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
關燈
小
中
大
海陽趙子升,辛卯夏病瘧,急延孟英診之,曰:暑熱為患耳,不可膠守于小柴胡也。
與白虎湯(專清暑邪),一啜而瘥。
甲午秋,範麗門患溫瘧,孟英用白虎加桂枝(清熱兼驅風)以痊之。
丙申夏,盛少雲病濕熱瘧,孟英以白虎加蒼術湯(清熱兼燥濕)而安。
己亥夏,予舅母患瘧,服柴胡藥二三帖後,汗出昏厥,妄語遺溺。
或謂其體質素虛,慮有脫變,勸服獨參湯,幸表弟壽者不敢遽進,乃邀孟英商焉。
切其脈洪大滑數,曰:陽明暑瘧也,與傷寒三陽合病同符。
處竹葉石膏湯(清熱兼益氣)兩劑而瘳。
庚子夏,滇人黃肖農自福清赴都,道出武林,患暑瘧。
孟英投白虎湯加西洋參(清熱益氣與前方意同),數帖始愈。
辛醜秋,顧味吾室人患瘅瘧,孟英亦主是方而效。
莊之階中翰張安人,年逾花甲,瘧熱甚熾,孟英審視再四,亦與竹葉石膏湯而安。
聞者無不驚異。
予謂:如此數證,體分南北,質有壯衰,苟非識證之明,焉能藥與病相當而用皆适宜哉! 癸巳秋,餘在婺患瘧,大為醫人所誤。
初則表散,繼則滋補,延及月餘,肌肉盡削,寒熱不休,且善嘔惡食,溺赤畏冷,乃買棹旋杭,托孟英診視,曰:足太陰濕瘧也。
以金不換正氣散,三啜而安。
然元氣為誤藥所傷,多方調補,甫得康健。
次年秋,複患瘧于婺,友人鹹舉醫療,予概卻之。
憶病情與前無異,即于箧中檢得孟英原方,按序三帖,病亦霍然,聞者無不稱歎。
後歸裡為孟英述而謝之,孟英曰:瘧情如是,恐其按年而作。
乃授崇土勝濕丸方,明年夏令預服以堵禦之。
迄秋果無恙,後竟不發矣。
石符生随乃翁自蜀來浙,同時患瘧。
醫者以小柴胡湯加姜、桂,投之不效,改用四獸、休瘧等法,反緻惡寒日甚,谷食不進,惟飲燒酒姜湯,圍火榻前,重裘厚覆,胸腹痞悶,喜以熱熨,猶覺冷氣上沖,頻吐粘稠痰沫。
延至臘初,疲憊不堪,始憶及丙申之恙,訪孟英過診。
脈沉而滑數,苔色黃膩不渴,便溏溺赤。
曰:是途次所受之暑濕,失于清解,複以溫補之品從而附益之,釀成痰飲,盤踞三焦,氣機為之阻塞,所以喜得熱熨熱飲,氣沖反覺如冰。
若不推測其所以然之故,而但知聞問在切脈之先,一聽氣冷喜熱,無不以為真贓現獲,孰知病機善幻,理必合參,以脈形兼證并究,(審病要法。
)則其為真熱假寒,自昭昭若揭矣。
與大劑苦寒之藥,而以蘆菔湯煎,漸服漸不畏寒,痰漸少,谷漸增。
繼用甘涼善後,喬梓皆得安全。
汪吉哉久瘧不愈,醫謂元氣已虛,雜投溫補,漸至肌瘦内燔,口幹咳嗽,寝汗溺赤,飲食不甘。
孟英視之曰:餘邪逗留血分也。
與秦艽鼈甲散而瘳。
其堂兄養餘,亦患瘧數月,多醫療之罔效。
肌瘦自汗,腰膝痠軟,不能稍坐,極其畏冷。
