也。
投大劑石膏、知母、犀角、元參、石斛、銀花、黃芩、花粉、蘭葉、竹瀝,三帖證始平。
芷卿随以多劑肅清而愈。
) 莊芝階舍人,年七十矣,患間瘧,寒則戰栗,熱則妄言。
孟英視之,脈弦數而促,苔黑口幹,是素有熱痰,暑邪内伏。
予知母、花粉、元參、石斛、黃芩、竹茹、連翹、海?、蘆菔、蓮子心等藥,數啜而瘳。
至仲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