孟英曰:此大虛證,胡反不補,猶以消導,是何居心?與參、芪、術、草、熟地、白芍、五味、杜仲、山藥、龍骨、牡蛎、桂枝、大棗、木瓜,服數十帖而起。
顧雲垞體豐年邁,患瘧于秋,脈芤而稍有歇止。
孟英曰:芤者,暑也;歇止者,痰濕阻氣機之流行也。
(卓識。
)大忌溫補以助邪氣。
(眉批:此必别有外證可憑,故直斷為暑與痰濕,未有專視脈之芤與歇止而如是定斷者,讀者勿被瞞過。
)及與清解蠲痰之法,病不少減,而大便帶血,(邪将去矣。
)孟英曰:暑濕無形之氣,而平素多痰,邪反得以盤踞,頗似有形之病,清解不克勝其任,氣血皆受其滋擾,必攻去其痰,使邪無依附而病自去,切勿以高年而畏峻藥。
伊侄桂生少府,亦精于醫者也,聞之極口稱是。
遂以桃仁承氣湯加西洋參、滑石、芩、連、橘紅、貝母、石斛為方,送礞石滾痰丸。
(眉批:此方可謂峻極,良由識高,非徒膽大。
)乃郎石甫孝廉雲:此藥在他人必畏而不敢服,我昔年曾患暑濕證,深悉溫補之不可輕試,況高明所見相同,更何疑乎?徑服二劑,下粘痰污血甚多,瘧即不作,仍以清潤法善後而康。
九月間張春橋患瘧,寒少熱多,間二日而作,甫兩發,形即清瘦。
孟英診曰:脈弦而細,尺中甚數,疾作于子夜,口幹嗜飲,乃足少陰熱瘧也。
兩發遽爾形消,胡可玩視?吾以妙藥奉贈,可期即已。
但請即服,不可商于人而緻生疑義也。
方用元參、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天冬、龜闆、茯苓、石斛、桑葉。
春橋以向所心折,遂服之,一劑瘧即止,再以滋陰善後而愈。
予謂此證一帖而瘳,似乎輕易,但非真才實學,焉有此種妙治?設遇别手,非溫補即提表,其禍可勝道哉!然天下之病,無論輕重,總貴初治得法,何緻輕者重而重者危耶?奈世俗之情,必使輕者重而後轉安,始知醫藥之功,殊可歎也。
按:此證世人但知其為三陰瘧,籠統治以溫補之法,從未聞有分經用藥者。
今提出少陰二字,創立清涼之劑,用藥精當,取效敏捷,法似新奇,理自完足,所謂活人治活病,全以活潑運之也,可以啟人慧悟,垂作典型。
遂安餘皆山貳尹,起複赴都,道出武林而患瘧。
範某雲春寒所緻,用辛溫散之;來某謂酒濕之疴,治以五苓,且雜參、歸、姜、棗之類。
病乃日甚。
旬日後,脘悶腹脹,便秘氣逆,躁渴自汗,昏瞀不瞑。
亟迎孟英視之。
曰:蘊濕固然,而溫風外襲,已從熱化,何必夏秋始有熱瘧耶?清解之法,十劑可安。
服之果效,旬日徑瘥。
酷暑之際,瘧疾甚行,有儲麗波患此。
陸某泥今歲寒水司天,濕土在泉,中運又從濕化,是以多瘧,率投平胃、理中之法,漸至危殆,伊表兄徐和圃薦孟英視之。
熱熾神昏,胸高氣逆,苔若姜黃,溺如赭赤,脈伏口渴,不食不便。
曰:舍現病之暑熱,拘司氣而論治,謂之執死書以困活人。
幸其體豐陰足,尚可救藥,然非白虎湯十劑不能愈也。
和圃然之。
遂以生石膏、知母、銀花、枳、貝、黃連、木通、花粉、茹、芩、杏、斛、海?、竹葉等,相疊為方。
服旬日,瘧果斷。
外甥莊迪卿,患瘧,大渴而喜熱飲,脘悶脈伏,苔膩欲嘔。
孟英曰:蘊濕内盛,暑熱外侵,法當清解。
然脈證如是,乃痰阻氣道使然,清之無益,溫之助桀,宜以礞石滾痰丸先為開導。
服後痰出甚多,脈即見弦滑而數,嘔止胸舒,苔形黃燥。
與石膏、知母、連、樸、杏、橘、半、茯、滑、斛、菖蒲、花粉等而安。
(眉批:論證論治,俱極明透。
) 莊曉村,芝階姊夫之侄孫也。
館于金願谷舍人家,病瘧。
孟英曰:吸受暑熱,清滌即瘳。
閱數日,瘧作甚劇,目赤狂言,汗如雨下。
居停大驚,聞服涼劑,疑為藥誤,亟速孟英至,正在披狂莫制之時。
按其脈洪滑無倫,視其舌深黃厚燥,心疑其另服他藥之故,而撲鼻吹來一陣姜棗氣,因诘曰:得無服姜棗湯乎?曰:恣飲三日矣。
孟英即令取西瓜一枚,(解暑妙品。
)劈開任病者食之,方從白虎,而生石膏用一兩六錢,病即霍然。
逾六年以他疾亡。
繼有陳仰山如君患瘧,孟英連與清暑法,病不少減。
孟英疑亦姜棗湯所緻,詢知果然,亟令屏絕,遂愈。
餘如汪子寬、魏雲裳、胡秋紉等暑瘧治案,皆以白虎化裁,案多不備載,錄此以備讀者之隅反焉。
何永昌者,孟英之輿人也。
其妻病瘧,間二日而作,乃母曰:瘧不可服官料藥。
徑服簽方,旬日後勢甚危,永昌乞孟英救之。
脈沉細而數,尺為甚,口渴目不欲張,兩腰收痛,宛如錐刺,寒少熱多,心慌不能把握。
曰:異哉病也,此暑入足少陰之證。
(卓識。
)喻氏所謂汗、下、溫三法皆不可行者。
若病在别家,慮其未必我信,病在汝而求診于我,事非偶然也。
汝母雲官料藥不可治瘧,此語出于何書?而藥别官私,何人所創?既官料之勿服,則私料更不可妄試矣!殊屬可嗤。
然是證若延醫診,非表散即溫補,不可謂非汝母之一得也。
疏方:元參八錢,龜闆、石斛各一兩,地骨皮六錢,知母五錢,桑葉(一本作“桑皮”)、金銀花各四錢,花粉三錢,丹皮二錢,令用大砂鍋煎而頻服,不必限劑。
服三日,瘧斷而各恙皆減,粥食漸進,不勞餘藥而起。
(眉批:暑邪入腎,必傷腎液,故重用滋陰之品以救之。
) 周某患瘧,間二日而作,寒少熱多。
醫謂老年三瘧,放手溫補,漸至杳不進谷。
所親李石泉孝廉囑迎孟英診之。
脈細硬如弦,毫無胃氣,右尺洪數,舌色光绛,大渴溺滴。
曰:此足少陰暑瘧也。
廣服溫補,津液盡劫,欲以草木生之,事不及矣。
世但知治瘧不善有三患:邪留肝絡則為瘧母;戕及脾元則為瘧鼓;耗乎腎陰則為瘧勞。
而此證以藥助邪,邪将劫命,求轉三患,亦不能得。
所謂熱得補而更熾,陰受灼以速亡,陰愈亡而邪愈熾,何殊炮烙之刑?病者何辜?可慘!可慘!逾日果殁。
特錄以為戒,醫者鑒之。
姚小蘅大令患瘧,寒微熱甚,日作二次,汪某與柴胡湯藥二帖,勢遂劇,舌绛大渴,小溲全無。
孟英曰:津欲涸矣。
與西洋參、生地、知母、花粉、石斛、麥冬、栀子、百合、竹葉投之,五劑而瘧止。
越三載以他疾終。
其簉室同時患此,嘔吐脅痛,畏寒不渴,苔色微白,孟英與小柴胡湯,三飲而瘳。
王耕藍室,素患脘痛,近發寒熱。
(此肝郁之證,非瘧也。
)醫與溫補,漸至胸痞嘔呃,谵語神昏,舌绛面赤,足冷自汗,瘧仍不休。
孟英用元參、犀角、石膏、石菖蒲、連翹、杏仁、貝母、旋覆、
與白虎湯
甲午秋,範麗門患溫瘧,孟英用白虎加桂枝
丙申夏,盛少雲病濕熱瘧,孟英以白虎加蒼術湯
己亥夏,予舅母患瘧,服柴胡藥二三帖後,汗出昏厥,妄語遺溺。
或謂其體質素虛,慮有脫變,勸服獨參湯,幸表弟壽者不敢遽進,乃邀孟英商焉。
切其脈洪大滑數,曰:陽明暑瘧也,與傷寒三陽合病同符。
處竹葉石膏湯
庚子夏,滇人黃肖農自福清赴都,道出武林,患暑瘧。
孟英投白虎湯加西洋參
辛醜秋,顧味吾室人患瘅瘧,孟英亦主是方而效。
莊之階中翰張安人,年逾花甲,瘧熱甚熾,孟英審視再四,亦與竹葉石膏湯而安。
聞者無不驚異。
予謂:如此數證,體分南北,質有壯衰,苟非識證之明,焉能藥與病相當而用皆适宜哉! 癸巳秋,餘在婺患瘧,大為醫人所誤。
初則表散,繼則滋補,延及月餘,肌肉盡削,寒熱不休,且善嘔惡食,溺赤畏冷,乃買棹旋杭,托孟英診視,曰:足太陰濕瘧也。
以金不換正氣散,三啜而安。
然元氣為誤藥所傷,多方調補,甫得康健。
次年秋,複患瘧于婺,友人鹹舉醫療,予概卻之。
憶病情與前無異,即于箧中檢得孟英原方,按序三帖,病亦霍然,聞者無不稱歎。
後歸裡為孟英述而謝之,孟英曰:瘧情如是,恐其按年而作。
乃授崇土勝濕丸方,明年夏令預服以堵禦之。
迄秋果無恙,後竟不發矣。
石符生随乃翁自蜀來浙,同時患瘧。
醫者以小柴胡湯加姜、桂,投之不效,改用四獸、休瘧等法,反緻惡寒日甚,谷食不進,惟飲燒酒姜湯,圍火榻前,重裘厚覆,胸腹痞悶,喜以熱熨,猶覺冷氣上沖,頻吐粘稠痰沫。
延至臘初,疲憊不堪,始憶及丙申之恙,訪孟英過診。
脈沉而滑數,苔色黃膩不渴,便溏溺赤。
曰:是途次所受之暑濕,失于清解,複以溫補之品從而附益之,釀成痰飲,盤踞三焦,氣機為之阻塞,所以喜得熱熨熱飲,氣沖反覺如冰。
若不推測其所以然之故,而但知聞問在切脈之先,一聽氣冷喜熱,無不以為真贓現獲,孰知病機善幻,理必合參,以脈形兼證并究,
)則其為真熱假寒,自昭昭若揭矣。
與大劑苦寒之藥,而以蘆菔湯煎,漸服漸不畏寒,痰漸少,谷漸增。
繼用甘涼善後,喬梓皆得安全。
汪吉哉久瘧不愈,醫謂元氣已虛,雜投溫補,漸至肌瘦内燔,口幹咳嗽,寝汗溺赤,飲食不甘。
孟英視之曰:餘邪逗留血分也。
與秦艽鼈甲散而瘳。
其堂兄養餘,亦患瘧數月,多醫療之罔效。
肌瘦自汗,腰膝痠軟,不能稍坐,極其畏冷。
孟英曰:此大虛證,胡反不補,猶以消導,是何居心?與參、芪、術、草、熟地、白芍、五味、杜仲、山藥、龍骨、牡蛎、桂枝、大棗、木瓜,服數十帖而起。
顧雲垞體豐年邁,患瘧于秋,脈芤而稍有歇止。
孟英曰:芤者,暑也;歇止者,痰濕阻氣機之流行也。
)大忌溫補以助邪氣。
)及與清解蠲痰之法,病不少減,而大便帶血,
)孟英曰:暑濕無形之氣,而平素多痰,邪反得以盤踞,頗似有形之病,清解不克勝其任,氣血皆受其滋擾,必攻去其痰,使邪無依附而病自去,切勿以高年而畏峻藥。
伊侄桂生少府,亦精于醫者也,聞之極口稱是。
遂以桃仁承氣湯加西洋參、滑石、芩、連、橘紅、貝母、石斛為方,送礞石滾痰丸。
)乃郎石甫孝廉雲:此藥在他人必畏而不敢服,我昔年曾患暑濕證,深悉溫補之不可輕試,況高明所見相同,更何疑乎?徑服二劑,下粘痰污血甚多,瘧即不作,仍以清潤法善後而康。
九月間張春橋患瘧,寒少熱多,間二日而作,甫兩發,形即清瘦。
孟英診曰:脈弦而細,尺中甚數,疾作于子夜,口幹嗜飲,乃足少陰熱瘧也。
兩發遽爾形消,胡可玩視?吾以妙藥奉贈,可期即已。
但請即服,不可商于人而緻生疑義也。
方用元參、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天冬、龜闆、茯苓、石斛、桑葉。
春橋以向所心折,遂服之,一劑瘧即止,再以滋陰善後而愈。
予謂此證一帖而瘳,似乎輕易,但非真才實學,焉有此種妙治?設遇别手,非溫補即提表,其禍可勝道哉!然天下之病,無論輕重,總貴初治得法,何緻輕者重而重者危耶?奈世俗之情,必使輕者重而後轉安,始知醫藥之功,殊可歎也。
按:此證世人但知其為三陰瘧,籠統治以溫補之法,從未聞有分經用藥者。
今提出少陰二字,創立清涼之劑,用藥精當,取效敏捷,法似新奇,理自完足,所謂活人治活病,全以活潑運之也,可以啟人慧悟,垂作典型。
遂安餘皆山貳尹,起複赴都,道出武林而患瘧。
範某雲春寒所緻,用辛溫散之;來某謂酒濕之疴,治以五苓,且雜參、歸、姜、棗之類。
病乃日甚。
旬日後,脘悶腹脹,便秘氣逆,躁渴自汗,昏瞀不瞑。
亟迎孟英視之。
曰:蘊濕固然,而溫風外襲,已從熱化,何必夏秋始有熱瘧耶?清解之法,十劑可安。
服之果效,旬日徑瘥。
酷暑之際,瘧疾甚行,有儲麗波患此。
陸某泥今歲寒水司天,濕土在泉,中運又從濕化,是以多瘧,率投平胃、理中之法,漸至危殆,伊表兄徐和圃薦孟英視之。
熱熾神昏,胸高氣逆,苔若姜黃,溺如赭赤,脈伏口渴,不食不便。
曰:舍現病之暑熱,拘司氣而論治,謂之執死書以困活人。
幸其體豐陰足,尚可救藥,然非白虎湯十劑不能愈也。
和圃然之。
遂以生石膏、知母、銀花、枳、貝、黃連、木通、花粉、茹、芩、杏、斛、海?、竹葉等,相疊為方。
服旬日,瘧果斷。
外甥莊迪卿,患瘧,大渴而喜熱飲,脘悶脈伏,苔膩欲嘔。
孟英曰:蘊濕内盛,暑熱外侵,法當清解。
然脈證如是,乃痰阻氣道使然,清之無益,溫之助桀,宜以礞石滾痰丸先為開導。
服後痰出甚多,脈即見弦滑而數,嘔止胸舒,苔形黃燥。
與石膏、知母、連、樸、杏、橘、半、茯、滑、斛、菖蒲、花粉等而安。
) 莊曉村,芝階姊夫之侄孫也。
館于金願谷舍人家,病瘧。
孟英曰:吸受暑熱,清滌即瘳。
閱數日,瘧作甚劇,目赤狂言,汗如雨下。
居停大驚,聞服涼劑,疑為藥誤,亟速孟英至,正在披狂莫制之時。
按其脈洪滑無倫,視其舌深黃厚燥,心疑其另服他藥之故,而撲鼻吹來一陣姜棗氣,因诘曰:得無服姜棗湯乎?曰:恣飲三日矣。
孟英即令取西瓜一枚,
)劈開任病者食之,方從白虎,而生石膏用一兩六錢,病即霍然。
逾六年以他疾亡。
繼有陳仰山如君患瘧,孟英連與清暑法,病不少減。
孟英疑亦姜棗湯所緻,詢知果然,亟令屏絕,遂愈。
餘如汪子寬、魏雲裳、胡秋紉等暑瘧治案,皆以白虎化裁,案多不備載,錄此以備讀者之隅反焉。
何永昌者,孟英之輿人也。
其妻病瘧,間二日而作,乃母曰:瘧不可服官料藥。
徑服簽方,旬日後勢甚危,永昌乞孟英救之。
脈沉細而數,尺為甚,口渴目不欲張,兩腰收痛,宛如錐刺,寒少熱多,心慌不能把握。
曰:異哉病也,此暑入足少陰之證。
)喻氏所謂汗、下、溫三法皆不可行者。
若病在别家,慮其未必我信,病在汝而求診于我,事非偶然也。
汝母雲官料藥不可治瘧,此語出于何書?而藥别官私,何人所創?既官料之勿服,則私料更不可妄試矣!殊屬可嗤。
然是證若延醫診,非表散即溫補,不可謂非汝母之一得也。
疏方:元參八錢,龜闆、石斛各一兩,地骨皮六錢,知母五錢,桑葉
服三日,瘧斷而各恙皆減,粥食漸進,不勞餘藥而起。
) 周某患瘧,間二日而作,寒少熱多。
醫謂老年三瘧,放手溫補,漸至杳不進谷。
所親李石泉孝廉囑迎孟英診之。
脈細硬如弦,毫無胃氣,右尺洪數,舌色光绛,大渴溺滴。
曰:此足少陰暑瘧也。
廣服溫補,津液盡劫,欲以草木生之,事不及矣。
世但知治瘧不善有三患:邪留肝絡則為瘧母;戕及脾元則為瘧鼓;耗乎腎陰則為瘧勞。
而此證以藥助邪,邪将劫命,求轉三患,亦不能得。
所謂熱得補而更熾,陰受灼以速亡,陰愈亡而邪愈熾,何殊炮烙之刑?病者何辜?可慘!可慘!逾日果殁。
特錄以為戒,醫者鑒之。
姚小蘅大令患瘧,寒微熱甚,日作二次,汪某與柴胡湯藥二帖,勢遂劇,舌绛大渴,小溲全無。
孟英曰:津欲涸矣。
與西洋參、生地、知母、花粉、石斛、麥冬、栀子、百合、竹葉投之,五劑而瘧止。
越三載以他疾終。
其簉室同時患此,嘔吐脅痛,畏寒不渴,苔色微白,孟英與小柴胡湯,三飲而瘳。
王耕藍室,素患脘痛,近發寒熱。
)醫與溫補,漸至胸痞嘔呃,谵語神昏,舌绛面赤,足冷自汗,瘧仍不休。
孟英用元參、犀角、石膏、石菖蒲、連翹、杏仁、貝母、旋覆、